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合集下载

2021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研究综述范文3

2021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研究综述范文3

2021生态批评的内涵及其研究综述范文 近30年来,我一直在从事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工作。

“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定义最早是由纽约州立大学的威廉·吕克特(WilliamRueckert)教授于1978年提出。

该领域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定义,如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彻瑞尔·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教授认为,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研究”①。

人们可能已有如此的认识,文学批评家们往往通过文学来审视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审视社会关系、政治局势,以及文学人物或作者本人的内心经历。

在20世纪60、70和80年代,一些学者注意到环境危机、污染问题、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以及其他有关物质环境的问题。

他们开始思考,能否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来帮助理解,身处与自然联系中的人类为何要如此行事,生态批评这一领域就此产生。

格罗特费尔蒂1996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读本》(TheEcocriticism Reader)所做的序言中发表的定义,就表达了这样的关注,即我们之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和其他形式的文本,并不仅仅为了考察人类社会环境,还为了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由戴维·梅泽尔(DavidMazel)于2000年在《美国文学的环境主义》(American Literary Environmentalism)提出,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仿佛地球很重要”的文学。

②当然,这个定义有些玩笑性质,因为地球显然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文学研究者或作家来说都是如此。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学者、所有思想家和所有艺术家都需要在这个更广阔的语境中,逐渐理解我们的生命和工作的重要性。

我自己曾在1999年前后给生态批评下过一个定义,可参见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PMLA)和劳伦斯·库珀(LaurenceCoupe)主编的英国生态批评论文集《绿色研究读本》(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概述

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
发展,已成为探讨当今社会文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生态批评理论强调人与环境(environment)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作品内容受环境状况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不仅仅表达文学创作者的思想,也是受当地文化语境影响的产物。

生态批评理论的实质是文学的社会地理学。

它将文学视为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从而影响社会学活动的作用平台。

通过研究文学可以多角度洞察社会运动和经济变化,解读地域文化艺术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以及文学文化产品大众体验的塑造过程。

此外,生态批评理论也强调环境与人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环境如何
影响文学创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创作内容如何反映特定环境中文化认同的声音。

借助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暗示的意义,揭示作品内容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的具体社会含义。

总之,生态批评理论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文学理论,旨在深入挖掘社会、
文化背景同时促进作品特定环境的形成性研究。

因此,它在今后的文学史研究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生态批评的学科构建之思考

生态批评的学科构建之思考

生态批评的学科构建之思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批评作为生态管理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生态批评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于生态批评学科构建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生态批评学科生态批评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提供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生态批评学科包含了很多学科,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学、地理学等等,生态批评学科还要从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法规法律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二、生态批评学科的意义所在生态批评学科的构建,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环境保护水平生态批评在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使得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这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构建相关专业体系生态批评学科的研究还可以促进相关专业的构建,包括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等等,从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发现环境问题生态批评学科的发展,也可以为生态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提供依据。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生态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批评学科的未来趋势当前,生态批评学科研究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1、与地方政府合作生态批评研究将更多地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生态问题,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根据政府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欧美生态批评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将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欧美生态批评作为全球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构建和实践成果对于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欧美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其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欧美生态批评的核心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本文还将关注欧美生态批评在不同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在处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方面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通过对欧美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文学批评创新以及引导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生态批评在全球范围内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

二、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欧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和文学批评两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这一批评方法不仅强调生态学的核心观念,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借鉴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从而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

在生态学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伦理等概念。

生态整体主义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人类应当尊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服务则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益处,如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生态伦理则进一步拓展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将非人类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纳入道德考虑之中。

在文学批评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则主要包括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生态解读和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等。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

美国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美国生态批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美国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当代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致力于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从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运动、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以及社会对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美国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生态文学批评实践到当前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态势。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等,这些观点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还探讨了美国生态批评在当代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推动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生态意识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对美国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生态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资源,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美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美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植根于生态哲学、伦理学和社会批判理论之中。

生态整体主义构成了美国生态批评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在生态系统内都是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并要求人们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转向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全面关注与尊重。

