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陶俑艺术隋唐时期陵墓雕塑欣赏.pdf
隋唐与罗马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
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
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
其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如果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造像上还是模仿印度,那么到了唐代的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中国雕刻家的技巧已经圆熟,对佛像雕刻艺术的精髓有了深刻的理解。
卢舍那佛像已经是中国化的佛像了。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
此外,最能代表唐代雕塑艺术水平的还有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和四川大足石窟。
大足石窟中各种经变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为生活化,现实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视为普通人的肖像。
在古代希腊文明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雕刻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人体雕刻最为突出,它又是和希腊人的宗教观念、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古希腊雕刻,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西方美术的典范模式,艺术风格和写实精神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2000多年来,这种典范的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米隆的“掷铁饼者”,菲迪亚斯的“命运三女神”,“拉奥孔”等作品,它们都集中体现了古希腊雕塑的艺术风格和美感,是我们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极好素材。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隋唐五代帝陵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雕刻手法既 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 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 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
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 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 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
黄巢大起义期间李儇曾避乱蜀中,唐末诗人罗隐:“马嵬 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杨贵妃)应 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 。韦庄:“九重天子去蒙尘,
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僖宗遗诏:“应缘山陵事物……比从来每 事十分各减六七。桐棺瓦器,朕所慕之。”
僖 宗 靖 陵
封门墙
4、“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自立燕帝的史 思明的墓(762年)已经发掘(《文物》19919)。汉白玉石条砌筑,单室方形,两侧各
有一耳室。甬道两侧各有两耳室,墓道也
有两个半圆形小龛。出土残哀册。该墓是 唐墓特例,估计是仿帝陵而建。
史 思 明 墓 出 土 遗 物
狮子;石人石马和马夫;翼兽和北门六马;“蕃酋”像;
华表;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六大类。各陵所存碑石约 51通,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陕西扶风隋文帝太(泰)陵
李 渊
三原高祖献陵
李世民
礼泉九嵏山太宗昭陵
昭陵陪葬墓
昭陵六骏 十四国酋长石刻像
昭 陵 北 司 马 门 经 过 发 掘
《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神龙元年十二月。将合葬则天皇后于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表曰。臣 谨按天元房录葬法云。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臣伏闻则天大 圣皇后。欲开乾陵合葬。然以则天皇后卑于天皇大帝。欲开陵合葬。 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臣又闻乾陵玄宫。其门以石闭 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其门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 道。体尚幽元。今乃动众加功。诚恐多所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 元宫。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作。为害益深。……伏见汉时 诸陵。皇后多不合葬。魏晋之后。祚皆不长。……伏望依汉朝之故事。 改魏晋之颓纲。于乾陵之傍。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既 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疏奏。百官详议。寻有敕令。准遗诏以 葬之。
人教版高二美术《古代陵墓雕塑鉴赏》(共17张PPT)
跪射武士俑
武士俑
骑兵鞍马俑
秦俑头部
试与汉代的陶俑比较一 下有那些区别
请同学们注意秦俑的动 态及面部的刻画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 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 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 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 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令全中国 人自豪,令全世界人惊叹!但后人又对秦始皇的暴政而愤慨! 1978年,法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 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 来过中国。”
