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欧洲建筑发展.

合集下载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装配式建筑概论--装配式建筑发展与案例

装配式建筑概论--装配式建筑发展与案例

1952-1975
我国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
➢1)以北新为代表的低多层轻钢体系; ➢2)以威信为代表的模块化建筑; ➢3)以杭萧为代表的钢管束体系,有后续改进的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箱型钢板墙、东南网架的多腔体组合剪力墙体系等等; ➢4)以同济沈祖炎院士的束柱:一是在政府建设的公共组屋建设中推行建筑工业化;二是实行项目后评价,持续改 进适合国情的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建筑结构体系;三是建立基于模数化的标准化产品体系 和设计规范,以法规强制推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四是强化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在质量监管 中的责任;五是集约节约用地,推行人性化规划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力争实现住宅及 配套设施完善化、集中化、立体化,因地制宜增加建筑物首层公共活动空间。
➢ 德国:一是注重环保建筑材料和建造体系的应用,追求建筑的个性化、设计精细化,不断优 化施工工艺,完善建筑施工机械。二是实行建筑部品的标准化、模数化,强调建筑的耐久性。 三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造体系,发挥建筑工业化的优势,达到提升建筑品质和环保性能 的目的,不盲目追求预制率水平。
➢ 法国:一是在住宅大规模建设时期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二是建立建筑部品的模数协调原则; 推动形成“建筑通用体系”。
一号路,东、西及北侧为成寿寺二期经济适 用房B-3地块。 规划用地面积 :6691.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1685.49平方米 其中地上:20055.49平方米
(包含住宅建筑面积18655.49平方米, 配套公建面积1400.00平方米)
地下:11630.00平方米 建筑地下层数:地下三层 地上层数:1#楼南北向9层;2#楼东西向12层;
1996-2015
1976-1995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 半装配式建筑开始逐步下降,到 本世纪初几乎绝迹。原因复杂。

二战后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及战后美国现代主义运动

二战后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及战后美国现代主义运动

• 莱特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 想,力图形成一个建筑学上的有机整体概念,即“有 机建筑”。 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 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 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 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 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 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 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和 工程师们积极采用新材料、 新结构、新技术,认真解决 新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 创造了具有新风格新样式的 新建筑。但是,由于当时大 多数美国人认为它们缺少历 史传统,也就是缺少文化, 没有深度,没有份量,不登 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点 和时间为解燃眉之急的权宜 之计。使这个学派只存于芝 加哥一地,十余年间便烟消 云散了。路易.沙利文本人 也由于任务稀少,竟致破产, 于1924年在潦倒中故去。
• 红墙全部露在外面,使建筑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
红屋
• 在设计上采用非对称形式,注重功能,完全没有表面装饰,采用红色砖 瓦,既是建筑材料,又是装饰,在细节的处理上大量采用哥特式建筑手 法.
三:晚期(1876-1896年),对自己艺术理论的系统阐发
1、强调艺术家与工程师力量的结合,认为艺术与美并非只局限于绘 画和雕塑范畴 • 2、强调手工操作的优异技能 • 3、强调新的设计形式的建立不应忽视中世纪的价价,认为“人生 春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之中决不构想出美的东西”; • 4、强调“设计制作一贯作业的形式”他认为只有哥特式、中世纪 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等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其 他的设计风格如果不是丑陋的,也是矫揉造作的。而应该否定,推翻。 只有复兴哥特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才能挽救设计,保持民族的、 民俗的、高品位的设计。莫里斯认为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物质局限

欧洲建筑印象之旅(五)——米兰大教堂

欧洲建筑印象之旅(五)——米兰大教堂

欧洲建筑印象之旅——米兰大教堂米兰这座城市有点新。

据说二战时米兰被破坏的有点严重。

现在的建筑很多都是二战之后建成的。

因此没有味尼斯那种古城的感觉。

不过市中心的老城区感觉就不一样,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随处可见了。

这是斯福尔扎城堡前大道的沿街建筑。

但丁街是一条著名的步行休闲街。

两侧的建筑基本上应该是文艺复兴之后建成的,风格非常统一完整。

街道的尺度宜人,花岗石铺装地面、小品灯具以及沿街的精致店面都体现了这条街道浓浓的意大利风情。

但丁街朝向斯福尔扎城堡方向的尽端有一个骑马的铜像,这是意大利开国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的雕像。

