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形成和发育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植物合成有机体,以 残枝落叶和根系凋落 物的方式提供土壤有 机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 破碎并分泌有机酸, 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 构的发展。
(右图为天然林)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由北向南 的森林分布规律为: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 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常 绿阔叶林 雨林季雨 林
母质因素
1.概念: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
2.类型
冲积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水 洪积母质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运积母质 风 黄土母质
沙丘 冰川 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在母质被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 施加影响。归纳为:
–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 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6.2~6.6 土壤形成的气候、 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6.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6.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6.2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土壤结构
土壤的系列发育:指土壤的发生类型在漫长的地质时 期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土壤是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如: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植物和土壤相互演 替模式, 植物群落A 土壤A 植物群落B 土壤B 植物群落C 土壤C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土壤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壤属性 ,这些属性的内在综合表现为肥力,而外在特征则 反映在土壤剖面的形态、发生层或土体构型上,即 土壤发育的具体表现。
一、土壤的个体发育 土壤的个体发育:某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它新的母质上开 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程。 在没有破坏作用的情况下,土壤个体向着具有当地典型的土壤 形成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发展,最后进入当地土壤行列, 达到暂时的动态平衡。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 有序的排列状况,不同的土壤类型土体构型不同, 因此,土体构型是识别土壤的最重要特征。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三节 土壤发育
土壤发育: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 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 特性的土壤。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 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 整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和母质层。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包含三个基本发生层: 成土因素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发生层),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A和B 是必备土层。 A——淋溶层——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和物 质的淋溶层。生物活动最为激烈 B——粘粒淀积层;物质可来源于上部,也可来源于 下部;可是粘粒,也可是钙铁锰铝;淀积的部 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下部 C——母质层,未风化体或深度风化物,没有产生明 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 其他土壤剖面发生层见表7-8。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第三节 土壤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母质• 气候因素• 生物作用• 地形地貌• 时间• 人类作用一、土壤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作用力、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 enesis t 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y– 时间-time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岩石类型• 岩浆岩:溶化岩浆形成的岩石• 火山岩:冷却凝固的岩浆• 沉积岩:由悬浮液或溶液沉淀形成的物质 • 变质岩: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改变的岩石地质大循环 (Reeves, 1998)风化壳• 处于岩层上部,岩石破碎形成的碎屑物 • 可以直接由下层岩石形成• 也可从别处搬运而来• 厚度不一成土母质• 风化壳的上层已发生许多变化 • 下层最初的风化壳即为土壤母质 – 未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冰碛物• 河流沉积物• 湖泊沉积物• 风成物• 崩积物冰碛物• 冰川搬运和沉积的碎屑物质• 不均一性,大小混杂、缺乏层次性河流沉积物• 由水流沉积而成,包括冰川溶化水• 砾石、砂粒和粉粒,圆形、大小规则、层次分明湖泊沉积物•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通常缺乏大块砾石风成沉积•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中细砂粒或粉粒崩积物• 大小混杂、缺乏层次,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二、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气候大区年干燥度自然景观湿润<1.0 森林半湿润 1.0~1.6 森林草原半干旱 1.6~3.5 草原干旱 3.5~16.0 半荒漠极干旱>16.0 荒漠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湿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①淋溶型水分状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部分淋溶③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8.土壤科学原理与实践(土壤形成和发育)2010
慢转变。
物理风化:形成碎屑,增加比面,加速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导致结构变化,减轻物理风化的阻力
(2)生物风化
*
*
微生物参与早期岩石和矿物的风化
有机体对矿物颗粒的粘着、穿插和剥落,加速 矿物的分解 有机体吸附营养元素,打破土壤溶液中离子平 衡,也促进矿物风化 生物体代谢产生有机物质可增加对矿物的溶解 和络合淋溶作用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显域土:排水条件较好而又比较平稳的地形条件下形 成的,气候条件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影响的土 壤。
土壤地带性分布:
如:在温带,自西北向东大气湿度增加,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灰)钙土、栗 钙土、黑钙土、黑土
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
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
*
*
(3)原生矿物的稳定性
* 风化初期的幼年土壤(漠区土壤),易风化矿物 稳定而不易风化,如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角 闪石、黑云母和钠长石等
*
风化中等程度的软土、淋溶土、始成土中,石英 、伊利石、蛭石、蒙脱石较多 在湿热区高风化强淋溶的氧化土、老成土(砖红 壤、红壤)上,土壤粘粒矿物主要为高龄石、三 水铝石和氧化铁矿物
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涉及的空间大,时 间长,植物营养元素不积累。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循环,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的 积累,使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成土作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数的基本作用 的总和。 成土作用分: 物理的:团聚、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蚀 化学的:水化、水解、溶解、粘粒矿物形成、氧化 还原、合成分解 生物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形成和分解、固氮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s = ∫(p,cl,o,r, t…)s = ∫(t cl,o,r,p,…)s = ∫(…cl,o,r,p,t)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
