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概述

合集下载

战后建筑活动

战后建筑活动

西欧:英国



对中小学的建设 哈特福德郡成绩较大 单层建筑 错落排比布局 金属骨架 钢筋混凝土顶棚与墙板
西欧:英国


建筑设计上:史密斯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新粗 鲁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 式上创新的支派。 波及现代主义思潮,产生“高技派”,如福斯 特,罗杰斯等。
西欧:法国Leabharlann 三.美国
影响建筑因素:经济迅速发展 建设技术发达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建筑发展方面:1.高层建筑 2.居住建筑 3.卫星城镇建设 4.建筑思想
美国:高层建筑



背景:土地昂贵,房屋成为 财富和威信的象征 产生的典型建筑:纽约利 华大厦 西格拉姆宫 特征:钢框架幕墙 预制装配程度高 人工空调和采光
巴西
巴西





具体做法 城市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 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向的主轴线长6公里,东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 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 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 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 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 主轴线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 运站。 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公里许,有一条 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
美国:高层建筑


60年代后期: 向超高发展 加强外圈抗风抗震 简体结构 典型建筑:水塔广场大厦
美国





住宅建筑: 城郊住宅区,农场式的传统形式, 自备汽车交通 城市住宅,高层为主,社会治安恶劣,具有不适应性 卫星城镇: 战后通过13个新城,7个停顿,城镇建设并不成功 60年代起对市中心改建,如波士顿和费城 建筑设计: 摆脱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走上现代化道路 产生的典型建筑:诺伊特拉设计的住宅 索尔克生物研究学院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中外建筑史 -14.1 战后各国建筑概况

美国新奥尔良市大 体育馆
1976年,空间网架结构;
直径达207.3m;
日本世博会美国馆 的充气建筑
1970年,充气结构;
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表作品。
美国密歇根州亚克 体育馆
1975年,充气结构; 跨度168m,大型充气结构建筑的代
表作品。

朗香教堂
勒 柯布西耶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建筑主体造型如同听觉器官,在倾听神与自然 的对话;黑色的钢筋混凝土屋顶如诺亚方舟;

朗香教堂
粗面、厚重的混凝土墙上布满大大小小多彩点 窗,并通过“光的隧道”将各色光奇妙地引入室 内; 不同厚重的建筑形体之间刻意留出的缝隙,也 使室内产生奇特的光影效果。
建于1972年,共59层,高209米; 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也 是市区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楼。

蓬皮杜艺 术文化中 心
1969年时,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为纪念戴高 乐总统,于是倡议兴建一座现代艺术馆;

楼板可上下移动,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划,以工业的重新分布解决大 城市无限膨胀的问题。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1.西欧各国
① 英国
成果:
人口:50年代中叶伦敦周围的8个卫星城镇已拥有原
计划人口的一半。但他们并不满足,不断研究发现问 题。
建筑设计: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道, 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新陆地”,上面 房屋,下面是机动 车交通道

夏隆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 叶公寓
14.1.1 战后各国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读书笔记建152霍朋云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代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科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情面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成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的年轻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大。

20世纪60年代下半年,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就成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是:建造架空的“新路地”,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的自由的往来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经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

法国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一座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设计的房屋,体现了柯布西耶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在探索的关于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的设想。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前西德在设计思想上,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只允许出现歌颂国家与歌颂权利的新传统派,因此战后初期领先走现代建筑道路的主要是一些20年代现代建筑派的没有逃亡的老建筑师,如吧特宁,沙龙,卢克哈特兄弟。

