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合集下载

西湖形成

西湖形成

西子湖的形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水皎洁晶莹,宛若明镜明珠。

四周吴山、宝石山南北环抱,若龙凤戏珠。

民间传说,有一条玉龙、一只金凤从王母娘娘手中夺回明珠化为西湖,由自己朝夕守护。

传说毕竟是人们神奇虚幻的想像,饱含着真善美的愿望。

古时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去认真探寻西湖形成的秘密。

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界有识之士才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西湖的形成。

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

1909年,他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撰文称,西湖与日本的中禅寺湖相似,南山为古生代岩层的山坡,溪水北流,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钱塘江口一小湾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成的说。

西湖究竟怎样形成?经过地质工作者的多年勘测研究,“泻湖”说流传最广。

这一假说认为,至少距今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沉积,使海湾变浅,钱塘江也带来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泻湖”。

起初,泻湖还随着潮水出没。

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像,秀美的西湖曾是惊涛拍岸的海湾,千百年前的“沧海变桑田”毕竟在千百年前,假说也尚未完全证实。

近年来,有地质学家提出:确切地说,西湖不是一个典型的泻湖。

西湖的名称最早始于唐朝,在唐朝之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西子湖等称谓。

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km2,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杭州西湖的历史背景一百字
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国家地标,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以下,就
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西湖的历史渊源
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国语·楚语》中的“自巫山及余杭皆为桥州,惟西湖为陆”,可见西湖在早期已经是一个理所当然存在的地方,而不是后来才形成的。

二、西湖的水文概括
西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泊,拥有一面面碧绿的水面,其面积为6.39
平方千米,最深处为22米,平均深度为2.8米,鱼类种类繁多,数量
众多。

三、西湖的传说故事
西湖的美丽自然景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都与一些著名的传说故事息
息相关,比如白蛇传、西湖子盈子之说等,这些故事不仅唤起了人们
的联想和想象力,更让西湖的魅力更加的神秘和迷人。

四、西湖的文化遗存
除了早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外,西湖还保存了很多著名的文化遗存,在金隅善卷(即白乐天的《夜泊牛渚怀古》)至今浅唱,文学气息醇熟。

在西湖周围还挂满了许多大师的名言警句,让游客如沐春风。

五、西湖的地位价值
西湖不仅仅是一个理所当然存在的地理区域,它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精神价值,成为了全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和人文往返之地。

综上所述,西湖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因此,在未来的数千年中,它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都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1竺可桢据记者去岁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2。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惟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

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

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黄河、长江,到了人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

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

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

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

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

后来因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

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

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

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葺,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

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

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在夏季时候,外湖的水平均不过四英尺深,里湖因靠近山边,所受的沉淀比外湖较多,所以水亦较外湖浅。

惟苏堤六桥、玉带桥、西冷桥之下,水度略深,最深的地方大约在六英尺左右。

这是因为湖中水平如镜,流动极缓,水中所含最微渺的泥粒,也都沉下来。

独堤上诸桥为湖水交通咽喉,自里湖流入外湖必经之路,湖水流行较速,水中微细的泥土不能沉降。

试观西湖各处,香灰泥堆积很深,独在西冷桥上,注目俯视,水清彻底,能见岩石,即因水流湍急,香灰泥不能留足之故。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使得水库周围的土地被 淹没,形成了类似于湖泊的景观。同时,水库的建设也影响 了下游的水量和水质,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位变化
01 水位变化是影响湖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位 的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
02 当水位上升时,原有的河流、沼泽等地被淹没, 形成了湖泊。同时,水位的变化也影响了湖泊的 水量和水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02
自然气候因素
季风气候
杭州地处亚候条件为西湖 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季风气候带来的大量降水是形成湖泊的重要条件之一。杭州地区年降雨量充沛,为西湖的水源 补给提供了保障。
降雨量
01 杭州地区年均降雨量适中,既保证了湖泊的水量
补给,又避免了因降雨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目录
• 地理环境因素 • 自然气候因素 • 水文条件因素 • 历史人文因素
01
地理环境因素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形成杭州西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球板块 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抬升和沉降运动, 形成了杭州地区的地貌。
地壳运动导致杭州地区的地貌变得复杂多样,包括山地、 丘陵、平原和湖泊等。这些地貌特征为西湖的形成提供 了基础条件。
02
降雨形成的雨水汇聚成溪流,最终注入西湖,为 湖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植被覆盖
杭州地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 大量的植被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 流失,有利于湖泊的形成。
植被还通过调节地表径流、减缓水流 速度等方式,有助于泥沙在入湖口沉 积,对西湖的形态塑造起到了重要作 用。
03
水文条件因素
文化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
西湖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桥等,这些文化遗产得到了有 效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西湖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

