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合集下载

防火防爆复习考试重点

防火防爆复习考试重点

防火防爆复习名词解释1燃烧: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氧化还原反应。

2爆炸下限: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3扩散燃烧:当可燃气体流入大气中时,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燃烧。

4矿井瓦斯:矿井瓦斯就是在采掘过程中从煤层、岩层、采区释放的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

5事故原点:是构成事故的最初起点(第一起火点,第一爆炸点),即事故中具有因果关系和突变特征的各点中最具初始性的那个点。

6蒸发潜热:可燃液体和固体是在受热后蒸发出气体的燃烧,液体和固体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才能蒸发,这种热量称为蒸发潜热。

7爆炸极限:当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8矿尘的分散度:矿尘整体组成中各种粒级尘粒所占百分比。

矿尘分散度是衡量矿尘颗粒大小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

9物理爆炸: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

10预混燃烧:当可燃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然后遇到点火源而产生的燃烧。

11表面燃烧:12炸点:与炸药接触的物体及介质,在爆炸后将形成破坏相对集中的部位,把这些部位称为炸点。

13化学爆炸: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14化学危险物品:化学品中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物质,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需特别防护的物质称为危险化学品。

15火灾: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

16感应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然点或着火点之后,并不立即发生自然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为感应期。

17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18防火分区:所谓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空间单元)。

防火防爆的安全基础知识

防火防爆的安全基础知识

防火防爆的安全基础知识防火防爆的安全基础知识一是排除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物质条件;二是当燃烧爆炸物质不可避免地出现时,要尽可能地消除或隔离一切点火源;三是当点火源也不可避免时,则要采取工程设防措施,尽量降低燃烧爆炸事故造成的损失。

故防火防爆措施的一般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分类管理措施;控制着火源形成措施;抑制燃爆物质的形成措施;贮存过程中的监控、检测措施;安全生产措施(防火防爆装置);运输过程安全措施;销毁措施;灭火与消防;危险物流向控制措施。

防止火灾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控制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过程的物质基础,所以对可燃物质的使用要谨慎小心。

在选材时,尽量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可燃材料,如用水泥代替木料建筑房屋,用防火漆浸涂可燃物以提高耐火性能;对于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厂房,采用抽风或通风方法以降低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浓度;凡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物品,要分开存放等。

2、隔绝空气:使用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过程应在密封的设备内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生产,可充装惰性气体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化学危险品,如金属钠存于煤油中,黄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闭存放等。

3、清除火源:如采取隔离火源、控制温度、接地、避雷、安装防爆灯、遮挡阳光等措施,防止可燃物遇明火或温度升高而起火。

4、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

为阻止火势、爆炸波的蔓延,就要防止新的燃烧条件形成,从而防止火灾扩大,减少火灾损失。

具体措施有:在可燃气体管路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机车、轮船、汽车、推土机的排烟和排气系统戴防火帽;在压力容器设备上安装防爆膜、安全阀;在建筑物之间留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

