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和发育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与其他5 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和 定向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 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 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可通过改变各种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这种作用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5-6)。 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 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 壤。
二母质的类型资料仅供参考?????运积母质残积母质成土母质类型????????????????????????????????????崩积物重积母质地心引力冰碛母质冰川砂丘黄土母质风海积母质湖积母质洪积母质坡积母质冲积母质流水沉积水资料仅供参考三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1母质对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有影响
2、生物小循环(micro-biological cycle):是植物营
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即植物从土壤中吸
收养分,然后又通过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又转化为植物所需养分,并促进土壤肥力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是从土壤到土壤的一个过程。 3、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特点
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
通常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而不是 年数,亦即通常所谓的相对年龄。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1、土壤形成速率受母质和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只需100年就风化,而砂岩
则需要200年。 2、土壤发育速率与时间变化有关。一般当土壤处 于幼年阶段时,土壤的特性随时间变化很快,但随着 成土年龄的增加,速率渐渐转慢,且不同的成土过程 在时间上的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 3、不同地区、类型的土壤,形成的时间有很大的 差异。
第六章:土壤形成和发育(原7章)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植物合成有机体,以 残枝落叶和根系凋落 物的方式提供土壤有 机质;
植物根系的穿插挤压 破碎并分泌有机酸, 促进土壤的形成和结 构的发展。
(右图为天然林)
生物因素1.—植物的作用
我国东部沿海由北向南 的森林分布规律为:
针叶林 针叶阔叶混 交林 落叶阔叶林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常 绿阔叶林 雨林季雨 林
母质因素
1.概念:岩石风化物或堆积物
2.类型
冲积母质
残积母质 坡积母质 水 洪积母质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运积母质 风 黄土母质
沙丘 冰川 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
成土母质的作用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在母质被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中对成土过程 施加影响。归纳为:
– 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 成及其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6.2~6.6 土壤形成的气候、 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6.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6.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6.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6.2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6.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6.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6.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考研考点整理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考研考点整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生物(最活跃的因素)●植物●能量转化及有机质形成●富集作用及有效化●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育●自然植被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动物●参与腐殖质形成和养分转化●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合成土壤腐殖质,增强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性●地形●时间●❗❗相对年龄:土壤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绝对年龄:土壤从新鲜母质开始发育算起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土壤发育速度:土壤形成速率或土壤发育速率,就是形成土壤的快慢或土壤发育阶段更替的快慢●人类活动●❗❗气候●淋溶型: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壤中有多余的水补给地下水。
形成的土壤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蒸发作用较强,土壤淋溶作用弱。
形成的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且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等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
●上升水型水分状况:蒸发和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且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并以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土壤。
形成的土壤性质与下水性质密切相关,如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
●停滞型水分状况:地表经常积水,易形成沼泽化土壤。
●母质: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变成疏松的堆积物,称为风化壳,其表层为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过程●❗❗❗大小循环●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风化后,其风化产物经过淋溶、搬运与堆积并产生成岩作用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特点●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积累,土壤中的养分元素流失●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土壤中的❗植物营养元素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迁移(不考)●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累过程:指在各种植物和微生物的参与下,土体中特别是表土层进行的有机质积累的过程。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土壤形成与发育
1、影响母质类型的形成:
地形条件支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不同地形部位上分 布着不同的母质类型。
2、改变地带性气候特征:
海拔不同,坡向不同,温度和气候就有差异。同一地 区,海拔高的山地上,气温低,湿度大;低丘的顶部 易旱,洼地易过湿。同一山体,南坡较温暖,“阳 坡”,北坡较阴凉,“阴坡”。
这些条件的差异,轻者影响土壤性状,重者影响土壤 类型。
在干旱寒冷地区,降雨少,温度低,风化作用进行缓 慢,盐基的淋溶程度低。因此土壤常呈盐基饱和状态, 偏碱性。
在湿润温暖地区,风化作用进行的迅速而强烈,多呈 盐基不饱和状态,呈酸性。
三、地形因素
地形指地表的形态特征。不时具体的物质。 地形不直接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影响,而是间接地影
响土壤的形成过程。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 而形成的。土壤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 物圈之间存在着经常性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严格说来,任何与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上有 联系的因素都对土壤形成有影响。但一般认为,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和人为活动等 因素比较重要。
