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几种倾向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几种倾向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种倾向2019-03-23摘要:社会的进步和⼈民⽣活⽔平的提⾼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极⼤的推动作⽤。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很⼤的契机。

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流派也开始增多,在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历史中,主要的建筑设计倾向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本⽂主要通过对建筑的形式的分析,对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种倾向进⾏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我国建筑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当代建筑传承⼆⼗世纪的⼯业⾰命在⼈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社会的各个⾏业都产⽣了深刻的影响,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我们已经进⼊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业出现了⼏种现代的设计倾向。

我国建筑事业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得到了很⼤的发展。

⼀、当代城市建筑中形式设计建筑设计对⼈们⽣活产⽣了深刻的影响,⼈们对建筑设计的视觉美的要求也⽇益提⾼。

建筑视觉美的形式有多种,所以建筑设计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运⽤正确合理的美学形式来体现建设设计的视觉美成了设计师的主要研究课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们需求的视觉设计才是真正的美。

艺术形式的视觉美不应该脱离于实际⽣活⽽独⾃存在,要尊重不同的地域⽂化习惯,才能实现建筑的视觉美。

(⼀)韵律与节奏。

世间万物的发展和变化都需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们往往能够体会到万物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所以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把注重艺术表现的韵律感作为⼀种新颖的设计倾向。

⽐如,有名的艺术作品和雕塑可以很好的表现建筑的韵律美,在对建筑物进⾏装饰时也可以运⽤⼀些具有艺术感染⼒的花纹和灯具,这些都能让⼈们感受到建筑的视觉美,丰富⼈们的⽣活环境。

通过对韵律和节奏的不同组合和使⽤,可以创造出别具⼀格的建筑设计,给⼈们带来具有创新风格的美感。

所以要实现对建筑艺术视觉美的完美展现,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运⽤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流派风格

近现代建筑流派风格

从早期现代主意运动到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直至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由于理论界的推波助澜,加之不同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观念迥异,产生出繁多的建筑流派。

这些建筑流派或曾经独领风骚,或自我标榜,或默默无闻,或昙花一现,不同流派的创作丰富了我们的建筑、人文景观和人们的生活。

目前我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基本处于学习模仿和探索阶段,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把握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倡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也许是对待不同流派的正确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方法有所了解,对不同流派和思想有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建筑走向的正确预测,努力创造一个与时俱进,低碳环保,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生产空间。

包豪斯校舍、联合国总部大厦等代表建筑带来了人类建筑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平民化运动,它还推出了像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这样的新一代建筑大师,而他们的许多又同是城市规划师,通过作品,他们将讲求功能和理性主义,讲求求新技术、新材料的观点传播到世界各处,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狂澜,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交结处,以后的建筑思潮的变化,再也没有像这次这样来得迅猛和深刻。

从此,构成主义,风格派,功能主义,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未来派建筑,新现代主义,高技派等等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设计重点和首要因素,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方案,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建筑风格。

当代建筑流派的观点不一,有的激进,有的趋于理性,有的强调变与动,等等,它们各有偏颇,甚至是极端,如密斯风格和国际式建筑,但是它们的出现,都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自一战以来,城市的快速重建和恢复的要求,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使得古典建筑的繁复精美的装饰成为众矢之的,古典建筑的已有形体也已不能满足新需求,因此也被当作改变的重点之一,而旧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区划,代表旧制度和等级观念,为新兴的民主平等思想所不容,于是更趋于平民化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便诞生了。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1)
学校:黄淮学院院系:生物工程系班级:城艺1401B 姓名:万淑蒙
1,建筑位置:黄淮学院北区行政楼
建筑评价:此建筑物是黄淮学院北区
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较为高大宏伟,成中轴对
称形式,顶端有棺形,建造精致,而且有柱子,
有一种奇伟之感。

2,建筑位置:黄淮学院北校区创新创业园
建筑评价:此建筑建筑比较规整,中规
中矩,占地面积较大,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只
是建筑构造太平淡无奇,没有特点,不过刚好
不抢主体物行政楼的眼线。

3,建筑位置:黄淮学院中区图书馆
建筑评价:此建筑是黄淮学院除行政楼以
外另外一栋标志性建筑,顶端仍为棺木形状,
建筑物透露出一种雄厚的气势,学术气气浓
厚,看上去无比庄严。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2)
学校:黄淮学院院系:生物工程系班级:城艺1401B 姓名:万淑蒙
1.建筑位置:天龙大酒店
建筑评价:此建筑物高大巍峨,跟旁边的低
矮建筑物成了鲜明对比,汲取了中国的传统建
筑形式,重大气。

