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概念

合集下载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结构分析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结构分析

乡土建筑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乡土建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建筑材料可分为土房、木房、 石房等;按建筑形式可分为平顶房、坡屋顶房等;按功能可分为民居、庙宇、 祠堂等。
分布
中国乡土建筑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乡 土建筑风格更加鲜明多样。
乡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
注重乡土建筑的生态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减
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乡土 建筑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社会参与与共建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土建筑的 保护和建设工作,共同推动乡
土建筑的繁荣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开展传统建筑技艺的培训 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掌握传统建筑技艺。
活化利用
将乡土建筑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 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
乡土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02
03
04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 合现代技术和材料,推动乡土 建筑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
木雕艺术
01
木雕是中国乡土建筑中常见的装 饰手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 、窗等部位,雕刻内容多为吉祥 图案、神话传说等。
02
木雕的技法包括浮雕、镂雕、圆 雕等多种形式,每种技法都有其 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石雕艺术
石雕是中国乡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 法,主要应用于建筑的石构件上,如 石础、石柱等,雕刻内容多为动植物 形象、人物故事等。
03
中国乡土建筑的构造与材 料
木结构
总结词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1、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备,同时进行合理 的再利用。
2、加强文化再生研究,挖掘纺织行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其融入到 改造后的项目中。
3、吸引多元参与,政府、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改造过程,实现了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改造后的纺织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纺织文化,还成为了城 市文化和旅游的新地标。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纺织行业 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 保护工业建筑遗产,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为文化再生提供物质 基础和灵感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再生研究,可以挖掘和发扬工业建筑 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研究,本次演示发现德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呈现出重视历 史价值保存、多元化再利用的特点。尽管德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保护与利用矛盾、缺乏标准化导致的设计难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制定完善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政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保 护与再利用的要求和标准,确保各方利益得到有效平衡。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 伍建设,提升保护与更新方案的设计水平和实施能力,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同 时,充分保留和展现原有建筑的历史价值。此外,推动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加 强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人们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认识与重视, 促进经验交流与学习。
在保护乡土建筑遗产方面,应坚持以下理念:
1、文化价值:乡土建筑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 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因此,保护乡土建筑遗产应注重维护其文化完 整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形的文 成合化 ,院背 不式景 同民下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 。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乡至 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式的 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的地 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入了 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 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 、彝、白、回、蒙占等民族。 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 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
大小厦交错连通
“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 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 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 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 、“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 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 、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 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 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 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 体,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丽江纳西族合院民居
丽江纳西族的合 丽江纳西族民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院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1.合院的布局组合灵活多变,可看到许多和地形环境巧妙结合的例子
5 .堂屋空间 云南合院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拼接,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为卧室,中央一间
为堂屋。这实际上就已具有“复合空间” 的特点了。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 对堂开门 ,向外开不大的窗子.而堂屋以约1-2m的宽度开门,形成开敞的外向空间。这种空间 形式与其功能要求是相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中的厅堂多是人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其 起居功能中同时包含着人们在外部空间中活动的某些性质和私密的内部空间中活动的 某些性质。因此。由于堂屋空间同时容纳了两个对立空间中的性质,它便具有了复合 空间的特点。

乡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分析

乡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分析

乡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分析摘要:乡土建筑是融入了当地风土和大众意识的传统民居,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他不仅是建筑文化历史的结晶,也同样承载着我国的民族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广义上可以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随着现代化工业的逐渐开展,乡土建筑正在消失,本文就将从如何传承与保护乡土建筑方面分析。

关键词:乡土建筑;传承;保护1乡土建筑相关概念1.1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村落未被要求保护和发展规划,未被列入传统村落,是不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村落,拒不完全统计,我国大概1.2万个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但是,被列为传统村落只有1561个。

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一般有几点不同,首先是村落特点,传统村落有着更为鲜明的村落特色,传统村落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般村落的规划选址,建筑风貌,建筑环境等都保存完整,而且历史沿革脉络清晰。