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
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
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
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2影响土壤化学元素成分: 从酸性岩到基性岩母质随含硅量减少,Fe、Mn、Mg、Ca含量增加。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耕作土壤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地理中的耕作土壤知识点则是我们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与耕作土壤相关的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上最为重要的地球物质之一,是由岩石破碎、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等有机和无机物质经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质风化、物质迁移、物质聚集和有机质分解等几个阶段。
具体而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为碎石、砂粒、粉砂等颗粒,迁移作用将这些颗粒由上层迁移至下层,聚集作用使颗粒在下层汇聚形成土壤层,有机质分解则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逐渐分解而形成的腐殖质和肥料。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等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粒、粉砂、粘土等,其比例构成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液态水分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可以滋养植物根系并有效地传输养分。
空气是土壤中的气体成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代谢都非常重要。
有机质则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密切相关。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颗粒的比例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颗粒间隙较大,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透水性和保水性均较好;粘土颗粒细小,颗粒间隙较小,保水性极好但透水性较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
四、耕作土壤的改良耕作土壤的改良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常见的耕作土壤改良方法包括翻耕、施肥、灌溉、轮作和深耕等。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灌溉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满足植物的需求;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养分,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五、耕作土壤与农业生产耕作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准确地掌握耕作土壤的知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土壤是怎么生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
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
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必须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生,因此,它只能发生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特别是绿色植物之后,而且成土过程一经发生,便一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两个过程是无法分离的。
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母质好比是土壤的“母亲”,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影响。
例如,湖积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通常比第四纪红壤和砖红壤发育的红壤更加肥沃。
气候就像雕刻师,不同的气候特征赋予不同地区特异的降水和温度等自然条件,从而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合成和转化速率也有所不同。
例如,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程度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干旱地区。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
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
地形在成土过程中虽然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但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供稿)。
土壤发育时间 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时间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时间。
它由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母质、植被、地形和时间。
以下是一般土壤发育的四个阶段:
1. 侵蚀阶段:在这个阶段,雨水和风力等自然力量开始冲刷和侵蚀岩石表面,将其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这些风化颗粒与有机物质混合,形成一个初步的母质。
2. 淋溶和淋溶沉积阶段:在这个阶段,水通过渗透到土壤中,将溶解的物质从上层土壤带到下层。
这个过程被称为淋溶,它有助于形成土壤分层。
溶解的物质最终在下层土壤沉积,形成了一个贫瘠的、富含粘土和矿物质的层。
3. 土壤转化和积聚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它们通过根系释放的物质和分解的有机物质改变土壤的性质。
这些过程导致土壤的粘土和有机物质的积聚,以及土壤分层的进一步形成。
4. 土壤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
土壤分层明显,有机质丰富,养分循环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良好。
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气候和地理条件。
然而,一般来说,土壤的发育过程需要数百至数千年的时间。
土壤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过程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5.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季节性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相对活跃的钙镁的碳酸盐发生淋溶和淀积,在土体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6.盐渍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或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地平低地,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集中,形成盐积层7.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如板结)的过程。
碱化过程与盐化有密切联系。
松嫩平原碱土发育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而厌氧,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
岩石到土壤的变化过程
岩石到土壤的变化过程引言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土壤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由岩石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转化而来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到土壤的变化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和破碎、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等内容。
岩石的风化和破碎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逐渐形成。
然而,岩石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会受到外界的力量和作用而发生风化和破碎。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物理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和变形。
常见的物理风化方式有以下几种:1.温度变化:岩石在昼夜温差的作用下,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会发生微小的破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微小的破裂逐渐扩大,导致岩石破碎。
2.冻融作用:当岩石中含有水分,并且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会冻结成冰。
由于水的膨胀性,冰的形成会导致岩石发生破裂和破碎。
