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语录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教学文案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教学文案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一、基本理念和知识1、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利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愈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

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

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18、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2、不抽烟,慎饮酒,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3、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24、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25、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

中医传承经典语录

中医传承经典语录

中医传承经典语录1、享中医推拿,品传统文化,带健康回家。

2、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3、推拿按摩,舒筋活络,祖传秘方,养生保健。

4、中医内外兼治,祛除骨病顽疾。

5、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6、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

7、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8、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9、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10、古中医,调五行,通经络,享养生。

11、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12、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13、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14、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15、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16、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17、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18、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19、看病用中药,治标又治本。

20、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21、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22、中医古老不苍老,中药天然不枉然。

23、中医担大任,奇方骨根本!24、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B1、中医传国脉,岐伯济天下。

2、天地万物始终阴阳相随,中医治疗讲究天人合3、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4、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5、养生用中医,身体最实惠。

6、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7、倡导健康方式,享受美好生活。

8、仁心济宝鸡,妙术护百姓。

9、跋山涉水,采药寻方;走村串户,治病疗伤。

10、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11、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1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3、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14、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15、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6、世间万物人最贵,药品千种草为珍。

17、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18、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19、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20、发挥中医优势,保佑百姓安康。

21、以精诚制药,以本草济民。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药横向总结经典语录

中药横向总结经典语录

中药横向总结经典语录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自古以来,中医药学就在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中发展壮大,形成了许多经典的中药学理论和实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药学知识的横向总结,提炼出一些经典语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学。

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

”这句话强调了气血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血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两种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出现气血不和,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气血调和,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这句话阐述了治疗风邪疾病的关键。

风邪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侵入人体导致各种疾病。

但是,如果能够调理好血液,使血液流畅循环,就能够有效地消除风邪,治愈疾病。

3、“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句话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于热性病症,应该使用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性病症,应该使用热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原则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思想。

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这句话阐述了治疗虚实病症的基本原则。

对于虚弱的病症,应该采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实证的病症,应该采用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思想。

5、“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这句话阐述了中药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补益正气、祛除邪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标本兼治则是指既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又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的特点。

6、“药性阴阳,以平为期。

”这句话指出了中药药性的重要特点。

中药的药性具有阴阳两面,阳性药物具有温热、兴奋等作用,阴性药物具有寒凉、镇静等作用。

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病症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情况,合理选用阳性药物或阴性药物,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7、“知母贝母,止咳化痰。

”这句话是对中药知母和贝母止咳化痰作用的形象描述。

中医教育的经典的句子

中医教育的经典的句子

中医教育的经典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中医教育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就好比一棵古老的大树,扎根深远,枝繁叶茂。

中医经典就像是大树的根基,那是无数智慧的沉淀啊!想想看,不就是指引我们走向健康的明灯吗?它里面的知识,那叫一个丰富,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老师就常常跟我们强调经典的重要性。

他说:“你们不把这些经典搞懂,就像战士上战场没带武器一样!”可不是嘛,没有经典的指引,怎么能在中医的海洋里畅游呢?
再说说,那简直就是中医临床的宝典啊!里面的方剂,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就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斩断疾病的根源。

我有个同学,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疑难病症,苦思冥想找不到办法,最后还是从里找到了灵感,你说神奇不神奇?
中医教育的经典,可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

那得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你光知道理论不行,得亲自去骑,才能真正掌握技巧。

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这么做。

而且啊,中医经典可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就像一串珍珠项链,每一颗珍珠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只有串在一起,才是最完美的。

中医教育的经典,是我们中医人的瑰宝,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中医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中医医师文案短句

中医医师文案短句

中医医师文案短句
1. 用中医调理身体,从根源保持健康。

2. 传承中医经典,疗效明显,让你受益终身。

3. 中医让你重拾健康,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你健康无忧。

4. 中医采用个性化疗法,全方位调理身体,改善身体状况。

5. 中医药材疗效确切,小病见效快,大病调理完备。

6. 中医理疗技术高超,调理身体不受副作用影响。

7. 中医临床实践多年,可靠的治疗方案保障您的健康。

8. 中医药疗效卓著,倡导预防为主,调节身体不逆反。

9. 中医医师经验丰富,细致入微,注重因材施治。

10. 中医体质调理让你体内平衡,身体健康不受困扰。

11. 中医中药,润肺解毒,调理身体,爱护自己的身体。

12. 中医从根源解决病痛,调理身体,保持年轻。

13. 中医用精湛技术,准确诊断,协同治疗疾病。

14. 中医医师用心疗理,把健康带到家门口。

15. 中医医师解决健康问题,减轻病痛和恢复健康。

16. 中医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疗效有口皆碑。

17. 中医治疗不仅可口可乐,而且无副作用。

18. 中医顺应人体生理特征,体质调理是最重要的。

19. 中医体系完善,不但治疗疾病,而且预防疾病。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跟着老师学中医的文案

