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专题3原子的组成(第2类)【核心素养】通过探索原子核外电子和离子的排列规律,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分子和原子。

在上一课中,我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这一课——离子。

因为学生们对原子结构不是很精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抽象排列缺乏想象力。

因此,如何让学生生动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列,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后,自然就能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理解原子结构图的含义以及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老师下达的课前预习任务,老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学过程】【导论】讲解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2.回顾原子的组成,重点是原子核和电子的电性和电量。

【活动】在你的想象中画出原子的结构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件:我是一个小电子。

我一直围绕原子核旋转。

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们总是想摆脱原子核的吸引力。

但是原子核的小老头非常能干。

虽然它只占原子的一小部分空间,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不带电,质子为正第1页电,只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身上的负电。

【讲座】核外电子的排列2.提问和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和原子核周围原子中电子的运动之间有一个类比。

利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和俄罗斯玩偶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列的抽象内容可视化和具体化。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微观粒子的教学,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有物理学科所学的一部分内容和上一节所学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他们会感到本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

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力量,充分利用微观“建模”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本课利用《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展示方式,展示活动多样,有图形展示,黑板演示,学生情景剧表演,通过学生的画、说、展、演等多种方式,多侧面、多维度检测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新授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加大了学习难度,拓展了知识的深广度,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与下节知识点的联系,以及与中考的对接。

课堂增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要求学生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不同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引出离子的形成以及离子符号的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课堂容量相当大,设计的教学环节前后联系,由易到难更具时效性。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建模”的方式强化知识理解。

通过学生的猜想,鼓励学生勇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在展示环节,积极踊跃的表达,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本节课学生活动充分,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准确的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能力强,多数小组能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容,自主学习得到提升,尤其是情景剧的表演将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学生通过表演能很好的理解稳定结构以及阴、阳离子的形成,把学习变成游戏,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略感遗憾的是有的环节略显仓促,原子结构示意图部分和离子符号的书写,练习不够充分,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还没有完全扫清障碍,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高。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复习课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复习课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复习课教学设计(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课题2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②初步认识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归纳不同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原子结构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不同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获得相关信息;离子形成的过程。

?W情分析与对策本节课学习的是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不同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以及离子的形成。

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对其理解会有一定困难。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模拟的方式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Powerpoint。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流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请说出图示物质(蒸馏水、铜制自行车模型、氯化钠)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离子呢?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指出重点。

学生活动思考常见物质的构成;明确本节课任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常见物质,引出离子。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自主学习师结合图3-10,阅读教材P54“一、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第1、2段内容,让学生想象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活动明确要求,带着问题去自学、想象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二)小组合作,互助释疑交流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

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1-18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归纳。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向小盒中装玻璃球,装满后盖上盖子震荡,玻璃球不晃荡,称为稳定结构;若没装满震荡,小球晃荡,称为不稳定结构。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案1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案1
电子
质子和中子
质子和电子
2.现有 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n取不同值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微粒符号。
n值
微粒名称
微粒符号
【作业】书后练习1、2题
【点评】本节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H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原子核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质子、中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迁移与应用】
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说明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数目的多少分别决定着什么?
微粒或微粒组合
决定属性
质子
决定元素的种类
中子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相对原子质量,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2.自主构建原子构成的知识体系,并强化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认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通过利用知识框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情感与态度:知道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认识相对原子质量难点: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2.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展示;3.过渡:我们知道原子核体积虽小,但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那么一个原子的质量有大呢?二、探究相对原子质量(一)师生互动:1.学生比较大屏幕上展示的四种原子的质量大小,并谈感受;2.给出另外四种数据(它们是以氢原子质量为标准算出的比值),让学生再次比较大小并谈感受;3.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发展历史,逐渐明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4.讲一个有关《克拉的故事》,并与相对原子质量类比。

5.通过练习和归纳表格的数据,让学生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和规律。

(二)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史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复习原子的构成(一)师生互动:1.结合下列知识结构图,发挥自己的联想,发掘出知识结构图中隐含的知识2.分析大屏幕中的典型例题,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回答出依据。

(二)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框架图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让学生体会知识框架图的应用方法,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典型例题分析,要让学生回答有据,重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检测五、推荐作业:根据元素周期表,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原子序数);画好后,找找里面有什么规律可循?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结构离子 核外电子(-) ↓↑ 原子 不显电性相对原子质量淄博市优质课评选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子的构成小检测1.原子化学性质是由()决定A.质子B.中子C.最外层电子D.原子核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B.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新版】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创新教案】2

