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近代史的发展

合集下载

介绍家乡青岛历史近代史开场白

介绍家乡青岛历史近代史开场白

介绍家乡青岛历史近代史开场白青岛,中国的一座沿海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东临黄海,北濒渤海。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青岛历经了一系列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

青岛的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青岛成为中国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一,并被租借给德国。

从此,青岛开始成为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城市。

德国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开创了青岛新的发展时代。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青岛归属中国。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青岛遭到日本占领。

此后,青岛成为日本在北方地区的治权所在地,成为“日本北支那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整个青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日本化的。

随着开放的实施,青岛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1984年,中国政府宣布在青岛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青岛逐渐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代表。

作为历史名城,青岛保存着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岛德租界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传统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大型的青岛邮政局大楼、崂山道街和德国总督府等。

这些建筑物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们前来观光的重要景点。

青岛的近代史开场白还有很多,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之外,还有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青岛是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摇篮,著名的青岛海洋大学就位于此地。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举办了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青春戏剧节、青岛国际海洋节等一系列盛大的文化活动。

近代史开场白只是青岛丰富历史的一部分。

这座城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青岛的历史和文化瑰宝,不仅是青岛人民的骄傲,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被誉为“海滨之城”。

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优美的海岸线和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人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一、历史文化青岛历史悠久,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齐鲁时期。

在清朝时期,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地时期留下了许多现存的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欧洲风格成为了青岛城市风貌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万国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青岛还是中国现代近代史的重要一页。

1919年5月4日,青岛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批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

五四运动为中国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名人故事青岛海滨之城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 鲁迅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深地印在青岛人的心中。

鲁迅曾经在青岛医学院任教,他的独特思想和深刻洞察力使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压迫,对于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纪念堂纪念堂是青岛最重要的历史纪念性建筑之一,矗立在五四广场上。

这座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和鲁迅而建造的。

它是由青岛市政府投资,仿照罗马古建筑风格而建造的。

纪念堂内部设有展览室,陈列着大量与五四运动和鲁迅有关的文物和照片,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易中天易中天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作家,出生在青岛。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历史讲解,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易中天的作品《大国之路》等畅销书籍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波历史读书热潮。

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青岛增添了一道文化瑰宝。

4. 屋里慧芳屋里慧芳是中国著名的女性学者和作家,也是青岛的骄傲。

青岛近代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问题浅议

青岛近代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存在问题浅议
策略 社 出建 议 。
关 键 词 : 岛 ; 代 历 史街 区 ; 护 与 更 新 ; 青 近 保 问题
中 图分 类 号 : 7 9 9 ¥ 5 . 文 献 标 识码 : A
』史 街 区 是 人 类 文 化 遗 产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我 国城 市 厅 在 化进 程 不 断 加 快 的 背 景 下 , 史 街 区 的保 护 与 更 新 1 受 到 历 3益 人们 f关 注 。青 岛 作 为 中国 近代 史 上 殖 民 地 城 市 的 范 例 , 匀 城 市 内4 留着 大 量 优 秀 的 近 代 历 史 街 区 , 然 目前 青 岛 市 政 府 虽
数 量 增 多 , 量 并 没 有 提 高 。 1本 人 二 次 占领 青 岛 时 期 , 质 3 城
对市 内近 代 历 史 街 区的 保 护 与 更 新 提 上 了 1程 , 也 存 在 一 3 但
些 问题 , 清 这 些 问 题 并 及 时 解 决 , 助 于青 岛 近 代 历 史 街 认 有 区 的 町持 续 发 展 , 有 助 于 “ 谐 青 岛 ” 也 和 的建 设 。
文章 编号 :0 2 7 4 2 0 ) 1 0 4 3 1 0 —2 2 ( 0 8 0 —0 7 —0
青 岛近 代 历 史街 区保 护 与 更 新 中存 在 问题 浅 议
孙 丽, 阳泽 宇
( 岛农 业 大 学 ,6 1 9 青 2 60 )
摘要 : 自青 岛开 埠 一 个 多世 纪 以 来 , 岛近 代 历 史 街 区经 历 了从 形成 到发 展 再 到 保 护 与 更 新 的 历 史 过 程 。历 史街 区的 保 青 护与 乏 始 终 是 既 矛 盾 又 统 一 的 问题 , 保 护 与 更 新 过 程 中 肯 定 会 出现 一 些 问题 。作 者 以 青 岛 近代 历 史街 区保 护 与 更 新 中 新 在 存 在 0 为研 究对 象 , 题 首先 对 青 岛近 代 历 史街 区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作 了概 述 ; 此 基 础 上 总 结 了青 岛近 代 历 史 街 区现 状 和 特 点 , 在 接 着 :青 岛近 代 历 史街 区保 护 与 更新 中存 在 问题 及 造 成 问题 原 因进 行 了分 析 , 后 针 对 青 岛近 代 历 史 街 区 的保 护 与 更 新 的 十 最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的结 果 。但在 随后 的几 年 时 间里 , 德 国政 府 也 对李
国的渗透 , 青岛城市的发展在 近代也被打上 了“ 殖 民” 的烙 印 , 城市 中形 态 不一 、 各 具特 色 的建 筑 景 观
恰 好是那 一 段历 史 的有 效见 证 。青 岛 的近 代 史 上 ,
受殖民帝国影响最大的非德国莫 属 了, 像今 天八大 关的别墅区、 江苏路的天主教堂 、 医药商店旧址以及 大港 的火 车站 等等 。 青 岛德 式建 筑形成 的可 能性 、 必 然性
收稿 日期 : 2 O 1 3 —o 1 —2 3 作者简介 : 刘勇杰( 1 9 8 8 一) , 男, 山东青岛人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l l 。如 : 礼 和商业大楼。 ( 三) 顺应 山势 , 营 造浪漫 情调


