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

合集下载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

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

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

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蒙冤被疏后。

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

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

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

[精品]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精品]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精品]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陶渊明和阮籍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都是以诗歌著称于世。

二人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形式等方面都有异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风格上的异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往往写出山水田园之间的景象,表现出一种简单、自然、真挚的生活情趣。

而阮籍的诗歌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奔放的个性风貌,以才情横溢,气势
磅礴的文艺特点为主。

二人的诗风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自然美景、温情故事等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不仅是
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而阮籍的诗歌主题
则以人生哲理、家国天下、疾恶如仇等话题为主,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诗歌的形式上,陶渊明的诗歌抒情,多采用七律和五言诗等。

而阮籍的诗歌则更为
豪放,更多地体现出诙谐、幽默的特点,多采用白话和律诗来表现。

二人的诗歌形式都非
常自由,有一定的自我特色,更多地表现出了其作品的创新和个性。

综合来看,在诗歌的风格、主题、形式等方面,陶渊明和阮籍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
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背景。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二人的诗
歌却依然被后人传诵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44
王维与孟浩然隐逸的差异性
45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46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47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48
“沉郁顿挫”论
49
韩愈、白居易文艺思想的相通点
50
自信·自适·自伤:柳宗元心路历程之解读
51
论唐代咏史诗的兴盛及其文化动因
52
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
53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在以下题目中选一个题目;或根据这个题目的启示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并围绕问题查找资料与撰写,题目可适当调整,但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69
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70
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
71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72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73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74
语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六、方向:外国文学
(一)
1
《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
2
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
3
《圣经》文学研究
4
《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
56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
57
《艳歌行》浅说
58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
59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
60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61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模式的载体,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诗人。

他的思想受到儒、法、道诸家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他创造的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执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班固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离骚赞序》)。

由此可知,《离骚》是屈原遭怀王疏远之后一段时期内反思、求索、痛苦之作,寄托了诗人把祖国推上富强道路的理想,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明君”身上,这种忠君思想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恐皇舆之败绩”,不只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没的危险。

他对怀王的怨,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了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

司马迁称之为“存君兴国”,朱熹称之为“忠君爱国”。

比如《离骚》里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家,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希望将来有用。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呼号,企图“及前王之蹱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至死不离开祖国,他的实践,追求,探索,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逐步形成,具有不可忽视、无法回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他为我们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成为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大胆地夸张、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词采《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屈原与阮籍诗与神的交汇

屈原与阮籍诗与神的交汇

《离骚》是屈原失意失路之时的吟唱,饱含着他对现实的愤懑,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探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班固《离骚赞序》亦称:“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

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国家政治黑暗,君主贤愚不分,而屈原始终坚持本心,在众人皆浊的境遇中保持清白。

洪兴祖补注曰:“当是时,守死而不变者,楚国一人而已,屈子是也。

”现实的黑暗使得屈原不得不艰难前行,于天地之间上下求索。

屈原一路思索一路吟唱,在昏暗的现实中反复陈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决心。

女嬃责骂他“判独离而不服”,他则疾呼“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向重华陈词后,屈原又“聊浮游以逍遥”,于天地之间飘荡不前,未求得天门之开,也未见到宓妃与有娀之佚女。

心怀衷情不得舒泄的屈原转向求灵氛为之占卜,灵氛为之占得“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可他却心怀迟疑。

一番思想争斗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驾车“远逝以自疏”,追寻先贤彭咸的归宿,投水而死。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称:“《离骚》首尾数千百言,虽萦纾磅礴,万怪惶惑,然一意相承,珠贯绳联。