中高级将军俑
立射武士俑
跪射武士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 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 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 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 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 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 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 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 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 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 的生活气息。
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有 三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一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发 现了女神塑像 女神庙 祭坛遗址; 二是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人文化遗 址发现青铜人像和大批青铜人头像 人面 具; 三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发现八千多 件兵马俑。
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俑赏析
AppreciatION鉴赏·陶风瓷韵陶风瓷韵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图1:河南博物院藏彩绘陶坐部伎女乐俑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中国古代音乐汇集了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中原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从史前埙鸣笛音的蒙昧初声,到夏商周三代金声玉振的庙堂雅乐,再到两汉魏晋的歌舞伎乐,汇聚隋唐盛世歌、乐、舞于一体的综合音乐表演艺术,直至宋元明清从宫廷走向市井的“万家新声”。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形成了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而隋朝的音乐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成就,创建了新的音乐体制,为唐代音乐繁盛的典型基础,史学家在研究文化时常将两代合称为隋唐时期。
隋代张盛墓出土的彩绘陶坐部伎俑,以生动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隋代乐舞的表演情景。
一、坐部伎俑概况1959年5月,在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隋代彩绘陶坐部伎俑赏析张 滢图2:李寿墓坐部伎俑1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共出土随葬品192件,包括瓷器和陶器的俑类、生活用具和生活用具模型,数量较多,内容极为丰富,仅俑类就有95件,且大部分保存完整,为研究隋代统治阶级中上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其中有一组彩绘陶坐部伎俑,是隋代音乐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图1)。
彩绘陶坐部伎俑共8件,都是女性形象,造型和服饰基本相同,全部为跽坐姿态,高17-19厘米,全身彩绘,黑发朱唇,色彩已大部分脱落,但仍可看出有的穿绿衣褐裙或红衣红绿竖条裙。
她们梳着平髻,髻后插有梳子,身穿小袖短襦,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并以丝带系扎,腰间垂裳似袱,长裙铺地。
其中,七女俑手中执不同乐器,另外一女俑双手无物举于胸前。
持乐器的俑分别执铜钹、琵琶和曲项琵琶(一为四弦,一为五弦)、竖箜篌、横笛、筚篥、排箫。
浅析唐代墓俑雕塑
浅析唐代墓俑雕塑作者:于海轩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唐代达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带动雕塑艺术的发展。
雕塑的门类有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等,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而墓俑雕塑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门类在唐代的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墓俑雕塑;墓俑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133-01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厚葬之风流行的产物,并体现了特定的唐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和艺术水平。
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
中国的雕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宗教雕塑,一是陵墓雕塑。
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习俗习惯影响,帝王贵族盛行厚葬之风盛行,由此陵墓雕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陵墓雕塑分为两种类型:陵墓外的石雕像和墓室随葬俑像。
自秦统一六国,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统治阶级希望死后仍然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仿照生前的服饰用品,奴仆车马制造成俑像带入墓室。
