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与布局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布局呈集聚型,构成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优势。
当然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历史文化背景1.1、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充分说明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河南是龙的故乡,仓颉造字在河南,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此外,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商业、科技、思想文化、医学等起源、发展和弘扬地。
1.3、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城市起源早、曾经发展辉煌,拥有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经验,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是具有历史和经验双方面的可行性。
2、经济社会背景2.1、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河南拥有16.7万平方千米土地,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居全国第三位(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河南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2、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区域。
中原城市群凭借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效应,不仅发展速度高于其他经济区,而且在产业升级、城市化等方面,具有继续领跑全省的实力和潜力。
3、区位背景3.1、区域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的北部,地处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枢地区,也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1]。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跟踪练36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时跟踪练36资源配置效率指生产资源实现产出效益的有效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如图1)。
作为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发挥着中心城市的功能。
图2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是( )A.人口素养较高B.城镇体系完备C.农业历史悠久D.工业部门齐全2.关于上海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统筹解决集聚与疏解的关系问题B.统筹解决国土均衡优化布局问题C.统筹解决城镇体系的合理配置问题D.统筹解决公共服务用同一个标准解析:第1题,人口素养高,影响的是一个城市的人口道德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一体化无关,A错误。
城镇体系完备,并且在距离上很近,有利于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B正确。
农业历史悠久影响的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对工业的影响,C错误。
工业部门齐全影响的是产业基础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B。
第2题,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详细领域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与治理。
在动力机制上,既有市场力气的驱动,也是政策干预的结果。
从市场角度看,区域经济的集聚与疏解动态演进,在核心城市集聚到肯定程度之后,就会通过级差地租、产业转移、涓滴效应等途径实现要素的空间流淌。
从政策角度看,政府通过空间规划、重大功能与设施布局等手段,统筹解决集聚与疏解的关系问题,国土均衡优化布局问题、城镇体系的合理配置问题、产业分工问题、公共服务的标准对接与共享问题等,对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描述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依据一般规律,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区域通常都会有集聚和辐射实力超强的核心城市起龙头带动作用。
公共服务用同一个标准描述错误,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详细状况,应从实际动身,D符合题意。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全国流通经济121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吴晓迪(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自“十一五”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行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来,城市群这一名词得到了广大学者和民众的关注。
目前对于城市群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第二大城市群肩负支撑中部崛起的职责,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对比国内外概念差异,在理解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群;河南省;发展优势;发展劣势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16-0121-02一、城市群基本概念介绍1.国外城市群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研究分析英国学者格迪斯在他《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集合城市”的说法,国内学者普遍把这一表述作为城市群概念的雏形,但格迪斯只提出了集合城市这一名词并没有对其进行定义,所以关于集合城市概念的解释也比较模糊。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带(特大城市)的概念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核心区域组成部分的高密度结构和整个区域的星云结构”这一概念揭示了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向城市社区转型的新模式和新形式。
此外,美国学者斯科特曾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
尽管学者们提出的概念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一种地域空间或者区域———日益扩展的城市地域将数个都市区相互连接成片的地域空间,所谓称谓不同只是因为视角点不同而已。
目前,世界主要形成北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的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格兰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世界级城市群。
总的来说,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其次经济实力雄厚,此外创新要素以及先进合理的政府规划也必不可少。
以北美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其被认为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括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部是缅因州,南部是弗吉尼亚州。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原 因分析
梁 昊 李 战奎 郑 州科 技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 6 5 04
