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

合集下载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课前背诵】原文:枫桥夜泊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课前背诵】原文:枫桥夜泊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课前背诵】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点拨:枫桥原名封桥,自从张继写了这首诗,“封桥”字样便不再出现,寒山寺和它的钟声也随之名声大振,可见诗歌名篇影响之大。

诗人是在夜半泊舟枫桥的。

时值深夜,霜华满天,加上乌啼声、钟鸣声,显得萧索悲凉,游子的情怀更加浓烈。

但江枫和渔火这些泛着暖色调的景物点缀其间,又觉别有情趣。

“江枫渔火对愁眠”,实际表达的是“不眠”。

不胜寒意中,唯觉愁意与钟声相和,萦绕江天而不去。

个中意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这首诗的大意是:月儿西沉乌鸦啼叫寒霜满天,面对着江枫渔火更愁烦难眠。

姑苏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里,半夜里悠扬钟声传送到客船。

【识记基本知识精选】一、生字萼(â):花萼。

庠(xiáng):古时学校。

倏(shū):很快地。

箧(qiâ):小箱子。

椟(dú):盛玉的匣子。

愀(qiǎo):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诟(gîu):辱骂。

渝(yú):改变。

姝(shū):美女。

罄(qìng):尽。

赆(jìn):赠送行人的礼物。

窭(jù):穷。

牣(rân):满。

捱(āi):靠近。

珥(ěr):耳环。

二、词语曲意:委婉。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褴褛:(衣服)破烂。

国色天香:形容美丽出众。

亵渎:任意挥霍。

胁肩谄笑:耸着肩膀媚笑。

亵渎:轻慢,不尊敬。

毫厘不爽:丝毫不差。

玉成:好意地成全。

何足挂齿:怎么值得一提。

充牣:充满。

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天伦:天定的亲属关系。

分毫不爽:一点也没有差错。

观者如堵:观看的人很多。

排得密密的像一堵墙。

顿开茅塞:比喻人心有所蔽塞,经人指引而豁然醒悟。

【基础知识必备】课文导读(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体味人物语言,了解古代白话的特点。

2.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提高鉴赏古代小说人物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枫桥夜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枫桥夜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枫桥夜泊体裁:诗题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名字:张继年代:唐代描述: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翻译: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原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赏析一: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细致地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景、情、声、色于一体。

此外,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漂泊无依的无奈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不言而喻。

后两句:城、寺、船、钟声,空灵旷远的意境呼之欲出。

江畔秋夜渔火和静夜钟声,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霜,是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

飞霜给人一种高洁的美感,但是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飞霜更令他心寒吗。

这首诗还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全部生字组词拼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全部生字组词拼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全部生字组词拼音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生字组词径:门径径直径自小径大相径庭霜:霜冻浓霜霜花雪上加霜饱经风霜泊:泊地泊位漂泊停泊泊车愁:愁苦乡愁愁容发愁愁眉苦脸苏:苏州姑苏苏醒苏打苏绣城:城市城郊县城价值连城众志成城寺:寺庙寺院禅寺清真寺大理寺钟:钟楼钟爱警钟晨钟暮鼓老态龙钟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知识点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泊:停船靠岸。

、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夜书所见》《静夜思》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小学三年级语文,正是从认字到用字的过渡阶段。

进入三年级,就要练习写话,简单作文。

所以对学过的生字,要会写,会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用学过的生字组词反复听写,达到会写的目的。

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诵读欣赏——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部编版

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诵读欣赏——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部编版

重点导读: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

2. 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枫桥夜泊》所描写的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乡愁。

3. 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课文精析:1. 诗人简介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 诵读诗文,聆听经典播放视频,学生跟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

3. 字斟句酌,悟意明理(1)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题目《枫桥夜泊》,我们知道了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我们细细品味。

①这么美的诗句,读完以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句式来说一说。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月亮落下去、遍地的寒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从哪儿看到的,我们找一下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到:诗人听到些什么呢?(乌鸦的叫声、钟声)从哪儿看出来的?(乌啼、夜半钟声)我们想象一下画面:月亮落下去了,寂静的夜晚传来乌鸦的叫声,到处是一片寒霜。

面对漆黑的枫树林、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半夜响起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心情会怎样呢?(思乡、伤感等等)从哪儿看出来的?(愁眠)愁眠:难以入睡。

那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读读这首诗吧!③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枫桥夜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原文★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练习题★
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 ) ( ) ( ) ( )
停泊江枫对愁眠姑苏
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落( ) 啼( ) 眠( ) 船( )
洛( ) 帝( ) 民( ) 舷( )
三、解释词语。

江枫:
愁眠:
乌啼:
渔火:
★参考答案★
一、bó fēng mián sū
二、落后啼哭休眠船工
洛阳帝王民众船舷
三、江边的枫树忧愁而无法入睡乌鸦啼叫捕鱼的灯火。