后来我发现在意大利每个城市都有他的骑马铜像。

呵呵,名人都喜欢为自己立碑建坊,这一点中外没有什么差别。

出来的各种小雕像,漂亮吧。

光下立面显得特别圣洁。

这就是著名的米兰大教堂,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这个教堂据说公元1386年就已经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而直到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才被安装。

欧洲人的教堂很多都有一两百年的建设时间。

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就建了160年时间。

但像米兰大教堂建设周期之长,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例。

这座建筑的尖塔和雕塑之多也是惊人。

尖塔据说有135个,而雕塑更达到惊人的6000多个。

如此多的装饰处理使建筑感觉极其精巧豪华。

这是其中局部的细部。

这个建筑的大理石感觉特别新,好像是刚砌上去的。

我想会不会是刚近年外墙清洗的结果。

这栋建筑如此复杂,外墙清洗恐怕也是一件工作难度相当高的事情。

另外,这个外墙的施工工艺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是干挂,那如此复杂的细节怎么处理?如果是灌浆法,那泛碱怎么处理?还是建筑压根直接用大理石块砌成?那石材之间是用什么固定的?呵呵,建筑师脑子永远是建筑师,一下陷到自己专业里面去了。

这是教堂侧墙的扶壁和彩色玻璃窗,都是强烈的哥特风格,精巧无比且不断把视线往上延伸。

09设计史 二战后英国的设计

09设计史 二战后英国的设计

德尼·费舍(Rodney Fitch)、斯提华 德·迈科尔(Stewart Mecoll)、戴 维·戴维斯(David Davies)等也曾为高 街的高级时装店和其它奢华的商店作过设 计。
康兰的室内装修设计

康 兰 设 计 的 赛 车 椅
C、平面设计
由于美国设计师贝斯(Saal Bass)的设计 风格的影响,所以战后英国的平面设计处 于国际印刷版面的明确造型风格和纽约的 视觉传达表现主义之间。斯本塞(Herbert Spenser, 1924),是这一时期视觉传达设 计的重要人物,他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透 彻理解,被转化到少有的印刷版面的敏感 性和结构活力。
二、设计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英国政府为迅速恢复和 发展工业生产对工业设计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 施,使得工业设计在整个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尤 为巨大。与此同时,由于不列颠民族所具有的: 生性节俭,不舍得花费;勤于小买卖、小生意、 零售业发达等两个特征,也使得与之相关的零售 业室内设计、商店室内设计、橱窗设计、与销售 有关的平面设计受到社会民众和设计师的重视, 因而在整个设计领域中,也显得十分特别。
榜样示范:1956年设计中心开幕
设在伦敦,中间三成为永久性展览场地,展览包括世界各 地和英国的优秀产品设计。——体现“好的设计,好的外 形” 1. 设立了年度设计大奖“爱丁堡奖”,由女王给最优秀设计 作品的设计师与生产厂商颁发大奖,这是英国工业设计的 最高荣誉。 2. 推出优良设计标志计划,促进了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 3. 设立专门部门提供设计索引,选拔、推荐优秀设计产 品。——免费提供给制造商,促进了设计产品在生产中的 应用 4. 收集资料卡片、图书,举办专题性展览,研讨设计问题

