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牙形刺研究的地质意义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8)牙形石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8)牙形石

副牙形石类
小弗尼什牙形石
五、分类及代表化石
矢牙形石,O
镰牙形石,O-D
小弗尼什牙形石,Є2-3
尖牙形石,O
肿牙形石,Є3-O
奥泽克牙形石,O-T
颚齿牙形石,C-P
多颚牙形石,D-C1
六、地史分布
寒武纪—三叠纪。 牙形石最早出现在早寒武世, 都为原牙形石类,中寒武世起, 出现副牙形石类,到晚寒武世, 真牙形石类才从副牙形石类演化 出来。寒武纪牙形石,主要是单 锥型牙形石。 从奥陶纪起,真牙形石类开始 占绝对优势。奥陶纪牙形石以单 锥型和复合型为主。 志留纪时期,牙形石种类相对 减少。 晚古生代牙形石以复合型和平 台型为主。二叠纪牙形石开始衰 退。 中生代三叠纪,平台型继续衰 退,但复合型有所增加。三叠纪 末,牙形石全部绝灭。
第八章
牙形石(牙形刺)
一、概 述
1) 2) 3) 4) 微小的细齿状动物骨骼化石,0.1~0.5mm 成分:磷酸钙,骨骼内的空隙中常含有有机质 发育于寒武纪~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地理分布广,特征明 显、演 化快、数量多 在油气地质中的应用:牙形石的颜色随地温的变化而变化 浅黄色——褐色——黑色——白色 温度低——————————温度高,有机质全部挥发了。 因此,可以根据牙形石的颜色来判断岩层的热变质程度及油气成 熟度。 分类地位:不详,认为是海洋动物体内的内骨骼
四牙形石的微细结构与生长
牙形石由磷灰石细晶组成,磷 灰石细晶形成薄层状分布的齿层, 齿层环绕最初形成的生长核向外层 层叠覆生长,由于在不同方向上的 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形 态的牙形石。有三种生长方式: 原牙形石类:外皮层在基腔内, 从不包围齿体,齿层从基腔内侧开 始成层增生。基腔内表面的齿层最 新。∈1-O1 副牙形石类:外皮层仅在早期 包围齿体,早期有少数齿层围绕生 长核生长,之后趋于仅在基部生长, 在基腔内的分布也不连续。基部一 侧的齿层最新。∈2-O 真牙形石类:外皮层始终包围 齿体,齿层全部围绕生长核,呈同 心状离心生长。表面齿层最新。包 括绝大多数牙形石种类,∈3-T

牙形石研究概略

牙形石研究概略

牙形石研究概略摘要: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一直为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1]。

在使用上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及对比的重要工具,如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即三叠系的底界,由Hindeodus parvus的首现点定义[2];在学术上,对牙形石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生物灭绝及复苏事件的认识。

关键词:牙形石生物地层1 研究区概况关刀剖面均位于贵州南部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有省级公路贯通贵阳、惠水甲戎、罗甸边阳三地,区内交通较为方便,班车可从贵阳市直达罗甸(途经边阳镇)。

关刀剖面位于罗甸县边阳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北距离贵阳市中心大约110km。

工作地区地处黔中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的斜坡地带,地势基本上是北高南低,海拔在600m~1000m之间。

地貌类型主要有洼地、垄脊槽谷和侵蚀地貌。

2 研究方法所有岩石样品都经过破碎处理,块体大小为2cm3左右,置于一定大小的塑料桶内。

灰岩及泥质灰岩样品用7%~10%的醋酸溶液进行溶解处理。

每次加酸后,待醋酸反应完毕即取溶解残渣用湿筛法清洗,20目筛在上,160目筛在下,清洗过后将160筛里面的剩余物,即能通过20目筛孔却无法通过160目筛孔的颗粒物,置于烧杯中于通风阴凉处晾干。

反复洗样加酸,直至灰岩样品溶解完毕。

所采泥岩样品采用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与双氧水的处理方法[1]。

晾干的样品残渣进行重液分离[4],本文所获得的牙形石全部经过重液分离,以减少镜下挑选牙形石的工作量。

重液的密度是2.80,由三溴甲烷和丙酮配制。

先将一定量的重液倒入分液漏斗,再将晾干的残渣倒入到漏斗的重液中,静置15min,期间可以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牙形石能顺利下沉到底部。

沉到底部的残渣即可能含有牙形石,用滤纸滤出,用丙酮将三溴甲烷冲洗干净并晾干即可进行镜下牙形石挑选,挑出的牙形石再进行形态属种的鉴定与扫描电镜拍照。

3 牙形石生物地层的划分及对比随着牙形石研究的深入,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的划分逐渐精细化。

