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学财政收入(三)

合集下载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圣才出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概念题1.瓦格纳法则[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答: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

2.经常性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比如,行政管理费包含公务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缮费等,这些费用的消耗就会形成为当期服务的公共物品——行政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安定、经济信息等等。

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当期公共物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相对应,如果人们消费了本期公共物品却没有支付相应的代价,那就会违背公平原则。

在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税收,如果以公债方式来对经常性支出筹资,实际上就是将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递延到未来,这样就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3.资本性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答: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Public Finance - Chapter 3 财政学第三章

Public Finance - Chapter 3 财政学第三章

• At point v in the figure, Adam’s allocation of apples is Ox, and of figs is Ou. Eve consumes O’v of apples, and O’w of figs.
Pure Exchange Economy
• Assume that Adam and Eve each have conventionally shaped indifference curves. • Adam’s happiness increases as he consumes more; therefore, his utility is higher for bundles toward the northeast in the Edgeworth Box.
The Contract Curve
Pure Exchange Economy
• The previous figure shows that each of the Pareto efficient points is where an indifference curve of Adam is tangent to an indifference curve of Eve.
– Often used as the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desirability of a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 Pareto inefficient allocations are wasteful.
• A Pareto improvement is a re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at makes one person better off without making anyone else worse off.

财政学思考题

财政学思考题

财政学思考题第⼀章1.如何正确理解财政的基本涵义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部分社会总产品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收⽀分配活动。

第⼀:财政是⼀种分配活动,属于分配范畴;第⼆: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第三:财政活动的⽬的是满⾜社会公共需要;第四: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总产品,主要是⼀部分剩余产品。

2.财政产⽣的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要条件⼆:政治条件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是必要条件3.如何正确认识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在垄断时期阶段,资产阶级国家由“守夜⼈“变成”全能的统治者“,对经济的⼲预和调节⼤⼤加强,财政收⽀规模扩⼤,财政成为稳定和调节经济的重要⼯具。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财政的特点主要有:国家取得的财政收⼊的渠道逐渐趋于复杂化隐蔽化,财政不仅作为国家参与国名收⼊分配的⼿段,⽽且成为国家对经济进⾏宏观调节控制的主要杠杆之⼀,财政管理计划化、法制化,已形成了⼀套完善的财政法制。

4.财政由哪些要素构成?——————(简答题)财政由财政分配的主体、客体、依据、⽬的和形式五⼤要素构成,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②财政分配的客体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③财政分配的⽬的是为了满⾜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④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同国家所拥有的某种⼒量相适应;⑤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价值形式和灾物形式两种形式。

第⼆章1.什么是市场失灵?其表现如何?——————(简答题)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没有把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不能供应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市场失灵是⼀种常态,是市场经济⼀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

市场失灵的表现:⑴市场垄断;⑵信息不充分;⑶外部效应;⑷社会分配不公;⑸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2.什么是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名词解释)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即国家或政府部门)提供的、⽤来满⾜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他有三个显著特征:⑴⾮排他性;⑵⾮竞争性和⾮盈利性;⑶不可分割性。

财政与税收教案——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与税收教案——财政收入概述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财政入的基本内容,了解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意义,规模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财政收入规模的措施、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节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什么叫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表示国家集中占有的那部分货币资金。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分类的目的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即财政收入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什么形式集中起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

出于这种目的,对财政收入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1、按部门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农业的收入、来自工业的收入、来自建筑业的收入、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收入、来自商业的收入等;也可以说是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等。

2、按所有制结构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来自集体经济的收入、来自私营经济的收入等。

3、按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来自于C的收入,来自V的收入,来自于M的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经济依据是政府向公众提供了公共物品,政府需要向政府交税。

非市场性交换。

征税凭借国家政权,既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的、也是最古老的形式。

2、非税收入包括:(1)国有企业上缴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作为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包括上缴收益和企业留存收益两部分。

上缴收益是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从企业税后利润中应分得的收益。

凭借国家生产资料所有权。

(2)政府收费——使用费和规费收入。

使用费是政府或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市场性物品所收取的费用(主要是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点,如高速公路、高等教育等)主要是对物品的受益者,谁受益、谁交费。

