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

合集下载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以文学为媒介,通过艺术的手法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首先将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

接着,从多个角度阐述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包括它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还将分析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对于推动文学创新、拓展文学主题、丰富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唤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也期望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文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从而引导读者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生态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功能。

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绘和剖析,生态文学作品能够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从社会层面去思考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学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和赞美,生态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

生态文学还具有跨学科的研究价值。

它融合了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对于人的诗意生存
生态批评的存在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作为文学活动,生态批评通过
文学作品的形式将人们引领到自然世界中,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这种感受不仅能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意识。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也可以通过对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评,唤
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行动,推动社会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生态批评对于人的诗意生存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和追求上。

生态批
评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呼吁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关系的思考不仅让人们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更
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人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充实。

生态批评对于人的诗意生存还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生态批评所呈现的文学作品往往
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思考,使得人们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

这种启迪和引导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更能够促使人们在精神追求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从而使得人的诗意生存更加
丰富和充实。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
发展,已成为探讨当今社会文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生态批评理论强调人与环境(environment)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作品内容受环境状况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仅表达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也是受当地文化语境影响的产物。

生态批评理论的实质是文学的社会地理学。

它将文学视为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从而影响社会学活动的作用平台。

通过研究文学可以多角度洞察社会运动和经济变化,解读地域文化艺术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以及文学文化产品大众体验的塑造过程。

此外,生态批评理论也强调环境与人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环境如何
影响文学创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创作内容如何反映特定环境中文化认同的声音。

借助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暗示的意义,揭示作品内容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的具体社会含义。

总之,生态批评理论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文学理论,旨在深入挖掘社会、
文化背景同时促进作品特定环境的形成性研究。

因此,它在今后的文学史研究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哪些
生态批评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增加,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生态批评趋向于重视环境保护,关注企业的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消耗。

2. 社会责任的强调:生态批评不仅仅关注企业的利润和经济效益,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责任。

3. 持续发展的倡导:生态批评倡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 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生态批评重视企业的透明度,希望企业能够公开其在环境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评价。

5. 多方参与与合作:生态批评强调各方的参与和合作。

企业应与员工、政府、非政府组织、客户和供应商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批评的实施和落地。

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了生态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态批评是一种全面评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干预行动的响应能力的方法,它的核心是确定和量化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事项和策略。

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景观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等。

此外,生态批评的方法也非常多样化,包括模型模拟、实地观测、实验室实验、数据分析等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和方法,阐述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提高人们对生态批评的认识和理解。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生态批评的范畴和应用领域分析。

包括物种多样性评估、景观结构分析、系统模拟和生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批评的方法论研究。

包括模型模拟、实地观测、实验室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3.案例研究。

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生态批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4.方法探讨。

从生态批评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批评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态批评的认识和理解,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预计可以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深入挖掘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丰富生态学研究领域。

2.案例研究可以为生态批评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具体的参考。

3.进一步提高生态批评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支持。

五、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时间为一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二个月:对国内外生态批评研究进行调研和综述。

第三-六个月:深入分析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第七-九个月:选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第十-十一个月:方法论研究和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生态批评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欧美生态批评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将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欧美生态批评作为全球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构建和实践成果对于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欧美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其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欧美生态批评的核心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本文还将关注欧美生态批评在不同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在处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方面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通过对欧美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文学批评创新以及引导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生态批评在全球范围内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

二、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欧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和文学批评两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这一批评方法不仅强调生态学的核心观念,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借鉴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从而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

在生态学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伦理等概念。

生态整体主义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人类应当尊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服务则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益处,如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生态伦理则进一步拓展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将非人类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纳入道德考虑之中。

在文学批评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则主要包括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生态解读和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等。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美国生态批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美国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当代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致力于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运动、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以及社会对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生态文学批评实践到当前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态势。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等,这些观点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还探讨了美国生态批评在当代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推动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生态意识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对美国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资源,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美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美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植根于生态哲学、伦理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之中。

生态整体主义构成了美国生态批评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在生态系统内都是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并要求人们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转向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全面关注与尊重。

这一理论主张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应揭示这种关系背后复杂的生态网络及其动态平衡。

土地伦理学由奥尔多利奥波德所创,深刻影响了美国生态批评的方向。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将道德义务延伸至自然界的理念,提倡将人视为大地共同体中的平等伙伴而非主宰者,倡导对所有生命形式及非生命物质的尊重和保护。

这一伦理观念促使批评家们审视文学作品如何体现或忽视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责任。