这一理论主张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应揭示这种关系背后复杂的生态网络及其动态平衡。

土地伦理学由奥尔多利奥波德所创,深刻影响了美国生态批评的方向。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将道德义务延伸至自然界的理念,提倡将人视为大地共同体中的平等伙伴而非主宰者,倡导对所有生命形式及非生命物质的尊重和保护。

这一伦理观念促使批评家们审视文学作品如何体现或忽视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责任。

生态女性主义也为美国生态批评提供了重要维度,它强调性别与生态之间的深层联系,指出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与生态破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倡导一种更为和谐、包容且尊重生命多样性的文化模式。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作者:邢慧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生态批评是当今解析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简要论述了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土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批评土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已经面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物种灭绝,气候变暖和人口大爆炸,等等。

面对这些令人不安、令人震惊的生态危机,一些来自于从经济学、哲学、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具有高度生态责任感的学者们开始寻找和研究导致这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此背景下,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本文简要论述了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土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

一.土地伦理学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沙乡年鉴》一书中详尽阐述了他的生态思想。

利奥波德首次倡导把人类的道德责任从人类身上拓展到土地之上。

自然界包括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长在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

“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1]38他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高度赞扬大自然的内在价值。

他所提倡的“生态良心”就是保护自然资源。

保护在“生态良心”概念中是一个核心词汇,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来保持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然而,人们却太执着于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人类本身的既定责任。

他坚信生物共同体的稳定取决于它的完整性。

他谴责“人类中心主义”,声称:“在人类社会,我们已经认识到(我希望如此)征服者往往最终会自掘坟墓,自食其果。

[1]312“因为对征服者这样的角色来说,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层含义:征服者就是权威,在社会生活中,唯有他才知道如何使社会生活运转下去,也只有他才知道社会中哪些人和事物是有价值的,而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2016年第11期□陈霞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析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呈现出与之相反的状态。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通过批评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为发展目标,而忽视生态环境,忽视客观规律的行为,旨在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人们转变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生态批评理论的起源与产生,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内涵及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作用,生态批评理论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文章编号:1004-7026(2016)11-0075-01中国图书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6.11.050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却呈现出与之相反的状态。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其通过批评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为发展目标,而忽视生态环境,忽视客观规律的行为,旨在唤醒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人们转变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1生态批评理论的起源与产生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批评理论从西方逐渐发展推向全世界,成为一种新的学科研究方法。

1972年约瑟夫·米克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1974年密克尔提出文学的生态学,1978年鲁克尔特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生态批评,并提倡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1994年克洛伯尔的专著中提倡生态学的批评,1995年在科拉多大学召开第一次研讨会。

从此,研究生态批评的文章与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从西方发展推向全球,成为全球探讨、研究的理论之一。

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思想管窥

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思想管窥

帕特里克·墨菲生态批评思想管窥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Murphy)是一位生态批评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提出了一系列充满启示性的理论和观点,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梳理帕特里克·墨菲的生态批评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生态批评的概念和意义生态批评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分析和批评的方法,它强调文学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出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和对未来的威胁。

生态批评试图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环保和生态主义的观点,引导人们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以此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

生态批评的意义在于,它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使文学成为反思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角色,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二、生态批评的三种视角帕特里克·墨菲认为,生态批评应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出发:环境史学(environmental history)、生态学(ecology)和政治批评(political criticism)。

其中,环境史学视角强调环境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关注环境变迁的过程和原因;生态学视角强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关注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政治批评视角强调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关注政治体制和社会阶层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案。

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帕特里克·墨菲试图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生态批评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环境问题。

三、技术文明和生态危机帕特里克·墨菲认为,技术文明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变革,同时也加速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灾难。

技术文明的兴起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大量的环境问题。

技术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而在文学作品中,技术文明的负面影响也有所反映,如《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鳕鱼的祈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描写了一个从未见过鳕鱼的人们把鳕鱼当成了上帝,导致了鳕鱼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内容提要】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流派。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主义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态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维度,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消费生态化;警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