戴 叠 椅

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
24
37
纽约古根汗姆美术馆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1959
螺旋形的博物馆,是赖特的得意 之笔。他说:“在这里,建筑第 一次表现为塑性的。一层流入另 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 层重选,……处处可以看到构思 和目的性的统一” 。 在盘旋而上的坡道上陈列美术品 确是别出心裁,它能让观众从各 种高度随时看到许多奇异的室内 景象。可是作为欣赏美术作品的 展览馆来说,这种布局引起许多 麻烦。坡道是斜的,墙面也是斜 的,这同挂画就有矛盾,为此, 开幕时陈列的绘画都支掉了边框。 另外,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 候,常常要停顿下来并且退远一 些细细鉴赏,这在坡道上就不大 方便了。
42
29
时代背景
建筑活动与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战后初期,各国经济都受到削弱,只有美
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是首掘一指的经济强 国,1950年前后,美国是条件最优越、盖房子最多和最考究的地方。欧洲和 亚洲其他国家的建筑活动在5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活跃起来。
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后建筑领域的科学技术也有新的进展。
现代建筑

综述:
1. 2. 3.
现代建筑运动及其代表人物 二战后的西方建筑创作 走向新建筑
2
现代主义建筑及其代表人物
Chapter I: Modernism and the Delegates
时代背景
现代建筑——广义与狭义 现代建筑运动的时代背景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思想 现代主义的传播
4
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著名建筑设 计大师,他令20世纪的建 筑设计挣脱了19世纪各种 主义和流派的束缚,开始 遵从科学的进步与民众的 要求,并实现了大规模的 工业化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 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 在形式上的雷同反抗。
2、代表人物:阿尔瓦.阿尔托、丹下健三 3、代表建筑:珊纳特塞罗市政中心;麻省理工贝克
大楼 。
外国建筑史
山梨县文化会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三) “粗野主义”倾向
1、“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 阵粗鲁的诗意来” 。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每一房屋与每 场地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 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情。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 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 用抽象征的和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主张这种倾向的人 并不断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种手段上,也不与他人结成 派,只是各显神通地努力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 (四) “典雅主义”的倾向
1、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 构产生规整、端装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使人联 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 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 或“新复古主义”。
2、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 3、代表建筑: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纽约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3、代表建筑: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
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 家美术馆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与和平建设

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与和平建设

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与和平建设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和和平建设的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减少紧张局势并确保战争不再爆发,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战后重建和促进和平建设。

本文将讨论二战期间的战后重建和和平建设的重要措施。

1. 战后重建1.1 经济重建在战争中,各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被炸毁,农田和工厂遭到损毁。

为了重建经济,各国推行了一揽子经济政策,例如制定了重建计划、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和援助等。

马歇尔计划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美国通过提供财政援助和经济支持来帮助欧洲国家重建经济。

1.2 基础设施重建战争破坏了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桥梁、铁路和港口。

为了重建基础设施,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通过修复和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国家能够改善交通运输、促进商品流通、创造就业机会并恢复生产力。

1.3 城市重建许多城市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破坏,建筑物被摧毁,居民流离失所。

为了重建城市,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房屋、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以提供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

2. 和平建设2.1 国际组织的建立为了确保战争不再发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和北约。

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解决全球性问题。

北约是为了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确保共同防御和安全。

2.2 和平协议的签署在二战结束后,各国通过签署和平协议以解决领土争端和冲突。

例如,巴黎和约结束了二战后日本的占领,通过恢复日本主权建立了和平秩序。

柏林墙的倒塌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国家通过谈判和外交协商解决了分裂的问题。

2.3 军事裁军为了减少紧张局势并缓解冲突,各国进行了军事裁军,减少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

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签署了一系列裁军条约,限制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数量和部署。

2.4 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和平与理解,各国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加深联系。