( 一) 可能性
1 . 起源于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 的认识 李希霍芬是德 国著名 的经济地质学家、 德殖民 局长, 号称 “ 中国通 ” 。1 8 6 0年 曾受 普鲁 土政 府 的派
遣, 首次来 华 调查 土地资 源 , 但未 深人 中国 内地 。 早在 1 8 6 9 -1 8 7 2年时 , 李 希霍芬 就在 德 国政府
誉, 以是 德人 愈益垂 涎 ” 。1 8 8 2年 , 李希 霍 芬在 他 的
查 胶州 湾和 山东半 岛的 军 事形 势 与经 济 情况 , 认 为
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当时的海军部建筑 顾问佛 朗求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作了最仔
细 的研 究 , 他发现 :
两部著作《 山东及其人 口门户——胶州》 及《 胶州 的
2 0 1 3年第 o 3期 第2 9卷 ( 总3 2 7期 )

青岛历史演讲稿

青岛历史演讲稿

青岛历史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

青岛,曾经是一座繁华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和传奇。

首先,我们来谈谈青岛的开埠历史。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青岛成为了通商口岸,随后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港口。

在此之后,青岛的商业繁荣起来,各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使得青岛成为了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城市。

其次,我们要提到青岛的近代历史。

1898年,德国占领了青岛,并开始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他们修建了许多欧式建筑和道路,使得青岛成为了一座充满了欧洲风情的城市。

这段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如今成为了青岛的重要旅游景点。

再者,我们来说说青岛的现代发展。

1949年,青岛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随后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如今的青岛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青岛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许多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最后,我想说说青岛的未来。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青岛的未来无疑是充满希望的。

我们可以看到,青岛正在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同时,青岛也在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加快科技产业的发展步伐,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城市。

总的来说,青岛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我们期待着青岛在未来能够继续发展壮大,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岛的未来添砖加瓦,让这座城市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青岛老城发展历史及特点浅析

青岛老城发展历史及特点浅析
CHENG eet nvri , e i ,10 8,C ia 2 S  ̄agh ag Ct o ,S iaz un bi 5 0 hn) e ig F rsy U ie t B in 0 03 h ; . hin z un i Z o h i h ag Hee j r sy jg n i y jn ,0 0 1,C i J a
E o e sy e i a d ad c lna f u d to o Qi d o S r u p — tl ct n li a oo il o n ai n f ng a ’ mo e y d m d v lp n .W h t e u o e ca sc l e eo me t t E p a h r n ls ia
境 下 ,城 市 空 间 日益 失 去 自身语 言 特 色 的 现 状 , 不无裨益 。
维普资讯
山 西 农 业 科 学 2 0 , 6 2) 8 9 0 8 3 ( :9~ 1
Jun lo hn iA r ut a cecs o r fS a x gi lrl i e a c u S n
青 岛老城发展历史及特点浅析
程 鹏 , 博 何
青 岛 位 于 山 东 半 岛 南 端 ( 纬 3。 3’3 。 北 5 5 7 0 ’东 经 19 3’ 2 。 0 ’、 海 之 滨 。 青 岛 依 9, 1。 0 11 0)黄 山傍 海 , 光 秀 丽 , 候 宜 人 , 一 座 独 具 特 色 的 风 气 是 海 滨 城 市 。青 岛所 在 的胶 州 湾 畔 , 去 并 无 城 市 , 过 可 以说 从 一 开 始 即 在 无 旧 城 市 格 局 的基 础 上 按
A sr c: Q n d o i i n ct olwe y t e mo e b t t ig a s a a r ig i fl s y o d b h d m ub n c n t cin t e r .A e e in n o r a o s u t o y t t b gn i g f r o h h