其前后次第,所谓夫道若大路然,殆可烛照数计耳。

盖通篇以好修为纲领,以从彭咸为结穴。

”屈原极重视修身,他认为只有如三后般纯正的美德,才能吸引贤士人才,共致国事,成就功业。

他的沉江,是他以死亡对抗现实,也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后一份坚守。

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更是一位政治家。

他始终以他所信奉的价值标准看待现实,并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与楚王共创美政。

这是屈原最坚信、最向往的人生出路。

所以即使怀王受上官大夫谗言“怒而疏屈平”,屈原也仍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继续向怀王进谏,他依旧将希望寄托于怀王身上,直至最终怀王死于秦,继位的顷襄王听信子兰、上官大夫之徒谗言怒而迁之,屈原对于楚王室的幻想才最终破灭。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一、外国文学方向总论1.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2.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3.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前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4.结合作品分析二战后现代文学的荒诞主题5.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法国6.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形象分析7.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8.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9.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10.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11.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12.葛朗台与高老头之“父亲形象”比较13.试论《高老头》的创作特色14.《高老头》中父爱悲剧原因浅析15.《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观探析16.《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阐释17.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18.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9.论福楼拜的现实主义20.幻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包法利夫人》中艾(爱)玛的人生悲剧21.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22.试论包法利夫人与潘金莲形象之异同23.《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24.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25.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26.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7.一个扭曲灵魂的再生——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28.试析《悲惨世界》的叙事特色29.呼吸英雄的气息——品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30.扼住命运的咽喉——再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31.论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形象特征32.试析《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色彩33.复仇与爱情——《基督山伯爵》主题研究34.《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35.《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36.论《红与黑》中的马蒂尔德形象37.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38.《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发展历程39.三重矛盾对立的人物性格——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塑造40.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英国4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42.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43.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44.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45.论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46.浅议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47.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48.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49.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50.《双城记》中的理想人物及其思想内涵51.苔丝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分析52.偶然性与必然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53. 传统性与现代性——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54. 性格与环境——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55.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56.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57.迈向生命之虹的厄秀拉——劳伦斯《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8.爱的真谛——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悲剧59.劳伦斯小说《查苔莱夫人的情人》主题探析60.人类精神荒原的救赎——劳伦斯作品的主题探索61.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62.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评劳伦斯小说《虹》的艺术特点63.劳伦斯作品主人公的情感解读——以《儿子与情人》为例64.论无政府主义对劳伦斯创作的影响——以《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为例65.诗意地栖居——劳伦斯《虹》中反映的生态美学66.浅析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67.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其文化价值观68.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69.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70.《简·爱》与女性尊严71.《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分析72.简·爱抗争意识的社会原因探究73.简析《简·爱》中的爱情观74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75 .《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76 .《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德国77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78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德国的“狂飙运动”79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80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81 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奥地利82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83 论卡夫卡《城堡》的艺术价值84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综述85 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内涵解读86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挪威87 《玩偶之家》的思想意义88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89 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90 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西班牙91 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92 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93 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爱尔兰94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95 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的身心异常现象——以《等待戈多》为例96 从《等待戈多》看贝克特的语言哲学思想97 从《等待戈多》中的“缺失”看贝克特的宗教期待98 论《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意大利99 但丁《神曲》的思想意义100 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101 《神曲》的艺术特点102 从《十日谈》看薄伽丘的爱情观俄罗斯103 论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的爱情悲剧104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105 《复活》的思想意义106 托尔斯泰《复活》人物形象分析107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性分析108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109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解读110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111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112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113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114 浅论《复活》中的“忏悔贵族”115 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116 从XX(作品)看契科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117 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分析118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119 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20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121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122 高尔基《母亲》的思想性分析123 高尔基《母亲》的艺术性分析124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25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126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罪与罚》再解读127 《静静的顿河》中的妇女形象简析128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129 《静静的顿河》主题思想探析130 《静静的顿河》中达丽亚形象分析131 爱与美的毁灭——浅析《静静的顿河》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32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13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13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135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136 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美国137 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38 论海明威的创作特色13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14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141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142 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143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44 《老人与海》的多重象征解读145 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与女性角色探析146 论《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精髓147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148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探讨149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50 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女性主义观点在其着作《飘》中的表现151 从《飘》看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命思考与女性意识152 东西方女性婚姻爱情叙事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153 福克纳作品中的视域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叙述为例154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形象分析155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156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哥伦比亚157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158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159 浅谈《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60 论《百年孤独》中“魔幻”与“现实”的结合古希腊161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16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163 《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164 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古巴比伦165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阿拉伯166 从《一千零一夜》的中国故事中看当时的阿拉伯社会与伊斯兰民族精神167 论《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希伯来168 《旧约》的神话传说及特点浅析日本169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170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71 论《源氏物语》中的XX形象172 浅析《平家物语》的悲剧性173 论《源氏物语》中女性命运与“物哀”美174 浅谈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175 从《源氏物语》看平安时代贵族的婚姻176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177 论《雪国》中的XX形象178 论《雪国》的艺术风格179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浅析川端康成《雪国》的创作手法180 唯美世界中的景象美和形象美——简论川端康成《雪国》的境界美181 论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的寓意182 悲泣到世界的尽头——浅谈《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第一次痛哭的文本意义183 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184 在生死之间挣扎——论《挪威的森林》的生存意识185 浅析《挪威的森林》的叙事手法186 森林中的彼岸世界——从《挪威的森林》中透析村上春树的生命态度187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悲剧色彩188 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印度189 《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二、古代文学方向(一)先秦部分1.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2. 上古神话中的女性形象3.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4. 治水神话的蕴含意义5.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6.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7. 论《诗经》的艺术成就8. 《诗经·国风》的思想9. 论《诗经》的写作特点10. 《诗经》所反映的婚姻爱情生活11. 《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12. 《诗经》与妇女问题13. 论《诗》与《骚》的关系14. 论《诗经》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5.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16. 论《诗经》中景物的描写特色17.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18. 《诗经》的审美学特色19.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20.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21. 论《诗经》中的史诗22.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23. 论《诗经》对女性的描写24.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25. 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26. 论屈原和《楚辞》27. 论《楚辞》的文学史意义28.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29.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30. 论《离骚》的艺术特色31.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32. 论屈原的人格美33.