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杨时简介
杨时简介
杨时(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世居福建将乐县龟山下。
中国南宋洛学大家,世称“龟山先生”。
杨时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稍大一点即潜心钻研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
当时,河南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孔子、孟子宏伟独到的学术,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
杨时被调去做官,但他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他已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看望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杨时代表作著名的诗
杨时代表作著名的诗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
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杨时代表作著名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病中作·古椿朝菌已忘年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古椿朝菌已忘年,贫病宁须更问天。
石弹不妨随物化,自求鸮炙自应便。
和陈莹中了斋自警六绝·八荒同宇混车书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八荒同宇混车书,一视那知更有渠。
凭轼自应由砥道,径蹊无处问归与。
偶成·天远何须问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天远何须问,劳生听若何。
犂锄三亩足,栖息一枝多。
白雪宁堪冒,清时只浪过。
好寻明月影,醉舞自婆娑。
送陈几叟南归·霾风霄雨湿征裾朝代:宋朝|作者:杨时霾风霄雨湿征裾,隔雨楼台半有无。
南去定逢韩阁老,归愚当见问夷涂。
过关山·牢落关山路朝代:宋朝|作者:杨时牢落关山路,年来倦往还。
长随流梗泛,有愧白云閒。
亲远江天外,魂劳梦想间。
泫然游子泪,挹尽复汍澜。
过兰溪朝代:宋朝|作者:杨时纷纷朝市竞秋毫,江上霜风正怒号。
不问扬澜与彭浪,翩然东下日千艘。
颍昌西湖泛舟·扁舟乘兴漫追寻朝代:宋朝|作者:杨时扁舟乘兴漫追寻,路转河回入柳阴。
拂面落花春事尽,避人幽鸟野情深。
渐无健思供吟笔,赖有寒光映客心。
日暮倚风归棹急,一钩新月挂瑶岑。
又用前韵和早梅二首·星驭经行处朝代:宋朝|作者:杨时星驭经行处,梅花忽已开。
只疑春信早,先拥使旌来。
嫩萼红初破,寒柯绿未回。
凌霜半含月,皎皎绝纤埃。
送丁季深朝代:宋朝|作者:杨时烟含疏柳绿蒙茸,杏颊桃英入眼红。
邂逅与君逢腊雪,飘零独我过春风。
空愁转毂音尘远,且寄离怀笑语中。
后夜月明人寂寂,相思那复一樽同。
藏春峡·老圃亭朝代:宋朝|作者:杨时昔君居隐鳞,投竿拂珊瑚。
今来寓谷口,结亭事春锄。
杨时筑湖泽故事
杨时筑湖泽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杨时简介2.杨时筑湖泽的故事背景3.杨时筑湖泽的过程4.杨时筑湖泽的意义5.杨时筑湖泽的启示篇1正文1.杨时简介杨时,字中立,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与陆游、范仲淹、苏轼并称。
杨时生活在南宋末年,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但他却以自己的学识和行动,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2.杨时筑湖泽的故事背景南宋末年,江南地区水患频发,灾害连连,百姓生活困苦。
杨时所生活的湖州地区,水患尤为严重。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杨时决定亲自筑湖泽,以利百姓。
3.杨时筑湖泽的过程杨时筑湖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湖州城北的一块地。
然后,他需要筹集资金和招募劳力。
为了筹集资金,他慷慨解囊,甚至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
同时,他发动当地的士绅和百姓参与筑湖泽工程。
在杨时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湖泽的修建。
4.杨时筑湖泽的意义杨时筑湖泽的意义重大。
首先,湖泽的修建有效地解决了湖州地区的水患问题,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其次,杨时筑湖泽展现了他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最后,杨时筑湖泽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
5.杨时筑湖泽的启示杨时筑湖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学习杨时那种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精神,心系百姓,关注民生。
篇2 目录1.杨时筑湖泽故事的背景和起因2.杨时如何筑湖泽3.湖泽的现状和意义篇2正文杨时筑湖泽故事源于中国南宋时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南宋大臣杨时如何运用智慧,解决地理难题,筑成湖泽的故事。
杨时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为国家尽忠职守,颇有建树。
在任福州知州时,他发现福州城外的一片湿地常常发生水患,威胁着城内百姓的生活。
杨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解决水患的最佳方法是在湿地附近筑一个湖泽,以调节水流,防止水患。
北宋哲学家杨时简介杨时是怎么死的?
