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发展重点规划
集团“十五”发展规划
langchao集团“十五”发展规划langchao集团有限公司二OO三年目录一、“九五”发展回顾(一)企业概况(二)“九五”发展成就1、初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了服务器和软件的研发能力2、加大技改投入,形成规模优势3、优化产业结构,突出软件产业4、瞄准行业国际领先者,推进与跨国公司合作5、搭舞台,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6、“北上南下”,建立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7、高科技+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直接融资、整合购并双成功二、“十五”发展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二)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内相关IT市场三、“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调整、发展目标和重点产业(一)“十五”指导思想和战略调整1、指导思想2、发展战略调整3、实施“专注化”战略需要把握的主要环节(二)十五规划的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2、2005年总体经济指标3、主要指标按年度分解4、管理目标5、科技发展目标6、人才发展目标7、质量发展目标8、市场发展目标9、国际化目标10、资本市场发展目标(三)“十五”发展的主要产业四、实现“十五”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一)继续加大产业发展投入(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实施以员工持股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战略(四)实施名牌战略,强化质量管理(五)加强市场建设,健全营销体系(六)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壮大企业资产规模(七)坚持国际化战略,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九五”以来,langchao集团立足IT行业,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不断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器为龙头,以软件为核心,以因特网终端设备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为“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五”发展回顾(一)企业概况langchao集团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520家国有大型企业,有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首批认证的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11家企业之一。
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发展重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 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
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
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五”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中的第十五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0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确定了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引领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首要目标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大国。
经济增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十五”期间,中国制定了许多政策计划,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年均增长8%以上,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持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以及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贸易和合作。
第二个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
这意味着更好地解决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诸多生活问题。
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十五”规划,加快国民收入增长,提高就业率,加大文化和体育投资。
在教育方面,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新一代的知识产权系统,让全民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和普及。
在医疗方面,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加强了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和发展。
第三个目标是推进科技进步。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为此,中国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计划和政策,以进一步引领和加速科技进步。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
第四个目标是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政府计划在“十五”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来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同时保护自然资源。
中国会加强环保立法、环境监测和管理,并优化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十五期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这些努力的目标和任务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扎实的基础。
15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绿色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
十五五规划
2026-2030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迈向基本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重点建设项目
七五计划
1986-1990
为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建设
八五计划
1991-1995
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九五计划
1996-2000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十五计划
2001-2005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结构调整,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5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五年计划
时间段
主要目标
重点领域与任务
一五计划
1953-1957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重工业建设,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五计划
1958-1962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指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经济建设规划。
十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那么,十五
计划具体是哪几年呢?
十五计划指的是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旨在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家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
化方面。
工业化方面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以支持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方面主要是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化肥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生活。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国家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国民经济
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都有所提高,国家的综
合国力得到了增强。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资源配
置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等。
总的来说,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涵盖了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当今世界,经济成为了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各国实现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须途径。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将加强战略和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国情和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大国,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也更加重要。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区域和部门的发展。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之前,必须考虑到国家内外的环境和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针对性地制定出经济发展战略。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另外,我国还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指针对各个行业和产业,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任务,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规避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和效益。
中央和地方政府会分别制定出本领域的发展规划,以保证论述的具体、实行的可行。
在重点产业方面,我国发展规划口号“三步走”,即:第一步:落实工业化第二步:实施农业现代化第三步:推进服务业发展通过“三步走”的发展规划撑起了我国的发展脊梁,让我们快速赶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重点产业的发展在重点产业的发展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我国在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发展迅速,规划了5G应用的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节能环保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和规划,以推进节能和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都是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
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精选多篇)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精选多篇)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精选多篇) 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精选多篇)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计划。