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34.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35. 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36. 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7.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38. 论《左传》和《国语》中的人物形象39. 论《左传》中的行人辞令40. 《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41. 《左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进步观点42. 《左传》的艺术特色43.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44. 论《左传》的叙事特点4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46. 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47.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48. 论《战国策》中的辞说艺术49. 《老子》的艺术特色50. 《庄子》的艺术特色5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52. 论《庄子》中的人物形象53. 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54. 论《庄子》中的寓言特色55.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56. 论《孟子》的写作特点57. 论《孟子》中的人物形象58. 论《孟子》中的寓言特色59. 论《论语》中的人物形象60. 论《韩非子》的论说技巧(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61. 论《史记》的抒情性62. 《史记》人物传记中的文学价值63. 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64.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65. 论《史记》、《汉书》人物形象塑造之同异66. 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67.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项羽、刘邦、李广、信陵君、廉颇、蔺相如、刺客、酷吏等)68. 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69.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70.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71.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72. 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73. 汉武帝时期赋家论(司马相如、张衡、扬雄、东方朔等)74.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75. 论汉乐府民歌的抒情特点76.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77. 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78. 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艺术79.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80. 谈谈《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情结81.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82. 《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83. 《孔雀东南飞》及刘兰芝形象研究(或焦仲卿形象)84.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85. 《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悲剧初探86.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异同论87. 曹操与诗文革新88.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89.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90.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91.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92. 论曹操在四言诗创作上的贡献93.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94. 曹操其人与其诗95. 浅析曹丕诗歌96.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97.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98. 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99. 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100. 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101.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02. 论左思的《咏史》诗103.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04. 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105. 隐士集团——“竹林七贤”106. 论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107. 论阮籍《咏怀诗》的朦胧美108. 试论魏晋文人的命运109. 从“桃花源”看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园110. 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11. 浅谈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112. 试论南朝乐府诗和汉乐府诗的不同113. 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114. 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15.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116. 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117.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118.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119.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120. 谈陶渊明诗的平淡与醇美121. 鲍照诗歌的艺术特点122. 论谢灵运的山水诗123. 《搜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124. 论《世说新语》的小说性质125. 论《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126. 《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127. 《世说新语》中名士言行与风度研究128.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29. 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的地位(三)隋唐五代宋辽金部分130. 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31.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中对比研究)132.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133.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34.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研究135. 盛唐边塞诗研究136. 盛唐边塞诗人代表研究137. 论“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任选一)138.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139. 论陈子昂诗歌的创新意义与过渡形态140.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141. 论沈、宋在格律诗发展中的贡献142. 论王、孟诗派的诗歌成就143. 王维心态与诗歌创作144. 试论王维的边塞诗145. 王维诗歌的幽静美146.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147. 论王维诗歌的画意与禅意148.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49.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50. 孟浩然的隐逸与隐逸诗151. 论“初唐四杰”诗中的怀才不遇思想152. 论高适诗歌深沉悲凉的风格特色及其成因153.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154. 李白诗歌中的仙灵意象研究155.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156.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157.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158.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159.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160. 李白杜甫比较研究161.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162.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163.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164. “韩孟诗派”创作研究165. “元白诗派”创作及地位研究166. 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67. 王维、韦应物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168. 论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169. 杜甫夔州时期诗的艺术成就170.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171.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172.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173.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174.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175.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76. 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17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178. 论新乐府17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180. 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181.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182.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183.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184.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185.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186. 中晚唐咏史诗的时代特征187. 论唐传奇作家的妇女观188. 李煜词的抒情特征189. 论“花间派”对词创作的主要贡献190. 花间词派的成因及艺术风格191.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192. 论李煜词在词史上的地位193. 论唐代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194. 比较分析唐传奇《李娃传》与《霍小玉传》(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爱情婚姻主题等)195. 论唐传奇《柳毅传》与《虬髯客传》的侠义思想196. 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197. 论宋代的爱国诗论198. 宋词中月亮意象的描写199. 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200. 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201. 宋词中“月”意象的传承与发展202. 宋词中的少女形象分析203. 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的差异204. 论婉约词的风格205. 论豪放词的风格206. 欧阳修的散文风格207. 论“二晏”词的艺术特点208. 论柳永词的艺术特点209. 柳永词的雅和俗210. 谈柳永词中的市民情调211.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212.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213. 李清照婉约词形成的缘由214. 论李清照词的愁思215. 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216. 论苏轼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得失217. 苏轼、辛弃疾诗词中的鸿雁形象探索218. 苏轼词的风格219. 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220. 论苏轼的“超然”221. 论苏轼的婉约词222. 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223.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224. 苏轼、姜夔词中的小序在词史中的定位225.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论226. 辛弃疾词军事意象的审美价值227. 论辛弃疾词立功报国情结228.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229. 陆游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较230. 论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231. 黄庭坚诗歌创作232. 论江西诗派在诗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及流弊233. 江西诗派诗歌艺术风格研究234. 论陆游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235. 陆游诗歌(或爱国诗,或纪梦诗)研究236. 论“永嘉四灵”的诗歌特点237. 严羽《沧浪诗话》的诗论意义238. 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239. 论姜夔词的主要艺术成就240. 论吴文英词的主要艺术成就(四)元明清部分241. 浅论元杂剧繁荣之内因242. 元杂剧的梦境描写243. 论关汉卿的戏曲艺术成就244. 浅论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45. 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4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247.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248. 关汉卿喜剧中的弱小女子形象249. 《琵琶记》中蔡伯喈的艺术形象250. 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艺术成就251. 《西厢记》中崔莺莺(或张生、红娘、崔夫人)的艺术形象252. 论白朴的戏曲艺术253. 论马致远的戏曲艺术254. 浅析纪君祥《赵氏孤儿》255. 浅析郑光祖《倩女离魂》256. 论元代的“水浒”戏257. 论元代的公案戏258. 论元好问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259. 论萨都剌词的主要艺术特点260. 《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分析(或柳梦梅)261. 《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262.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263. 论《西厢记》和《牡丹亭》艺术结构的异同264. 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265.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266.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267. 《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浅析(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孙权、赵云、魏延、司马懿、郭嘉等)268.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269.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270.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271. 论《三国演义》中的史实和虚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272. 论《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273. 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274. 《水浒传》的忠义观275. 《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276.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主题的审美比较277. 论《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278.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浅论(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浪子燕青、杨志、吴用等)279. 《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形象(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280. 《水浒传》的坏女人形象(潘金莲、王婆、潘巧云、阎婆惜等)281. 《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282. 《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及其成因283. 《水浒传》李逵与鲁智深形象之比较284.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285. 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286. 试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87. 陈忱及《水浒后传》研究288. 论《西游记》的主题289. 论《西游记》的叙述结构290. 论《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29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292.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293. 浅析《西游记》中女妖形象294. 沙僧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艺术。

