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模板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
三大经济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外 开放携手共赢、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确定了年度重点任务。
谢谢观看
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 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的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 隆起带。
省会经济圈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指出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市一体化发展。意见提出要提升济南 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同 时,突出其他各市的“十强”产业,其中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 械、陶琉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 现代高效农业、硅材料等产业集群。
简介
简介
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圈”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 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七市,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 ,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 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包 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16•【字号】鲁政发[2008]95号•【施行日期】2008.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08〕9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八年十月十六日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是全省“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的“一体”部分,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力量。
落实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一体”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东实际,统筹谋划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增强全省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一体”包括胶东半岛城市群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市,省会城市群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6市,行政区划面积8.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6.4%。
2007年末区域人口557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
在空间上构成以济南、青岛为两大中心,以胶济高速铁路延长线、济青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城市群。
“一体”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基础最好、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依托沿黄腹地、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城市群,在全国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发展成就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第四章经济布局第五章城乡布局第六章空间布局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七章农业提升第八章工业优化第九章服务业跨越第十章海洋经济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第十一章能源建设第十二章交通建设第十三章水利建设第十四章市政建设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第十六章教育优先第十七章人才发展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第十九章文明山东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第三十章优化投资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样本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 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
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 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 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 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 做大做强省会经济,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优势互补, 联动发展, 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规划范围: 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 共7市, 52个县( 市、区) 。
总人口3368万人, 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规划期: 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基础现状近年来,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 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 占全省35.8%; 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 占全省29.4%; 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 占全省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 占全省36.6%。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简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优先在西部布局一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山东大学菏泽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省保持同步,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缩小,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50。城市功能明显强化,区域“一小时生活圈”更趋完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27%;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济南为核心,涵盖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城市,是山东省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这一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济南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济南也在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淄博是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中,淄博注重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泰安以泰山闻名于世,旅游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规划中,泰安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同时,借助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
莱芜在钢铁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莱芜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德州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交通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规划中,德州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加强与济南等城市的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聊城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聊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
同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滨州在纺织、化工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规模。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滨州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的环保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第一章基础现状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
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1∶41.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
区域内济南、淄博2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
2012年,城镇人口179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3%。
(五)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挑战
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需 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生态保护压力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需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发展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挑战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策略
和建议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未来
展望
01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01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形象。
