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批评_斯科特_斯洛维克
211237681_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从“生态的文学观”到“生态的艺术观”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2.018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从 生态的文学观 到 生态的艺术观杨慧芹(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山东㊀济南㊀250300)㊀㊀摘㊀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思潮,呈现出跨文化㊁跨媒介㊁跨领域的发展趋势,逐渐影响到绘画㊁音乐㊁戏剧㊁电影㊁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及批评,相继产生了各艺术门类的艺术批评范式㊂它们都与最早产生而且最为成熟的生态批评保持着一定联系,且又依据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了自身相对独特的批评话语㊂生态艺术批评是人类抵制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在艺术领域的必然表现,是艺术绿色化研究与实践的新形态与新范式,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研究走向更广阔的生态视野㊂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艺术;艺术批评;生态美学中图分类号:J0-0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2-0114-06㊀㊀20世纪90年代,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作为一种批评思潮出现了新的动向与潜在的势头,呈现出跨文化㊁跨媒介㊁跨领域的发展趋势,呼吁更多领域的盟友加入,共同探寻与构建我们与地球之间的生态互惠关系㊂艺术也不能免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任何从事批判性和知识性研究的人,包括艺术家和学者都可以而且应该解决这个问题㊂[1](P93)美术(绘画㊁雕塑㊁建筑)㊁音乐㊁戏剧㊁舞蹈㊁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依据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起生态美术批评㊁生态音乐批评㊁生态戏剧批评㊁生态舞蹈批评㊁生态电影批评等艺术生态批评范式,与国际学界的生态批评热潮形成了呼应,支持和推动关于生态问题的广泛讨论㊂因此,艺术批评生态转向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批评如何秉持生态意识提出了自身相对独特的批评话语㊂一㊁文学生态批评的范畴㊁策略及转向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无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改造㊁利用与索取自然的力度空前加大,导致全球生态失调㊁资源严重消耗㊁食物供应紧张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学突破生物学单一学科的研究途径,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延伸点,由此及彼,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呈现出从自然学科向社会学科乃至人文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出新的学术空间和拓展出新的学术维度, Eco- (生态的)这一前缀也与其它词组合生成颇多新兴学术研究领域㊂学术界普遍认为,亨利㊃大卫㊃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 1862)的‘瓦尔登湖“(Walden,1854)的出版,成为美国生态文学形成的标志性事件㊂‘瓦尔登湖“一直在文学界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环保运动的迅速兴起,人们才意识到梭罗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学作品的绿色价值,并将之放在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中,用文学的方式思考并探索了人与自然的恰当关系,倡导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掀起了研究梭罗自㊃411㊃收稿日期:2022-06-20作者简介:杨慧芹,女,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理论和批评㊂项目来源: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生态戏剧批评的中国化研究 (L2021Z07080140)的阶段性成果㊂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然思想的热潮, 绿色梭罗 的形象逐渐复活㊂1972年,生态批评理论的奠基者㊁美国学者约瑟夫㊃米克(JosephMeeker)出版的‘幸存的喜剧 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被誉为生态批评的开山之作,书中首次提出了与 生态批评 对等的 文学生态学 (LiteraryEcology)概念,意指 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2](P3)㊂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㊃鲁克特首次将前缀 Eco- (生态的)与 criticism (批评)两部分,合并生成一个新术语 Ecocritism (生态批评),强调通过文学作品让人类来与自然产生关系,用文学作品描绘㊁呈现与想象自然,从而表达人对于自然的感情与态度㊂由于 生态文学 不是一种单纯描写自然的新型写作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曾试图使用颇多具有特定内涵的术语来概括与界定它,比如,环境文学㊁生态文学㊁自然写作㊁环保文学㊁绿色文学等㊂随着生态批评学者关于生态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表达日趋清晰,并逐渐认识到 环境 (Enviro-),带有人文中心主义色彩,暗示人类被不属于我们环境环绕,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并开始使用 生态文学 这个术语㊂王诺先生在其撰写的‘欧美生态批评“中就明确指出: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㊂ [3](P97)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西部文学学会会议上,彻丽尔㊃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呼吁将生态批评运用到 自然书写研究 中,正式确立了第一波生态批评对自然书写㊁浪漫主义自然诗歌及荒野叙事等文学作品的批评与探讨㊂生态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的生态批评学者劳伦斯㊃布伊尔(LawrenceBuell)则提出用 波 (Wave)[4](P20)来描述西方生态戏剧批评的发展走势,凸显生态批评有序而清晰的进化,也恰好呈现出生态批评这一新兴批评领域的多元化特征㊂第一波生态批评 走向荒野 (1970年至今),关注英美文学研究领域,论题主要涉及自然写作㊁荒野与自然的特殊亲和性,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策略㊂第二波生态批评 荒野回家 (1995年至今),开始关注其他文学体裁与艺术形式,比如,戏剧㊁电影㊁绘画㊁音乐等,关注环境正义和城市生态等问题,呈现出多元绿色文化研究的趋向㊂可见,布伊尔倡导文学与环境研究必须发展出一种 社会生态批评 ,重新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文本,让城市和退化的景观与自然景观一样重视㊂在布伊尔论断的基础上,著名的美国生态批评学者斯科特㊃斯洛维克(ScottSlovic)在‘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北美对当前学科发展阶段的思考“(TheThirdWaveofEcocriticism:NorthAmericanRe⁃flectionsontheCurrentPhaseoftheDiscipline,2010)中宣称,第三波生态批评(2000年至今)力求从不同角度拓宽生态批评的疆界,将文学研究放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框架中,研究全球范围内对场所㊁多种族性㊁新生物区域主义做出反应的生态文学,想象人类作为全球生物圈中的一部分所获得的地方感与全球感㊂2012年,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年会为庆祝 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 (ASLE)成立20周年的圆桌讨论会上,斯洛维克认为,肯定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质的施事能力有利于颠覆西方思想中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传统理念,可能也代表了生态批评的另一阶段㊂时隔三年后,斯洛维克欣喜地发现,他所呼吁的新物质主义和物质性成为关注焦点,此时,物质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第四波浪潮(2008年至今)的趋势已非常明朗㊂随着四波浪潮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前一波的研究内容并非随着后一波研究内容的兴起而消失,正所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后浪推动着前浪共同奔涌,生态批评在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流派,彼此之间又相互勾连与推动,汇聚成强劲的学术生命力㊂为此,斯洛维克还给出了一个非常宽泛的生态批评定义: 