第四章 牙形刺

第四章   牙形刺
第三阶段(廿世纪50—60年代),在此期间主要是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研 究,由于使用冰醋酸分析样品,使牙形石资料不断积累,主要确定地层的时代 及划分对比地层,形成了许多牙形石带和牙形石组合,使生物地层的研究进了 一大步,提高了国际之间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
第四阶段(廿世纪70年代以后),牙形石的研究走向现代化。在此期间,牙 形石的研究工作随着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信息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它在生物学,石油工业发展,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是一种微弯曲的圆锥、角锥或
尖顶
棱锥状的锥体,其一端缓慢收缩 成尖顶,另一端则明显加宽或膨 前面
后面 前面
后面
胀形成基部。基部有一个大小、
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空腔称为
肋或脊
基腔。基部至尖顶统称为齿锥。 齿锥直或弯曲,按其弯曲程度及
基部
口缘
尖顶指向的不同,分为前倾、后 反
倾、直立和反曲四种类型。

基腔

基腔
侧 齿 突
前视
主齿 前
侧齿突
细 后 齿 口面
前齿拱
基腔

侧视 口

后 齿 突
1、2 翼状枝型分子的形态
主齿

齿
细 口面

齿
主齿

口面 齿
2.三足状分子(图3、4)具 有一个后突起和两个侧突
内 侧
起,从突起的数目上看与 齿
翼状分子相同,唯一的区 突
别是三足状分子两个侧突
不对称。
外侧视


齿
反口面

反 口 缘
锥型刺的基本构造
5
前倾的

中国早石炭世早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

中国早石炭世早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

中国早石炭世早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季强;王旭日【摘要】简要回顾了中国早石炭世早期地层“阶”和“亚阶”划分的历史沿革,阐述了划分的基本原则,郎在全球性或大区域性关键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事件研究的基础上,将“阶”和“亚阶”的底界应置于地质事件之后某一或某些主导生物门类谱系演化的分支点上,且以某一主导生物门类的新分子在谱系中的首次出现来定义.根据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拟将中国早石炭世地层分为岩关阶和大塘阶2个阶,其中岩关阶可分为3个亚阶:塘林冲村亚阶、大圩镇亚阶和小圩镇亚阶.岩关阶的底界以牙形刺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来确定,与现行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相一致;岩关阶的顶界以牙形刺Gnathodus homopunctatus的首次出现来确定,略高于现行的由有孔虫定义的国际杜内—维宪阶界线位置.认为现行的国际杜内—维宪阶界线没能规避岩关阶晚期事件(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影响,大量以Eoparastaffella为代表的底栖有孔虫的出现正是此次事件的产物.【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6页(P171-176)【关键词】早石炭世;岩关阶期;塘林冲村亚阶;大圩镇亚阶;小圩镇亚阶;中国【作者】季强;王旭日【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Q915.2+3我国早石炭世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类型齐全,化石丰富,尤其是华南地区作为研究早石炭世地层和古生物的典型地区,研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传统上,我国将石炭纪地层分为2个系,即丰宁系和壶天系。

丰宁系由丁文江(1931)命名,命名剖面在贵州省独山县上司—旧司一带,创名初期,丰宁系仅包括岩关群和大塘群,分别与西欧的杜内阶和维宪阶对应。

同年,俞建章(1931)将丰宁系的珊瑚化石分为4个带:Cystophrentis带、Pseudouralinia带、Thysanophyllum带和Yuanophyllum带,其中前2个带产于岩关群,后2个带产于大塘群。

系舟山南端张夏组和崮山组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

系舟山南端张夏组和崮山组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

3 含生物碎屑灰岩
• 原地(近源)生物碎屑指示沉积时海 洋环境,发现的生物有腕足类、双 壳类、三叶虫及棘皮类等,均为狭 盐性生物。 • 在潮下带发育较多,张夏组一段和 二段分布 。
腕 足 类 、 双 壳 类 、 海 百 合
生 物 碎 屑
腕足、双壳、海百合
腕足类
腕足类、双壳类、介形虫、 三叶虫等
谢谢!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三山子组 G段下部
芙 蓉 统
长山期 崮山期
崮山组中下部 崮山组下部 崮山组底部 张夏组三段顶部
Blackwelderia带 Liaoningaspis带
三 叶 虫
张夏期
Poshnia带 张夏组二段上部
第 三 统
徐庄期
Crepicephalinaa带
Bailiella带 Poriagraulos带 Inouyops带 Sunaspis带
1 鲕粒灰岩
• 鲕粒灰岩在动荡水、浅水中分布较 多,代表了一种水动力较强的沉积 环境,分布在张夏组一段和二段。
相对高能环境
相对低能 间歇性高能环境
鲕粒条带和泥质条带互层
鲕粒条带
变形鲕
褐色氧化圈
亮晶鲕粒结构
弱白云石化重结晶亮晶鲕粒灰岩
放射鲕/同心鲕/同心放射鲕
粉晶鲕粒结构
亮晶砾屑鲕粒结构
鲕粒与海平面
介形虫
腕足
双壳
双壳类、海百合类
双壳类和腕足类
双壳类、腕足类和海百合类
海百合
双壳类、 腕足类、 海百合 类和绿 藻
双壳类、腕足类、海百 合类和绿藻
绿藻
双壳类、腕足类和海百合类
内缓坡
中缓坡
生物碎屑与海平面
4 含海绿石、绿藻灰岩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新疆西部巴楚地区晋宁期的洋岛火山岩