由此墓俑雕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和不同装饰的风格特色。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标志着陵墓雕塑在创作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到西汉霍去病墓的纪念性石雕,秦汉将我国雕塑推向了第一个高峰。
直到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发展,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遍及大小官僚,墓俑雕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每位帝王的墓葬随葬俑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唐代还出现了“唐三彩”作为墓俑的主要制作形式。
墓俑是明器雕塑中最重要的内容,专门用作陪葬的物品,满足人死后灵魂要求的象征性东西,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纵观唐代的墓俑雕塑,其风格多变,表达的情感细腻,雕塑手法精熟和谐。
因此唐代墓俑雕塑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有:(1)中国陵墓雕塑的历史在社会生活方面最为广泛的,题材最为丰富而著称,是中国陵墓雕塑的全盛时期。
(2)唐朝的墓俑雕塑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精准,塑造精细,想象力丰富。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俑
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 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 隶主陪葬,是殉葬品。俑系陪葬的偶 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 成的人形物件。
代
雕宗 塑教
雕 塑
俑 (地下) 墓前石刻 (地面)
宗教雕塑 佛教造像
秦始皇兵马俑 气势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温静慈祥 威严雄伟 崇敬庄严 温柔亲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秦、汉陵墓雕塑的不同特色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 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 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 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 米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 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 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 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 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 排档的过洞中。
古代工艺
隋唐时期的陶俑鉴赏
隋唐时期的陶俑鉴赏陶俑是古代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主人炫耀死者生前的财富、身份及信仰,所采取的墓葬形式。
考古证明,俑的产生历史久远,也是由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
在殷商安阳殷墟遗址中,就发现了多名带着手枷的奴隶俑。
商周时,统治者更多地采用活人来殉葬。
春秋战国时,逐渐演变为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
其中,用陶泥制作烧制而成的人形即为陶俑。
而在我市韩城粱带村震惊世界的“两周”贵族遗址发掘中,也曾出土了距今近3000年历史的殉葬木俑。
漫长的古代史中,陶俑总是伴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殉葬习俗,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陶俑不仅反映了古代雕塑艺术水准的高低,亦是古代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在雕塑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陶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信息。
如等级制度、风俗习惯、服饰装束及军事、文化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实物佐证。
秦汉时期,陶俑以制作精细、比例适当、形体硕大、风格写实而著称,且多表现军阵场面。
即就在一般等级的墓葬中,也常会出土一些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的陶俑。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如同千军万马的临潼兵马俑。
汉代,也出现了造型更为生动的伎乐俑、舞俑及布满人物、动物的水榭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南下,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继而又产生以突出陶牛车的墓葬习俗等。
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特别是大唐盛世繁榮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谱写了我国古代最为精致繁复、多姿的陶俑史。
这一时期,厚葬之风盛行,随葬陶俑极其普遍。
而且,隋唐俑较先前时期也有了很大变化,上釉陶俑明显增多,雕塑更为精细,其陶俑表现的范畴亦很丰富,有彩绘陶俑、三彩釉陶俑等。
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文官武吏、男仆女侍、行商艺人及遣唐僧侣、使臣、客商、载运货物的明驼骏马,再现了唐人社会的风貌。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欣赏
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的汉兵马俑
咸阳杨家湾的汉兵马俑
秦兵马俑
比较:秦兵马俑和汉兵马俑
