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基础论文

合集下载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简介: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

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探讨,对于增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意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

题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本文内容:和谐社会,这一人类代代相传的社会理想,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

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探讨,对于增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意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无疑是必要的。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收获。

题目: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摘要:文章主要针对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现状,从吸引与凝聚作用、稳定和谐作用、连接与平台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构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分析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群众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精神文化建立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主要保障。

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其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意义,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形成。

群众文化具有较广泛的参与人群,活动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层面具有较强的多元性等特征,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吸引与凝聚作用在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群众文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例如:城市文化、学校文化、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文化等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吸引融合个体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群体性、集中性的文化。

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主导位置的属于社会的所有公众,其中群众文化既属于全体公众也属于所有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篇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和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成员生活幸福安康的基石,也是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要用爱心去构建。

爱心是一种关爱、关怀他人的情感,它是人类之间最基本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从发扬爱心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做起,为社会的和谐付出一份力量。

政府应该以爱心为导向,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那些生活在困难中的人们走出困境;加大对残疾人的关爱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有一个平等的地位。

只有政府用爱心为导向,才能够真正让社会实现和谐。

个人也应该从发扬爱心的角度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可以关心身边的朋友、同事、邻居,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等,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只有个人用爱心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够真正让社会实现和谐。

爱心也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从小事做起,用爱心去影响他人,才能够让社会道德真正发扬光大。

我们可以从爱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少用塑料袋、少开私家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也可以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出发,礼让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传播正能量的角度出发,积极向他人传递正能量,鼓励他人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

只有将爱心融入到社会道德中,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政府应该以爱心为导向,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政策;个人应该从发扬爱心的角度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爱心也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论文:《团结友爱: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石》

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论文:《团结友爱: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石》

《团结友爱: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石》摘要:团结友爱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深入探讨了团结友爱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提出了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团结友爱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团结友爱;和谐社会;个人成长;共同进步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团结友爱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从原始部落的共同狩猎到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当今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团结友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个人幸福生活的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二、团结友爱的内涵团结友爱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团结意味着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紧密合作、齐心协力。

它要求个体摒弃自私自利的心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共同为实现更大的价值而努力。

友爱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包容。

它倡导人们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团结友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行动准则。

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团结友爱也意味着在面对分歧和矛盾时,能够以理性、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三、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一)促进个人成长团结友爱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个人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团结友爱还能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使个人在集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社会矛盾和冲突得以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团结友爱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

要想建设和谐社会,爱心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元素之一。

爱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能让人们在更加美好的环境中生活。

爱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当我们充满爱心时,就能真正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这种关爱和善待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助互爱的氛围,使社会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爱心可以让人们在更加美好的环境中生活。

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关心、体谅、支持彼此,就会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温暖,也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而且,爱心还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远离暴力和冲突,使人们过上更加安宁、快乐的生活。

要想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一些理解、宽容、包容,少一些指责、攻击、冲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可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来支持慈善机构和社会公益项目。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爱心意识。

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尤其是那些需要特别关怀和帮助的人;尊重动物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爱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关爱他人,善待他人,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并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传递爱心,用行动来构建和谐社会。

让爱心在社会中流动,让和谐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论文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及论文引言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治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成为了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促进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遏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爆发,减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因素,从而提高社会稳定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各个领域的业务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财富积累,从而实现经济腾飞。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的和谐还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和谐社会可以减少文明现象和社会不良行为,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文明公民,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形象。

构建和谐社会的困难和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各方面矛盾问题严重在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

如贫富差距、环保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社会治理模式不完善社会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治理模式还不够完善,治理效果还未达到最优。

参与度不够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居民参与度还不够高,人们对于社会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度依然较低。

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和方法为了有效地解决困难和挑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推行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应该积极倡导和弘扬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一系列有益于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完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议论文作文素材6篇

构建和谐社会议论文作文素材6篇

构建和谐社会议论文作文素材6篇构建和谐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的和谐与否。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议论文作文素材。

1. 社会公平正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公平正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

比如,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权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 优化教育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提升整个社会素质的重要途径。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在国家层面,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在地方层面,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治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各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警察力量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严惩犯罪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提高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

4. 建设和谐家庭与邻里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健康的家庭观念与价值观;加强邻里关系的建设,推动邻里互助与合作。

只有每个家庭都能够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5. 倡导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的表现之一,倡导文明礼仪可以提升社会整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各界要共同倡导文明礼仪,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 推动社会参与与民主治理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推动社会参与与民主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政府要积极构建多元化、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

政论文范文

政论文范文

政论文范文在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公平和经济发展这两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教育公平与经济发展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