论文士的浪漫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阮籍和屈原比较

论文士的浪漫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阮籍和屈原比较


最后 ,屈 原 的诗赋 总体 上表 现为 一种积极 浪漫主义 的风格 ,阮籍 的咏怀诗则表 现为 一种 消极浪 漫主义 的风
关键词 : 自恋;放达 ;游仙诗 ;浪漫 主义
格。这 既是个性 差异使 然,也是不 同时代 背景 下的必然结果 。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1 3 5 1( 2 0 1 4 )O 1 — 0 0 3 9 — 0 4
表里 ,骨 子里 也是 相通 的 。
《 离骚 》一往 皆特立独行之意。 ” 此种奇特 的生存 方式正体现 了他作为文士的浪漫情怀 ,他是那么偏
执地 用 自然 界 的花 花草 草来 建构 一个 纯 粹 的精神 世 界 。 屈 原 佩 戴 的 芳 草 计 有 江 蓠 、 申 椒 、兰 、菊 、 菌 、桂 、蕙 、苣 、杜蘅 、薜荔 、芰 荷 、芙蓉 等 ,香 花 异 草 ,蔚 为 壮 观 。花 草 既是 屈 原 奇 特 生 命 的表
风云 际遇 ,乃 酿就 了他 的浪 漫人 生 。
阮籍也是如此。《 晋书》本传说他八岁即能著 阮籍和屈原都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浪漫诗 人, 无论是屈原的的忠贞 ,还是阮籍 的放达 ,从两 人身上都表现出同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 。这种浪漫 品格的养成首先源于两人独特的秉性与才情 。屈原 对他的出生 、世系、修养等充满 自 豪 ,对他 的人生 充 满 了一种 近乎神 秘 的 自信 。《 离骚》 自叙 其身 世 :“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 日伯庸 。摄提贞于 孟陬兮 ,惟庚寅吾 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 , 肇锡余 文 ,可见天赋极佳 。又阮籍 志趣高雅 ,性情卓特 , 与凡 人 大 是 不 同 。 阮籍 本 传 载 :“ 籍 容 貌 瑰 杰 ,志 气宏放 , 傲 然独得 ,任性不羁 ,而喜怒不形于色。