规费收入是指政府对居民提供特殊服务和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一、单选题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B.行业用途C.政府职能D.经济性质 【答案】A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B.职能活动C.收入数量D.资金转移 【答案】B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C.财政支出的规模D.支出的具体用途【答案】B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B.国债C.收费D.贷款【答案】A5、公式:111(%)----=∆=∆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A6、公式 (%)(%)GDP G E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B7、公式GDP G MGP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答案】 C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答案】C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C.利息支出D.净贷款【答案】C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B.公用经费C.资本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B.人员工资C.基建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职能

• 四、财政政策工具 • 1、税收 • 2、公共支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 • 3、政府投资 • 4、公债
• 五、财政政策类型 • 1、按在调节社会总需求中发挥作用 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 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2、按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时,对经 济产生的效果不同,可分为扩张性 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 财政政策
• 3、取得的成绩 • (1)拉动了需求和GDP的增长 • (2)办成了多年想办的大事 • (3)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 ( 4 )缩小了东西部地区间的差 距 • ( 5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 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 4、存在的问题 • (1)国债使用效益不高,出现 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 • (2)会引发财政风险
文盲率(00)
• • • • 美国0.6% 日本0.3% 中国6.72%; 2010年为4.08%
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 (2000年)
• • • • 产业 世界平均 中国 美国 德国 第一 5.2% 17.6% 1.7% 1.1% 第二 31.4% 49.4% 26.2% 28.4% 第三 63.4% 33% 72% 70.6%
• 采用政策 工具: 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所得 税、转移支付 社会有效需求
• 调节对象:民间投资
2、设计累进税率的所得税制和社 会救济、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 度,使其起到自动“稳定器”的 作用,使经济达到自动均衡。---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2
不超过1500元
• • • •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基本内容 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财政学第三章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论

财政学第三章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论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V、M的影响) 3.收入分配政策;(V与M、财政集中率) 4.价格因素;(累进税制、通货膨胀税) 5.体制因素;(计划、市场)
6.财政政策因素 (扩张、紧缩)
第一节 财政收入总论 一、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国家行政权收入)
2.企业收入 ( 国有 财产权收入)
3.债务收入( 国家信用 收入)
4.其他收入(事业收入;规费收入 管理收入; 公产收入)
; 罚没收入; 国家资源
(二)按经济成分分类
目前,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 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这必然反映到财政上 来,即财政收入按经济成份分类有来自于国营、集体、 个体、外资、中外合资企业收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同,财政收入的构 成不同。
(三)收入层次分类
1.中央收入
2.地方收入
3.共享收入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其衡
量指标
(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
1.含义:一年内财政收入的绝对量或相对量 2.衡量指标: (1)绝对量 (2)相对量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学第三章

财政学第三章
若:AS>AD P AS 总供求趋于平衡 AD
现实经济中,价格在短期内缺乏充分弹性 (粘性)。具体原因:工资刚性、菜单成 本、垄断等。因此短期内会产生
供求缺口
AS>AD AD>AS
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需政府运用宏观 财政政策进行调 控
二、第二类市场缺陷
1、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9
完全竞争运行结果的合理性所依赖的基本 观念之一是消费者的偏好是合理的,市场 崇尚消费者主权。 现实经济中却存在消费者偏好不合理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公众形成各自有利益诉求的 “集团”是正常的。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 益的。但是有两种情况不在其内:一是为利 益而勾结权力,一是以权力而谋求利益所形 成的特殊利益集团。
例如,官商勾结导致的小煤窑事件,1990年 代后期以来的100万件土地违法事件等。
改革的措施:一方面深化体制改革,约束
如果市场参与者不能平等享有所交易的商 品质量的信息 逆向选择(劣质品驱除优 质品)
如果市场参与者不能平等享有所交易商品 交易环境的信息 道德风险(信息优势 一方损害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5、交易成本(Transaction)
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例如了解价格 信息、谈判、签订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 等。
另据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 的人口 掌握了70%的财富,而在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60%的
财富。因此该报告称,中国的财富集中度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三)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该职能的目标是维持社会稳定,即社会总 供求的平衡与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具体目 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
部门利益;另一方面,应该让老百姓有自己 的利益集团,形成通畅的利益诉求渠道。例 如我国的农民。