美国美国在二战期间终于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美国在战前就有像赖特和诺伊特拉这样的既是现代派又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现代建筑派成员涌入美国,其中不少还在大学里担任要职,如格罗皮乌斯密斯,奠定了欧洲现代建筑派理论在美国的根基。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罗马小体育馆
• 2.美国
• 由于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失,美国在居住建筑方面 可以有选择地对多种建筑类型进行探索。居住建 筑中有低、多、高层多种层数;住宅按标准有低 标准的活动房屋,也有豪华的别墅花园。随着私 人轿车的普及,美国的郊区住宅建筑在60年代极 为兴旺,这样可以解决城市中心过度拥挤环境污 染的现状。美国的卫星城镇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 膨胀、合理分布工业而设,它是为了满足富裕阶 层消闲舒适生活而建设的。如位于华盛顿市以南 29km的雷士顿新城。 • 发展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大特征。
• 3.高层建筑的划分
• • • • • 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规定,高层建筑的划分 一般以层数多少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高层;9—16层(最高到50m); 第二类高层:17—25层(最高到70m); 第三类高层:26—40层(最高到100m); 第四类高层: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100m以上)。
• 1984年,约翰逊的另 一个建筑作品共和银 行中心大厦建成,大 厦位于德克萨斯州的 休斯敦市中心,银行 休 的营业大厅高达24m。 斯 敦 大厦是由高塔和一低 , 层建筑组合而成,高 共 塔238m,高塔的外部 和 银 设计在体形、材料和 行 细部处理上都注意与 中 低层建筑相协调,高 心 塔顶由南向北逐渐迭 大 厦 落,形成三段台阶式 山墙屋面,造型别致、 优雅。
钢英 结国 构框 建架 筑隔 构扇 造装 示配 意式 图轻 型 法 国 凯 默 斯 式 住 宅
• 11.1.3高层及大跨度建筑 • 1.高层建筑发展的原因
• 由于二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城市人口高 度集中,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地价昂贵。为了在有 限的土地上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使用面积,从而可以 解决住房缺乏以及城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
“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 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它言不惊人,貌不 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 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 决了实际需要的。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 向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
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 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 (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 (Parametric Planning)。 其具体表现是多种我样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业 技术接近于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尽 管它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他的“机器美” 还是尽量想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
时代背景
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
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 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 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 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 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 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 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
“粗野主义”倾向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
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 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 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马塞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
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
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 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 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 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 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 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 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 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 条件有尖的。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1)基本特点:
在方法上比较重理 在造型上比之现代 建筑要活泼与多样
2)代表人物:
格罗皮厄斯等
3)代表建筑: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皮博迪公寓 (塞尔特)
Peabody Terrace
2.粗野主义(Brutalism,野性主义)倾向
1)基本特点
追求毛糙的混凝土 沉重的构件 运用粗鲁组合所带来的粗野的艺术效果
1)基本特点
追求钢和玻璃所创造出的纯净透明的建筑形象。
2)代表人物
密斯
3)代表建筑
西格拉姆大厦 克朗楼 法恩斯沃斯住宅
4.典雅主义倾向(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新复古主义)
1)基本特点:
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身规 整端庄与庄严感。
2)代表人物:
雅马萨奇 约翰逊
3)代表建筑:
纽约世贸大厦(雅马萨奇)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 先锋派、现代运动、功能主义派、

理性主义派、现代主义派、国际式
现代主义建筑特点 坚决反对复古 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 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20世纪50年代后,建筑设计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2)粗野主义设计倾向 (3)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4)典雅主义倾向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6)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8)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
2)代表人物
阿尔瓦· 阿尔托
3)代表建筑
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 卡雷住宅 沃尔夫斯堡中心
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

不关注建筑形体 的几何图形,以 基地地形和内部 交通的高低错落 为构图方式。

重点表现服务设 施:天桥、汽车
道、电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形式直率, 暴露功能、结构、 材料、设备交通等 系统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对战后的思潮进行明确的分期是困难的。但为了便于认识,不妨把它 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串叶。这是欧洲的“理性主义’在 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也是其中某些方面的片面突出与片 面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这是‘现代建筑”进入形式上 的五花八门时期,也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元老开始受到第二与第 三代的后起之秀挑战的时期。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2、 密森夫妇:亨斯特顿学校,谢菲尔德大 学方案。 1954年。
3、前川国南:京都文化会馆。 4、保罗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艺术馆。 1959
——1963年。 5、詹姆斯-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1959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b、抽象象征:
1、柏林爱乐音乐厅: 汉斯.夏隆 2、美国越战纪念碑 林樱。 3、公主的“珍珠宫”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时间:50-60年代. 建筑观: 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方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
饰,不用柱饰,以传神代替形式. 代表人物,作品: 1,密斯.凡.德.罗:西柏林美术馆. 2,斯东: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3、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1973年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 4、菲利浦.约翰逊:林肯文化艺术中心。

