《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浅论白居易长恨歌【论文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风情感伤【论文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1. 引言1.1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白二郎,号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宰相。

他是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散曲作家,也是唐代三百年中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自幼聪颖,少年时代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

他先后担任过临洮郡丞、礼部员外郎等职,后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历任秘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最终升至宰相之职,成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之一。

白居易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他的诗歌以清丽、豪放、感人见长,尤以《长恨歌》、《琵琶行》等脍炙人口,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散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曲作品。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1.2 作品背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长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首先是从文学风格的角度来看,白居易善于以简约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这在《长恨歌》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从历史背景来看,《长恨歌》是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正值唐朝繁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纷纷涌现,这也为白居易创作如此豪放激昂的作品提供了土壤。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看,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正值中年之际,对爱情、人生、世态炎凉等问题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也使得他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更为真挚和动人的情感。

作品背景对于我们理解《长恨歌》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长恨歌的情感表达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叙述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纠葛情愫,以及两情相悦却因命运故事的悲剧结局。

长恨歌中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忧伤。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实践材料专业: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姓名:王志涛学号: 20138560 成绩:2015年 1月 27 日《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
治作 用 。 诗 人 的一生 可分 为前 后 两个 时期 。 白居 易 早
年热心济世 , 强调 诗歌 的政治 功能 , 力求语 言浅 易, 相传老妪能解 , 写下了《 新乐府》 、 《 秦中吟》 等 6 O首诗歌 , 以讽喻诗最 为有名 , 与杜甫 的三吏、 三 别 同为著 名 的诗 史 。他与 元稹 一 起 倡 导 新乐 府 运 动, 揭露时弊。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 、 反映人 民疾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5
二、 作者 自居易简介
白居易 , 字乐天, 号香 山居 士 。唐德 宗 贞元 年
作者简介 : 方龄 萱( 1 9 8 4一 ) , 女, 甘肃天水人 , 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和教 育管理 工作 。
2 0 1 3年 9月
在 四川度过 了 童 年 生 活 , l O岁 左 右 父 亲 去 世 , 她
被寄养在 洛阳 的三 叔杨玄畦家。杨玉环天生 丽
质, 兼 之 优越 的受教 育环 境 , 使 她具 备一 定 的文 化
近的游仙寺游览 , 话及李 隆基与杨玉环之事 , 王质
夫对 白居 易说 , 唐 玄宗 与杨 玉环 的爱 情故 事 , 需要
杨玉 环 , 出身宦 门世 家 , 曾祖父 杨汪 是 隋朝 的 上柱 国 、 吏 部 尚书 , 唐初被 李世 民所 杀 , 父 杨玄 琰 ,
应, 命令高力士在游仙寺佛 堂前的梨树下缢死年
方3 8岁 的杨 贵妃 。 白居易 一 日与友 人 陈 鸿 、 王 质 夫 到 马 嵬 驿 附
是蜀州司户 , 叔父杨玄硅曾任河南府土曹, 杨玉环
为江州司马。晚年寄情山水 , 独善其 身 , 好佛 , 创 作 了大量 的闲适 诗 。 《 长恨歌》 是 白居易借对历史人 物的咏叹, 寄 托 自己的心情之作 。作于公元 8 0 6年。自居易 1 l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白居易《长恨歌》研究在《长恨歌》研究中,主题及层次划分一直是热点问题。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述唐玄宗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的诗歌。

直到如今,对于这首诗歌的创作主题思想以及诗歌结构的研究层出不穷,成果也相当显著。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以及双重主题说。

这些研究也试图揣摩创作者当时创作的这样一首流传甚广的乐府歌行体诗歌的创作心态。

随着当代西方诠释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德国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有关本文理解和解释中的“视域融合论”被学界广泛接受。

《长恨歌》的研究也应将本文与接受者密切联系,以便更好的诠释这首诗。

视阈融合与阐释阐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

它经历了从赫德、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的发展,到当代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的发展,而走向成熟的。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他继承了海德格尔“此在”阐释学的本体论路向。