在整体的村落建筑中,传统建筑的规模,稀缺度以及丰富性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周围环境也保存较为完整,建筑的材料,造型,结构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具有美学价值,传承了传统的技艺。

而普通村落,村落特色具有乡土特色,但是这些特色在村落的发展中容易遭到破坏,对于传统的建筑保存较差,整体村落建中混杂着新建筑与旧建筑,村庄风貌不完整。

其次是,村落的现状,其实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都保留有大量的历史记忆,乡约乡规,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而且都包含着传统乡村的生活,生产方式,二者也都有相同的处境,在面对传承和发展的挑战中,虽然村落中的生活独具情怀,但是却满足不了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人们对现代化的诉求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谋求生活,导致了传统村落中的生产生活方式土崩瓦解,需要建设现代乡村社区,改善条件。

最后,是村落的发展目标和方式,对于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来讲,两者的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由于传统的村落保持了村落的完整与延续性,并且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人们积极开展旅游事业,鼓励利用文化遗产带动地区发展,同时也有着完善的规划和管理机制,但是普通的村落并没有所谓的特色,所以不能发展旅游事业,因此,只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建立现代乡村社区,提高生活质量,目前的发展方式只有特色民宿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在发展中也不丧失地域特色。

其他毕业论文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

其他毕业论文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

农村建筑变迁下乡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更新真正适合的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技术之间的紧密关联,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在经历长期的文化封锁、经济落后的生活禁锢后,中国农村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迎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建筑设计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农村建筑的变革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现状,整体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无法避免的破坏了当地的乡土环境,造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的现象。

1、乡土建筑综合概述1. 1 乡土建筑的基本信息和内涵乡土建筑是指富有民间特色的传统风土建筑,乡土建筑大多具有浓厚的乡村农家气息。

一般而言,乡土建筑包括居民住宅、当地寺庙、祠堂、酒楼、店铺甚至牌坊、小桥等。

乡土建筑其实就是本地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乡土建筑的形成与当地的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地形环境、生活方式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认为,乡土建筑就是在当地气息的影响下形成的特色艺术形式,因此,多样化与传统化是乡土建筑的两大显着特征。

由于乡土建筑的特殊性广泛性,对于乡土建筑有着其具体的识别标准。

一般而言,乡土建筑是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建造的,且与当地环境特色可以完美融合,其功能和限制都是由当地需要而决定的[1].1. 2 乡土建筑的外在延伸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地域辽阔,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形成了每个地域独有的文化思想与精神理念。

因此,乡土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其踪迹,乡土建筑主要以聚落的形式存在,其中一部分如牌坊等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不仅具有历史研究意义也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是不可移动的国家珍宝。

在现代社会中,乡土文化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因此,在想要完全保留乡土建筑原貌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不能够因为时代变迁而完全失去自己的特色,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

斯宅聚落初探斯宅,顾名思义,斯姓的住宅,就是一个聚集了斯姓族群、也建造了若干大院的地方。

而本次测绘的千柱屋则是由本地巨贾斯元儒建造于清嘉庆年间。

另外散布的还有上新居、下新居、新谭家、上门前畈、下门前畈、华国公别墅等地。

整个村落沿河流呈长条状分布,千柱屋位于整个村落的最上游,华国公别墅则位于最下游,大约延绵2公里。

沿河流向下,先是东白湖,后经浬浦、街亭两个小镇之后到达诸暨。

而村落地处会稽山脉南端的东白山北侧,也是诸暨、东阳和嵊州三县的交界处。

北侧有香榧国家公园,所以街面所见之处,多有香榧两字。

第一天所到之地,就是沿河柏油路一侧的一家民宿,一层为超市。

而当地的气候因为附近高山流水的缘故湿度颇高。

而河流因为地处上游,所以水很浅、河底全是冲击过后的卵石,几乎没有泥沙。

要说此处的历史源流,比较清晰的是嘉庆年间始建千柱屋等几座大院豪宅。

在此之前估计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

之前看到面街的斯民小学,类似澳门大三巴牌坊式的大门,白墙黑瓦,背后是两幢前后紧挨的教学楼,建于上个世纪初,能保留至今并依然熠熠生辉,在我看来也是此地不亚于任何一幢大院的一样宝贵财产。