生态女性主义也为美国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维度,它强调性别与生态之间的深层联系,指出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与生态破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倡导一种更为和谐、包容且尊重生命多样性的文化模式。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3
目前,生态批评已经渗透到文学、哲学、社会学 、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 究方法。
核心思想与原则
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即 认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 义,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生态批评的原则包括: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揭示文学作品中的自然 主题和生态思想;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行为。
实践应用的拓展
生态批评将继续揭示人类对自然 的破坏和掠夺,倡导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和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贡献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20XX-01-28
生态批评的源起与建设前景
汇报人:XX
目录
• 生态批评概述 • 生态批评的源起 •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 生态批评的实践应用 • 生态批评的建设前景 • 结论与展望
01
生态批评概述
定义与背景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的方 法,它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表现 这种关系。
生态广告
探讨生态广告在倡导绿色消费、推广环保产品、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方面的创意和策略。
社会现象中的生态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以 及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探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气候变化的调节
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 速度,同时调节区域气候,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环境污染
02
资源过度消耗

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

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
1994年,在有关生态批评的盐湖城圆桌会议上,学者们集中讨论了生态批评的术语界定问题。那次密集性的术语界定影响很大。在提交会议的近二十种界定中,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是斯洛维克的界定:"生态批评意指两个方面的研究:既可以用任何一种学术的方法研究自然书写;也可以细致研究任何文学文本的生态含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使那些文本初看起来似乎显然描写的是非人类的世界。这种新的研究热点......反映出当代社会对非人类世界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的不断增长的意识。"6
格罗特费尔蒂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批评,特别提到文化与自然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揭示了这种批评最重要的使命: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一点恰恰是生态主义的主要诉求。这是这个简洁的界定最突出的长处。这个界定还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那就是它明确提出:生态批评应当一只脚立于文学--立足于文学文本、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等文学内在的特性;另一只脚立于大地--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大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代名词,格罗特费尔蒂随后又说"生态批评将地球中心的思想引入文学研究"9,表明她坚持生态整体--地球的利益是最主要的和终极的价值判断依据。由此可见,她的主要倾向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两个"立足"说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对于生态批评的界定一定要包含两个方面: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方面和生态审美方面。此外,这个定义指出,作为理论话语的生态批评的目的,是要协调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其潜在含义是,生态批评的思想支撑既可以是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促使人与环境和谐的环境主义,也可以是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并以此重建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主义。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在思想上包容性很强的定义,也正因为这样,它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如果仅仅从术语的涵盖面来考虑,仅仅考虑术语将生态取向的批评和环境取向的批评都包括进来,那么,自然应当赞同这个定义。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

90年代开始似龙卷风般迅速发展并并蔓延至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一、生态批评的含义生态批评是在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映射,它通过独特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和审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论,其中最为大多数学者所能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格罗特费尔蒂进一步阐释:“所有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自然与文化,特别是自然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作为它的主题。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

”格罗特费尔蒂揭示了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化,通过文化批判来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而去重构人类文化。

可见,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新的批评体系,它既有文学批评也有文化批评的特性。

它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核心思想,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目标。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主要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揭示,要细致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批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探讨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和渊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背景和应用价值,呼吁人们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批评在西方思想文化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环境运动和生态意识的兴起而发展。

自那时以来,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不断吸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案例包括对自然书写的研究、环境正义的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

这些理论和案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对生态破坏和环境不公。

生态批评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批评通过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审视,提醒人们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其次,生态批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践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批评强调跨学科合作,促进各领域专家共同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地球提供智慧支持。

生态批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和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崇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为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浪漫主义运动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也为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此外,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运动的发展,生态批评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

总之,生态批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批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从渊源上看,生态批评与古希腊文化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并在浪漫主义运动和环境运动中得以发展。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在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应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我们对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和谐的共生方式。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是一种反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推动可持续发展批评的方法和理论。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 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批评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呼吁人类采取可持续的活动方式,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批评认为,只有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推动社会公正:生态批评鼓励人类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有助于推动社会公正,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环境权利。

4. 提升人类文化素养:生态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
环境,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对于提升人类的文化
素养和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5. 促进全球合作:生态批评呼唤全球合作,通过共同努力来保护环境,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是指在中国国内,由本土学者和专家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的批评和反思。

这种批评通常是基于对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观察和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问题;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砍伐森林和开发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的提升。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批评和反思,人们对自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更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本土生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更积极的环保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 1 -。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揭示和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指出人类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方面,促进人们重新认识和处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生态批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 提高环保意识:生态批评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揭示和解决,有助于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进而采取更多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批评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