实践报告介绍家乡青岛

实践报告介绍家乡青岛

实践报告介绍家乡青岛实践报告:介绍家乡青岛尊敬的读者: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向您介绍我的家乡——青岛。

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美丽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

在这份实践报告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示青岛的魅力,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临黄海,南接胶州湾,西靠潍坊,北依烟台。

这里的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是中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

青岛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非常适合居住和旅游。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青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青岛还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三、文化与历史底蕴青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近代史上,青岛曾是德国和日本的租借地,留下了许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历史建筑。

如今,青岛将这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四、旅游资源与名胜古迹青岛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众多名胜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八大关风景区,这里汇聚了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青岛还有栈桥、小鱼山、信号山等著名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五、美食与特产青岛的美食以海鲜为主,独具特色。

这里的海鲜新鲜美味,烹饪手法多样,如清蒸、红烧、烧烤等。

青岛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青岛啤酒、崂山绿茶、青岛烧饼等,让人流连忘返。

六、教育与科研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其中,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青岛的科研实力雄厚,尤其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七、友好城市与国际交流青岛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已与30多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青岛,从历史中走来

青岛,从历史中走来

中国QINGDAO ·CHINA青岛,从历史中走来Qingdao, coming from the HistoryЦиндао,проходился из истории也许,你去过许多城,走过许多路,看过许多景,但在记忆中总有那么几个地方让你流连忘返、意犹未尽。

青岛便是其中一个,不仅在于它清爽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深厚积淀的人文风情。

它有历史,有故事,有活力,有底蕴,有个性,有风情,有时尚小资的一面,也有深沉沧桑的一面……文/韩海燕众所周知,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到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3次登临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的琅琊台。

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

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口,标志着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修筑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岛山炮台遗址。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迫使日本于1922年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青岛解放。

青岛解放后,改为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这样的青岛底蕴悠长“青岛”两字的由来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青岛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青岛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青岛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沿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名城。

下面将围绕青岛的历史文化进行探讨。

青岛市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和经历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成为德国租借地,这段历史也为城市增添了许多独特的欧洲风情。

在这段时间里,青岛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转变。

当时的青岛沉浸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激情中,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八大关,这是当时德国殖民时期建造的八座欧式建筑群,至今仍然保留着原貌。

八大关不仅是青岛的地标,也是其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除了八大关,青岛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建筑也值得一提。

比如长途车站前的规模宏伟的八角亭以及栈桥,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变迁。

而位于石老人公园的石老人雕塑更是青岛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青岛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以其独特的海滨风光而闻名遐迩。

青岛拥有世界闻名的景点——崂山和海边风景区。

崂山被誉为"东方瑞士",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青岛的海边风景区则以其宽阔的海滩、清新的空气和蔚蓝的大海吸引着无数人慕名而来。

除此之外,青岛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欢乐。

此外,青岛还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青岛市的发展离不开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青岛不断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力图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为后代留下独特的城市记忆。

同时,青岛也重视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对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青岛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更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岛将继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上传

花石楼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整个景区的中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面积为67公顷,是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的结合。

而位于青岛第二海水浴场东端的岬角上有一座临海别墅,则是八大关代表性建筑,这就是著名的花石楼。

花石楼是一座城堡式的别墅,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的风格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艺术景观,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花石楼,古典主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洛可可1 青岛德式建筑概况青岛近代史上先后经历了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的统治,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式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虽然在青岛的殖民历史中德国的殖民统治并不算长,但它的整体城市格局是由德占领时期的规划的,所以建筑中包含了德国的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以及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2 八大关风景游览区概况“八大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故统称为八大关。

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我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

八大关别墅区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的各国风格建筑,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八大关”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

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粉红如带;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

青岛建筑

青岛建筑

栈桥是青岛的标志,它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修建的是供海军码头使用的木桥。

1931年改建,栈桥全部使用巨大的花岗石砌成,全长440米,宽10米。

栈桥两边有铁链护栏和莲花路灯,尽头建有三角形防波堤,呈“个”形,以减弱风浪的冲击。

最南端处筑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双层双檐琉璃瓦覆顶的八角亭——回澜阁,装饰华丽,可登临远眺。

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尽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翘角重檐建筑端庄地安坐于碧波之上,在海岸周边众多欧式建筑衬托下,尤显别致。