秦兵马俑以高大壮观示人的,写实 主义的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 但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具体到抽 象的过程,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 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由写实转变为写意, 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 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但 这些兵马俑都是墓主地位和威严的象征
唐桥陵 《鸵鸟》
生动、写 实,动态 变化自然, 羽毛刻画 细致,反 映了当时 优秀雕工 们的高超 技艺。
唐乾陵 《鸵鸟》
鸵鸟的形象 出现在陵墓 前,被认为 有两种用意: 一是代表南 方的吉祥 鸟—朱雀; 而是把外国 进贡来的鸵 鸟置于墓前, 以显示帝国 之强大。
明 昌 平 县 十 三 陵 神 道 《 骆 驼》
它身躯高大,头颈、胸腹屈 曲弯折,呈“S”形状,给 人以清秀颀长之感。装饰繁 复,如对头部茸毛的刻划, 使其线条复杂化了。颈部以 及胸腹部仔细刻划出胡须与 流苏状的饰物。翼膊有圆涡 纹,又有鳞纹,而腹部又衬 以羽翅纹,令人觉得神兽翼 厚而大,足以鼓翮飞翔。
辟邪
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
张口吐舌,似正在发 出震天吼声。它是用 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 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 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 射力,仿佛它在控制 着这一地域。在各种 角度观看,它都给人 以气势宏大、雄浑稳 定的感觉。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 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 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 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 过中国。
汉代社会是一个视死如生的社
会,人们认为人死以后,只是换了 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 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 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另外一个世 界里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 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 后自然希望能继续指挥千军万马, 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
隋唐时期的雕塑
隋唐时期的雕塑北朝晚期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晚期是雕刻艺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历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时期(约当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达到中国雕塑史上的鼎盛期。
安史之乱后中衰,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庙、销铜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毁坏。
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有大规模的营造石窟活动。
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方面。
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续有大规模的开凿。
其代表性作品为雕成于高宗、武后时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
本尊卢舍那大佛面相庄严、睿智,气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强大国势与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形象各自体现着宗教艺术类型化表现的具体要求,9尊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权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距离与观赏角度而在造像身躯比例上所作的调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畅、自然,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斩山造像,创作大唐代雕塑家创造了一系列与时代审美风尚相一致的宗教艺术形象。
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与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萨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缨络遍体,表现出超出了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
性格、气质迥异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现世装束的虔诚供养人,也都是此一时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创造上的新发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许多陪葬墓。
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势,以增强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刻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陵墓石刻)。
石刻内容早期诸陵差异较大,乾陵(高宗、武则天合葬陵)以后,逐渐规范化。