防灾小知识有哪些1、烫伤后,应在第一时间用冰矿泉水或清水冲伤口10分钟以上。

如烫伤较轻无伤口,可用獾油、烫伤药膏或牙膏涂在患处。

如伤口严重,不可使用烫伤药膏或油剂,不可刺穿水疱。

2、眼睛被化学物品灼伤后,应把整个面部泡在清水里,连续做睁眼和闭眼的动作。

冲洗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
防火防爆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1、燃烧的化学本质。 燃烧是激烈的、放热和发光的氧
化反应。 2、物质的热值及其消防意义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3、燃烧的发生条件。 (1)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要素:可
燃物、氧化剂(助燃物)、点火源; (2)燃烧三个要素都有足够的数量; (3)燃烧三个要素彼此相互作用。
一、燃烧及其发生条件
解为气体再燃烧。 除个别例外,绝大多数在燃烧时是
在气态下进行的。
二、燃烧的类型与相应的火灾 危险性指标
1、点燃(强制着火)与燃点。 2、自燃(自发着火,包括受热自燃 与自热自燃)与自燃点。、爆炸现象及分类。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大量释放能 量并转化为机械功,爆炸点附近压 力急剧升高并产生响声。压力骤增 是爆炸破坏作用的主要原因
五、物理爆炸
(一)受压容器爆炸发生条件:容器内部的压力 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
(1)压力在正常的工作压力下,耐压强度不足。 (2)耐压强度达到要求,工作压力异常升高。 (二)防止受压容器物理爆炸的基本措施 (三)水蒸汽爆炸:高温的熔融金属或盐与水接
触,使水急剧沸腾产生大量的蒸汽急剧膨胀而 引起的爆炸。
八、灭火的基本方法
1、隔离。中断可燃物供给、分隔燃烧三要素。 2、窒息。阻止氧化剂补充,降低空气含氧量。 3、冷却。吸收燃烧生成热,降低着火物温度
到燃点以下。 4、化学抑制。灭火剂参与燃烧的氧化反应而
使反应终止。
九、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1、火灾分类 A类 可燃固体火灾 B类 可燃液体火灾 C类 可燃气体火灾 D类 可燃金属火灾 带电火灾
九、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2、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1)水,起冷却作用 (2)泡沫灭火剂,起隔离作用 (3)干粉灭火剂,起化学抑制作用 (4)二氧化碳灭火剂,起窒息作用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三篇)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三篇)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一、火灾与爆炸的基础知识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而造成人身伤害和一定的财产损失的都称为火灾,不造成损失的称为火警。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一)火灾的形成和发展1、燃烧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如木材、棉花等。

(2)有助燃物质的存在,如空气、氧、强氧化剂等。

(3)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火源的存在,如明火、电火花、化学反应等。

这三个条件是构成燃烧的三个要求,必须同时具备,并互相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进行。

2、燃烧的发展过程火灾的发生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酝酿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在着火源的作用下析出可燃气体,发生冒烟、阴燃等火灾苗子。

(2)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火苗突然窜起,火势迅速扩大蔓延。

(3)全盛期。

在这个阶段,火焰包围所有可燃物质,并使燃烧面积达到最大程度,此时,温度不断上升,气流加剧,同时放出强大的辐射热。

(4)衰灭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逐渐燃完或灭火措施奏效,火势逐渐衰弱,最终熄灭。

(二)爆炸形成和发展1、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突变等物理性因素形成的爆炸,如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

在物理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化学性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其它物质,并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的爆炸,如炸药、炮弹、爆竹等爆炸就属于化学性爆炸。

2、爆炸形成的条件燃烧的三要素一般也是化学性爆炸的必要条件。

而且,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必须预先均匀混合,并以一定的浓度比例范围组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着火源才会爆炸。

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常见易燃易爆液体、气体的自燃点和爆炸极限见表4-1,常见粉尘的爆炸特性见表4-2。

爆炸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爆炸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上限。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防火防爆知识:守护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一环一、引言火灾和爆炸是生活中常见的灾害,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防火防爆知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安全措施和应对方法,以帮助大家提高防火防爆意识,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三要素: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火源三个条件。

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无法进行。

2.防火措施:根据燃烧三要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火灾:(1)控制可燃物:储存易燃物品时要远离火源,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

(2)隔绝助燃物: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进行装修,保持容器、管道等设备的密封性,防止空气泄漏。

(3)消除火源:禁止在易燃场所吸烟、使用明火,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三、防爆基本原理1.爆炸分类: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气体、液体等物理变化引起的,而化学性爆炸则是由于化学反应释放大量能量导致的。

2.防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爆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1)物理性爆炸: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压力容器、管道等设备的安全性能。

避免设备超压、过热等现象,确保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完好有效。

(2)化学性爆炸: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遵守操作规程。

加强通风和散热,防止化学品自燃或接触火源引发爆炸。

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防火防爆安全规定,明确责任和义务。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防火防爆意识。