1984年、1998年,在保持栈桥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青岛市政府对栈桥进行了两次全面整修。

如今,整修后由花岗岩砌造的桥体更加坚固美观,桥面宽敞,12对桥灯亭亭而立,整个桥体焕然一新。

1号:青岛市人民会堂5号青岛市行政中心广场建筑群6号海尔集团——海尔中心大楼7号青岛广播电视塔9号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11号青岛市博物馆14号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青岛)16号青岛市图书馆17号青岛国际金融中心20号青岛国际机场航站楼21号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办公楼22号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23号青岛极地海洋世界26号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28号青岛火车站30号卓亭广场关于青岛的建筑堪与青岛自然风光并提的青岛建筑,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今天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旅游新宠。

十九世纪末开埠的青岛,其建筑先后受到欧美、日本等多国文化的影响。

建筑界人士介绍,青岛的建筑有24个国家的艺术风格,青岛对那些有保留价值的老房子都努力地保留了下来并进行着精心的呵护。

青岛小鱼山一带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文化区,这个区域里的建筑多是小巧的两层建筑,近来,这里的一些路口上挂出了介绍20处文化名人故居现址的牌子,并标有清晰的导示图。

这些文化名人包括老舍、沈从文、闻一多、康有为、梁实秋和童第周、赫崇本、毛汉礼等科学家。

这些大都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除部分修复向游人开放外,不少依然是在使用中的民居。

建筑研究资料

建筑研究资料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

是全国80个大中城市之一。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面积人口都与温州相当(1万多平方公里,780万人),而且头衔也相似:都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商务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与温州不一样的头衔是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的“帆船之都”等。

您到了青岛,到处都能看见各种古建筑,如古教堂,古堡,古清真寺,古欧式建筑,古银行同业公会旧址,老字号商店如春和楼、盛锡福、谦祥益、宏仁堂等。

福柏医院旧址,内有部分德式建筑。

最值得称道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国总督府旧址和八大关建筑群;其他西式洋楼、名人故居,如洪深故居,沈从文故居,成仿吾故居,毛汉礼故居等也比比皆是。

青岛德国建筑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德国殖民者侵占胶州湾,次年强行租占青岛,辟为军港和商港,后被日本侵占,1922年我国收回。

至今遗存德国建筑多在今青岛市南区八大关一带。

主要有市南区的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它又称总督楼、石头楼,位于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这是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花岗岩砌筑,1905-1908年建,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四层大型花园式住宅建筑,气势轩昂,陈设富丽。

南区还有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观海山南坡,沂水路11号,1903-1906年建,凹字形,砖石混合结构,红筒瓦顶,讲究对称,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南区南部,分布于纵横八条以古代关隘命名的马路旁,因此得名。

此地建筑最早于20世纪初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筑,以后,美、俄、日等国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师陆续设计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形成了300余栋集20多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建筑群。

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兼有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有平面对称、轴线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顶的哥特式,装饰粗放的西班牙式等。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青岛八大关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一组建筑群,它们不仅是青岛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这些建筑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建,代表着当时的殖民地时期,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为您介绍青岛八大关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背景青岛八大关的兴建可以追溯到1891年,当时德国租借了青岛作为其在中国的租界。

德国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各种建筑,形成了如今的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群。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青岛最繁华的地区。

二、建筑风格青岛八大关的建筑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传统元素,展现了殖民地时期的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风格的别墅,其建筑风格讲究对称、雕塑精细,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构造和装饰细节。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青岛八大关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地位青岛八大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

在这里,可以看到殖民地时期的痕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坚持。

青岛八大关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象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青岛八大关的历史地位还体现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既展示了西方的现代化,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这种融合使青岛八大关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瑰宝,对后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群,青岛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对建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使其能够更好地保留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将其打造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举措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青岛八大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殖民地时期的历史痕迹,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青岛德国建筑群

青岛德国建筑群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建筑一览表
感谢观看
历史背景
青岛德国建筑群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 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 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 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 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大鲍岛近代砖木建筑结构特征研究——以胶州路六十一号建筑为例