有一种高档感觉。

在某种程
度上更具有现代性。

2.建筑位置:新客运总站
建筑评价:该建筑在马路拐角口,给人十分
便利的感觉,建筑从外看较为低矮,但从内
看,建筑较为宽敞也较为明亮。

是一个现代
性较强的建筑。

3.建筑位置:婚纱拍照馆
建筑评价:这个建筑比较小,但是并不失重
实感,这个建筑最好的一点就是设计在两个
岸边,节省了空间,而且设计房型比较有美
感。

现代建筑流派

现代建筑流派

二、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 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 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 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三、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 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 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 易接受并产生愉悦。 代表作品有由福斯特 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法兹勒汗的汉考 克中心,美国空军高级学校教堂。
淮安国际会展中心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 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 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 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 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 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 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3.白色派
白色派以“纽约五” 【埃森曼、格雷夫 斯、格瓦斯梅、赫 迪尤克和理查 德·迈耶】为核心 的建筑创作组织, 在20世纪70年代前 后最为活跃。
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 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 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五”与“白色派” 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 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 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 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2.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 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 (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 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 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 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 上属于比较“重理”的, 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 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 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 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 代表。
Hale Waihona Puke 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 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 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 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 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 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 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 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 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 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 年代末开始降温。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东 京 国 际 论 坛 大 厦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2)
(2)解构主义:
– 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理 论。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对现代主义建 筑原则和标准的批判与否定。 – 代表作:
• • • • 加里福尼亚航空搏物馆 洛杉矶盖里寓所 西班牙毕堡古根汉姆艺术博物馆 巴黎维莱特公园
当代建筑的其他流派
• • • • • 后现代主义装饰的商业建筑风格 新现代主义风格 新都市主义 地• •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和地方化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注重高新技术的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粗野主义的倾向 其他方法和倾向(介与后现代与晚期现代派之间)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
• 沿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思 路发展而形成的建筑流派,追求建 筑的公共化发展和个性化表现。 • 主要派别有三种:
– 高技派 – 解构主义 – 新现代主义(白色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1)
(1)高技派:
– 在建筑形式上以突出现代技术为主要特征。 – 代表作:
• • • • • • 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银行大厦 伦敦洛伊德大厦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东京国际论坛大厦
历史总是波浪式地前进,螺 旋形地上升,在不断的变化中寻 求发展。旧的、传统的终究要被 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所替 代,建筑也是如此。 回顾历史的灿烂与辉煌,是 为了将来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 努力地去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期 盼着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当代建筑的主要流派(3)
(3)新现代主义-白色派:
– 追求纯洁和净化,用全部的白色表现最充分、 最饱满、最强有力的建筑。 – 代表作:
• • • • • 康涅狄格州史密斯住宅 纽约州魏因斯坦住宅 印第安州和谐图书馆 亚特兰大州海尔艺术搏物馆 德国法兰克富装饰艺术博物馆