枫桥夜泊课文

枫桥夜泊课文

枫桥夜泊课文一、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作者简介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三、诗句解析1.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的清冷景象。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啼叫,霜气弥漫在夜空中。

“月落”点明了时间是在夜晚即将过去的时候,“乌啼”从听觉上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霜满天”并非真的霜满天空,而是说霜气很重,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

2. “江枫渔火对愁眠”-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相对,而诗人怀着忧愁难以入眠。

这里的“对”字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仿佛它们也在陪伴着诗人这个满怀愁绪的人。

诗人愁的原因可能是仕途不顺、羁旅漂泊等。

3. “姑苏城外寒山寺”- “姑苏”是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苏州城外,这一句点明了地点。

寒山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因唐代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在此驻锡而得名。

4.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半夜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诗人所在的客船。

钟声在寂静的夜里响起,更加深了诗人的孤寂和愁绪。

这钟声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描写,也有一种宗教的、空灵的感觉,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同时也把诗歌的意境从现实的江边夜景拓展到了一种更深远、更空灵的境界。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诗人羁旅在外,面对秋夜的江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到景色之中。

五、艺术特色1. 借景抒情- 诗中句句写景,如“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又句句含情,这些景色都被诗人的愁绪所笼罩,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深刻地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2. 动静结合-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静景中的动态描写,而“江枫”“渔火”是相对静止的景物,“夜半钟声”又是动态的声响,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21《枫桥夜泊》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21《枫桥夜泊》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21《枫桥夜泊》知识点+图文解读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今译】月亮慢慢垂落在夜空里,乌鸦啼叫着,霜气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心怀忧愁而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静的寒山古寺,敲钟的声音在半夜里传到了客船。

★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诗词赏析】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

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练习题★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 ) ( ) ( ) ( )停泊江枫对愁眠姑苏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落( ) 啼( ) 眠( ) 船( )洛( ) 帝( ) 民( ) 舷( )三、解释词语。

江枫:愁眠:乌啼:渔火:★参考答案★一、bó fēng mián sū二、落后啼哭休眠船工洛阳帝王民众船舷三、江边的枫树忧愁而无法入睡乌鸦啼叫捕鱼的灯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枫桥夜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练习题★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三年级枫桥夜泊课件

三年级枫桥夜泊课件

所见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所闻
乌啼
钟声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秋景?表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 客子等景象。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月落
枫桥
枫树
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 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 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 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 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 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 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4
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 唐 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 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 加丰富,动人遐想。
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 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 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 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 桥 夜 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安排:
㈠朗读诗歌 ㈡作者介绍 ㈢分析诗句 ㈣课后作业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 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 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 (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 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 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 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 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 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 泊》。

枫桥夜泊的意思和注释

枫桥夜泊的意思和注释

枫桥夜泊的意思和注释《枫桥夜泊》的意思: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边。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这是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描绘。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让忧愁难眠的“我”对着这些景象。

姑苏城外那寒山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之中。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羁旅之愁,在清冷的秋夜中,诗人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眠,寒山寺的钟声更增添了这种孤寂落寞的情绪。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 “霜满天”:霜华满天,并非真的满天都是霜,是一种寒冷感觉的形容。

- “江枫”:江边的枫树。

-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 “姑苏”:苏州的别称。

-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赏析: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它的意境营造。

诗人通过对多个意象的组合,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构建出一个幽冷、孤寂、带有淡淡哀愁的秋夜之景。

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从听觉上,听到了乌啼和钟声。

动静结合,视听交错,使得画面感极强。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身处异乡为客,在这样一个秋夜中,自然地流露出羁旅之愁。

寒山寺的钟声,那悠扬而又清冷的声音,不仅在深夜里回荡,更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将这种愁绪进一步地渲染和深化。

作者介绍: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个人境遇。

张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借景抒情。

虽然他的诗歌留存数量并不极多,但像《枫桥夜泊》这样的诗作却堪称千古绝唱,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往往能够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站在那枫桥边,就像张继当年一样。

看着眼前的景色,我心想,这不就是《枫桥夜泊》里描绘的画面吗?月落了,那冷冷的月光逐渐消失,就像我心里慢慢散去的希望。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资料张继(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资料张继(精品)

《枫桥夜泊》资料张继: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第,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

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

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

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

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

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

《枫桥夜泊》课文解读

《枫桥夜泊》课文解读

《枫桥夜泊》课文解读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家张继的一首诗歌作品,被收录在《三百诗》中。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广为流传,并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枫桥夜泊》进行详细解读,从诗歌结构、意象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逐一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咏史抒怀之作。