10二战后意大利的设计

10二战后意大利的设计
吉奥·庞蒂Gio Ponti提出了“意大利设计”路线,以保持意大 利设计的特有形象。1951年,“米兰设计三年展”向世人明确 地表达了意大利工业设计的方向,那就是“艺术的生产”,而 不是走简单的实用化道路。
完善椅子
• 他为意大利家具生产的核心企业——卡西纳公 司,设计了“迪克斯特”扶手椅、“苏帕列加拉” 椅子等著名家具。这些椅子造型简洁大方,结构轻 而实用,至今仍在生产和使用,几乎成为“完善椅 子”的同义词。他巧妙地把握了理性主义和诗意解 决方式之间的平衡,为意大利的杰出设计作品增加 了强有力的典范,这在他1946年设计的Murano玻璃 装饰灯、1956年设计的Vecchia Dama, Elisir和Do nna Campigliesca细颈瓶可以清楚的看出。
1967年设计Universale塑料椅
1966年设计的高尔夫俱乐部椅
是世界上第一把用ABS塑料注 模而成的成人尺寸的椅子。
潘顿和科隆博:新家庭景观空间设计(1970)科隆家具展 卡西纳公司 梦幻房间装臵与中央起居家具创造了一种顺应新的生活方式的家具环境。 科隆博是卡西纳公司的主要设计师和高层领导,致力于系统化的家具设 计。是20世纪最具前卫眼光的设计大师之一,可惜英年早逝。
类型: 可堆积的儿童椅子 设计师:马尔克 扎奴索,里查德•萨 克 扎努索1951年设计, 阿尔弗莱克斯公司制 造,材料,木结构弹性 皮革及织物覆盖面乳胶 泡沫装饰,镀铬金属管 椅腿。获1951年第九届 米兰三年展金奖。
ALGOL 类型: 便携式电视机 设计师: 马可•扎奴索、 里查德•萨帕 制造: Brionvega 设计: 1964 Angol从视觉 的人机工程原理出发研 究了屏幕的角度,其微 型线路板被放在一个金 属盒子中,维修时无需 拆除机架。以其优雅俭 朴的线条,Angol结束了 电视机不好搬动、不容 易调整角度的“视觉” 祭坛的时代。

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关键人物
•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 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 巴尔莫 (1902-1965)和马克斯· 比尔(1908 -),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 计家。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 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 之一。马克斯· 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性 和统一性。
不锈钢蜀国盘 设计:派森 1953年
No.978水罐 设计:科帕 1948年
“蚊”椅 设计:雅各布森 1952年
国际主义设计发展到顶峰
二战之后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设计风格, 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造成空前 的国际主义高潮,一直发展到70年代,影响遍及全球,无论 从广度和深度来看其影响都是空前的。 这期间具有典型风格的标志设计作品有设计师罗维在1957年 为英国石油公司(Bp)设计的企业形象与标志、1968年为壳 牌石油公司设计的标志、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企业形象,勒 阿杜里为埃索石油公司设计的标志,龟苍策雄1961年设计的 TDK公司标志,福田繁雄1961年设计的三洋电器标志,宫桐 四郎1959年设计的日航标志等
国际主义
杨哲
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
• 国际主义风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 动的发展。早在1927 年,美国建筑家飞利浦· 约翰逊就注意 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 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会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 因此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当时他称这种单纯、理性、冷漠、 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 际主义的开端。经过德国、荷兰、俄国的一批建筑家、设计 师、艺术家的努力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 学院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舞台 设计等等各个方面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无论是意识形态上 还是形式上,都呈现趋于成熟的面貌。但是,以德国为首的 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全面封杀,大部分现 代主义设计的主要人物都在30 年代末年移民美国。

德国装配式建筑及全装修发展趋势3篇

德国装配式建筑及全装修发展趋势3篇

德国装配式建筑及全装修发展趋势3篇德国装配式建筑及全装修发展趋势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德国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它们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

本文将从德国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其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优势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德国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概念德国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材料、部件和构件在生产线上进行预制加工,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和安装的建筑方式。

它采用标准化、工业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建筑过程中的制造和施工过程相分离,实现了现场施工的简化和加速,同时保证了建筑品质和安全性。

二、德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二战后的德国面临着废墟与重建的巨大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的建筑业采取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方式,通过快速、高效的建筑方式,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够迅速复苏。

在此基础上,装配式建筑方式在德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成为德国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德国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场景德国装配式建筑广泛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领域,特别是在住宅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这种建筑方式可以适应大量住宅的建设需求,同时可以节省施工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性。

四、德国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德国装配式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使建筑过程中的制造和施工过程相分离,从而实现现场施工的简化和加速。

其次,它可以保证建筑品质和安全性,避免了传统建筑方式中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最后,采用装配式建筑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现场环境的破坏,对资源和环境具有更好的保护意义。