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实现 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借助其 城市发展的经验和资源,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区域合作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加强区 域合作,推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 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02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济南城市规划2016-2020全文(最新版)
规划期限 2011 年—2020 年。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济南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 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济阳县、商河县和平阴县,面积 8177 平方公里。 2、中心城: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 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 速公路,面积 1022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即济南市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 区、历城区和长清区的全部,面积 3257 平方公里。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城市人口规模 430 万人。
用地规模 规划 2020 年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41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面积 95 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 2020 年,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中心城)边界范围 1022 平 方公里;其他县(市)、镇(乡)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
(1)章丘城区 位于济青产业聚集带,发展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 业,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 形成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泉水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2020 年,城镇人口规模约 6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 70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发展为主。 (2)济阳县城 位于济盐产业聚集带,发展能源、机械、化工工业,形成以工业 为主导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2020 年,城镇人口规模约 3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 40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向南发展为主。 (3)平阴县城 位于济郑产业聚集带,著名的“玫瑰之乡”,发展为济南工业生产 配套服务的加工制造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副产品 精深加工、旅游及商贸物流等功能,形成现代化山水生态城市。 2020 年,城镇人口规模约 2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 23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西南、向东发展为主。 (4)商河县城 位于济盐产业聚集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工业和加工 制造业,利用温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度假休闲、会议商务等功能, 形成现代化新型城市。 2020 年,城镇人口规模约 2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 23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以向南、向东发展为主。
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逯苗苗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23()6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建设省会经济圈,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路径选择,增强了省会经济圈城市的竞争力与发展韧性。
但省会经济圈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仍不完善。
从地区发展、市场开放、环境保护与人文与科技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山东省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研究发现提升省会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提升市场开放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巩固生态绿色保护,发扬文化包容精神;增强服务共建共享,完善数字科技治理。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逯苗苗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研究
2.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卫生一体化的SWOT-PEST分析及发展
3.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
建议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5.深化旅游一体化推广营销促进山东省会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会城布群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山东省会城布群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马恩涛;魏一鹏;王永菲
【期刊名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本文在对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会
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济南市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以及经济圈内各市产业有效整合难度比较大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还给出了优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6页(P100-105)
【作者】马恩涛;魏一鹏;王永菲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山东济南250014;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5
【相关文献】
1.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J], 赵良庆;邵一江;徐毅
2.发挥极核作用构建省会经济圈——以海口省会经济圈为例 [J], 陈礼;孟颖
3.构筑济南鲁中都市经济圈,打造省会城市群 [J], 冯雷;王柏
4.山东东营融入省会经济圈发展的趋势研析 [J], 孟祎旻
5.山东省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产业经济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研究 [J], 刘镒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附件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分工表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1共建轨道交通网构建以济南为中心的 米 字型高铁网络,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山东段㊁京雄商高铁山东段㊁黄台联络线等铁路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济南至滨州㊁京沪高铁二通道滨州至东营段㊁济南至枣庄㊁济南至济宁㊁德州至商河㊁聊城至泰安㊁滨州至淄博至莱芜至鲁南高铁等铁路项目,打造高效便捷的 一小时经济圈.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推进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形成干线铁路㊁城际铁路㊁市域(郊)铁路㊁城市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 的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济南高质量现代化内陆开放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2畅通经济圈公路网推进济青高速中线㊁济南至微山㊁沾化至临淄㊁济南至高青㊁高青至商河㊁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实现与机场㊁高铁站等枢纽的衔接.实施国省道改造提升和穿城路改线.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加快跨黄河通道建设,规划建设沿黄两岸快速通道.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山东黄河河务局,7市政府加强跨市域道路衔接,逐步取消除高速公路外政府还贷的国省道收费站.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开通公交方式运营的城际客运,实现7市公共交通一卡互通.省交通运输厅,7市政府2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3提升航空枢纽服务功能实施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拓加密国际直航航线.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济南市政府推进城际铁路㊁城市轨道交通㊁高速公路㊁城市快速路与机场有机衔接,打造国内领先㊁国际一流的枢纽机场.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提升东营胜利机场功能,打造区域性中转枢纽机场和国产大飞机试飞基地.新建聊城机场.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东营㊁聊城市政府4贯通航运 黄金水道推进东营港㊁滨州港建设,打造经济圈便捷出海通道.省交通运输厅,东营㊁滨州市政府加快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小清河济南港㊁淄博港㊁滨州港.省交通运输厅,济南㊁淄博㊁滨州市政府提升京杭大运河通航能力,推进泰安港建设,研究谋划黄河以北段复航工程.省交通运输厅,泰安市政府5构筑数字化经济圈实施 数字济南2030 行动计划,支持济南建设5G 先锋城市,实现7市重点区域5G 网络全覆盖.推广应用移动I P v 6技术.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7市政府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㊁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重大设施,推动跨部门㊁跨行业㊁跨地区共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省科技厅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㊁省通信管理局㊁省大数据局建设基于人工智能㊁5G 物联㊁大数据为支撑的新型智慧城市群.