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
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一、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研学是让学生对学术进行研究和学习,旅行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室里,而是在具有学习价值的地点去学习。
研学旅行是以丰富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方面的互动与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范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要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核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培养这种综合素质和自身核心素养。
在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时,学生能够巧妙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再举例证明、实验探究等的活动中有所运用,并且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套教育方案,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的方式比较适合现代学生,学生在不受限制的学习氛围下进行学术研究,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教师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近学生,能够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这样对待不同的学生就能更好的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上的加速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加速作用,学生可以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在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情怀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任务会更加清晰,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策略与实施成果研学旅行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外出学习时,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安全,不能去对学生有危险的地点学习。
学校应该选取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点学习,例如井冈山革命红色根据地、孔子故里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校在选择研学旅行课程的时候可以从当地的风俗习惯去考虑,要了解当地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文化,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考虑,选择出最适合作为研学旅行的地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基本上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式往往会磨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缺乏,学习非常被动,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宜被采用,教育部及时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做出了一些改进与调整。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初探
︙︙摘要: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
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
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实践与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一定的地理学习后,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心理品格修养,其中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性素养,也是对学习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素养。
地理学科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较多,研学旅行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研学旅行理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中的研学旅行活动主要安排在寒假和暑假,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地理教师要抓好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地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一、高中开展研学旅行的行动指南和实《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是研学旅动的指南,对于提升研学旅行工作水平,推动基础教育革,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要的指导意义。
《意见》强调,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要加强研旅行基地建设;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规范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
另外,《意见》中还对研学行工作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督查评价、宣传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讨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讨摘要:地理研学旅行的开展,使得中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地理实践力,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探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研学旅行之间基本关系,对中学适合开展的地理研学活动进行了分类,并就如何通过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要能够亲自参与到地理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习,体会地理现象,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地体环境特征,是培养学生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然要求。
目前推行的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校内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的有机学习方式,能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应用理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与研学旅行的关系地理实践力指的是人们在调查、考察和模拟一系列地理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以及意志品质。
主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区域进行实践,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即对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的性质、组成、联系等的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
研学旅行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验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学生在整个研学旅行中的衣食住行等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对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进行考察。
第二,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
学生就相关的地理事物研习中采取的学科方法的应用,以及与研学相关的专业仪器是地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学生需要对这些专业的仪器能够熟练操作,并能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三,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研学旅行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专业的认识。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所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分享观点,总结经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
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一、概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涵盖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还包括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情感等方面的能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已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从而有效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真实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结合了地理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课程,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通过实际的观察、调查和体验,来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同时,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培育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地理实践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地理实践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地理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涵盖了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包括了对地理环境的感知、空间思维的运用以及地理工具和技术的操作。
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陇原研学落实深度学习敦煌旅行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篇陇原研学落实深度学习敦煌旅行培育核心素养文|李建英1,于振刚2一、开展研学的背景研学旅行是旨在落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
近几年国家提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学旅行,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细则,同时各省各地区也择优评选出了不同级别、类型丰富的各类研学基地,使中小学生研学蔚然成风。