北宋哲学家杨时简介杨时是怎么死的?北宋时期有两位著名的理学派大家,这两人还是兄弟,后世人称其为二程。
我们常说的程朱理学,实际上就是以二程和朱熹为主体的理学。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
程颢和程颐,一生著书立学,在很多地方都讲过学,绝对担的起门生遍地,桃李满天下这一说法。
杨时便是遍地门生,桃李天下的其中一个。
比较特殊的是,他不仅是哥哥程颢的学生,同时还是弟弟程颐的弟子。
程颢在颖昌讲学的时候,杨时以学生之礼拜程颢为师,随后接受程颢的教导。
程颢后来去世,杨时十分悲痛,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
失去了一个老师,杨时依然不放弃探索学习。
听说程颢的弟弟也是一位名士大儒,学识丰富,当时已经四十岁的杨时于是踏上了拜师的道路。
程颐当时定居洛阳,杨时与好友游酢一同前往拜见。
当时冬季大学,拜访程颐的时候,正好遇见程颐小憩。
杨时和游酢不敢打扰程颐休息,于是便一直站在屋外,安静的等程颐醒来。
雪越下越大,落在杨时和游酢的身上,将两人染成了雪人,但是他们仍然一动不动,静候一旁。
等到程颐醒过来的时候,对于两人站在当地也十分的吃惊。
感念二人的拜师决心和礼节气度,将两人收入门下,传授学识。
于是继哥哥程颢之后,杨时又在同为理学大师的弟弟程颐处学习,收获颇丰。
杨时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十分的有天分,小的时候乡里间就有了他神童的称号。
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很有名声。
二^一岁的时候,杨时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补太学生。
又过三年,进士及第,入朝为汀州司户参军。
杨时推辞不受,回家专心读书学习,专研经学。
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
期间拜入程颢门下,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元祐五年,父亲去世,杨时辞官回家守孝。
绍圣元年,杨时赴浏阳上任。
任职期间,正好遇见浏阳发生严重水灾。
杨时多次上奏朝廷,说明灾情,并积极配合各级各部治理水灾,赈济灾民,活民无数。
政和二年杨时又赴萧山任县令。
期间又与萧山发生严重水灾,为了能以绝后患,杨时听从百姓意见,修建湘湖。
杨时文化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2)
杨时文化教案一、杨时生平简介杨时(公元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将乐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
杨时八岁时便能指物赋诗,人称“神童”,十五岁到邵武游学,潜心经史,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登进士。
1081年,杨时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甚得器重,程颢逝世后,转师程颐,其间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曾任徐州、虔州司法,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多有仁政,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致仕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事,著有《杨龟山先生集》四十二卷,1135年卒于正寝,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
杨时“上接濂洛之传,下开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之绪”,把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濂学和洛学,从北方引进到福建和南方诸省,为闽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开发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世尊为“程式正宗”、“闽学鼻祖”。
杨时身体力行的敬业、尊师重教的精神,和他对理学重要命题“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的创见,影响深远。
二、程门立雪求学志坚“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
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
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这首劝学诗,又名《读书含云寺示学者》,是杨时48岁返乡讲学之际所作。
诗中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
这,正是杨时一生的真实写照。
15岁时,少年杨时离开家乡,赴邵武求学,攻读四书六经,直至18岁方回乡备考。
24岁高中进士,29岁授为徐州司法,但他不求闻达,调官不赴。
时闻洛阳程颐、程颢二位大师在中原传授孔孟之学,深为向往。
于是,杨时不远千里至河南颍昌拜师程颢,潜心研习儒学。
公元1085年,程颢病逝,杨时闻此噩耗,悲痛万分,在卧室门前设灵堂,哭祭老师亡灵,并挥泪疾书祭文和《哀辞》,一一致信异地的同窗好友,告知老师病逝的噩耗。
在《哀辞》中,杨时直陈自身“伏纸摧咽,言不伦次”之状,尊师之情,感人至深。
程颢病逝后,杨时继续从学程颐。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
“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
《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
”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
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
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
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
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
常与张驾、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长进快。
24岁中徐铎榜进士。
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
元丰四年(108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
这时,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
后来,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
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
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
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
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
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杨时简介
杨时简介杨时(1053——1135),熙宁进士,字中立,号龟山先生,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
杨时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先后诞生于闽北南剑州(后称延平府,即今南平市)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理学家,是中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是由洛学逐步向闽学过渡最终建成闽学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和渊源所在,史称“延平四贤”。
其中的“道南第一人”杨时,传承二程理学,开闽学之先河,清康熙帝赐予“程氏正宗”。
此后,“四贤”继起,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日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
杨时的理学为中国哲学史建立了一块丰碑。