【日期】2009-11-15【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生态批判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1-0008-04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兴起了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为主题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并很快形成了一股以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倡导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社会为核心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对当代资本主义采取了彻底批判的态度。

它的生态批判理论不仅是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立足点,而且也是其理论最为闪光之处。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长期以来,西方生态主义者总是把全球性生态危机归因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片面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把工业制度作为批判的直接对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并未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生态社会主义则认为,现代环境问题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观念落后或工业主义造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回归自然的思想与诗意的生存相结合,从而探索生态批评学派的具体内涵构建。

在当今这个现代社会,由于过多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地球温室气体也逐渐上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指出,人类应该以植物、动物等自然之列,使科学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批评的主旨,就是把回归自然的思想与诗意的生存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人类开发自然的思路和方式:一方面,强调要人类认识到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价值,以对自然的尊重、敬畏,而不是支配的服从和控制,从而控制人类促进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法律政策、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手段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终,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强调把回归自然的思想与诗意的生存相结合,重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探索生态批评学派的实践改革,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生态批评理论浅议

生态批评理论浅议

第9 卷第3 期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 9 №. 3 2009 年9 月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 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 GY Sep. 2009生态批评理论浅议王阳1 ,2( 1 .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2.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 生态批评理论是人类反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而提出的文学文化批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有很强的映现. 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辩证的分析,能够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科学地发展.关键词: 生态伦理观; 生态批评理论; 映现中图分类号: I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28992 (2009) 0320079203A Brief Talk on Theory of Ecological CriticismW A N G Yang1, 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N anjing Normal U n iversity , N anjing ,J i angsu 210000 , China ;2. School of Human Sciences , Xuz hou Inst itut e of Tec hnology , Xuzhou ,J iangsu 221008 , China )Abstract : The t heory of ecological criticis m , in which t he ideology of ecological et hics is presen2 ted , contains literary and cult ural criticis ms at human reflection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economic growt h. A nalys es on t he t heory of ecological criticis m will stim2 ulate people’s concept renewal and t hen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cientific develop ment .Key words : ideology of ecological et hics ; t heory of ecological criticis m ; pres ent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一些学者所确立. 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却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提出了. 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1978 年在《爱荷华州评论》第九期上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试验》,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 近年来,生态批评出现了大量像“绿色文学”之类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映现出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态自然的关注越来越高.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生态批评理论中所映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做出辩证的判断.收稿日期: 2009205212作者简介: 王阳(1982 - ) , 男, 江苏赣榆人, 助教, 硕士研究生. 1 生态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涵义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所体现的内容及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不断变化的关系上.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经历了一个由“人崇拜自然”到“人主宰自然”的变化. 在古希腊远古神话中,掌管人类命运的天神都具有非凡的神力, 他们通过自然的巨大威力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我们可以透过神话看到人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和畏惧. 然而在西方基督教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可以帮助天神(上帝) 管理自然界,整个社会的发展开始以人类的需求为中心, 由此就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称之为“人类沙文主义”的思想. 人类经历了长时间的农耕时代, 在此期间自然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随着近代8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 卷工业革命和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以后,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获得巨大的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短时间内突然拥有了史无前例的强大力量. 人们有能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服从自然的限制. 同时, 那种不计后果地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态度也拥有了强大的物质生产力的支持,人类可以疯狂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需求. 工业和科技文明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由此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20 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出现,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己经对人类生存的生态基础造成严重损害. 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对这种畸形的生产方式加以反思并进行了调整. 这种反思己经超出原来那种对生产方式与技术的反思,人们开始在思想文化层次反思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并逐渐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思想在现实的实践面前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提出了科学的理论.