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
二、甘肃是研学的“富矿”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的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囊括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是集高原、湖泊、戈壁、草原、雪山、盆地、森林、丹霞、花海于一体的自然界奇观。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到临洮的马家窑文化,从渭水源头的大禹治水到秦公一号大墓,从文王画卦山到伯夷叔齐不食周人之粟的首阳山,从寻根问祖的陇西堂到揭秘党项的西夏碑,从长城文化到石窟文化,从万象洞到七彩丹霞,从黄河石林到雅丹魔鬼城,从居延汉简到敦煌遗书,从临夏花儿到肃北马头琴,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使甘肃成为研学旅游的首选。
在旅行圣经《孤独地球》里位列亚洲最佳旅游地的第一名,被选为亚洲行的终极目的地。
三、敦煌独特的研学价值行走在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的甘肃大地上,跨越八千年时光隧道,步入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
这里是国际显学“敦煌学”的诞生地,依托敦煌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学术资源,开展研学旅行,从校内课堂向校外课堂延伸。
敦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朝圣之地。
四、研学活动的实施路径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怎样建立研学课程体系,让社会成为教材,通过研学改变学习方式,从对知识的认知到接受,从养成习惯到活学活用,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势在必行。
27627504_研学旅行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结合探究
R8 Y8S t g E F !8 &'8'a`u研学旅行是指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地理教学内容等,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
这样,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加强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因此,开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学旅行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促进意义研学旅行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能够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首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其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强化地理学科知识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满足学生发展实践能力的需求。
最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天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观察地球形状、运动方向等的学习机会。
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地质年代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搜集地理资料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学习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实际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实验、生活现象、研学旅行活动等方面着手培养学8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摘要:在《关于推进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到,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我们所生活在的这片大地是多么的美好。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研学旅行的作用不可忽视,其重点在于学科与自然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旅行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课程引言:核心素养使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
然而国民的核心素养却是一个国家的关键,决定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容小觑。
在研学旅行中,需要结合实际,有具体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学旅行的价值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小学生接触的特别少。
文化基础主要强调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和一些必备技能;自主发展则是希望学生能自我管理、自律性较强;社会参与是要求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国家栋梁[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得,同时也是关键。
学生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表现的较好,但是剩余二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特别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方面。
要让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和创造过程中找到自我,在研学旅行中能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
(一)以文化基础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文化基础强调了知识与技能,例如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遇事的沉思、勇于探索等等。
在正常的教学中,学生只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实际体会到现实是什么样子的,缺乏直观体验。
研学旅行这一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中所描述的知识,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实书本里未尽的文化知识;在名胜古迹下体会当时历史事件的背景;在乡土人情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案例
60
事汇报、不贸然行事。
表1
研学前准备
草拟研学注意事项(结合研学特征),做好研学
前相关教育
教师 编组分队,设立小组长,成员分工,建立成员通
讯录
研
研学旅行相关资料的准备与发放
学
准
个人证件(身份证、
学生证、
成员牌等)
备
研学用具和资料(草纸、记录本、绘图工具,定位
确立主题。主题选择必须基于地理学科教学需要、课
程标准和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这也是确定研学
地以及出行前预先设计研学思路和实施步骤的关键
所在。
(2)据主题,选地方。区域差异决定了不同学校
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研学设计面对的是不同的环
境基础。因此,研学活动必须依据研学主题,结合地
区实际灵活选取研学活动地。
研学旅行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案例
李盼盼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学校,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其培养更依赖户外真实地理情境,户外考察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
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以案例形式探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设计与实践策略,从
2021 年第 2 期
研学旅行
怀;观察分析后,现场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原理,
③习题巩固。图 3 为某两大河入海口区域示意
对比教材理论与生活实践,明确地转偏向力存在的
图,随着泥沙堆积,入海口的小岛面积在不断增大,结
“ 北 右 南 左 赤 不 变 ”的 道 理 ,说 明 渭 河 公 园 选 址 的
合地转偏向力影响及特征,想一想,它们最终分别将
研学旅行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163神州教育研学旅行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吴承萍湖北红安职教中心摘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旅行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核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灵魂是实践育人。
研学旅行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积极意义一、研学旅行提出的政策背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离、知与行分离的倾向。
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
因此,要切实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实现育人方式的重点突破,必须全面加强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
2016年12月,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解读中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
详细描述
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利 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 、互联网等,让学生进行数据采集、 处理和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培 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提 升。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 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详细描述:结合地域特色的地理实践 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貌、气 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当地 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人文景观特 点。同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探究当 地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 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建议。这些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 文化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应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GIS、遥感、 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处 理和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 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 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 力提升。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核心素养对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地理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及六大素养: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地理实践能力的概念与构成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 能力,包括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绘 制和运用地理图表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实践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 能力。