3.植物根系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到岩石的裂缝中,通过生长和扩张的力量,使岩石发生破碎。
特别是在岩石表面的裂缝处,植物的根系能够迅速扩张,进一步加剧岩石的破碎程度。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化学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和溶解。
常见的化学风化方式有以下几种:1.氧化作用:岩石中的金属元素,如铁、铜等,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
这些氧化反应会导致岩石表面产生颜色变化,形成铁锈等物质。
2.溶解作用:某些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的作用下会溶解。
例如,碳酸盐岩中的方解石在水中会溶解,形成洞穴等地貌。
3.水解作用:岩石中的某些矿物质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新的矿物质。
例如,长石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粘土矿物。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是由岩石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转化而来的。
它是地球上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
岩石破碎岩石破碎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
当岩石经历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后,会逐渐破碎成小颗粒或碎屑。
这些碎屑的大小和形状会受到岩石类型、风化程度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土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一些高三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溶解、侵蚀等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
土壤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植被、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等。
土壤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的增添、淋溶作用、铁锈化、胡氏作用等几个阶段。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的成分比例,常见的有沙壤、粘壤、壤土等。
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砂粒状、团粒状、块状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比例,对于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养分含量等。
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植物对于土壤pH值的要求有所差异。
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土壤中的生物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蚯蚓、昆虫等大型生物。
这些生物在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保护与治理土壤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土壤对于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保护与治理方法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等。
此外,科学合理的土壤利用与土地规划也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
总结:地理学科中的土壤知识点涉及土壤的形成、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保护与治理等方面。
对于理解地球表层的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加对土壤这一自然资源的认识,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土壤形成的过程范文
土壤形成的过程范文土壤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步骤。
下面将从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生物作用以及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等方面详细介绍土壤形成的过程。
1.岩石的物理破碎:2.化学风化:物理破碎后,岩石开始进行化学风化。
化学作用是指岩石与空气中的氧、水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氧气和水对岩石中的矿物质进行氧化或水解,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进一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些化学作用会加速岩石的分解和溶解,形成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和溶解物质。
3.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昆虫、蚯蚓和植物等生物,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通过根系生长和降解有机物等方式,加速岩石的物理破碎和化学风化。
植物的根系可以渗透到岩石的缝隙中,进一步扩大物理破碎的程度。
生物还会分泌有机酸和酶等物质,加速矿物质的溶解和转化。
4.土壤发育阶段:土壤发育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快速土壤发育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年轻的地质环境中,如火山灰堆积或被水侵蚀的区域。
物理破碎和化学风化等过程相对较快,形成较薄的土壤。
(2)向暖阶段:土壤开始逐渐形成更厚的土壤剖面。
生物作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有机物蓄积增加。
(3)向成熟阶段:土壤形成进一步加快,形成更深的土壤剖面。
有机物蓄积变得更加显著,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增加。
(4)最终阶段:5.时间因素:总结起来,土壤形成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生物作用以及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自然环境中,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具有特定性质和特征的土壤。
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学家威廉斯学说
土壤学家威廉斯学说威廉斯学说是土壤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它提出了土壤形成和土壤发育的原则和规律。
威廉斯学说主要关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土壤的发育。
威廉斯学说认为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包括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等。
在这些过程中,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土壤的各个组分。
威廉斯学说强调了土壤发育的环境条件对土壤形成的重要性。
不同的地质、气候和植被条件会导致土壤的特征和性质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往往富含铁铝氧化物,而草原地区的土壤则可能富含有机质。
威廉斯学说还强调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关键的生物化学作用,例如分解有机物、固氮和溶解矿物质等。
这些作用对土壤的发育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威廉斯学说还强调了土壤的动态性。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水文过程和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的来说,威廉斯学说为我们理解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研究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征和性质,并为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威廉斯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对于土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是关于威廉斯学说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威廉斯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土壤资源,为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母质(parent material)定义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类型(按成因分)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在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中的作用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坡积物(细、厚、肥)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岩浆岩(magmatic rock):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母质影响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例如分布在我国华南的砖红壤是我国境内风化强度最深、成土时间最长的一类土壤,但母质对砖红壤的性质仍有深刻的影响气候(水热条件)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湿度(humidity)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淋溶型(eluviation)水分状况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土壤表层每年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有多余的水补给地下水。