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学科从自身的研究视角出发,开始进行生态思考.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些学者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把生态思考融入文学研究. 美国生态批评就此开始萌芽. 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生态批评最初只是进行了一些分散的研究.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学者的努力,生态批评终于在90 年代初期发展成有组织的文学研究,各种生态批评学术会议的召开与著作的不断涌现. 美国生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到了整体生态之中,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资源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了合理的解答,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物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目前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批评理论中有强烈的映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批评理论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非常注重生态的整体意识. 生态批评理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是一个系统,其内部相互支撑和依存,共同完成各自的生命运动过程. 生态批评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它不把其中任何一个自然种群作为中心,而是把自然生态看作一个相互紧密关联的整体. 衡量人类活动的价值准则就是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利益,因此在文学批评中始终贯穿了生态思想.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重要责任就是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当我们意识到环境已经退化到了道德所不允许的程度时, 问题也就开始解决了. ”[1 ] 生态批评直接提出人类要挽救自然,缓解生态危机.第二,生态批评理论批判科技的负面作用,警示人类不要对自然进程进行人为干扰. 人类现代文明的巨大进步都是工具理性的成果,都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德国19 世纪的诗人凯尔纳的诗歌《在火车站》,把工业文明的标志火车看作“喷气的巨兽”、“铁兽”, 它“粗暴刺耳的汽笛声”像“野兽在喘息”,诗人看到了人类的技术使天地变得“冷寂”,他用反讽的笔法态批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开始得到人们关注赞扬道“:哦,人类,继续登峰造极吧,/ 把汽船飞船与认可,从而确立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派别.生态批评的涵义,现在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而且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统一概念. 目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领域庞杂、层次多变,但是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是密切相关的,它既影响了自然世界,同时也深受自然的影响. 总体来说,生态批评理论主要是把文学研究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些内容结合了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思路和方法.2 生态伦理观的映现生态伦理思想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得到了系统地发展. 生态伦理把最初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领域. 生态伦理观把人全部造出! / 随老鹰同飞,随闪电同飞! / 一直奔赴你们的坟墓!”[2 ] 这首诗就像一个现代寓言,预言了科学技术畸形发展的必然恶果.第三,生态批评理论要求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告诫人类要承担生态责任. 生态批评着力抨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用实用主义态度面对自然,以是否对人的有用判断自然事物的价值. 生态批评不同于以往文学批评之处在于,它的对象———生态文学作品具有与生俱来的批判性. 生态文学是对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行为的反省,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中产生的,它关注的重点是地球环境严重恶化、威胁生命存在的因素不断增加,因而典范的生态文学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第3 期王阳: 生态批评理论浅议813 生态批评理论的再批评生态批评理论是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用更多的自然资源来制造更丰富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由统中的其他存在物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5 ] .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人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区别,不在于人是不是自然存在物, 而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6 ] ,人的这种“能动性" 、“意识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和实践中,正是因为人的劳动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无节制的破坏活动, 和实践“,自在自然”才变为“人化自然”. 事实上,完自然对人类的破坏性发展做出了无情的惩罚. 例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由人类去反如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极端恶劣气候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破坏,在地球生物圈中出现了许多变异生物体,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困扰,甚至于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这些都是地球惩罚人类的表现,也是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背景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人类中心主义,不论你叫得有多响,都是无法完全达到的. 若真的想要让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的生活中消失,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让其他动物统治地球,到那时,人类中心主义不打自倒. 所以,从一种绝对的角度来看,只要人在言说,而不承认人类中心主义,那就只能是人对人的思想自欺”[ 7 ]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3 ] 恩格斯也十分生动深4 结语刻地阐述过自然对人的报复,他说“:我们不要过分我国作为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发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二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也把凛疡症和多粉的块根一起传播过来了. ”[4 ] 基于上述观点,生态批评理论的内容可以看作生态伦理思想在理论批评界的映射.生态批评理论总体上是作为“人类中心主义”展是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和艰巨挑战. 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内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找到一个切实的结合点,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参考文献:[ 1 ] [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 M ] .杨通进, 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05.[ 2 ]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诗选[ M ].钱春绮,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57.[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1.[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19.[ 5 ]舒年春. 走入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J ]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4 (2) :22226.[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 卷[ M ] .北的对立面出现的“,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7.人类的系统生存,主张人类应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与生态系[ 7 ]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1 (6) :6582665.。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破坏行为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的深刻反思。

