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92ca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8.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口技》;(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了解口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课文中的口技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3)通过口技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口技等传统技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口技》;(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分析课文中的口技描写,了解口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口技描写和修辞手法;(2)口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对口技表演的实践和创作。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口技》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口技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口技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口技描写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口头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2)学生尝试用口技的方式表现课文中的场景或人物。
5. 欣赏与实践:(1)教师播放口技表演视频,供学生欣赏;(2)学生分组进行口技表演实践活动,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表演的积极性;2. 知识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技能提升:学生对口技表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4. 文化传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口技》;2. 口技表演视频资料;3. 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化知识介绍;4. 口技表演道具和器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https://img.taocdn.com/s3/m/1a052ff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f.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口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口技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掌握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声音、情感和场景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口技》,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理解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口技》,激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口技》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讲解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声音、情感和场景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角度和表达方法。
3.深入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几个典型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口技表演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描述口技表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简短的口技表演介绍。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并翻译文章中的一段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口技表演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本次教学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和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口技表演的艺术特点和文章中描述口技表演的表达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描述口技表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简短的口技表演介绍。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6a35c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学习首尾照应的写法。
5、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6、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7、理解摹声状貌的说明方法。
【学法点悟】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体感知】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难解析】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https://img.taocdn.com/s3/m/5de9d9c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8.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口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翻译方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4.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快速领悟文意,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及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口技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口技表演者常常用口腔模仿出各种逼真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一种奇妙的声音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嗣环的《口技》,一起来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
〈二〉课前热身,注重朗读感知:1. 听课文录音,设置情景,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2. 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3. 读准下列字音:屏障少顷呓语絮絮叱齁中间曳屋许许声几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三〉梳理理课文(1-3)自然段,注意准确翻译:1.让学生相互检查课前的预习前作业(1,2,3自然段的翻译,及自学情况)。
2.抽学生解释黑板上的重点字词,及重难点句子的翻译。
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订正,并让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课文注释让学生标上特殊符号。
善(擅长 ) 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举行宴会 ) 之( 的) 施(摆设 ) 而已(罢了 )少顷(过了一会儿 ) 但(只 )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哗(大声说话 ) 遥(远远地 )惊(被惊醒 ) 呓语(梦话 ) 既而(一会儿 ) 妇抚儿乳的“乳”(喂奶) 儿含乳啼的“乳”( 奶头) 絮絮( 唠唠叨叨地) 当是(在这 ) 一时(同时 ) 众( 各种) 毕(都 ) 以为(认为 ) 绝(极 ) 未几(没有过多久 ) 齁(打鼾 ) 微(隐隐约约地 ) 倾侧(倾斜打翻 ) 意(心情 ) 少( 稍微) 舒(放松 ) 稍稍(渐渐)3.在黑板上展示完整的课文翻译,并让学生朗读2自然读的翻译。
七年级《口技》语文教案
![七年级《口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f96d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c.png)
七年级《口技》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口技艺术的了解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口技》是一篇介绍口技艺术的文章,通过讲述口技的历史、技巧和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艺术。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口技的起源、发展,口技演员的训练和表演技巧,以及口技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难点是理解口技艺术的特点和表演技巧,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的口技地位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法和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使用案例分析和示范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使用小组合作和分享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生动展示口技表演的形式和技巧。
使用课文注释和辅导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难词和句子。
使用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为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入课文主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结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第三课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口技艺术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第四课时:总结和复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口技教学教案(5篇)
![口技教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bedcf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1.png)
口技教学教案(5篇)《口技》教案设计篇一《口技》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我叫,来自*中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
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
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
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
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
”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
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9dbbb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a.png)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口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所复习的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七年级也需要运用灵活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等,都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精彩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复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精彩语句。
难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自主复习,为更好地理解复习内容做准备。
授课过程准备行囊(字词复习)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乘着时空的列车,穿越时空的隧道,来一次惊险的的旅游。
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一家人还在睡梦中,这一危急时刻,是真是假呢?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一起体验一下吧!哦,对了,出发前检查一下自己的行李,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自我检查(1)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呓yì语齁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先走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语文《口技》优秀教案设计 3篇
![语文《口技》优秀教案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5907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5.png)
语文《口技》优秀教案设计篇8教材分析《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五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在导入教学后,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归纳文学常识、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法: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拓展练习学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练习媒体应用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能较好地辅助教学。
情境设计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
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
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
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
不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口技》。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容易读错的字,扫清朗读障碍。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5、能让学生简要概括总结文章的结构及内容。
6、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7、指导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ee11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1.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口技表演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口技表演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口技表演的背景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口技表演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文朗读(1)全班学生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口技表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4.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口技表演的技巧。
(2)学生尝试模仿口技表演,体验其中的乐趣。
5.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口技表演的素材,进行创作和排练。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口技表演,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口技表演的短文。
2.观看一部关于口技表演的纪录片,了解口技表演的历史和发展。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口技表演的理解是否深入?2.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存在问题?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口技表演,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2.邀请口技表演艺术家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口技表演。