杨时的道德人品:第一、尊师敬道,谦恭好学,把存亡绝续,传先圣之正道作为自己毕生目标。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八岁就会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
他从小知书识礼,孝敬父母。
其父杨埴,为人质直信厚,治家勤俭有节,淡于荣利而乐于义。
杨时幼时以将乐人杨希旦为师。
15岁到邵武求学,成绩优异。
稍长,潜心研究经史,北宋时,延平教育兴盛,且最早在全国办起州学,南剑学风对他影响很大。
杨时常在延平建溪/闽江相汇处的玉屏山藏春峡与文化名人吴仪、吴熙、黄裳为友在一起读书、论学。
1081年,杨时二十九岁,被授为徐州司法。
这时河南程明道(程颢)和程伊川(程颐)创立新学派洛学体系。
杨时便放弃当官之念,和闽北人游定夫(游酢)绕道颍昌,拜程颢为师。
那时求学的人很多,而杨时学业突出,成为程颢最得意的门生。
后来,杨时离开颍昌时,程颢出门相送,感慨地对人学说:“吾道南矣” !也就是说:“我的理学要南渡罗!”还有“立雪程门”典故,杨时后来和游酢等四人被称为“程门高弟”。
政和四年至宣和六年(1114-1124)杨时曾在江苏东林书院讲学,宣传洛学。
晚年告老还乡,逾八十高龄,仍讲学著述不倦。
杨时弟子多至千人,人才济济,培养造就了如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等不少著名的学者。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
论将乐历史名人杨时吴福瑞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将乐县人。
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
调汀州司户,不赴,往师程颢,颢死,复师于程颐。
曾任徐州、虔州司法,荆州府教授,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
徽宗时,以荐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
钦宗时,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于监祭酒。
寻改给事中,除徽猷阁直学士。
高宗时官至工部侍部,除龙图阁直学士。
致仕归,以著书讲学为事。
卒谥文靖。
著作有《书义》、《周易解义》、《礼记解义》、《春秋义》、《大学解》、《中庸义》、《论语义》、《孟子义》、《列子解》、《庄子解》等,而最重要的是《二程粹言》和《龟山集》。
杨时是我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人物,他“学传东洛,道倡南闽,群邪冀正,继生开来”,“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明程敏政•《杨龟山先生通纪》)被推崇为“程氏正宗”(清康熙为将乐龟山书院题名)、“八闽理学之始”(清蒋垣《八闽理学源流》)。
“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南平县志》懦林传第24)人生在世便名扬四海的人为数不多,而远在1123年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朝鲜)时,高丽王便向中国使者询问杨时近况,足见杨时活着的时候声望已远及海外。
(《宋史•杨时传》)他的贡献主要有:一、尊师重道,追随二程(程颢、程颐),载道而南,完成了由洛学到闽学的过渡。
明何乔新《道南祠记》载:“矧七闻僻在南服,自薛令之以进士举,士知科目之荣矣。
自欧阳詹以文学显,士知文章之重矣。
至于道学之说,则概乎未闻。
及河南二程夫子得孔孟不传之学于遗经,其学则行于中州,来及南国。
(龟山)先生以绝伦之资,生于此邦,闻程夫子之道,北之河洛而学焉,穷探力索,务及其趣。
及辞归,程子送之日:‘吾道南矣’。
故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而西山蔡氏,勉斋黄氏,九峰蔡氏,北溪陈氏相继而兴,闽之道学遂与邹鲁同风,其波及四方者,皆本于闽。
杨时-省赛获奖教学设计
《程门立雪》杨时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宋代将乐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径筵、左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
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
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
”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
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
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
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
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杨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足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
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
程门立雪中立雪的人物是谁
程门立雪中立雪的人物是谁程门立雪中立雪的人物是杨时和游酢。
程门立雪中立雪的人物简介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城北龙池村)人,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
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
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高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
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游酢(1045——1115)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
受学于程颢、程颐,同吕大临、杨时及谢良佐在程门,号称“四先生”。
举进士,调萧山尉,召为太学录,迁太学博士。
晚年任监察御史,历知汉阳军及和、舒、濠三州,卒。
宋建州建阳人,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称鹿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
游醇弟。
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累官太学博士,擢监察御史,历知和州、汉阳军、舒州、濠州等地。
师事程颢、程颐,与谢良佐、吕大临、杨时并号程门四先生。
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及《廌山文集》。
程门立雪中杨时和游酢立雪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拜访老师。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搜狗百科
杨时—搜狗百科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
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3]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
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
[4]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
[5]元祐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
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
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
”(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6]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7]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
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
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
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