基金项 目: 南省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 :中原经济 区建 设 中的城市群发展 问题研 究。 河
摘要 : 中原城 市群 , 中西部地 区区域 经 济参- 是 b国际经 济竞 争的支撑 点 , 也是 带动 区域经 济与社会 发展 的增 长级 , 虽
失。
一
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状况。 由此可见 , 中原城市群 中城市规模 结
中原城市群介绍
中原城市群 , 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 以河南省省会郑 州为 中心 , 以洛 阳为 副 中心 , 括开封 、新 乡、焦作 、许 昌、平顶 山 、漯 包 河 、济源9 个地级市和巩义 、新密 、禹州 、新郑 、偃师 、荥 阳、 登封 、舞钢 、汝州 、辉县 、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l个县级 4 市个城市 ,4 3 个县城 ,7 个建制镇 , 34 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 , 口 .7 人 3 5万 , 别 占全 省 土地 面积 和 总 人 口的 3 .%和4 .%。 90 分 53 03 的矛 盾 。 从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 , 区域经济的提 升 二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 在的 问题 离不开一个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我 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 ( ) 一 城市群 内各城 市功 能定位不 明确 印证了这个规律 。近年 来河南省GD 虽然连续多年居 中西部各个 P 从 城市 群体系的内部功能来看 , 国内外成熟城市群 中各城市 省份的第一位 , 但其经济地位在全 国范围 内不够突 出, 中最重要 其 定位 清晰 , 功能性强 , 城市群 内除中心城市外 , 金融 中心 、制造业 的原因表现为作为核心发动机 的郑州辐射力较弱 。 基地 、物流中心 、人流中心 、农副产 品中心、休闲旅游区域 等功 数据显示 ,0 6 2 0年郑'IDP ) G 首次超过20 亿 l08 I ' 0 0 0 年郑州一 跃 2 能城市各 司其职 , 使城市群 内资源实现最最优 的合理配置 。中原 成为G P “ooL D 3o  ̄元俱乐部”一名成员 ,oo 在全国范围内G P 2 lf D 城市群 角色虽有所定位 , 但不同层级的城市对 自身的定位不够准 达 到或超过4 0 亿元的城市共有2 个 , 州居全 国2 7 00 2 郑 8 个地级 市 确, 出现了大城市不够大 , 中等城市不够强 , 小城市特色不够鲜 明, 中的第2 位 , 全国省会城市 中的第8 。由此可见 , 2 居 位 提升 郑外 的 I 各城 市争做核心 的同时, 使得城市的工农产业 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 G P D 是十分迫切的。 过于平衡化 , 导致了城市问的不平等和混乱的竞争 。 根据2 1 f社 科院对城市竞 争力的研究报告 , 州在 5 个个 0 - l 郑 O 由此可见, 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 各城市间 体 中, 3 , 中部省会城市 中, 居4 位 在 落后于长沙、武汉、合肥。因 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 经济壁垒的限制束缚 了城市 的长远发展。 此, 郑州对 区域经济 发展 以及对 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有限 , 与上 ( ) 二 城市群 内空间布局不合 理 海 、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性经济 中心的作用更是难 以相提 从城市群的成长历程来看 , 完整的城市群不仅层 次分 明, 功能 并论 。 健全 , 而且是各司其职 , 共同实现 自身的价值 。以国外成熟城市群 为例 , 绝大部分城市布局结构呈金字塔式的 , 即以大城市为轴心 , 三 中原城市群 发展 中存在 问题 的原 因 中等城市为支点 , 以小城市( 为依托 。对于中原城市群 的结构存 ( ) 镇) 一 政府对城市群 的功能定位不 明确 在一定 的缺陷 , 如表1 中所示 , 目前中原城市群 内无特大城市 , 口 人 中原城市群布 局不合理 的原 因主要 是 由省政府 长期 的整 体 超过 10 的大城市仅有郑州 、洛 阳两市 , 0万 其他属于 中小城市 的5 规划中缺乏系统性和 延续性 , 城市群 中的组员彼此的功能定位模 个地 级市人 口通常在3 -10 0 0 万人 , 属小城市县城人 口大多在2万 糊 。例如 , O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城市群 的形成与 人以下, 而在3 0 4 个建制镇 中绝大多数人 口均在 1 万人 以下 , 普遍存 发展往往和 经济产业密不可分 , 城市群 内各 组员彼此的分工是 由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分析
市,龙头作用未充分显现。人口集聚效应 低,对整个城市群乃至其他城市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有限,各个城市的相对优势未能 充分发挥。而且,各个城市没有围绕交通 轴线进行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城市与城 市产业互动较少,没有形成高效产业链和 产业集聚效应。
2产业分工协作不够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阶段、理念 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为政的发展 模式会引发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重复 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势必会阻碍了资源配置和区域一体化发 展。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区 域协调机制还很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越来越多,因此,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协 调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 3对环境保护仍重视不足 目前,由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模式 为主,会建造大批项目工程、聚集更多流 动人口、排放大量污水和废气,这些都将 会直接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 4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中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打破行政 区划的障碍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政策和管 理机制,而按传统的行政区划建立起来的 城市群逐渐因为职能分工重叠现象严重、 很多行业管理组织办事效率低下等种种弊 端导致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因而也阻碍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呼 唤《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 1中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局的整体 性战略 《规划》的实施,将会促进中原城市 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河南的人口和经 济聚集度以及综合实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会进一 步提升,这将带动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地位 将会得到全面巩固和加强。带动河南省在 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平台上参与全 球竞争,最终将成为承东启西、支撑发展、 引领中西部、服务全国、融入全球的门户 而全面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因此,它对 于河南省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具
对中原经济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的思考
成 为 中部地 区重要 的现 代服 务业 基 地 。
( ) 要 的 能 源 原 材 料 基 地 四 重
依 托该 板 块 能 源 原 材 料 丰 富 的 优 势 , 照 “ 按 优
化 布局 、 中开 发 、 集 高效 利 用 、 深 加 工 、 保 安 全 ” 精 环 的原则 , 加快 煤 炭及 其 它 矿 产 资源 的开 发 建 设 和 输