在生态中心主义哲学视野中,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生命共同体,所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价值、自我生存权利和自我保护能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活动严重地损害了生态系统,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

生态中心主义提出,要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原则来管理、维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在保障自己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化的利用和管理。

在生态中心主义的核心理念下,人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类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共同实现。

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处下,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批评提醒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对生态系统做出切实的保护和治理,使其恢复健康,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世界各国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生态安全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共创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

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

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

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

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

论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论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论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作者:吕娟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理论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地球生物圈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

本文阐述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以及国内生态批评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生态批评理论和生态思想进行挖掘、分析和评论,达到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危机;文学研究;生态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68-03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英美的生态批评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学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以生态哲学为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对人类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旨在探寻、揭露和批判导致产生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传播到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9%,人均0.1公顷,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不到1/10,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增加;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在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严重污染产品,对农林鱼牧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由此可见,生态批评兴起的现实因素是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生态批评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特性和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勃发为生态批评的兴起提供可能。

生态批评注重从其他学科及其他批评模式中吸取经验,它与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生态社会学等学科的思想观点相结合,把生态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批评,也涉及整个人类的文化批评。

“提倡文化变革,考察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界的种种狭隘假设如何限制了我们想像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能力”。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一、引言1.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2.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反思3.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二、自然与诗意生存1.诗意生存的概念与内涵2.自然与诗意生存的关系3.生态批评对诗意生存的启示三、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内涵1.生态批评的历史和来源2.生态批评的内涵与基本观点3.生态批评的辩证性与实践性四、建构生态批评的内涵1.回归自然的意义与价值2.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的思考和贯彻3.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建构五、生态批评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反哺1.生态批评在当代社会生态构建中的应用2.生态批评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启示3.生态批评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与前景六、结论1.生态批评内涵构建的巨大意义2.回归自然,诗意生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展望未来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章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地球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

空气、水源、土壤中的污染成为了人类无法回避的难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开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

目前,地球上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到了不可不重视的地步。

而生态批评作为唤起个体和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积极参与的方法之一,备受瞩目。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化、思想、精神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等概念,已经不仅是生态学、环境保护学中的专业性术语,而且是一种日渐流行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都给予自然以深刻的反思,并不断地呈现出诗意生存这方面的现象。

因此,以诗意生存为背景,探究生态批评的意义,有着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本文旨在围绕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进行研究。

首先,探讨回归自然与诗意生存的概念内涵,其次,分析生态批评的发展和内涵,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构生态批评的内涵,最后通过实践与反哺来证实生态批评的价值。

第二章自然与诗意生存2.1 诗意生存的概念与内涵人们常说不要忘记自己来自哪里,进入社会以后,我们总有一些思考,当我们被要求适应一个繁荣的城市之后,你是不是常常迷失自己?反思自己的本性和接触自然,可以带你重建自己,找回你被压抑的内心建筑。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 “浪潮”一词常被用以描述生态批评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强调“自然书写”, 关注“荒野”的第一次浪潮;以多文体、多文化为特色, 更加关注地方文学和环境正义的第二次浪潮;将后殖民理论和环境人文学相结合, 进行跨文化的生态批评研究的第三次浪潮;21世纪以物质生态批评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 包括强调动物主体性和释能力(agency) 的动物生态批评、植物生态批评和后人文主义研究。

实际上, 由于生态批评各阶段都在兼收并蓄前续思想的基础上展现新趋势, “浪潮”一词容易引起后浪取代前浪的歧义。

本文将着重论述受斯特西·阿莱莫(Stacy Alaimo) 和苏珊·海克曼(Susan Hekman) 《物质女性主义》(Material Feminisms, 2009) 影响的21世纪生态批评呈现的新趋势。