人生失路 行将何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与屈原《悲回风》之比较

人生失路 行将何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与屈原《悲回风》之比较
风》 旨意 , 达诗 人 人 生 失 路 、 知行 将何 之 的 惶 惧 和 对 个 体 生 命 价 值 的 重新 审视 。 表 不 关 键 词 : 籍 ;咏 怀诗 》 十 ; 原 ; 悲 回风 》 比较 阮 《 八 屈 《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2 1 7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3 8 ( 0 6 O — 0 9 ~O 10 - 5 82 0 ) 4 0 l 4
命诗 , 是作 者写《 为郑 冲劝 晋 王笺 》 到其 离 开人 世 之 间 的一 两个 月 里 。诗 人 感 于嵇 康 被 杀 , 求 精神 自 追 由、 格独 立 的精神 支柱 轰然 倒 塌 , 生命 的尽 头 , 人 在 陷人人 生 失路 、 不知行 将何 之 带来 的极 度失 落 、 焦灼 、 惶惑 与痛 苦之 中 。诗人 袭用 屈原《 回风 》 意 , 悲 诗 表达 了在 恶 劣 的政 治环 境 中对 个 体 生命 意 义 的重新 审 视 。关 于二 者关 系 , 分析 如下 :
史 国 强
( 疆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疆 鸟 鲁 木 齐 新 新 80 5 ) 3 0 4
摘 要 : 籍 《 怀诗 》 阮 咏 第八 十 首 和《 回 风 》 样 , 诗 人 的 绝 命 诗 。其 从 诗 歌 营 造 的 肃 杀 悲 凉 的 意 境 氛 悲 一 是 围 、 人 对 时 间意 识 的 自觉 和 生 命 价 值 的探 寻 及 卓 而 不 群 、 神 潇 洒 的 “ 人 ” 象 三 个 方 面 袭 取 屈 原 《 回 诗 风 佳 形 悲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XI I NJ ANG EDUCATI ON NS TUTE I TI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陶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创时代,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代代相传,更是影响了一代代文学大师。

本文在对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并且对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屈原;作品;《离骚》;浪漫主义风格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44-02屈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创时代,也开创了幽怨诗歌的创作形式。

他诗中那些神幻奇特的想象,跌宕飞腾的艺术夸张,深沉回荡的激情,至今仍另我们感叹不已。

屈原的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可谓高不可撼,他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代文学大师。

一、屈原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屈原出生于一个楚地王公家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朝的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然屈平之所以洞察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可见屈原的创作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是离不开的;深究当地特殊自然环境所造就的独特人文环境,其次是对对于古代神话的继承;最后从个人情感因素看,仕途坎坷不得志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古代楚国拥有奇特秀丽的山川风物,激发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保持原始的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促成了当时楚地的巫风盛行,王逸的《楚辞章句》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这在屈原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诸如兰、蕙、江蓠、辟芷、桂、芝、鸠、鹜等意象都出自于楚地,所以没有楚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就没有了楚辞系统中独特的象征系统,而象征式构成浪漫主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另外神话人物也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如《离骚》“鸾皇为余闲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另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可以看出屈原创作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神话故事的取材。

再而就是郁郁不得志的仕途生涯,作为一个士族出生的屈原,与庄子和陶渊明的出世截然不同,他选择了积极人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

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

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屈原和阮籍都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一直被广泛传播和传颂。

在这两个文学巨匠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品格,那就是浪漫主义。

下面本篇文章将通过梳理屈原和阮籍的文学作品和生平履历,来展示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浪漫品格之比较。

一、屈原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是《离骚》。

他一生忧国忧民、赤诚报国,曾被楚国封为左徒,但后来因为反对与秦国修好,遭到贬谪,最终绝望在江汉投水自尽,传说当时渔夫纷纷划船救援,用米汁和酒来拯救屈原。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开始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吃粽子、赛龙舟等各种活动来纪念他。

屈原在他的《离骚》诗中,表达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在诗中,以自己痛苦颠沛的一生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神话、历史的想象与诉说,绘制了一个生动、丰富的诗歌图景。

在《离骚》中,屈原以广阔的想象力描绘了人类的起源与历史,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连同自然、历史等元素进行了高超的融合。

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亲身经历与自然界、历史、神话、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的元素相结合,在符号层面创造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浪漫世界。

二、阮籍阮籍,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作家和哲学家,以他的超凡才华和思想先进,被誉为“东汉第一才子”。

阮籍自幼聪颖异禀,博学多才,以诗文才华及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渴望幸福和自由的阮籍并不满足于当时的局面,他多次上疏明君,为社会不平之事呐喊。

他被贬官后思想更加激进,并组织了一支“乌江激讨会”,呼吁摆脱封建儒术束缚,实行新政。

最终遭受严刑拷打,死在牢中。

阮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代表作《咏怀》、《咏史》、《爱莲说》等文学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和呐喊。

他用独特的笔触和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将一种浪漫的诗意境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屈原和阮籍作为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其浪漫情怀在众多文化人物中显得格外鲜明。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
(2)强烈的主观抒情。

《离骚》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

诗人抱有“美政”理想,在现实斗争中惨遭失败,转而在想象中继续追求,终归失败。

后又设想离开祖国,但最终不忍离去。

通过这一历程,集中描摹了他受党人排挤而产生的“四种忧愤”,表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和深沉的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3)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采用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现实斗争失败后,他在想象中向大舜陈词,上求天地,下索神女,命灵占卜,巫咸降神,并幻想去国远游,最后在太空中看到故乡而止步,中间穿插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呈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国之道比喻为道路;用种植香草象征广泛培植人才;人才的蜕化变质则是说众芳芜秽。