大鲍岛近代砖木建筑结构特征研究——以胶州路六十一号建筑为例
胶州路六十一号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主要由砖墙、 木楼板、木屋顶组成承重结构。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4 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6
2构图,
胶州路六十一号建筑室内地面做法为在素土夯实基础 上铺一层砖块作为防潮层,防潮层止于墙基,细砂填实缝 隙之后再铺设木地板(见图 4)。二层楼地板和中国传统 建筑做法一致,采用木梁承重,上下铺以 12 cm 宽木地板,
表面采用白灰抹灰,具有自重轻、制作灵活的优点,但其
耐久性、隔声性、耐火性较差。
2.3.3 屋顶结构
在德占青岛后期,砂浆作为黏结材料和装饰材料用在 砖墙面上,对于墙体的轻度、防潮性、耐久性起到了重要 作用,民国时期水泥被引进发展,开始使用人造石墙面和 水刷石。自德占时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由于铁等金属 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其常作为装饰构件运用于里院建筑中 的栏杆、扶手等位置。 2.3 建筑结构形式特征
金属为材料的烟管。南北两侧烟囱主要位于屋脊和屋檐上,
闫会敏 程 然 蔡耀光 侯 宇 Yan Huimin, Cheng Ran, Cai Yaoguang, Hou Yu
摘要 青岛的近代建筑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结构都带有明 显的西方建筑文化特点,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形式—— 里院。文章首先从历史视角结合地理、人文、气候等因素综 合分析砖木结构作为建筑主体材料的成因。其次,通过具体 分析胶州路六十一号建筑的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及细部构造, 展示青岛近代砖木建筑精彩纷呈的结构体系。最后总结出里 院是西方先进结构技术与青岛本土建筑工艺相结合的砖木结 构特征,为后期里院保护提供重要工业依据。 关键词 砖木建筑;大鲍岛;结构艺术;历史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3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6.52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以其迷人的海滩、浓厚的欧洲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而在青岛的市区中,有着一处历史名胜——八大关。

它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国在那个动荡的时期经历的变迁和演变。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区海边的小山坡上,是一个由8座建于19世纪末的国外领事馆组成的建筑群体。

这些领事馆在当时是世界各国驻华领事机构的代表,也是他们展示自己国家实力的象征。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德国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等,这些建筑风格的碰撞和交织,形成了八大关独特的欧洲风情。

八大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青岛是由德国人占领的,八大关的建筑正是由当时的德国驻华领事馆构成。

这里是当时德国人统治青岛并进行城市建设的中心,也是他们向中国展示他们现代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地点。

八大关的建筑不仅是外交机构,更是德国人对中国的行政和法律管理的象征。

而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岛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占,八大关也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机构的所在地。

日本人修葺并重新建造了原有的建筑,以适应他们的需求。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在此时期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日本建筑元素。

不久之后,中国取得了解放,八大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担任国际移民组织的中央机构,八大关见证了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然而,由于建筑年久失修,一些建筑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或改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修复,八大关恢复了曾经的辉煌。

八大关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当代人们领略青岛风情的重要景点之一。

如今,八大关周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整个八大关区域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地方带有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得每个造访的人都能体会到当年青岛的辉煌和变迁。

从德国的殖民地雏形,到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崛起,八大关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大起大落,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青岛 近代史 规划

青岛 近代史 规划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898年9月2日, 德国对外宣布青岛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 成为 山东省第二个对外开放的口岸。1899 年4 月17 日, 中德正式签订《 青 岛设关征税办法》, 7 月1 日青岛设立了中国海关, 简称胶海关。青岛港 进出口货物 在1900年仅为27113 万吨,到1911年时增长到106191万吨。 而青岛港的贸易总值从1901 年的3 ,985 ,845 海关两, 发展至1913 年的 60 ,448 ,850海关两, 13 年中增长了15 倍。其增长速度之快, 是全国所 有其他通商口岸不能企及的。相比之下,烟台虽比青岛早开埠近40 年 (1862 年烟台开放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商埠) ,但到1907年, 青岛的进口额 已超过烟台, 至1909 年, 青岛的出口额也超过烟台。自此, 青岛取代烟 台成为山东的经济贸易中心, 并在1911 年成为中国第六位重要的海港。 1897 年德国人估计整个租借地的人口约8 万余人, 1899 年的统计为 84 ,014 人;到1913 年,整个租借地的人口增加到18.7 万,16 年中增长 了167 %。青岛市区的人口,在1902 年时,中国人为14 ,905 人,外国人 767 人(不含驻军) ,到1913 年市区总人口达到57 ,578人,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影响, 出口贸易锐减, 进出口总值亦相应回落, 但青岛在全国的地位却日 趋显要, 1932 、1933 两年的贸易额仅次于上海、天津、广州, 位居第四, 至1934 年, 贸易总额更超过广州, 升至全国第三位。 青岛港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 1933 年统计, 全市共有商号35 种, 5 ,514 家,资本总计190 ,900 ,493元, 全年营业额为4 ,042 ,836 ,820 元(包括银行钱庄业在内) 。同时期 作为山东省商业枢纽的济南,商店共有1228 家,资本总计5 ,209 ,760 元 (工厂门市及银行钱庄不在其内) ,营业额为91 , 352 ,500 元。即便青岛 扣除银行和钱庄业的资本总计84 ,658 ,100 元和营业额1 ,713 ,162 ,000 元, 青岛的商业不论从数量还是营业额上还是都远远超过省内其它城市。 青岛最早一家银行是德资的德华银行青岛分行, 成立于1899 年。到1922 年青岛有银行11 家, 其中中资5 家, 日资5 家, 英资1 家; 到1933 年, 青岛的中外银行增至20家, 其中中资12 家, 日资4 家, 英资2 家, 德、美 资各1 家, 在全省独占鳌头, 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商业金融业中心(参见图 11) 。