斯宅整个聚落地图总体上分为五个区块:从上到下依次是千柱屋、笔峰书院以及千柱屋河对岸的一排农家菜馆(这个自发形成的当地人开的店也正是古村落发展的延续);向下则是上新居、发祥居以及周边零零散散的农宅;然后是新谭家和裕昌号组成的狭长地段;第四个是最核心的区块,有最能体现现今此地居民居住生活方式和形态的棋盘街,也是我们所住民宿所在处以及日常吃饭的两家饭店所在;最后一个就是最下游的集合了上门前畈、下门前畈、华国公别墅和那个当年张爱玲追寻胡兰成所至的小洋房。

在华国公别墅所见的一些照片也都是民国时期的,可见此地的黄金时期应该是在民国时代,所以才有后来张爱玲、胡兰成避难来此。

正如前文所说,如今最能体现这个聚落的生命力和人文资源的应当时棋盘街了。

这里居住着绝大部分的当地居民,错落有致的小宅院前后排列,由横向的笔直的小巷分隔,纵向的小弄则是由缓坡和台阶连接起来。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综述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综述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文献综述摘要:基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从国内外角度出发,分析乡土建筑的现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展望性意见。

本文通过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探索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延续,创新,发展《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一书,探索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及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国内乡土建筑保护利用案例以及国外乡土建筑保护方法,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所在。

“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引自1999年10月在墨西哥通过《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

按照该宪章的表述,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它所处地区的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乡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和朴素性,是民间自行建造、供自己居住的“非主流”建筑。

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2届大会通过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给出了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1)一个群体共享的建筑方式;2)一种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3)风格、形式与外观的连贯性,或者对传统建筑类型的使用之间的统一;4)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5)因地制宜,对功能和社会的限制所做出的有效反应;6)对传统建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1]1.历史发展1932年,美国建筑师F.L.赖特(F.L.W right),在目睹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之后,于《正在消失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纲要,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

1940 年代,法国乡村主义学派、地方主义运动等,开始致力于捍卫农村的景观和生活方式。

“对工业化的厌倦,对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觉醒,促进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情感与行动,农村是最接近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

社会文化角度看乡土建筑及案例分析

社会文化角度看乡土建筑及案例分析

台湾八八水灾部落重建(台湾原住民族)
❖ 2009年8月,台湾因台风带来超大 豪雨,造成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受 泥石流侵袭。谢英俊建筑师及其团队 受台湾世界展望会以及台湾红十字会 委托,进行原住民部落过渡房、永久 安置房的兴建工作。于2010年底之前 ,完成13个部落,700户家屋重建。 灾后民众普遍失业,原有部落因 易地安置使得其社会文化遭到冲击, 因此以协力造屋方式进行灾后重建, 是得以兼顾各项要求的最适操作方法 。谢英俊的轻量型钢体系建筑设计强 调互为主体性,设计者只是提供一个 平台,在这个平上,施工者、使用者 皆可参与进来,不论是对建筑的想象 ,或是生活、文化、环境、信仰…… 都有机会展现。
社会文化角度看乡土建筑
一、乡土建筑的文化解读
实例分析
谢英俊建筑师,曾从事多年营造工作,再重回建筑设计行列。多年的营造
经历使他思考当今建筑产业化的特性,并萌生永续建筑的想法。建筑的 想法。
❖ 1999年因应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 建,谢英俊及其事务所进入南投日月 潭邵族灾区协助重建,带领邵族人以 环保材料与简单工具自力造屋,在极 低的经费条件下完成社区重建工作。
村落概况
诸葛八卦村原名高隆, 有着悠 久的历史, 位于浙江省中部, 也是吴越国的中心位置, 在唐 末五代, 吴越国由于其远离中 原战乱而逐渐发展成一个繁 荣安定的福地, 而兰澳正位于 这块福地的腹地, 气候湿润土 地肥沃, 依托兰江而成为浙江 中西部的交通枢纽, 是通往皖、 城、闽、广的重要门户。由 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加上中原战乱, 以及诸葛亮十 四世孙任职浙江寿昌县令等 原因, 诸葛亮后裔的一支迁移 到浙江, 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几 代发展, 逐渐稳定下来, 直到 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举家迁 往高隆岗(即后来的诸葛村)之 后, 得到较快发展, 到明朝后 半叶形成了建筑独特规模庞 大的村落, 即诸葛八卦村。