而“视阈融合”这个概念是阐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视阈’(Horizont)就是看视的区域(Gesich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把这运用于思维着的意识,我们可以讲到视域的狭窄、视域的可能扩展以及新视域的开辟等等。

”[1]388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视域正是和我们思维着的意识紧紧相连。

视域不同的人,思维也就不尽相同,那么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必定是不同的。

“因此,诠释学处境的作用就意味着对于那些我们面对流传物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一种正确的问题视域。

”[1]388而人们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融合过程。

”[1]393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应建立在解释者和作者的“诠释性对话”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理解和解释某一个本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作者作品的视域与解释者视域融合的一个过程。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4)(二)关于“爱情”、“讽谕”术语选择的偏误与策略“爱情”、“讽谕”是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两个术语。

《长恨歌》研究之所以分歧极大,可能部分与术语的选择有关。

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爱情具有庄重、神圣等品质,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十分复杂,如先作寿王妃、李杨年龄相差三十多岁等,因此只要使用“爱情”这个术语,学术界就很难统一起来。

“情爱”作为现代汉语辞典里的常用语词,具有热烈、浪漫等涵义而不具“爱情”的庄重、神圣,尤其是一个不带强烈褒义色彩的中性词,或许使用“情爱”表述李、杨关系更为准确。

“讽谕”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出自白居易自编诗集时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及《与元九书》的相关阐述。

白居易170余首讽谕诗,尤其是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诗篇尖锐直露、近于“匕首投枪”式的风格,赋予了“讽谕”明确无误、不能随意更改的涵义。

“讽谕”之说显然无视《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与讽谕诗尖锐、直露等风格的重大差异。

或许采用“婉讽”或“劝讽”念,不但避免把白居易自己归入感伤诗的《长恨歌》与讽谕诗混淆,亦可更准确地揭示《长恨歌》以帝王切身之痛,动之以情、婉转以劝的基本特征(参阅拙作《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

而言之,采用“情爱”、“婉(劝)讽”分别代替“爱情”、“讽谕”,可能有助于弥合学术界在李、杨关系定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分歧及《长恨歌》主题研究逐步形成共识。

一部约1200年前的在今天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出现相当巨大的分歧,是异乎寻常的,表明《长恨歌》文本可能处于某种“临界”状态,具有可从不同方向进行解说的性质。

这意味着,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很可能提供了进行文学鉴赏和研究的相当重要的典型样本。

1200年后重温对《长恨歌》的阐释和研究,或许能激活更多的思考,进一步揭开其中的迷雾,找到更加合理的科学结论。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德行渐暗,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写道:“缓歌谩 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
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集中体现出唐玄宗专宠 诗句时,就会在心中对这一爱情悲剧产生莫名的悸动。
杨贵妃而疏离治世,以至于后世史家称之为“唐女祸”, 而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情感当中,
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黑暗,朝廷中枢势弱、藩镇 是生离死别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并未围绕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一传统的认知层面来进 是一位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唐玄宗在早期是李唐中
行切入,他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从道德主题来展现这一“爱 兴的一代君王。他在位之时,既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
情故事”,白居易立足于儒家“圣人门徒”的立场。以 的盛唐景象,让唐朝成了“盛唐之世”;同时,在他统
道德伦理的层面来展现出社会行为意识、人际关系,通 治的后期,也因为吏治腐败,直接导致出现了“安史之
居易在《长恨歌》的诗词当中,从宏观历史意蕴当中展
《长恨歌》这首诗词取材唐代“安史之乱”这一重 现出历史的诉说的方式,也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是有温
大历史事件,较好地体现出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的历史 度的,它充满着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即使是帝王将相、
场面,在这样宏观的历史层面,来展现出君王与爱妃之 才子佳人也一样有着爱恨情仇的情感经历,唯其如此,
《长恨歌》这首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诗词 居易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并没有去刻意地重点描写“安
当中的经典之作,是因为诗词以“真挚情感”为重点, 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但是,却在“渔阳鼙鼓动地来,
让人们在读诵这首诗词时,能够深入地融入这首诗词所 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营造的唯美意境当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从中获得 等诗句当中,侧面描写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实践材料专业: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姓名:王志涛学号: 20138560 成绩:2015年 1月 27 日《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

