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1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说课稿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 说课稿

2.《古诗两首》说课稿一、教材简说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一种丝织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

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滨”,水边。

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诗两首同步(课件)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诗两首同步(课件)课件

课堂小结
现在你能说说每句的意思吗?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 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 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 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 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 古诗两首
万紫千红总是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识 随等 ,得 随闲 认: 便: 识感 便 到觉 。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泗水河边。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春日
无边:
一望无际, 没有边际, 到处。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 形容百花齐 放。百花争 奇斗艳的景 色。
万紫千红总是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课堂小结
现在你能说说每句的意思吗?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 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 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 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 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 这无边的美景。

三年级下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下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下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有:
《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忆江南》、《守株待兔》、《元日》、《望洞庭》、《易水送别》、《关山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乐游原》、《塞下曲》、《乞巧》、《游园不值》、《无题》、《嫦娥》、《乌衣巷》等。

以下是部分古诗的原文: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守株待兔》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乞巧
哪些古诗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呢?
元日 清明 寒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乞 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 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 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 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悟诗情】
后两句重点交代的是什么事?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 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 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大家结合全诗的理 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 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 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 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 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 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 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 最盛。
29.古诗两首
乞巧

乞 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生字学习]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两首乞巧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乞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乞巧乞巧林杰〔唐代〕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了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了日子。

古代,七夕了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了意思。

乞巧最普遍了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了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了古诗。

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了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了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了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了就是牛郎织女了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了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了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了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了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了心灵,唤起人们美好了愿望和丰富了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了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了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了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了喜悦之情。

林杰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古诗两首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

初七,又名七夕。
这天晚上。 2.今宵:
3.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乞 巧
林杰
x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xiāo
【诗句理解】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来到户外观看 碧蓝的天空。
【诗句理解】
牵牛织女渡河桥
原来是牛郎织女今晚要在那 鹊桥上相会了。
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 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 也被抓走了。
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 织女就快追到,王母拿下 簪子划了条天河。
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 着,以泪洗脸。
王母被感动了,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 了现在的七夕 。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古代传 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的 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 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 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诗句理解】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在对着 秋夜的月亮用五彩线穿针。
【诗句理解】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条五彩 丝线。
【思想感情】
《乞巧》描写了人们欢度七 夕的情景,表达了人们享受快乐 的心情。

乞 巧
林杰
xiāo xiāo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乞巧
[生字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qǐqiǎoxiāo dù

乞巧
pí ng

巧妙
zhú

云霄
xiǎo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王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王灿

知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又号“谪zhé仙 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 李白一生中写下了上千 首诗歌。他的诗风格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气势 十足。
解诗题

望庐山瀑布
从“望”字可以知道作者 是怎么看瀑布的?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的 《_ 》中的诗句,这首诗的三、 四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意 思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读读背背
不动笔墨不读书。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读准“门泊”、 “绝句”等词语。 2、查阅工具书或联系诗句理解字词的意思。 3、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说说你仿佛看 见了什么?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知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写的 诗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
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中国名山之一,有 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 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大天池 东林寺
桃花园 三叠泉 花 径 五老峰 龙首崖
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 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
不动笔墨不读书
1、朗读古诗,读准“紫烟”、“瀑布”等词语。 2、联系诗句理解字词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有哪些

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有哪些

三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包括以下几首:
•《绝句》杜甫
o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o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o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o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曾几
o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o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元日》王安石
o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o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
o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o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o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o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滁州西涧》韦应物
o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o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以上这些古诗都是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这些古诗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正音正字]
宵 (xiāo) (今宵) 宵: 晚上; 今宵:今天晚上
霄(xiāo) (碧霄) 霄:天空;
碧霄:深蓝色的天空
碧霄
浩瀚无际的天空
读出节奏
乞巧
【唐 】 林 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 渡 河 桥。 家 家 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三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古诗

三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古诗

三年级下册语文背诵古诗以下是三年级下册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共8首:
1.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
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些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背诵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学期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课文,包括《乞巧》与《嫦娥》两篇文章。