第3章 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

第3章 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

(一)相关概念
2、传统建筑
“传统”指惯例的、口传的、传说的,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事物, 如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等。尽管传统的定义很多,但 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即具有历史性、遗传性和地区性。

由此,“传统建筑”通常被定义为由历史与文化传承下来的特定 建筑,这种建筑的有形空间在一些无形的要素作用下表现为整体的 协调,其营造方式、空间形态、艺术风格、装饰手法等,都沿袭着 某种相同的模式和范本。传统建筑的范畴涵盖面较广,主要侧重于 过去的、历史的建筑形制,强调时间概念,既包括民间建筑,也包 括皇家宫殿、官府衙门等官制建筑,反映的是历史文脉与地方文化 的传承。

定义3——地域建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 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二)中国古建筑的地域性差异
北方建筑
•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 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 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 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 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 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 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一)相关概念
3、地域建筑
定义1——在传统的“人—地—建筑”的静态和谐关系中,人们为 适应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创造的特定的建筑。

从传统意义上讲,建筑都是带有地域性的。但随着现代社会“全 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出现,建筑只具有“地点性”,但 不都具有“地域性”。所有的城市和建筑都呈现出“千城一面”、 “全球一面”的相似现象。
• 黄土高原

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课程10.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概述

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课程10.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概述

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其它概念
• 聚落: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类聚居场所,如村 落、 集镇和城市居民点等。《史记·五帝本纪》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 市规划就是经营聚落。
–最早的聚落: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特点:房屋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
• 村落:农民聚居的地方,也泛指小的居住区。 • 乡土建筑以及聚落的基本点:
四、我国乡土建筑保护
• 2007年4月中旬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以“乡土 建筑保护”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 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呼 吁加强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 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 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 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 建筑保护——无锡倡议》。
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江民锦 江西财经大学
第三部分 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
第十章 乡土建筑与历史文化概述
一、乡土建筑概念 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其它概念 三、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 四、我国乡土建筑保护
一、乡土建筑概念
• 乡(社会结构)土(自然特征):乡,与城相对, 指百户以上的居住单位,土指贴到真实的自然环 境。
• 乡土建筑是指带有“本土建筑”“自发建 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等描述特征的建 筑,主要特点在于自发性和朴素性。
–通俗的讲,乡土建筑就是乡村里的、土生土长的传统 建筑。整个存在于乡土社会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建 筑:除了有单纯的住宅外,还有寺庙、祠堂、书院、 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
• 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建筑类型结构?
–历史街区、单体建筑、建筑群体。
思考题
• 乡土建筑相关概念 • 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
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其它概念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ppt课件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ppt课件
武义县俞源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泾县查济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毕节大屯土司庄园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明确了乡土建筑遗产保 护的五项原则。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1986年12月《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 部关于申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文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 的通知》指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 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 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其 中明确提到小镇、村寨的保护。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第二节 中国传统聚落的保护历程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中国历史 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行将消失的遗产_中国乡土建筑的价值与借鉴