03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 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活动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教学设计——以兰州—定西研学旅行为例
【摘要】文章以兰州—定西研学旅行为例,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根本分析了研学旅行对常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拓展意义,力求探索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实践中的特定作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教学设计;新课标【中图分类号】G5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7—0089—03研学旅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性学习过程,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它是学生和教师协同参加的规划明确、时间表明确、目的明确的校外旅行体验活动。
地理这门学科是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师将原有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正符合研学旅行的独特属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开拓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甘肃省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物态多元。
在甘肃进行研学旅行具有内容丰富、选择面广的优势。
本文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兰州—定西研学旅行设计方案,在自然、人文等地理实景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寓教于行、寓行于思,探究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兰州—定西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本方案的理论支撑为: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外力地貌类型、主要特征与成因;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区位理论。
(一)研学内容1.遮阳山地貌景观综合考察遮阳山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兼有喀斯特、峡谷及丹霞地貌,这些都是流水作用下的典型地貌类型。
通过实地考察,识别不同的流水地貌,掌握识别方法,探究形成原因和过程。
2.马铃薯种植基地综合研学定西是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种植产区之一,不仅具有种植面积大、单位产量高的特点,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著制品加工基地。
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分析当地马铃薯个大、质优、产量高的原因,探究马铃薯工业化发展方向及未来的市场定位,培养区域综合认知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寻求全新且高效的方式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育人的重难点。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是地理实践力的表现,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所学地理知识,拓宽学习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对此,文章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设计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地理;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方案;设计一、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常态。
研学旅行是地理实践力的表现形式,通过研学旅行可以着重培养地理实践力,并促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形成。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化过程以及地理要素或地理复合体的区域特征,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
离开课堂进行实地研学,让学生在家乡熟悉、真实的区域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用地理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分析家乡,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高中生相对比较成熟,认知和思维能力比较强,在活动中容易遵守规则,懂得如何确保自己的安全。
因此,进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实用且有效的方式。
二、乡土地理研学特征乡土地理是研究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经济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阐明其相互之间联系的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其蕴含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
在家乡区域地理环境下的自然资源分布、气候特点、水文水系状况、人文环境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乡土地理研学通过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身边地理环境,实现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的充分融合。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研学旅行需求及存在问题探析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研学旅行需求及存在问题探析刘惠艳(甘肃省靖远县第八中学,甘肃靖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新课改的大力发展下,为打破初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学生研学旅行教育的出现,让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教学手段的先进理念,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关注,在我国推行新政策的过程中,发表了关于研学旅行的相关论述文件,通过对各个地区学校选择性的试点测试后,教育部等11个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为进一步推动研学旅行教育方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指导。
《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将研学旅行划分为一种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学习探究与旅行中的体验感为前提,校方与教师积极沟通,合作设计研学路线与教学方案,这让它成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校方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求学者三方联手,足够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它成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最好方式。
一、初中生研学活动需求在实施初中生研学旅行中特别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
这就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方向,学校可以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让初中生学习基本知识和原理,并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其中研学旅行开展的重要需求有:目的地提供的知识充实、培养学生能力、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常态化研学旅行基地的展开、交通便利、教师的专业能力、活动开展与目的地的相关性、专业人员的活动建议等。
目前,初中研学旅行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绝对是教育改革的全新结构性突破的教学模式,在文化教育传播的过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概念愈发强烈,想要更好地支持研学旅行教育,开展初中研学实践旅行教育是一大重要举措。
二、初中研学旅行活动存在的问题(一)研学旅行课程化,应确保研学旅行有序化开展在初中研学旅行中应满足以下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提升学生生存力、社会价值感、自立性的一系列活动。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型研学旅行课程初探——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研学任务
新课标内容要求
探究主题(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兰新高铁
①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
①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
①认知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与意义。
道,其自然原因有哪些?
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②记录兰新高铁经过的站点坐标,绘制高铁运行线
②高速铁路成为新丝绸经济带主要交通
②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型 研学旅行课程初探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李明涛 李开明 (兰州城市学院 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研学旅行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河西走廊研学旅行”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 育,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型研学旅行方案 设计,尝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
兰新高铁
路示意图。
方式的原因有哪些?