新疆西部巴楚地区晋宁期的洋岛火山岩

新疆西部巴楚地区晋宁期的洋岛火山岩吴根耀;李曰俊;王国林;郑威;罗俊成;孟庆龙【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06(020)003【摘要】塔里木盆地中部有一条近东西向的重磁高异常带,火成岩露头仅见于西部的巴楚地区.采集25件晋宁期火山岩样品进行研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洋岛,且可清楚地区分出洋岛碱性玄武岩(亚速尔型洋岛)和洋岛拉斑玄武岩(夏威夷型洋岛),两者反映了洋盆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件晋宁期超基性岩样品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性质,与塔里木中部地区的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应同为晋宁期岛弧的记录.它们可能指示一条横贯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晋宁期古缝合线,原称的塔里木板块(克拉通)是由两个原先分隔的地块在晋宁运动时碰撞拼合而形成的,并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部分.该古缝合线在震旦纪-中生代构造活动性较强,尤其是二叠纪-三叠纪的构造-岩浆事件规模较大.据此讨论了晋宁期构造-岩浆活动在认识基底形成、区域演化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总页数】9页(P361-369)【作者】吴根耀;李曰俊;王国林;郑威;罗俊成;孟庆龙【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相关文献】1.新疆巴楚地区的“Icriodus deformatus”(牙形刺)与巴楚组和东河塘组的时代[J], 王成源2.新疆南天山塔什库尔干泥盆-早石炭世洋岛型火山岩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J], 陈刚;朱志新;董连慧;刘斌;倪新元;赵恒乐3.南澜沧江结合带火山岩岩浆成因——洋脊-洋岛与弧岩浆作用的性质 [J], 朱勤文;张双全;谭劲4.扬子西缘洋岛型与岛弧型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从板内裂谷到洋-陆俯冲[J], 张继彪;丁孝忠;刘燕学5.昌宁—孟连带洋脊、洋岛型火山岩研究 [J], 沈上越;冯庆来;刘本培;莫宣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牙形石

牙形石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种各样尖齿或锯齿状物的古代动物遗体,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牙形石可能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

形态特征和构成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

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

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

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

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牙形石虽个体微小,但数量众多,特征明显,演化迅速,始于寒武纪,止于三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是重要的微体化石之一。

分布范围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至今仍未确定。

牙形石分布甚广,但仅限于海相沉积物。

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三叠纪。

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60年代以前,主要有鱼牙说、虫颚说。

近来又有牙索动物说、触手环动物说等。

牙形石在各种沉积物中分布甚广。

灰岩和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石次之,甚至在砂岩、砾岩中也可以发现。

但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浅海、广海沉积物中均有。

在非海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

牙形石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的三叠纪。

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之久。

牙形石在这个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牙形石的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的少量岩心和岩属中同样可以采到,这是它的另一优点,是其他大化石所不及的。

牙形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中正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牙形石主要形态类内部构造内部构造一般由薄层,白色物质和基底充填三部分组成。

前二者构成牙形石分子本体,加上基底填充组成一个全牙形石分子,但基底填充容易从牙形石本体脱落,不易保存为化石。

西秦岭礼县地区晚石炭世牙形刺序列

西秦岭礼县地区晚石炭世牙形刺序列
a .h ,DI NG a p n S .பைடு நூலகம்g GUO J n fn u — g’ L n e IYo g ,PEIXin z i
( . o eeo at Si c n 1 C l g f r c nead l E h e
} r e / d c t n l n sr y L b r tr fG o o ia s u c sa d 0 c s E u ai a i t Ke a o ao y o e l gc lRe o r e u o Mi y n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024X(0 0 0 -690 10 -7 2 1 )407 -6
Co o o ts q e c fLa e Ca bo ie o n Li in n d n e u n e o t r n fr usi x a
o n u W etQigig fGa s , s n l n
Ge lg c lE gn e i g o se h n , h g a i e s , 7 0 5 oo ia n i e rn fWe tr C i a C a Un v ri Xi肌 1 0 4,C i a n n n y t hn ;
2 Sa e aoa r r ot etl y a i / eat et f elg , o h et nvr t, i l7 06 ,hn ) .tt K yLb rt yf n nna D nmc D pr n o o y N r w s U i s y X l 10 9 C ia e o oC i s m G o t ei a
Lxa ,G nu ii n as,Wet il g adet lhtecndn sqecso abn e u rt l s ct nadcr sQni , n s bi oooteune r r oir ssa ca i ao n o- n a s h f C fo t a sf i i