生态批评要么指运用任何学术观点研究自然书写,要么考察任何文学文本,抑或乍一看来似乎与非人类世界无关的文本中的生态内涵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㊂[5](P74)可见,斯洛维克关于生态批评的界定不受文本类型的局限,涵盖文学作品㊁艺术作品㊁流行文化㊁城市规划㊁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㊂同时,这一文学研究㊃51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范式以文学与自然关系为终极旨归,也不受批评方法与阐释策略的限制,为生态批评跨领域对话提供了宽裕的学术空间㊂二、生态美学视角下生态的艺术观1983年,生态艺术的倡导者㊁德国艺术家瓦西里㊃勒班陀(WassiliLepanto)在‘面向人类的艺术 抑或生态艺术:宣言“(Kunstf㊆uürdenMenschenoder:FüreinekologischeKunst.EinManifest)中,阐明了其对于生态艺术使命的理解,要求艺术家们重新思考人性价值,将生态目标与审美预定方针结合起来,[6](P114-120)并对艺术提出了七点具体要求,以强调生态艺术除了受到生态学㊁生态伦理学等学科的深刻影响之外,还与生态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㊂美国学者约瑟夫㊃米克(JosephMeeker)在‘走向生态美学“(TowardEcologicalAesthetics,1972)一文中首次提出 生态美学 (EcologicalAesthetics),他认为,20世纪中期,统治西方学界的分析美学失去了同广大民众现实生活的关联,将面临变革和重构㊂米克试图按照新的生态学知识去重估传统审美理念,关注美学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相似性,强调艺术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认为生态美学是 以生态知识㊁生态规律为基础,以生态思维㊁生态意识为主导的审美反应,强化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机的关联 [7](P114-120)㊂米克力图在理解㊁感知㊁情感层面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联,突出了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参与者的角色:我们能够提供给生命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地参与㊂米克的生态美学观既是对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以人为中心的传统美学观的反思与批判,也对后来的生态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西方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迅速勃兴㊂1986年,芬兰学者约㊃瑟帕玛(Yrjo㊃Sepanmaa)在‘环境之美:环境美学的普遍模式“(TheBeautyofEnvironment:AGeneralModelforEn⁃vironmentalAesthetics)一书中提出,环境美学是研究 环境美 的学科, 环境美学基本的出发点是将美学理解为 美的哲学 ㊂ [8](P17)1992年,美国学者阿诺德㊃伯林特(ArnoldBerleant)在其环境美学代表作‘环境美学“(TheAestheticsofEnvironment)中提出 交融美学 ,他认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 人类与环境的欣赏性交融 [9](P6)的环境体验㊂与上述两位环境美学家不同的是,加拿大学者艾伦㊃卡尔森(AllenCarlson)所认可的环境美学,是倡导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艺术转向艺术以外的自然㊁乡村㊁城市等人类所有感知领域㊂可以看出,西方环境美学将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显然这一问题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㊂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加快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环境美学家的相关理念开始为人所熟知㊂我国学者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频频展开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流和对话,力图为建构与环境美学具有共同使命的生态美学开辟新的思路,并推动生态美学向纵深处发展㊂在中国诞生之初,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 它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环境美或生态美 生态美学的研究,是当代生态化观念对相应的审美现象的再认识,它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提高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由此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 [10](P119)㊂随着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程相占先生在重新思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撰写‘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 美的艺术 到 生态的艺术 “重审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同源性㊂一方面,他分析并批判以古典主义哲学奠基人伊曼努尔㊃康德(ImmanuelKant,1724 1804)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倡导的 美的艺术 理念,高估了人之精神又低估了自然的复杂性与创造的 非生态艺术 ㊂具言之,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下传统美学强调艺术脱离自然,反映人对自然的超越,是 高级的 或 精神化 人类灵魂的作品,不能与 低级的 动物性 的生物世界相提并论㊂另一方面,他支持与论证米克从生态学知识与原理出发倡导的 活的形式 ,艺术甚至还能 表达生命 感觉㊁成长㊁运动㊁情感,以及活体存在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11](P54-65)㊂从生态审美立场出发,打破自然与艺术之间泾渭分明的对立局面的艺术形式,是生态艺术与生态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㊂㊃611㊃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西方环境美学将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引入到美学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显然这一问题是国际学界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㊂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加快了在我国的传播步伐,环境美学家的相关理念开始为人所熟知㊂我国学者站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频频展开与西方环境美学的交流和对话,力图为建构与环境美学具有共同使命的生态美学开辟新的思路,并推动生态美学向纵深处发展㊂三、生态艺术的兴起及其批评策略如果说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当代生态整体主义与文学研究携手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有力回击,那么艺术创作与研究领域对此也做出了综合回应,艺术家开始关注具有生态伦理意识与生态责任的艺术作品,关注艺术作品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联㊂1969年,纽约约翰㊃吉布森画廊(JohnGibsonGallery)以 生态艺术 (EcologicArt)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展览活动,艺术策展人是美国早期生态艺术家㊁艺术批评家露西㊃利帕德(LucyR.Lippard)㊂本次展览汇聚的艺术家大部分是大地艺术家,作品均以草图㊁照片蒙太奇㊁文本以及模型的方式展出㊂事实上,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已初露端倪,我们的祖先画在洞穴内壁上的雨点㊁闪电㊁动物㊁植物图案就是最好佐证㊂另外,在生态艺术早期形态中(再现性的风景画作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当艺术家们在现场写生时,他们与周边环境和天气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与自然近距离的体验和感受会浸润在他们的画布上,所以约翰㊃康斯特布尔(JohnConstable,1776 1837)的天空画最接近自然的天空,克劳德㊃莫奈(ClaudeMonet,1840 1926)的 伦敦系列 也体现了艺术家与环境的关系㊂莫奈曾说: 对我而言,风景并非绝对的,因其面貌分秒都在改变;但周围环境所营造的氛围给画作带来了生命,是空气和光线的变幻赋予景物以真正的主体价值㊂ [12](P78)另外,西方视觉艺术在将环境视为艺术以及推广生态理念方面也早有先例,19世纪,美国画家阿尔伯特㊃比尔施塔特(AlbertBierstadt)和托马斯㊃莫兰(ThomasMoran)就将美国西部描绘成一片迅速被人类工业所控制的广阔天地㊂如今随着气候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生态艺术领域也在迅速扩展,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艺术思潮和表现方式,其动力来自像南希㊃霍尔特(NancyHolt)和丹㊃彼得曼(DanPeterman)使用垃圾(甚至整个垃圾填埋场)作为创作媒介的雕塑家,对城市土地和下水道进行 生物修复 