青岛历史简介

青岛历史简介

青岛历史简介一、简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之一,青岛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本文将介绍青岛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著名景点。

二、历史沿革1. 胶澳时期青岛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青岛曾是鲁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42年,因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青岛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1862年,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并被命名为“胶澳”。

2. 德国时期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街道和规划对青岛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岛成为亚洲最早拥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之一。

3. 日本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了青岛。

在日本统治时期,青岛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军港和工业城市。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回归中国。

4. 今天的青岛如今的青岛是中国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城市。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拥有世界级的经济发展区域。

青岛通过其独特的历史和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文化底蕴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青岛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划龙舟等是当地人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美食文化青岛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海鲜为主要食材,融合了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烹饪技巧。

青岛啤酒也是举世闻名的,其清爽的味道和独特的酿造工艺吸引了无数的啤酒爱好者。

3. 艺术和文学青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0世纪初,青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著名景点1. 栈桥青岛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栈桥之一。

它建于1892年,连接着陆地和海洋。

栈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游客欣赏海景的理想场所。

2. 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青岛啤酒厂的原址,展示了青岛啤酒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

青岛德国建筑简介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加强殖民统治,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

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由此所形成的城市艺术建筑景观,不但是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构成了青岛丰富多采、错落有致的城市特色。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

1900年正式推出了几经调整的由德国人设计的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建筑活动全面展开,市政工程亦同步进行。

根据总体规划,在青岛湾北侧、观海山南侧,依山傍海处布臵为行政中心和欧人居住区。

在此区域内,除天后宫和总兵衙门外不准建造华式房屋,建筑形式应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

从德占初期至1910年,是早期青岛市区建筑风格形成的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和建设速度较快的时期,许多重要德建筑物都在1910年前建成,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总督府、总督官邸、警察署、俾斯麦兵营、总督学校、德华高等学堂、德华银行、野战医院、基督教堂,以及美、英、俄领事馆、水师饭店、吉利银行等大量的行政、商业和金融性建筑。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花园别墅。

1910年后,随着市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德国重新制订了胶澳青岛区的总体规划,城市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各类单体建筑物的修造方面,如:胶澳海关、帝国法院等。

这些建筑包括了市政、军事、法院、警署、监狱、海运、铁路、医院、学校、宗教、银行、工厂、住宅甚至供电气暖水等各种建筑和设施,大多数还在正常运行和使用。

1949年青岛解放后至今,青岛市结合旧城改造,使德国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大部分建筑保护完好,不少已作为公共建筑对外开放。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青岛八大关
欢迎大家来到青岛八大关!这里是青岛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群。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当时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青岛租界的代表。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等,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感受着青岛独特的海洋气息。

你可以欣赏到建筑的精美细节,比如雕刻、壁画等。

这里还有许多咖啡馆、餐厅和艺术展览馆,让你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份浪漫与艺术的氛围。

八大关不仅有着美丽的建筑,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青岛曾经是德国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者,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无论你是喜欢历史、建筑还是艺术,八大关都将是你不可错过的景点。

来到这里,你将感受到青岛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融合。

让我们一起探索八大关,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近代史的发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董硕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10级2班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和炮舰而开始,而作为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上的青岛——历代的重要港口,自然成为列强瓜分的重点。

青岛建筑的历史,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青岛建筑的形成历史,来回顾中国近代史。

[关键词]青岛近代德式建筑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为我国历代的重要港口,明代时设有浮山防御千户所。

清代因为采取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使青岛港口的地位下降,但该地仍设有粮仓及税卡。

青岛因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

着名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中国考察之后,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

”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由于被过多的西方建筑文化的符号笼罩,所以常被世人简单成为“这是一座德国风格的城市”。

但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这座具有欧洲建筑文化风采的城市,实际其在经过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城市中的建筑从形式到式样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走过了一段不断变革和技术材料的更新的全过程。