二 战 后 主 要 建 筑 思想

二 战 后 主 要 建 筑 思想

1)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本质直观的模糊 性形象认知 2)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直观、具体、表 象的体认模式 3)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始终伴随着丰富 想象、浓烈情感与高亢心灵状态事物体 认 4)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体现灵感、顿悟 的认知方式 5)建筑设计意象是一种主客交融具有综 合性、独创性的认知模式
图2-10 赋景物以情思 创造弥合理性与精神 的境象表现 安腾忠雄
战后主要建筑流派及其设计思想
1.设计方法上偏情与重理的现代建筑 (1)偏情:情、情感、感情、激情、人 性、经验、冲动,重视形象思维,具有 浪漫主义情调,强调个人表现的,强调 有机性,重视想象力,富于表现力 (2)重理:理、理性、理智,重视抽象 思维,理性主义、现实,具有共性表现, 反映相关于环境、社会、技术、结构等 的形式逻辑,重视现实问题
冷静的混凝 土、弥漫的 清冷的光, 禅意一种宗 教式的清新 朴素感喷薄 欲出。
理解的途径—比对诗文之法
1、基本构型语素——几何及建筑构件等 基本表现元素 2、句 法——形的组织和形体构 成应力的作用 3、造型艺术修辞——建筑造型元素构成 的语境修辞
1、几何形构成与形态组合模式的表现属 性 2、形式美的法则与知觉力场影响形体组 构来表现设计意象的作用 3、形式的生成与情境再现 4、复杂性建筑造型对几何构成表现形式 的突破
线性构图手法的体现
图3-66激情火焰 广州歌剧院设计 蓝天组 作品
巨大“帐篷” 融 塑
一、境象构成结构的表现,经由本质直观, 归纳出境象组构抽象的、规律性的及其基本 的结构关系。如类推、换喻、引拟、讽喻等 手法。 二、境象构成表征性的情感勾连,建立在基 本表现语素及其组构手法之中的情感上的自 觉,包括基本的构成特征、广泛勾连的情致 形象联想等。如隐喻、象征、夸张、叠现等 三、情境再现,混合客观的及显在的情感元 素,重视境象构成之上的情致联想,求得境 象典型性的形象再现,如通感、再现等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 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 在形式上的雷同反抗。
2、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丹下健三 3、代表建筑:珊纳特塞罗市政中心;麻省理工贝克
大楼 。
外国建筑史
山梨县文化会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三) “粗野主义”倾向
1、“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 阵粗鲁的诗意来” 。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 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 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 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 用抽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主张这种倾向的人 并不断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手段上,也不与他人结成 派,只是各显神通地努力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 (四) “典雅主义”的倾向
1、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 构产生规整、端装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使人联 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 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 或“新复古主义”。
2、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 3、代表建筑: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3、代表建筑: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
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 家美术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j第四章-(1)

j第四章-(1)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Berlin Philharmonie, 1956~1963, 设计人夏隆)
夏隆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德国著名建筑师夏隆(HausScharoun,1893—1972)的作品,1963 年建成。夏隆20年代参加现代建筑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品重
柏林爱乐音乐厅
Berlin Philharmonie,Germany
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The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
4、意大利
A、经济 意大利与德国虽同为战败国,但在战争中受到的破坏却比德国轻 得多.战后意大利在经济恢复上曾一度比较快,以后由于政权的 累迭和缺乏重要的工业资源,自六十年代起步伐开始子缓。它在 1979年的工业产值次于美,苏,日,西德.英,法,居世界第七 位. B、建设 意大利在战前便已严重缺乏住宅,战后首先从住宅建设入手,建 设的数量虽然很大,但到五十年代末还是供不应求.在从事大规 模的住宅建设中,章大利感到最棘手的是没有及早做好城市规 划.这个缺陷随着政府的不断更迭而越来越严重.因此意大利战 后应急建设与缄市长远规划的矛盾比上述各国更为严重.建设的 风格与质量也参整不齐。
1、英国
六十年代下半期,面对着尖 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 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其 基本见解之一是,过去那种 把机动车纳入专用车道的办 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建议建 造架空的“新陆地”(New Land)。 “新陆地”的上面 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 与服务性设施,行人可以不 受干扰地自由来往于房屋之 间.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二战以后现代建筑概述