的园林设计师帕特里夏㊃约翰森(PatriciaJohanson)和梅尔㊃钦(MelChin),还有对正在消失的物种和荒野印象进行捕捉的摄影师迈克尔㊃尼克尔斯(MichaelNichols)和罗伯特㊃彻姆(Robert㊃G.Ketchum)等㊂在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生态艺术(Eco-Art)在美国应运而生,它囊括了不同的艺术家㊁艺术流派以及各种新兴的艺术运动,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㊁生物艺术(Bio-Art)㊁大地艺术(LandArt)㊁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㊁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等都可归属在其羽翼之下㊂然而,西方学界对于 生态艺术 并未给出明确描述与界定,而是常与 大地艺术 环境艺术 等术语交替使用㊂笔者将针对这三个术语进行如下辨析:首先,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 大地艺术 被描述为在户外大地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因此有学者借用 大地艺术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的趋势来定义生态艺术,尽管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 大地艺术 成为公认的生态艺术早期先驱㊂其次, 环境艺术 与 生态艺术 这两个概念可以通过查看单个术语的定义来阐释, 环境的 指与周围环境或外部条件有关的特征, 生态的 指与生命有机体(如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有关的特征㊂因此, 环境艺术 创作视野与一般性艺术创作有关,其关注问题之根本可能涉及生态问题,但不限于此,它应被视为探索生态艺术的一个起点,而不是对其完整而全面的描述㊂生态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态学与艺术两个维度来界定其概念内涵㊂首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其居所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 关系 就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关键词,显然也是生态艺术的一个关键词,其旨趣在于㊃711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2期总第191期建构一个艺术与社会㊁艺术与自然以及不同学科㊁不同社群㊁不同阶层之间的良性关系与系统性思索㊂其次,我们更多地是在一个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探讨生态艺术创作,而当代艺术往往是基于对一个问题的反思与探究,或者说是对日益平庸化的日常秩序的纠正,是 整个宇宙以符合道德原则的方式持续创作与生成的纵态过程 ,这恰好与道家思想中宇宙具有创生性力量的观点不谋而合㊂因此,艺术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生成 ,那么生态艺术则是一个生成式的艺术实践㊂[13](P23-26)生态艺术从以 自然 要素作为原材料的艺术创作,到以 艺术 为媒介形成对自然要素的关注,试图在自然世界中获得艺术的智慧,展示人类与自然世界的相互联系的重要性,由此恢复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㊂因此,生态艺术的主要创作原则[14](P156)是:1.重新设想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可持续发展㊁治愈的新方法,与环境友好共存的新途径㊂2.关注非人类世界的存在和力量(如闪电㊁水㊁风甚至地震),从而创造出与自然力量协同工作的艺术㊂3.以艺术的方式修复和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㊂倡导使用自然(天然)材料创作作品㊂4.向公众宣传环境问题和生态环保动态,使欣赏者了解环境问题㊁政治问题㊁文化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关联性与协同性㊂5.倡导使用自然(天然)材料创作作品㊂可见,生态艺术创作一方面涉及艺术家㊁科学家㊁社区团体和教育工作者的投入,另一方面还涉及美学㊁伦理㊁政治㊁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㊂2012年,美国学者琳达㊃温特劳布(LindaWeintraub)在‘为生命而生!可持续性星球的生态艺术追求“(ToLife!EcoArtinPursuitofaSustainablePlanet)一书中,进行了一项关于生态艺术批评多样性的调查,以便于识别生态艺术的本质,促进生态艺术类型之间的对比和对照分析㊂(如表1所示)[15](P153)表1㊀生态艺术类型、功能对比分析表艺术类型ArtGenres艺术策略ArtsTrategies生态问题EcoIssues生态方法EcoApproaches美术Paint指导性Instruct能源Energy环境保护Conservation雕塑Sculpture介入性Intervene废弃物Waste保留利用Preservation表演Performance可视性Visualize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摄影Photo/Video隐喻Metaphorize科技Technology深度生态学DeepEcology生物艺术BioArt催化Activate栖息Habitat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生成艺术GenerativeArt赞美Celebrate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社会实践SocialPractice扰乱Perturb资源Resources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数字艺术DigitalArt戏剧化Dramatize混乱Chaos/Complexity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讽刺Satirize系统Systems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公共艺术PublicArt调查Investigate改革Reforms可持续性发展设计SustainableDevelopmentDesign㊃811㊃生态批评与艺术批评的转向研究/杨慧芹㊀㊀㊀温特劳布选取了与生态艺术创作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即艺术类型㊁艺术策略㊁生态问题和生态方法作为参照点,认为这与其说是一个表格,不如更准确地将之界定为一个矩阵图,因为作为一个矩阵图,它更能显示出大量的生态艺术作品如何通过选定一个或多个不同的艺术策略㊁艺术方法来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 雕塑艺术 并不只采用 保留利用 这一种方法来 介入性 处理 废弃物 问题㊂为了能进一步直观且充分地展示出其研究结论,温特劳布还遴选出47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艺术家作品,其中13位是20世纪生态艺术的先驱,34位是21世纪的生态艺术探索者,每一个作品都配有一个示意图,上面的线条连接着该作品涉及的所有范畴㊂以城市环境艺术先驱艾伦㊃桑菲斯特(AlanSonfist)创作的‘格林尼治村时间景观“(TheGreenwichVillageTimeLandscape,45ˑ200,1978)为例,画面中垃圾遍地的纽约市区景色全然一变,成为花草葱郁㊁林木茂盛的绿色城市,相应的示意配图是,艺术类型:生物艺术㊁生成艺术和公共艺术;艺术策略:指导性㊁介入性㊁赞美;生态问题:栖息地㊁混乱/复杂性㊁系统和改革;生态方法:恢复生态学㊁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性发展设计㊂可见,生态艺术与自然生态之间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艺术家们独创新路,其创作直接从自然环境或自然过程中产生观念,力图恢复艺术的社会责任意识㊂同时,用艺术作品描绘㊁呈现与想象自然,从而表达人对于自然的感情与态度㊂这种表达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与生活方式㊂它的发展是人类抵制生态危机的迫切需求在艺术领域的必然表现,极大地推动了艺术创作与研究走向更广阔的生态视野㊂结语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领域,生态艺术从画布㊁舞台等传统艺术基座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天地,呈现出 艺术的自然化 或是 自然的艺术化 发展趋势㊂自然因直接介入艺术而成为审美㊁内在的自然,它让人感受自然,思考自然,甚至与自然对话㊂艺术家将自然纳入审美视野,也阐发出对于人与环境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世界㊁以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等问题的关注与思索㊂生态艺术批评借鉴生态学知识㊁理念及规律,从生态的艺术观出发,主张以 生态整体主义 主导下的戏剧研究范式,取代 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 的艺术研究范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而彰显艺术自身,试图寻求与构建艺术与自然世界的联系以及物种之间的交流,反思与改变人类错误生态价值观取向,进而唤醒和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㊂生态艺术批评既顺应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㊂参考文献:[1]WendyArons.IntroductiontoSpecialSectiononPer⁃formanceandEcology[J].TheaterTopics,Vol.17,No.2.[2]朱新福.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4][美]劳伦斯㊃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M].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胡志红.