《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白居易元和元年(806)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恨歌》,到2005年已经进入第1200个年头。

近年来《长恨歌》研究述要

近年来《长恨歌》研究述要

山 师
专 学报
据 笔者 接触
的 资料
,
一 九 八 七 年 第一 期
述 究 近 恨 研 í ī 来 年 长 要 歌


关 于 杨 妃 的 形象


一 九八


关 于 创 作 中的 深 层 心 理 活 动 及 反 映

三年 以 来 研 究
《 长 恨歌 》 的 论
的 时代 色 彩


创 作 的 取 材 及研 究 方 法

乱阶
重于将来 也

,
如宋人洪 迈 《 容斋 随笔》
:

《 长恨
历来 持
讽谕 说者”
,
都 把 这 段话 做 为
《 传》
歌》 不 过 述 明 皇
扬 歌
” ;
,
_
追 枪 贵妃 始 末
:
,
,
无他 激

立 论的主要 根据 都 本 此 意 多
, 。
认为 陈
,
与白 《 歌》
,
明人 张 帮基 《 墨 庄 漫 录》
,
,
白 居 易正 任 谏 官
《 与 元 九 书 》 谈到
白 己 编 定诗集 十 五 卷


有 的 文 章认为
王 质夫 代 之事
,
建议 写 《 长恨 歌》 的 是

时才 明确 表 述 了 自 己 的 创 作 主 张
《传 》
与白
《歌 》
情忠 贞

,
有 的论者 把

感 伤” 与
:
风情

联 系起
《长 恨歌 》的写 作缘起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特色》论文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特色》论文

浅论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特色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围绕“爱情”这一永恒的话题而大做文章。

在众多的文笔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的口号,在“新乐府”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创作风格“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流利明快、意脉贯通2”,其诗歌以“浅切”见长,相传老妪能解。

他所创作的《长恨歌》就是其文风的代表作。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爱情悲剧。

近来仔细品读并查阅不少资料,感触极深,“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3”,这真是一首成功而美妙的爱情诗作!下面我就此诗创作方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想法。

一、以历史事件为舞台任何作品的创作,取材是极其重要的,而历史的舞台给予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间。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充分地利用了历史这一舞台,创作出旷世佳作——《长恨歌》。

舞台上的表演者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玄宗和他宠爱的杨贵妃。

《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所选的历史题材是根据史实想像而成的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也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

在历史事件发展中众人认为这兴衰转折点就是李、杨的爱情促成的。

在诗歌中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再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加上作者那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将其描摹、歌咏出来,更是生动、形象致极。

正因为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物的复杂而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千百年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深深地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有情人,感染着千百年来的每位读者。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是唐朝兴衰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这首诗的多重意蕴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刻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还能感知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生活。

本文将从历史、文学和情感等多重角度对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千古佳作。

从历史角度来看,《长恨歌》反映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一段感情历史。

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皇帝,而杨玉环则是他宠爱的妃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唐玄宗因政治和个人原因而与杨玉环分隔两地,这种分离和思念的情感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诗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一句,表达了对感情的彷徨和期盼,揭示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皇帝和后宫妃嫔的特殊情感生活。

从文学角度来看,《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将自己对爱情的表达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中还有许多意境深远的描写,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感情的慨叹和思考,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风情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从情感角度来看,《长恨歌》集中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倾诉和憧憬。

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还有许多含蓄细腻的描写,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人黄昏酒醒客”,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思念和回忆。