省大数据局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市政府3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6提升济南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科创济南㊁智造济南㊁文化济南㊁生态济南㊁康养济南,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推动济南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㊁以都市圈带动经济圈发展,加快同城化进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㊁省发展改革委,济南市政府支持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总部基地和创新高地,将济南都市圈建设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省科技厅㊁省商务厅㊁省发展改革委等,济南市政府7优化产业生态突出 十强 产业,加强省级统筹,引导7市错位协同发展.省发展改革委㊁ 十强 产业专班牵头部门,7市政府济南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大数据㊁高端装备制造㊁医疗医养医药等产业集群;培育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宽禁带半导体研发总部,推动碳化硅等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导国家超级计算互联网建设,打造 中国算谷.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㊁先进结构材料㊁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㊁陶琉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㊁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㊁现代高效农业㊁硅材料等产业集群.聊城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㊁高端化工等产业集群.滨州市重点发展高端铝新材料㊁高端纺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东营市重点发展石油装备㊁现代高效农业㊁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进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省工业和信息厅㊁省发展改革委㊁省科技厅㊁省药监局,7市政府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 双向飞地 异地孵化 共管园区 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省发展改革委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市政府4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8共享科技创新资源争取国家在济南等市布局大科学装置.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㊁中国科学院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建设,形成中科院系资源集聚.省发展改革委㊁省教育厅㊁省科技厅,济南市政府淄博市主动对接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 科创+智造 融合发展示范带.省科技厅,淄博市政府推动各市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㊁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点区域设立招商引资㊁科技成果转化㊁投融资服务等合作平台.省商务厅㊁省发展改革委㊁省科技厅㊁省卫生健康委等,7市政府建设泰安 生态科技新区 ㊁滨州渤海科创城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㊁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省科技厅,滨州㊁泰安㊁东营等市政府9共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省自然资源厅㊁省生态环境厅,7市政府建设黄河下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区,支持东营市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示范区㊁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省发展改革委㊁省自然资源厅㊁省生态环境厅,7市政府开展泰山㊁黄河㊁小清河㊁大汶河㊁京杭大运河㊁东平湖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省自然资源厅㊁省生态环境厅㊁省水利厅,7市政府5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10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统一环保准入标准,推行异地交叉环保执法.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推进固体废物治理.健全区域内污染应急联动机制,促进环境监测预警合作,协同应对跨区域重污染天气和突发污染事件.省生态环境厅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㊁省农业农村厅㊁省卫生健康委㊁省交通运输厅,7市政府11强化污染源头协同治理严格落实 四减四增 三年行动方案,加大区域内化工㊁建材㊁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省发展改革委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市政府优化区域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制定区域重点污染物控制目标,全面完成钢铁和符合要求保留的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建立区域重大项目环评会商制度.省发展改革委㊁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㊁省畜牧局,7市政府12合力打造山水大花园推动济南㊁泰安㊁淄博等市协同保护大泰山,打造经济圈 绿肺.省自然资源厅,济南㊁泰安㊁淄博等市政府依托济西湿地公园㊁齐河黄河湿地公园,打造一体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沿黄生态绿道㊁景观廊道和滩区亲水设施,构筑沿黄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省自然资源厅㊁省文化和旅游厅,7市政府融合山水资源和城市景观,依托山脊㊁山谷㊁河流㊁湖岸㊁城市公园及绿化带,建设 南山北水 绿色生态大走廊,打造黄河流域绿色城市㊁生态明珠.省自然资源厅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7市政府6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13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体验目的地高水平举办黄河论坛㊁泰山登山节㊁泰山国际文化论坛㊁国际泉水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加强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 F I)㊁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的合作,支持济南市承办更多国际会展和赛事.济南㊁东营㊁泰安等市政府联动济南㊁泰安㊁曲阜文化资源,打造 山水圣人 中华文化枢轴,做强 泉城济南 平安泰山 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㊁泰安市政府联动淄博齐国故都片区㊁周村古商城片区,打造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做强齐国故都 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㊁淄博市政府联动京杭大运河㊁聊城江北水城,打造运河文化带,做强 鲁风运河 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省发展改革委㊁省文化和旅游厅,聊城市政府联动黄河生态廊道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打造黄河文化带,做强 黄河入海 等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市政府支持德州齐河国际生态城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滨州㊁东营打造兵圣文化体验区.省文化和旅游厅,德州㊁东营㊁滨州市政府14联合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成立旅游联合体及营销联盟.济南㊁泰安㊁曲阜率先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与企业合作平台,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省文化和旅游厅,7市政府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集中打造㊁联合推介 山水圣人 线㊁齐鲁文化风情线㊁鲁中红色文化精品线㊁黄河故道及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线㊁运河文化旅游线等.省文化和旅游厅,7市政府7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15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发展基于5G ㊁虚拟现实㊁增强现实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体验型文旅消费业态.省文化和旅游厅,7市政府创新未来社区文化场景,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建设社区邻里共享学堂㊁书房,培育一批城市文化综合体.省文化和旅游厅,7市政府加快推进济南国际文旅城㊁泰山文化产业园㊁稷下学宫片区㊁齐河博物馆群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㊁泰安㊁淄博㊁德州等市政府16统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支持7市加快完善公共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响应㊁防治结合㊁联防联控㊁群防群治协同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动电子病历㊁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㊁跨机构互通互认,打造经济圈医联体和专科联盟,支持有条件的三级医院集团化办医㊁异地设置分支机构.省卫生健康委㊁省应急厅㊁省大数据局㊁省医保局,7市政府加快补齐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短板,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联采联供,按照日均消耗上限,确保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不少于1个月.省应急厅㊁省卫生健康委㊁省粮食和储备局,7市政府在济南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各市设置一所达到三级标准的市级传染病医院.优化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加强各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省卫生健康委㊁省应急厅,7市政府加快推进省传染病防治中心㊁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中心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支持济南市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和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北方中心.省卫生健康委㊁省应急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8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17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深度参与省政府与清华大学㊁北京大学㊁复旦大学㊁山东大学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我省高等院校 双一流 建设,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率先培育 山大系 第一医大系 创新 集团军 .