西方生态戏剧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7]程相占.西方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20,(3).[8][芬]约㊃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张宜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ArnoldBerleant.TheAestheticsofEnvironment[M].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yPress,1992.[10]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程相占.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 美的艺术 到 生态的艺术 [J].艺术评论,2020,(10).[12]PatriciaB.Sanders.Eco-Art:StrengthinDiversity[J].ArtJournal,Vol.51,No.2.[13]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4][15]CliveCazeaux.AestheticsasEcology,ortheQuestionoftheFormofEcoArt,inP.Barry&W.Welstead(eds.).ExtendingEcocriticism:Crisis,Col⁃laborationandChallengesintheEnvironmentalHu⁃manities[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17.(责任编辑:杜㊀娟)㊃911㊃。
世界生态批评50年:演进、挑战与前景
世界生态批评50年:演进、挑战与前景作者:胡志红来源:《鄱阳湖学刊》2022年第02期[摘要]生态批评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多元文化批评运动。
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波”,即第一波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波环境公正生态批评和第三波跨越性生态批评。
文章结合世界生态批评50年的发展状况,对生态批评的研究议题、主要特征、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作简要梳理和探讨,以期对国内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世界生态批评;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跨越性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是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潮和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危机催生的产物,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诞生于英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结出累累硕果,在9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批评学派或思潮,并逐渐波及英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生态批评在其50年的演进历程中,尽管饱受争议、路途坎坷,但如今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多元文化批评运动,并凭借其成熟的思想基础、创新性的理论建构、扎实的学术业绩和广泛的学术影响,不仅牢固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重新规划了学术版图,而且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诊断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之文化根源,传播生态理念,重塑人的生态意识,培育人的生态情怀,探寻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文化策略,推动世界文化绿色转型,等等。
生态批评50年繁茂芜杂、坎坷曲折的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三波”,即第一波“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1972—1997年)、第二波“环境公正生态批评”(1997—2000年)和第三波“跨越性生态批评”(2000年至今)。
本文将结合世界生态批评的发展状况,对生态批评的研究议题、主要特征、面临的挑战、化解之策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梳理和探讨,以期对国内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有所启迪。
一、生态批评演进理论概要关于生态批评的演进历程,1996年美国生态批评开拓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在其著作《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的导言中提议,可参照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划分模式,将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研究文学再现自然的方式,旨在激发人的环境意识。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3) 日本
野田研一,纯诚正美(日本金泽大学副教授,Slovic的第一个博士 生):《环境文学论叙说》. 2004年。
4) 韩国
Duhoo Shin (申斗浩,国立江原大学副教授,Murphy是其博士导 师):生态批评应结合各国国情
• 1993年,ASLE的学术刊物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e and Environment (简称ISLE)出版发行
• 1995年6月,ASLE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以后每 两年举办一次;
• 1996年,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Ecocriticism Reader由Glotfelty等编 辑出版,她在该论文集前言给生态批评所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
Buell, Lawrence, 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US and Beyon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uell, Lawrence,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Oxford: Blackwell, 2005.
5) 中国
• 鲁枢元 《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朱新福 内容提要 生态文学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在创建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怎样确定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生态批评是不是一门“终极的科学”以及怎样把生态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达到互补互益等。
主题词 生态 环境 文学 生态批评 美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始于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E 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 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2 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
①本文将首先简述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M 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 f Sur vival:Studies in LiteraryE 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②。
1978年,威廉・鲁克特(W 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 e and E cology:An Experiment in E 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③。
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
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斯科特斯洛维
克教授访谈
苏冰
【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在这篇访谈中,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对个人的生态批评研究历程做了回顾和总结,为我们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人与自然、环境艺术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比较生态学、生态批评的第三波等.斯洛维克还评价了生态批评当前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他肯定了生态批评良好的研究态势,希望读者能从文本分析和跨学科中汲取营养,在文学文本的生态维度和其他人文表述中有所建树.