这种土壤常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非淋溶型(non-eluviation)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降水只能到达一定的深度,蒸发较强,土壤淋溶作用弱。
这类土壤常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的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上升水型水分状况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形成这种水分状况的重要条件是地下水接近地表,并能以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土壤。
停滞型(stagnation)水分状况地表经常积水,沼泽化(aludification)土壤即属此类型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温度(temperature)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温度状况(temperature regime)将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风化与合成。
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温度从0℃增长到50℃时,化合物的解离度可增加7倍。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实际上水热两因子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发展。
在热带地区(tropic region),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高温才能促进原生矿物的深度风化,形成砖红壤,而在缺少水分的条件下,风化强度较弱,土壤向燥红土方向发展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与土壤形成随着气候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状况也有相应的变化自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中盐类的迁移能力也不断加强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的概念(1)在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2)在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土壤是气候变化(climatic variation)的记录者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气候。
生物因素(biotic factor)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the leading effects)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植物在成土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中的作用能量转化(conversion of energy)及有机质形成: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富集作用(enrichment)及有效化(effectuation):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起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
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展:植物根系可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作用破坏矿物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并通过根系活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
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natural vegetation and hydrothermal condition)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土壤动物(soil animal)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微生物(microorganism)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如硅酸盐细菌能促进土壤中磷钾溶解移动)。
地形(landform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1)在较高的地形部位,部分降水受径流的影响,从高处流向低处,部分水分补给地下水源,土壤中的物质易遭淋失;(2)在地形低洼处,土壤获得额外的水量,物质不易淋溶,腐殖质较易积累,土壤剖面的形态也有相应的变化。
坡面的形态(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凹面还是凸面)对水分状况影响很大(1)凸坡和光滑的坡面不易保存水分,而凹坡与粗糙坡面水分较充足。
(2)平原地区(flat country)因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微地形的差异会引起土壤水分状况很大的差别。
地形的差别还可导致地形雨(orgoraphical rain)在热带、亚热带低山区,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背风面的降水量与迎风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形对水分状况的影响,在湿润地区尤为重要;而在干旱地区则相对较小地形也影响着地表温度不同的海拨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射不同,例如南坡常较北坡温度高。
地形与母质的关系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不同的地形部位常分布有不同的母质:1、山地上部或台地上,主要是残积母质(residual material);2、坡地和山麓地带的母质多为坡积物(slope wash);3、在山前平原的冲积扇地区,成土母质多为洪积物;4、河流阶地、泛滥地和冲积平原、湖泊周围、滨海附近地区,相应的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和海积物。
地形(landform)与土壤发育的关系1、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在山地表现尤为明显。
山地地势高、坡度大,切割强烈,水热状况和植被变化在,因此山地土壤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如:四姑娘山2、地形发育(地形受地质营力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对土壤发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及气候和植被状况,使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和土被发生演变。
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可构成水成土(aquatic soil)(河漫滩<flood land>)→半水成土(semi- aquatic soil)(低级阶地<lower terrace) →地带性土(zonal soil)(高级阶地<higher terrace>)的发生系列成土时间(time factor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时间因素(time factor)对土壤形成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母岩差异大;反之亦然。
土壤年龄(soil age)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absolute age):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2、相对年龄(relative age):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土壤剖面发育明显,土壤厚度大,发育度高,相对年龄大;反之相对年龄小。
通常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而不是年数,亦即通常所谓的相对年龄。
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1、母质和环境条件的差异会影响风化作用和土壤形成的速率2、土壤发育速率与自然界许多过程一样,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当土壤处于幼年阶段时,土壤的特性随时间变化很快,但随着成土年龄的增加,速率渐渐转慢,且不同的成土过程在时间上的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
3、不同地区、类型的土壤,形成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土壤形成的阶段性热带地区(tropic region)的土壤形可成分为5个阶段:初期(early days)为未风化的母质;青少年期(adolescence)风化已经开始,但许多母质物质仍保留在土壤中;壮年期(mature period)易风化的矿物大部分已分解,粘粒明显增加;老年期(senility)矿物分解已处于最后阶段,只有少数强抗风化的原生矿物被保存;最后阶段(final stage)土壤发育已完成,原生矿物基本上彻底风化人类活动(humans activity)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但它与其他五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活动的影响可通过改变各自然因素而起作用,并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