通布局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③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铁路沿线不同路段的地形、植被、农作物、
③根据你的观察,试分析高铁建成后对
③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分布
聚落形态、建筑特色等。
周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主题(二):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①我国的石窟艺术中,石雕像艺术主要
图1 河西走廊地区研学资源分布与整合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 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
48
研学旅行
2020 年 第 4 期
指向,根据现行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水平要 求,明确具体目标和要求,如表1所示。
2. 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案 课程内容是基于上述研学目标和要求,以地理学 科为中心,融合自然类、历史类和人文类等跨学科的课 程内容[6]。课程实施设计采取“探究主题+研学任务+情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以梁野山研学旅行为例
2021·0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文章以武平县梁野山研学旅行为例,揭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摘要关键词核心素养;研学旅行;乡土地理;课程设计研学旅行是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育部和各地中小学的组织下,研学旅行将逐步推广展开。
在此背景下,要设计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研学活动,首先是要建立以县情为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文基于武平一中地理组的教学实践,介绍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索。
一、利用乡土旅游资源优势,增强地理情感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是对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倡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成为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支架。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节省出游时间,又更容易实践操作,还方便取得社会与部门支持;梁野山是武平县的象征,其位于武夷山南端,2003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自然生态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抗癌树种南方红豆杉、濒临灭绝的半枫荷,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蟒蛇等。
武平县是全国林业改革第一县,倍受中央重视,近年来武平县政府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与全国林业改革第一县的优势,积极发展全域旅游。
利用本县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内容,既有助于教师开展带队,又可增强对武平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体认知,是培养区域认知的捷径,还增强了学生对于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二、把握乡土地理研学尺度,突显地理实践力1.因地制宜规划研学要素把某一次研学考察对象按种类分为综合性研学旅行与单一性研学旅行。
综合性研学即在同一条线路上,同一次旅行活动中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多要素的研旅,单一性研学即针对特定的一个要素一个事象进行研旅,如河流要素中河谷地貌的考察。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开展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以“永春县东关桥研学旅行”为例
73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学科进展2020年23期引 言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中,要求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其中,初中阶段研学旅行以县情、市情为主[1]。
和其他学科的研学旅行相比,地理学科更具研学旅行的独特需求和优势。
地理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它通过校外考察访谈、社会调查分析、室外实验考证等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研学旅行要经多个政府部门严格的审批、学校缺少专门的研学经费、怕发生危险等问题,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开展遇冷。
许多学校和教师都不愿或不敢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特别是农村中学开展研学旅行的顾虑和困难更多。
因此,探索适合农村中学开展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迫在眉睫。
本文立足于农村中学推行地理研学旅行的实际困境,挖掘乡土地理资源,以实际案例提出破解之策。
一、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地理研学旅行的优势(一)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费用低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中小学地理研学开展相对较好,其有足够的学校经费来支持地理研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学校很难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地理研学旅行。
乡土地理研学由于离研学地点较近,路费、饮食、住宿等费用较低,大部分学校、家长都有让学生参加乡土地理研学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安全风险较小要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就要走出学校,这涉及各方面的安全问题,如食物、住宿、交通等。
研学旅行的参加对象为初中生,其心智尚未成熟、安全意识不高。
此外,参加的同学数量众多也给研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
学校、教师安全责任压力大,怕出安全问题,导致学校逐渐失去了组织研学旅行的热情。
而乡土地理研学因研学区域的路线、环境多为学校、教师、家长所熟知,对研学区域潜在的安全风险较容易全面预估,进而能够进行细致的安全防范准备。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作者:苏芮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09期《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等。
研学旅行重在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和集体行动,在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强化学生社会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汉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武汉六中”)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突出目标校本化、内容多样化、实施精细化和评价综合化,并形成了“自然笔记”生态实践创新活动。
打开武汉六中的研学地图,让我们共同领略别样的风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其中,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在眉睫,由于中小学课程目标衔接不够,创新和实践涉猎较少,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发展较好,但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十分薄弱。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就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生存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学旅行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
一、研学旅行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始,我国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并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
研学旅行通过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验,并从中得到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技能训练,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这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关键土壤。
1.旅行中的现实问题为文化基础创造了真实情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初探与思考——记张家口到野三坡的研学旅行
_学实践第f期参? 9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初探与思考—记张家口到野三坡的研学旅行翟利钢(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河北张家口)摘要:研学旅行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张家口到野三坡之间的河流水文、峡谷地貌、特色农业等预设目标进行考察,提高用地理视角观察、思考地理物象的能力,并结合研学前的准备,研学过程中对地理事物的思考,研学后的总结、反思和应用等活动,践行新课标理念。
关键字: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地理视角《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 称“2017版课标”)指出,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 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的方式[1]1。
2018年暑假期间,笔者所在学校为践行 新课标理念,组织地理教师一行15人从“冬奥之城”张家口出发到世界地质公园野三坡,进行为期两天的 研学考察。
期间行走在内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的过 渡地带,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草原、荒漠、农田等景观丰富多彩。
_、研学前准备为了使研学考察目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结合 张家口地区的实际情况,经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查阅 资料共同研究讨论,参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举办 的研学大赛活动流程,制定出表1所示的考查目标、内容和依据。