这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发展了《诗经》中广泛运用的比兴,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进。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浅析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姓名:学号:专业:摘要:爱国主义是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的“美政”理想上;表现为与党人群小的坚决斗争;对故土、故都的依恋;重视人民群众的民本思想。

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是密切结合的,这是他的历史局限。

屈原爱国思想的形成,既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又是他主观修养的结果。

屈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其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所谓屈“骚”传统。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一、屈原的爱国主义屈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活于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

他是楚王室的远房宗亲,有着过人的才华,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

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

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

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屈原的作品不是单纯的文学,它艺术地概括了战国时代新旧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楚国宫廷内部进步与腐朽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那个时代的诗史。

同时,它塑造了屈原这一进步的政治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斗士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光辉形象,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坚定不渝的“美政”理想。

《离骚》一诗形象而又扼要地陈明了屈原的“美政”理想,我认为“美政”理想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选贤任能,二是修明法度,正如诗中所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屈原还有意列举了伊尹、傅说,吕望、宁戚等一批出生卑贱却能得遇明君从而施展抱负的事例:“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

陶渊明阮籍诗歌的异同陶渊明和阮籍,一个晋末宋初人,一个魏末晋初人,同属于魏晋这一历史时期,同处于一个文学发展史阶段。

因此,他们的诗歌艺术有不少相同之处。

魏晋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又是一个思想活跃和人的觉醒的时代。

随着人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悲哀,成为这一时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稀,·,·…自顾非金石,咄猎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

曹氏父子弹奏的这一人生乐章,代表了这一时代诗坛的主调,余音传响晋宋,所以它也是阮籍和陶渊明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阮籍和陶渊明都处于朝代更替之际,而且由于阮籍的父亲阮璃依附曹操,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是东晋王朝的名将,其祖父又做过晋朝的太守,在新王朝一方看来,他们都是站在旧王朝一边的。

所以面对着社会上层为争夺皇权而大动杀机的现实,他们的人生短促的慨叹加上“忧生之磋”,就表现得格外强烈和深重。

阮籍高唱的“正始之音”是久已为人所知的。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祀。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咏怀》之三)“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交。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咏怀》之三十三)一向“发言玄远”,“口不减否人物”的阮步兵,在自己的诗歌中,把内心的痛苦和恐惧,竟表现得如此一泄无余,慷慨悲凉!陶渊明之在晋末,和阮籍之在魏末略同,“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

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

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播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既然不能忘怀世事,统治者的宏罗密网和刀光剑影自然不能不使他胆颤心惊,所以阮籍的“优生之暖”在陶集中仍可以找到同调。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模式的载体,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诗人。

他的思想受到儒、法、道诸家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他创造的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执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班固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离骚赞序》)。

由此可知,《离骚》是屈原遭怀王疏远之后一段时期内反思、求索、痛苦之作,寄托了诗人把祖国推上富强道路的理想,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明君”身上,这种忠君思想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恐皇舆之败绩”,不只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没的危险。

他对怀王的怨,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了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

司马迁称之为“存君兴国”,朱熹称之为“忠君爱国”。

比如《离骚》里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家,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希望将来有用。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呼号,企图“及前王之蹱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至死不离开祖国,他的实践,追求,探索,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逐步形成,具有不可忽视、无法回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他为我们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成为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大胆地夸张、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词采《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评价阮籍的诗

评价阮籍的诗

评价阮籍的诗
阮籍是西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阮籍的诗的评价:
1.情感真挚:阮籍的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痛惜,以及对人生
百态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刻。

2.抒情性强:阮籍的诗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中常常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寓意深刻:阮籍的诗寓意深刻,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达对人生、
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中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4.风格独特:阮籍的诗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他的诗中
充满了意象和隐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1/ 1。

试析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试析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试析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摘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他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

即把人民群众的口头诗歌创作,提高到了专业作家艺术创新的水平。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产生的现实主义以后,与之相辅相成的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关键词: 屈原神话浪漫主义一、屈原的生平及作品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二、屈原的浪漫主义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他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

即把人民群众的口头诗歌创作,提高到了专业作家艺术创新的水平。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产生的现实主义以后,与之相辅相成的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我国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存在与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之中,神话不是自觉的艺术创造,这是朴素的,自发的阶段。

从屈原开始,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比较自觉的运用,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浅析屈原的浪漫主义

浅析屈原的浪漫主义

摘要: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一席。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从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

关键词:屈原浪漫主义楚辞离骚继承与发展一、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出身于楚国贵族,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楚辞1.分类: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2.诗歌体裁: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即“楚辞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3.楚辞体特点: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4.评价:《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5.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