【总页数】7页(P102-108)
【作者】苏冰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4
【相关文献】
1.从地方到全球到“全球地方”——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 [J], 徐海香
2.斯科特·斯洛维克生态学术思想探究--从自然书写研究走向跨文化生态对话 [J], 胡志红;赵琳
3.斯科特·斯洛维克与中国访问学者的对话 [J], 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刘蓓;朱利华;黎会华
4.生态批评家的职责——与斯科特·斯洛维克关于《走出去思考》的访谈 [J], 韦清琦
5.伦理实践与多元路径:生态批评的新问题与新趋向——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 [J], 叶华; 韩存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批评”的发展轨迹
2020年10月第32卷第5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Oct.2020Vol.32 No.5收稿日期:2020 05 12作者简介:梁 芳(1975),女,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文章编号:1009-4873(2020)05-0047-04“生态批评”的发展轨迹梁 芳(石家庄市艺术学校英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31)摘 要:“生态批评”是20世纪兴起的文学批评流派,诞生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之时,体现了西方文论“向外转”的态势,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探索领域。
分析生态批评的源起、发展阶段及其呈现出的专业化、国际化与全球化特点,探寻这一文学流派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批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风起云涌,相继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等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面临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环境保护思潮在欧美兴起,“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是一支文学批评流派,诞生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之时,体现了西方文论“向外转”的态势,拓宽了文学批评的探索领域。
一、“生态批评”的源起1972年,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尔在《幸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文学生态学”概念,主张探讨“文学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1]。
后来,此类术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然文学研究”“自然历史阅读”“环境文学批评”“绿色研究”“绿色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与“生态诗学”等术语纷至沓来。
系列术语中,“生态批评”的接受面最广。
1978年,威廉·鲁克特尔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术语[2]。
1989年,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上,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提倡关注“生态批评”[3]13,得到时任学会主席格伦·洛夫的积极响应[3]138。
浅谈《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批评观
浅谈《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批评观作者:孙露珈来源:《神州》2011年第17期摘要:上世纪末,“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评论理论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激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就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他本人对于生态环境及人类发展的重视。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谈起,用该理论来解读《野性的呼唤》中作者对于和谐自然的追求。
关键词:生态批评,和谐自然,追求“生态批评”理论是是伴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而产生的,于二十年代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该理论一出现就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上世纪末形成一套体系。
它的目标是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保护环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得到持续的和谐的发展,生态批评理论打破了以往文学理论研究传统,从“以人为中心”变为“以自然为中心”,并把传统上“作家、文本与世界的关系”中“世界”的概念扩展到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之上。
一、“生态批评”理念的兴起及研究现状1. “生态批评”理念的兴起上世纪中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兴起,为“生态批评”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精神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
作为一种文学评论体系,“生态批评”通过立足于文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以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创作和各种文学文本,探索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并反思这一个过程对于生态体系的影响。
“生态批评”理论出现于现代各众声喧哗的文学评论之后,重点站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平衡的立场,来探讨和反驳各类文学题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对“现代性”及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得出人类追求和谐的生态系统,和谐的自然这一终极目标的结论。
2. “生态批评”理念的研究现状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书籍和专著相继出版。
例如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一书,由格罗费尔蒂和费罗姆主编。
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
格罗特费尔蒂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批评,特别提到文化与自然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揭示了这种批评最重要的使命: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一点恰恰是生态主义的主要诉求。这是这个简洁的界定最突出的长处。这个界定还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它明确提出:生态批评应当一只脚立于文学--立足于文学文本、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等文学内在的特性;另一只脚立于大地--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大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代名词,格罗特费尔蒂随后又说"生态批评将地球中心的思想引入文学研究"9,表明她坚持生态整体--地球的利益是最主要的和终极的价值判断依据。由此可见,她的主要倾向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两个"立足"说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对于生态批评的界定一定要包含两个方面: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方面和生态审美方面。此外,这个定义指出,作为理论话语的生态批评的目的,是要协调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其潜在含义是,生态批评的思想支撑既可以是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的环境主义,也可以是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并以此重建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主义。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在思想上包容性很强的定义,也正因为这样,它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如果仅仅从术语的涵盖面来考虑,仅仅考虑术语将生态取向的批评和环境取向的批评都包括进来,那么,自然应当赞同这个定义。
什么是生态批评
什么是生态批评∗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著);吴靓媛(译);赵俊海(校)【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生态批评”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
鉴于该领域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本文将重点讨论三个具体的文学实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它们包括:威廉·斯塔福德的《或许是独自骑车》、奥费利娅·齐佩达的《要下雨了》和威尔弗莱德·欧文的《为国捐躯》。
本文中心论点是,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态意义。
当前大多数生态批评研究的首要范式可被表述为“地方”和“动物性”,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总页数】5页(P142-146)【作者】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著);吴靓媛(译);赵俊海(校)【作者单位】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相关文献】1.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J], 马特2.生态批评如何对接中华文学传统——评盖光《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构建》 [J], 吕逸新3.论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困境及出路——从王诺生态批评谈起 [J], 李忠超4.从生态批评读本观照生态批评的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J], 何新5.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 [J], 林钰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批评_定义_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
译 林 2008年第1期 当代外国文论218 TRANS LATI O NS生态批评:定义,发展趋向及在中国的接受韦清琦 袁 霞 摘要:数十年以来,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其定义也日渐完善,诸如格劳特费尔蒂、布依尔、斯洛维克等生态批评家通过各自的定义诠释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该批评运动的缘起和今后的方向。
总的来说,鲜明的叙事性、对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功用的注重以及行动主义精神或许可以作为其定义的较新阐释,这与国内比较强调的美学层次的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文艺学)形成了一定的对照,也为建设性的对话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关键词:生态批评 定义 中国的接受 作为文学研究中的绿色运动,生态批评从纪90年代自美国兴起后,便借助全球化时代的理论旅行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如今在国内文学批评界,由于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的译介和本土文艺理论家的积极接受及对传统思想资源的挖掘,生态批评正处于兴旺勃发的时期,其相关术语如环境主义、自然写作、生态文艺学等都已不再陌生。
在比较文学领域,生态批评的出现也标志着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因为文学研究已不仅可以穿越其他的人文学科,也跨向了自然学科和自然本身。
文学研究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不断对话的体系。
生态批评正是在学术的前沿展示了这一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关的人文学科都在“变绿”,如有史学家提出自然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这出史剧的舞台,它本身也参与了演出;人类学关注文化与地理的关系,重视考察生态环境对民族形成的关键作用;在心理学领域,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的疏远成为社会、心理顽疾的根源;哲学则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特别是生态伦理学已成为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之一;甚至还有神学家也宣称环境问题是一个宗教问题。
在《21世纪批评导论》中对生态批评作了重要评析的学者凯特・瑞格比也说:“文学批评家,特别还有文化研究的理论家对于文化、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思考的变化反应迟钝,这已是臭名昭著的事实,而相邻的学科,首先是哲学,其次还有神学、政治学、史学,早在70年代初就开始对此进行表述。
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
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作者:石平萍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08期什么是生态批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文学、语言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思潮。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文学批评历来关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述、再现自然和环境,“田园诗”、“地域文学”、“文学中的动植物意象”、“文学中的风景地貌”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名目,但长期以来,这种研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的名号,规模和影响也非常有限,谈不上成气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吕克特首次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倡议以“生态批评”取代之前沿用的“自然文学研究”;1991年,影响广泛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将生态批评作为年会议题;1992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特别会议宣布成立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总部设在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英语系;1993年,ASLE创立会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1995年,ASLE召开第一届年会,与会代表超过300人。
经过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发展,生态批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成为美国学术界声势浩大的一门显学。
作为其组织机构的ASLE在推广生态批评理念、推行多元化和国际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成就斐然。
时至今日,ASLE已经拥有超过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英国、欧洲、加拿大、韩国成立了分会,形成颇具规模的全球性生态批评思潮。
生态批评脱胎于美国西部文学研究和自然文学研究,在新兴之初,这两个领域的影响清晰可见,具体表现为:主要关注人类如何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中荒无人烟的地方,研究的文本集中于自然文学。
这种文学样式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作者从文明世界走入自然世界的体验和感受,融科学观察、个人经验、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于一体,注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意义,主要以散文和日记的文体呈现。
代表作有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研究∃(TheComedy fo Survival: StudiesinLiterary 文学领域促进人们对生态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
! 135 !