五、德国全装修的基本概念德国全装修是指在建筑结构完成之后,将所有的室内装修工作(包括装饰材料、灯具、电器、家具等)一并完成的建筑方式。

这种建筑方式可以使得建筑投入使用的速度更快,同时也确保了建筑质量和环保性。

六、德国全装修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德国全装修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及我国建筑工业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及我国建筑工业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及我国建筑工业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摘要:介绍了建筑工业化基本概念及目前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现状,归纳总结了三种主要体系特点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结构,钢结构1 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现代化的制造和生产方式,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与“建筑工业化”相近的概念有:装配式建筑、PC建筑、住宅产业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概念并不等价。

工业化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一种生产方式。

国外建筑工业化是二战后期发展起来的。

战后欧洲法、德、苏等国家房屋损毁严重,重建工作量大,人工匮乏,先后掀起了建筑工业化高潮。

到60年代,建筑工业化已经扩及到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总体来说,上世纪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并不理想。

90年代后提出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并逐步推进发展。

2 国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2.1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与新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已向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方向发展,并研发出多种新型建筑体系,如新型钢结构、钢混结构、木结构等。

目前瑞典和日本建筑部品通用化程度较高,可以根据建筑需要直接进行组合。

2.2定制化、集成化西方国家将制造业中定制化概念引入住宅工业化生产中,形成模块化设计和生产定制建筑,提升客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要。

运用建筑技术集成化,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建筑设施精细化程度,降低功能造价,节省建筑空间,在提升建筑使用舒适性、便利性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性优势。

2.3专业化服务体系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发展形成了新型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的施工队伍。

如,模板工程由现场作业进化为从设计到制作的独立商品运营模式,订购、选购、租赁、维修、拆除等等实现了一体化运营,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改善了施工场地环境。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北欧新建筑探索
荷兰以建筑师伯尔拉赫为 代表,反对折衷主义,提倡 净化建筑,主表现建筑造型 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能 够表达时代特点,
图3证券交易所,采用荷兰 精美砖工,清水砖墙,不加 粉刷,内部采用钢拱架与玻 璃顶棚的新结构,体现新时 代新功能,
图4 芬兰老沙里宁的赫尔辛基火车站 图3 荷兰伯尔拉赫的阿姆期特丹交易所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汪梦林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阶段划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 月革命
现代史:1917年——至今
近现代代建筑史的发展阶段: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复古思潮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 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两战间现代建筑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现代建筑思潮
生平简介: 1883年生于柏林; 1907~1910年贝伦斯事务所工作; 1911年与迈尔合作设计法古斯工厂 见图1 ; 1919年出任包豪斯 Bauhaus 校长,1928年离开; 1925年设计包豪斯校舍 见图2 ; 1937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 1945年成立协和建筑事务所 TAC ; 1949年设计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见图3 ,
外国近代建筑史
二. 世纪之交欧美对新建筑的探索
1. 艺术与工艺运动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 Movement 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 The Secession 北欧新建筑探索 芬兰、荷兰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Chicago School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法国钢筋混凝土
图6 格罗皮乌斯和迈尔合作设计的法古斯工厂
外墙以玻璃为主, 造型简洁、轻快、
透明,表现了现代 建筑的特征,

二战之后几中设计倾向

二战之后几中设计倾向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逊、斯东、雅马萨奇等第二代建筑师,也有人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提纲参考答案 (2)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提纲参考答案 (2)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内部资料注意保密不得涉外)一、期末考试题型:考题总体上由基本知识和分析论述两部分构成,题型一般包括:填空、名词解释、图示、简答和论述等,具体如下: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三、作图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五、论述题( 第1道题10分,第2道题12分,共22分)二、成绩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作业 + 出勤)三、总复习提纲: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1、古典复兴: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2、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折中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不管时期,不管地区),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也称之为“集仿主义”。

3、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

4、先浪漫主义: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带有旧封建贵族怀念已失去的寨堡与小资产阶级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与意识。