行将消失的遗产_中国乡土建筑的价值与借鉴

行将消失的遗产——中国乡土建筑的价值与借鉴A Vanishing Inheritance --- Draw on Chinese Local Architecture and Learn the Value龚旭萍 Gong Xuping徽州的马头墙徽州宏村池塘6263总第108期人工水系全部完成。

至此,我们不禁要为数百年前的徽州人对水的这种极具匠心的处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徽州的乡土建筑也深刻地烙印着商人的心理。

徽州乡土建筑的布局基本上是以长方形天井为单元。

本来,天井是为了采光、通风和排水的需要而设置的,但徽州人为图“财水不外流”在屋顶瓦面四檐用水笕引聚雨水,汇流于天井,然后顺水笕入明堂,从地下渗透,这被徽州人叫做“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尽聚我家。

可见徽州人在建筑中所寄托的一种精神理念。

2、徽州的马头墙徽州的马头墙是以其形状得名,而“封火墙”才说明它的功能。

据《徽州府志》记载,为了防火,明弘治末年“家治崇墉以居”,出现“封火墙”的做法。

可以说,这是以砖结构为主的民居建筑替自己找到了一个很恰当而又漂亮的性格表征,是材料力学、防火功能与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既区别于木结构的建筑,又区别于石结构的建筑。

在林木葱郁、山青水秀、雨水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依山傍水,出现这种参差错落、组合有序的马头墙群,让人觉得造物主和人类在一次即兴演奏中达到了最完美的默契。

马头墙平面感很强,外墙几乎不开窗,粉墙连片成块,组成几何形的空间围合,增加了建筑的体量感和完整性,造成一种庞大的空间氛围。

墙头的青瓦就像给这个围合的白色空间镶上了一道框饰,这道框饰与墙的平面相比,形成线的运动,自由而有节奏,活泼而不轻佻,节奏明快,韵律感很强。

黑白两极的处理蕴含很深的哲理,使人想到中国文化的黑白之魂——阴阳太极。

大面积的代表空无的白和恰如其分的玄奥的黑,也让人想起了新安画派。

从远处看,马头墙给人以音乐的感觉,可一旦走到它的跟前,音乐会骤然消失,整个大干世界突然遁形,惟余一堵巨大的高墙迎面而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0T08:09:38.650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6期8月作者:谢周翔[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美观性,打造美丽乡村,同时也有利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谢周翔汕头市第二建筑设计院,广东汕头,5150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美观性,打造美丽乡村,同时也有利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乡土建筑设计需要了解乡村振兴与乡土建筑的相关性,在建筑设计中以美丽乡村为主体、保留乡村原有生态环境、保留特有乡村景观、保留原有的乡村文化,让乡村建筑的建造与自然生态、乡土文化相融合的同时,提升建筑的美观性与实用性,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土建筑;设计研究乡土建筑是乡村中最常见的建筑结构,传统乡村建筑的设计相对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设计理念落后,实用性与美观性的打折扣,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建筑设计则更加关注乡村的发展与进步,通过优化设计水平,保证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土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乡村作为复杂地域体系的特殊性,对其内部的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进行研究,在尊重乡村特色风格的同时,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保证建筑的美观与实用,通过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建筑1、乡村振兴战略概念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政策,乡村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体系,在经济、自然、建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且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乡村类型多种多样,实际发展中也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能够基于乡村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为其提供科学的发展指导,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中种植业、加工业等进行支持,助力乡村建设,通过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的应用,让乡村经济呈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缓解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1]。

浅析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

浅析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

浅析乡土建筑与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本文从南北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的特点出发,阐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关联,并对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炼出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精华,进而对现代住宅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倡导当代乡土性建筑的多样性。

标签乡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1 乡土建筑的内涵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乃至全世界都分布着无数绚丽多彩的乡土建筑,它们独到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乡土建筑往往具有建筑清晰性、历史重要性及文化价值,是极富创造性、极富人情味的建筑。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乡土性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建筑的乡土性的存在和优势是建筑与其他艺术之间存在差距的必然的结果,这种差距使建筑与其他艺术相分离,也是因为建筑艺术相对地缺乏真正艺术创作自由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差距,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在于建筑比其他艺术更紧密地从属于一种特定的环境文化。