化石精英——牙形刺

化石精英——牙形刺
要的位置 。 生物 地 层 的主 帅
质 时 代 的 确 定 也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 。再 不 能 用 “ 志 上 留统 ” 而必 须确 定 是 罗 德 洛 统 还 是 普 里 道 利 统 , , 再
不 能用 传 统 的 上 二 叠 统 或 下 二 叠 统 , 必 须 考 虑 是 而
王 成 源
牙 形 刺
( 国科 学 院南 京 地 质 古 生 物 研 究 所 ) 中
地 质 历 史 时 期 的 化 石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 各 类 化 但 石 的 作 用 是 不 同 的 , 是 公 认 的 事 实 。各 类 化 石 生 这 物演化速率不同 , 层价值 不 同, 用价值 也不 同 , 地 应 然 而 不 论从 哪一 个 方 面 看 , 形 刺 都 堪 称 化 石 的 精 牙 英 。没 有 哪 一 个 化 石 门类 能 在 演 化 速 率 、 层 划 分 、 地 石油地质 、 物进化意 义等方面 , 与牙形刺妣美 。 生 可
否 有 中 二叠 统 。
现 代 地 层 学 包 括 生 物 地 层 学 、 石 地 层 学 、 学 岩 化 地层学 、 态地层学 、 震地层学 、 生 地 同位 素 地 层 学 、 地 体 地 层 学 等 等 , 而 最 重 要 的 还 是 生 物 地 层 学 。 因 然
为 生物 的演 化 是 不 可 逆 的 , 地 质 历 史 演 化 的 最 重 是
破 性 的进 展 。
从 世 界 范 围来 看 , 半 个 世 纪 以 来 , 层 古 生 物 近 地 工作 已有很大 的变化 , 7 从 0年 代 以来 , 国 际 地 层 在
地 质 时 代 的 主 导 化 石 门类 , 以 说 整 个 古 生 代 和 三 可

我在北京满地找“牙”

我在北京满地找“牙”

66化 石2022年 第2期化石新知化石揭秘高 源此“牙”非彼“牙”说到牙齿,你有我有大家有!怎么还满地找牙呢?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我们嘴里的牙齿,而是一种特殊的微体古生物——牙形石。

牙形石又称牙形刺,是一类海生生物的遗骨化石。

牙形石的个头非常小,一般在0.1-0.5毫米,小到肉眼几乎看不见,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很多倍才能看清楚。

因为样子像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

根据其形状,牙形石通常可分为单锥型、复合型和台型三种。

牙形石的发现和研究始于1856年,当时俄国古生物学者潘德尔首次报道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牙形石。

但由于牙形石通常以单个状态分散保存,之后一百多年,人们一直搞不清楚牙形石的分类地位,连它是植物化石还是动物化石都有争议。

直到1983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保存有软体印痕的标本后,人们才对牙形石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牙形石其实是某种鱼形动物的捕食器官,我们把这种动物称之为牙形动物,这是一族类似鳗鱼的脊椎生物,但体型比鳗鱼小得多,长度大约只有21-55毫米,还不到成年人的小拇指长。

牙形动物头部长有一对大眼睛,被戏称为“大眼萌”。

北京哪里有“牙”牙形石广泛发现于寒武纪至三叠纪(“纪”是一个地质年代单位)的海相地层(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地层)中,包括灰岩、页岩、海相砂岩等常见岩石。

我国华北地区海相地层出露广泛,牙形石研究历史悠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有四十多年。

目前,华北地区已有多处报道了牙形石化石的发现,然而北京地区的牙形石相关报道极少。

笔者作为科普工作者,对牙形石非常感兴趣,曾经带着学生们学习牙形石,过程中发现关于牙形石的资料不多,于是决定走进野外亲自勘察一番。

北京寻“牙”之旅想要寻找牙形石可没有那么简单,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文献学习,我们了解到,原创牙形石复原图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7化 石2022年 第2期北京地区古生界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西山地区和周口店地区,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西山地区进行考察。