跟着老师学中医的文案

跟着老师学中医的文案
1、学岐黄之术,温暖相依。

2、妙手中医,千古流传。

3、中医国脉永流传。

4、秉承古训,医德为先。

5、天人道一,心诚药良。

6、诚信立世,共济天下。

7、传承国粹,弘扬养生。

8、传承天道,防疫抗衰。

9、传承中医,悬壶济世。

10、传承中医之道,防病于未然。

11、道存万世,达济八荒。

12、望闻问切识百症,针砭百草理阴阳。

13、我们认真的学习,是为了病人明天的健康。

14、医德服人,专注健康。

15、以药之精,医百病;以仁之心,济天下。

16、仁智践行者,致力济民生。

17、中医随心,健康随行。

18、中医两千年,民间有真传。

19、国医大道,道聚一堂。

20、济世救民,精炼医术。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哲理(精选33句)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哲理(精选33句)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哲理(精选33句)1、传承中医精髓,全为健康服务。

2、减压疏筋通经络,养心颐神慢生活。

3、循经通络活气血,培本固元壮精神。

4、幸福栖息地,健康新乐园!5、新刺激,高疗效,超享受。

6、经络通达财富源,超脱凡心旺健康。

7、都市快节奏,养生慢享受。

8、集中医之大成,享生命之长绵。

9、包罗中华精髓,疏尽全身经脉。

10、中医保健科技,循经生物魅力。

11、疏筋通经络,颐养精气神。

12、任督疏通,天下神功;经络疏通,全身轻松。

13、中医疗法博大精深,经络养生独树一帜。

14、新奇疗法归传统,固元养生好轻松!15、给自己放个假,让身心放松一下。

16、循经生物疗法,体验全新精彩。

17、循经疗法平阴阳,道法自然身吉祥。

18、疏经通络标本兼治,固本养元心神合一。

19、中医新时尚,养生正能量。

20、至尊元动力,养生新科技。

21、疏压养神通经络,享受都市慢生活。

22、一通百通,健康人生。

23、选择循经生物疗法,坐拥曾经青春年华。

24、让你流失的元气,通通回到您的身体。

25、养身千日,不如循经疗法一时。

26、呵护精气神,健康不离身。

27、传统中医经息活络,现代养生至尊享受!28、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产生更大的收益。

29、循经通筋络,养生新体验。

30、固本培元,打通经络,激发您的无限潜力。

31、科技领先中医世家,理疗保健安享快乐!32、高端的养生,健康的高度。

33、减压疏经络,颐养精气神。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1.中医注重平衡身心,是一种整体的治疗方式。

2.中医强调预防为主,从根本上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3.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因病施治。

4.中医药源于自然,更加符合人体自然规律。

5.中医讲究调理,帮助身体自我修复。

6.中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千年传承经验。

7.中医注重饮食调理,通过食疗达到治疗效果。

8.中医治疗疾病的目标是根本治愈,而非简单控制症状。

9.中医注重整体观察,从根源找出病因。

10.中医药具有较少的副作用,更加安全可靠。

11.中医讲求阴阳平衡,调理体内的能量流动。

12.中医药的疗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治疗。

13.中医治疗强调病因与病机的综合分析。

14.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性,不仅看病灶,更要看整体。

15.中医强调心身关联,调理情绪有助于疾病恢复。

16.中医注重平衡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17.中医强调中药的个体化配方,因病制宜。

18.中医药的理论扎根于传统文化与哲学。

19.中医讲究辩症辩证,因病因人而异。

20.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21.中医是源于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积淀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

22.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以平衡健康为目标。

23.中医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长期健康。

24.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5.中医通过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身体自我康复能力。

26.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7.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等,构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28.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29.中医视病症为整体,不只看一部分。

30.中医强调平衡阴阳,以达到身体内外的和谐。

31.中医强调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追求身心平衡。

32.中医治病重在调节,通过长期调理而不仅仅是暂时缓解。

33.中医注重“内外兼顾”,致力于维持身体内外的平衡。

34.中医重视防治结合,从源头上提高健康水平。

35.中医强调疾病与环境、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关联性。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中医经典语录11、一是认为道是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二是认为道是阴阳二气消长之理,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根由。