关 键 词 : 中原 经 济 区 ; 间 布 局 ; 理 化 空 合 中图分类号 : F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 44 (0 2 O一 07 — 0 0 8 4 4 2 1 l 0 6 3 J
中原 经济 区建设 是 一 项 系统 工 程 , 对其 空 间布 局 进行 合理 化 调整 , 建设 中原 经 济 区 、 动 中原 崛 是 推
一
、
豫 中及 西北 地 区包 括郑 州 、 阳 、 封 、 乡 、 洛 开 新 焦
作 、 昌、 顶 山 、 许 平 漯河 、 源 、 门峡 、 城 、 济 三 晋 长治 、 运
城, l 共 3个 省 辖 市 。土 地 面积 为 1 . 5 0 6 5万 平 方 公
里, 总人 口 52 7万 人 , 9 分别 占 中原 经 济 区 的3 . % 80
对 中原 经 济 区 空 间 布 局 合 理 化 的 思 考
任 俊 英
(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0 ) 郑 河 50 1
摘
要 : 合 理 的 空 间 布 局 是 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 、 动 中 原 崛 起 的 重 要 内 容 。 按 照 自然 资 源 、 理 类 型 、 业 类 型 、 推 地 产 发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一、城市群及中原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二、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中原(郑洛汴)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和漯河等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巩义、荥阳、新郑、登封、新密、偃师、汝州、舞钢、卫辉和济源等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中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如图一)。
图一中原城市群范围图三、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四、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1.中原城市群目前空间结构特点1.1城镇分布相对密集。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
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
1.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
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
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
另外,城市分布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中原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08级地理科学一班宋艳平20085080077)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九个省辖市。
区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1%和40.4%。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中心城市为节点,构筑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区和辐射区。
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走产业集群之路,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便利;气候适宜,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农产品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地域组合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部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崛起应抓住这次良好地发展的机遇。
历经多年的发展,该区域已经形成了机械、纺织、食品、化工、能源、煤炭、电力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优势传统产业和综合发展的多门类工业体系。
目前整个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较高,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
例如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农机制造企业,神马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帘子布生产企业,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而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总厂和漯河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中原城市群新兴工业也不断涌现并快速成长,目前已经初步在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中原城市群的构筑,必将加速其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这不仅有利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率先在中部走出一条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路子,而且有利于改善和优化中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布局,使该地域在支撑和带动西部发展、促进中部尽快崛起和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和影响。
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原城市群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规划了四个产业带,即陇海产业带、沿京广线产业带、洛阳产业带和漯河产业带。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1)中心城市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的竞争。
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2)产业层次低,增值空间小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结构多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该地区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等产值空间较大的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的生产逐步趋于饱和,由此更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升值空间。
总体上,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
第三产业结构和服务亟待升级,低度化产业结构也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3)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大于合作由于区位及自然禀赋等条件的近似,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较为相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
因此,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导致各城市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同时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降低了中原城市群乃至河南的整体经济效益。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分布 密度 大、 市空 间分布呈集聚型和初级 网络化等特征 . 城 由于 区域城 市网络仍 处于低 级阶段 , 以有 效发挥各城 难
市的功 能, 因此 , 需要从 构建郑州都市圈、 强化 区域 “ 主动脉 ” 和培 育城 市新“ 网结” x 4 ,  ̄ - -完善和优化 区域城 市布
局.