杭州西湖景区讲解词

杭州西湖景区讲解词

杭州西湖景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杭州西湖景区。

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中心,被誉为“天堂之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领略西湖的独特魅力。

一、西湖的地理和历史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它是由天然湖泊淤积而形成,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湖泊。

西湖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具规模,唐朝时期更是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的湖泊形成西湖的形成始于大约1.5亿年前的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面由小到大,渐渐形成了今天的西湖。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湖经历了多次变迁和人工疏浚,最终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到的美丽湖泊。

三、西湖的文化遗产西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最著名的就是“西湖十景”。

这十景分别是断桥残雪、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双峰插云、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和花港观鱼。

每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

此外,西湖周边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如灵隐寺、岳王庙、黄鹤楼等,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西湖的旅游景点西湖的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断桥和苏堤。

断桥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因传说中的白蛇情缘而广为人知。

苏堤是一条人造堤岸,堤上杨柳依依,碧水蓝天,风景如画。

此外,还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著名景点,值得一游。

五、西湖周围的古建筑西湖周围分布着许多古建筑,最著名的是宋城和岳王庙。

宋城是一座展示宋代城市风貌的大型主题公园,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岳王庙是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庙宇,内有岳飞的塑像和岳飞纪念馆,展示了岳飞的历史功绩和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六、西湖的特色植物西湖的特色植物以荷花和桂花最为著名。