2、“地衣”阶段:出现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 菌、地衣组成的原始植物群落,进一步促进矿物分解,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细土。
3、“苔藓”阶段:生物风化和成土过程速度大大提高, 为高等绿色植物的生长准备了物质基础。
二、有机质累积过程
在草本或木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的累积过 程,称为有机质累积过程。
四、生物因素
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 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从某
种意义上说,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引言成土因素学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因和机制,它是土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四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
二、岩石母质岩石母质是指土壤形成的最初物质来源,它对土壤性质和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岩石母质的种类和性质不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沉积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黏重粘性,而火山岩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多为轻松疏松。
三、气候气候是指大气环境对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态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蒸发快速,使得土壤中盐分浓度增加,从而导致盐渍化现象。
四、生物生物是指土壤中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分泌物可以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形态和特征。
动物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例如蚯蚓的挖掘行为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分解有机质并释放出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五、时间时间是指土壤形成和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所需时间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在砂岩母质地区,由于风化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因此会形成深度较浅、颗粒较大的砂质土壤。
六、总结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和时间是决定土壤形态和特征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
了解这些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8.土壤科学原理与实践(土壤形成和发育)2010
慢转变。
物理风化:形成碎屑,增加比面,加速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导致结构变化,减轻物理风化的阻力
(2)生物风化
*
*
微生物参与早期岩石和矿物的风化
有机体对矿物颗粒的粘着、穿插和剥落,加速 矿物的分解 有机体吸附营养元素,打破土壤溶液中离子平 衡,也促进矿物风化 生物体代谢产生有机物质可增加对矿物的溶解 和络合淋溶作用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显域土:排水条件较好而又比较平稳的地形条件下形 成的,气候条件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影响的土 壤。
土壤地带性分布:
如:在温带,自西北向东大气湿度增加,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灰)钙土、栗 钙土、黑钙土、黑土
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
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
*
*
(3)原生矿物的稳定性
* 风化初期的幼年土壤(漠区土壤),易风化矿物 稳定而不易风化,如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角 闪石、黑云母和钠长石等
*
风化中等程度的软土、淋溶土、始成土中,石英 、伊利石、蛭石、蒙脱石较多 在湿热区高风化强淋溶的氧化土、老成土(砖红 壤、红壤)上,土壤粘粒矿物主要为高龄石、三 水铝石和氧化铁矿物
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涉及的空间大,时 间长,植物营养元素不积累。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循环,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的 积累,使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成土作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数的基本作用 的总和。 成土作用分: 物理的:团聚、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蚀 化学的:水化、水解、溶解、粘粒矿物形成、氧化 还原、合成分解 生物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形成和分解、固氮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土壤是怎么生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
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
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必须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生,因此,它只能发生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特别是绿色植物之后,而且成土过程一经发生,便一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两个过程是无法分离的。
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母质好比是土壤的“母亲”,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它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影响。
例如,湖积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通常比第四纪红壤和砖红壤发育的红壤更加肥沃。
气候就像雕刻师,不同的气候特征赋予不同地区特异的降水和温度等自然条件,从而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合成和转化速率也有所不同。
例如,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程度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干旱地区。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动物粪便和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而且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
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土壤有机物,释放各种养分,合成土壤腐殖质,固定大气中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参与养分形态转化。
地形在成土过程中虽然不提供任何新的物质,但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供稿)。
土壤发育时间 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时间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时间。
它由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母质、植被、地形和时间。
以下是一般土壤发育的四个阶段:
1. 侵蚀阶段:在这个阶段,雨水和风力等自然力量开始冲刷和侵蚀岩石表面,将其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这些风化颗粒与有机物质混合,形成一个初步的母质。
2. 淋溶和淋溶沉积阶段:在这个阶段,水通过渗透到土壤中,将溶解的物质从上层土壤带到下层。
这个过程被称为淋溶,它有助于形成土壤分层。
溶解的物质最终在下层土壤沉积,形成了一个贫瘠的、富含粘土和矿物质的层。
3. 土壤转化和积聚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它们通过根系释放的物质和分解的有机物质改变土壤的性质。
这些过程导致土壤的粘土和有机物质的积聚,以及土壤分层的进一步形成。
4. 土壤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