在建筑上则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

5、新艺术运动:是在欧洲真正发出改变“建筑形式”信号的运动。

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散。

6、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建筑以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为特点,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7、风格派:1917年,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风格。

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

8、未来派: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设计发展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设计发展

外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际主义风格
•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 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 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20世纪60、70年 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 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历史背景
•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遭到极大破坏,直到20世纪 50年代中期后,西方各国才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 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 描述的丰裕社会。
History of Western Neoteric & Modern Design
History of Western Neoteric & Modern Design
外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 但是,自从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 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 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入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 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构成,这与现代主义运动在德 国开始探索时,德国以及欧洲社会简单分成富裕、少 数人的资产阶级和赤贫、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两极分 化的社会完全不同,现代主义的服务对象要点变成没 有了立足的基点,而现代主义少则多(1ess is more) 的密斯主义却非常受美国的大企业、美国政府欢迎, 因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美国人喜 爱的民主风格特色,不是古典主义那种咄咄逼人的形 式。
History of Western Neoteric & Modern Design
外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

国外住宅科技状况与发展趋势

国外住宅科技状况与发展趋势

国外住宅科技状况与发展趋势住宅科技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性的现代化建筑运动而同步发展的。

不同国家地区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它对城市化与住宅的发展、居住水平与居民素质的提高,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外住宅科技概况住宅建筑工业化主要是二战后发展的。

5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高潮,到60年代,遍及欧洲各国,并扩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之后,住宅工业化从数量的发展向质量提高方向过渡。

1989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CIB)第11届大会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被列为世界建筑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之一。

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住宅需求巨大,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所有这些为住宅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各国均按照各自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欧洲由于受到"二战"的严重创伤,欧洲五、六十年代对住宅需求非常大,为此,采用了工业化的装配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并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标准化、系列化的建筑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

其住宅建设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而且对这些国家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作用。

进入80年代以后,住宅产业化发展有所转向,开始转向注重住宅功能和多样化发展。

前苏联、东欧和英法等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体系;瑞典是世界上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其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瑞典工业化住宅公司生产的独户住宅,已畅销世界各地;法国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80年代统一编制了《构件逻辑系统》,90年代又编制了住宅通用构件c5软件系绞。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代建筑工业化",即以全装配大板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为标志,建立了许多专用体系,之后,向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建筑工业化"过渡;丹麦发展住宅通用体系化的方向是"产品目录设计",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大量居民住宅也采用多样化的装配式大板体系。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第一节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

米斯·凡德罗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超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苟能要求的程度。

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

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一个性。

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二、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二战结束后的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

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

“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

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

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

三、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评价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肺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目录具体内容背景具体内容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