类文阅读: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

类文阅读: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

类文阅读: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摘要:屈原和阮籍都是历史上的大文豪,都具有卓越的才干、奇特的性情及悲剧性的命运。

无论是屈原的忠贞还是阮籍的放达,都体现了其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由此而发展出屈原的“自恋”情结和阮籍的“痴”;其诗赋中所体现的游仙之思,屈原是以一种游戏幻化的笔调再现现实,而阮籍的神仙世界则融入玄理,其旨趣在于使心灵超脱沉重的现实;由于其所营造的神仙世界的不同,使得屈原与阮籍的浪漫品格也有了消极和积极之分。

关键词:屈原阮籍浪漫品格游仙之思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而阮籍生活在曹魏后期,就生平而言间隔将近550年左右。

然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人却有某种关联,其中体现出的“文士的浪漫”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毕竟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环境、家世背景及人生际遇等大不相同,因而他们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其诗赋的游仙之思与创作的艺术境界,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就以上方面作具体深入的比较,求同寻异,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屈原、阮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了解时代、社会对文人思想、性格和创作的影响,颇有学术价值。

一、浪漫品格的外在体现屈原与阮籍,都生活在社会大动荡、政治大昏暗的时期。

当时,政局变幻,统治集团内充斥着杀戮,清廉高洁的士人在险恶的政治夹缝中惶恐度日。

班固《离骚赞序》有云:“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 (P.51 )屈原怀有雄心壮志,一心欲使楚国强大,可惜奸佞小人百般挑拨离间,前后两位君主均不待见屈原,使其远离朝廷,放逐于外,致使屈原对污浊黑暗的社会彻底绝望,最终“不忍浊世,自投汨罗”[1] (P.51 )。

他以生命为代价,来寻求灵魂解脱与精神世界的救赎。

而阮籍亲历两次“禅代”的政治骗局,尤其身逢司马氏与曹魏两大集团斗争最为剧烈的正始时期,乱世中不能有所建树,作为声望颇高的名士,“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志,天下无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2] (P.1360 );后期他的入仕多出于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被迫为之。

曹魏集团一次次的征召,阮籍先是藏匿逃避,即使后来被逼“就吏”,也称病免于为官,从而远离权力中心;而在司马氏集团完全掌握政权之后,阮籍为了生存主动求官就职,至死未退,成为“号外野”的“孤鸿”。

相较而言,阮籍与屈原都身处乱世且有济世之志,却苦于报国无门,故二人均无奈地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屈原的忠贞还是阮籍的放达,都体现了其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

这种浪漫品格的形成源于他们独特的秉性,屈原的奇特表现在他对生命个体的神秘思考并由此而发展为“自恋”情结,而阮籍的“痴”则是个性的天然流露,由此而发展为其佯狂与放达的外在行为。

屈原的“自恋”情结,表现为对自己出身、族姓以及德行的自豪感与内心纠结的“芳草”情结。

《离骚》中如是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①屈原在《离骚》篇中首先摆出了自己的来历和取名的暗含意蕴,隐隐显示出了自己的不平凡。

他还佩戴花草,来表现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芳草”在他的诗赋中出现得颇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惠茝”“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云云。

屈原在其诗赋中运用如此之多的“芳草”,其用意无外乎身处于现实黑暗的政治风云中,不得不借助“芳草”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它是屈原伟岸人格的物化,呈现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抗拒状态,最后悲壮投江,是其浪漫人格的一次升华。

而阮籍生活在政治高压的时代,同样寻求精神的超越,这集中体现在他的“痴”上。

阮籍少年时,就“口不论事,自然高迈”[3] (P.17 ),企图避开政事;后“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2] (P.1360 ),以醉酒躲过了政治联姻;“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2] (P.1360)。

即便后期,阮籍陷入权力斗争旋涡的中心,无法也没有可能退出官场,但其为官依旧放荡不羁。

《晋书·阮籍传》如是描述道:“外坦荡而内醇至”[2] (P.1361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2] (P.1359 )。

《文选·五君咏》李善注引《魏氏春秋》曰:“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4] (P.303 )在这些放荡不羁、佯狂放达的行为背后,“饮酒好像只是快乐的追求,而实际上却有更大的忧患背景在后面。

这是对现实底不满和迫害的逃避,心里是充满了悲痛的感觉的。

”[5] (P.175 )他本能地冲击这礼法和礼教,是对约定成俗的世俗“礼”的伟大挑战。

阮籍的“痴”是因激愤而然。

二、游仙之思的诗文投射屈原与阮籍的诗赋都表现了游仙之思,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的游仙表现的是一种个体人格精神的投射,是以一种游戏幻化的笔调再现现实;而阮籍的神仙世界则更多地表现庄子逍遥的境界,游仙之中掺入玄理,其旨趣在于使心灵超脱沉重的现实,沉于自然之道中适性逍遥。

屈原的游仙之思首先有一个明确的现实基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6] (P.2735 )。