2、儒医还为中医理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

3、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故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应该像孙思邈那样,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才能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5、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群体“儒医”,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6、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7、《周易》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8、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10、所以他们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人风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儒家的特征。

1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2、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的得“道”者。

13、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

代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

14、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儒医”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

15、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而且还由于他们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故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语录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1、疔疮先出血, 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的经典语句

中医的经典语句

中医的经典语句
1. “中医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你感冒了,喝一碗热腾腾的中药,出出汗,是不是感觉好多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啊!
2. “中医调理身体,那效果真不是吹的!”你想想,身体虚弱的时候,中医慢慢给你调养,让你重新活力满满,多厉害呀!
3. “中医的针灸,哇,那简直绝了!”就好比身体里有个开关被堵住了,针灸一下就给你打通了,神奇不神奇?
4. “中医的理论,那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慢慢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5. “中药的味道虽然苦,但是效果杠杠的!”就如同吃苦瓜,虽然苦但对身体好呀,中药不也是这样嘛!
6. “中医诊断,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找到病因,是不是很牛?
7. “中医的推拿,舒服得很嘞!”好比给身体做了一次放松按摩,让你浑身舒畅,哎呀,真享受!
8. “中医的养生之道,那是一定要学学的!”就跟你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能让你健康又长寿呢!
9. “中医的智慧,那真让人佩服!”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健康之路,能不佩服吗?
10. “相信中医准没错!”你看那么多人通过中医治好了病,变得健健康康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维护人们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医。

国学经典中的中医文化句子

国学经典中的中医文化句子

国学经典中的中医文化句子1. “中医之道,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健康之路!你想想,就像迷路时突然出现的亮光,是不是让人充满希望?比如我有次感冒久不好,去看中医,那医生就像个神奇的引路人,几副药下去,我就又生龙活虎啦!”2. “国学里的中医文化,那可是个宝藏库呀!难道你不想去挖掘?像我朋友身体虚弱,就是靠着中医调理,现在精力充沛得像头牛!”3. “中医文化在国学中熠熠生辉,这不就是我们的健康密码吗?你看邻居大妈的关节炎,中医一出手,疼痛不再有!”4. “国学中的中医,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身心!难道你没感受过它的温柔呵护?我上次失眠,中医的调理简直妙不可言!”5. “中医文化于国学之中,恰似定海神针,稳定健康大局!你说,当你被病痛折磨,中医是不是能像英雄一样拯救你?我舅舅的胃病就是这么被治好的!”6. “国学里的中医,那是智慧的结晶,难道不值得我们珍视?好比我同学的痘痘肌,中医调理后,脸蛋变得光滑细腻!”7. “中医文化在国学的海洋里璀璨夺目,这不就是健康的导航仪吗?你瞧瞧,隔壁大爷的高血压,中医让它乖乖听话!”8. “国学中的中医,仿佛是神奇的画笔,描绘出健康的画卷!难道你不想让这画笔为你添彩?我同事的颈椎病,中医一治就轻松多了!”9. “中医文化于国学内闪闪发光,这难道不是康复的法宝?就像我表姐产后虚弱,中医调理让她迅速恢复元气!”10. “国学里的中医,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疾病的阴霾!你说,在你生病无助时,中医是不是像阳光一样给你力量?我邻居叔叔的中风,中医治疗效果显著!”11. “中医文化在国学中魅力无限,难道不是我们的健康卫士?像我阿姨的内分泌失调,中医调理后整个人都容光焕发!”12. “国学中的中医,恰似甘甜的泉水,滋养着生命之花!你想想,当身体干涸,中医是不是能带来滋润?我朋友的慢性咽炎,中医让他不再难受!”13. “中医文化于国学之中大放异彩,这不就是健康的福音吗?你看我姑父的糖尿病,中医帮忙控制得很好!”14. “国学里的中医,那是心灵的抚慰剂,难道你不需要?好比我堂姐的焦虑症,中医让她心情舒畅!”15. “中医文化在国学的花园里芬芳四溢,难道你不想闻闻这健康的香气?我邻居姐姐的月经不调,中医一调理就正常啦!”16. “国学中的中医,仿佛是坚固的盾牌,抵御疾病的攻击!难道你不想拥有这坚实的保护?我同学的皮肤病,中医出手就解决了!”17. “中医文化于国学内璀璨如星,这难道不是照亮健康的明灯?就像我舅舅的痛风,中医治疗让他行动自如!”18. “国学里的中医,如同神奇的魔法棒,消除病痛的困扰!你说,当你被疼痛折磨,中医是不是能施展魔法?我朋友的腰肌劳损,中医让他告别痛苦!”19. “中医文化在国学中熠熠生辉,难道不是我们健康的依靠?像我堂哥的失眠多梦,中医调理后睡得可香了!”20. “国学中的中医,恰似温暖的港湾,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你想想,在健康的海洋里漂泊,中医是不是那个能让你安心停靠的地方?我妈妈的偏头痛,中医治疗效果超棒!”。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