【新版】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创新教案】2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提问
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小结
课堂练习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m+n+a B.m+n-a
C.a-n-m D.a+m-n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 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引入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
观察后找出规律: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其运动情况比较简单。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的运动情况同样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但是这11个电子各有其运动区域。让学生画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板书: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不同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不同,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
能力。

环节四、探究原子质量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环节五、课堂小结。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
3.了解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归纳认识分子、原子与离子间的异同、联系
过程方法:
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体会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原子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14年济宁市化学优质课参评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的电子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孙晓奋
2014年09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好嘞,今天咱们聊聊原子的结构。

这个话题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虽然一听上去就像是要背一堆公式,但别着急,咱们轻松聊聊,没那么复杂。

想象一下,原子就像个小小的宇宙,每一个原子里面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像是一个个小宝箱,藏着无数的惊喜。

你看,这原子里头有个小核,像个小太阳,周围还有小小的电子在飞舞,就好像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你知道吗,这个小核的中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

里面有质子和中子,质子是个有点儿脾气的家伙,它们带着正电,跟周围的电子可是相互吸引的。

哎,电子嘛,就像个小调皮鬼,喜欢在外面转来转去,真是让人担心它们会不会不小心“飞”出去了。

不过没关系,它们可聪明着呢,总是呆在一定的轨道上,像个听话的小孩,不会跑得太远的。

想象一下,这些小电子就像是跳舞的小精灵,在核周围优雅地转圈,真是美丽得让人心动。

原子这个家伙可不止有一个。

你听过“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吗?可不是说说而已哦!从你手里的铅笔到天上的星星,统统都是原子的组合。

每种元素都是不同的原子,就像是不同的调料,混合在一起,做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比如,氧气和氢气结合,就变成了水,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魔法!你要是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感觉就像在和整个宇宙对话,太神奇了。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

想象一下,原子就像一场派对,每个原子都是派对上的一位嘉宾。

这个派对上有不同的元素,有的热情奔放,有的腼腆内敛。

它们之间总是充满了互动,质子、电子、中子就像是派对上的舞者,各自跳着不同的舞步,创造出无数的组合。

你要是能抓住这股热情,就会发现,学习原子结构其实就是在了解这些“舞者”之间的关系。

对了,原子的大小也是个有趣的话题。

听说,原子的直径大约是0.1纳米,这个单位可小得惊人!比头发丝还细多了,想想看,真是个小家伙。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它们这么小却又如此重要呢?因为虽然它们小,但数量可多了,宇宙中的原子数量简直是天文数字,想一想都让人感到无比渺小。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第上册第3 单元(章节)第2 课时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高考(中考)、会考考点知识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力要求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知识点的教学步骤、内容二:相对原子质量: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议论后回答: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由此,你能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公式吗?2、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教师答疑后再提出以下问题检查自学效果:⑴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利用表4-1、表4-2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学生笔记要点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⑤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会画出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资源与设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二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也一定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

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本节的起点应为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目前的实验手段还难于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在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准备。

因此,我选择了多媒体手段,用电脑模拟动画来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学生已经建立了原子可分的观念,他们势必会想原子中更小的粒子(如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这里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至于质子、中子、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想做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普进行了解,形成“人们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是在不断深入的”观念。

对于电子能量不同则运动区域不同这一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所以教学时,我想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启发。

如我准备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耳机当做道具来演示。

课题2_《原子的结构》教学案(第二课时)修改

课题2_《原子的结构》教学案(第二课时)修改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___姓名___学习目标:1。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㈠知识回顾:1 在原子中质子数= = 。

其中数决定原子种类。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该原子的的质子数为___ ,核外有___个电子层,核外电子数为___,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属于 原子(填金属或非金属),根据该结构示意图可以推断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

3、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⑴.原子的原子最外层为___个电子的结构(只有一个电子层是为___个)称为稳定结构所以说,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_________决定的。

4.如右图所示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质子数为___, ②核外有___个电子层,③最外层电子数为___,属于____原子。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___。

⑤在化学反应中易___电子。

5 ① 在阳离子中质子数___核外电子数。

②在阴离子中质子数___核外电子数。

练习下列各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前者表示阴离子,后者表示阳离子的是(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①②③④⑴在上面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结构的是___表示阳离子结构的是___。