关键 词 : 中原 城 市群 ; 市 体 系 ; 间 布局 ; 化 城 空 优
1 4个县级市 、4个县 、7 3 3 4个建制镇 . 中原城市群 的组建标 志着 以构筑 中原经济 隆起带 、 推进我 国 中部崛起 的战略构想 正式步 人实施阶段 , 这不仅促 使形 成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 的核 心 区域 , 升河南 的工业化 、 提 城镇 化水 平 , 又能促使 形成我 国东 、 西部
i tl a o rsa e,i i i c l o gv l y t h u to fe e y ct fe tv l ssil tl we tg t sd f u tt i e p a o t e f ncin o v r i ef ciey,S i y O,we c n sa twi h t a tr t t a h “ h he g h u u ba ewo k i o me t e Z n z o r n n t r sf r d”。sr n t n t r a“a ra a o t rn w iis, r .t n wec n p r te ghe hea e o ” nd f se e ct t e e e he a e —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各城 市的空间关联程 度、 发展趋势和 空间要 素在各城 市 的集聚特征 。研 究得 出中原城 市群 目前的 空间结构 和空 间
用非农业人 口代表各 城市规模 , 由重力 模型 可知 ,
中心 城市 对 周 围各 城 市 的吸 引力
1 研究 区基本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 究 区基本 情 况 .
中原 城市 群 处 于 我 国 的 中原 腹 地 , 域 范 围包 括 郑 地 州、 开封 、 阳 、 乡 、 作 、 昌 、 河 、 顶 山 、 源 9 洛 新 焦 许 漯 平 济 个 地市 , 面 积达 5 8 万 k 占河 南 省 的 3 .% , 口 总 .7 m, 53 人 达35 0万 人 , 市 化 水 平 4 % 。2 0 9 城 4 0 9年 实现 地 区 生产
( 河南教育学 院 地理 系, 郑州 4 0 4 ) 50 6 摘要 :从 中原城 市群 的空间结构角度 出发 , 计算 了中原城 市群 的 中心城 市吸 引力的分 维数和 空间结构 的 关联 维数 , 分析 了其分形结构特征 ; 空间关联 的角度 出发 , 从 通过威 尔逊模 型、 空间 关联模 型对 中原城 市群的 空间联 系进
P 。r P/
() 1
式 中: 尸为 中心城 市 人 口 ; 第 i P为 个城 市 的人 口 ; 为 I r f
心城市到第 i 个城市的直线距离。 以半径 r 画圆 , 中心城
市 对 落入 该 圆 内 的各城 市 的平 均 吸 引 力
^ R |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1)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发展 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3)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加快郑洛互动发展;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密切郑许经 济联系。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1)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提升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 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 (2)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加 快郑州东区交通枢纽建设。 (3)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建设大型煤炭及全国重要火电基地;优化能源结构。 (4)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5)建设科教文化高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6)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和土地保障能力 (7)建设和谐城市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 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 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 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 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 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2)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 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 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 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 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与布局研究
分 析 中原 城市群 空 间发 展 现状 的基 础 上 , 深入 研 究 城市群 的空 间发 展和 结 构布 局 , 出科 学合 理 提
的城市群 空 间发 展 战略思路 。
一
2 城镇 分 布相对 密集 , 局交通 指 向型 明显 . 布 中原城 市 群 是 我 国 中部 地 区城 镇 最 为 密 集 的地 区 , 是河 南省 城镇 化 发展 最 快 的地 区。城 也
收 稿 日期 :08—1 0 20 2— 9 基金项 目: 河南省建设厅重点规划项 目“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 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夏保林 , , 男 河南商水人 , 高级工程师 ,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城市与 区域规划及相关研究工作。
第1 期
夏保林 , 吕连琴 :中原城市群 空问发展 与布局研究
也 多分布 于 国道 、 道 等 主 要 交 通 干 线 附 近 , 省 尤
中原 城市群 以郑 州 为 中心 , 括 洛 阳 、 封 、 包 开 新乡、 焦作 、 昌 、 许 平顶 山、 河 、 漯 济源 共 9个 省辖
( ) 、4个 县级市 、3个 县 、 0个建 制镇 。 区 管 市 1 3 3 4
3 3
张, 区域耕地 资源 迅 速减 少 , 设 用地 日益 紧 张 。 建
处 于快 速 发 展 期 的 城 市 面 临 着 较 为 突 出 的 用 地
城 市功 能格局 , 建设 以大城 市发 展 为主导 的城 市规 模 结构 和 集群 化 的产 业发 展体 系则 构成 中
原城 市群 的 总体 空 间结构布局 。
关键 词 : 中原城 市群 ; 空间结构 ; 间战略 空 中图分类号 :2 0 F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7 4 20 ) 1 0 3 0 10 9 3 (0 9 0 — 0 2— 5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的建设 数据来源: O 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象 , 1 0 发展 统计公报》 00 、 1 年洛 阳市国民经济和 极为不利 。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 三、 中原城市群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的
