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于1601年。《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剧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显示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
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恶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雷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他对人类社会的美好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他生活在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当哈姆雷特跟老国王的鬼魂对话时,从他的面部表情和混乱的言语表达就能看出,哈姆雷特已经受到深度惊吓,精神开始变得恍惚。但他还是理性地思考了关于复仇的计划,所以我们看到他首先以装疯卖傻来蒙蔽旁人的眼睛。他的装疯卖傻其实是一个智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一个弱者在面对强于他数百倍的敌人时自然而然的决定,因为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
有加害于他的心态。
哈姆雷特原来相信人间有高贵的人性,忠诚的友谊,坚贞的爱情,美满的婚姻。而现在,这些人文主义者所宣扬的美好的道德和理想与他所看到的现实是矛盾的。哈姆雷特原本快乐的性格慢慢地被不可抑制的忧郁所取代,他孤独、怀疑、失望、恐惧。但他又面临着父仇必报、邪恶必除的宗法责任和必须“重整乾坤”的历史重任,因而伴随着他的就是忧郁和痛苦。他紧张地剖析人生,冷静地思考问题,坚持为实现理想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剧本侧重于表现人物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激越不安的思绪,展示他在对社会一切隐秘的罪恶揭发过程中内心的苦闷和哲理性的思考,如他在独白中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存还是毁灭;宿命的力量,也在独白中谴责自己“胆小如鼠,缺少胆计”、“虚度了时光、冷淡了热情、搁置了严命、耽误了迫切的大事”等。他的思考越深入,心情越忧郁,对于改革现实的要求就越清醒,也越急于为完成复仇目的而行动。因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是理想与现实矛盾、个人面对艰巨的复仇任务孤掌难鸣所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也体现着时代的忧郁和悲哀。
严酷的现实,已经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却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他的这种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厮斗的症结所在。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所以说,虽然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
的思考就会延误时机,想太多的人内心多数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使他不愿意作出重大决定。比如在剧中,哈姆雷特偶遇到叔父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不是义无反顾地一剑刺向敌人,而是在一旁作“To be, or not to be”的思想斗争,他觉得时机欠妥、方式不佳,他怕背负罪名。于是,他一直在延宕。
哈姆雷特在一开始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抉择。他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于是他不断地在做矛盾的思想斗争。哈姆雷特的延宕,正是因为他找不到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答案。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但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是让肉体得到了解脱,而灵魂却是无法安息的。于是他徘徊在这两者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是人自己的灵魂与灵魂的对抗,于是哈姆雷特在延宕,整个戏剧在延宕,命运之轮不停地转动,我们虽然看不清他的动向,但却人人都嗅出了其中极为悲剧性的气味。
中文与传媒系
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0902010255
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