屈原在被放逐之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奇特瑰丽的幻化之境。

由于现实中王听不聪、谗陷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诗人被压抑的情感只能转移于幻想境界。

三次求女的神话情节,象征着君臣的愈合,代表着自己和楚怀王,也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王逸《楚辞章句》有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1] (PP. 2-3 ),这些使得屈原的诗赋“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明”[1] (P. 3 )。

诗人神游于想象的广阔天地,将南楚之地的奇绝山水幻化成一个自由驰骋的虚幻之境,将南楚之地的神话传说编织成一个奥妙无穷的奇妙世界。

在这里,诗人调动各种意象,参差交错,光怪陆离,塑造了种种宏伟壮丽的场面,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长期郁结的、不可抑制的激情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

屈原的神仙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翻版,在这个世界中不难读懂“我”的存在,亦不难从仙界思考死亡的意义。

与屈原不同的是,阮籍的游仙之思所体现的神仙世界,是超脱世界的永恒存在,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对现实苦难的超越,是玄理与浪漫主义笔墨的结合,而“我”在神仙世界之外。

阮籍“博览群籍,尤好《庄》《老》”[2] (P.1359 )“阮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7] (P.604 ),老庄的传统赋予阮籍的诗赋以浪漫主义的文风。

阮籍在《乐论》中写道:“自然之道,他乐之所始也”“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他力求摆脱尘世的物欲羁绊,使百物自乐,求得与自然的合一,以正统的儒家礼乐观,贯通玄学的形而上世界。

其《通易论》虽为解释《易经》,实乃传统儒家人文主义与新起道家自然主义的综合;《通老论》中有“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阮籍努力调和儒道之间的矛盾,是儒家理想主义的体现。

这让我们看到阮籍从儒家精神到自然法则的转化;而在后期,阮籍则从自然法则转入玄冥之境。

《达庄论》重在探求精神世界的世界观,依据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齐物,诗人猛烈抨击了名教礼法,充分发挥了庄子“齐祸福而一生死,以天地为一物,以万物为一指”的思想。

《大人先生传》重在探求这一精神境界的特质——逍遥,“万物之一体”“齐是非”的理念,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阮籍向往无君无臣、清静逍遥的社会,力求越名任心,仍有对人生的挚爱和济世的热忱。

儒家的仁爱精神和道家自然无为理想的结合,正是阮籍思想的重要特征。

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屈原和阮籍所体现的浪漫品格中,屈原的诗赋一开始是站在后人仰视的高度上,以其瑰伟的神话传说、丰富雄奇的想象和磅礴激越的情感等打造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阮籍则不同,老庄自然思想的渗入,使阮籍的诗文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阮籍的浪漫主义品格之所以呈现出消极性的特征,主要因为阮籍取消了对现实政治的抵抗,甚至取消了对现实世界伦理道德的判断,而采用一种超道德的世界观来取得世俗的和同,所以是消极的。

《咏怀诗》是阮籍思想的集中写照,它体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剧色彩。

诗中有大量悲语,如“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其四十七),“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其十一)等。

而在“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中,诗人深感世事变化无常,怀才不遇,终日郁郁不得志,但又感叹生命的流逝而无能为力,产生一种莫名的担心与恐惧,这种情绪一直纠缠着他;“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其九),“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其十三),诗人在茫茫旷野上作“穷途之哭”,这种景色与诗人的痛苦绝望融为一体。

所有这些,让《咏怀诗》在恍惚之中展现出高远的意境,形成一种悲剧色彩,最终使得他所追求的适性逍遥的境界无法实现,也使得他“文士的浪漫”品格显示出一种消极性。

屈原则是以一种愤世嫉俗面貌出现的,而且始终如一,以一种高昂战斗者的状态去抗衡乃至以性命相博,所以我们在其虚幻的神仙世界中,也能敏锐地把握到他的骨鲠之气和磊落不羁的人格精神。

在《离骚》中他就写道:“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在被放逐的情况下,仍心系国家,始终不渝。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直拥有一颗忠贞之心,以国家的安危、民生的疾苦为己任,虽然时运不济,未得到贤君能臣的赏识,但仍然以“不变”的心时时心系国家,并最终以决绝方式来呈现生命的悲壮与伟大。

屈原与阮籍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是源于他们独特的秉性和才气。

屈原怀才不遇,仍未放弃追求;阮籍穷途末路,向往超越现实。

他们都涌动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借助神仙世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旨意遥深;同时,他们又都不留情地鞭挞着、否定着一切黑暗现实。

但是,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情感寄托形式,使它们浪漫精神的表现各有千秋,一个是超现实的神话幻身,一个直面现世的英雄世界,为我国古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释:①文中所引诗文,凡属屈原者,皆出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凡属阮籍者,皆出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为行文流畅,不再一一注出。

参考文献:[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4]萧统.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班固.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7]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