贵州安顺地区P-T之交岩性特征及其牙形刺

贵州安顺地区P-T之交岩性特征及其牙形刺
研究区为轿子山剖面ꎬ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 三叠系ꎬ分布广泛且发育完整ꎮ 1. 2. 1 二叠系(P)
贵州二叠系分布广泛ꎬ发育完整ꎬ沉积类型多样ꎬ
收稿日期: 2017 - 05 - 17ꎻ 改回日期: 2017 - 11 - 22 作者简介: 方静 (1990 - ) ꎬ 女ꎬ 工程师ꎬ 硕士ꎬ 地质工程专业ꎬ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ꎮ E - mail: 14488738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 年
历来是中国地层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ꎮ 本系中 二叠统主要为碳酸盐岩ꎬ岩相及生物相呈现近东西向 分布ꎻ上二叠统则主要为碎屑岩和灰岩ꎬ相带分布呈近 南北向ꎬ两统地层区划的差异甚大ꎮ 1. 2. 2 三叠系(T)
贵州三叠系分布广泛ꎬ发育良好ꎬ化石丰富ꎬ以海 相沉积为主ꎬ既有台地相浅水碳酸盐岩地层ꎬ又有深水 广海盆地陆源碎屑岩ꎮ 贵州三叠系分属扬子和右江两 个地层区ꎮ 扬子区主要为浅水碳酸盐岩ꎬ底栖型生物 丰富ꎬ沉积厚度大ꎬ总厚 5 600 m 以上ꎻ按沉积环境和 岩石组合 的 差 异ꎬ 分 为 黔 西—黔 北 和 黔 中 两 个 分 区ꎮ 右江区主要是深水陆源碎屑浊积岩和钙屑重力流沉 积ꎬ生物以特提斯型菊石和浮游型双壳类为主ꎬ黔西南 的微细型金矿主要产于本区ꎻ厚 4 000 m 左右ꎮ 研究 区属于黔中分区ꎮ
研究剖面地层出露完整ꎬ产状近乎水平状ꎬ且比较 连续ꎬ层与层之间的界线明显ꎬ可以看到完整的二叠 系—三叠系界线露头(见图 1)ꎮ
图 1 轿子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地层露头
Fig������ 1 Permian ̄Triassic strata outcrop of Jiaozishan profile
中国南方二叠纪地层广泛分布ꎬ为研究二叠纪生 物地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ꎮ 在晚二叠世古地理上ꎬ贵 州安顺轿子山剖面以深水盆地边缘相为主ꎬ发育一套 硅质泥岩及泥岩[2 -3] ꎬ通过对硅质泥岩中生物的分析 研究ꎬ可以推断当时沉积环境ꎬ进一步验证环境变化对 生物特征的影响ꎮ

地质矿产采样要求及方法【范本模板】

地质矿产采样要求及方法【范本模板】

地质矿产采样要求及方法一、地质调查及研究采样1岩石标本采样1.1采样目的1.1.1 观察研究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份及其共生组合,研究矿物的变质、蚀变现象,确定岩石、矿物的名称,对比地层和岩石.1.1.2 配合其他样品的采样及分析.1.2 采样原则和要求1.2.1 所采集的样品应有充分的代表性。

采集标本时要尽量采集新鲜的岩石,并做好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

1.2.2 以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满足切制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一般为3×6×9cm。

1.2.3 采集到岩矿标本应在原始记录上注明采样位置和编号,对所采样品一般要用白漆在标本的左上角涂一小长方形,待干后写上编号,然后用麻纸包好,统一保管。

(以下标本样品同)2岩石薄片样1.2主要用途2.1.1测定造岩矿物的种类及含量,对岩石进行定名、分类.2.1.2测定透明矿物的晶形、粒度、构造、光性等特征,研究矿物的形成环境,并为岩石对比提供信息。

2.1.3鉴定岩石的结构(包括粒度)、构造特点,研究岩石的成因及形成史. 2.1.4定矿物包裹体,了解岩石的形成条件。

2.1.5鉴定岩石的后期蚀变、交代及矿化,为找矿提供资料。

2.1.6定化石的种属、特征,研究地层的时代及古生态环境。

2.1.7行岩组分析,研究岩体、岩层的构造。

2.1.8鉴定岩石的微裂缝及孔隙度,为找油气提供资料。

2.2采样、制样要求2.2.1样品大小一般5×5×5cm,粗粒岩石含量测量样品要加大至10×10×5cm.2.2.2作岩组分析及区域构造研究的样品要定向,在样品的层理、片理、线理及节理面上标注产状.2.2.3松散样品应用棉花及小硬盒包装保护,磨片前用稀释的环氧树脂浸泡固结。