土壤分层明显,有机质丰富,养分循环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良好。
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气候和地理条件。
然而,一般来说,土壤的发育过程需要数百至数千年的时间。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过程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5.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季节性淋溶,使矿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铁、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未发生移动,而相对活跃的钙镁的碳酸盐发生淋溶和淀积,在土体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6.盐渍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或成土母质中的易溶性盐类,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地平低地,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体表层集中,形成盐积层7.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如板结)的过程。
碱化过程与盐化有密切联系。
松嫩平原碱土发育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由于土层长期被水浸润而厌氧,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层。
《土壤形成和发育》课件
目录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 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保护与改良
01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概念
Chapter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定义
土壤形成
是指土壤在气候、生物、母质、 地形、时间等外在因素影响下, 发生物质迁移和转化,并最终形 成土壤的过程。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蜈蚣等,它们对土壤 的形成和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动物对土壤的改良
动物在土壤中活动,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同时也能帮 助分解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动物的活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和产量。
土壤中的植物
植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措施
合理利用土壤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 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保护土壤的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控制污染源,提高公 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土壤的物理性质
Chapter
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包括矿物质、有机质 和水分等。
土壤质地分类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不 同质地类型。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肥力
土壤颗粒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从而 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这一阶段,土壤的理化性质逐渐稳 定,土壤结构、肥力等特征逐渐显现 。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和微生物通 过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
土壤形成和发育
表7.6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E.M.Bridges,1982)
有 利 效 果*
有 害 效 果*
1.母质 2.地形
a.增加矿质肥料,b.增积贝壳和骨骼,c.局部增积灰分, a.动植物养分通过收获取走多于回收,
d.迁移过量物质如盐分,e.施用泥灰,f.施用淤积物
b.施用对动植物有毒的物质,c.改变
一、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 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 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 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enesis theory)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 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土壤组成足以抑制植物生长
a.通过增加表层粗糙度,建造土地和创造结构以控制侵 a.湿地开沟和开矿促其下降,b.加速
蚀,b.增积物质以提高土地高度,c.平整土地
侵蚀,c.采掘
3.气候
a.因灌溉而增加水分,b.人工降雨,c.工业上经营者释 放CO2到大气中并可能使气候转暖,d.近地面空气加热,e. 用电气或用热气管使亚表层土壤增温,f.改变表层土壤的 颜色,以改变反射率,g.排水迁移水分,h.风的转向
5.时间
a.因增添新母质或因土壤侵蚀而局部母质裸露,从而使 土壤更新,b.排水开垦土地
a.养分从土壤和植被中加速迁移,以 致土壤退化,b.土壤居于固体填充物 和水下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 二者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
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 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
许多土壤中在100年内就 可使土壤有机质达到准平衡;在 较有利的条件下,一个弱发育的 B层可在数百年内形成;在400~ 500年的成土时间内,就可看出粘 粒由A层向B层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vegetation)的作用
能量转换(conversion
of energy)及有机质形成
太阳能→化学能 (潜能)
矿物质富集作用(enrichment)及有效化
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起 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化。
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展
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挤压作用破坏矿物 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并通过根系活动,促 进土壤结构发展。
成土因素学说 In later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 V.V. Dokuchaev 土壤发生学说 (soil genesis theory) originally identified the principal soil-forming factors as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 成土壤的。 climate, biota, parent material, relief and landscape age.
17
Litter input rates for different ecosystems
Ecosystem
Tundra (冰沼植被) Litter input (t ha-1 a-1) 1.5
Boreal forest (北方森林)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 (温带落叶阔叶林) Temperate grassland (温带草原)
低
水成土(aquatic soil) (河漫滩 flood land)
河谷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示意图
27
6.1.6 成土时间(Time)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Time does not exert a direct control on soil formation, but is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all the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operate, and its role in soil formation is integr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il-forming environments. Soils generally become more developed through time with the progressive operation of pedogenic processes.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oils may reach an equilibrium condition, when they can be said to be fully developed.