财政学第3章

财政学第3章

(2)转移性支出的自动调节作用(政府对个人的 转移性支出) 经济过热 收入增加 失业、低于最低收入保 障线的人数减少 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金、最低生 活保障金等转移性支出自动减少 相对减少个人 的可支配收入 抑制个人需求 抑制经济过热。 经济衰退 收入减少 失业、低于最低收入保 障线的人数增加 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金、最低生 活保障金等转移性支出自动增加 相对增加个人 的可支配收入 刺激个人需求 刺激经济复苏。
以国家作为划分单位的基尼系数区段划分图
草绿色:0.25–0.29 黄色:0.30–0.34 浅橙色:0.35–0.39 橙色:0.40–0.44
粉红色: 0.45–0.49 大红色:0.50–0.54 深红色:0.55–0.59 超深红色:不少于 0.60
灰色:无资料
资料来源/view/718336.htm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体制模式。 1.政府职能范围侧重于市场失灵的空间和宏观经 济层次 2.政府职能实现手段和方式多样化
第二节
优化资源配置职能
一、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涵义
(一)什么是资源配置? (二)为什么要配置资源? (三)为什么要高效配置资源?
相对的
资源的稀缺性 绝对的
从历史上看
从现实中看
(四)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配置
政府配置——财政承担
(五)市场配置资源一般是有效的,但存在市场 失灵 (六)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财政通过自 身的收支,控制资源流向,供给公共产品,最终实 现全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职责和功能。
二、财政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方向和内容 (一)总的来说,方向是将资源配置于公共经济 部门;具体而言,将资源配置于以下几个方面:P58 1.将资源配置于政府各职能部门 2.将资源配置于各事业单位 3.将资源配置于生产准公共产品的企业(主要是自 然垄断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

财政学(第二版)配套课件

财政学(第二版)配套课件

❖③国防支出,包括各种军事装备费、军队 人员给养费、军事科学研究费、对外军事 援助、武装警察、民兵费、防空费等。
❖④行政管理支出,包括国家党政机关、事 业单位、公检法司机关、驻外机构各种经 费、干部培养费(党校、行政学院经费) 等。
❖⑤未列入上述四项的其它支出。
❖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能够揭 示国家执行了哪些职能。通过对一个国家 的支出结构做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 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 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做横向分析, 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经济分类 1.经常性支出 (1)商品和服务支出 ①工资和薪金 ②雇主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③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2)利息支出 (3)补贴和其他经常性支出 ①对公共企业 ②对下级政府 ③对家庭 ④对其他居民 ⑤国外转让 2.资本性支出 (1)固定资本资产购置 (2)存货购买费 (3)土地和无形资产购买 (4)资本转让 ①国内资本转让 ②国外资本转让 3.净贷款
作从 用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的 发 展 角 度 看 : 支 撑 和 促 进
支撑:国 企的基本 建设投资、 重点建设 项目投资 等
促进:科 技三项费 用、支农
支出等
(二)财政支出的原则
❖财政支出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 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基本 原则。
社 效率: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章 财政支出
LOGO
主要内容
财政支出概述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的含义、原则和分类 ❖财政支出范围与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原则和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2024年财政的心得与体会(2篇)

2024年财政的心得与体会(2篇)

2024年财政的心得与体会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____财经网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____的另一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带领我们走进财政与金融的大门,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财政与金融的知识,使我们获益匪浅。

老师给我们了讲财政认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税收政策一共四大板块。

第一章财政认知通过这章的学习,我知道了财政的概念问题。

这一概念从财政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市场、职能及本质五方面作了表述,这不仅与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联系紧密,也是本课程的基本问题。

通过与公共财政的异同对比,公共产品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深入了对国家财政概念的理解。

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干预在经济调控中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章财政支出主要讲了财政支出概述。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这章中,我知道了财政收支的规模问题,尤其是财政收入在量上的客观界限。

由这一公式涵义推断出其影响因素及适度财政收入的确定原则、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规律及原因。

同时也知道了个人和国家的各种支出问题的理解,以及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财政收入本章介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和原因以及说明了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等问题。