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所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体的单纯、完整和置于山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数量上的参差、重复,体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作用于谒陵者的心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整个陵区的崇高印象。
唐代墓俑雕塑艺术
S H U _ M O D A N Q _ N G 水星丹靑唐代墓俑雕塑艺术■段春雪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马方艳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摘要〕唐朝是古代陵墓雕塑艺术成就较突出的一个朝代,墓俑作为墓葬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类型,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价值。
唐代墓俑雕塑的类型和艺术特色是唐代墓葬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析整理是我们了解唐朝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唐代;墓俑雕塑;镇墓俑;礼义俑;家居俑中国古代墓葬充分发掘了广阔的地下空间,为死者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许多帝王陵墓宏伟壮观,空间浩大开阔甚至比生前的居住环境更奢华富丽。
中国传统的墓葬分为外部和内部。
外部包括封土,礼仪建筑,雕塑和雕刻石碑等,内部包括随葬饰品,随葬墓俑,死者遗体,一般是不为人知的,除非是盗墓和考古发掘才被发现。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墓葬美术也达到鼎盛。
一、唐代墓俑类型1.镇墓俑“俑”的基本定义是专门为死者制作再现类丧葬品。
俑这类雕塑大致出现在东周时期①。
墓俑大致分为墓外俑和墓内俑。
墓外俑主要是镇墓俑。
镇墓俑是守在陵墓门口的一种陵墓雕塑,唐代镇墓俑多为陶俑。
镇墓俑的外形比较夸张骇人,为人面兽身或兽首人身口吐长舌的怪异形象及一些面相恐怖利齿尖爪的镇墓兽。
镇墓俑体现了一种巫术意义,创造它们是为了保护死者在地下世界不受鬼怪和盗墓者的侵扰。
虽然外表可怖,但其本质是保护死者,具有使人向善的教化功能。
1957年陕西古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三彩镇墓兽,两个镇墓兽做蹲坐状,一个人面一个兽面,头上有角形象凶猛,色彩斑斓,制作精细,是盛唐时期镇墓兽的典型。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有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和天王俑。
这些墓俑多数为唐三彩制作而成,天王俑竖眉怒视,右手叉腰,左手握拳或持兵器,色彩明艳,形象生动②。
唐章怀太子属皇室墓葬,其墓俑规格体积较大制作精良,是一种等级身份的象征。
2.礼义俑除了墓室外的镇墓俑,更多的墓俑是出现在墓室内部的。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隋唐五代帝陵
王建墓(永陵)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分前、中、後三室,室與室之 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於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 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箏、鼓、 笙、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美,神態逼真,是目前 全國發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 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 後室的禦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頭戴襆頭, 身著帝王服,腰系玉帶,神態安詳。王建墓雖被盜過,但 墓室內仍出土有玉帶、哀冊、諡冊、諡寶,各種銀器及鐵 豬、鐵牛等。這些文物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築、音樂、 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壸門
須彌座石棺床
伎樂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 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聖偉大。 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 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 ,束腰部分顯著加高,並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 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
地
之下, 一丈二尺為土界, 又一丈二尺為水界, 各有龍守 之。土龍六年而一暴, 水龍十二年而一暴, 當其隧者, 神道不安, 故深二丈四尺之下, 可設窀穸 ⋯ ⋯鑄鐵為
牛
豕之狀像, 可以禦二龍。”
南唐二陵
南唐烈祖李昪欽陵和元宗李璟順陵。位於江蘇江 寧牛首山南麓。1950~1951年發掘。(《南唐二 陵發掘報告》1957年)
唐18陵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雕刻手法既 有圓雕,也有浮雕和線雕。獻、昭二陵為唐初所建,制度 未定,石刻題材與乾陵以後的16陵迥然不同,獻陵的四門 各有一對石虎,內城南門之南有石犀和石華表各一對。昭
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俑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俑出现。
早期的俑,以木俑和陶俑为主,装饰上以彩绘和着衣为主。
汉末至唐,除了彩绘俑,三彩俑也兴盛起来。
唐代陶俑的发展唐代陶俑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陶塑艺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在种类上有男俑、女俑、动物俑等。
题材上也十分丰富,既有表现丧葬习俗的河南博物院藏一组题字彩绘唐代陶女俑赏析梁 爽图1:河南巩义鲁庄镇唐墓出土“奴万岁”题字俑图2:河南巩义唐墓出土“奴典乐”题字俑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瓷韵镇墓俑,外出仪仗类诸如骑马、牵马俑以及甲兵俑,家内各种男女侍役俑,音乐舞蹈戏剧的百戏俑,也有庖厨明器及动物模型类俑,包括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井、磨、仓、灶、房屋院落以及牛、羊、鸡、鸭、犬等模型器。