2.配备消防器材:根据场所的火灾危险性,配备适当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毯等。

定期检查消防器材的完好性和有效性。

3.定期检查电气线路:定期检查电气线路的老化、破损情况,及时更换维修。

避免使用劣质电器产品,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4.保持通道畅通:确保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在火灾发生时造成人员拥堵和伤亡。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7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台商梁天福、厂务经理蔡某、车间前制程 课长邱某被龙岗公安分局实施刑事拘留 劳某洋华高新科技厂消防工程承包人 黄某龙岗消防大队五中队分队长 劳某龙岗消防大队五中队合同制消防员 王某龙岗消防大队五中队防火监督员
受党纪政纪处分4人
李某龙岗消防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负直接领导 责任,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
4、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应禁止使用明火烘烤 结冰管道设备,宜采用蒸汽、热水等化冰解堵。
5、对于混合接触能发生反应而导致自燃的 物质,严禁混存混运;对于吸水易引起自燃或 自然发热的物质应保持使用贮存环境干燥;对 于容易在空气中剧烈火氧化放热自燃的物质, 应密闭储存或浸在相适应的中性液体中储放, 避免与空气接触。
近年来, 国内发生了多起公共场所火灾,
死亡 50 人以上的公共场所特大火灾就有 14 起,如: 93 年 2 月 14 日河北唐山林 西百货大楼火灾, 死亡 81 人; 94 年 2 月 27 日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火灾,死亡 233 人。
广东、福建等省发生多起由于将车间、仓 库、宿舍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发生火灾造成 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2)液体闪点与消防的关系 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是根据其闪点来划分等级的
根据闪点确定灭火剂的供给强度
2.着 火
可燃物质在与空气共存条件下,当达到某 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引起燃烧,并在火源 移开后仍能继续燃烧,这种物续燃烧的现象叫 着火
(1)燃点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叫做燃点或着火点。
10、熔渣、炉渣等高热物要安全处置,防止 落入可燃物中。
11、就掌握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不能 用水扑灭碱金属、金属碳化物、氢化物火灾, 因为这些物质遇水后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并 产生大量可燃气体、释放大量的热,使火灾进 一步扩大。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一、燃烧基本知识16、什么是燃烧、自燃、燃点、自燃点?燃烧是放热发光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三者必须同时进行。

自燃是指某些可燃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生物、物理或化学作用的过程而产生热,由于自行发热与散热处于不平衡状态,使热量积蓄下来,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的自动燃烧的现象。

所谓自燃点,是指可燃物质加温受热,并点燃后,所放出的燃烧热,能使该物质挥发出足够量的可燃蒸汽来维持燃烧的继续。

此时加热该物质所需的最低温度,即为该物质的燃点。

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自燃点。

17、影响自燃点的因素有哪些?(1)、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2)、催化剂分为活性催化剂、纯性催化剂。

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

纯性催化剂能提高物质的自燃点。

(3)、可燃性气体的自燃点随其组成而变。

当混合物的组成符合于反应当量浓度时,自燃点最低。

混合气体中氧浓度增高,也将使自燃点降低。

(4)、温度升高,则析出挥发物愈多、自燃点愈低。

固体粉碎的愈细、自燃点愈低。

18、什么是闪点、闪燃?闪点是指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与燃点不同,闪点略低于燃点。

在一定的温度下,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而成可燃混合气,遇明火,即自行着火而发生瞬时燃烧,这一现象称为闪燃。

19、物质的比重、闪点和自燃点有何关系?液体燃料比重愈小,则闪点愈低,而自燃点愈高。

液体燃料的比重愈大,则闪点愈高,而自燃点愈低。

20、什么是加热自燃?可燃物质与空气共存,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使不与明火接触,也能自行着火,继续燃烧的现象叫做加热自燃。

421、燃烧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可燃物——能与氧气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

助燃物——能帮助或支持燃烧的物质。

氧气或各种强氧化剂。

火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能量的能源。

这三种因素必须同时存在,互相作用、并具有一定量时燃烧才能进行。

22、燃烧过程如何进行?燃烧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

防火防爆1

防火防爆1

11、所谓燃烧:就是平常所说的“着火”,一旦失去对燃烧的控制就会发生火灾,造成危害。

所谓爆炸:就是大量能量(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功和机械、光、热等能量形态的现象。

2、燃烧必须满足4个要点(特点):①可燃物质存在;②助燃物质存在;③发生氧化反应;④伴有发光放热。

3、燃烧的3个基本必须要素:可燃物质(一切可氧化的物质)、助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能够提供一定的温度或热量)是可燃物质燃烧的3个基本必须要素。

缺少3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便不会发生。

4、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

(3)周围介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或受到机械破坏。

(4)由于介质振动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响声。

其中,压力急剧升高是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5、燃烧的危害性:(1)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2)大多数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放热的化学氧化过程:从该过程中放出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形成热气的对流与辐射。

热量对人体具有明显的物理危害。

(3)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颗粒总称为烟:其粒径一般在0.01-10μm之间。

大多数这种含碳物质是在火灾中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

6、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7、爆炸的危害性:爆炸的破坏形式通常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等3种,后果往往都比较严重。