3、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 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在建筑上已经有 了系统的理论,在技术上已经有了成熟的 经验与手法,现代建筑的思潮已逐渐在世 界范围传播 4、二战后至今,这时期的特点是建筑与科学 紧密结合,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然而西方 建筑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多元化的倾 向。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 划与环境科学问题日益突出。
朗香教堂
印度昌迪加尔法院
法院建筑的正立面上满布着 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 土遮阳板,做成类似中国的 博古架形式。整个建筑的外 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 保留着浇捣时模板的印痕。 柱墩及遮阳板的尺寸特别大, 使人感到十分粗犷,像是 一 座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的老 建筑。门廊内部的坡道上也 满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 洞,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 龛;有的还涂上红、黄、蓝、 白等醒目色彩。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贡献
提高了建筑的科学性 发挥了结构和材料的性能 重视了建筑的经济性 创造了新的建筑风格 产生了三维空间构图论 废除了不必要的装饰 成立了世界建筑师组织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要有新功能、新技术、特别是新形式 2、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并提倡两者结合 3、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 4、应表里一致、即形式与功能统一 5、反对外加装饰、美应实用和适于建造手段 6、美在于空间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 7、重视三维空间(即:平面、立面和时间)的表现 8、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9、同环境协调、有生活气息
西格拉姆大厦(1958年)
拉德方斯是欧洲最大 的商务中心区。具有 战略眼光的规划建设 和管理,使拉德方斯 从巴黎郊外的一片荒 野,在不到半个世纪 的时间里,迅速发展 成最具人性化色彩的 国际商务中心区。
Hale Waihona Puke “拉德方斯顶端”由丹麦建筑师斯普雷卡尔森 设计。它是一个长宽高均为 110米的巨大方框体, 位于拉 德方斯轴线的末端,在垂直 于轴线的方向敞口。门洞宽 度与爱丽舍宫一致,使得它 成为起始于卢浮宫这条历史 轴线的高潮、终结和新的起 点。从拉德方斯跨过 这个大 门,将是巴黎待继续发展的 又一新区。因此,这是一个 连通了历史,标志着今天和 面向未来的“不封闭”式的 设计。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思潮
一、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涵义: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 柯布 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 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 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 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2、“理性主义”的缺点: 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 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 大方形空间而已,钢铁 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 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三、粗野主义
1、涵义: “粗野主义” 是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2、代表人物: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 雅马萨奇----1964----尖璇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雅马萨奇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 雅马萨奇--53-1955〕
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 美国馆(1959) 雅马萨奇
联邦科学馆
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
雷诺兹金属公司大厦
“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流行于美国;
马 赛 公 寓 场 区 规 划
马 赛 公 寓 透 视 图
马赛公寓长165米,宽24米,高 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上 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 是居住层 ,大楼共有18层,有 23种不同的户型,共337户,可 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 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 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 个孩子的家庭都可找到合适的住 房。
马赛公寓建造背景:
为缓解二战后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而设计的新型密集型住宅,充分 地体现了勒• 柯布西耶战前要把住宅群和城市联合在一起的想法。马赛公 寓, 是法国第一个著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大型项目。1947年,欧洲 仍受二战德影响,当时勒柯布西耶被委托为法国马赛轰炸后无家可归的 人设计一个多家庭住宅的住宅区。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老年住宅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查尔斯·摩尔
新奥尔良市的意裔居民多源自西西里岛,整个广场就以地图模型中的西西里 岛为中心。广场铺地材料组成一圈圈的同心圆,即以西西里岛为中心。广场 有两条通路与大街连接,一个进口处有拱门,另一处为凉亭,都与古代罗马 建筑相似。
广场中心部分开敞,柱廊前后错落,高低不等。柱子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带 有拱券罗马柱式,下部台阶呈不规则形。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 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
– 后现代往往是以传统形式作为符号加以运用,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场
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从中思考建筑的设计原则,
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归属感。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马德里银行大楼
– “红砖艺术” – 与历史街区协调
国家罗马艺术馆(莫奈奥)
芝柏文化中心:R·皮阿诺
位于南太平洋岛上,“棚屋、森林、村落”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
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 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 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 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 用品、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加利佛尼亚州 加登格罗夫 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0
由于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
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 审美观。
约翰逊总是离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 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 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 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 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2、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 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建筑史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