建立经济圈教育联盟,鼓励学校跨地区托管帮扶带,联合建设优势学科㊁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立校长㊁教师交流机制,开展异地交流培训.省教育厅,7市政府促进高等院校㊁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联盟和示范基地.推动与经济圈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省教育厅,7市政府18共织社会保障一张网推行社保 一卡通 ,推进电子社保卡应用.加强医保政策统筹衔接,加快全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和移动支付.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㊁省医保局,7市政府建立养老机构共建合作机制,畅通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养老补贴跟着老人走.省民政厅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7市政府推动工伤认定政策统一㊁结果互认.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7市政府19引领黄河流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7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推进黄河下游的生态保护修复㊁水污染综合治理㊁河道滩区综合整治,统筹谋划产业布局.省发展改革委㊁省自然资源厅㊁省生态环境厅㊁省水利厅,7市政府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济南都市圈与郑州都市圈全面对接.加强与胶东㊁鲁南两大经济圈的协调联动,协同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㊁省自然资源厅,7市政府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加强与雄安新区合作,高标准打造 京沪会客厅 ,集聚京津冀㊁长三角开放资源.省交通运输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91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20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建设 一带一路 合作伙伴网络,联合打造海外投资和专业服务平台,大力拓展新兴市场.省商务厅㊁省外办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济南等市深入拓展欧亚班列线路,提升 齐鲁号 欧亚班列运行质量.省国资委㊁省发展改革委,济南等市政府支持济南市创建国际丝绸展示交易中心和丝绸文化创意中心,举办 一带一路 国际丝绸论坛㊁中国-中东欧国家民间友好大会.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济南市政府建设柬埔寨齐鲁工业园区㊁印尼淄博工业园区等境外园区.省商务厅㊁省发展改革委,淄博市政府鼓励企业组建 走出去 产业联盟.省商务厅㊁省发展改革委,7市政府21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放大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溢出效应,建设山东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省商务厅,7市政府加快建设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以 标准地 方式精准招引世界500强产业项目.支持济南市建设 济南-全球文旅交流中心 ,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高标准建设国际医院㊁国际学校㊁国际社区.争取获批济南章锦㊁淄博综合保税区,推进东营综合保税区规划调整,创建泰安㊁鲁北乐陵保税物流中心(B 型).省商务厅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㊁省自然资源厅㊁省文化和旅游厅㊁省教育厅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㊁省卫生健康委㊁省发展改革委,济南海关,济南㊁淄博㊁泰安㊁德州㊁东营市政府02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22统筹人力资源配置支持济南市开展国际人力资本服务,探索海外引才引智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专业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全国人力资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构建国际化人力资本服务网络,对国际人才及团队开展人力资本投贷联动服务,加快打造人才特区.创新 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优势学科) 等引才模式,提升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能力.省委组织部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㊁省教育厅㊁省科技厅㊁省公安厅,济南市政府鼓励其他市以项目资助㊁生活补助等方式,柔性引进㊁灵活使用 海外工程师 候鸟专家 双休人才.省委组织部㊁省科技厅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淄博㊁泰安㊁聊城㊁德州㊁滨州㊁东营市政府2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设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强化融资和结算功能.济南市政府联合组织优质项目银企对接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发挥济南国际金融城平台集聚优势,降低贷款门槛,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依法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省地方金融监管局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㊁山东银保监局㊁山东证监局,7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7市政府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建立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省地方金融监管局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㊁山东银保监局㊁山东证监局,7市政府12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24提升能源资源保障水平支持济南推进绿色化能源变革,加强新能源微电网㊁能源物联网㊁ 互联网+智慧 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㊁省能源局,济南市政府统筹建立燃气应急储备体系,规划建设东营地下储气库和东营港L N G 泊位码头,启动济淄联络线工程.省发展改革委㊁省交通运输厅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㊁省能源局,淄博㊁东营市政府实施南水北调胶东续建工程㊁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安居工程㊁恩县洼滞洪区治理㊁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㊁章丘白云水库等项目,提高区域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省发展改革委㊁省水利厅,山东黄河河务局,7市政府开展碳排放权㊁用水权㊁用能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试点,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省生态环境厅㊁省水利厅㊁省发展改革委25强化组织领导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和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济南市牵头建立7市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商研究一体化重大事项,向省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抽调工作人员在济南集中办公,开展日常工作.7市政府22序号主要任务具㊀体㊀举㊀措责任单位26健全推进机制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㊁推动,在重大政策制定㊁项目安排㊁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有关部门7市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㊁商会㊁产学研联盟作用,开展跨区域合作.7市政府27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设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㊁淄博周村㊁德州齐河㊁滨州邹平四地,打破行政壁垒,探索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为省会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打造样板㊁提供示范.支持各地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结合点,在规划建设㊁土地使用㊁投资管理等重要领域先行先试,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省有关部门,7市政府28跟踪督导落实对一体化发展推进情况的跟踪分析㊁督促检查㊁综合协调和经验总结推广,适时组织开展评估,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㊁省政府报告.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3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3]20号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3.08.28
施行日期
2013.08.28
文号
鲁政发[2013]20号
主题类别
城乡规划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政发〔2013〕2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3年8月28日
附件: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结束——
山东省提出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信息一体化重点任务
山东省提出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信息一体化重点任务山东省信息产业厅提出实施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信息一体化战略的主要措施意见。
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总体发展要求是: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目标,围绕网络层、应用层和支撑层三个层面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成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区域信息一体化“八大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物流交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社会信用一体化工程、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工程、“一卡通”工程、旅游信息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努力打造以济南以中心,辐射周边六市的区域信息一体化大格局,信息产业同步发展,信息网络设施基本健全,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信息化带动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应采取四项主要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设施,为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提供有效保障。