(1)直接的爆炸作用。

这是爆炸对周围设备、建筑和人的直接作用,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装置、容器和建筑的毁坏和人员伤亡。

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的碎片飞出,会在相当范围内造成危险,如碎片击中人体而造成伤亡。

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给压缩空气层。

(3)造成火灾。

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一般都引起燃烧起火,形成火灾。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
本文由淮安高邮张爱雪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防火防爆知识 一、燃烧 (1)燃烧的化学本质: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人们往往根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哪些现象属于燃烧。需要说明的是,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其中氧气是最常见的氧 化剂,但氧化剂并不限于氧气,氧化并不限于同氧的化合。 (2)燃烧的发生条件: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 一般称之为燃烧三要素。 这三个要素只是引起燃烧的“质”的方面的条件,还要 有“量”的方面的条件。考虑到量方面的因素,则燃烧条件可进一步叙述为:(l) 具备一定数量的可燃物;(2)有足够数量的氧化剂; (3)具备一定数量的点火 源。 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 (3)燃烧的类型 1、 (强制着火) 点燃 2、 (自发着火, 自燃 包括受热自燃与自热自燃) 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着火) 一、闪点: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 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 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 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从消防安全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 引起火灾爆炸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两种。 开口杯法是将可燃液体样品放在敞口 容器中,加热进行测定。闭口杯法是将可燃液体样品般开口闪点要比闭口闪点 高 15~25℃。 二、燃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 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并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 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 液体的燃点可用测定闪点的开口杯法来测定。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 燃点比闪点高 1~5℃。 三、自燃点: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 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 光。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 部散掉就积累起来,使温度逐步升高。当达到这种物质自行燃烧的温度时,就会自 动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使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 点,也叫自燃温度。 3、

防火防爆知识

防火防爆知识

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

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游离基的连锁反应则说明了燃烧的化学实质。

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燃烧不是两个气态分子之间直接起作用,而是它们的分裂物-游离基这种中间产物进行的链式反应。

1 、燃烧与火灾( 1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是最普遍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 2 )氧化与燃烧氧化反应可以体现为一般的氧化现象和燃烧现象。

二者都是同一类化学反应,只是反应速度和发生的物理现象(热和光)不同。

2 、燃烧的类型( 1 )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要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类型。

本身自燃的起火特点是从可燃物质的内部向外炭化、延烧。

受热自燃往往是从外部向内延烧。

植物油的自燃能力最大,其次是动物油,矿物油如果不是废油或掺入植物油是不能自燃的。

有些浸入矿物质润滑油的纱布或油棉纱堆积起来亦能自燃。

凡是盛装氧气的容器、设备、气瓶和管道等,均不得沾附油脂。

( 2 )闪燃一闪即灭的燃烧。

在闪点的温度时,燃烧的仅仅是可燃液体所蒸发的那些蒸汽。

而不是液体自身能燃烧。

( 3 )着火可燃物质燃烧分气相和固相两种燃烧。

可燃液体的燃烧,先是液体表面受热蒸发为蒸汽,然后与空气混合而燃烧。

可燃性固体,受热熔融再气化为蒸汽,或受热解析出可燃蒸汽。

有的可燃固体不能成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

( 4 )火灾我国工伤事故分为 20 类,火灾属于第 8 类。

在生产过程中,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火灾。

消防部门有火灾和火警之分,火灾是造成了一定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3 、 ?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的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是燃烧条件。

4 、防火技术基本理论防止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

5 、防火基本技术措施火灾的发展过程先是酝酿期,可燃物在热的作用下蒸发析出气体、冒烟和阴燃;其次是发展期,火苗窜起,火势迅速扩大;再是全盛期,火焰包围整个可燃材料,可燃物全面着火,燃烧面积达到最大限度,放出大量的辐射热,温度升高,气体对流加剧;最后是衰灭期,可燃物质减少,火势逐渐衰落,终至熄灭。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讲解