2.2.4化石薄片样应在标本上圈出化石的位置及切片的位置。

2.2.5所采样品一般要用白漆在薄片标本的左上角涂一小长方形,待干后写上编号,与此同时要填写标签,然后用麻纸包好,并进行登记。

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

本溪组命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

本溪组命 名剖面牙形刺动物群的特征及地质时代
郎嘉彬 一 , ,王 成 源 ,
1 吉林 大学 古 生 物 学 与 地层 学 研 究 中心 ,长 春 10 2 ;2 吉 林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长 春 10 6 ; . 3 06 . 3 0 1
3 中 国科学 院 南 京 地 质古 生 物 研 究 所 ,南 京 2 0 0 . 10 8
a d N .r un yi n o d .Th a ti d c ts t a heu e a to heBe xi r to p r x ma ey c r e p nd n o e f c n ia e h tt pp rp r ft n ma i n a p o i tl o r s o i g t Fo t e mi d e u e o c v a h d l— pp rM s o in.W hi hel we a to heBe iFo ma in p o a y i cu e he d p st h l t o rp r ft nx r to r b bl n l d s t e o isoft e e u e we r o fr u . pp r Lo rCa b nie o s Ke r : c n d ntf u a;Be xiFo ma in;d n mi a e r fl y wo ds o o o a n n r to e o n td p o i e;M o c v a s o i n;Be i nx ;Lio i g a nn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20 0 7年 6月




v0 _ 6 No. l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GLOB AL GEOLOGY

中国晚泥盆世晚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

中国晚泥盆世晚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

中国晚泥盆世晚期“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季强;王旭日【摘要】简要回顾了中国晚泥盆世晚期地层“阶”和“亚阶”划分的历史沿革,阐述了划分的基本原则,即在全球性或大区域性关键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事件研究的基础上,“阶”和“亚阶”的底界应置于地质事件之后某一或某些主导生物门类谱系演化的分支点上,且以主导生物门类的某一新分子在谱系中首次出现来定义.根据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拟将中国晚泥盆世晚期地层分为2阶:锡矿山阶和邵东阶.锡矿山阶可分为冷水江亚阶(亚阶Ⅰ)和新化亚阶(亚阶Ⅱ),邵东阶又可分为邵阳亚阶(亚阶Ⅲ)和新邵亚阶(亚阶Ⅳ).冷水江亚阶的底界与锡矿山阶的底界相一致,也与国际上法门阶的底界相一致,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新化亚阶的底界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homboide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邵阳亚阶的底界与锡矿山阶的顶界和邵东阶的底界相一致,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新邵亚阶的底界以牙形类Bispathodus aculeatus 的首次出现为标志,顶界与邵东阶的顶界相一致,也与国际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一致,以牙形类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5(039)002【总页数】10页(P171-180)【关键词】晚泥盆世;法门期;锡矿山阶;邵东阶;中国【作者】季强;王旭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4;Q915.2+3我国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类型齐全,化石丰富多彩,尤其是华南地区一直是研究法门期地层古生物的经典地区。

中国晚泥盆世晚期地层“阶”和“亚阶”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三叠系的阶与牙形刺生物地层

三叠系的阶与牙形刺生物地层

三叠系的阶与牙形刺生物地层王成源;郎嘉彬【摘要】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名称和定义.不要按国别建阶,更不能按岩相或生物群建阶.陆相地层不适宜建阶,陆相地层的阶名也不宜再使用.【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14页(P20-33)【关键词】阶;陆相阶;牙形刺;生物地层【作者】王成源;郎嘉彬【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6;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长春130026;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1;Q913.851 国际三叠纪的年代地层划分国际三叠纪划分为早、中、晚三叠世。

早三叠世又划分为印度期和奥伦尼克期,中三叠世又划分为安尼期和拉丁期,而晚三叠世划分为卡尼期、诺利期和瑞替期,这样划分已基本定型(图1)。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早、中、晚三个世或统,各个期或阶的时限,差别非常大。

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仅卡尼期的时限就比早三叠世的时限长,而诺利期的时限更是比早、中三叠世的时限还长很多[1]。

图1 三叠系的划分与牙形刺定义[1]Fig.1 Division of Triassic and definition of conodonts中国三叠纪海相生物地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早、中三叠世的研究,相对的,晚三叠世的海相生物地层研究较少。

因为晚三叠世海相地层的分布仅局限于西藏、青海和黑龙江等边远地区。

但对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而言,这个时期恰恰是时限最长,而研究精度最低,因此,存在较大的深入研究空间。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的牙形刺形化石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的牙形刺形化石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的牙形刺形化石
解永顺
【期刊名称】《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17)4
【摘要】记述了陕西镇巴小洋坝下寒武统筇竹寺阶灯影组西蒿坪段及水井沱组内的一些牙形刺形化石,共计4个属7个种,其中新属及新种各一个,我国首次发现的有2属4种。