对各市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快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以济南为中心,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类基础信息网络。
尽快组织完善区域内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专用信息网络;将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主节点,并与周边六市电子政务网络共同构成城市群电子政务核心平台,实现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横向网和纵向网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区域内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建立和加强区域性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省数字认证管理中心,建设和完善城市群区域性CA认证中心,实现区域内的统一数字认证。
二是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区域信息一体化的水平。
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在农业领域,围绕区域内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农民信息服务等重点,抓好节水灌溉、自动施肥、智能监控等先进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领域,继续加强济南和周边六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企业资源管理、工业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大对滨州、德州、聊城、莱芜等市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力度;在服务业领域,依托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和提升电子商务在区域内商业、贸易、金融、交通、旅游、税务、娱乐、现代物流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地域辐射能力的专业性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建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数字化管理物流配送中心;在社会领域,各市要优先开发和完善政府公文流转、视频会议、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国有资产管理、政务执行监督、网上行政审批等政务信息系统,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尽快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的社会公共信息网络服务系统,逐步推行涵盖济南和周边六市的消费交易、身份认证、交通旅游、治安管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一卡通”工程。
济南经济发展与展望
济南经济发展与展望家乡济南发展状况与展望金融082 吕月荣 08015223 一、济南简介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南依泰山,北傍黄河,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济南自然风光秀丽,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
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是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汇点,南面与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清单的泰山毗邻,北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相依。
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的重要战略城市,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山东政治、文化、经济、金融、教育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济南军区和济南铁路局本部位于济南。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
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的城市之一。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城市,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二、发展优势5.1-9, , services, and make the city more attractive, strengthening public transport investment, established as the backbone of the urban rail transit multi-level, multi-functional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thus protecting the regional position and achieve1. 区位交通优势。
济南是全省铁路、公路、航空的枢纽,是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汇点,铁路通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公路辐射全省各市地并与邻省相连,济南国际机场与国内外40多个大中城市相连,经营客货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
山东三大经济圈记忆口诀
山东三大经济圈记忆口诀摘要:一、引言二、山东三大经济圈的概述三、鲁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四、山东半岛经济圈的产业布局与创新驱动五、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资源禀赋与生态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三大经济圈的概念,即鲁南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圈。
本文将对这三个经济圈的概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山东三大经济圈的概述1.鲁南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省南部,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临沂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29%,人口占全省的3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2%。
鲁南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万元。
2.山东半岛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位于山东省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六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青岛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37%,人口占全省的2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6%。
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 万元。
3.黄河三角洲经济圈黄河三角洲经济圈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包括德州、滨州、东营三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东营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19%,人口占全省的10%,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1%。
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万元。
三、鲁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鲁南经济圈地处中国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该经济圈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对外联系便捷。
同时,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省南部,靠近苏北、皖北等地区,具有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纽带作用。
鲁南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
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规划范围: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
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
总人口3368万人,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规划期: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基础现状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
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1∶41.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
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
区域内济南、淄博2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
2012年,城镇人口179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3%。
(五)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腹地,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半岛与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二)引领作用突出。
济南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区域内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产业基础良好。
区域内农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当前已形成冶金(济南、莱芜、聊城)、新材料(淄博、泰安、莱芜、德州)、石油化工(济南、淄博、德州)、交通运输装备(济南、聊城、滨州)、新能源和生物技术(济南、德州)、旅游(济南、泰安、聊城)、商贸金融(济南)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核心区,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积淀深厚。
该区域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城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历史名人辈出,拥有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文自然资源,在文化底蕴上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便于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圈。
(五)融合氛围浓厚。
周边各市距离核心城市济南均在150公里以内,地理位置相接,人脉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密切,构成典型的环状城市群经济圈。
各市都把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借力提高,共赢发展。
城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