2 乡土性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乡土化,即乡土性建筑,是指建筑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尊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大自然,尊重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脉络,尊重不同传统影响下的生活体验,进行现代建筑和现代乡土建筑的创构和探索,以形成建筑的独特性。

我们在对传统乡土建筑的深刻研究中,寻求它内在的精神和本质,并寻找一种方法,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的、自然恰当的,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理念,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优秀的当代乡土性建筑。

3 传统乡土建筑的特色环境设计给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启示3.1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3.1.1 力求利用自然条件,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布置。

传统乡土建筑平面布局大多因地设宅、因地制宜、因势取形、平面空间组合多变,它根植于自然而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真正的自然化建筑,遍布各地的村落,几乎没有“克隆”现象,这正是建筑根植于环境,而环境融合于建筑之所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建筑设计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建筑设计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土建筑设计探索摘要:乡土建筑作为乡村的基本组成单元和乡村生活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对乡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带动性。

优秀的乡土建筑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可以塑造极具魅力的乡村风貌,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之前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较少,导致当前乡土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如对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不够为此,新建乡土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等问题,影响了乡土建筑的发展。

因此,对乡土建筑的特点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乡土建筑设计的合理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土建筑;设计1 乡土建筑乡土建筑指的是处于乡土环境之中的所有建筑,分为居住建筑、交通建筑和宗法建筑等。

因此乡土建筑不仅限于民居,还包括桥梁、牌坊和广场等。

传统乡土建筑往往不由职业建筑师设计建造,而是由当地居民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等特点自发建造而成。

它承载着所处区域的历史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2 乡土建筑的特点2.1 地域特色明显不同的水土养育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建筑。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在地理、自然和传统文化等上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也大不相同,这些差异和区别造成了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在空间布局、建造工艺、色彩造型、建材选用、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等上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区域的乡土建筑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

当前,乡土建筑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成为打造独有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

2.2 自发性乡土建筑经常被称作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传统的乡土建筑往往不由职业建筑师设计建造而成,而是在当地文化、民俗、地理等特定条件下,居民在不断的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之中自发建造完善而成。

2.3 与自然相融共生乡土建筑处于乡土环境之中,与城市建筑相比较更加贴近自然,因此其选址、体量与空间形式等普遍与周边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资源等结合较好,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

(完整版)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完整版)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南方天井民居
绪论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平面布局方式: 1.圆形(如内蒙古包) 2.纵长方形(如原始穴居形式) 3.纵长方形(我国民居的基本形式) 4.曲尺形 (常见于南方农村) 5.三合院(常见于浙江、广州、云南等地) 6.四合院(东北及北京等地) 7.三四合院混合(常见于四川、浙江等地) 8.环形(常见于福建等地) 9.窑洞(常见于河南、陕甘宁等地)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工程学院 袁蔚
绪论 中国传统民居概述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 容。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 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寝、寺庙、宅第等, 民间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中国民 居式样丰富多彩,分布广泛,而且民居的发展与 演变也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徽州文化
主要包括: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 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徽菜、徽州建筑。
徽 派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
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
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牌坊、民居
第二章 客家堡垒
第二章 客家堡垒
客家来历:相传西晋
末年,由于中原的征 战不断,黄河流域的 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 战乱而南徙渡江,来 到现江西、福建及广 东北部。因为有别于 当地原有居民,被称 之为“客家”。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 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 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 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客家民居。
因为住宅的排列方式, 马头墙走向往往是相 同的。所以在高处看 徽州的村落,会有层 层叠叠的效果,体现 韵律美。

新乡土主义建筑美学 总

新乡土主义建筑美学 总


从地域气候特征出发重视当地的地理、地貌,强调场址 的特殊性
对于地域风俗、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建筑形式、空间类型的构造 现代建筑利用技术手段把人与自然环境割裂同时加剧能源与生态危机

