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发展重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 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
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铁路运输紧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总体上,运输紧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
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使“十五”交通运输发展比以往有了更加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脆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尤其是当前尚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交通运输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现有的运网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现有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省际干线公路不成网,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自治区仍未通铁路,全国尚有460多个乡镇、7万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落后,运输网的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结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运输方式之间和运输方式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在综合运输方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除了部分单一货种的联运系统建设有了一定进展外,具有综合功能的运输枢纽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要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尚需很长时间。在运输方式部,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民航干支线、大中型与小型飞机比例失调,支线机场和支线飞机数量明显不足;公路虽然加快了国道主干线建设,但广大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仍然比较落后,中西部及边疆地区公路条件也急需改善;港口集装箱及大型散货泊位能力不足,一般杂货码头利用率下降,主要港口及重要出航道水深严重不足;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大中城市交通拥挤严重,路网结构仍不够合理,快速交通路网体系尚未形成,交通结构单一,特大城市缺乏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方式。
3、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铁路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客运高速和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集装箱和冷藏等现代化运输装备不足;公路三级及以下标准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