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
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8]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
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
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
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
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9]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
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
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10]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部侍郎等官。
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
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
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
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
考上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与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回去到任,而是专心的研究理学,写下了《列子求解》这一本书。
后来杨时回去至洛阳,仁了知名的理学大师程颢为师,一心钻研理学。
在当时,与游等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沦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
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就是研习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自学理学,因此杨时在仁在程颢门下之后,对于理学的自学存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虽说。
学成之后,杨时去了徐州,担任司法一职,在职期间,又撰写了《庄子解》一书。
不过杨时对于的理学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停住了脚步。
在杨时四十一岁时,又去拜了程颢的弟弟同为理学大师的程颐为师。
当时的杨时,其实在理学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但是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承继了程门理学,又对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存有非常浅的影响,所以说道杨时在理学上具备一个非常关键的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促进作用。
以上就是杨时概述。
杨时,不仅自己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而且将理学从北方传到了南方,让理学不仅仅只在北方传播,被世人成为“闽学鼻祖”。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求学的过程被流传成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这样说大家可能就十分熟悉这个故事了。
当时,理学大师程颐在官场上遭到人诬陷,官职遭到弹劾后放逐故里。
而且洛学在那个时期不是正统学说,一直受官方的蔑视,于是程颐就下定决心归隐洛阳。
杨时
(三)杨时师承二程,高度重视和推崇“四书”。杨时曾说:“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乎,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于事,思以道授于天下,绍复先王之令绪,其自任可谓至矣……世之学者,因言而求其理,由行而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而渐而进矣”。对《中庸》则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道学之传,有是书而已”。杨时的论述对朱熹集注四书有深刻的影响。据陈荣捷教授统计,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了三十二位学者731条语录,其中引用杨时语录73条(引用二程225条),杨时的言论是构筑闽学体系的重要依据。二程的理学靠杨时发展传播,而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则是师出杨时,为杨时三传弟子,“杨于程所谓见而知之,朱则闻而知之”(清朱任弘《杨文靖公文集序》)宋史杨时传说:“朱熹、张拭之学,得程氏之正宗,其原委脉络皆出于时(杨时)”明程敏政指出,杨时“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无龟山则无朱子”。
在当时的封建历史社会中,儒学的伦理道德对维护封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经济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杨时学被后世认为是“真大儒之学”“真有用之学”(清陈延统语),连反对“假道学”的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也大加称赞杨时“大才卓识,有用之道学也”。
杨时归福建后大力传播二程理学,元佑元年(1085年)杨时获息程颢逝世,“设位哭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元佑8年(1093)杨时已41岁,在赴湖南浏阳任知县途中,又再次与游定夫绕道去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伊川偶暝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出门,雪深一尺”(宋,吕聪《问书册》),“程门立雪”成语典故即由此而来。当程颐受到当朝权臣的排挤打击“以罪流放涪陵,其垂言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当时许多尊崇儒学的士大夫因避祸而改崇佛学,唯独杨时始终如一,坚持研究和传播洛学(二程理学),“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千千万万之学子。当时福建地处偏僻,文化落后,杨时将二程之学载道而南,将洛学过渡到闽学,最终使福建成为与孔孟之乡相媲美的“海滨邹鲁”。北宋灭亡后“中原沦于夷狄,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幸而奎文道脉,中兴于南,朱子者出,其中道仍大鸣于瓯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之道,万世行而无弊者,其功大矣,后人推其所自,咸归其功于龟山先生”《道南祠记》。
杨时《杨龟山集》
杨时《杨龟山集》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
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
谥文靖。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
但他屏居不仕,自蔽曲学,欲求有道者而未得。
28岁赴调京师,接触洛学。
29岁时至颍昌从师于洛学大师程颢。
程颢对杨时极为赞赏,认为杨时可以代表他的学说。
后杨时离程颢回福建,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程颢死后,杨时又从学于程颐,时已41岁,但仍诚恳求教。
《宋史·杨时传》载: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便是“程门立雪”典故的来历。
杨时是南北宋之间理学传递的中介入物。
《宋元学案·龟山学案》言:“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
而升堂睹奥,号称高第者,游(酢)、杨(时)、尹(焯)、谢、(良佐)、吕(大临)其最也。