----------------------- Page 2-----------------------
有#印地安那州评论∃、#俄亥俄州评论∃等美国 不同体裁论述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居住环境、
(
著名的学术刊物。同时,一些大学开始把生态 政治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等众多主题。2000年,
文学列入课程,作为现当代文论的一部分,受到 劳伦斯!库帕(LaurenceCoupe)主编#绿色研究读
评:文学研究的活力 (Ecocriticism: TheGreening 面论述了生态文学批评的渊源与发展。1999年
of LiteraryStudies) 的学术讨论。1992年, 美国 至2001年间出版的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D.
文学协会 专题报告会上,格伦!A!洛夫(Glen Scigaj)的#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Sustain
&
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 中去 。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 (ecopoet
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 ics)、 环境文学批评 (environmentalliterary criti
基础上,探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 很容易被转变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式,
要问题。 而且 eco 这一前缀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
的关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格(Frederick
专著相继出版。1996年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英国分会在利兹大学召开第三届年会,会议
生态批评_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自然生态新纬度
收稿日期:2006-09-20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西方文论、生态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研究。
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自然生态新纬度岳友熙(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 要:生态批评就是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是向自然生态延伸的文学批评的新视野。
20世纪以来,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它们虽然各有所长,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力不从心。
生态批评主动挑起了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任,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成为当代文学批评新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生态批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自然中图分类号:I02,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6)12 0041 05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现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 人本主义 和 科学主义 [1]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形成了与19世纪批评理论完全不同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即当代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出现了 非理性 和 语言论 两次转向。
然而,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 非理性转向 使文学批评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而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 语言论转向 却使文学批评因脱离实践而悬浮于现实空气稀薄的高空,失去了坚实的实践大地。
两种批评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批评盲区!!!自然生态世界。
这使它们在对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021年生态批评:构建生态文明的利器
近十年来,在文学与生态学的交界处,吹来了一股清新犀利的批判之风——生态批评。
它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是文学批评向自然生态延伸的新视野。
生态批评在美国起源,美国内华达大学著名学者斯各特·斯洛维克教授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之一。
1992年,他所在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寻找美国自然书写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等多部生态批评论文集与学术刊物。
2D06年以来,斯洛维克教授曾多次应邀来我国讲学,并针对生态批评的界定、内涵、思想基础,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学现状,中国学界生态批评研究的进展等问题,与我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对话。
生态批评的自然观及个案评析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田园主义”、“扩张主义”观念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不同,前者把自然看做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做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
然而,严峻的生态现实警醒人们,人应与自然共存共生。
这一新的理念,在近年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
在美国和墨西哥,我们能看到路边竖立着书写有生态诗歌的金属牌子,人们在享受诗歌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自我警醒。
我国新派诗人华海写有一首名为《悬崖上的红灯》的诗,很有生态批评的意境。
诗中写道“因为你们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们/你们的快车强大有力到/毫不在乎地压碎我的灯/我和树木、鸟兽们只能站在/世界的另一侧面”。
生态批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武器,它挖掘和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对于生态危机,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其《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作过深刻而精妙的阐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岗位职责之生态批评家的职责
生态批评家的职责[摘要]斯科特斯洛维克是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主编《文学与环境的跨文化研究》杂志。
笔者于2006年至2007年在内华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与斯洛维克有过密切接触,这也成为翻译他的《走出去思考》的直接契机。
这部美国生态批评专着风格鲜明,作者将环境主义观点蕴涵在其雄辩过人、感情充沛的文字里,且不时闪动着针砭时弊的愤激和行动主义者的雷厉风行。
此番译书的过程,也是与斯洛维克不断书信往来、交换意见的过程。
本篇访谈是笔者在整理与斯洛维克往来电子邮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起来的,力图将着书与译书的视域融合起来,权作中美生态批评的一次有益对话。
[关键词]生态批评;环境;叙事学术;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4-0118-11[作者简介]韦清琦(197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生态批评研究及翻译教学。
(江苏南京210097)[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阶段性成果(05czw004)。