它们中的许多分子具有地理分布广泛、演化迅速的特点,已成为早寒武世洲际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总页数】7页(P16-22)
【关键词】化石;牙形;刺形;早塞武世;陕西
【作者】解永顺
【作者单位】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5.644
【相关文献】
1.陕西省宁强县早寒武世宽川铺组具瘤突装饰的Olivooides-like胚胎化石新类型[J], 侯笑晋;郝亚青;姚肖永;韩健;李勇;刘云焕
2.陕西镇巴早塞武世的牙形刺形化石 [J], 解永顺
3.陕南镇巴早寒武世类奇特的骨板化石 [J], 李勇;秦洪宾
4.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J], 赵鑫;李国祥
5.陕南镇巴早寒武世似软舌螺化石一新种——Torellella bisulcata sp.nov. [J], 李国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晚奥陶世笔石的发现

上海晚奥陶世笔石的发现

上海晚奥陶世笔石的发现
葛梅钰
【期刊名称】《古生物学报》
【年(卷),期】1990(29)3
【摘要】一、前言江苏宁镇山脉是我国发现笔石最早的地区之一(Frech,1912),也
是我国下古生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在昆山及苏北沿海地区的奥陶、志留系中陆续发现笔石、牙形刺等化石(葛梅钰等,1982;葛梅钰,1984;段金英,1985;丁连生,1987),证明了这些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这些地区在奥陶纪、志留纪应属于扬子区或扬子海的边缘地区。