荷花是西湖的市花,夏季盛开的荷花别有一番风味。

桂花是杭州市的市树,秋季桂花盛开时,满城飘香,令人陶醉。

七、西湖的特色美食西湖的特色美食以龙井茶和小笼包最为著名。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资料来源/ 网络收集编辑/南楼雁子"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也"(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 然足与"秀色掩古今"的美女西施相媲美的西湖, 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至今学术界仍聚讼纷坛.筑塘成湖为第一說.西湖本与海通, 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 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 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 及成, "县境蒙利", 因之便连钱唐县治也迁來了, 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 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 此說为历代学者所承袭, 流传至今.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第二說. 此說为19 0 9年日本石井八万次郎先生以地质学者的眼光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见《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1921 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实地调查研究, 主张西湖原是一个泻湖, 此为第三說.竺先生以科学原理來解释西湖的成因,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先生的推断(《科学》第6 卷第4期,1921 年).1924 年章鸿钊先生撰文基本同意竺可桢先生的观点, 但又作了补充修正(《科学》第 9 卷第6 期, 1924 年).其后诸如高平, (《地质汇报》第25号,1935年)、朱庭祜(«建设》第2卷第1期,1 9 4 8年)等先生也都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於江潮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兩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 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陈吉余先生从1947 至1964 年先后发表的四篇文章中,也都相继以D・W•約翰逊的海岸发育理论來支持泻湖說(《浙江学报》第1卷第2 期,1 9 4 7 年;《地理学报》1 9 6 4 年第2期).浙江省水文地质队1 9 7 7年在今断桥一带钻孔取样分析后, 也主张西湖原先确是一个泻湖.汪品先等推断西湖进入晚泻湖阶段,贝牡始於2 5 0 0 年前"(《海洋与湖沼》1979 年第4 期). 魏嵩山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 10 年秦始皇东巡会稽, "至钱唐, 临浙江, 水波恶, 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 可见当时(杭州附近)的钱塘江水面仍相当辽阔. 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则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 杭州市区尚未成陆.魏氏确信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华信筑大塘之事, 认定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 "其时当始於东汉".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 年)林华东先生对众多研究者主张的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說法提出商榷, 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唐", 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如同1 9 83 年7月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桥所发掘的五代钱氏捍海塘的功能一样, 說明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时, 内侧地带早已成陆, 然因常受潮患, 故在海潮冲击要害处"立塘", 保护陆地不被海水吞没.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 筑起一条如同建造水库时的拦洪蓄水大坝后, 从而促成西湖的形成.林氏主张至迟在东汉之前,西湖早已形成.(《浙江学刊》1 9 8 7 年3期;《东南文化》1 9 9 0 年第4期)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4 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碳一14 年代距今2 6 0 0 年左右.白堤锦带桥兩侧的5 . 5〜6米深处的钻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较高的泥炭层,厚10〜5 0厘米,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14 年代测定, 为距今1805±136 年.泥炭层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质粘土, 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干枝, 孢粉分析结果, 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的植物, 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据此估计, 西湖在春秋时代已经沼泽化.在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 很可能是人們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 故吴氏推断: 在西汉前, 杭州非但不是海湾, 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西湖)都已沼泽化.這就无怪乎《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古籍中, 只记及钱塘县和别的湖泊, 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历史地理》第5 辑).徐建春认为西湖早在春秋时代就已不是什么海湾, 而已成为陆地上的湖泊, 說西湖是由湾口沙洲將海湾与大海隔绝而形成的看法是不恰当的.西湖根本不是形成於汉代或稍后的年代, 它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大面积沼泽化了, 后來的西湖乃是人工修筑而成.徐氏推测在距今7000〜6500 年以前海面较高的时期,杭嘉湖平原的西侧与山地丘陵交接处, 有一从太湖往南经湖州、德清、余杭, 在杭州一带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 当时這一河口湾的宽度足以和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后來随着苕溪、钱塘江所挟泥沙的沉积作用, 特别是钱塘江喇叭口在距今600 0 年以前的形成, 涌潮出现, 从而使沿江比内陆高亢, 使得从太湖往南到杭州附近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变窄淤浅, 因而逐段湮废, 杭州的大多数湖泊, 如西湖、下湖、古荡、临平湖、泛洋湖、白洋湖等等, 都是河口湾湮废之后留下來的水体(《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5期).其实,杭州地处莫干山余脉,地势本身就不平坦,距今2 0 0 0 年之前上述众多湖泊是不是均与西湖连接在一起, 构成了所谓足与现在的杭州湾相比拟的另一个河口湾(杭州一余杭一临平) , 纯属臆测, 无法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因之, 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虽有以上多种說法, 但仍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西湖简介

关于西湖简介

关于西湖简介一、西湖的概述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之一,也是国家5A级景区。

西湖面积约为6.39平方公里,周长15公里,最深处达25.8米。

西湖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

二、西湖的历史1. 建湖传说据传说,西湖原为一片盆地,因雷峰塔下有一口龙井泉而形成一个小池塘。

后来吴王夫差在此建造了宫殿,并开掘了人工河道使得这个池塘与钱塘江相连。

这就是建造西湖的传说。

2. 历代兴修自东晋以来,历代先后对西湖进行过多次兴修和改造。

唐代时期曾经扩大了西湖面积,并且建造了许多园林和寺庙。

宋代时期则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美化。

3. 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杭州西湖及其周边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个获得该荣誉的文化遗产。

三、西湖的景点1. 西湖十景西湖十景是指杭州西湖周边的十处著名景点,包括了断桥残雪、南屏晚钟、柳浪闻莺等。

这些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2. 西湖岛屿西湖中有若干个小岛,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潭印月、花港观鱼和曲院风荷。

这些小岛上建有古典园林和寺庙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3. 西湖公园西湖公园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包括了烟雨荷花、孤山寒暑假等多个主题区域。

公园内还有大量的绿地和游乐设施,非常适合休闲娱乐和亲子游玩。

四、西湖的美食1. 西湖醋鱼西湖醋鱼是杭州传统的著名菜品,以西湖鲤鱼为主料,加入醋、糖、姜等调料制成。

口感酸甜可口,是杭州的特色美食之一。

2. 西湖龙井茶西湖龙井茶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品种之一,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和龙井村一带。

