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思考并回答
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叙述计算的过程
学生尝试计算
汇报计算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概括计算方法
独立正确地进行计算
全班汇报
板书
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
160
× 30
—————
4800
106
× 30
—————
3180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过 程 与 方 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解决难点办法: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第二课时)
(1)练习八第3、4、7题.
(2)大练习册相关课时练习。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说一说
160×30= 106×30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汇报: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课件
(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长时间? 已知速度和路程,求时间。
三、实践应用
2.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 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
返回时快多了。
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40=120(千米)
225×10=2250(米)
· ·· · ·· · ··
速 时路 度 间程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 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可知:速度×时间=路程
规范解答
① 70×4=280(千米) ② 225×10=2250(米)
二、巩固练习
1.不解答,只钟走60米,他15分钟走多少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4 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 5 课时 速 度、时 间 和 路 程
一、自主探究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解法探究
这两道题都是已知速度及时间,求行驶的路程。求汽车 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4个70是多少。求这个人骑自 行车10分钟可行多少米,也就是求10个225米是多少,都用 乘法计算。
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
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来解答。
120÷2=60(千米/时)
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行驶的时间呢?
路程÷速度=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其表示方法 是“所走的路程单位/时间单位”。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核心素养教案
课时安排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炼出的数学模型是“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中,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教材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第四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三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单元不仅总结了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还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从而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还探究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最后总结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其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所以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经历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内容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能用关系式去表达它们。
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提炼出数学模型则是“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4、例5中的具体问题,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乘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算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教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八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目标第一课时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第三课时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第四课时理解、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五课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第六课时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第七课时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八课时激情引趣、知识回顾——整理知识、形成网络——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单元训练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本单元训练难点: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与手段课件、卡片、米尺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两张空白卡片、一支水彩笔。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这里教材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加强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书分母是10、100、10000……的分数,了解小数的记数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从而清楚地了解小数为什么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位数和两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算数运算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本课内容相适应的数字乘法练习题PPT;2.板书:设计好本节课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及示例;3.实物道具:准备适量的小球或者小玩具作为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4.习题册:备有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二步:讲解1.分析三位数和两位数的结构,介绍如何进行多位数相乘的方法;2.讲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以及在运算中的应用;3.示范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第四步:拓展1.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运算;2.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题目,挑战自己的极限。
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方法;2.强调进位和借位在运算中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更加热爱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例5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3页例5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灵活的解答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景图,题卡。
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复习旧知(首先进行常规口算)1、(1)90×8= (4)240÷6= (7)100×70=(2)560÷7= (5)36×10= (8)810÷9= (3)22×4= (6)84÷2=指名学生报答案。
2、口答一个笔袋10元钱,买5个笔袋多少钱?指名学生回答。
师:怎样解答,用到了哪一个数量关系式。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邹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探讨另一种数量关系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知道“电闪雷鸣”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然后听见雷声呢?原来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些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三、合作探究、自主构建(一)解决具体问题1、课件呈现例5:(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2、学生审题后指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这两道题已知的信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5课时_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5课时_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行程问题中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实际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接触较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难点:将速度、时间和路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行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实例和练习题: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分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卡片或纸条,用于分组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如赛车比赛、火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和判断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
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征,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几何图形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实例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和实际物品,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设计意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1.课件出示: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二)点明课题(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1.认识“十万”(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第【1】篇〗课题:田忌赛马不简单(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
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学生已经了搭配的知识,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