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体验和无尽眷恋,同时也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彰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柔情世界。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摘要:作品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用叙事抒情的手法,对李、杨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爱情极为传颂,用充满同情的笔书写李、杨的生死别离和唐明皇的入骨相思,恨不能长相厮守,使入读来不仅感慨万千,泪流满面,给作品注入活力千古流芳。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诗文浅析白居易这首《长恨歌》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恋爱悲剧的诗,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述,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犹如一支生死恋曲宛转动人,缠绵悱恻,可称得上是千古绝唱,回味悠长,“情”与“恨”交相辉映,互不逊色。

且幻想死后成仙使情到极致,恨不能长相守,故为“长恨”。

作者的创作风格意到笔随,流利明快,意脉相通,突出了“情”深“恨”长,且浅显易懂,至情至深,使人读后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一、诗文浅析此诗为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品,时白居易在长安以西的周至县任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于附近的仙游寺,谈话中,偶提起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感叹不一,王质夫说:“如果这恋爱悲剧与时消没,殊为遗憾”。

因而建议白居易作歌而由陈鸿作传,于是就有了《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流传于世,根据读者的见解把这首诗分成七个部分浅析: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颐园”起至“不重生男重生女”。

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在深宫中长大的杨贵妃,一选入玄宗的后宫,立即独受恩宠,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同时,杨氏一门也跟着飞黄腾达,使天下父母感慨万千,当时就流传了这样的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候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媚”、“生男勿喜女勿忧,君今看女作门媚”。

也正如白居易所写:“遂令天下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而“温泉水流滑洗凝脂”和“待儿扶起娇无力”等的指定更是刻画入微,形象动人,魅力四射,这种生动感人的描写,也正是《长恨歌》大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述

119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2教育探索 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述◇游冰晶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摘 要: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研究说法众多,个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感叹李、杨之间的悲剧爱情为主,赞颂其感情的坚贞强烈,兼以讽谕帝王,劝诫后来的统治者不要因色误国。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研究《长恨歌》主题及相关研究蔚为壮观,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无规讽史笔、是否艳体,20世纪中期受政治思潮影响偏于意识形态的诠释,20世纪后期至今则进入全面深入的多角度研究。

笔者认为,纵观《长恨歌》主题研究讨论,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爱情说;二、讽喻说;三、双重及多重主题说一、爱情说爱情主题是进入20世纪以后才比较完整提出的。

《长恨歌》后几句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对李、杨爱情专一的赞美写照。

诗人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则有意识的剔除了现实材料中那些荒淫的、爱的不纯洁的东西,忽略了他们的荒淫误国,以致奸臣当道,招致安史之乱的材料,而是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他们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予以强调,突出和渲染。

[1]诗歌在选材上为了净化杨贵妃的形象,隐去了唐明皇度寿王妃为女道士然后选进宫的历史事实;不写其与安禄山的不正当关系;为了写出唐明皇在爱情上的真挚,删去了与杨氏姐妹并承“恩泽”的秽事,而写“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另外“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也变现了明皇的无奈与在贵妃死去后的留恋和哀痛。

“一篇长恨解风情”,《长恨歌》中确有对于爱情的描写与歌颂,但是爱情说这一理论有其的局限性。

诗歌前半部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等诗句带有明显的批评倾向,另外,白居易作为对诗歌政治功能阐释最鲜明并身体力行、发起新乐府运动的诗人,为什么在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前期(35)岁写出《长恨歌》来仅仅表现爱情呢?二、讽喻说讽喻说起源甚早,《长恨歌》创作刚完成,白居易即委托陈鸿做《长恨歌传》。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以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

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

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同情和歌颂”说这种观点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持一种歌颂更主要的是同情的态度。

作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即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写成了这一首爱情悲剧叙事诗。

这种“同情和歌颂”的态度表现在作品净化了李杨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品的前半部突出地描写李杨欢爱的热烈,在后半部更倾注全部感情地描写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因为如此,作者明确地将《长恨歌》归于歌咏“风情”的“感伤诗”,而不是归于“美刺比兴”的“正声”——讽喻诗之列。