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而唐朝与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对异域的各种风俗、衣饰、形象的借鉴和吸纳,都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也是推动唐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女俑的特点唐代女俑是模仿当时侍仆乐伎或女官贵妇的体貌特征加以塑制烧造而成的随葬品。
其制作主要采取写实手法,人物刻画比例准确、形体优美,无论是发型、服饰,还是体态、神情以及动作,都是曼妙生姿,尽展唐代妇女的韵味与魅力。
可以说,女俑是唐代陶俑中最精彩的部分。
工匠敏锐的捕捉能力、高超的雕刻技术与手法,形象地展现出女俑的身份及性格,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
比起汉代女俑,唐代女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特点。
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服窄紧。
这一时期仍然有着隋代、北齐、北周的遗风,女俑多发髻低平扁宽,面相清秀典雅;着窄袖长裙,以长线条来表现竖条纹长裙的修长和飘逸,裙腰高齐胸口,显得身材修长。
到了盛唐时期,女俑渐渐摆脱了隋至初唐的那种古拙,呈现出盛世风采。
女俑多高髻、宽衣、削肩,服饰华丽,体态丰腴,面容妆饰精致,服装奔放自由,也不乏女俑戴帷帽、着男装,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社会富足,女性个性鲜明、追求丰腴大气之美,也展现出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唐代陶俑赏析
唐代陶俑赏析唐代陶俑赏析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时期的“陶俑”。
唐代的人物俑,分为彩绘陶俑和三彩釉陶俑两种。
在唐代的人物俑中,常见的有贵族妇女俑、男女侍从俑、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乐舞俑以及胡人俑等。
这些作为随葬明器的雕塑陶器,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及各类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实物资料。
陶俑是在坟墓中陪葬死者的陶质人形。
为了炫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财富、精神信仰,商周时期习惯用活人殉葬,春秋战国逐渐用模拟活人的俑来代替,其中用陶泥制作,经火烧成的人物形象即为陶涌。
秦汉陶俑制作精细、形体硕大、风格写实,多表现巨大的军阵场面,一般墓葬也常出土陶人陶马、奴仆武士、舞乐杂技人物,汉代还有表现豪强大族财富和权势的坞壁楼橹、高楼深宅、庖厨圈舍及家禽的模型这些陶塑模型很多是以群体形象出现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上述陪葬俑,又增加了镇墓兽、步骑鼓吹俑,抚盾执兵俑,以及甲骑部队、鞍马骆驼、毛驴牛车等模型。
南方从西晋开始,出现了青瓷俑,内容相似,但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如持刀握盾的部曲家丁,衣着简洁灵便,赤足;相对踞坐,执笔握简,作阅读书写状的文吏俑。
广西一带东晋南朝大族墓中的俑,除成列成队的骑马、执旗、举戟、握刀武士俑,还有肩舆模型。
隋唐五代,以精细雕塑、华贵妆銮打扮陶俑,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无比的三彩釉陶俑。
陶俑内容有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的遣唐僧侣、使臣、客商、撕绸之路载运货物的明驼骏马,再现了唐人的计会生活。
唐代的陶俑艺术达到历史的高峰。
宋朝以来,墓葬中的纸糊螟器增加,陶俑减少,制作日趋简单,元明时期陶俑使用更加减少,但仍然沿用,有的墓葬陶俑更是把墓主人生前役使的奴婢、使用的仪仗、起居房舍、出行车轿完全塑出,浩浩荡荡,逼真而详尽地记录了社会生活。
陶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的生动记录,也是陶塑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唐代三彩釉武士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文吏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文官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武官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武官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文官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武士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胡人牵驼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男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胡人陶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说唱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彩绘胡人文史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彩绘男立陶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彩绘文官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彩绘沐浴童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彩绘生活童俑(西安博物院藏)唐代红陶彩绘武士俑(宁夏博物馆藏)唐代红陶胡人俑(宁夏博物馆藏)唐代红陶胡人俑(宁夏博物馆藏)唐代生肖(虎、羊、鼠)陶俑(苏州博物馆藏)。
精琢多姿 传承盛世——隋唐陶俑艺术
精琢多姿传承盛世——隋唐陶俑艺术隋唐时期(五八一至九O七),为隋朝(五八一至六一八)和唐朝(六一八至九O七)两个朝代的统称,这段经历数个盛世的时期思想开放,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等各方面领先当时世界,唐朝对外来文化相容并蓄,更是世界中古史上璀璨夺目的文明朝代。
社会文明繁荣,国家设有专属官署负责随葬冥器,历代沿置,晋有甄官署,隋属太府寺,唐属将作监。
皇室大臣丧葬用的冥器也归甄官署负责。