制定一个积极可行、科学合理的十五计划,对于我们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新世纪开始的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行经济结构战性调整的重要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建议议》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我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体思路是:以跨越式发展为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发展展机遇,加速资源转换,全全面实施县域突破、开放带带动、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发展战略,发展提高医药产产业,壮大食品、冶金建材材产业,大力开发山区特色色农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信息化进程,促进社会全面面1 / 19进步。
力争经过五年或更更长一段时间,把通化市建建设成为现代化医药名城和和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环境优美的的吉林省东南部部中心城市。
《建议》的核核心内容是推进和实现跨越越式发展。
确定这样的主题题,是市委在深入分析十十五期间国内外、省内外外环境,正确把握非均衡发发展规律,从我市实际出发发,面向新世纪的发展和竞竞争作出的战略决策。
所谓谓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地地区,在特定条件下,直接接借鉴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经经验,快速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跃升的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展过程。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十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计划的实施时间是从2001年到200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阶段。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7%,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农业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大力发展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支持,推动了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监管力度。
总的来说,十五计划期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十五计划是指2001年到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在这一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从“六五”到“十五”计划:演化逻辑与发展轨迹
背景下 制定 的。 一 方 面在 “ 七 五 ” 开 头 , 体制 改革和 对外 开 放全面 推 进 , 取得 了 明显 的成
效 , 另一 方 面 国 民经 济 发 展 中 出现 了 比较严 重 的 问题 。 主 要 表 现在 两个方 面 , 一 是 经济
过热 的状况 未 得 到 有 效 控制 , 社 会 总需 求 严
调坚 持 总量平 衡 , 防止 出现 经济 过热 将 , NG P
发展 速度 定为 年均 增 长 6 % 的水 平。 事实证 明 , 这 是一 个 比较 保守 的数 字 。 值得 肯定 的 是 , “ 八五 ” 计划 提 出 了 国民 经 济 逐 步 现代化 的要 求 , 以此 作 为经济 结构 调整 的 目标 , 在继 续强 调发 展 基 础 产业 、 加快 加 工 工业 技 术 改 造 的 同时 , 将电子 工 业 当作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和 国 民经 济现 代化 的带 头产 业 。 在强 调 发展 经 济 、 进行 物 质文 明建设 的同时 , 总结 以 往 的经 验 教训 , “ 八 五 ” 计 划还 提 出 了两 个 文 明一 起 抓 的方 针 。
套产 生 种种 问题 。 提 出 企业体 制 、 市场 体制 、 财政税收体制 、 金 融 体制、 工 资制度 、 住房和 社 会保 障 制度 、 计 划 和投 资体 制、 宏 观 调控 体 系综合改 革的初 步 设 想 。 但是 , 在 改 革 的 目 标 模式 上 , 特 别 是在 计 划 与 市 场 关 系 等 关 键 问题上认 识 未 有 突破 。 在经 济发 展 方 面 , 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出台
善 。适宜 农户沼气 普及率 达到 2%左右 , 业污染物 排放 7 农 水平降低一半 , 农业面 源污 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 5%。 0 《 划 》提 出 ,要 加快 实施 ‘ 变 、拓展 、提 升 ”三 规 转 大战 略 ,转 变发 展观 念 ,创新 发展模 式 ,提高 发展 质量 。
宽农 民进城 务工 就业 和增 收渠道 。
布局更加合理 ,优势农产 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农业产业 业 和 增收 领 域 ;全 面提 高农 民素质 ,增 强就业 技 能 和本
主要 发展 目标 。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针 ,稳 定 发展 粮食 生 产 ,确 保 国家 粮食 安 全 。在 保 障 国 技进步为动力 ,以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 ,大力 活 水 平不 断提 高 的需 要 ,优 化农 产 品 品种 结 构 ,推进 农
— —
农 民 自我 发 展 能 力进 一 步增 强 。培 训 农 民 达到 农村 面貌进一 步改善 。农民生产 生活 条件 明显改
1亿人 ;农 民收入 年均 增长 5 %以上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部 署 ,是 农业 部 门加 快 发 展 现 代农 业 ,建 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
纲领性 文 件 。
《 规划》指出, 十一五”农业 共产 品供 给和 服 务 的角 度 出发 ,提 出要 组织 实 施好 种养 “
发展 全局 ,落实 “ 中之 重” 战略 重 思 想 和 统筹 城 乡发 展 方 略 ,坚持 “ 以工促农 、以城带 乡”和 “ 多予少取 放活”方 针 ,按 照 为基 础 ,以转变 农 业增 长 方式 为 主线 ,以改 革 开 放和 科 推 进 现 代农 业 建设 ,促 进 农业 的 区域 化 、标 准 化 、产业 化 、机械 化 、市场化 和服务 社会化 ,积极培养 有文化 、 懂 技术 、会 经 营 的新 型农 民 ,努 力 改善 广 大农 村 的生 产 生 活 条件 和整体 面貌 ,不 断提高农业 和农村 经济发展 质量 。 《 规划 》提 出 了 ‘ ‘ 五 ” 时期 要 努 力 实 现 的 7 十一 项
2024年两纲和两个规划总结范文
2024年两纲和两个规划总结范文2024年,中国迎来了两纲和两个规划的实施。
两纲分别是“2035年远景目标”和“2049年新中国建设目标”,而两个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规划”。
这些纲领和规划的实施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计划进行总结,以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
首先,两纲的制定为中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中国提出了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复兴。
同时,提出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特点。
在“2049年新中国建设目标”中,中国将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目标的设定,展现了中国对自身发展的远大愿景和奋斗目标。
其次,两个规划明确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中,中国提出了三大战略任务,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
这一规划的制定,既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规划”中,中国提出了五个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这一规划的制定,既强调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地位,也注重了法治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此外,两纲和两个规划在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上也进行了细化和明确。
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中国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具体任务。
在“2049年新中国建设目标”中,中国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军事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具体任务。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4.27•【字号】沪府发[2002]15号•【施行日期】2002.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02]1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上海市“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为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城市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总结“九五”综合交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目标特制订本规划。
一、“九五”上海综合交通建设情况“九五”期间,上海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规模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使综合交通设施迅速改善,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客货运输稳步增长,交通服务水平有明显改善,对外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城市交通紧张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长期以来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交通难”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基本适应了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选址和总体布局规划论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后完成了上海港深水港址的比选、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宏观经济和技术经济论证、洋山深水港区工程方案研究。
上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长江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建成。
相继完成了外高桥一期集装箱化改造和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新建工程,开始建设外高桥三期和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
到2000年底,上海港已有集装箱泊位19个,集装箱的吞吐能力接近400万标准箱。
“十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计划
“十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计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尤其是1985年,全国人大核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1986-1990年)》。
此次纲要的制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十五”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新起点。
这篇文章将讨论“十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计划。
一、宏观经济目标在“十五”时期,中国的宏观经济目标非常清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以上。
这一增长率的目标与当时中国的国内情况非常相符,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条件。