浅谈当代建筑造型设计的思潮与流派

浅谈当代建筑造型设计的思潮与流派
限 制 . 建 筑师通 过长 期工 作实践 , 严谨 构思 , 大
6 解构主义及反 构成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 3 德里 达的代表性理论, 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 领域译作消解哲学、 解体批评, 分解论、 解构 和解构主义等. 后结构主义否定结构主义把语言当成一 个封闭的 稳定的、有明确含号 与符号之间的比较和差异之中。 由于建筑现象的复杂, 加上人为的复杂表 述, 解构在建筑中的含义很不容易确切表达, 许多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作品, 与解构理论之 FI并无直接关系。 R 概括地说, 建筑中 的解构〔 或 解构主义建筑)是指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理论在 建筑创作中的反映
不绝如 缕。
3 个性建筑一 建 筑形象 构成
( I )突出、强调建筑物的竖向线条是当代 建筑师常采用的手法, 它能使建筑物产生一种 飘逸而上的感觉, 一种直抒胸臆的情怀, 常常 使人联想到勃勃的生机和气息 .简单的1}向线 条排列的建筑方面并不困难, 但是, 与环境结 合是建筑外观处理上常遇到的主要问题。这 就依靠建筑师根据建筑物所处具体位置,建 筑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也是建筑师白身 尺度感一个体现. (2 )突出平整外形的设计造型较多体现在 办公,宾馆建筑, 在繁华喧杂的建筑群中, 运 用平面整体性为主立面, 在平整外形的基础再 迫求某些线条、门窗的变化, 使建筑物脱颖而 出, 给人一种清朗、简朴的造型, 表达一种大 度、高尚的意境。反而有些办公建筑采用复 杂、多变的主立面会带给人们一种繁琐,心烦 的感觉和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应该是活泼的, 没有任何框框和
的 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 的“ 喜新厌旧’ 更深刻的原因。 加世纪是各方 面变化迅速的时代。 相隔50 年左右, - 80年 70 代的西方社会同20 - 30年代的情况相比, 变化 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 他 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悦,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 术观念, 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加 世纪 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5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 建筑领域的 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 , 人们甚至创 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 以示不同时期 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 在 20 坦 己在世界范围内, 烤, 各种新古典主义建 筑仍大量出现, 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 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索绪尔的同时态语言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 的知觉整体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以整体性观念作 为其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 建筑领域的结构主义:
1)按照结构主义者的观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 过于冷漠、不明确、中性化,也不适合居住; 而表现主义或典雅主义却相反地过于主观化、 感情化和怪异。结构主义者追求介于两者之间 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 个在非层级的结构框架下,有相当复杂性的规 则体系,并允许个人从中选择。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结构主义建筑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 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针对千篇一 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以及雅典宪章粗暴地 分离城市各项有机功能的做法,凡.艾克借用法 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无意识 结构”理论来融合社会心理与实体形式之间日 益割裂的矛盾,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 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兴起:
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 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形学派开始的感知 场概念。此后在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逻辑 等各学科领域中,都在谈结构主义。
(2)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
a.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 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1)数量美学
结构主义建筑为寻求世界永恒的秩序结构,提出 了整体 性与人性的创作,这使它具有超越人文 化学因素的建筑广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与流派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与流派

当代主要建筑思潮与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

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

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建筑领域的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不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

在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古典主义建筑仍大量出现,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不绝如缕。

各类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在当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

50年代以前,美国首都华盛顿建造的许多公共建筑也属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本生理需要 的前提下 ,精神需要只能算作是一种空虚 的奢侈 ,
学习手工艺。他提倡建筑是要 发挥 其结构本 身的形式美 , 不要
附加 的外装饰。其代 表作包豪斯新校舍 。
2 . 2勒 ・ 柯 布 西 耶
勒・ 柯布西 耶( L e C o r b r u s i e r ) 在2 O世纪 2 0年代发表 了其 著作《 走向新建筑 》 , 提倡用大规模 的工业化建设来解决生产生
业化 , 他说 : “ 我们不考虑形式 问题 , 只管建造 问题 , 形式不是 目 的他只是结 果。” 在建筑功能问题上 , 他 主张功能服从空 间 ; 在 建筑设计方法一 I - 他认为应该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 即遵循 结构 一
空 间 一形式 的原则 ; 1 9 2 8年他提 出了“ 上就是多 ” 理论 , 简化结
一个建筑师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理念有什么样的建筑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建筑物那些真正愿意推动社会发展并且在不断思考建筑理念的建筑师会形成自己的建筑哲学当某些建筑哲学适应社会需要和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号腈感的需要时这些建筑哲学理念就会成为主流思想会得到广泛的传播会影响更多的人此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论方面开始丰富和完善这中建筑理念在实践方面更多的建筑师开始采用这种建筑理念解决建筑的矛盾
2 0 1 4年第 1期( 总1 9 5期 )




浅 析 现 代 主 义 建 筑 思 潮 虽
An a l y s i s o f Mo d e r n i s t Tr e n d i n Ar c h i t e c t u r e
曹 稳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9 )

当代建筑思潮生态建筑的兴起教学课件PPT

当代建筑思潮生态建筑的兴起教学课件PPT
• 面对严峻的挑战,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 运用生态科技创造真正意义的生态建筑,成为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发 展方向。
一、生态建筑观念的历史演进
• 1.传统文化的生态哲理
•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蕴含着素朴的生态 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里的 “天”是囊括一切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主张 顺应天道、自然而为。
• 美国园林学家奥姆斯特德:景观建筑学的开创者,他认为大城市违反 了大自然的规律,城市空间是衰落和不健康的地方,因此应当采用将 自然风光带进城市的方法进行补救。
• 苏格兰学者盖迪斯: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生态学 区域论观点。
•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进一步提出地区城市概念,力图实现大中小 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建筑运动第一次将社会经济现实作为建筑 设计的出发点,将社会进步与平等作为建筑设计的崇高目标;那么, 当代生态建筑则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设计出发点,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我们这一 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和 后代分享我们这个地球有限的资源。
二、当代建筑生态理论概述
• 生态建筑理论是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学领域的体现,是对包 括现代建筑运动在内整个人类建筑历史深刻反思的产物。
•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单方面功能需 求和降低生产成本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 环境效益。生态建筑理论在追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的同时,增加了 资源与环境两个重要参数,使建筑设计从单纯追求功能与经济效益目 标转变为“功能——经济”和“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