一德占时期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由亨利亲王亲率舰队,侵占了胶州湾。

德国人还在青岛树立了一座“占领纪念碑”。

次年三月,德国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了《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是青岛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

(一)青岛城市规划最初模式的形成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当是为将青岛建成德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以及掠夺中国资源的桥头堡,所以初启的设想是将这建成一处商埠和军事要塞二者并重的城市。

由于条约上签订租借期99年,如此漫长的时间促使德国人将这里的建设自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想,但这个指导思想是在这儿建设一处宜于欧洲人居住的生活场所。

这一点从1897年的德国内发行的《胶州年鉴》创刊上可清楚得到答案。

上面有这样一段记载:“面对胶州湾的地区,可能只建些必不可少的设施,因为这个地区没有东西能挡住冬季来自东北和西北的寒风,而且夏季也没有来自南面和东南面的海风,不适于欧洲人生活。

居住区商业区只能布置于面对青岛湾丘陵地带的南侧。

因此,就在这里规划各类建筑围绕青岛村成组布置。

”对此已非常明确了德国人建城的指导思想是宜于欧洲人生活。

西方文化在青岛地区的最初表现形式,除早期个别完全欧洲风格的建筑单体外,(如胶海关大楼、德华银行),1900年推出的青岛总体规划。

这是针对青岛地区的第一张规划图,然而表现的方式以及规划中所反映的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

这张规划图结合现状的地形,将城市设计为背山面海的开放式格局,而且道路网顺应自然地势布局呈放射状、自由式和棋盘式相互扭和的形式,淡化了中国古都大邑中道路网的“经纬”关系。

结合道路网的布局,在不规则的交叉口处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这种模式展现了西方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先入为主的姿态,造成了青岛城市中道路方向感极不明显的今天这种状况,也有力地向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着冲击。

这种建筑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青岛人那些留传许久且已形成模式的旧生活网络。

往日的青岛村,那古朴而自然的行行列列状青瓦石墙则显得与新规模毫不协调,况且规划中将青岛村、会全村等诸多村落已列入了搬迁的计划中,次亦说明这张初始的青岛城市图,根本不顾及这片土地上原有的中国民众那时代形成的居住网络。

可以说,当这片土地失去那种鬼中国人管辖的权力时,也就是这里失去民族特点之日,建筑艺术不再是土生土长的,这里的建筑已不再是表达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那份曾有过的相互依恋之情,当地人们已开始失去那种对自我创造的建筑艺术加以欣赏的快乐。

甚至连许多在德占前已形成的集市、商街也被这张规划图掩盖,随后按此规划的建设创造更是在处处炫耀着西方的建筑文化。

这一切标志着西方文化在青岛的弥漫已经拉开帷幕。

(二)青岛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起,城市的建筑风格发生转变,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符号符号流入青岛,一时间“古典复兴”“巴洛克”“洛克克”“新艺术运动”等风格流派伴着各种柱式和券式,几乎是一夜间涌来。

这些早期的建筑受当时欧洲流行的建筑风格影响,强调装饰、讲究尺度,式样纷杂、特色迥异,但因同为西方建筑文化情调,相互间虽有变化,但共同点很多,特别是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建筑的屋面一般采用红瓦坡屋顶的形式,为了满足外墙上凹凸复杂的装饰变化,所以墙体均做的很厚,除为了满足隔热保温和承重的基本需求外,在材料使用上非常浪费。

再加上凝重的花岗岩镶嵌,伴着德国建筑生硬严肃的面孔,这时期的建筑大都给人一种沉稳凝重典雅的感觉。

因为早期的建筑一般注重环境讲究,庭院效果所以在绿化的映衬下使城市景观中亲切感,而且空地越大,绿树越多,亦使得空间舒展,并不压抑,康有为先生曾这样描述过城市:“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这种观点后被世人认可,并渐渐成为青岛城市特点的缩影,而这种特点恰恰亦反映了早期西方文化对青岛城市的影响,表明了今天青岛城市风貌及特点的本色即是西方建城理念直接指导下所产生的结果。

(三)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里由于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的初期,曾在城市南部靠海岸的地带划定为欧洲人区,为了将划定的欧洲人界区内原有的中国人外迁,德国人当时曾指定让华人迁至新市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台东镇和台西镇的地方。

基于对中国人严格管理的目的,当时在这些街坊内,由于街坊过小再加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形式的影响,使得街坊建造的中国人大院修成了一种以二层为主且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建筑一般一层临街设店铺,二层供居住。