拟回答以下问题:新物质主义在生态批评如何得以体现;生态批评采用什么样的表述策略以适应研究主题的物质转向;生态批评如何围绕“可持续性”文学主题进行研究。

作者认为, 21世纪生态批评的新取向包括物质性、叙事性和可持续性。

物质性肯定物质普遍存在的释能力 (1) , 物质皆有叙事力, 物质与意义构成了“故事讲述的世界”;叙事性意味着叙事在生态批评中得到认可, 生态叙事研究对于生态批评做出了贡献, 实现了环境叙事的理论化;可持续性与阿莱莫关于“可持续性”忽视非人类自然观点的相互呼应, 生态批评以“可持续性”文学为文本, 激发读者思考从气候异变(Climate Change) (2) , 到日常生活中水和能源的使用、交通、建筑和食物等现实层面相关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生态批评多元化理论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展现了克服二元对立思想和为保护环境而进行变革的趋势。

一、物质性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也被称为“新物质主义”。

物质生态批评指在新物质主义思想影响下揭示文本与世界的联系。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论文关键词]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反思论文摘要]生态批评的提出和建构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是在当下人与自然关系语境下介入人的问题思考的一种理论努力。

其理论基石是“生态中心”原则,这是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它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转型,但也有可能造成美学中“人”的光彩的暗淡甚至是缺失。

生态批评的学理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生态批评的提出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到90年代,生态批评逐步成为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显学。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人手来研究文学”。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物理环境(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可以理解为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属于后现代批评理论,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挑战、揭露、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中心,颠覆传统。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

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向深层的生态批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的起因,毫无疑问是源于我们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存环境恶化,诸如沙尘暴、水污染、核废物倾泻、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石油泄漏、食物中毒、铅等重金属中毒致残、森林大火……对于其出现时间,有起于90年代[1]、70年代[2,3] 之说,历史虽然不算久远,但观点却在迅速地更新。

在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那里,生态批评还被模糊地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4] (P xviii)。

布兰奇等人(Michael P. Branch et al)认为这还不够,说:生态批评并不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它包含的是走向生物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伦理学的延伸,是人类对包括非人生命体和物理环境的全球社区(global community)意识的拓宽。

考基诺斯(Christopher Cokinos )则进一步将格劳特费尔蒂的二元生态批评研究公式分解为“个体自身、社会、自然界与文本间的可能联系”。

[6] 但在这样的框架下还是有着太大的阐释空间。

也正是由于定义的模糊、概念的笼统,一时间生态批评的绿色标签迅速地在文学批评的学术作品中蔓延开来,倒是应了考基诺斯的话(也见于王诺文中[7]),生态批评成了“有助于学者出版著作和获得职位的‘主义—机器’(ism-machine)或‘学术工厂的发电机’(generator in the academic factory)。

”[6] 从事生态批评研究固然离不开学术交流和论文发表,但为了发表文章而匆忙地贴上绿色的标签,不仅仅是不严肃的事情,而且会反过来损害这股健康的绿色生态批评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

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

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

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

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

尤其是科学主义形成以来,自然被物化,成为与人类相对立的“客观世界”,人则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宗教哲学教义开宗明义地指出,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来主宰世间万物。

这些二元论的思想无疑为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从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是为了实现快乐之目的,所以,“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充分遵循天人合一论的。

人本经济学强调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主宰者。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必须保护自然,争取与自然万物的相互调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自己”[2]。

在人本主义经济学看来,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欣慰和愉悦的人类精神感受就是快乐。

这一理论认为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如果这种发展损害了保证人类生命存在的自然物,那么这种发展就是得不偿失的。

西方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由于没有充分体现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结果即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3]304-305。

这就是“一线胜利”与“二线三线失败”的辩证关系。

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公民权方面又存在着自由主义与城市共和主义之争。

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城市共和主义强调公共利益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责任先于权利、政治德行和公民的生态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生态领域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公民权依据的定义是一个公共政治空间中的现象。

对于许多批评者来说,无论世界主义的具体内容如何,均不属于公民权理论的范畴,因为,公民权依据的定义只有在民族国家或近似政治形式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