2.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上,我们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自主经营,逐步实现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股份制改革,逐步推进私有化改革。
3.改善资产质量:建立合理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
加大对企业的财务支持,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促进资产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4.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
5.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中,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紧密结合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重点任务“十五”时期实现这些宏观经济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点任务。
具体地,这些重点任务包括:1.推动生产率的提高: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2.加快工业化步伐:建设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力等。
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资源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
十五计划是哪几年十五计划,是指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计划的实施时间是从2001年到200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7.6%,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与此同时,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城乡建设、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还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成功加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中国人民以习惯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成功应对了各种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这段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五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的影响将长久地延续下去,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十五规划资料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
•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筹措和分配机制,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 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和分配机制,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十五规划:全面分析与展望
DOCS
01
十五规划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十五规划的起源与目标
• 199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
• 这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确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完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体系,加强自然资源监督管理,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水平
• 推广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技术,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绿色产业,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
• 发展环保产业,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 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水平,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农业
•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 发展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目录序言第一篇指导方针和目标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经济结构第三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五章 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九章 实施城镇化战略教育和人才第十章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全民素质第十二章 实施人才战略资源和环境第十三章控制人口增长实现永续利用第十五章加强生态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七章扩大对外开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十九章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第二十一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二十三章依法治国保障国家安全第十篇规划实施第二十五章改善宏观调控保障实现规划目标序言世纪之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从新世纪开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九五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软着陆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ÉÌÆ·¶Ìȱ״¿ö»ù±¾½áÊøʵÏÖÁËÅ©²úÆ·¹©¸øÓɳ¤ÆÚ¶Ìȱµ½×ÜÁ¿»ù±¾Æ½ºâ¹¤Òµ½á¹¹µ÷ÕûÈ¡µÃ»ý¼«½øÕ¹ÌÔÌ-ÂäºóºÍѹËõ¹ýÊ£¹¤ÒµÉú²úÄÜÁ¦È¡µÃ³ÉЧ¾ÍÒµ¸ÚλÔö¼ÓÖÆÔ¼µÃµ½»º½âÉç»áÖ÷ÒåÊг¡¾-¼ÃÌåÖƳõ²½½¨Á¢µ÷ÕûºÍÍêÉÆËùÓÐÖƽṹȡµÃÖØ´ó½øÕ¹ºê¹Ûµ÷¿Ø»úÖƽøÒ»²½½¡È«¶ÔÍâóÒ׺ÍÀûÓÃÍâ×ʵĹæÄ£À©´óÖÊÁ¿Ìá¸ßÈËÃñÉú»îˮƽ¼ÌÐøÌá¸ßÅ©´åƶÀ§ÈË¿ÚµÄα¥ÎÊÌâ»ù±¾½â¾öÎÄ»¯ÌåÓýµÈ¸÷ÏîÉç»áÊÂҵȫÃæ½ø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教育比较落后人才资源不足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五是人口压力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今后五到十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根据编制宏观性是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主要阐述国家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努力完成我国社会生产力市场供求关系为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处理改革稳定的关系期间要突出贯彻以下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要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积极的同时走出去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两手都要硬要高度重视人口生态和环境问题水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十五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教育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十五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5年第一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科技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技术进步加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乡环境质量改善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ÈËÃñ½¡¿µË®Æ½½øÒ»²½Ìá¸ßÌåÓýÉèÊ©Ôö¼ÓÎÄ»¯Éú»î¸ü¼Ó·á¸»第二篇经济结构第三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稳定发展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800万公顷种子工程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调整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内容和布局等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与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第二节拓宽农民增收领域通过加工转化解决粮食等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问题发展多种经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项目第三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质量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基地及绿色食品基地加强草场建设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规模化提高商品率服务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发展农产品销售保鲜等产业鼓励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全面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推广采用国际标准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采取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第四节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田灌溉等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及旱作节水示范基地改善农村道路状况省道连接线的建设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努力解决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降低农村电信资费加强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第五节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按产销区的不同特点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适度撤并乡镇减少村组干部补贴人数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进贷款方式要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八七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要重点做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人畜饮水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易地开发第四章优化工业结构以企业为主体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正确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第一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改善质量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氧化铝新型干法水泥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效化肥轻纺工业高档纸及纸板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研究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