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讲解

如:苯的燃点是-11 C; 乙醇为12 C; 0 0 0 0 汽油-58 C 10 C; 原油为-35 C; 甲苯4 C。
0
0
(2)着火和燃点 着火:可燃物在有足够助燃物(充分空气、氧)的情况下, 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燃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 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七:灭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1.隔离法 2.冷却法 3.窒息法
八:爆炸及其分类
1.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工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 和能量的现象. 爆炸的特征: 内部特征: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突然释放,造成高温 高压。 外部特征: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造成破坏发出 巨大声响。 如:氧气与乙炔混合发生爆炸,0.01秒完成化学反应。
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最小点火能量: 乙炔 0.019mJ;甲醇 0.215mJ;甲烷 0.47mJ; 3. 爆炸的破坏作用
① 冲击波;② 碎片冲击;③ 振荡作用;④ 造成二次事故。
九: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 第一,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第二,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三,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2)防爆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 首先, 消除可燃物,通常采取防止可燃物跑、冒、滴、漏。 同时应保证厂房通风良好。 其次, 为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采取正压操作。 再次,控制着火源。如 :采用防爆电机电气,静电防护, 铜制工具,严禁明火,保护性接地(零)以及防雷措施等。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PPT44页课件.pptx

防火防爆安全培训PPT44页课件.pptx
(五)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大量的火灾事故的研究分析得出,典型火灾事故的发展分为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减弱期和熄灭期。1、初起期是火灾开始发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燃物的热解过程至关重要,主要特征是冒烟、阴燃;2、发展期是火势由小到大发展的阶段 。3、最盛期的火灾燃烧方式是通风控制火灾,火势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 4、熄灭期是火灾由最盛期开始消减直至熄灭的阶段,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乙炔铜、碘化氮、氯化氮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又可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如乙炔铜、三氯化氮等不稳定结构的化合物)、复杂分解爆炸(如各种炸药)和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三种。化工企业发生爆炸,绝大部分是混合物爆炸。 爆炸性混合物----可燃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状物质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浓度,遇着火源能发生爆炸,这样的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物质的(或系统的)潜在能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强烈的压缩能;第二阶段,压缩物质急剧膨胀,对外做功,从而引起周围介质的变化和破坏。不管由何种能源引起的爆炸,它们都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即能源具有极大的密度和极大的能量释放速度。(二)爆炸的破会作用1、冲击波: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高能量的密度的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向周围膨胀,产生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冲击,其破坏程度与冲击波能量的大小有关。2、碎片冲击:爆炸的机械破坏效应会使容器、设备、装置以及建筑材料的碎片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飞散而造成伤害。3、震荡作用:爆炸发生时,特别是较猛烈爆炸往往会引起短暂的地震波。
(六)燃烧、爆炸的转化 爆炸的最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并不一定着火(发光、放热);而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但与压力无特别关系。化学爆炸,其中绝大多数是氧化反应引起的爆炸,与燃烧现象本质上都属氧化反应,也同样有温度与压力的升高现象。但两者反应速度、放热速率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也不同,前者比后者快得多。 无论是固体或液体爆炸物,还是气体爆炸混合物,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燃烧,但当条件变化时,它们又可转化为爆炸。 (七)火灾及爆炸的分类、分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将火灾危险性分为5类; 爆炸及火灾危险场所分为3类8级; 爆炸性混合物分为3级6组。 见表3-8、表3-9、表3-10、表3-11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一、燃烧及燃烧条件1. 燃烧的含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氧气或空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是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消耗热量的反应。

燃烧具有两个特征:①有新的物质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②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 可燃物,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② 氧化剂,常见的为空气和氧气;③ 点火源,即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火花、高温气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构成燃烧的三要素,即三角形原理,见图2-1。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对于已经进行着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

二、燃烧的种类1. 闪燃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棒脑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的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但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被火点燃的危险。

2. 自燃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的着火燃烧,通常是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在无外部火源的条件下,在常温中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到阻碍,使热量积蓄逐渐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的燃烧。

自燃又可以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当达到其自燃点时,即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

在工业生产中,可燃物由于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的自燃就属于受热自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33246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燃烧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燃烧及燃烧条件
1. 燃烧的含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氧气或空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是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消耗热量的反应。

燃烧具有两个特征:①有新的物质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②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
②氧化剂,常见的为空气和氧气;
③点火源,即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火花、高温气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构成燃烧的三要素,即三角形原理,见图2-1。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对于已经进行着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

二、燃烧的种类
1. 闪燃
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棒脑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的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但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被火点燃的危险。

2. 自燃
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的着火燃烧,通常是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在无外部火源的条件下,在常温中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到阻碍,使热量积蓄逐渐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的燃烧。

自燃又可以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质
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当达到其自燃点时,即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

