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1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2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3 单元概要
三
年级 上 册 科 学 学科 第 4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5 单元概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把盐放到水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把盐放到水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11课《把盐放到水里》,主要介绍了将盐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了解到溶解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了解将盐放入水中的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变化。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能够简单解释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固体和液体的知识,对物质的状态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感兴趣,喜欢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部分学生可能对溶解的概念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固体和液体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观察将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下,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很好!我们非常期待实验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这个实验吧!第二环节:实验操作和观察- 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个人一些盐和一杯水。
请你们小心地将盐放入水中,并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同时,记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记得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哦。
-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并记录结果)- 老师:请你们把观察结果告诉我。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学生A:老师,我发现在搅拌盐和水的时候,盐渐渐消失了,水变得有咸味。
学生B:我也观察到了相同的变化,盐好像溶解在水中了。
学生C:我注意到,盐溶解后,水变得有点变色了,变得略微变浑浊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 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本单元的内容: 1、科学是--- 2、做一位小科学家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课题: 1 科学是... ... 课程标准: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 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提出问题科学科学知识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喜欢上科学课。
●知道什么是“科学”。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能说出什么是科学。
层次2:学生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层次3:学生能将我们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探究能力:层次1: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层次2: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好奇,但不会积极寻找原因。
层次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初步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 1 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已知程度,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能量转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能够掌握科学兴趣,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方式。
2.通过涉及生活中的物体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形态、颜色、质量、和重量等基本性质,能够探究物体的运动和物理现象。
3.通过天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掌握太阳是人们的第一能源,从而明确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4.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机器及其使用原理,能够从加工能力和使用特点的角度了解机器的本质和使用规律。
5.通过人体健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能够掌握预防疾病的常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了解科学的定义及其作用,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物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能量转化及其应用领域、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3.实验环节通过手工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现象和物体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4.复习环节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5.扩展拓展环节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学术活动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探究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法六、教学评估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参考资料1.《苏教版小学科学全本》2.《实验教学法》3.《情景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探究学习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7课《运动和呼吸》,主要介绍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以及通过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分析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掌握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测量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对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小学三年级,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和呼吸的内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你们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我会出汗。
学生2:我会觉得累。
学生3:我会喘不过气来。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很棒。
确实,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会变得热,出汗,感觉累,而且呼吸也会加快。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环节:知识讲解老师:那么,为什么运动会让我们呼吸加快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请大家用手触摸一下自己的胸口,然后轻轻地做一下深呼吸。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你们感觉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我感觉到胸口在起伏。
学生:我感觉到呼吸变得快了。
老师:非常好!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所以我们的呼吸会加快,这样就能吸收更多的氧气,把它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第三环节:实验操作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看看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河流与湖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河流与湖泊》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第12课《河流与湖泊》,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河流与湖泊,包括它们的形成、特点、作用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河流与湖泊的概念、形成和特点。
-掌握河流和湖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与湖泊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河流和湖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身边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河流和湖泊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
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还较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将地球的图片或投影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兴趣。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有哪些地方是水?我们平时见过哪些水的形态?-学生:(举手回答)海洋、江河、湖泊、雨水等。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地球上的水资源——河流与湖泊。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张地球图片,看看地球上有哪些水的形态?二、呈现知识点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方式,介绍河流与湖泊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这是河流,你们看到了吗?它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流。
再看看这张图片,这是湖泊,它是一片静止的水域。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没有河流和湖泊?2. 学生观察与思考:-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这张图片,看看里面有哪些是河流,哪些是湖泊?-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那个是湖泊,很大很深。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目标:根据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设计一堂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c.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2. 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影响生活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思考;b.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讲解其作用;b.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探究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b.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结论;d.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固体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体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和常见固体的识别。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固体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 新课内容:(3)常见固体的识别:教师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识别不同的固体物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体样品,进一步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固体特征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常见固体的识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示例:石头、木头、书本等都是生活中的固体物体。
它们具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固体物体,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简介该科学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天空之上”和“环境中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物质世界、人类活动和现象等的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安排模块一:动物世界- 第一课动物的多样性-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性- 第四课动物的结构特征- 第五课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模块二:植物世界- 第一课植物的种类-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植物的繁殖- 第四课植物的采集和应用- 第五课植物的适应环境模块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第一课熨衣服- 第二课摇号发电- 第三课过滤水- 第四课凝固和融化- 第五课化学变化模块四:天空之上- 第一课月相- 第二课星座- 第三课日食和月食- 第四课风吹云动- 第五课太阳能模块五:环境中的科学- 第一课空气和环境- 第二课噪声和环境- 第三课水污染和环境- 第四课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 第五课绿色环保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探究”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
通过一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
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
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
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
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
3、()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2、物体上轻下重不容易倒。
()3、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4、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得出结论并不容易。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
我们要做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1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主物的概念;第2课和第3课是在第1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4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
从结构上看,第1课与第4课首尾呼应,第2课与第3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
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
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
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在活动中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有()、()、()、()。
2二、判断观察活动中的下列行为是不是正确。
1、注意安全。
()2、不惊吓小动物。
()3、可直接触摸、抓举动物。
()4、保持安静。
()5、外出观察要获成人(老师或家长)同意,或者有成人陪同。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单元分析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有科学探究:2.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知识。
从这——单元开始,将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
第一课通过让学生畅谈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亲手做“水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等,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
第二、三课的内容是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既有让学生关注水,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也有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均衡分布、水污染的作用。
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第四课。
以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渗透了科学、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值得提出的是,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老师们切记:水单元重点不是教知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