[收稿日期]2010-05-19eco-critics responsibility: an interview with scott slovic on his going away to think■wei qing-qiabstract: scott slovic is one of the leading promoters of american eco-criticism, edit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sle). from october 2006 to march 2007, i worked in university of nevada at rino as a visiting scholar, an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prof. slovic. this very exchange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of going away to think, in which slovic displays his environmentalism via eloquent and emotional articulation. the process of my translating the work is also one during which slovic and i wrote to each other and exchanged ideas, which constitute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this interview. with attempt to merge our visual spheres as an author and his translator,this interview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on-structive sino-american eco-critical dialogue.key words: eco-criticism; environment; narrative scholarship; interdiscipline使我拥有甚至作者也不曾有过的视角来理解文字。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论自然与环境
论自然与环境斯科特•斯洛维克[美];施经碧(译)【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5(0)3【摘要】生态批评属于文本和文化研究的范畴,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轫于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生态批评本质上探索的是人类社会和超人类世界,即人和“自然”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
本文概述了生态批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浪潮和第三次浪潮,同时列举了北美以外世界各地出现的各种生态批评范式,其中就包括中国的生态批评。
从根本上说,生态批评致力于揭示人类如何理解自己和他者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作为个人和作为一个物种的我们,会以现在这样的行为方式与自然界互动,哪怕这样的行为实际上违背了我们自己的最大利益,有时甚至是危及我们的基本生存。
环境哲学家和生态批评家有时使用“生命之爱”﹙对生物的爱﹚和“生态恐惧症”﹙对自然的厌恶和恐惧﹚这类词汇来描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生态批评被描述为“环境角度的文学和文化研究”。
然而,生态批评关注的最根本的是,我们人类是如何思考的,如何使用语言和其他文化表现形式的,以及我们与超人类世界的互动如何丰富并挑战了我们的生活。
%Ecocriticism is a fieldof textual and cultural studies that emerged i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late-1970s. Ecocriticism in nature explores the complicated,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more-than-human world—between people and“nature”.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through its first-wave, second-wave, and third-wave phases. The article also offers ex-amples ofvarious non-North American varieties of ecocriticism, including Chinese ecocriticism. Ecocriticism basi-cally tries to reveal how human beings understand the mselves in relation to“the other”and why we,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species, behave as we do in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natural world, even when our behaviors sometimes work against our own best interests, sometimes our very survival. Environmental philosophers and ecocritics some-times use words such as “biophilia”﹙love of living things)and “ecophobia”﹙dislike or fear of nature)to describe human attitudes toward nature. The field of ecocriticism can be described 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from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Still, on the most basic level, ecocriticism is concerned with human beings—how we think, how we use language and other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how our own lives are enriched and chal-lenged by our engagement with the more-than-human world.【总页数】9页(P120-128)【作者】斯科特•斯洛维克[美];施经碧(译)【作者单位】美国爱达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7-065【相关文献】1.融于自然流于自然——论自然环境和道家自然观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J], 梁美英;卢荷2.引导幼儿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有效策略——运用“园本自然环境”培养大班幼儿亲自然情感的行动研究 [J], 朱丽芬;3.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董事长David Waite教授:好的研究不仅要理解自然规律,还要改善自然环境 [J], 李莹亮(采访/译文);张孟月(采访/译文)4.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董事长David Waite教授:好的研究不仅要理解自然规律,还要改善自然环境 [J], 李莹亮;张孟月5.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藏自然资[2020]16号)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 学 专 题 生 态 美 学 631
2015 年第 2 期第 142 - 146 页 原发期刊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 学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 ( 斯 · 库珀 ( 主编 的 英 国 生 态 批 评 论 文 集 《 绿色研究读本》 L a u r e n c e C o u e T h e G r e e n S t u d i e s R e a d - p ) 。 我提出生态批评可以研究明确 涉 及 环 境 的 文 本 — — —既 包 括 文 学 文 本, 也 包 括 其 他 媒 介, 比如说电 e r — — 诸如此类具有明确环境性的文本 。 研究时也可以采取任何学术方法 …… 心理学 影、 音乐 、 视觉艺术 — 方法 、 宗教学方法 、 经济学 、 或者历史学方法 。 但是 , 如果有学者在任何一类文本中寻找生态模式或人与 — — 那么不妨说 , — —如 自然的关系 — 在你所能想象到的文本中 , 没有哪一类找不出某种有关环境的意义 — 果你在任何一种人类文化表达之中寻找这些生态模式 , 那同样可能是在进行生态批评的研究 。 ) 在谈及生态批评时 , 我常喜欢 举 2 的小诗 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威廉·斯塔福德( W i l l i a m S t a f f o r d ( ) 作为一个文学上的实例 。1 斯塔福德在 《 纽约客 》 上发表了一首诗 《 或许是独自 骑 9 6 4年, N e w Y o r k e r ( ) , 车》 描写的是他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经历 。 他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 M a b e A l o n e o n M B i k e y y 位大学教授 。 我认为这首关于骑车下班回家的小诗表达了一些颇为深刻的思想 , 因而在我看来 , 它既是 一个意味深长的生态文本 , 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能说明如何以生态批评的方法解读这类作品 。 斯塔福 德的 《 或许是独自骑车 》 译文如下 : 而高山的湖泊 我倾听 , 也听见雪花乘着冬天的翅膀而来 只有猫头鹰醒着看见了 , 它们那雷达般的视线和毛茸茸的耳朵 警觉着 。 在那寂静中有种意义在颤动 ; 我曾认为 ( 在寒冷的夜晚 , 或许我是独自骑着车 , — — 不合时宜地蹬着回家 ) 但想想吧 ! — 我们生命的辉煌 , 此时正如那群山不为人知 这一幕无人得见 。 啊, 得到伟大特赦的公民们 : 我们本可能已经死去 。 然而我们活着 。 种种奇迹 滑行间掠过 , 大幅转向 、 空中俯冲 明亮的路灯在泪光中摇曳 , 而我欣欣然听见悦耳的咯咯笑声从链条里传来 。 ( 《 ) 烟的路径 》 2 9 这首简单的小诗描写的是骑车下班回家的经历 , 但在第一诗节中 , 我们看到人类说话者和湖泊相互 合并 , 显得奇异而又美丽 。 说话者能听见无声的雪花在冬日空气中飘落 , 看上去毫无生气的湖泊则是一 种无机现象 , 但湖泊 、 高山湖泊 , 同样在倾听雪花飘落 。 同样 , 诗人还写 到 猫 头 鹰 和 它 们 “ 雷达般的视线 。 作为鸟类的猫头鹰不仅与技术 、 和毛茸茸的耳朵 ” 机器以及雷达等物 交 相 合 并 , 还和哺乳动物相互结 , 合, 因为它们的耳朵被描写为 “ 毛茸茸的耳朵 ” 似乎它们也有哺乳动 物 那 样 的 毛 发 。 因 此 , 在这段对自 然环境高度敏感 、 深切觉知的经历 中 , 人 类、 湖 泊、 猫头鹰和雷达被结合在了一起。本体分离的正常感 — — 也就是西方哲学家通常所谓 “ — — — 在这 首 诗 的 开 头 几 行 中 被 消 解 、 觉— 笛卡尔二元论 ” 或者说是被复 杂化了 。 “ — —我 们 生 在第二诗节 , 诗中的人类说话者命令自己对 世 界 更 加 留 意 。 他 对 自 己 说 : 但 想 想 吧! — 。 我们的人生旅途中 , 命的辉煌 ” 通常不会对世界予以密切关注 。 我 们 避 而 不 谈 过 去 的 经 历 , 仿佛它根