制造和成套水平把发展数控机床努力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化肥和石化成套设备新型造纸和纺织机械等民用船舶和经济型轿车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排放车用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积极发展建筑业提高设计改革规范建设市场推广使用新型建材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主要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生物技术工程新型运载火箭等新型显示器件现代中药支持各行业发展高技术产品建立创业板股票市场第三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大企业为主导通过上市联合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向精新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技术和工艺第四节推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和促进东北等地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结构调整人才聚集的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研究探索矿山开发的新模式计算机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推动营销降低成本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要以市场化增加供给拓宽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服务质量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壮大社区服务业理顺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民办公助促进职业培训产业成长保险服务健身项目第二节发展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物流配送多式联运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改进服务确保其独立公正地执业法律服务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突破体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政企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学校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外贸粮食等系统的改革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要按照应用主导网络共建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金融广播电视科技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信息化的制度条件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电视第三节发展电子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改善布局和结构要优化结构提高工程质量注重投资效益第一节加强水利建设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在加强防洪减灾的同时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全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大江大河流域规划对淤积严重的河湖进行整治和疏浚黄河为重点的堤防建设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嫩江尼尔基岷江紫坪铺右江百色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十五适时建设其他跨流域调水工程第二节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扩大网络完善系统建立健全畅通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五纵七横全面贯通完善路网结构200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万公里左右建设改造铁路主通道加快铁路既有线技术改造建设青藏铁路西南进出境铁路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化散货运输系统及主要港口出海航道建设2005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800个珠江及京杭运河等水运主通道建设突出支线机场建设并向西部地区倾斜提高空管技术装备水平初步形成管道运输网发展和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以信息化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加快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网运分离民航机场和港口下放地方管理形成大集团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优质煤比重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实行油气并举开发和利用输送管线和用气工程建设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采取措施节约石油消耗合理开发石油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天然气供应基地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中推进全国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坑口大机组火电适度发展核电开工建设龙滩水布垭三板溪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在山西内蒙古贵州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竞价上网积极发展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八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积极进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科技要开拓新思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水利通信突出抓好西电东送节水和开发水资源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保护天然林资源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巩固和加强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等石油天然气钾盐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使用和引进的工作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长江水道以线串点实行重点开发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形成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并在对外开放土地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支持民族自治地区落实自治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牧区建设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西部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与贸易合作互惠互利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格局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流通和加工基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通信以长江京广京哈等沿线地区为重点充实中心城市第三节提高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东部地区要在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闽东南地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第四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要打破行政分割改变追求经济门类齐全的做法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区域规划和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第九章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发展的重大措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第一节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健全城镇居住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改善城镇环境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第二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科学规划规模适度要把发展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使之尽快完善功能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第三节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广辟投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设镇标准加强政策协调第三篇科技提高持续发展能力要面向经济建设按照有所为总体跟进发展高科技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在局部可跨越领域第一节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及转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洁净煤纺织印染后整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进展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攻克高速宽带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等信息技术遗传改良动植物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机器人制造第三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数学化学交叉性研究和积累力争在基因组学纳米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管理科学发展调整学科布局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新建并重组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立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第十一章加快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面向世界适度超前发展第一节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继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水平重点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培养规模继续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形成大众化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根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改革考试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鼓励基本形成政府办学为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县级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深化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制度壮大人才队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第一节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公仆意识勤政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合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回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尊重人才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竞争上岗制度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年龄结构地区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运行规范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管理的法律法规资源和环境第十三章控制人口增长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以宣传教育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提倡优生优育改善基层服务条件以预防农村地区高发先天性疾病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开展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序言进入新世纪,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区将进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多种突发性灾害,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五”主要发展目标全面超额完成。