城市首位度 是指用一 国最大城 市与 工 作 举 措
2 8
经济 区被正式纳入 《 全国主体功 能 区规 第二位城市 人 口的 比值来衡 量城市 规模 首位度 已 划》 同年 3月被 写入国家“ ; 十二五 ” 展 分布状 况的指标 。目前在我 国, 发
一
( 提 高中心城市郑 州的功能建设 . 一)
个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 , 很大程度上取
中 规划 。2 1 年 9月 , 01 政府 出台 《 国务院关 经演变 为国家或区域 中规模 最大 的城市 决于核心城市的影 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建设大郑州是关 于 支持河南省加 快建设 中原 经济 区的指 与第二位城市人 口数量的比值 。根据 表 2 原城市群要一体化发展 , 导意见》 自此 , , 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 的数据 ,按 照公式 S P/2( 中 S为 常 键 , 高郑州 中心城市 地位 , =I P 其 提 进一 步发挥 家 战略 。在这样的宏 观背景下 , 探索一条 数 , 。 P 为最 大城市人 口数 , 2 P 为第二位 城 其对城市群 其他 城市发展 的辐射 和带动
10 6o 11. 03 8 9 1 8 2. 1 8
=、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个 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
算收入( 亿元)
36 0 8. 8 12 2 4. O 2. 8 1 1. 81
郑 本文 以 2 1 0 0年数据 为例分析河 南九 出 , 州 的城 市 首 位
( 城 乡二元 经济结构 。 四) 中原经济区 何解 决二元社会平衡 问题 , 中原经济 区 是 创意规划过程 中面临的重要 问题 。 对于 中
7城市群(2)
中小城市:考虑到中小城市在中原城市群空间 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 展、吸引人口聚集、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 功能,“十一五”时期,在发展壮大特大城市 和大城市的同时,还将加快中小城市和有产业 支撑的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努力形成有特色的 产业集群、旅游景区和面向农村、服务功能比 较完善的人口密集区。 力争新郑、新密、新安、伊川、辉县、长葛、 禹州、舞钢8市(县)市区人口超过20万,进 入中等城市行列。2020年,力争登封、卫辉、 汝州、长垣、孟津、沁阳、尉氏、孟州、宝丰 等9个市(县)成为中等城市。区司年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计划, 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 2005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中原 城市群的引导和培育,河南省借鉴国内外城市 群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实践经验,在深入调查研 究,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学者、各有关市和 部门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中原 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06年3月,《规 划纲要》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中原城市群范围内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 其中棕壤主要分布于山区,涉及洛阳、平顶山、 新乡、焦作、济源5个市;褐土主要分布于浅山 丘陵沟壑区,涉及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 济源5个市;潮土主要分布于东部、南部平原及 沿黄滩区,涉及新乡、开封、漯河、许昌4个市, 土层深厚,适宜林木生长。 城市群分属淮河、黄河、海河三个流域,主要河 流有黄河、伊洛河、沁河、沙河、颖河、贾鲁河 等河流,主要水库有小浪底水库、白龟山水库、 白沙水库、昭平台水库、陆浑水库等,水资源较 为丰富。
2、未来:人均GDP5000美元 ■2010年,生产总值要超过1万亿元 ■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要超过5000美元 “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 1. 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9市具有基本明晰 的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整体合力增强; 2. 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形,培 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 3. 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 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奠 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4.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 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 5.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 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原城市群规划
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原城市群规划是指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涵盖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城市的区域性城市群规划。
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集中的地方,也是国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因此,中原城市群规划是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中原城市群规划应注重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
中原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封的清明上河图等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文化资源,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规划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其次,中原城市群规划应注重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规划应加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体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规划应注重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培养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城市群。