⑵上述粒子共代表___种元素,其中___属于同种元素。

⑶上述粒子中①②③的共同点是______。

⑷从上面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中,___数相同,___数不同,7.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⑴该粒子有_____个电子层, X的值为_____。

是_____原子。

⑵该粒子的化学性质与下列_____(填序号)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⑶试判断下列两组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是否相似_____。

(是或不)A B8.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是()A. B.C. D.9. 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其中带电的是_____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_____和_____构成的。

(完整版)原子的结构教案2.人教版

(完整版)原子的结构教案2.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5、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6、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很小的,那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原子和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的情景是怎样的?那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体积之比。

教材P53图3—8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原子那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

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能意见不能不一不确定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原子的构成P55原子构成示意图: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我们知道原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那么,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教材p55页表3-1,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自由想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教材P55页表3-1,表3-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查表交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小结后板书: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生小结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54表3—12。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练习。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知识,也为下面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活动: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猜想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并分小组表演出来。
各小组积极讨论,制定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两种原子刚好一拍即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上了电荷,不再表示原子,这种新的粒子就是离子。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性质不同,可以把离子分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
倾听、思考、理解。
讲解
离子符号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的带电情况,先标数字,再标正负。当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学生倾听,感悟。
学生活动
书写氧离子、氟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钙离子的符号。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对离子符号的书写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计算一个氧原子大约是一个氢原子质量的多少倍。
学生倾听、记录。
让学生会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学生活动
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kg,另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学生计算。
检验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学生活动
出示一些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值,让学生寻找规律。
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倾听,理解。
让学生明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画出原子序数从1 ——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特点,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教学手段: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版】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新版】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理解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知道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通过微观的分析,认识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再通过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原子的内部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中的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怎样关系,还是相当陌生也比较朦胧。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①原子的分类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离子的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异同点③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准备:教学视频,离子形成图片。

板书设计:
2、氧、磷、氯
3、氦、氖、氩
结合学生绘制情况,及时校对总结,并分析几类原子的
质的粒子还有分子、原子,请问分子、原子、离子,有【过渡】
【总结】“相对”就是个按比例的思考方法由此引出国际上统一采取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介绍科学家们为了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先后以氢原子、
能正确的运。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何德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阅读课本P54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1).核外电子的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道(2).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什么(3).核外电子是在什么地方运动的(4).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5).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几层(6).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几个3.师生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把图3-1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5.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6.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7.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构成物质微粒——分子与原子这。

在上节课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离子。

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还不十分熟练,对抽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又缺乏想象力。

所以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后,自然而然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离子
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
2.复习原子的构成,着重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电量。

【活动】画出你想象中原子的结构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讲授】核外电子的排布
2.设问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
以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与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做类比。

用发射人造卫星的原理和俄罗斯套娃的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让学生们得出结论,电子具有能量。

距离原子核的距离由电子自身的能量大小决定。

(2)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以氧原子与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出:“排布规律”
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_________(两个字总结)
排布特点2: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_________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__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排布特点3: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_______的电子层里。

【活动】画出属于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教师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
每位学生画出手中元素卡片上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分享
【活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思考: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发现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___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___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___个(He是___)。

发现2:再认真观察同一横排(同一周期)、同一纵列(同一族)的原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一周期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同一周期中都是按______元素、______
元素、______元素递变。

同一族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同一族原子的______递增。

【活动】化学餐厅
活动3:“化学餐厅”就餐规则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

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个电子也是稳定结构(如:He是2个)。

思考:那么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
【练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_____个,易______电子,_____发生化学反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______关系密切。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______个,易______电子。

稀有气体
最外层电子数______个(He为____个),(稳定结构)_____发生化学反应
【讲授】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1.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
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阳离子_____原子______阴离子
【课堂小结】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离子的形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学案
复习: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活动1:画出你想象中原子的构成
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
2. 碳、氧、钠、硫原子等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呢?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的距离:由_______ _________
能量:由_______ _________
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_________(两个字总结)
排布特点2: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_________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__电
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排布特点3: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_______的电子层里。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2:画出属于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发现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
个(He是。


发现2:再认真观察同一横排(同一周期)、同一纵列(同一族)的原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一周期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周期中都是按元素、元素、元素递变。

同一族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族原子的递增。

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

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
活动3:“化学餐厅”就餐规则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

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个电子也是稳定结构(如:He是2个)。

思考:那么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
二、离子的形成
情景引入:钠原子与氯原子该怎么办?
1、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
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_____ 原子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