现代建筑的革命功能主义与极简主义

现代建筑的革命功能主义与极简主义

现代建筑的革命功能主义与极简主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是两种重要而独特的风格流派。

它们分别以不同的理念和设计原则来实现建筑的美学和实用性。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领域中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特点、影响以及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对比。

功能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强调建筑应该以其功能为中心。

它摒弃了过去一些装饰繁复、不实用的风格,追求实用性和效率。

功能主义强调建筑的形式应根据其功能来确定,建筑应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并提供便利。

建筑师们通过采用简洁的线条、大量的自然光和通风以及灵活的空间布局来实现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推动了现代建筑在结构、材料和空间规划上的创新。

例如,勒·柯布西耶和米斯·凡·德罗是功能主义的先驱者,他们使用钢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来实现建筑的轻盈感和开放感。

在功能主义的指导下,建筑师们开始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致力于设计出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物。

与此相反,极简主义追求的是简洁和纯粹。

它以减少元素和材料的使用为设计原则,强调形式和空间的简约。

极简主义的建筑通常以简洁明快的几何形状、单色调的外观和空旷的空间为特点。

极简主义建筑的设计师通过充分利用光线、颜色和材料的纹理来创造出简单而精致的效果。

极简主义的设计准则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并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极简主义建筑的优雅和简约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地的赞誉,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以其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赢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虽然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在设计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两者都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拒绝对建筑进行过分的装饰和不必要的修饰。

而且,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都追求建筑的简单性和实用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然而,与传统建筑风格相比,现代建筑的本质和目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建筑通常注重呈现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建筑物往往以富丽堂皇和繁复的装饰为特点。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

浅议当代中国建筑思潮中的时代精神建筑表达思潮关键: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建筑思潮的演变史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筑思潮---基于本的建筑探索,正是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发展的历程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途夭折的现代建筑,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生的紧迫感,另一面是对西方建筑文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以新生、1.21986年-1990年文反思文反思的主题之一,就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越简单的要不要“族形式”的争论,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考察以及其中所蕴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文化反的主题之三,是中外筑文化的比较。

文化反主题之四,是关于中国建筑路的思考。

1.31990年-1994年多元探索多元探索阶段,中建筑界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建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范围明显扩展尤其是对设计方法层的文章明显增多,表明筑界开始超越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争论和考,而是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也不再局限在格、流派,而是更关系计方法论的介绍。

近代建筑思想内容概括总结

近代建筑思想内容概括总结

近代建筑思想内容概括总结近代建筑思想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建筑思潮,标志着建筑理论和实践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建筑思想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流派,包括功能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等。

这些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当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建筑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功能主义,即建筑应该根据其使用功能来设计和建造。

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挑战,传统建筑往往注重外观和装饰,而忽视了实际使用的需求。

功能主义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效率,主张简约、实用和合理的设计。

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他提倡的建筑理念以功能性为中心,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实践。

另一个重要的近代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结构与材料的真实性,主张摒弃传统的装饰和细节,追求简洁和功能。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勒·柯布西耶、米塞·凡·德·罗等。

他们在建筑中运用新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创造出简洁、流线型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往往具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和开放的空间布局,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和科学精神。

表现主义是近代建筑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表现主义强调建筑的表达力和情感效果,主张通过建筑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

表现主义建筑通常具有夸张的形式和动态的线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建筑师爱德华·明克斯、荷兰建筑师赫尔曼·法恩德尔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材料上故意违反传统规范,追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表达方式。

近代建筑思想的最后一个重要方向是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能源节约、绿色材料的使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等。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还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图文笔记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2010-01-03 15:55:25一、多元论思潮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向多元化发展,在建筑领域中指的是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这种趋向获得了建筑与环境的明显的地区性特征。