院落内一般各设一处集中“水龙头”和厕所,通过骑廊式过道有道路进入院内。

这种建筑模式是西方文化中竖立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扭合后出现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亦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原有生活模式冲击后的具体体现。

由于建筑的修造受德国人划定的道路街坊所限,也可以说是受西方规划思想的驱使,无法再形成列行式窄胡同壮的仅为南开门式中国院落,但中国人有深受世代流传的院落观念指使,最终将这儿的建筑搞成了此般摸样。

这种被局限在各个街坊内的内天井式建筑由于居住形式的制约,每栋建筑随之由这座楼房内居住的民众(一般约10至20户人家)相互一起构成已给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和新兴的邻里关系,这种即为单栋又似裙联的建筑,在青岛城市历史上被称为“里”。

由于在以后的生活延续中,不管是日本统治,还是国民党管辖,青岛城市中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所致,中国居民渐渐接受了此种模式,再加上西方文化建筑的笼盖和渗透,所以此类建筑在青岛市区内越来越多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青岛曾散布在市内各区域的“里”至建国是有400多处。

这些里构成了青岛城市的重要组成内容,也为城市建筑历史叙写了难忘的一章。

时至今日,老青岛人的记忆里还会常常出现“和平里、新华里、平康里……”等许许多多熟悉的名字。

这些带有浓郁西方文化影子的东西,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而且在市民社会生活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里作为中国四合院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片土地上居民原有独门独院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邻居间通过一条狭长胡同后进行交往的旧有模式。

里的出现,将原有极为陌生的人家联系在一个空间下,将方整规矩的内庭院变成里内各户人家相互交流的大客厅。

青岛人旧有的生活网络和社会网络,从此开始悄悄改变了。

二日占时期1914年日本人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从德国手里强多了青岛,使城市再次沦陷,但紧随其后的建筑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只是建筑风格已开始发生变化,不过大量集仿主意的作品是街景中仍然呈显这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子。

进入日本统治时期,城市中扩充了许多医院、学校和商场,这些建设内容多为公共建筑。

虽然日本是处在亚洲的东方国家,但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和对新技术新材料接受与使用能力的日本建筑师,对于随后创建的建筑依然是沿着德国人的足迹在进行,而且医院、学校的的建筑布局也都是按西方教会影响下已形成的模式修筑。

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指导着日本简直是在青岛大地进行着创造,而且这种创造中还留有许多欧洲当时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子。

这个时期的建设有别于德占时期的建筑样式,但因为仍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踪迹,所以建筑风格依然以欧式为主调。

日本人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应为德国已在占领期间以先入为主的姿态使城市按西方文化建城思路修筑的已成规模,所以随后的建设基本仍沿着原本制定的规划发展。

但这期间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在日本逐渐开始使用,因此日本建筑师很快将这项新技术材料运用到其在海外的占领地青岛,是城市的建筑外型带来了变化,首先是大量平顶屋面开始出现,可以放弃往日沉重的坡屋顶。

另外由于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建筑物变得,更经济适用,用材料更为节省,可以减少辅助面积,给建筑界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

由于当时创造的的作品中含有许多集仿主义、折衷主义等风格流派的建筑,而这些东西依然是源自西方文化,使青岛城市中的西洋格调并未变。

另外,因日占期修造的建筑大都质量简陋,真正的精品极少,所以对城市疯闹的影响力也就非常弱,形不成与德占期形成的建筑分庭抗争的局面,但就建筑外型而言,确已发生了变化。

三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2年至1937年间,虽然经历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前后15年的统治,城市处在国人的管辖之中,可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在青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出自一些早期留学海外归来的洋学生之手,建筑的风格和样式中的西方文化情趣非但没减,相反却愈演愈烈。

而此时正因步入3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

当时的西方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其浮华、虚荣的外表正影响着东方的中国,而且青岛作为经受过德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占领的城市已经饱受了西方文化的渲染,大街小巷旁矗立的建筑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缩影,所以当时的青岛自然成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继续传播并极宜被接受的重要区域。

当时青岛由于不如中等城市规模,这期间建设的许多内容主要是对原有社会网络的补充和完善,大量公共及市政建筑在加紧建设,影剧院、运动场、水族馆、博物馆、图书馆、礼堂等设施开始出现,由于这期间在青岛进行创造的除少数德、俄、日等国建筑师外,极为活跃的国人设计作品也大多是出自留洋学习归来的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之手,可以说他们的建筑思想萌芽与西方,建筑基础知识是欧美是理论稿的铺填,因此创作的的图纸上依然是体现社浓厚的西方文化痕迹,并且许多细部的处理,花饰设计的也具有极其严谨的欧式建筑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