还有人认为,作者同情和歌颂的主要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女性——杨贵妃方面,她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忠实于爱情。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讨论——“动之以情”的婉讽主题-毕业论文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讨论——“动之以情”的婉讽主题-毕业论文

【标题】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讨论——“动之以情”的婉讽主题【作者】张英姿【关键词】长恨歌;主题;婉讽【指导老师】李胜【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白居易自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及白居易自编诗集时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一直被持爱情主题说的研究者作为立说的重要依据。

本文下面则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及其对文本的分析入手进行分辨、论证,来确定本人“动之以情”的婉讽主题观。

一、“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白居易自述“一篇长恨有风情”成为研究中关注的重要材料。

爱情说认为“风情”必专指男女之情,毫不犹豫地作为立说证据。

但是,唐代距今1000余年,“风情”在汉唐时作为文学批评术语是否仅指男女恋情,是否与“俗用”(普通)语境的“风情”涵义无异,需要以史为证。

(一)关于“风情”的争论与分歧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这是白居易本人对《长恨歌》意义最直接的诠释。

但是对其中“风情”的理解,却颇多歧异。

爱情说把“风情”等同于男女恋情,把“有风情”视为表达爱情主题。

例如马茂元、王松龄认为,白居易“把《长恨歌》与自己讽谕诗的代表作《秦中吟》并列对举,明白宣言《长恨歌》写的是‘风情’,……作者自述主旨(指爱情主题)如此,当不容置疑”[1](P91)。

类似论述并不少,大多把“风情”与作为“正声”的讽谕诗相对作比,“《新乐府》乃‘诗言志’的‘正声’;《长恨歌》是‘诗缘情’的‘风情’诗;前者是‘为事而作’,后者是‘为文而作’‘为情而作’”[2](P76)。

诚然,也有学者不赞成爱情说,在他们看来,“风情”只不过是等而下之的“风流韵事”而已,不能与“正声”相提并论:“白居易认为只有《秦中吟》之类的讽谕诗才符合古代诗人‘六义四始’之旨,才够得上所谓‘正声’也就是今人所谓讥刺性、政治性的作品。

至于《长恨歌》,则白居易编集时并没有把它收入讽谕诗里,不认为‘正声’而止是‘风情’之作。

”[3](P102)既然“风情”连爱情都算不上,表达爱情主题当然无从谈起。

长恨歌论文

长恨歌论文

长恨歌论文《长恨歌》是明代著名作家白居易的一首长诗,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论述。

首先,论文将从诗歌的主题入手分析《长恨歌》。

《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杨贵妃被迫离宫、被害的悲惨遭遇。

以杨贵妃为主题,诗歌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聪明和娇媚,以及她对唐明皇的深爱和忠诚。

而作为唐明皇,他的纵容和依恋也是诗歌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诗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恨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其次,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入手分析《长恨歌》。

《长恨歌》共有1500余字,由99首曲子组成,内容扣人心弦,情感丰富多样。

整首诗以抒发作者对杨贵妃离世的伤痛之情为主线,分为二六韵十八句的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构成。

作者通过对诗句的精心安排和押韵的处理,使整首诗的诗意更加丰富和感人。

同时,诗歌还采用了对偶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后,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成就入手分析《长恨歌》。

《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抒情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顶峰之作。

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白居易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歌情绪从温婉浓烈到哀怨激烈,跌宕起伏,表现出作者对杨贵妃的深深怀念和悲伤。

同时,诗歌还展现了作者对唐朝政治的批评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凸显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关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诗,通过对杨贵妃的描写和对唐代社会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美、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诗歌以其主题的独特性、结构的完整性和艺术的深远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研究综述