顾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版第947页)可见杨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时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儒,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常州、慈溪等地的龟山书院,都是杨时授徒之所。
明末影响最大的东林书院(原址在今江苏无锡市)又名“龟山书院”,便是因杨时曾讲学于此。
杨时一生曾教过不少学生,对他们传授以二程的理学思想。
在其弟子中,诸如吕本中、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等,后皆为硕儒。
特别是罗从彦传道李侗,李侗授朱熹终使理学思想大昌。
《宋史·程颐传》讲程颐“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杨时在其教学过程中,对程颐的这种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曾著《学庸语孟解》、《易诗书礼解》、《周礼解》、《易春秋》、《孟子义》、《三径义辨》等,对后来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产生了一定影响。
杨时的著作现存有《杨龟山集》42卷。
有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杨绳祖家刻本、四库全书本及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扬廷修补校刻本等。
故事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 (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人,历代学者称龟山先生,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闽学鼻祖”。
杨时四十多岁,学识渊博,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宋代道教杨时与他的道教思想
宋代道教杨时与他的道教思想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其中,杨时是一位重要的道教思想家,他为宋代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杨时的生平事迹,并深入探究他的道教思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杨时的生平。
杨时,字瑶涯,是北宋时期的道士和学者。
他在道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多次受到宋仁宗的拜访,并和朝廷内的官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杨时为人正直,为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杨时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对修行的理解和实践上。
他认为修行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和融入宇宙的真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杨时主张修炼内丹和炼制丹药。
他认为通过内丹的修炼,人可以净化身心,强化自身的精气神,从而达到与宇宙融合的境地。
杨时的道教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上。
他认为,道家的核心理念就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他主张要以无为的态度来面对世界,通过顺其自然,去掉欲望和私欲的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这个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相对立,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此外,杨时还对道教的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特别注重研究《道德经》和《周易》等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和体验,深入理解了道教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修行实践中。
他还创作了一些与道教相关的文学作品,为道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道教的传播与发展中,杨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与当时的官员和文人士大夫进行交流,向他们传授自己对道教的理解和修行方法。
他还积极参与道教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推动道教的规范化发展。
他的努力和贡献使得道教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总结起来,杨时是宋代道教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通过对修行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对经典的解读和体验,深入探究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为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为后世的道教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北宋.杨时家训
北宋.杨时家训杨文定公《勉学歌》北宋.杨时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
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明溪县龙湖)人。
熙宁九年进士。
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勉学歌》又名《此日不再得示同学》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
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
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
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
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
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
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
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
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
斯人已云殁,简编有遗芳。
希彦亦颜(顽)徒,要在用心刚。
譬如犹千里,驾言勿徊徨。
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
末流学多歧,倚门诵韩庄。
出入方寸间,雕镌事辞章。
学成欲何用,奔趋名利场。
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
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
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
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
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
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忘。
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
欲为君子儒,忽谓予言狂。
注释:(1)颓波注扶桑:时光流水般奔泻不停,倾注东海。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
扶桑:我国对日本旧称。
《南史·东夷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
“这里借指东海。
(2)跹跹黄小群:跹跹:舞貌。
《左思·蜀都赋》:“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黄小群:一群幼儿。
黄:幼儿。