第四章税收政策这章是本书的重点,其中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____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

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

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

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

财政学习试题库和答案与解析

财政学习试题库和答案与解析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一、填空题1._____市场失灵_________和______市场缺陷________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因而是分析和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理论依据。

2. 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____收入分配不公________和_____经济波动_________。

3. _____公共物品____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4. ____私人物品_____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5. _______非排他性______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6. _________非竞争性_____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 __市场与政府____________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目的或目标却是共同的,即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

8. _财政______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二、单项选择题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A、公共物品B、私人物品C、消费品D、固定资产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

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B、公共物品C、私人物品D、准私人物品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B、税收C、货币政策D、国际贸易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第三章财政学财政收入(三)

第三章财政学财政收入(三)
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
配套问题
1.电配套 新轧机的用电量,是当时功率的20倍。武钢当 时的电站只有26万千瓦,指挥部决定将武钢电 站加大到49万千瓦,此外,还必须增加好几个 电站。而且还必须和河南电网联网才能保证三 套轧机的用电量。 钢卷30吨 2.切割配套 3.运输配套
3.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
(1)外债来源结构(地区来源结构、主体来源 结构); (2)外债期限结构; (3)外债币种结构; (4)外债利率结构.
第三节 公债
一、公债概述 (一)公债概念
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 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1.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 2.公债是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 3.公债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 4.公债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 手段。
(二)公债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1.公债产生的条件 (1)财政支出的需要——客观要求 (2)借贷资本的存在——可能性 2.公债发展的条件 (1)需要—弥补赤字、 调控经济 (2)条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三、公债管理
(一)内债管理 1.确定合理的内债规模(需要、可能、偿还)
(1)从用债的需要来看
政府预算差额。 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
(2)从发债的可能性来看
公债的承受能力 应债客体——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水平 应债主体——收入水平
(3)公债的偿还能力 (4)指标衡量 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100%
武钢一米七轧机 配套问题
具有20世纪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米七轧 机工程(简称“○七”工程)是早先经毛泽东、 周恩来批准引进建在武钢的。该工程由从原西 德引进的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和从日本引进 的1700mm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一米 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 动化的特点。热连轧机轧钢速度最大为每秒 23.3米,相当1小时84公里;冷连轧机轧钢速度 为每秒31米,相当1小时112公里;连铸机最大 拉坯速度为1分钟2米。一米七轧机的轧制过程 主要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

西财《财政与金融》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西财《财政与金融》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第三章财政收入主要概念: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规模预算外资金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课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占有的由政府集中掌握的社会产品。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债务收入。

我国从1994年起采用狭义的财政收入,把债务收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

2、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就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

财政收入的规模可用绝对额和相对额来表示。

3、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收入,即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4、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5、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

6、通货膨胀税:货币持有者因为通货膨胀而遭受的资本(资产)损失。

7、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以实现社会投资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正确处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关系为基础,所形成的处于社会经济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二)问答题:1、财政收入分类:按收入形式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按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可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按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是否纳入国家预算,可将财政收入分为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

、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

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

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复习与思考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