通过确保教育公平,可以减少社会不公,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经济的持续增长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然而,教育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忽视教育公平,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加剧社会不公。

反之,如果只注重教育公平而忽视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公平与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教育公平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

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鼓励创新和创业,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

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教育事业,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媒体和公众也应该提高对教育公平和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教育公平与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

只有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繁荣的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关于和谐社会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

“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篇1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

”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

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

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

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

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

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

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

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爱心可以带来社会关系的和谐。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关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中,人们愿意相互帮助、理解和包容彼此。

爱心在社会关系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爱心还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

爱心的存在可以让人们彼此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爱心能够使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促使人们更加平等、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只有充满爱心的人际交往,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爱心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的和谐需要有一个公正的环境,而爱心可以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

爱心使人们有责任感,愿意为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提供帮助和改善。

爱心让人们在关注自身利益的也关注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平等。

爱心还可以促进社会的互助与共享。

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中,人们始终保持着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情感,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爱心能够提供心灵的慰藉和鼓舞,使人们能够渡过难关。

爱心还能激发人们追求共同利益,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1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危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多边合作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关键词:危机管理和谐社会政府1.树立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知识。

提高危机管理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知道,今天的危机已呈现常态化,今天的社会时刻都有危机发生的可能。

因此,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危机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屡见不鲜,难以避免。

”2.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公共危机管理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

就社会现实情况看,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政府偶尔为之的任务,而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常态职能。

这就要建立常设性的专门危机管理部门,统一指挥重大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

然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却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

当公共危机出现后,主要依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临时机构来进行危机管理。

这些临时机构,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处理危机事件的经验,必然影响危机处理的效果。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地方各级政府内部,成立一个专门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公共危机事件。

3.建立全过程的危机管理机制。

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根据危机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危机大致要经过危机的爆发、持续、消失三个阶段。

政府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防范预警、危机持续中的应对处理和危机结束时的善后总结三个过程。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每个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篇1浅谈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摘要: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心理和谐主要涉及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

关键词: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的培养与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

这一论断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和安定。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和谐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而不和谐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

因此,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

其中保持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说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

和谐社会作文800字

和谐社会作文800字

和谐社会作文800字和谐社会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建设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公民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个人的心灵带来伤害。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其次,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父母要与子女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

只有在家庭中建立起和谐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此外,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还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只有在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各国应该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的原则,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在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建设起真正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和谐社会带来的幸福和美好。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议论文】用爱心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构建和谐社会。

而爱心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

爱心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首先,爱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工作、学习压力等因素,很多人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而爱心则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况,更好地帮助他们。

比如,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用关爱照顾年迈的父母,了解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在我们的社区中,我们可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关心、支持和信任的关系,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其次,爱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很多人为了工作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

然而,这些社会需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负责的。

通过爱心的驱动,我们可以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环保和慈善活动等,并为这些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主动拾起地上的垃圾,为爱护我们的环境做出微小的贡献;在公益活动中,我们可以自愿参加志愿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和援助。

通过这些行动,我们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最终推动全社会实现更加和谐和平的发展。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践和体现爱心。

对于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善良和真诚,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用我们的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篇1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论文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论文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普通群众,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层文化建设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群众参与的人数多,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和谐的议论文范文赏析

关于和谐的议论文范文赏析

关于和谐的议论文范文赏析和谐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主要话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谐的议论文,希望你会喜欢!关于和谐的议论文: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

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

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

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

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

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

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

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

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

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的基础论文摘要:加快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公正性是人对制度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道德向度。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义。

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其自身缺陷,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完善。

党和政府正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谋局布篇,倾力打造,并推出一系列的具体政策。

关键词:和谐,公正,社会保障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建立与完善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一、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道德向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公正是“道德范畴和道德品质之一,指从一定原则和准则出发对人们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也指一种平等的社会状况,即按同一原则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

”公正是社会的共同的和首要的价值,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

任何一项制度设计,都不约而同的将公正作为优先原则,制度的评价首先是道德的评价。

制度公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保障理应体现公正,促进公正。

和谐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和谐体现在、实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之中。

社会保障权是人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社会保障权具有普世价值。

人权保障在社会保障实践中的表现,就是由国家和社会向其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方面的保障。

社会保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要求,是人成其为人,作为人,作为有尊严的人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社会保障基本架构、制度安排和工作的出发点,而制度公正则是人本理念的最基本的体现和保障。

对社会保障公正性的诉求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憧憬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

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是群众理想的生活方式,“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长期封建农业社会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对传统的公正价值追求,自身境遇的不满,现实比较后的心理落差,前途的焦虑与彷徨必然导致感性的公正诉求。

