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力》,全书一共286页,我在这为您解读整本书的内容。《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被誉为“影响力之父。这本书自1986年问世以来,获奖无数,一直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30年来,已成为人尽皆知的畅销书,被翻译成26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册,被誉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慑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

巴菲特精神导师查理·芒格曾说过:“在影响力这一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三言两语就能够左右我们的想法。

励志讲师用几个故事、几句鸡汤就能够让我们激情澎湃,对未来充满信心。

领导恳切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打消辞职的念头,更加死心塌地地为公司卖命。

商场促销员的热情推销,让我们买了一大堆贵而无用的东西,超出预算的好几倍。

为什么在有些人的面前,一向理性的我们会感情用事,做出让自己日后懊悔的行为?

罗伯特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这些人有意或无意地触发了控制我们

本能反应的按钮。

而这些控制我们本能反应的按钮被罗伯特称为“影响力的武器”要理解什么是影响力武器,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影响了我们生活中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决策,大到是否要换新的工作,这个项目要用plan A 还是plan B,小到今天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超市里的打折水果要不要买?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决策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判断之后,做出的理智决策。罗伯特却告诉我们,事实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一些决策可能根本没有经过我们的大脑,而是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去做的决策。

有时候你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已经答应了别人的请求。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我们又该如何规避或者利用这些影响呢。

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朋友新开了一家珠宝店,但是即使是旅游旺季,人满为患,那些物超所值的绿松石珠宝都没法卖出去。他想了很多主意,大力推广,都效果欠佳。

有一天,他要去外地采购新的宝石,于是想着将这些滞销的宝石半价出售吧。于是草草留了张“这个盒子里的每件商品,售价均乘以1/2”的纸条之后,就匆忙离去。但是由于字迹潦草,又没跟

售货员交代清楚,售货员误以为“这个盒子里的每件商品,售价均乘以2。”,于是以两倍的价格,对外出售。

结果出人意料,那些一直滞销的绿松石珠宝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迅速售光。这位朋友很是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原价卖不动,价格翻倍却这么令人心动,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原理在作祟?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就是在无意识中用了一个“影响力武器”,罗伯特把它称之为固定行为模式。

固定行为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组成这种模式的行为,每次都以相同方式按同样的顺序发生,就好像是将这种模式录在磁带上,放在动物体内一样。每当求偶情景出现时,就会播放求偶的磁带;每当育儿的情景出现时,就会播放育儿行为的磁带。随磁带转动,一系列标准的行为就会出现。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在请人帮忙的时候,如果能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请排队等候复印的人帮她一个小忙:“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呀?因为我有急事。”

这种“请求+原因”的方式几乎收到了百分之百的效果,有94%的人让她排到了前面。但她不说明理由时,效果就差多了。“对不起,我有5页纸要复印,能不能让我先复印呢?”当她这样说时,只有60%的人答应了她的请求。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人们就是喜欢为自己所做的事找一个理由。

很多人真正答应帮忙的原因,不在于多说了一句话,或者后面的理由有多合理。而在于“因为”这个词。它激发了人们下意识的顺从反应,即使“因为”后面并没有给出什么令他们顺从的原因。人们也会因为这个固定模式去做下意识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做很多选择,并不是我们经过理智思考之后得出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一种固定行为模式中。

这种模式,有可能是习惯的原因以及我们当时的处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有人会通过模拟触发特征,诱使我们下意识地做出某种反应。

比如上面销售宝石的案例,在很多人的固定思考模式里,价高就等于优质。所以她的宝石价格翻了倍,结果销量反而提高了。所以很多时候你觉得价格“公道”的东西,很可能买贵了。

罗伯特通过大量研究,在书中列举了几种固定行为模式。它们分别是对比、互惠和互相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让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

第一个是:认知对比原理。

就是说我们人类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会遵循一个对比的原则,它会扩大前后两件事情的差异。简单说,如果两件东西很不一样,我们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往往比实际的差别更大。

举个例子,房地厂商在带领顾客去看房子的时候,总是喜欢先去看几套没有人买,但是价格又高的破房子。等到顾客倦了之后,再带他们去看价格稍微“公道”,质量又好的房子,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成交率。这条认知对比的原理,不仅仅被用在房地产上,还会被用在相亲、购买衣物等各种日常生活中,屡试不爽。

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被认知对比原理套路呢?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做选择时,不要受你之前接收的信息的影响。先思考十秒钟,将你要决定的这个事情置于大环境、大市场,或者是排除掉之前的消息对你的影响,再认真做决定。第二个是,互惠和互相退让。

互惠原理认为,人们会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人们会在接受善意、礼物或帮助时产生亏欠感,这种亏欠感让我们感到有义务回报对方所做的一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人家的嘴短”,很好地道出了互惠原理的精髓。只要接受了他人的礼物,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弥补对方,因为亏欠别人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也正因为如此,亏欠感常常能够引发不对等的交换。

超市里很多免费促销,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有的人觉得吃完会不好意思,于是就购买了计划之外的零食。同样的,如果你想要跟人建立社交的时候,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你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