第八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人,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乞巧》与《嫦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乞巧》与《嫦娥》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乞巧》与《嫦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现实意义。

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11-19课

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11-19课

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11-19课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当重要,广大小学生朋友们一定要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成绩。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提供的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供大家复习时参考学习!三年级下册(S版)语文课文原文11-19课11 赶海“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

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12 荷花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姓名:班级:成绩: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共19题;共103分)1. (8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挨近(Qi d i ) _____________ 花骨朵(g u g u ) ______________ 拜佛(f u f o ) ______________ 露马脚(l u l o u ) __________挨打(Qi d i ) ____________ 骨头(g u g u ) _______________ 仿佛(f u f? ) _____________ (l u l?u ) __________2. (8分)把下面的作品、作者和诗文所描写的景色选择搭配起来。

①《枫桥夜泊》________ __________ A.李白②《山行》________ __________ B.张继③《江雪》________ __________ C.杜牧④《望庐山瀑布》________ __________ D.柳宗元3. (8分)形近字组词炉________ 庐 __________ 疑____________ 凝____________暴________ 爆 __________ 布____________ 市4. (4分)写出下面诗句的上句或下句,并写出它们出自哪首诗。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 _________ 。

《 _______ 》②________ 夜半钟声到客船。

《 _________ 》露珠E. 寒江雪景F. 深秋夜景G. 瀑布壮景H. 深秋山景5. (6分)我是拼音小能手xi a ng l u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银河九天三千尺7. (7分)(2018五下•龙岗期末)根据日积月累填空。

(1)路曼曼其修远兮,________ 。

(2)_______ ,浪淘风簸自天涯。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古诗两首苏教版

13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古诗的了解和积累很少。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愉快地学习。

1.学会生字“紫、尺、疑、绝”、多音字“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含、泊、疑”等字的意思,读懂古诗的意思。

反复朗诵古诗,抓住重点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生动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初步感知诗句“动静结合、形象比拟、夸张渲染、虚实结合”的用词之妙。

3.采用“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诵诗情”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并运用这个方法拓展诵读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理解“含、泊、疑”等字的意思。

反复朗诵古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

【难点】反复朗诵古诗,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描绘的景象,初步感知诗句“动静结合、形象比拟、夸张渲染、虚实结合”的用词之妙。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诗眼,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想象画面,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特别是《望庐山瀑布》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感受庐山山水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充分,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

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加上配乐朗读,再次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挂前川、遥看、含、泊、疑”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望庐山瀑布》中想象的新奇、夸张,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用词特点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想象等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语言美和意境的美,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视觉、想象等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初读环节,通过看预习单、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意境,理解诗句,读懂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和杜甫,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1.谈话:同学们会背诗仙李白的哪些诗?指名背。

(表扬背诵好的学生,鼓励学生课外积极诵读古诗。

)2.导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有名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3.解题:同学们,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瀑布的。

)你知道“庐山”在哪里吗?“望”在这里怎么理解?(指名回答,教师指正并补充: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素有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望”是向远处看,这里是指从山南往上看瀑布)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喷雪鸣雷的庐山飞瀑。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指导读准字音(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凸显生字“紫”、“疑”、“尺”。

)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

(强调“紫”是平舌音,“尺”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生字“疑”①同学们有好办法记住“疑”字吗?学生交流记生字的办法,师及时评点,强调要注意左右比例关系,左上是“匕”。

②同学们觉得“紫”字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注意什么?③师范写“紫”字,学生对照预习单中的书写,找出写的不足之处,再在田字格本子上写两个。

2.指导朗读古诗(1)指导读正确,读顺畅读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

(2)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

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课件出示)①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后师生齐读。

②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③诗词是讲究平仄的。

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这主要体现在每行的第二、四、六个字上。

老师范读第一句,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

学生学会了读第一句,再试着读另外三句。

指名读,鼓励读得大胆的同学。

最后师生齐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感受意境(三)辨析词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解读第一、二句(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古诗前两句,结合课文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你仿佛从中看到了什么?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听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做做记号。