【总页数】7页(P364-370)
【关键词】笔石;奥陶世;上海
【作者】葛梅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5.813.1
【相关文献】
1.安徽霍邱安阳山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地层中奥陶纪牙形石和虫颚化石的发现 [J],
程成;李双应;稽在飞;王松;杨栋栋;张强
2.海南岛西部大广坝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笔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J], 龙文国;周岱;王晶;柯贤忠;周建波;汪焰华
3.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基底发现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r——来自LA-MC-ICP-MS锆石U-Pb年龄证据 [J], 杨富全;柴凤梅;李强;谷高灵;杨成栋
4.湘东南地区晚奥陶世笔石及地质意义 [J], 孙海清;尹镜生;郭乐群
5.江西武宁晚奥陶世五峰期的叉笔石 [J], 冯洪真;曹奇原;王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ling!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19.04.09
浅谈牙形刺研究的地质意义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19.04.09
目录
牙形刺
定义
Definition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Conodont)又称牙形石,旧称牙 形虫、牙形类、锥齿、锥齿类。是一种古代未 知生物的部分遗体,多呈尖齿或锯齿状。牙形 石个体微小,从不足0.1毫米到4毫米,属微体 化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磷酸钙,一般呈琥珀 光泽,浅褐黄、灰白色。牙形石在各种沉积岩 中分布甚广,灰岩和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 石次之,但是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非海 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1]
为2的线似乎为油田与气田的分界线。
13
目录
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1] 王成源.化石精英——牙形刺[J].科学(上海),2007,第59卷(6): 48-51 [2] 王元顺.石油、天然气的监测员——牙形石[J].化石,1984,(3): 25,24 [3]王志浩,董西平.研究牙形刺颜色变化的意义——介绍《牙形刺的颜色变化—有机变质作用的一种指标》一书[J].煤田地质与勘 探,1980,(5): 81-83 [4]PURNELL, MA, ALDRIDGE, et al. CONODONTS AND THE FIRST VERTEBRATES[J]. Endeavour, 1995, 19(1):20-27. [5]Slaví k, Ladislav & Carls, P. (2012). Post-Lau Event (late Ludfordian, Silurian) recovery of conodont faunas of Bohemia.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87. 815-832. 10.3140/bull.geosci.1368. [6]Conodont color and textural alteration: An index to regional metamorphism, contact metamorphism,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87, 99(4):471-475. [7]祁玉平, 祝幼华, 尹玲, et al. 牙形刺色变指标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探讨[J].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8, 15(2):220-224. [8]王志浩,董熙平. 研究牙形刺顏色变化的意义[J]. 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5):181-183.
在岩层内发现的微小欣德牙形石示意图
8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全球吴家坪阶─长兴阶界线层型点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与石油勘探
5
浙江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
浙江长兴金钉子牙形刺序列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寻找牙形刺化石
虽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成源教授在煤山剖面发现过不少牙形石,并建了两个牙形石化石 带。但是在界线粘土层向上一米范围内,还没有发现牙形石。现在决定要以牙形石来做划分二叠纪三叠纪的标
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可以用来划分地层
4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与金钉子的确立
因为生物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所以这条大灭绝的界线粘土层一定和二叠纪三叠纪的分界线相距不远, 但是要确定具体的位置,必须要找到一种特殊的证据,那就是生物化石。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类型的牙形刺
[1]维基百科-牙形刺:https:///wiki/牙形石
2
目录
定义
Definition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究竟是什么
关于牙形刺的生物分类位置问题至今没有 解决。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有鱼牙说、虫 颚说。80年代后,又有牙索动物说、触手环动 物说。牙形石在这一未知动物体内的功能也不 十分清楚,似乎起牙齿作用的可能性比内部支 撑物的可能性大一些。
可能的牙形刺动物复原图[1]
[1]据Purnell et al,1995.
3
目录
定义
Definition
特点
Characteristic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化石所具有的特点
牙形刺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 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牙形刺在这个 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牙形刺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中的 少量岩芯和岩屑中同样可以采集到,这是大化石所不及 的。所以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 对比中,牙形刺正日益起着重要作用。
当时国际上用来划分二叠纪三叠纪的标准化石,一直选定为耳菊石。100多年以来,欧美的学者一直以耳 菊石作为标准,这种化石特征明显,野外较易识别,所以被普遍接受。 按照当时欧美国家坚持的标准,中国科学家在中国长兴煤山剖面开始寻找耳菊石,而且在全国各地数十条 与煤山剖面同时期的剖面上,他们也展开寻找标准化石耳菊石的工作。耳菊石仅在全世界不多的几个地方才能 找到,我国南方的十几个省,都有这个(二叠系三叠系)层位,但大多数地方都找不到耳菊石。 实际上欧美的标准是不能做全球标准的,耳菊石分布非常窄,集中在当时高纬度地区,比如格陵兰,而中 纬度、低纬度的地区是不产或极少产耳菊石的。它分布的局限性,不符合标准化石第一条,即分布不广。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放弃耳菊石作为标准化石,用别的化石取代耳菊石。我们知道地球上 的古生物化石种类非常的多,在这亿万种的化石中,哪种化石有资格取代耳菊石,成为划分二叠纪三叠纪的标 准化石呢?
7
目录
定义
Definition
特点
Characteristic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金钉子地层中牙形刺的演化
对于中间缺少的这个演化链,张克信又在16厘米灰岩的 中间两层开始了寻找,终于在1984年的春天,张克信教授有 了幸福的发现。 中文名叫“微小欣德牙形石”的横空出世,让张克信教 授激动不已。张克信教授马上将它与先前发现的两种牙形石 进行对比,明显看到三种牙形石之间的连续演化关系。与它 的祖先和它的后代相比,微小欣德牙形石的主刺比它的祖先 明显要高、大,后代的主刺虽然也比较高、比较大,但它的 侧面又长出侧刺,旁边又长出了一个或者两个,也就很容易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如何通过牙形刺反演古地理古地温
牙形刺个体的内部有一些微小的孔洞,这些孔 洞中充满了氨基酸等有机物质。而这些有机物经历 过的加热的炭化与去炭化过程就表现在牙形刺的颜 色上,即CAI值的变化,从浅黄-黑;再由黑-白色, 直到结晶透明的变化上。实验证明了牙形刺颜色变 化级别系列与温度和时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真 是因为牙形刺的色变与温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所以才利用牙形刺来监测某一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环
虽然牙形刺的生物分类位置还有一定的 争议,但是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已经证实, 牙形刺不但能够较好的充当地质温度计的 角色,揭示某一个地区整个地质历史时期 中所接受过的最高古低温和某一区域古地 温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某一区域内有 机质转化成石油天然气的一般情况。
牙形刺样品的处理过程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准化石,就必须在二叠纪三叠纪交界范围内找到牙形石。我们知道牙形石非常微小,肉眼无法识别,为了确定 界线粘土层上下的岩层中有没有牙形石,只能把这个区域所有出露的岩层进行细致研究。带着极大的期待,张 克信教授开始了细致的采样。 找到了牙形石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需从中找出具有连续演变意义的牙形石种类。科学家在生物大灭绝的 粘土层之上采回一块16厘米厚的灰岩,张克信教授把这块16厘米厚的灰岩平均分成了四层,结果在最底下的四 厘米中,发现了一种牙形石,这种牙形石的刺长度比较均匀,紧接着又在最上面的四厘米中发现了另外一种牙 形石,这个牙形石虽然有些残缺,但是通过牙形石身上的痕迹,可以明显看出在它的侧面和后端曾有两根刺, 后端的这根刺明显要比别的粗长,虽然这两根刺断掉了。 国际地学界内,只认可演化上没缺失即连续变化的化石生物作为金钉子点位划分的标准。长兴煤山这上下 两种牙形石的变化非常突然,张克信推断这两种牙形石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境。
12
目录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研究目标
Objectives
研究内容
Contents
目前进展
Progress
牙形刺在阿巴拉契亚盆地的应用 在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盆地,牙形刺向人们展示了 非常有价值的记录,该区牙形刺自身颜色变化自盆地 东缘蓝岭变质带向西呈由浅到深的环带状分布,即 CAI的值由高到低的变化。在火成岩的周围,牙形刺 的颜色向四周同心环带状递减。更有意义的施,该区 油气田的分布与牙形刺颜色变化的CAI等值线有一致 的变化规律,即他们都呈近南北向展布。而且CAI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