隋代精美绝伦的白瓷白釉陶俑,与唐代华丽斑斓的唐三彩器物雕像,相信是出自甄官署指定的艺术工匠,才会有如此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
彩绘贴金装饰华丽厚葬之风盛行,陶俑制作工艺也有高低之分,成熟工匠的优秀作品艺术水平高,成为甄官署指定为皇室墓园制作冥器的工匠。
百姓商贾也各有选择,宋朝《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有记述当时长安城朱雀大街内东肆、西肆两家经营丧葬冥器的店铺比试优劣,西肆不敌东肆。
《唐会要》卷三八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
」唐朝社会以厚葬表达忠孝财富地位,各阶层争相仿效,从官府工署到民间作坊竞相奢华,如此风俗使陶俑制作更放异彩。
隋唐陶俑是写实雕塑艺术的高峰,雕塑手法丰富多变,工匠大量运用绘画艺术,于陶俑上施以彩绘贴金,描金画银,装饰华丽丰富。
隋白釉陶俑与唐三彩陶俑更是这时期的独特创造艺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冥葬制度因而变化,但厚葬风气不减,题材较前朝秦汉更为丰富。
不同地域陶俑风格各有不同,各有代表:隋朝洛阳巩县地区有最具代表的白胎施白釉陶俑,有精美绝伦的隋白瓷动物俑,有简明利落的隋黄釉陶马,西安则有彩绘贴金陶俑。
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唐三彩造型釉彩各有特长,长安地区的唐三彩带有玻璃光彩,高雅清新,造型比较洛阳地区更为丰富多变,雕塑艺术更为生动写实,这区域的三彩蓝釉颜色是浅宝石蓝色,非常美。
长安贵妇陶俑造型奇特,美妆彩服,丰富表现了繁华而开放的盛唐气象;陕西凤翔县出土的仕女俑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这区域出土的陶俑大多数彩绘保存非常完好,仕女俑雕塑造型受到绘画艺术影响最为深刻。
毫州隋墓陶俑
毫州隋墓陶俑作者:马艳茹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3期马艳茹20世纪70年代初,安徽省亳州博物馆在涡北轮窑厂清理了三座隋代墓葬。
均为砖室墓,保存完整,基本没有遭到破坏。
1973年3月清理的隋墓(编号为M1),是一座单室砖室墓,南北向,墓门朝南。
墓北壁砖砌棺台,墓内出土墓志铭一合,从志文得知墓主人名爽,修武(今河南修武县)人,死于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在隋大业三年(607年)迁葬亳州。
墓中出土的陶俑有骑士俑2件,甲胄武士俑4件,文俑4件,胡俑2件,跪俑1件,拜俑1件,动物模型有载有丝绸的骆驼和备有鞍鞯的马各1件。
还有四系黄瓷罐、黄釉高足盘等。
同年9月在距爽墓东约百米处发现并发掘了第二座隋墓(编号为M2)。
砖室墓,墓门向南,墓志出土于墓道中。
墓志为两方青石刻成,上盖作盝顶状,内刻“王君之墓”四字,正文361字。
墓主人为王幹,太原人,曾任亳州总管府参军。
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于开皇二十年(600年)由太原迁葬在“亳州城北小黄县纯宜乡涡水之阳二里”。
王幹墓出土有瓷器、铜器、陶俑和钱币等。
其中有4件白瓷杯,1件白瓷盅,白瓷辟雍砚、青瓷罐、黄釉高足盘和黄釉瓷碗各1件,还有1件白石座(上一卧兽)、1件铜镜,“五行大布”钱币等。
王幹墓共计陪葬了43件陶俑,两坐两立四个女乐舞俑,身着长裙,肩披披帛,只有鼓俑乐器尚在。
跳舞俑3件,长裙,舞姿各异。
歌俑4件,又有两件胖女俑似作表演状。
炊事俑作蹲姿烧火状。
磨坊俑一执箕一推磨。
仪仗俑27件,长衣双手前拱,手中器物已朽。
其他模型有牛(在陶磨旁)、羊、磨、簸箕、井、陶鞋子等。
另一墓葬是1974年春清理的隋大业九年(613年)元惠墓,墓主人为元惠夫妇。
元惠,河南洛阳人,曾任东安府参军,后迁晋州府主簿,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卒,隋大业九年迁葬于亳州涡河北。
这三座墓葬的主人都是南北朝时期的地主官僚,都死在外地,但还要千里迢迢迁葬回亳州,说明当时的亳州“天下望州”的地位已初步开始形成。
【精品推荐】隋唐时期人俑造像
【精品推荐】隋唐时期⼈俑造像隋唐雕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活⽓息,可以看出隋唐⼈对现世的满⾜和对美好⽣活的憧憬,这种⾃信豪迈的⽓度和神采瑰丽的风貌,使隋唐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成就空前。
Sui and Tang sculpture works are permeated with a strong life atmosphere, we can see the Sui and Tang people's satisfaction to the world and the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such confidence and heroic bearing and magnificent style, make the Sui and Tang sculpture art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s.隋唐⼤⼀统的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隋唐的雕塑艺术,正是对南北朝时期各地不同风格的雕塑进⾏⼤融合、⼤发展的结果,成为雕塑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以后⼜⼀⾼峰。
The unification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social econom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he sculpture art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as the result of the grea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tyles of sculptur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hich became another peak after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sculpture.隋唐时期,雕塑受到⾼度重视。
从_吴带当风_谈隋唐陶俑艺术
隋唐陶俑的兴盛,首先归功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和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