再次,中原城市群规划应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一个相对密集的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近,应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协同发展的战略。
规划应加强交通运输的建设,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水平。
同时,规划应加强产业布局的协同,促进产业的互补与合作,形成经济集聚效应,推动中原城市群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发展。
最后,中原城市群规划应注重人才引进和创新驱动。
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应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中原城市群。
规划应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总之,中原城市群规划是推动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规划应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和人才引进与创新驱动,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内聚、外联与提升
点, 为城市 群 的外联 打下 了坚 实基础 。
二是调控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 , 发挥城镇体系 的整体功能。河南省城镇体 系可划分为 5 等级 , 个 即全省首位核心城市( 郑汴都市区) 全省副核心城 , 市( 洛阳)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 , 新乡等省辖 、 管城 省 市) 地方性中心城镇 ( , 巩义等县级市、 县镇 ) 基层 , 城镇 ( 其他建置镇 ) 。在这个 等级结构层次的制约 下, 内部结构层次按规模序列结构 、 职能类型结构和 空间布局结构等三种结构形态实施调控。发挥城镇 体系的整体功能 , 要在郑汴都市 区的核心辐射带动 下 , 阳、 洛 济源外联三门峡 , 焦作 、 新乡外联鹤壁 、 安 阳、 阳, 濮 开封、 昌、 许 漯河外联商丘 、 口, 周 漯河 、 平 顶 山外联驻马店 , 平顶 山、 阳外联南阳, 洛 郑州通过 多级传递辐射外联信阳 , 形成若干 紧密层与辐射层 密切关联的并辐射周边 的区域联合体 。第 三, 提升 形式的深度整合 : 构建核心增长板块——城镇 体系
新 型城镇 化 为 引领 , 面 推 进农 村 新 社 区建 设 。在 全
移, 坚持不懈。增加投入 , 障新增耕地者的利益。 保 第四, 探索开辟新 的土地利用模式 , 支撑工业化和城 镇化持续推进。参考 国内外土地利用模式 , 像美 国 康奈尔大学、 台湾文化大学 、 香港 中文大学等完全建 在山上 , 欧洲有不少著名城镇也都建在 山上 , 均节约 了大量 建设 用地 ; 源市 、 济 焦作市 利用 临近 山 区的特 殊优势 , 已经探索而且富有成效的“ 工业 出城、 目 项
万余亩的佳绩 ; 各地已经初步推广应用的建设多层 工业标准厂房 , 提高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的模 式; 等
等。
中原城市群发展前景
中原城市群发展前景中原城市群是指中国中原地区的一组具有较强经济联系和联动发展潜力的城市的集合。
该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南阳等主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具备着快速发展的前景。
首先,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优势。
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同时,中原地区紧邻京津冀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原城市群与周边的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其次,中原城市群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中原地区有着丰富的水、电和煤炭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此外,中原地区还拥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再次,中原城市群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中原地区有非常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网络,形成了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
例如,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而郑州铁路运输中心是我国铁路布局中的重要节点,这些优质的交通条件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中央政府将中原地区列为“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重点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同时,中原城市群的各个城市也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项目,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并且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中原城市群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为区域内和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原城市群 实施方案
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河南省内的周边城市,以及与河南省交界的周边省份城市,共同构成的一个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是河南省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华北、华东和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因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升中原城市群的交通运输能力,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国的粮仓,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
我们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城市的产业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提升整个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土壤、空气等环境治理工作,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守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国的人口大省,人才资源丰富。