同时,对社会保障公正性的诉求又是理性的、当然的。

作为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应然的。

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其境内的所有社会成员负有的法定的,不可推却的责任,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所在。

保障权是公民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公正的诉求不仅是不满的情绪表达,更是公民权利意识的体现和权利的行使。

社会保障具有分配属性,其社会属性从属于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分配领域的体现。

最早提出“社会正义”并将其与“分配正义”等而视之的是约翰·穆勒。

他在《功利主义》中说,“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这就是社会的和分配的正义所具有的最高的抽象标准”。

可见,正义地或更为平等地分配物品,是“社会正义”的核心诉求。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中的分配,因此,缓和社会不公,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基本归宿。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应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应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具理性社会保障是实现公正的一种必需的手段和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和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阶层的分裂对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所谓“仇富”心态是社会阶层对立的极端和畸形表现。

两极化社会是个充满矛盾对立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当是中间阶层占主体的橄榄型而非哑铃型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职能有效公正的发挥有助于中间阶层的扩大,符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导向。

此外,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社会保障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再调节,同时也是不同阶层缓和对抗、沟通情感的要件,有利于人们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保障不公必然导致社会成员间的群际对立,导致思想意识散乱。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

和谐社会是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安定团结,秩序良好。

社会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个矛盾集合体。

“社会生活的安全、平等、效率性状都要在社会秩序这种形式性状中得到体现,秩序是社会安全、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

秩序一方面靠政府强力维持,另一方面靠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维持社会秩序的物质保障,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唯有此,方能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

“通过各种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可以缓和贫富差别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得以实现,既是现代社会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的必要机制,也是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安全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精巧的社会稳定器。

”这种建立在保障公平之上而非强力维持的秩序才是和谐社会的秩序。

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而建立健全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有利于劳动力有序流动,打破地域身份界限,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有利于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统筹层次低、地区分割、保障待遇不公是妨碍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人才流动的不畅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公正价值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为生产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没有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就不可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更无从谈和谐发展。

三、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局限我国目前已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体制性、结构性、观念性矛盾碰撞、叠加,不和谐因素与征象大量涌现。

而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既未能很好的应对改革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又未能满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制度设计初衷。

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基本国情外,其制度设计未能充分体现和维护公正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保障的不公也正成为群众诉求的主要内容之一:部分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待遇得不到保障;失地农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同地区、部门间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等等。

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普惠性,公正体现在普惠性中。

普惠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体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社会保障理论上应当覆盖每位社会成员,不论其地域、职业、贫富。

媒体常报导的工伤事故,几年前的“非典”事件无不暴露现行社会保障的体系的薄弱。

从社会阶层角度讲,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大部分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从所有制讲,非公有制企业大都逃避社会保障义务;从地域上讲,城镇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仅处于起步阶段,仍以家庭保障为主。

社会保障在如此大范围内的缺失无疑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诚然,历史形成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的客观基础,但从公正的原则出发,从改革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二元的社会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开放、交叉、整合,缩小待遇差距,统一保障项目,摒弃原有制度的封闭性和受益者的身份性,以满足城乡差距扩大条件下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

从长远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要与城市接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根本原因,农民工理论上享有社会保障权,却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规。

”这样,实践中就出现实然权利与应然权利反差,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背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现行社会保障体制难以满足劳动方式多样化,就业的灵活性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问题。

“传统的以‘单位’为服务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

如何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下,即使同一保障项目在待遇水平上也体现很大的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中西贫困地区和东南沿海富裕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过于悬殊。

保障项目的设计既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也要考虑权利与义务的对应。

但体制设计显然对个人责任和地区不同保障需求水平过分强调而对公正的原则考虑不够,更不能满足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这样,一方面“制度缺失造成城乡参保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城镇内部单位制度设计的分割,造成参保过程的不均等”,最终导致结果的不均等。

在此意义上,“本应以促进社会公正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变成导致社会不公的来源。

”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局限往往成为继发矛盾的隐患和诱因,保障矛盾积聚而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和释放,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践导向转型期中的社会保障既有结构性的冲突又有体制性的磨擦。

建立健全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没有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就不存在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4年,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已写入《宪法》,为建立健全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它有利于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也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长期、稳定、规范、可持续地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复杂性与渐进性。

公正观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基本国情决定社会保障改革目标和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其备可实现性才是现实的,必须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要更体现前瞻性、开放性,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解决制度本身的可持续性,体现科学执政的理念。

这就要求保障政策改革要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要建立各类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确保制度的公正与可行。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党和政府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