路易斯。

康和柯布西耶是探索多元论建筑的先驱人物。

1、粗野主义:保持建筑的自然本色,混凝土不加粉刷,构件直截了当、生硬。

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史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马赛公寓2、典雅主义:(形式主义、新古典主义)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饰、不用柱式,以传神代替传统形式。

密斯的西柏林美术馆斯东的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雅马萨齐(山崎实)的纽约世贸中心西柏林美术馆3、隐喻主义:(象征主义)强调艺术造型和象征含义,个性强烈。

具体象征,小沙里宁的肯尼迪侯机楼乌特松的悉尼歌剧院抽象象征,汉斯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林璎美国越站纪念馆肯尼迪侯机楼4、新乡土主义:建筑构思结合地方特色,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使人、建筑、环境较好的融为一体,继承了阿尔托的主张,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主流创作现象。

民族的样式和地方的材料,具有历史感和人情化特色。

伦佐。

皮亚诺的让-玛丽。

吉芭欧文化中心安藤忠雄的塞维利亚博览会日本馆吉芭欧文化中心5、光亮式(银色派):大片的玻璃幕墙,国际式的延伸。

SOM的纽约利华大厦 1952 第一座全玻璃幕墙建筑贝聿铭波士顿汉考克大厦汉考克大厦6、高技派:建筑造型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建筑电讯派是高技派的激进派,电报式建筑语言,设备暴露。

罗杰斯、皮亚诺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斯特林的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7、探索共享空间与新颖空间:共享空间的七点手法①既有规律又有变化②动态③水④交往空间⑤共享的空间⑥自然⑦照明、色彩、观光电梯波特曼的旧金山海亚特旅馆亚特兰大桃树街广场旅馆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8、新陈代谢派:插拉式建筑,立交方式,过时建筑随时可以撤换。

建筑学考研10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建筑学考研10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建筑特征




适应地方气候。 利用地方资源。 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 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 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 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 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代表人物:
莫奈奥、A· 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 皮亚诺

代表作品



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设计人:莫奈奥 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设计人:莫奈奥 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设计人:A· 西扎(葡 萄牙建筑师)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 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设计人:多西 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设计人:R· 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

建筑特征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 ,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 达”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几个意义。

代表人物:

弗兰克· 盖里Frank Gehry 伯纳德· 屈米Bernard Tschu—mi 彼德·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扎哈· 哈迪特Zaha Hadid 丹尼· 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 库柏· 辛门布劳Coop Himmelblau(蓝天设计组) 其中伯纳德· 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 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筑。而弗兰克· 盖里被认为 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

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

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思潮源远流长,建筑领域的新古典主义也是频仍出现的思潮,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不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

在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古典主义建筑仍大量出现,即在现代主义建筑极盛时期,各国各地区形形色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仍是不绝如缕。

各类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在当代新建的房屋中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

50年代以前,美国首都华盛顿建造的许多公共建筑也属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30年代的德国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前苏联,也风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

北京的友谊宾馆、人民大会堂等,也可以算作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例子。

高技术派
国外不时有一些民用建筑以其形态类似工业建筑或看来像是某种工程构筑物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1977年巴黎蓬皮杜国立文化与艺术中心落成时引起一阵轰动,至今这座炼油厂人似的公共建筑仍是巴黎旅游的一个热点。

80年代末落成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伦敦劳埃德大厦,同样以其高技术派的建筑风貌名噪一时。

这些着名的高技术派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

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G·格拉西、A·罗西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L·克里尔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

它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

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萨(Tendenza)学派,是从两本特别具有创新意义的着作发端的,这就是罗西1966年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筑的逻辑结构》。

新理性主义基本上承袭了2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义。

1926年理性主义运动的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

我们并不刻意创造一种新的风格……。

我们不想和传统决裂,传统本身也在演化,并且总是表现出新的东西。

理性主义的建筑往往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但却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孕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构成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与现代主义有着重要的区别。

阿尔多·罗西对新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罗西不同,克里尔兄弟在类型学的基础
上,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理论。

新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诞生在本世纪60年代,他们都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而且同样主张回到传统中去学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

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J·德里达的代表性理论,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解构和解构主义等。

后结构主义否定结构主义把语言当成一个封闭的、稳定的、有明确含义的结构体系,认为语言的含义不在语言符号本身,而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比较和差异之中。

由于建筑现象的复杂,加上人为的复杂表述,解构在建筑中的含义很不容易确切表达,许多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作品,与解构理论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概括地说,建筑中的解构(或解构主义建筑)是指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理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反映。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