其色泽翠绿、香气清雅、滋味鲜爽,享有“色绿香高味纯”之美誉。

3. 油爆虾油爆虾是浙江地区的传统菜品,也是西湖周边比较有名的美食之一。

它以大虾为主料,加入姜蒜、花椒等调料制成,口感鲜嫩多汁。

五、西湖的旅游1. 最佳旅游时间最佳旅游时间为春季和秋季。

揭秘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

揭秘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在中国的风景名胜中,杭州西湖堪称独特而绝美的存在。

它不仅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还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泊。

本文将揭秘杭州西湖的建设和造成,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杭州西湖的起源杭州西湖是以宋代建都时期的西湖为基础,经过千余年的改造和修缮而形成的。

在南宋年间,西湖逐渐被开浚和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当时,以杭州为首的南宋文人雅士纷纷来到西湖畔,倾倒于它的山水之美,使西湖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胜地。

二、杭州西湖的造成作为一个人工湖泊,杭州西湖是由人工修建而成的。

西湖的修建工程从南宋开始,历时几十年才完成。

修建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挖掘土石、疏浚水渠和凿岸加固等方式,将原有的湖泊面积扩大,并改造了湖岸线的形状。

此外,还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和桥梁,为西湖增添了独特的风景。

三、杭州西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1.历史意义杭州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宋代,西湖就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西湖也曾两次成为帝都,显示了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2.文化意义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被誉为“天堂”和“世外桃源”。

西湖的美景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

在中国文化中,杭州西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优雅和山水之美。

四、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杭州西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市民非常重视的问题。

为了保护西湖的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者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对周边地区进行了严格的环境监测,并限制了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

其次,对湖泊进行了水质监测和生态修复,保障了水质的清洁和植被的多样性。

此外,还对西湖周边的道路和交通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减少了对湖泊生态的影响。

五、杭州西湖的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杭州西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除了湖泊本身的美景外,还有许多周边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

西湖是如何形成的?

西湖是如何形成的?

西湖是如何形成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浙江杭州任职时写下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当我们走进风景如画的西湖,看那绿柳丛中车水马龙,堤岸之上游人如织,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苏轼的这首诗。

在欣赏西湖之美时,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西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西湖美景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西,故而得名。

它的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因而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说法。

今天的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很大,其中包括很多山景,湖面面积仅为6.38平方千米,正常蓄水时,平均水深1.65米,由白堤、苏堤将湖面分成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面。

尽管西湖在古时名气很大,但人们直到近现代才开始研究它的成因。

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地球上的湖泊包括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风蚀湖、堰塞湖、岩溶湖以及人工湖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的学者对西湖进行研究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钱塘江1909年,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在《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一文中提出,西湖为火山堰塞湖,即火山熔岩流堵截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后来,又有地质学家调查发现,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有一条古老的火山通道,出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通道附近分布着一些火山集块角砾岩。

据此,人们推断在晚侏罗纪-白垩纪时期,西湖所在地曾经出现过火山喷发,因火山口坍塌成为洼地,造就了西湖的基础。

后来,随着地壳升降和海水沿着钱塘江入侵,西湖逐渐形成。

按照这种说法,西湖应该是一座火山口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湖是构造湖,因构造活动造成凹陷湖盆,随着强烈的褶皱断裂使得岩石破碎,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汇水洼地,最终成为湖泊。

关于西湖的成因,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源自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

竺可桢曾针对西湖开展过详细考察,并于1921年发表了论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他在论文中指出,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均被山所围绕,且山上岩石极为古老,唯有湖的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且泥土年代很新,这表明,西湖不过是钱塘江口左侧的一个小小港湾,由于钱塘江带来的泥土淤积,致使原有的湾口被堵,进而成了湖泊。

西湖十景归纳四句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湖十景归纳四句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西湖十景归纳四句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西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胜地。

它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西湖十景作为西湖的代表景观,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湖十景的归纳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探讨西湖十景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湖的魅力,并对其重要性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3.3 西湖十景的保护与传承":{}}}}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西湖的起源与历史2.1.1 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形成背景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市中心,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