然而,对公民权的生态挑战毫无疑问会将自由主义和城市共和主义的公民权形式扩展到环境方面,需要在这两种互替性公民权的背景下来考虑政治生活中的环境向度。

自由主义和城市共和主义公民权是对这一挑战进行解释的两个方面,这样,政治生态学就以公民权理论的话语参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论争。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根源于社会问题,正如文学批评家乔纳森·莱文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忧虑”[4]109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与人、制度与制度、社会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各种矛盾,若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以及责任与利益的平衡问题,因此,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不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而且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77。

这样,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讨论也就被纳入社会学论争的范畴。

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家园意识和场所意识,议题是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其基本模式为:家园—处所—空间—大地—自然。

如果说“家园意识”是一种宏大的人的存在的本源意识,那么“场所意识”则与人的具体生存环境以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

[6]在文学批评领域,受解构主义影响,半个世纪以来,其研究领域已经从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延伸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的反映,因而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再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就是颇为正常的”[7]。

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美化自然还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然观。

在传统意义上,人按照人的意愿来美化并改造自然,以使大自然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自身利益服务,而当人类这种愿望无法得以实现时,则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因此,这种与“人本主义经济学”相悖的所谓“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

与之相关的命题依然是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论争。

生态批评理论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论和整体论,是人与自然间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是生态文学批评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其最高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应以人类或局部的利益为判断尺度。

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型,生态文学应当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单纯描写自然,其探讨的主要内容在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万物与人的联系、人在生态危机中的责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等方面,进而促使作家和批评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发挥文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舆论作用,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最终使人类走出自身的生态困境。

与之相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环境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在环境文学论者看来,环境文学所探讨的均以人类为中心,非人的物质世界则环绕在人类的四周,所构成的只不过是人类的环境而已,两者之间构成的是人与自然非平等的主仆关系。

但是,生态文学和环境文学的术语也常被混用,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区别要看其追寻的理论实质。

例如,劳伦斯·布伊尔在论述环境文学时就认为,环境文学并非是仅仅作为提供人类活动的背景框架所展现的内容,而是人类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这一密切关系的对象在文学中的再现;人类的自身利益不能被作为生态大环境中唯一合理的利益;与环境文学相关的文本,其伦理价值取向之一是人类对这种环境的责任;文学文本中对环境的描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过程,而不只是既定不变的模式。

[8]7-8从表现形式上看,布伊尔所讨论的是环境文学,但从实质上看,布伊尔所论述的与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仍应划归生态文学所研究的范畴。

综上所述,不论从哪个学科出发,生态理论所探讨的核心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从整体论上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为出发点来观察这场论争,学术界显然越来越倾向于整体论的观点。

二、生态批评的理论及其意义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文学由神学转向人学,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敬畏情绪是理所当然的。

人类在恐惧大自然的同时,又力图战胜大自然。

在人类自身力量薄弱的远古时代,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超然于人类力量之上的神灵。

由于文学的发展水平是与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所以,远古时代文学的特征是以神学思想为基础的。

在神学占统治的时代,上帝存在的意义在于统治人。

中外早期文学均以神话故事为主体是人的认识局限性所产生的必然现象。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而走向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展道路。

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把人视为世间最伟大的生灵。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中这一转向得更为清楚。

在以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中把人的私欲本性作为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

“人们心目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是大于获得的能力。

于是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总觉得不够,结果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

”[9]199虽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在相当程度上仍在于会发展史中人与权利的关系,但是,在揭示人类自身贪得无厌的占有欲方面,其人性论却是客观的、实在的,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批判,并为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一种新的人生观、价值哲学和政治哲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人性理论具有正价值的取向,因为追求人类自身的幸福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在反对神权,走向人性的道路上,人类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过分强调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错位成对立关系,虽然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表面上自身利益的巨大胜利,但实质上却失去了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即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

文学的发展水平又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由于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与经济活动相关,因此,反映人类自身的文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人的经济活动。

从表面上看,经济学似乎是在研究人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活动中人类自身对快乐的追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却始终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学理基础。

鉴于此,对于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也必然以经济学为起点,而最有代表意义的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年来兴起的人本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点在于资本的形成与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生态问题,否则,产生“一线胜利与二三线失败”的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