3. 指导政策决策:生态批评的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政策。

4.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生态批评的开展促进国际间环境保护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批评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可持
续发展、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2001年,布伊尔出版了新著《为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麦泽尔主编出版了《生态批评的世纪》。

2002年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生态批评探索丛书”。

美国的格伦·洛夫于2003年末出版的《实用生态批评》、英国的格雷格·加勒德于2004年8月出版的《生态批评》对“生态批评”的定义,言人人殊,难有定论。

米歇尔·P·布兰奇等人在《阅读大地》中说:“隐含(且通常明确包含)在这种新批评方式诸多作为之中的是一种对文化变化的呼唤。

生态批评不只是对文学中的自然进行分析的一种手段,它还意味着走向一种更为生物中心的世界观,一种伦理学的扩展,将全球共同体的人类性观念扩大到可以容纳非人类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

正如女权主义和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呼唤一种文化变化,即通过揭露早期观点的狭隘性而努力促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一样,生态批评通过考察我们关于自然世界之文化假定的狭隘性如何限制了我们展望一个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能力而呼唤文化的改变。

”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在其著作《环境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将生态精神贯穿到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更为深入的层面里。

在这部堪称“生态文学批评的里程碑”的著作中,布伊尔将其矛头指向了20世纪以来文学和批评中的一个主要倾向:对真实世界的指涉维度的丧失。

[4]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通常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

换言之,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从事学术活动的人。

他们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很多人还参与各种环境改良运动,他们还相信,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可以为理解及挽救环境危机做出贡献。

生态批评是跨学科的。

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

生态批评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吸取阐释模型。

其结果显然是在不同的生态批评家之间产生了方法论上的巨大差异。

随着生态运动的壮大,“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含义也越来越复杂。

起初使用它的是研究自然写作及自然诗歌的文学学者,这些作品着眼于非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早期的生态批评家的理论假设也比今天简单。

比如,许多早期的生态批评家强烈反对现代文本性理论,并宣称生态批评的核心任务是要强调文学应该使读者重新去与自然“接触”。

大致上可以说,“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

生态批评关注文本如何拒绝、展示或者激发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集中在生命进程或者类似生命进程中的内在人类倾向,激发起我们与非人类的自然世界联系的想象和情感。

在宗教信仰带来的安全感、现代性的焦虑、后现代的碎片与混乱之后,作家们开始探索人类归属世界的新途径,探索在我们与自然之间发展一种谨慎而互惠型伦理的新途径。

因此,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定位、敞开并且讨论这种表现在文学形式中的渴求。

” [5]生态批评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考察文学艺术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同时运用文学想想叙事手段透视生态文化,探索人在世界中的诗化生存状态,思考人、自然、艺术与批评三者关系——对人与自然征服与报复关系的反思,对生态艺术批评的人文原则的确定,对现代主体中心问题和多元价值新构造的推演。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同意《阅读大地》的编者所说的:“具有生态敏感性的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潜能,推动人类全体成员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生态人文素养。

”[6]在我看来,生态批评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为主,力求在作品中呈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复杂动向,把握文学与自然环境互涉互动关系。

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增加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生态批评已经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术语收入西方文论术语词典。

二,生态批评亦可从生态文化角度重新阐释阅读传统文学经典,从中解读出被遮蔽的生态文化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并重新建立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诗意审美关系。

三,生态批评对艺术创作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保持“政治正确”立场——既不能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也不能绝对地自然中心主义立场,而是讲求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主张人类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

人类与地球是共存亡的生命契合关系,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大地物种中的一员,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成员生死与共。

四,生态批评将文学研究与生命科学相联系,从两个领域对文学与自然加以研究,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进入文学层面,从而使生态批评具有了文学跨学科特性。

生态批评是人类面对生态灾难之后的文学反思,是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在地球的地位的重新定位,是思想家对西方现代性弊端的重新清算。

五,生态批评在对生态文化现象进行观照时,承继了绿色革命的意识形态,强调不能背离文学精神和文学话语,而要尽可能在文学文本形式和艺术手法层面展开话语叙事,通过“文学性”写作的形式美手法去体现出生态文化精神。

六,生态批评的内容要求从生命本质和地球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存在状态。

这一视角将已经流于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与危机重重的地球生存问题联系起来。

文学从此可以抛弃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从语言消解的各种文学批评话语中振作起来,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意义和“世界的”生态意义。

总体上看,生态批评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它一方面必须是“文学性”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触及到“生态性”问题。