一、诗歌结构解析《枫桥夜泊》由三十二个字组成,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

全诗分为八句,将作者的思绪和情感有机地展现出来。

诗歌的整体结构紧凑而有力,给人以一种节奏感和美感。

二、意象表达《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夜晚泊船的壮丽画面,通过描绘船、江、人等生动形象的表达,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无奈和思索。

诗中的“枫桥”作为写景的背景,增添了一丝秋夜的凄凉感。

而“夜泊”则传递出一种迷茫和彷徨之情,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作者使用了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比喻,使作品更富有表达力和生动感。

如将江水比喻为“银河”,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2. 对仗:《枫桥夜泊》诗句结构严谨,每句都通过平仄对仗、韵脚对仗等修辞手法呈现出对称美。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啼”与“满”形成了韵脚对仗。

3. 拟人:通过将人物与自然景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

如将船儿比作“江楼上”,既表达了船只在江上的高耸之感,又使诗歌具有了层次感。

四、主题和情感《枫桥夜泊》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诗中的夜晚泊船象征着人生的停滞和无助,而枫桥则暗示了历史的沉重和无奈。

整首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悲剧的叹息和对生活的无奈。

作者通过对夜晚、枫桥等形象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历史的思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

读者在阅读《枫桥夜泊》时,会被作者深沉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思索和审视。

五、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枫桥夜泊》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不仅它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复习知识点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复习知识点 (苏教版)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社会主义祖国。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答: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7、“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1、理解词语。

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

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到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4、嚷(rǎng)起来5、学会用“不仅……还……”造句。

例:小明不仅学习优秀,还乐于助人,深受大家喜欢。

6、“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变一种说法)答:这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

第三课《古诗两首》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枫桥夜泊课文精讲

枫桥夜泊课文精讲

课文《枫桥夜泊》精讲一、学习目标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深秋夜景,感受诗人张继对羁旅生活的深刻体验;其次,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渔火”、“江枫”等,品味其含义与意象,并欣赏诗人在运用这些词语时所展现出的精妙技巧;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感悟诗人传达出的孤独、思乡等复杂情感,理解其深沉的人生感慨。

二、译文(翻译)《枫桥夜泊》的译文如下: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诗中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三、中心思想《枫桥夜泊》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诗人张继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通过描写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边的枫树、渔火、孤舟客子以及夜半钟声等江南深秋的夜景,诗人构建了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将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旅途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使诗人在异乡漂泊中更感孤寂和无助。

四、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1.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答案:唐;张继2. 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中,“姑苏”指的是现在的______。

答案:苏州3.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描绘了诗人在______时分,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答案:夜半二、选择题1. 《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通过描写哪些景象,烘托出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A. 月亮、乌鸦、霜B. 渔火、江枫、客船C. 钟声、客船、江枫D. 乌鸦、渔火、钟声答案:A2. 《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之情B. 豪情壮志C. 羁旅之思和家国之忧D. 对自然的赞美答案:C三、简答题1. 请描述《枫桥夜泊》中诗人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枫桥夜泊西师大版(共8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枫桥夜泊西师大版(共8张PPT)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达标测试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
根据意思写古诗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 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23-2024学年 电教组 全新完整版课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月亮落下。乌啼:乌鸦在叫。 霜满天:寒气满天。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愁眠:忧愁入睡。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5枫桥夜泊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5枫桥夜泊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5枫桥夜泊_西师大版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因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到这里作住持,所以改名寒山寺。

当时寺内有一口大钟,以声音洪亮闻名于世。

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问世以后,寒山寺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继的《枫桥夜泊》,曾由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征明手书,并刻于石碑,立在寒山寺内。

明末,寒山寺毁于大火,诗碑也被焚破碎。

后经人苦心搜寻,将残碑碎片嵌留在碑廊的墙壁上。

现在寒山寺内陈列的张继诗碑是晚清光绪年间俞樾补书的。

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内右侧的一口青铜钟是日本友人在1906年赠送的,八角钟楼上的另一口铁钟也是近代之物。

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知识点汇总范例

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知识点汇总范例

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知识点汇总范例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知识点汇总范例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1.板书课题2.题解:(出示课件 16)“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 17)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 19)(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出示课件 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 21)(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枫桥夜泊知识点导读:《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枫桥夜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
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练习题★
一、直呼其名写拼音。

()()()()
停泊江枫对愁眠姑苏
二、辨字组词露一手。

落()啼()眠()船()
洛()帝()民()舷()
三、解释词语。

江枫:
愁眠:
乌啼:
渔火:
四、填空。

《枫桥夜泊》一、二句写的是诗人()的景色,三四句写的是诗人()的声音,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想感情。

五、读一读,背一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参考答案★
一、bófēngmiánsū
二、落后啼哭休眠船工
洛阳帝王民众船舷
三、江边的枫树忧愁而无法入睡乌鸦啼叫捕鱼的灯火
四、看到听到孤寂忧愁
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游子对母爱的赞美。

枫桥夜泊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