我们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中原城市群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原城市群的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深化城市间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城市之间密切合作,形成合力。
我们将深化城市间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中原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中原城市群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口(万人) 工业总产值(亿元) 财政收入(千万元)
城市人口(万人) 260 220 225 156 382 456 162 927.1 1198 1319 534.9 1334 638.7 518.3 工业总产值(亿 元) 659 493 761 359 804 648 334 财政收入(千万 元)
6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四,区域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集聚趋势明显
7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五,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郑州 开封 洛阳 平顶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济源 山
GDP(千万元) 人均GDP(元) 农民人均收入 (元)
8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六,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较为突出 。
9
二、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总体要求
发掘地区优势,依托区域市场体系建设,构造开放 型的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
建立功能强大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中心,沿轴 扩展。 统筹安排城市布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充 分实现资源共享。
22
4、集群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工业发展总体布局原则: 工业总体布局和城市发展布局紧密结合; 工业发展走廊及工业带要和城市发展轴带结合; 工业集聚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杜绝乡镇工业分散布局,原则上不在城镇以外的农 村区域布置工业。
23
5、快速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
24
25
区域协调问题(发展衔接、职能分工、环境治理)
12
三、城市群空间发展总体战略思路
打造大郑州都市圈,提高中心城市区域影响力
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建设黄河南北两岸工业发展带 保护自然环境,构造城市群生态功能体系
13
1 、打造大郑州都市圈,提高中心城市区域影响力
14
2 、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
GDP(千万元) 1102 2821 6863 3657 3790 3414 4117 2216 942 人均GDP(元) 1706 5981 1082 7502 6940 1011 9229 8868 1450 农民人均收入 3631 2047 2277 2088 2409 2905 2880 2625 2878 (元)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
二、空间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2、空间发展要素
区域工业化及产业布局
城镇分布和中心城市发展 综合交通体系(快速交通、公共交通) 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11
二、空间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3、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布局问题
中心城市建设问题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问题 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 土地利用问题
15
3 、整合资源,建设黄河南北两条工业发展带 。
16
4、 保护自然环境,构造生态功能体系框架。
17
四、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布局
“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功能体系 “三圈、四带”网络式的区域空间格局 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城市规模结构 集群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快速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系统
3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二,城镇分布相对密集,布局的交通指向型明显。
我国中部地区城 镇最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数量约占全 省总数的60%;城 镇分布密度为7.2 个/千km2,是全省 平均水平的1.4倍。
4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三,城市空间扩展较快,用地矛盾较为突出 。
5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与布局
夏保林 2008年12月
1
主要内容
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空间发展总体战略思路
空间结构和布局
2
一、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
第一,城市化发展较快,中心城市区域竞争力不强。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8
1、 “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功能体系
中原城市群由核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地 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五个等级构成。
19
2 、“三圈、四带”网络式的区域空间格局
20
3、 以大城市4、集群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依托城市,集群发展,构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