长恨歌研究综述

• 题。张安祖《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指出, 白居易之所以对李杨爱情给予同情,主要是唐玄 宗“历史形象的复杂性”:马嵬事变后,“唐玄 宗前期’好皇帝‘的形象并没有被他后期的罪恶 所完全抵销”;人们也懂得他“对杨贵妃的宠爱 决不是促成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尽管后来白 居易和人民的出发点仍然有所不同,“但对待玄 宗这个历史人物的态度却是基本一致的”。这就 决定了作者得以基本一致的中心思想”,同时也 使作品在当时能够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出这 一作品,并使之同民间传说有着“得到“各阶层
• 惑”与诗中所言“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 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均有 意刺宪宗之多内宠。“读《长恨歌》必须取此篇 参读之,然后始能全解。”陈氏的这些见解,对 后来持讽谕说者启示很大。
• 杨发恩《〈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它》指出, 此诗前半部分讽谕意义甚明,后半部分关于李杨 爱情悲剧情节的渲染,对玄宗晚年悲凉处境的生 动描绘,以加深其讽谕意义。
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 倡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
• 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又昨過 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娛樂,他賓諸妓見 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 《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 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 每有詠僕詩者。此誠雕篆之戲,不足為多, 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白居易《與元九
• 考》,王一娟《从创作心理看<长恨歌>的主 题》)。
• 诗歌何以对杨贵妃初为寿王妃、杨贵妃死之谜、 唐肃宗将其父从兴庆宫移置太极殿等极重要的历 史事件闭口不谈?此有悖于讽喻诗的精神(参见 《与元九书》与《新乐府序》) • 诗歌何以要虚构临邛道士赴海上仙山访杨贵妃, 以及李杨二人相似互动等情节?

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述论

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述论

白居易《长恨歌》结构研究述论
张中宇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8)005
【摘要】对于<长恨歌>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前、后两部分有较大不同或各有侧重.不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表明,由荒废朝政、毫无原则的裙带关系到贵妃赐死、人亡国乱,再到后半部分描写晚景的孤独、凄凉,直到向道士、幻想的天界寻找已逝的两情相依,以致最后留下无尽的遗恨,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显示出<长恨歌>艺术结构的层层推进,两部分并没有出现由婉讽向歌颂爱情的巨大转换,前后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长恨歌>后半部分大力铺写李、杨情爱,其实极有利于表达婉讽主题,因为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白居易正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的逝去,动之以情,前后一贯地表达婉讽主题.【总页数】5页(P90-94)
【作者】张中宇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辨白居易评价《长恨歌》的矛盾心态——兼论《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意义[J], 傅兴林
2.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长恨歌》抒情客体论 [J], 张军
3.一样离恨两般韵致——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之比较 [J], 李培红
4.《长恨歌》: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白居易《长恨歌》创作动因探微 [J], 丁永忠
5.角色冲突:白居易诗《长恨歌》主题出现争议的原因——兼及《长恨歌》的主题倾向 [J], 张冬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实践材料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实践教学项目: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技能训练
文献综述名称: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
实践起止时间: 2015年1月13日至1月27日
班级: 2013级中文一班
*名:***
学号: ******** 成绩:
2015年 1月 27 日
《试论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文献综述
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突出代表诗人,在李杜之后坚持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勿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勿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

而《长恨歌》就是其代表之一。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学健将郑振铎称其为“很成功的一篇叙事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长恨歌》无疑是一部十分出色的爱情叙事长诗,不仅其写作手法上别具一格,而且更难得可贵是在描写杨李爱情时采用了人性角度,以情为主旋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唐代诗歌发展及白居易的个人生平以及《长恨歌》,浅析近年来学界对白居易及其长恨歌的研究主要方向。

为达到全面了解,笔者有侧重性查阅了大量相关著作,以下为笔者认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专业书籍杂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4]彭求定等编撰.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 白居易撰,顾学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通过对以上著述查阅,笔者初步认识并了解《长恨歌》相关主题内容及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近况。

此外,笔者还利用网络平台,登录中国知网及中国期刊网进行关键字搜寻,共搜寻相关文章期刊209篇,实际利用不足40篇,综合前人研究整理归类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长恨歌》主题探寻
此类主要是试图通过对《长恨歌》主题探寻,来进一步把握白居易与《长恨歌》关联,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常见视角。

一般来讲,其分析主要有:爱情说,隐事说,讽喻婉讽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与泛主题说。