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自治区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五年平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8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年初预算数),五年平均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继续加强,优质商品粮、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基地建设成交显著;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列全国第3位和第2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精—伊—霍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地区经济布局实现了重大突破,乌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快速发展,对全疆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从“一五”到“十一五”
舒紫芸074110521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对比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脉络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 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
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
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铁路运输紧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
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
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
总体上,运输紧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
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
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
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
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
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
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使“十五”交通运输发展比以往有了更加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脆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尤其是当前尚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交通运输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1、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有的运网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现有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省际干线公路不成网,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自治区仍未通铁路,全国尚有460多个乡镇、7万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落后,运输网的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农村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大部分为砂石路面,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运输方式之间和运输方式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
在综合运输方面,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除了部分单一货种的联运系统建设有了一定进展外,具有综合功能的运输枢纽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要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尚需很长时间。
在运输方式部,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民航干支线、大中型与小型飞机比例失调,支线机场和支线飞机数量明显不足;公路虽然加快了国道主干线建设,但广大农村公路交通条件仍然比较落后,中西部及边疆地区公路条件也急需改善;港口集装箱及大型散货泊位能力不足,一般杂货码头利用率下降,主要港口及重要出航道水深严重不足;城市道路建设滞后,大中城市交通拥挤严重,路网结构仍不够合理,快速交通路网体系尚未形成,交通结构单一,特大城市缺乏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方式。
3、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
我国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铁路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等技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客运高速和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集装箱和冷藏等现代化运输装备不足;公路三级及以下标准的公路比重近90%,通行条件较差;河能通行3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里程比重仅占19.3%,大部分河港口的装卸设备十分落后;沿海港口缺少大型、深水、高效的专业化泊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民航空管及通信导航技术装备落后,综合配套与管理水平不高;交通运输工具技术状况参差不齐,运输效率和效益较低,安全性较差。
我国交通运输软件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尚不能为用户提供更为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的服务,突出表现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运输中转衔接不协调、运输信息不及时、客货代理机制不健全、旅客及货物托运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和一些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存在等。
在货物运输方面,由于没有完全摆脱运输紧局面,目前只提供单纯的运输服务,很少涉足物流的其它过程,与国外的货物运输服务已经全面涉足现代物流的全过程相比,运输服务与质量存在很大差距。
4、交通运输改革相对滞后。
铁路、民航、港口至今仍未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过于集中”、“统得过死”的弊端未能完全消除;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特点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尚未健全;运输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尽管进行了多种改革试点,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仍未到位;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一些运输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未被打破;运输价格的形成机制与管理体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五”时期,世界经济呈平稳增长趋势,又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从国外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机遇将大于挑战。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将对我国交通运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将会较快增长,促使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
2、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使货物运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附加值产品,特种货物及鲜活货物有较大幅度增加,使单位产值的货运强度有所下降,但货运需求总量仍呈增长态势,“十五”期间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0.5左右。
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特别是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为扩大需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客运需求增幅将高于货运需求,“十五”期间旅客运输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1.0左右。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承担的运输市场份额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五”期间,随着运输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输企业之间在运输市场中所占有的比重将继续发生变化,并日趋合理。
5、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需,将使运输需求的总量、结构与分布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对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直接影响。
6、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的能源、土地及岸线资源,产生大量的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21世纪初,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树立安全意识,保障国家安全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要倍加重视的问题。
“十五”时期,要特别重视国边防交通建设,完善国防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国防交通综合保障能力。
根据需求分析和多种方法测算,“十五”期间,我国货物运输年均增长速度将在3.5%左右,其中铁路2%、公路5.7%、水运3.0%、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5%左右、航空货邮13%左右。
旅客运输将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铁路4.6%、公路7.9%、航空8%-10%;水运旅游、海峡及陆岛间的旅客运输量有一定增长,但客运总量将保持现有水平或略有下降。
预测到2005年,我国客货运输需求总水平为:全社会货运总量约165亿吨,比2000年增加30亿吨,货物周转量约49000亿吨公里,比2000年增加8000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约210亿人,比2000年增加64亿人,旅客周转量约17000亿人公里,比2000年增加4770亿人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