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公债管理
(一)内债管理 1.确定合理的内债规模(需要、可能、偿还)
(1)从用债的需要来看
政府预算差额。 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
(2)从发债的可能性来看
公债的承受能力 应债客体——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水平 应债主体——收入水平
(3)公债的偿还能力 (4)指标衡量 债务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当年财政支出×100%
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为15%~20%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25%~30% 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100% 一般认为应为8%~10% 债务负担率=当年国债累积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发达国家一般认为不超过45%
国债风险指标一览表
发行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二、公债制度
(一)公债发行 1.公债发行条件 (1)公债发行额 (2)公债的期限 (3)公债的发行价格 (4)公债券的利率 公债票面金额及编号等
2.公债发行方式
(1)直接发行 ①直接销售 ②摊派 ③定向私募
(2)代销发行 (3)承购包销发行 (4)招标拍卖发行
价格投标——定率竞价 利率投标——定价竞率 竞争性出价 (5)公卖法
国际公认安全线﹤30%。
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收入 ×100%
国际公认安全线﹤100%。
我国外债风险指标一览表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偿债率
2.7 15.4 9.0 6.5 8.3 8.7 8.5 7.1 10.2 9.1
(三)公债的作用
1.从财政角度讲 (1)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 (2)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 (3)公债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方式。 2.从经济角度看
(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 化; (2)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 (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 求平衡。
武钢一米七轧机 配套问题
具有20世纪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米七轧 机工程(简称“○七”工程)是早先经毛泽东、 周恩来批准引进建在武钢的。该工程由从原西 德引进的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和从日本引进 的1700mm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一米 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 动化的特点。热连轧机轧钢速度最大为每秒 23.3米,相当1小时84公里;冷连轧机轧钢速度 为每秒31米,相当1小时112公里;连铸机最大 拉坯速度为1分钟2米。一米七轧机的轧制过程 主要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
债务依 存度 17.76
22.14 23.28 26.12 29.90 28.07 26.31
偿债率
9.57 14.15 18.29 22.17 23.82 16.69 11.79
债务负 担率 5.22
5.72 6.43 7.37 9.76 12.84 14.67
发行 债务依 偿债率 债务负
年份 存度
86.4 1999 11.3 15.3 69.5
91.6 2000 9.2 13.5 52.1
91.9 2001 7.5 14.7 56.8
87.9 2002 7.9 13.6 46.1
96.5 2003 6.9 13.7 39.9
78.0 2004 3.2 13.9 34.9
(2)国内配套能力 资金配套 措施配套 物资配套
(二)公债的偿还
1.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1)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 (2)预算盈余 (3)设立的偿债基金 (4)每年新发行公债收入的一部分
2.公债偿还的方法
公债付息方式 (1)按期分次支付法 (2)到期一次支付法 公债还本方式 (1)直接偿还法 分期偿还法 一次偿还法 (2) 市场购销法(买销法) (3)调换偿还法
(二)外债管理
1.外债的主要形式 (1)外国政府贷款; (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3)外国银行贷款; (4)出口信贷; (5)发行国际债券。
2.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需要、可能、偿还) (1)指标衡量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收入×100%
国际公认安全线20%;危险线30%。
经济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GDP×100%
第三节 公债
一、公债概述 (一)公债概念
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 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1.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 2.公债是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 3.公债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要形式; 4.公债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 手段。
(二)公债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1.公债产生的条件 (1)财政支出的需要——客观要求 (2)借贷资本的存在——可能性 2.公债发展的条件 (1)需要—弥补赤字、 调控经济 (2)条件—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3.按发行区域划分 (1)国内公债 (2)国外公债 4.按流通与否划分 (1)上市公债 (2)不上市公债 5.按发行的性质划分 (1)自由公债 (2)强制公债
6.按发行主体划分 (1)中央公债 (2)地方公债
7.按公债用途划分 生产性公债 非生产性公债
8.按公债利率形式分 (1)固定利率公债 (2)浮动利率公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调节需求总量 总需求﹥总供给——发行公债 总需求<总供给——收回公债 ②调节需求结构 发行国内公债将消费需求转化为积累需求 ③发行外债影响需求和供给 外债—外汇储备—中央银行购入—增加货币投 放—增加需求
外债——购买物资——增加国内供给
(四)公债的种类
1.按发行期限划分 短期公债:1年以内 中期公债:1~10年 长期公债:10年以上 永久公债(无期公债) 2.按举债形式划分 (1)政府契约性借款 (2)发行公债券
经济债 务率 5.2 7.3 9.4 10 9.2 13.5 14.9 14.4 13.9 17.1
出口债 年份 偿债率 经济债 出口债
务率
务率 务率
56.0 1995 7.6 15.2 72.4
72.1 1996 6.0 14.2 67.7
77.1 1997 7.3 14.5 63.2
87.1 1998 10.9 15.2 70.4
担率
2001 24.36 12.25 16.28
2002 25.75 13.56 18.88
2003 24.96 13.60 19.37
2004 24.15 13.91 18.88
2005 20.40 12.40 15.78
2006
16.89
2007
21.63
2.建立合理的内债结构(成本、风险) (1)合理的公债期限结构; (2)合适的持有者结构; (3)合适的利率水平与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