这种“文学性”与“生态性”的整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

生态批评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呼唤着诗意乐观的生存态度,拒斥“对未来的绝望”,从而显示出生态批评的乐观主义精神特质。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出现,都有不完备乃至理论盲点,生态批评也不例外。

这种新的批评模式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

达纳·菲利普斯在《生态论的真相》一书中对生态批评提出若干异议,认为生态批评是旧瓶装新酒,理论上没有什么创新,而是用时髦的术语哗众取宠而已;生态批评仍没有形成自恰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根据的匮乏使之只不过成为激情的叙述话语;生态文学批评充满野心,想当然地把相当复杂的进化论及生态理论纳入文学批评之中而难以消化。

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批评仍在西方文论的“文本喧哗”“话语游戏”中走出来,开始俯身生养死葬的大地,直面并关心人类存在的真实困境,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Ecocriticism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oint of view where all sciences come together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 and brainstorm possible solutions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Ecocriticism was officially herald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wo seminal works, both published in the mid-1990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edited by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by Lawrence Buell.In the United States, Ecocriticism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ASLE), which hosts biennial meetings for scholars wh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matters in literature. ASLE has an official journal—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Environment (ISLE)—in which much of the most current American scholarship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field of ecocriticism can be found. Ecocriticism is an intentionally broad approach that is known by a number of other designations, including "green (cultural)studies", "ecopoetics",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Defining Ecocriticism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political' forms of criticism,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dispute about the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aims of ecocriticism, although its scope has broadened rapidly from nature writing, Romantic poetry, and canonical literature to take in film, TV, theatre, animal stories, architectures, scientific narratives and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literary texts. At the same time, ecocriticism has borrowed methodologies and theoretically-informed approaches liberally from other fields of literary, social and scientific study.Glotfelty's working definition in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is that "ecocriticism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xviii), and one of the implicit goals of the approach is to recoup professional dignity for what Glotfelty calls the "undervalued genre of nature writing" (xxxi). Lawrence Buell defines “‘ecocriticism’ . . . a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ducted in a spirit of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ist praxis” (430, n.20).Simon Estok noted in 2001 that “ecocriticism has d istinguished itself, debates notwithstanding, firstly by the ethical stand it takes, its commitment to the natural world as an important thing rather than simply as an object of thematic study, and, secondly, by its commitment to making connections” (“A Report Card on Ecocriticism” 220).More recently, in an article that extends ecocriticism to Shakespearean studies, Estok argues that ecocriticism is more than “simply the study of Nature or natural things in literature; rather, it is any theory that is committed to effecting change by analyzing the function–thematic, artistic, social, historical,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or otherwise–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r aspects of it, represented in documents (literary or other) that contribute to material practices in material worlds” (“Shakespeare and Ecocriticism” 16-17). This echoes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branch of ecocriticism, which analyzes the analogies between ecosystems and imaginative texts and posits that such texts potentially have an ecological (regenerative, revitalizing) function in the cultural system (Zapf, "Literary Ecology").As Michael P. Cohen has observed, “if you want to be an ecocritic, be prepared to exp lain what you do and be criticized, if not satirized.” Certainly, Cohen adds his voice to such critique, noting that one of the problems of ecocriticism has been what he calls its “praise-song school” of criticism. All ecocritics share an environmentalist motivation of some sort, but whereas the majority are 'nature endorsing' (as Kate Soper puts it in "What is Nature?" (1998)), some are 'nature sceptical'. In part this entails a shared sense of the ways in which 'nature' has been used to legitimise gender, sexual and racial norms (so homosexuality has been seen as 'unnatural', for example), but it also involves scepticism about the uses to which 'ecological' language is put in ecocriticism; it can also involve a critique of the ways cultural norms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Greg Garrard has dubbed 'pastoral ecology' the notion that nature undisturbed is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Ecocriticism" 56-58), while Dana Phillips has criticised the literary quality and scientific accuracy of nature writing in "The Truth of Ecology". Similarly, there has been a call to recognize the place of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n redefining ecocritical discourse (see Buell, "Toxic Discourse").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ecocriticism is or should be, Camilo Gomides has offere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that is both broad and discriminating: "The field of enquiry that analyzes and promotes works of art which raise moral questions about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nature, while also motivating audiences to live within a limit that will be binding over generations" (16). He tests it for a film (mal)adaptation about Amazonian deforestation. Implementing the Gomides definition, Joseph Henry Vogel makes the case that ecocriticism constitutes an "economic school of thought" as it engages audiences to debate issu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have no technical sol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