石户役制,隋代以三岁以下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初生幼儿为黄。
(3)忽已苍:一会儿就变灰白了。
苍:灰白色。
如:两鬓苍苍。
(4)愿:希望。
言:语助词。
媚:喜爱。
学子:学生。
(5)述业:指学业。
述:记述。
(6)青阳:春天。
《尔雅》:“春为青阳”。
这里指青春年华。
(7)慎所之:戒慎所去的地方。
之:动词,去。
(8)畏迷方:害怕分不清方向。
(9)舜跖善利间:大舜和盗跖的区别在于行善和谋私利之间。
跖:人名,春秋时大盗,又称盗跖。
《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苦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杨时写的诗10首集锦
虫鸣鸟噪感时节,嫠不恤纬羞前方。
残章断简弃不录,自愧潢潦无根源。
君胡衮字富褒饰,三复妙语将谁论。
知君独负青云器,欲使饥者名长存。
閒居书事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轻风拂拂撼孤柽,庭户萧然一室清。
隔叶蝉鸣微欲断,又闻余韵续残声。
言溪早起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短日催征辔,听鸡踏晓霜。
倚杖却寻山下路,一川风雨湿征辀。
登桐君山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翠崖千尺峙云高,楼殿翚飞压巨涛。
槛外回峰自连首,只因潭下有灵鳌。
容照岩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清时投迹在嵌崟,一穴晴光破晚阴。
刺草未容忘魏阙,故应长有子牟心。
新湖夜行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
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
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
杨时写的诗10首集锦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杨时写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鄱阳湖观打鱼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秋高水初落,鳞介满沙脊。
浩如太仓粟,宁复数以粒。
纷纷渔舟子,疑若挽可拾。
横湖沉密网,脱漏百无十。
虫虾杂鲂鲤,骈首吐微湿。
小人利口实,刀机污鳞鬣。
鲲鲸亦狼狈,风雨移窟宅。
玉渊有神祠,变化在嘘吸。
胡宁饱羶香,忍视万鱼急。
幽潜不足恃,感叹百忧集。
寄谢漆园吏,于计未为得。
向和卿览余诗见赠次韵奉酬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杜陵头白长昏昏,海图旧绣冬不温。
更遭恶卧布衾裂,尽室受冻忧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
杨时,字中立,
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
部侍郎等官。
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
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
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
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
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
心的研究理学,写了《列子解》这一本书。
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
为师,一心钻研理学。
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
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
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长进。
学成之后,杨时去了徐州,担任司法一职,在职期间,又撰写了《庄子解》一书。
不
过杨时对于的理学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停住了脚步。
在杨时四十一岁时,又去拜了程颢的
弟弟同为理学大师的程颐为师。
当时的杨时,其实在理学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但是
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继承了程门理学,又对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非常深的影响,所以说杨时在
理学上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以上就是杨时简介。
杨时,不仅自己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而且将理学从北方传到了南方,让理学不仅
仅只在北方传播,被世人成为“闽学鼻祖”。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
求学的过程被流传成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这样说大家可能就十分熟悉这个故事了。
当时,理学大师程颐在官场上遭人陷害,官职遭罢免后流放故里。
而且洛学在那个时
期不是正统学说,一直受到官方的藐视,于是程颐就下定决心归隐洛阳。
杨时得知这个事
情之后,就与好友游酢一起前往洛阳探望程颐先生。
当时正好是隆冬,朔风凛凛,天寒地冻。
寒冷的北风肆无忌惮地刮着。
但是杨时和游
酢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将自己的衣服裹得紧紧,背着北风向前行进着。
一路上杨
时和游酢二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理学思想。
在第二日天刚刚亮的时候,二人终于到达
了程颐的住处。
但是不巧的是程颐刚好去了嵩山书院,不在家里。
杨时和游酢二人虽然已经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嘴唇冻得发紫、双腿也冻得迈不开退,
但是急于见到程颐先生的心,还是支撑着他们二人一路赶到了嵩山书院。
傍晚来到嵩山书
院后,又被告知程颐已经在早晨的时候回去了。
二人只说了句真不巧,又匆匆赶回了程颐先生的住处。
等赶到程颐住处时,程颐先生正在闭目养神。
二人觉得不应该打扰大师,于是站在屋外静等先生醒来。
等到程颐先生醒来,发现二人正站在雪中,连忙将二人迎进门,此时屋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
杨时见程颐于洛阳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程颐是北宋的大教育家,自幼非常聪明,还当过帝师,慕名来求教的人很多。
杨时是剑南人,小的时候据非常善于写文章,后来他考中进士当官了。
那时,程颐讲授儒家的学术精要,洛阳的学生都过去拜他为师。
杨时正好调去做官错过了这个机会。
后来杨时拜程颐哥哥为师,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就这样过了四年,程颐哥哥去世了,杨时还专门为他设立灵堂。
杨时为了再学习,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
他拉了个朋友一起去拜访,但程颐正好在睡午觉,两人不便打扰他。
大雪不期而至,为了能在程颐醒后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二人就没有离去。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不说一句话,就这样等了大半天程颐才睡醒。
程颐看着这两人吃了一惊,原来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口的雪已经积了到了人的膝盖,两人完全变成了雪人。
可是两人冒着雪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还是没有半点不耐烦。
后人把杨时见程颐于洛阳的故事总结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心志坚定地向老师虚心求教。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有些人认为当时杨时与朋友不是立在门外而是在屋檐下等待程颐苏醒。
他们的观点是现代人望文生义,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动人,就说杨时与好友是在大雪中等待,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