② ( 主义 》 提出 , 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 “ 仿 佛 地 球 很 重 要” 的 文 学。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s m) y
— — 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文学研究 当然 , 这个定义有些玩笑性质 , 因为地球显然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 者或作家来说都是如此 。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 , 所有学者 、 所有思想家和所有艺术家都需要在这个更广阔 的语境中 , 逐渐理解我们的生命和工作的重要性 。 我自己曾在 1 可参见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 ( 和劳伦 9 9 9 年前后给生态批评下过一个定义 , PML A)
) , 作者简介 ] 斯科特 · 斯洛维克 ( 国际著名生态批评家 , 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 , 研究方向为生 态 批 评 、 S c o t t S l o v i c * [ 环境文学 。 译者简介 ] 吴靓媛 , 女, 四川遂宁人 , 云南民族大学讲师 , 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英美生态 批 评 、 英国博物学 [ 与自然文学关系 。 校者简介 ] 赵俊海 , 男, 云南香格里拉人 , 云南民族 大 学 副 教 授 , 博士, 硕士生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功 能 语 言 学、 临床 [ 语言学 、 语篇分析 。 [ : , C h e r l l G l o t f e l t a n d H a r o l d F r o mm, e d . T h e E c o c r i t i c i s m R e a d e r M] . A t h e n s U n i v e r s i t o f G e o r i a P r e s s y y y g , 1 9 9 6,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x v i i i . :U ,2 a v i d M a z e l . Am e r i c a n L i t e r a r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s m[ M] . A t h e n s n i v e r i t f G e o r i a P r e s s 0 0 0: 1. ② D yE yo g
近3 我一直在从事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工作 。“ 生态批评 ” 这一术语的定义最早是由纽约州 0 年来 , ) 立大学的威廉 · 吕克特 ( 教授于 1 如 W i l l i a m R u e c k e r t 9 7 8 年提出 。 该领域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定义 , ) 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彻瑞尔 · 格罗特费尔蒂 ( 教 授 认 为, 生态批评是“ 关于文学与 C h e r l l G l o t f e l t y y
什么是生态批评
*
哲 学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2 2 ( 美国 ) 斯科特 · 斯洛维克1 著 , 吴靓媛 译 , 赵俊海 校
( ) 云南 昆明 6 1.爱达荷大学 英语系 ;2.云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 5 0 5 0 0 [ 摘 要] 生态批评 ” 这一学科作了基本介绍 。 鉴于该 领 域 本文对发展迅速的生态文学批评或曰 “ 已有若干广为流传的定义 , 本文将 重 点 讨 论 三 个 具 体 的 文 学 实 例 ,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 、 析 。 它们包括 : 威廉 · 斯塔福德的 《 或许是独自骑车 》 奥费利娅 · 齐佩达的 《 要下雨了 》 和威尔弗莱 德 · 。 本文中心论点是 , 欧文的 《 为国捐躯 》 无论是直接描写自然界的作品 , 还是并未直接提及自然的文 学 作 品或其他形式的文化表达 , 所有文本都可能包含生 态 意 义 。 当 前 大 多 数 生 态 批 评 研 究 的 首 要 范 式 可 被 , 表述为 “ 地方 ” 和“ 动物性 ” 本文中的三个文本实例以不同方式涉及了上述概念性范式 。 [ 关键词 ] 联系的技术 ; 水的神圣性 ; 人类例外主义 ; 爱国主义 生态批评的定义 ;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B 8 3 [ 1 0 0 0-5 1 1 0 2 0 1 5 0 2-0 1 4 2-0 5
① 。 人们可能已有如此的认识 , 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 ” 文学批评家们往往通过文学来审视人和他人
— — 也就是说 , 之间的关系 — 审视社会关系 、 政治局势 , 以及文学人物或作者本人的内心经历 。 在2 一些学者注意到环境危机 、 污染问题 、 人口过剩 、 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 0 世纪 6 0、 7 0和8 0 年代 , 能否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来帮助理解 , 身处与自然联 以及其他有关物质环境的问题 。 他们开始思考 , 系中的人类为何要如此行事 , 生态批评这一领域就此产生 。 格罗特 费 尔 蒂 1 生态批评读 9 9 6年出版的《 ( ) 本》 所做的序言中发表 的 定 义 , 就 表 达 了 这 样 的 关 注, 即我们之所以阅读文 T h e E c o c r i t i c i s m R e a d e r 学作品和其他形式的文本 , 并不仅仅为了考察人类社会环境 , 还为了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 生态批评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由戴维 · 梅 泽 尔 ( 于2 美国文学的环境 D a v i d M a z e l 0 0 0年在《
2015 年第 2 期第 142 - 146 页 原发期刊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 学 专 题 生 态 美 学 632
本就很寻常 、 琐碎 、 没有意义 。 而生态批评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 , 它能够通过文化文本引导我们更 — — 不要把一切看得太过理所当然 。 清楚地认识和警惕这个星球本身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体验 — — — 那种说着 “ 接下来 , 随着诗歌的继续 , 我们发现一种对政治家语言的戏仿 — 啊, 得到伟大特赦的公 民们 ” 的语言 。 赦免是一种原谅 , 而这种语言暗示着我们正被赐给 第 二 次 机 会 。 我 们 的 漫 不 经 心 、 茫然 无知 , 甚至粗心大意都正得到原谅 , 我们被赐予新的机会去重新生活 , 去更深入地关注我们与这颗星球 之间的密切联系 。 但在诗的最后一行 “ 而我欣欣然听见悦耳的咯咯笑声从 链 条 里 传 来 ” 中, 斯塔福德暗 示读者 , 技术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所在 。 环境思想家往往认为 , 我 们 太 过 依 赖 技 术, 乃至脱离了物理 — — 我们不怎么注意自然 , 世界 — 因而必须学习对自然世界 进 行 更 直 接 、 无 中 介 的 体 验。但 是, 在这首关 于他的自行车的诗里 , 斯塔福德暗示读者 , 事实上某些恰当的 、 低影响的 技 术 可 以 成 为 联 系 的 技 术 而 非 隔离的技术 。 这样的技术能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 并更加深入地思考 我 们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 自 行 车 便 是 这 , “ 样一种技术 。 当诗人写下 “ 我听见悦耳的咯咯笑声从链条里传来 ” 咯咯 ” 这种温和的笑声就意味着这 是一种友好的 、 不成问题的技术 , 它的使用是件很好的事情 。 最后总结一下对威廉 · 斯塔福德 《 或许是独自骑车 》 一诗的讨 论 。 我 认 为 这 是 一 首 美 妙 的 小 诗 , 它 所探究的是 : 技术的合 理 使 用 能 够 加 强 我 们 与 物 理 世 界 的 紧 密 联 系 。 这 首 诗 非 常 密 切 地 契 合 了 彻 瑞 尔 · 格罗特费尔蒂对生态批评的定义 , 因为通过对它的研究 , 我们有 可 能 更 深 入 地 理 解 这 么 一 种 技 术 , 它不会阻碍 , 而是会促进或加强我们与这个星球的关联 。 关于我对斯塔福德这首诗的更多解读 , 可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