西湖的形成始于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晋时期,是由于太湖水位上涨,水流冲过山脚形成了一片湖泊。

2.1.2 西湖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自东晋时期以来,西湖就成为了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唐代以后,西湖更是被誉为“天下名胜”。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在西湖留下了吟诗作画的千古佳话,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1.3 西湖的保护与开发为了保护西湖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积极开发西湖旅游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2 西湖十景的特点与魅力2.2.1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因古代南屏晚钟庙而得名。

每当夜幕降临,钟声悠扬,回荡在湖面上,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这景色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2.2.2 断桥残雪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春雪融化后,断桥如行云流水,宛如空中悬挂的一座桥梁。

这景色常常被文人墨客描绘在纸上,成为了一幅幅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2.2.3 雷峰夕照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它形容的是黄昏时分,夕阳照射在雷峰塔上的美景。

夕阳的余晖映照下,雷峰塔显得格外壮美,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杭州西湖景点讲解

杭州西湖景点讲解

杭州西湖景点讲解一、西湖概况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它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西湖三面环山,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一)形成与演变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于泥沙淤积等因素,逐渐与大海隔绝,形成了一个潟湖。

经过历代的疏浚、治理和开发,才成为如今美丽的湖泊景观。

(二)自然景观特色1. 湖光山色西湖的湖水清澈碧绿,平静如镜,周围山峦起伏,峰峦叠翠。

不同季节,湖山景色各异。

春天,桃花盛开,柳浪闻莺;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三潭印月的月色与金黄的树叶交相辉映;冬天,断桥残雪,雪景如画。

2. 植物景观西湖周边植被丰富,有大量的垂柳、桃树、荷花等特色植物。

垂柳依依,沿湖岸低垂,随风摇曳,增添了西湖的柔美。

桃花盛开时,满树繁花,如诗如画。

而荷花则是西湖夏季的一大盛景,大片的荷叶铺满湖面,荷花点缀其中,散发着阵阵清香。

二、主要景点(一)苏堤1. 历史背景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

它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

2. 景观特色苏堤上有六座桥,分别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

这些桥造型优美,桥身与周围的湖水、山峦相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漫步苏堤,两边是湖水,远处是青山,堤上绿树成荫,还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西湖美景。

春天的时候,苏堤是观赏桃花和垂柳的绝佳地点,“苏堤春晓”更是西湖十景之首。

(二)白堤1. 历史渊源白堤原名“白沙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存在。

它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1公里。

西湖成因导游词

西湖成因导游词

西湖成因导游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西湖成因导游词1西湖的由来是大陆海岸地形变迁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 的创始者。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 成、特点、区划以及变 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 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 论文多篇,对中国近代 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著作有《竺可桢文集》。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是竺可桢于1920年写的一篇科 学考察报告。
它以西湖的生成原因为课题,以翔实确 凿的资料、数据和考察结果为论据,通 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4)
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 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 个泻湖.
第二部分 (5-1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 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 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
第一部分: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 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 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1) 结论:
杭州西湖是一个泻湖(潟湖)。 (2-4)理由:
2、对西湖地形地貌的分析。
3、对西湖地质条件的分析。
4、对西湖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
台湾七股潟湖
蓝色潟湖(斐济)
波拉波拉岛(法属)
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与训练》P42 . 课后收集潟湖作用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西湖是怎样形成的?阅读本文可同时聆听下面音乐噢,回味经典,歌词里面也能找到西湖的成因哦!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宋代的著名才子苏轼曾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见西湖风景有多么美丽!那么,'风姿绰约'的西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1.潟湖说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支持'潟湖说'的学者表示,距今2000多年前,西湖地区还是一个浅海湾,除个别山岭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

随着海水的冲刷,海湾四周的岩石逐渐变成泥沙并沉积下来,使海湾变浅,同时,钱塘江的江水也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