对场地地形、地貌的回应
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

建筑的心灵体验,关注场所精神
4.2 新乡土主义建筑与相关流派的不同
西方建筑美学
阿尔托的地域性现代主义
关注地域传统 ,如今我们需要用现代的方式去阐释。。。 (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审美观点、新的设计手法与地域、传统的结合) 既是当代的也是本土的 限制性的地方主义
新地域主义
限制性的地方主义的反动
(批判的地域主义)
批判、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大的潮流传统与“小传统”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性,在结合 中独立思考
地域性
(空间上)建于特定的地域服务于当地 (时间上)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
地域性(客观的)
→ → →
地域主义(主观的)
主动适应和体现地域自然条件、文化特点 (地形、气候、传统的生活方式、当地的建筑形式)
乡土(客观的)
建筑艺术的偶然性 乡土建筑
新乡土(主观的)
(现代建筑需要这样的偶然性) 处理问题的策略 美学
2.2 新乡土主义核心精神
新乡土主义的核心精神在于对自身传统和外来文化两方面态度。重意识而非符号。
左图:深圳大学西门天桥老人的画
右图:扬州瘦西湖一隅
2.3 弗兰普顿:新乡土主义特征
· 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不拒绝现代技术带来的进步。 · 关注“场所”和“形式”的关联性,建筑生长于特定环境。 · 注重建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置。 · 关注建筑如何回应场地因素,反对“普世文明”的倾向。 · 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温度、湿度、材料等。 · 寻找乡土建筑转译方式,反对提取符号作为标签。 · 在摆脱普世文明的夹缝中获得繁荣。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基质特性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基质特性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基质特性摘要:乡土建筑文化是乡土社会的载体,真实记录着乡土社会的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技术艺术、礼俗习惯的现时态与历时态。

它的基质存有于乡土社会认同和运用的哲学思想、材料使用的知识智慧以及民间信仰之中。

它具有民族性、从“理”性、适应性、随“人”性等特性。

解读乡土建筑文化,必须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物的“物理形态”,洞见其建造、利用和维护过程中的“事主”、“事件”、“事理”。

关键词:乡土建筑;基质特性;思想智慧;民间信仰乡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村寨保护”等都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这些研究很有热度。

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关注乡土建筑的人很多,研究乡土建筑文化的成果也很多。

但是,多数研究乡土建筑文化的人士,并不十分清楚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

他们关于乡土建筑文化的记述和阐发,说的是乡土建筑文化的某个方面,因为他们的视域仅限于乡土建筑的“物理形态”,探究的内容多是建筑物的届时情形,即建筑物被研究者“看见”时的“技术艺术遗骸”,很少关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

换言之,就是很少涉及那些在建筑物的“生命历程”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人,以及他们在建筑中运用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经验。

比如说,民居建造过程中的选址、选材、选人和选日子的民间遵循,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信息、思想智慧;民居使用过程中的空间重置、分配、修缮、附属建筑的建造等,所依据的关系与逻辑。

因此,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存有显见的不足和空白。

弄清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基质特性,无论是对于建筑文化研究的学理建构,还是对于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都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需要。

一、乡土建筑文化的基础概念(一)乡土建筑《现代汉语词典》说,“乡”是与“城”相对的概念,“乡土”就是“乡村”。

“建筑”一词有两层语义:一是修造,即“造房子、修路、架桥等”;二是“建筑物”。

如此,“乡土建筑”的语义,就是城邑建筑(包括营盘、卫所、碉堡、港口船坞等)之外的乡村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建筑保护
面临四大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土建筑保护,目前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有的甚至擅自在古村落内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
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总体保护形势严峻,不及时加以引导,将随时面临着被拆字。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偏远乡村,信息闭塞,一些不法文物贩子便趁机大肆收购、走私。
三是维修费用高,许多乡土建筑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四是政策法律滞后。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保护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