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

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

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背景面临难题在战争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 也 纳 邮 政 储 蓄 银 行
瓦 格 纳
2、维也纳 “分离派”: 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霍夫曼 作品:分离派展览馆、维也纳玛约利卡住宅、维也纳米歇尔广场等。 特点: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及简单几 何体。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很强的感染力,初具19世纪20年代“方盒子”
建筑的雏形。
3、路斯——维也纳另一位有见解的建筑师
主张:反对装饰,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范畴,
主张以实用和舒适为主,“装饰=罪恶”。 代表作品:维也纳——斯坦纳住宅 特点:外部完全没装饰,建筑物是立方体的组合,强调墙面和窗子 的比例关系。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维也纳 米歇尔广场
4、北欧: 荷兰—伯尔拉赫:提倡“净化”建筑, 主张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表现材料的质感。 代表作品: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19世纪建筑变迁
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第一节: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状况; 二、探索的目的:探求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建筑。 三、探索的焦点: 1、从形式变革入手; 2、以功能统一技术与形式的矛盾; 3、从新技术入手,寻找新的建筑形式。 四、探索的意义: 使建筑观念摆脱了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羁绊,初步踏上现代化道路。
第二节: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Fra bibliotek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
1、探求先驱: 德国建筑师-申克尔,提出建筑的时代性问题; 桑珀-受英国“水晶宫”影响,提出建筑形式应与建筑手段相结合。 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设计了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大胆应用 新材料和结构,形式没创新,造型开始净化。 2、探求焦点: 建筑的时代性、建筑形式与建筑手段的关系、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
5、局限性: 在建筑中这种改革只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终不过是在形式上
仅对传统形式而已。
维也纳 玛约利卡住宅
6、新艺术运动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代表人物:贝伦斯等,据点慕尼黑。
成就:奥尔布里希设计—路德维希展览馆:外观简洁、大窗、圆拱
形大门附带植物图案的装饰。 7、英国的新艺术运动 代表:麦金托什—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风山住宅等 反映了建筑功能与造型的联系。
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在绘画装饰与建筑上创造一种不同
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3、代表人物:费尔德
4、代表作品:奥太---1893-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费尔德-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4、建筑特征:
室外:一般比较简洁,保持砖石建筑的格局。
室内:反对历史样式,创造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装饰方法——模仿自然界生 长繁盛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
风山住宅
8、西班牙 代表:高迪 代表作品:巴塞罗那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等。 特征:结合自然的形式,浪漫主义想象力,隐喻性的塑性造型。
米拉公寓
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出其不意的建筑形式 塑性造型
巴特罗公寓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1、奥地利-维也纳学派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张:净化现有建筑形式,创造新形式。 作品:地下铁道车站,邮政储蓄银行。 特点:虽然车站上保留一些新艺术派特点的铁花装饰, 而邮政储蓄银行的大厅里,却线条简洁。
的关系。
二、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
1、社会背景:
19世纪50年代-英国(技术原因、社会原因);
2、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罗斯金——莫里斯 3、主张: (1)热衷于手工艺效果与自然材料之美,反对大机器工业粗制滥造; (2)主张制造精美的手工家具,提出统一、合谐的构图规律;
(3)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摆脱象征权势的古典建筑
5、沙利文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奠基人,提出“形式随从功能”“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建筑设计应该 “由内到外”,按功能选择合适的结构,并且使形式与功能一致。 沙利文还规定了高层办公楼的典型形式:
(1)地下室——放置机械设备(动力、采暖、照明、锅炉房等);
(2)底层——商店银行等服务设施。空间宽敞,光线充足,出入方便; (3)二层——底层的延续,赫底层要联系方便,空间分隔自由,大片玻璃窗; (4)二层以上——都作为办公室,各层柱网排列相同; (5)顶层——设备层,水箱、水管、机械设备等。
芬兰-老沙里宁—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开展了道路。 代表作品:赫尔新基火车站。 特 点:体形简洁,空间组合灵活。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荷兰-伯尔拉赫)
第三节、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芝加哥学派,它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形 式的羁绊。 4、代表作品: 韦布设计 --莫里斯红屋
5、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局限性
(1)把机器看作是一切文化的敌人,违反了社会发展潮流; (2)主张手工作坊形式,成本高,无法推广。
莫 里 斯 红 屋
三、新艺术运动
1、兴起:
19世纪80年代兴起,中心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奥地
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展。 2、目的: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10层的框架结构,立面处理很沉重,没有脱掉古典外衣。 马歇尔· 菲尔德百货批发商品----理查森----外形上摒弃了古典的虚假装饰,造型
简洁明确。
莫纳德诺克大厦-伯纳姆与鲁特---- ----16层,最后一幢砖墙承重德高楼。 卡皮托大厦----折衷主义外衣、金属框架结构、东方式屋顶的22层建筑。 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对高层建筑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曲折反复 摸索的过程,其焦点在于对新旧结构方法赫新旧形式的取舍上。 里莱斯大厦----芝加哥学派的杰作—框架结构、大面积玻璃窗、透明比例端庄而 在当时闻名于世。 马凯特大厦—立面简洁,排有宽的长方形窗,内部空间可按照需要自由划分。
学派创始人——工程师詹尼,理论奠基人——沙利文
2、芝加哥学派的重要贡献:
(1)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2)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3)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风格。
3、建筑特点: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的立面。
4、代表作品:
第一莱特尔大厦----7层的砖墙与铁梁柱的混合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