(2)指导学生交流感悟①你从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依次板书景物:日照、香炉、紫烟、银河等)(由于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让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由说词语,到说句子,到说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表达诗意。

)重点点拨:“香炉”是指哪里?你认为这句中哪个字用得好?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遥看”是怎样的看?“挂前川”是什么样子?②你从诗中听到什么了?(瀑布哗哗哗的声音。

)(3)指导理解“挂”的用词之妙①这首诗中“挂”字化静为动,表现出倾斜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在情境中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挂前川”的妙处。

及时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

)③教师小结:是的,在李白的诗里常常会有新奇夸张的想法,但是我们读来却很真实,感受到瀑布垂挂前川的壮美之景。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①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飞瀑呢?②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感觉走,再来读一读古诗,读出瀑布的神奇。

(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2.解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指导读诗句,想象画面瀑布有三千尺吗?(这是夸张的说法。

)“疑是银河”是真的银河吗?诗人为什么要比作银河?(出示图片)联系上文,能听到什么吗?(2)指导朗读这两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读出飞流的快速,读出瀑布垂挂川前的壮美。

(齐读、比赛读。

)3.指导朗读全诗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再指名读,学生评议,齐读。

4.引导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同学们,你们看这短短的四句诗就表达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把庐山飞瀑垂挂川前的壮美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是用什么好办法表达出来的呢?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

(诗人边观察边想象,从听、看多方面观察事物。

)(四)品读诗句,体悟诗人的情感1.通过朗读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诗人写完这首诗后觉得感情还没有抒发完,他又写了一首,出示:望庐山瀑布水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指导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诗人对瀑布的热爱。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热爱吗?自己先试试。

(指名读,学生评议,齐读。

)2.边想象画面边练习背诵,然后互相背诵给同位听一听。

指名背诵,评议。

师生齐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说写训练(六)总结课文,总结学习方法。

1.总结课文李白的笔下,描绘的是庐山飞瀑垂挂前川,一泻千里的壮美,寄托的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2.引导总结学习方法(1)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2)学生试着总结后,教师出示学习方法。

(七)课堂练习:1.试着画一画庐山瀑布。

2.练习背诵李白的另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

(八)板书设计:13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香炉生紫烟瀑布挂前川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第二课时学习《绝句》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一) 回顾方法,导入新课1.指名说一说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首春天的诗——《绝句》。

(板书课题)指导学写“绝”。

3.解题:绝句是什么意思?(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绝句即绝诗,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4.了解诗人3. 提问上节课学习的怎样读出诗的韵味,用这种方法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意境(三)辨析词义,想象画面,体会诗境1.解读第一、二句(1)指导自读自悟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默读前两句,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标画出有关词语。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有什么特点?(3 )“两个”和“一行”是不是实际的数字?(4)指导描绘面画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些景物?(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么美的春景,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后齐读。

2.品读第三、四句(1)景致如此美,诗人陶醉其中,透过窗户又看到了什么?向门外望,又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理解:“千秋雪”“万里船”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望着山上的雪和东吴来的船,不觉勾起了乡愁。

)“千秋”和“万里”是不是实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

(四)体悟感情,指导朗读、背诵1.通过诵读古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愉快的心情)2.诗人通过描绘明媚的春光,写的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3.练习通过朗读把诗人无比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

比赛读。

4.指导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指三名学生分别背诵,配乐齐诵。

(五)体会诗人表达方法1.同学们,你们看这首诗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又是用什么好办法表达出来的呢?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对仗,感受诗美。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等。

)2.这种对称的字词有什么效果?(加强了语言效果。

)指导朗读体会。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六)总结课文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诗,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的流露出来。

(七)想象意境,描述画面1.下面就让我们学习动用各种感官,再读古诗,展开联想,把诗中明媚的春光描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