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山地表现尤为明显 山地地势高、坡度大,切割强烈,水热状况和植被变 化大,因此山地土壤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形发育(地形受地质营力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对土壤发 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由于地壳上升或下降,影响土壤侵蚀与堆积过程及气 候和植被状况,使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和土被发生演变。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交互作用)
实际上水热两因子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 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发展。
12
热带雨林
波哥大草原
内华达山地
积雪
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的实验模拟 (据Jenny,1983)
13
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与土壤形成
土壤地带性 (soil zonality)
母质风化
气候因素→ 土壤水热状况→
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10
1.寒温带 2.温带 3.暖温带 4.北亚热带 5.中亚热带 6.南亚热带 7.热带
11
湿度(humidity)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气 候 的 影 响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温度(temperature)
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风化、分解与合成。 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
climate 气候 organisms 生物 relief 地形 parent material 母质 time 时间 human active 人为活动
4
Clorpt 函数式
6.1.2 母质(Parent material)对土壤发生的作用
Surfacerock
weathering
Weatheringcrust(风化壳)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影响土壤矿物组成
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
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 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落叶阔叶林 (棕壤)
落叶常绿阔叶林 (黄棕壤)
常绿阔叶林 (红壤、黄壤、赤红壤)
南
雨林、季雨林 (砖红壤)
19
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作用
分解有机质,释放潜能和养分 参与腐殖质形成,增强土壤肥力 生物固定大气中的N 分解矿物,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
土壤动物(soil animal)的作用
红壤
2
6.1 Soil-forming factors and its functions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6.1.1 Soil-forming factors土壤形成因素 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 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气候的变化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 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气候。
1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气候带 热带 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北亚热带 暖温带 温带 寒温带 植被类型 季雨林或雨林 亚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 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土壤类型 砖红壤 赤红攘 红壤、黄壤 黄棕壤、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棕色针叶林土
UNITE 2
SOIL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土壤环境过程
6.Soil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土壤形成和发育 7.Soil Colloidal Chemistry and Surface Reaction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8.Soil Acidity/Alkalinity and Re-dox Reaction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9.Soil Nutrient Cycling 土壤养分元素循环
流水沉积
水
湖积母质 海积母质 黄土母质 沙丘
冲积母质 坡积母质 洪积母质
风
冰川——冰积母质 地心引力——重积母质(崩积物)
7
将成土母质分为以下8种类型:
8
Functions of parent material in soil formation(作用)
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影响土壤理化性状(如养分等)
地形的差别还可导致地形雨(geographical rain)
地形影响地表温度
不同的海拨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 射不同,例如南坡常较北坡温度高。
23
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形主要影响到土壤水热再分配关系
图7.4
地形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2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ef and soil development
15
6.1.4 生物因素(Biota)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土壤 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把太阳能引入成土过程, 使营养元素在土壤积聚,产生腐殖质,形成土壤团 粒结构,改善母质理化性质,形成具有肥力的土壤。 一定意义上,没有生物因素的作用,就没有 土壤的形成。
5
Definition of parent material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 (original bed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 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 础,是土壤的前身。 风化壳是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母质既不同于岩石:有初步肥力,颗粒分散,疏松多孔,有一定吸
1
6.Soi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土壤形成和发育
6.1 Soil-forming factors and its functions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6.2 Pedogenic processes
土壤形成过程
6.3 Soil development
土壤发育
Savanna (热带稀树干草原) Tropical forest (热带森林)
Source: Swift et al. 1979
7.5 11.1
7.5 9.5 30.0
18
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
北
针叶林 (棕色针叶林土) 针阔混交林 (暗棕壤)
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不同的地形部位常分 布有不同的母质。
山地上部或台地上,主要是残积母质(residual mater坡积物(slope wash);
在山前平原的冲积扇地区, 成土母质多为洪积物; 河流阶地、泛滥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周围、滨海附近地区,相应 的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和海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