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案例.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案例

案例1: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结硕果

朴席镇塔影村朱庄组的朱守军、朱守勇兄弟俩被村民们称为慈善家,两人在年轻的时候随父亲远赴香港艰苦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他们情系家乡,一直捐款帮助父老乡亲。

近年来,朴席镇把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回报家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日程,千方百计为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铺路搭桥,提供服务平台,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在外创业心系家乡捐款献大爱

朱守军、朱守勇15岁就随父亲远赴香港,凭借勤奋和干劲,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美发、沐浴连锁公司。父亲患癌症去世后,朱守军兄弟俩回到塔影村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村里的癌症病人。看到村里的老人得了癌症,我就想起父亲患病时的痛苦,决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他们。朱守军表示,每年他都会拿出20万元来关爱癌症病人。这只是朴席镇在外人士回报家乡的一个缩影。

朴席镇是劳务大镇,改革开放以后,陆陆续续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沐浴业的农民有上万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这些在外人士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心情急切,爱心浓厚,涌现出一大

批慈善家、爱心人士,他们为朴席镇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为村、镇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朱守军兄弟俩就是其中的代表。

鼓励返乡创业,致富带乡邻

近几年,朴席镇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全力做好返乡创业这篇大文章。几年来,朴席镇张贴发放返乡创业倡议书千余份,召开各级回乡人员座谈会100余次,走访在外创业人才200余次,让越来越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了解返乡创业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不断加强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返乡创业频结硕果。土沟村村民雷金海一直在外务工,深知背井离乡的艰辛,在得知近年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大力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后,毅然回乡创业开办企业,带领乡邻走上致富路。他创办的扬州市威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现在年产值已达6000余万,生产制造的机械设备受到江淮汽车集团、扬州中集通华特种车、扬州亚星等大企业的好评。

在雷金海的带动下,村里好几位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创业,有的承包了鱼塘、果园,搞起了养殖业,有的开办了工厂。

为了鼓励和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回报家乡,朴席镇立足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集中工业区,夯实创业平台,返乡创业条件日趋完善。多渠道帮助企业融资,

多次组织企业、返乡创业者参加银企座谈及小额贷款推介会,帮助创业青年申请低息、无息贷款,解决创业之初的资金问题。同时,各单位主动上门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如今,改革开放初期陆续外出的农民已经逐渐回到朴席创业。案例2: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水阳镇裘公社区返乡农民工、新党员王道宏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也就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年产值逾150万元的宣城市宏达手套加工厂的个体老板。现如今不仅办了工商执照,并已成为中国苏旺你集团、无锡长德手套厂、苏州兴华手套厂等名企集团的定点配套加工厂。

王道宏,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在水阳镇裘公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条件困难,1993年秋,20岁出头的王道宏在水阳高中毕业后,从家里带了50元钱只身来到了上海,从帮饭店洗碗打杂做起,开始了他帮厨学艺的打工之路。1995年经人介绍,与本村姑娘孙金兰结婚,婚后生育一个男孩。1998年听朋友介绍说广东好挣钱,就带着妻子一道闯广东,先在东莞一家塑胶厂打工,从工人、领班、组长一直干到生产科长。正

当他事业渐成时,却不料市场产品滞销,企业经营不景气,工资时发时欠,眼看前途难料,只好带着妻子于2000年秋转入一香港人办的金辉鞋厂打工,一切又从头开始,夫妻俩艰难地捱到2002年8月,经人介绍又辗转到了苏州,妻子孙金兰在乡村医院从事护工,王道宏则在三星电子厂谋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由于他工作上勤劳肯干,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又能和工友们打成一片,三个月后就当上了班长,六个月后提为队长,手下管理着27名保安队员和4个辖区安全在那里渡过了5年多相对稳定的日子。

在上海、广东和苏州打工期间,王道宏除了挣钱养家糊口外,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情感隐匿着、潜藏着,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为此他经常这样思考:作为一个成家立业的男人,带着妻子总是长年漂泊在外打工也不是个事呀。该怎样来重新定位自己与家庭的未来呢? 王道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无时无刻不在计划着怎样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

回乡创业,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成就感

勤劳靠双手,打工不如创业。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外出务工的14年里,王道宏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心想回家来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2006年底,王道宏夫妇通过联系、考察手套加工市场,已经做好了返乡创业的各项准备。

2007年春节,当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向社区书记、主任和两委干部们沟通时,立即得到了赞同与支持。王道宏的人生坐标从此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他说干就干。从亲友处借来5万元,社区总支书记王志祥支持借给他1.5万元,加上夫妻俩在外打工的多年积蓄在内,于2007年4月投资10万元,办起了水阳镇第一家宣城宏达手套加工厂。从自己学习加工手套、培训工人,到与外贸企业签定合同,承揽加工业务、维修机器、控制操作流程、质量检验、集中打包、装箱和企业管理等,他白手起家,摸索着一切从头做起。从开始10多人发展为目前40多人,机器设备由原来10台增加到50台,合作加工厂扩大到2个,总投资房产、设备达到40余万元。月加工手套产量由5万双增加到25万双,年产量由60万双增加到300万双,产量、收入短短2年翻了4倍。

在王道宏手套厂上班的妇女,40岁以上的妇女约占40%,30至39岁的妇女约占50%,20岁以上的小姑娘约占10%。她们多为本地人,其中本村人占80%。手套厂实行计件工资和按劳计酬制,她们当中技术熟练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还有更低的,如本村3个残疾人,她们无法到手套厂上班,厂里就派人将刚做好的手套送上门,让她们在家里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