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说明: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
教材选择列表整理因为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
我将表格作为教学过程中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
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
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
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
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我的思考: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
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集体备课
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课标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集体备课
年 级
四年级
单元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是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课标解读
“数的运算”内容贯穿于整个第一、第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数学学习分量比较重、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算,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决定学生选择什么运算方式和要达到什么精度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面对具体问题的情形,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当然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按照《课程标准》把握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教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运算,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运算。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学设计目录第一课时:、理解垂直和平行…………………….……第二课时: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第三课时:平行线、画长方形…………………………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第六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理解垂直和平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理解平行线、垂线。
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点及空间想象水平。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水平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准确理解。
教学用具:准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故事引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就像放飞的小鸟,飞快的向门外冲去。
当黄柏林经过陈正伟的座位时,不小心把陈正伟的两枝笔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实行思想教育)2、黄柏林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陈正伟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
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
3、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5课时_速度、时间、路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5课时_速度、时间、路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课时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少?他用了多少时间?他骑了多远的路程?从而引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系列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图片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1,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5km/h,用了20分钟,路程是10km。
图片2,小红跑步,速度是8km/h,用了15分钟,路程是12km。
以此类推,呈现5-10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张图片,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对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笔算的准确率。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口算。
16×4=230×4=19×3=180×4=140×7=24×5=2.笔算。
58×43 63×54 23×15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47页的例1。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做一做。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估算:方法一:把145看成150150×10=1500估计约有1500千米方法二:把12看成10145×10=1450 12>10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多一些②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③用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尝试列竖式计算:145×12=1740错误!,1 7 4 0)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请一个速度快,做得准确的同学板演。
做完的同学自己重新检查一遍计算过程。
(3)集体订正。
请这位同学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用第二个因数12的个位2去乘145,二五一十,个位上写0,二四得八,加上前面进的1,十位上写9,一二得二,百位上写2。
再用第二个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145;一五得五,十位上写5,一四得四,百位上写4,一一得一,千位上写1,0加0等于0,9加5等于14,向前面进1,2加4等于6,加上进的1等于7,1写下来,所以145×12等于174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5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
一、填空题。
1.(1)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2)状状从家出发去图书馆,平均每分钟步行65米,他步行的速度可写作(),读作()。
(3)一列动车的速度是250千米/时,表示()。
2.不解答,只写出下面各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在括号里填“路程”“速度”或“时间”)(1)元元每小时走4千米,她2小时走多少千米?这题已知(),要求的是()和()。
(2)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150米,去相距6千米的外婆家要骑行多久?这题已知()和(),要求的是()。
二、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A.速度×时间=路程B.路程÷时间=速度C.时间×路程=速度2.成成骑车的速度是16千米/时,才才骑车的速度是250米/分。
他们俩相比,()骑得快。
A.同样B.成成C.才才3.一辆汽车从甲城市驶向乙城市,去时的速度是40千米/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多用了2小时。
返回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
A.30B.60C.80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行驶了14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求行驶的路程。
()2.蜜蜂每分钟大约飞行500米,大象的奔跑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0千米。
大象的速度快一些。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40千米,那么这辆汽车1小时行多少千米?求的是时间。
()四、星期天,爸爸开车送菲菲和妈妈去外婆家,去时用了3小时,沿原路返回时用了4小时。
去时速度80千米/时。
菲菲家离外婆家有多远?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五、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后,两车还未相遇且相距120千米。
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六、一辆汽车从甲城市驶向乙城市,两地之间相距480千米,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多用了2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审题题意,正确解答。
功能
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作
业
布
置
1、练习八第8题
2、王老师准备买故事书,每本12元,要买 23 本,带了300元够不够?
独立完成
板
书
设计Biblioteka 买卖问题例4 1)80×3= 240(元) 2)10×4= 40(元)
例题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单价、数量和总价”已有一定的意识。
例题生长点
(1)“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2)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常考题型
参考书本P54第7题,P55第8。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1、P52页做一做
2、书本54页第3题
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6、7题
2、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3 套新书――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拓展练习
1、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4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36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训练方式及反馈形式
独立完成,指名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第4单元第五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人:
知识点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分解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评价要求
知道单价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典型例题
例4中,教材提供两个典型的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数。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之间的关系。
4、书本54页第3题
5、练习九第6、7题
6、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3 套新书――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拓展练习
1、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4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36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训
练
题
组
题组
基础练习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4千克多少钱?
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新知
1、钢笔每支4元写作——
2、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3、完成P52“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