相信中医的文案短句1.中医药创造奇迹,医者对人类的贡献无法估量。

2.百病缠身不必忧,中医药有救星。

3.中医医者不仅是医生,更是治病救人的好教练。

4.中医让身体恢复活力,让人心灵再次有温度。

5.中医药用心诊疗,医者专注看病。

6.中医药治病有力,医者用心细致。

7.中医药潜心研究,医者细心用药。

8.中医药强身健体,医者负责守护。

9.中医药拯救生命,医者诠释仁心。

10.中医药治愈百病,医者诚心救人。

11.中医药回归自然,医者传承医道。

12.中医药以德服人,医者以心换心。

13.中医药妙手回春,医者心系病患。

14.中医药修心养性,医者造福人类。

15.中医药保健康,医者护生命。

16.中医药以和为贵,医者以和谐为本。

17.中医药求真务实,医者以救死扶伤为本。

18.中医药以回归大自然为根本,医者以敬天爱人为准绳。

19.中医药融合多美学,医者传承古医术。

20.中医药化解万千病痛,医者不畏艰辛。

21.中医治未病,西医治已病。

22.中医立身,大医救命。

23.中医调理,西医治病。

24.中医养生,西医治疗。

25.辩证求神,施术解难。

26.中医讲究调和,西医重视药物。

27.中医讲究整体,西医注重细节。

28.中医看气色,西医看化验。

29.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西医强调病因病机。

30.中医重视生活方式,西医强调药物疗法。

31.中医认为食疗宜饮食,西医认为药疗宜服药。

32.中医讲究食疗调理,西医注重药物治疗。

33.中医讲究精神调养,西医强调药物调理。

34.中医注重预防保健,西医注重疾病治疗。

35.中医强调身心调和,西医注重药物作用。

36.中医治未病,西医治已病。

37.中医注重体质调理,西医注重病症诊疗。

38.中医以阴阳为中心,西医以病理为重点。

39.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西医强调局部治疗。

40.中医以食补为主,西医以药治为主。

41.中医千年传承,治病救人42.中医讲究平衡调理,预防保健43.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治本不治标44.中医强调因人施治,个性化医疗45.中医宝典《黄帝内经》,智慧传世46.中医五运六气,辨证施治47.中医善于辨证,诊断精准48.中医药物源于自然,疗效温和49.中医针灸、推拿、拔罐,多种疗法50.中医通过调理气血,达到身体平衡51.中医强调食疗调理,讲究饮食养生52.中医强调节气养生,顺应自然规律53.中医通俗易懂,讲究朴实原理54.中医草本药材丰富,治疗范围广泛55.中医调理脏腑,维护身体机能56.中医以“不治已病,而使未病”为宗旨57.中医注重预防保健,强身健体58.中医治未病,提高免疫力59.中医以温和疗效见长,关注身体平衡60.中医传统智慧,医学宝库璀璨61.中医治未病,以治已病62.中医强调平衡生活、饮食和运动63.中医讲穷养生64.中医重视治未病65.中医强调防病治病66.中医强调平衡阴阳67.中医讲穷养生68.中医治未病,以治已病69.中医强调治未病70.中医强调防病治病71.中医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72.中医注重调节身体的内在平衡73.中医重视防病治病74.中医讲穷养生75.中医治未病,以治已病76.中医强调预防疾病77.中医强调治未病78.中医重视调养生机79.中医认为体质平衡是健康的关键80.中医讲穷养生81.中医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信不疑。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教学文案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教学文案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一、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十二时辰养生何为天?一日曰天!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

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人的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的打破!人的生命活动,比如工作、休息、营养、排泄等都是以“日循环平衡”为单位为基础的。

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子时23:00--01:00 │胆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语录中医名言名句1第一部分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第二部分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八九。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第三部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凡名家亦有偏处。

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

两家对待,各具至理。

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

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

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冉雪峰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阳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