3.结合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口技表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口技表演这一传统艺术,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024年《口技》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
![2024年《口技》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5c5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3.png)
2024年《口技》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背诵课文。
1.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3学习口技表演的基本技巧,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2.2通过课堂表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2培养学生尊敬传统、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1.2学习口技表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掌握口技表演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口技表演的背景和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口技表演的了解和感受。
2.课堂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3.2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口技表演实践5.1教师示范口技表演,讲解基本技巧。
5.2学生分组练习,尝试表演口技。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口技》。
2.搜集有关口技表演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口技表演的特点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但在口技表演的实践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课文原文:口技口技者,京市中奇技也。
一日,闲游于市场,适见一人,身怀绝技,众皆惊异。
其人自称:“吾能以一口之声,模拟百鸟之鸣,又能模仿人间百态。
《口技》初一语文教案5篇
![《口技》初一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394ce24a7302768f9939bb.png)
《口技》初一语文教案5篇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口技》初一语文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口技》初一语文优秀教案1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一.导入: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顷(qǐng) 呓(yì) 絮(_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四.翻译文段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虽:即使. 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二.整体把握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4. 问题探讨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论再回答)明确:善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一.复习词句二.问题研讨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三.小结: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四.作业《口技》初一语文优秀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四.教学时间: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_ù)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二)导入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3.作家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_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三)正课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欠:打呵欠伸:伸懒腰既而:不久乳:喂奶毕:全绝:极点,最意:心情舒:伸展,放松中间:中间夹杂曳:拉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3.再次朗读课文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5.布置作业: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二)正课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讨论并归纳:〝善〞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4.分析三个场景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讨论并归纳:遥闻远→近便有外→内梦中惊醒既而小→大当是时分→合一时齐发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讨论并归纳:未几大→小再次入睡:微闻密→疏以动衬静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讨论并归纳:忽小→大俄而响声齐作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又夹无所不有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意少舒稍稍正坐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10.总结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_.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口技》初一语文优秀教案3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四背诵课文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_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二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倾(斜) 顷(短时间)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3.思考〝思考一.二题〞.三研习新课.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3.齐读课文.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5.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9.讲析第4段.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_.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_.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四练习《口技》初一语文优秀教案4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教学设想:。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设计(通用3篇)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设计(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4d01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4.png)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设计(通用3篇)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新课。
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三、作者介绍。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
《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宴( )屏障( )少顷( )吠( )曳( )叱( )少舒( )撤(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
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京:这里指北京。
《口技》教案(精选5篇)
![《口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2e3de7c5da50e2534d7f74.png)
《口技》教案(精选5篇)《口技》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多读__(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__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__。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
这,又是一种享受了。
(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三)整体感知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2.朗读课文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叱chì间jiàn许许hǔ曳yè几jī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口技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402d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d.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口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口技》的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领悟到口技艺术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课文《口技》的内容理解和生字词掌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1. 课文《口技》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口技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口技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口技》,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口技》的内容,重点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思考口技艺术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口技艺术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口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要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口技表演的场景,体验口技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口技》七年级语文教案
![《口技》七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c19d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6.png)
《口技》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__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__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读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__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a183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文本的情感色彩。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作文一篇。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3. 搜集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拓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4. 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Oral skills" of the seventh grade 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PEP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翻译方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4.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
结合的写法。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快速领悟文意,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及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口技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口技表演者常常用口腔模仿出各种逼真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一种奇妙的声音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嗣环的《口技》,一起来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
〈二〉课前热身,注重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设置情景,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2.
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3.读准下列字音:
屏障少顷呓语絮絮叱齁中间曳屋许许声几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三〉梳理理课文(1-3)自然段,注意准确翻译:
1.让学生相互检查课前的预习前作业(1,2,3自然段的翻译,及自学情况)。
2.抽学生解释黑板上的重点字词,及重难点句子的翻译。
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订正,并让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课文注释让
学生标上特殊符号。
善(擅长)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举行宴
会)之(的)施(摆设)而已(罢了)少顷(过了一
会儿)但(只)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哗(大声说话)遥
(远远地)惊(被惊醒)呓语(梦话)既而(一会儿)妇抚儿乳的“乳”(喂奶)
儿含乳啼的“乳”(奶头)絮絮(唠唠叨叨地)当是(在这)一时(同时)众(各种)毕(都)以为(认为)绝(极)未几(没有过多久)
齁(打鼾)微(隐隐约约地)倾侧(倾斜打翻)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
3.在黑板上展示完整的课文翻译,并让学生朗读2自然读的翻译。
〈四〉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满坐寂然、满坐宾客
坐通“座”,座位。
2.古今异义词:
• 会宾客大宴
古:适逢,正赶上。
今:会议。
• 但闻
古:只今: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
古:渐渐今:稍微
3.词类活用:
(1)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
(2).妇抚儿乳
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一词多义:(让学生朗读)
(1)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2)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3)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4)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五〉思考讨论(内容探究):
文段中那些地方是正面描写?那些是侧面描写?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
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第一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六〉拓展训练: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我们一起来学口技。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⑴善口技者⑵会宾客大宴
⑶施八尺屏障⑷众宾团坐
⑸妇拍而呜之(6)众妙毕备
(7)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方法,找一种你喜欢的声音(音乐、鸟鸣、口技等)仔细地听,然后用优美的语句进行一段场景描写。
要求:至少要用三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