大一统局面是促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国家统一的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封建社会的秦、汉都是如此,隋唐也不例外。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再次开创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的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统一的局面下,隋朝的经济一度呈现出繁荣发展态势,其直接的表现就是隋朝艺术的蓬勃发展。
唐朝是继汉朝以来的又一辉煌盛世。
无论是在历史的文献中,还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大唐与大汉一样,都是人们能够想象的一个时代昌盛的最高形态,一个文化与物质丰富多彩的时代。
“吴带当风”是世人对吴道子绘画风格的赞誉。
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他的那种“毛根出肉”、遒劲爽利的线条,配以舒畅大气的造型,其豪迈大气而雍容华贵的画面正是隋唐时期社会风尚的视觉体现。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吴道子的画称为“真画”“真画一划,见其生气”。
这种“生气”既是艺术的气息,也是盛世的气息。
诚如苏轼所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豪迈大气、充满活力是吴道子的绘画特点,也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的特点。
而在他们之前,隋唐之际的边塞诗风的盛行,和这一时期“尚武”观念的盛行是互为表里的。
隋唐陶俑的大量出现,与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全面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代表的唐代诗歌创作群体,将唐诗推向顶峰。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一批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艺术成为后人崇仰的模范。
吴道子、张萱、周昉的罗绮侍女,李氏父子的金碧山水,一一跃上丹青。
杨惠之、宋朝塑等人神工鬼斧,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颇为传神。
隋唐的天王陶俑,居然都胖乎乎
隋唐的天王陶俑,居然都胖乎乎【三彩天王俑】三彩天王俑,唐,高97cm,宽40cm。
天王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之鸟。
天王浓眉大眼,眉毛、眼睛、胡须墨绘。
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
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
通体以绿、褐、白三色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此俑与武周时期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陶彩绘天王俑】陶彩绘天王俑,唐,高54cm,宽20.5cm。
天王头戴冠,冠上鸟的头部已失,鸟翼展开,尾翅翘起。
天王面部上窄下宽,双眉紧蹙,双睛圆睁,尖鼻阔口。
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
身躯略呈“S”形,左腿直立,右腿抬起,踩踏小鬼头部。
小鬼身躯卷曲,下为山形座。
天王俑眉、眼、胡须、护耳、护膊等处墨绘。
隋唐时期流行“四神十二时”葬俗,“十二时”即十二生肖,“四神”即文献中的“当圹”、“当野”、“祖明”、“地轴”,也就是实物中的镇墓天王俑、镇墓武士俑、兽面镇墓兽、人面镇墓兽。
镇墓神兽是古人创造的驱邪镇恶之神,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为怪兽的形象。
其材质有木、漆、铜等多种。
汉代的镇墓兽多出现在墓室画像石上。
从十六国、西晋开始,陶制镇墓神兽广泛用于墓葬中,最初多为兽面兽身,后又出现人面兽身。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厚葬之风盛行,镇墓神物的数量增多,种类扩大,天王俑应时而生,其一般置于墓室入口处,起避邪镇妖作用。
【陶彩绘天王俑】陶彩绘天王俑,唐,高62cm,宽29cm。
天王头戴冠,冠上鸟之双翼展开,尾翅翘起,护耳外翘。
面部上窄下宽,眉紧蹙,双睛圆睁,尖鼻阔口。
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
左腿直立,右腿微抬,踩踏小鬼头部。
小鬼眼睛圆睁,作挣扎状。
天王身躯略呈“S”形,通体彩绘,以墨色为主,间施浅红。
底为山形座。
【陶彩绘天王俑】陶彩绘天王俑,唐,高66cm,宽22.5cm。
天王头戴冠,冠上一鸟,双翼展开,尾翅翘起。
扬州双博物馆隋唐文物欣赏下
扬州双博物馆隋唐文物欣赏下扬州博物馆-唐绿彩龙首壶扬州博物馆-唐绿彩龙首壶扬州博物馆-唐三彩三足瓷罐扬州博物馆-唐三彩贴花三足釜扬州博物馆-唐三彩贴花三足釜扬州博物馆-唐三足釜扬州博物馆-唐三足釜扬州博物馆-唐青釉绿彩枕扬州博物馆-唐三彩陶脉枕扬州博物馆-唐朝三彩犀牛枕扬州博物馆-唐鲁山窑花鼓标本扬州博物馆-唐青釉带盖三足水盂扬州博物馆-唐青釉绿彩心字水盂扬州博物馆-唐青釉褐彩牛形埙扬州博物馆-唐青釉褐绿抱球小人扬州博物馆-唐三彩骑马俑扬州博物馆-唐灰陶拍鼓女俑扬州博物馆-唐群雕砂石造像扬州博物馆-唐观音砂石造像砂岩造像为六臂观音,立于莲花之上,观音双臂上举掌上各置一物,另双臂下垂呈半握状,胸前双手合十,观音头饰分三层,此像雕琢线条粗犷流畅,体态丰满,人物刻画传神,具有十足的盛唐气象。
扬州博物馆-唐天王砂石造像造像为砂石所刻,天王手持金刚杵,脚踏两个鬼邪,怒目侧视,刚劲魁梧,人物刻划传神如声,线条粗犷流畅,是唐代佛教文化盛行的反映。
扬州博物馆-唐三彩生肖俑鸡扬州博物馆-唐三彩生肖俑龙扬州博物馆-唐寿州窑黄釉竹节形柄执壶扬州博物馆-唐三彩印花盘扬州博物馆-唐万上铜马蹬扬州博物馆-唐宜兴窑青釉褐彩钵扬州博物馆-唐鸳鸯戏荷鎏金银盒扬州博物馆-唐折腰白瓷钵盂盂唇口微撇,斜肩,折腰,腰部以下渐收,圈足,足边经过修削,露有三个支钉痕迹。
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匀润,胎洁白细腻,是定窑白瓷精品。
扬州博物馆-唐錾刻飞天金栉金栉为头饰,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
马蹄形,下部呈梳齿状。
栉面上部满饰花纹,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做地,上饰两对称的奏乐飞天。
飞天下方饰一朵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文饰带,分别为单相莲瓣纹、双线夹莲珠纹、镂空鱼鳞纹带、镂空梅花间蝴蝶纹带等。
扬州博物馆-唐柳叶形金手镯手镯展开为柳叶形状,镯面中间宽逐渐向两头收细,宽面被一条凸起的筋脉均等分隔成两部分,整体造型简洁大方,成色鲜亮。
扬州博物馆-唐箕形端砚此石砚造型呈箕形,后端宽而高,前端窄低,砚面至砚池呈斜坡状,底有长方形状足,造型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