外国建筑史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五)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1、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这种倾向的 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 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 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外国建筑史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倾向
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 建筑理性主义倾向发展、成长时期
• (一)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 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 在形式上的雷同反抗。
2、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丹下健三 3、代表建筑:珊纳特塞罗市政中心;麻省理工贝克
大楼 。
外国建筑史
山梨县文化会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三) “粗野主义”倾向
1、“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 阵粗鲁的诗意来” 。
外国建筑史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 三个阶段:
1、建筑理性主义倾向发展、成长时期。
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2、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粗野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倾向、技术精美倾向、 高度工业技术倾向、讲究个性倾向)
3、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
(将现代建筑理论和风格推向极端—精巧复杂做作 的现代主义风格;从根本上否定现代主义)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3、代表建筑: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
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 家美术馆
外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1、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 鼓吹表现新技术。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地采用与表 现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方面。主张用最新的材 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 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 参数设计。
• 3、代表作品: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外国建筑史
后现代主义时期
1、从根本上否定现代主义,具有较完整的建筑理论和实践。 主张建筑就是要装饰,因为装饰才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 才能布同于构筑物。查尔斯.詹克斯未使后现代建筑有更 明确的概念,将其归纳提出六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主义 ②复古派 ③新方言派 ④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 ⑤隐喻+玄学 ⑥后现代空间
1、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 构产生规整、端装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使人联 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 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 或“新复古主义”。
2、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 3、代表建筑: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
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
• 1、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 建筑之后的一支重要流派,其特征是“在 设计上强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手 段来处理建筑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并且在 很大程度上表现这种科技的先进性,强调 设计语言在美学方面纯粹的技术表现,即 ‘美’之生成来自于工艺技术的生产完善, 从本质上摒弃传统历史传统,把技术作为 时代的新传统。”将现代建筑理论和风格 推向极端—精巧复杂做作的现代主义风格 2、代表人物:矶崎新、兹贝加
“粗野主义” 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 (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 式上的出路。毛糙、沉重与粗鲁感。
2、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史密森夫妇 3、代表建筑: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外国建筑史
马赛公寓大楼
外国建筑史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四) “典雅主义”的倾向
2、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 3、代表作品:伦敦国家美术馆、费城富兰克林故居 、
费城栗子山住宅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外国建筑史
费城栗子山住宅
外国建筑史
伦敦国家美术馆
外国建筑史
1、是指强调功能,并强调理性在建筑中的地位。形 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 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 “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 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 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 “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 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2、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 3、代表建筑: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芝加哥湖滨公
寓大楼;
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建筑理性主义倾向发展、成长时期
• (二)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 向
1、建筑功能灵活,使用方便,空间处理自由活泼, 使人感到不断延伸变化的建筑风格。即讲技术, 又讲形式,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勒.柯布西耶及所有重理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 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 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 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 用抽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主张这种倾向的人 并不断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手段上,也不与他人结成 派,只是各显神通地努力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2、代表人物:赖特 、勒.柯布西耶、小沙里宁、伍重 3、代表建筑:纽约肯尼迪航空港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外国建筑史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外国建筑史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外国建筑史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外国建筑史
晚期现代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