至于还有一部分研究集中放在对白居易生平以及时人看法上作为切入
点,此类颇具代表文献有:
胡可先,文艳蓉《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
季子孝《白居易与湘灵悲苦恋情-----<长恨歌>主题探究》(《教师杂刊》2012年第25期)
王昑《幻境与长恨-----论<长恨歌>的情节和主题》(《齐齐哈尔师范学报》1984年03期)
李永利《矛盾组合体---浅析白居易<长恨歌>》(《才智》2011期06期
其中李永利《矛盾组合体---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一文就指出双重主题说,并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像其创作初衷那样简单,而写作手法人物塑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与创作之初意所不符甚至矛盾。

在主题上存在着讽喻政治和赞美爱情的矛盾主题,在杨玉环形象塑造上,存在着美化、神化与丑化、俗化的矛盾,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兼用写实与浪漫的手法;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着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与迎合市民情趣而虚构再创作的矛盾。

《长恨歌》其作品本身就是在作者复杂的心理下写就的,和白居易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度有着必然联系,其多组矛盾是作者复杂的心理的反映,是“和谐”的矛盾。

并且从讽喻政治与歌颂爱情的矛盾主题、杨玉环形象塑造上的矛盾、写作手法上写实与浪漫幻想的并用三方面来加以阐述
二.从《长恨歌》内容、写作手法、作者生平及白居易自身的爱情悲剧来加以分析研究
此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求李杨爱情悲剧与白居易自身类比,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创作内涵动机,把握《长恨歌》内在精华,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的最有活力和最吸人眼球的部分。

此类著述大体有以下代表:
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

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孟祥荣《存活两个世界里的爱情神话---说白居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聚焦》(《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文章把《长恨歌》定义为一首爱情叙事诗,化用当代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同时又紧密联系叙述内容本身,对其诗性表达形式进行了剖析。

《长恨歌》的形式构成包括分别由十分丰富的功能构成的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两大序列;叙事聚焦表现为由唐明皇到杨太真的切换和位移。

孔瑛琦《痛感中的快感---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悲剧美》(《青年文学家》2014年19期)文章指出:“当我们真正了解悲剧之美时,会发现悲剧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学形式。

如果说喜剧给我们只是一时的快慰的话,悲剧给我们的则是深沉的快乐,浮于表面的快感很容易忘记,深刻悲剧可以让我们时刻铭记。

悲剧让人免于沉溺在安逸中,让我们有忧患意识,从而催人奋进。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观之,正是因为《长恨歌》具有悲剧的这些特点和功能,成为经典也就当之无愧了。

从《长恨歌》的悲剧性来解读,具有独到之
处。

三.从与《长恨歌》系列作品对比中加以阐述以及新视角转换来对《长恨歌》进行分析把握
曾艳《白居易与王安忆<长恨歌>》(《重庆交通大学大学报》2013年02期)全文就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进行对比,从而寻求两者共性。

文中结语中说:“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因而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与王安忆的许多相似点。

但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因而白居易写到的东西可能成为王安忆的一种借鉴,更可能启发她写作的灵感,赋予她想象的空间。

”以共性寻求《长恨歌》精神内涵是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的进一步发展。

董遂庭《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全文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解读《长恨歌》,代表了目前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最新动向和科研展示。

文章分为《长恨歌》诗歌创作的地理动因,宫邸生活的香软书写,移情入景的地理形容,借"丝"为"思"的地理传情,空间转换的地理洞见五个标题内容。

以标其笔者对《长恨歌》解读的另一种思考。

四.结语
综述,近年学界对白居易与《长恨歌》的研究越来越趋于深化,对比探讨与科学角度新视角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对作品本身内容及写作手法和主题搜寻热度不减,依然是研究白居易与《长恨歌》主力方向,可以说,白居易与《长恨歌》的研究趋于完善,但仍有可为之处。

最后感谢上述文献提供了大量有关白居易与《长恨歌》研究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