结果,这里的泥沙越积越多,最终将海水截断,而困在内侧的海水就形成了一个湖。

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潟湖'起初,潟湖中的水还随着潮水涨涨落落,后来,经过劳动人民多次修筑海塘,阻拦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正式形成。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西湖的形成西湖自然的山水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沉淀,令人流连忘返。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西湖美景的吟咏亦是数不胜数,对杭州以及西湖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市井生活、奇闻异事,以及各个景点特色及其掌故的介绍集结成书的,蔚为大观。

然而,在数量如此之多的历代有关西湖的文献资料中,却极少见到对西湖形成的原因、具体的形成时间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西湖的形成的各种说法做一个汇总。

第一种,筑塘成湖说。

西湖本与海连通,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自刘宋文帝时钱唐县令刘道真在《钱唐记》所记东汉时钱唐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即招募城中士民兴筑了“防海大塘”,及成,“县境蒙利”,因之便连钱唐县治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此说为历代学者所承袭,流传至今。

第二种,火山说。

最早用地质学观点解释西湖成因的,并非中国本土学者,而是一位日本学者石井八万次郎。

20世纪初期,日本出于帝国侵略扩张的需要,开始注意搜集中国大陆的地质矿产情报资料,并有计划地派遣人员来华作地情和地质考察,地质学家石井八万次郎就这样被派到中国来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在中国的详细调查之后,他于1909年在东京《地质学杂志》中发表了《清国浙江省杭州府附近调查概报》(即《浙江杭州附近地质调查概报》)一文,对杭州西湖的形成作了第一次近现代地质学意义上的研究和探讨。

遗憾的是,现在这篇论文已很难找到,只能从其他相关论文对此文的转述和引用中,窥其文章大意。

在这篇论文中,他写道:“西湖之西北岸,岩石为赤色火山岩,或为多石英凝灰岩。

从此山下望湖面,几凝其为火口湖也。

然湖之东南岸石灰岩露出,似属石炭纪,乃知西湖非火口湖,恰如日本之中禅寺湖,一面为古生代岩层,他面又为火山岩,即于古生代岩层之山坡,溪水北流,为火山岩阻塞而成。

”他认为西湖是一个火山岩阻塞湖,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沉降所造成的,提出了最早的西湖形成火山湖说。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的三岛和湖滨公园曾进行过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在距今一亿五千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天的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并在宝石山和西湖的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

杭州西湖的历史

杭州西湖的历史

杭州西湖的历史历史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

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

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

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

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

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

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

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

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

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景,பைடு நூலகம்见她自古就深受人 们喜爱。
第8页,共31页。
4、曲苑风荷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 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 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 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 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 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 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 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 逸,令人不饮亦醉。清康熙 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 跨虹桥畔建曲苑风荷景碑亭。
第二段(5-10): 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洲与欧洲隆河、 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 以前。
第19页,共31页。
六、精读课文1-4段
精读课文,找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了 西湖是一个泻湖的
第20页,共31页。
(1)对西湖地形的分析
西湖是一个泻湖
(2)对西湖近旁地质的分析。
二杭州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文结构根据西湖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与湖中水深和沉积的考察论证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山上岩石生成的年代和钱塘江三角洲与欧洲隆河坡河三角洲生长速率的比较推断西湖约生成于12000年以前145101结论
开心一笑
且说,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回真经后,声名大噪,身价百倍,各地都 想沾点名人的光,纷纷请其演讲、剪彩等,尤其是猪八戒口才好,性情随 和没架子,更受欢迎。
话说猪八戒写科学论文的事,传到远在月宫砍柴的吴刚,吴刚看了猪八戒
的科学论文后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正是当年俺发表的论文《论砍树第一工 具——斧头》的翻版吗?全文有80%以上从他的论文剽窃而来。吴刚越想越 气:想当年这老猪对俺情人嫦娥进行了多次骚扰,如今又剽窃俺的论文,真 是可恶至极……
几天后,一篇《猪八戒剽窃吴刚论文》的长文在《天堂日报》头版头条 登出,署名嫦娥。天堂学术界一片哗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

明代《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

”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

”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

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

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

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
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现在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

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杭州西湖为内、外两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

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

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宝石山地貌气势磅礴,石峡陡立壮观,绝壁通幽,赭色宝石(碧玉)嵌入岩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