在工业生产中,可燃物由于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的自燃就属于受热自燃。

而自热自燃是指某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聚,导致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造成自热自燃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自热自燃的物质常见的有自燃点低的物质,例如磷化氢;遇空气、氧气发热自燃的物质,如油脂类、钵粉、铝粉、金属硫化物、活性炭;自然分解发热的物质,如硝化棉;易产生聚合热或发酵热的物质,如植物类产品、湿木屑等。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都是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它们的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

引起自热自燃的热来源于物质本身的热效应,而引起受热自燃的热来自于外部的热源,因此它们的起火特点也不同。

一般来说自热自燃大都从内向外燃烧,而受热自燃往往从外向内燃烧。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国家标准《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
度试验方法》(GB 5332—85)规定了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自燃点)的试验方法。

3. 点燃
点燃亦称强制着火,即可燃物质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维持燃烧的现象。

物质被点燃后,先是局部被强烈加热,首先达到引燃温度产生火焰,该局部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把邻近部分加热到引燃温度,燃烧就得以蔓延开去。

点燃与自燃的区别在于:自燃时可燃物整体温度较高,反应与燃烧是在整个可燃物或相当大的范围内同时发生的。

而在点燃时,可燃物整体温度较低,只在火源局部加热处燃烧,然后向可燃物其他部分传播。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源之后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易燃
三、点火源
能够引起可燃物燃烧的热能源叫点火源,主要的点火源有以下几种。

1. 明火
有生产性用火,如乙炔火焰等;有非生产性用火,如烟头火、油灯火等。

明火是最常见而且是比较强的着火源,它可以点燃任何可燃性物质。

2. 电火花
包括电器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火花,短路火花以及静电放电火花和雷击火花。

随着电器设备的广泛使用和操作过程的连续化,这种火源引起的火灾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如加压气体在高压泄漏时会产生静电火花,人体静电放电产生静电火花,液体燃料流动时的静电着火,加注燃料时的摩擦与由于燃料和输油管道、容器以及其他注油工具的互相摩擦,能产生大量的静电荷,注油的速度愈快,产生的静电愈多。

在采用明流加油时,由于油流和空气或油气混合气的互相摩擦以及飞溅的液滴和油气之间的摩擦,都能产生静电荷。

3. 火星
火星是在铁与铁、铁与石、石与石之间的强烈摩擦与撞击时产生的,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现象。

这种火星的温度一般有1200℃左右,可以引起很多物质的燃烧。

4. 灼热体
灼热体是指受高温作用,由于蓄热而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

灼热体与可燃物质接触引起的着火有快有慢,这主要是取决于灼热体所带的热量和物质的易燃性、状态,其点燃过程是从一点开始扩及全面的。

5. 聚集的日光
指太阳光、凸玻璃聚光热等。

这种热能只要具有足够的温度就能点燃可燃物质。

6. 化学反应热和生物热
指由于化学变化或生物作用产生的热能。

这种热能如不及时散发掉就会引起着火甚至燃烧爆炸。

四、燃烧产物
1. 燃烧产物的含义
燃烧产物是指有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也就是说可燃物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固体和蒸汽等物质均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按其燃烧的完全程度分为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

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如CO₂、SO₂、水蒸气等),这种燃烧叫做完全燃烧,其产物为
完全燃烧产物;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如CO、未燃尽的碳、甲醇等),则叫做不完全燃烧,其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的完全还是不完全与氧化剂的供给程度以及其他燃烧条件有直接关系。

燃烧产物的成分是由可燃物的组成及燃烧条件所决定的。

无机可燃物大多数为单质,其燃烧产物的组成较为简单,主要是它的氧化物,如CaO、H₂0、SO₂等。

有机可燃物的主要组成为碳(C)、氢(H)、氧(0)、硫(S)、磷(P)和氮(N),完全燃烧时主要生成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二氧化硫(SO₂)和五氧化二磷(P₂0₅)。

如果在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的条件下,则会发生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就不仅会产生上述完全燃烧产物,同时还会生成一氧化碳(CO)、醛类、醇类等。

2. 燃烧产物的危害
二氧化碳(CO₂)是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CO)是有强烈毒性的可燃气体;二氧化硫(SO₂)有毒,是大气污染中危害较大的一种气体,它严重损伤植物,刺激人的呼吸道,腐蚀金属等;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等都是有毒气体,对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烟灰是不完全燃
烧产物,由悬浮在空气中未燃尽的细碳粒及分解产物构成;烟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形成。

两者都会污染环境,并对人体有害。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