1.预设考查目标、内容和依据表1时间目标研学内容依据7月19日上午官厅水库水库的环境现状、现有作用、规模,以及官厅水库大坝的选址位置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天漠非地带性景观的分布、现状、成因本区域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或温带草原,现有大面积的荒漠景观,具有特殊性永定河永定河干流开始的具体位置、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地貌永定河是张家口地区的最大河流,关于永定河干流起始位置有两种说法葡萄园葡萄种植规模,葡萄的种植、生长条件葡萄种植是怀来县的支柱产业,怀来县是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之一八号桥湿地工程进展情况、湿地大小、所起作用横跨北京和河北两地的大型湿地工程本文系张家口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高中美术生地理实践力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182003)和河北省 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学科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研究”(课题编号:丨804344 )的阶段性 研究成果。
浅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
浅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随着教育的改革,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的重视。
研学旅行是学生在课堂外参与集体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孩子们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乡土地理研学旅行在现代社会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可以将研学旅行融入到教学计划当中。
在研学旅行前,我们应该明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目标。
这个目的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研学旅行应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在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研学旅行中,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包括了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态、气候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历史进程等。
在地貌形态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到自然地理的规律,如山脉、河流、湖泊、岛屿等的形成和变化。
在气候与生态环境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到不同气候机制的基本原理和气候带的分布特征,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在文化遗产和历史进程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到当地的传统和历史背景,了解当地人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培养一些实践能力,如地图阅读、地形识别、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等。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实践技能,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乡土地理研学旅行,学生们可以收获很多,如加深对当地文化、历史和地理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勇气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和批判式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社会生活技能,如合作意识、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总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点,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生活能力。
此外,对于教师来说,研学旅行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机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地理研学课程是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好载体-地理研学培训作业
地理研学课程是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最好载体本次地理研学培训之旅,是最具体的一次地理新课程理念洗礼,也是对地理研学课程最直观的一次感受。
特别是激发了我对地理及其他学科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就地理核心素养,探讨一下本次研学的认识。
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品质,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将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地理品质。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研学旅行可以重构地理课堂情境,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使教学和学习情境更加生动灵活,是深化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比如对霞山古村的研学,因为该村位于钱塘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包括霞田村一部分及霞山村全部,总建筑面积达29000多平方米。
学生通过对这样独特地理区域的分析,就能基本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而对姜席堰的研学,学生全面调查访谈灵溪上的古堰,和龙游县灵山江下游的洪呈、后田铺段的地理水域和应用。
认识到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从而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是现实的人地关系实例,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占地面积3.03平方公里的根博园,资源体量巨大,类型丰富,涵盖地方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气候景观等六大主类。
这样现实的地理与人文的实例,学生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刘军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观念,倡导学生应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等。
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培养高素质、高素养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研学旅行为地理学科融入实践教学搭建了平台。
地理研学旅行是校内课堂的延伸,是培育和构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笔者旨在对信息时代开展研学旅行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时代;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专项课题论文“信息时代开展研学旅行对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立项号:186230006)的研究成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但国内研学旅行活动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研学方案和完善的研学保障机制。
如何高效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使研学旅行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成为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探索总结出一些不成熟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研学旅行方案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研学旅行活动场所在开放和动态的情景中,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研学旅行方案的设计,需要了解师生的真正需求,并由学校、学生、教师共同制订与完善,信息量大、可变因素多,给组织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学旅行方案中的运用,提升研学旅行产品的大数据化,是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相关工作者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在研学旅行中解决突出共性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他山之石”来预防和化解本校研学活动的类似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化有利于本校本地区师生的研学愿望、研学评价的调查,相关工作者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便捷、有效地完成调查报告,逐步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研学旅行方案。
二、研学旅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无论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是中招考试中,基础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内容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研学旅行可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受,使其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一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和自然接触,认识并融入社会,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说教教学。
首先,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和研学活动的设计,明确研学旅游资源种类。
需要做好价值观和情感的细化分析,进行具体行动内容的设计,其中应包含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研学地点,进行不同研学方案的设计。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区域景观的变化,真正地了解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知自然环境变化会“报复”人类。
再次,教师需要明确阐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例如,在“西行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中,以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认识为目标,教师根据沿途地理事物的不断变化,从祁连山到北部荒漠,农田到牧场,民居到胡杨,火电厂到风力、太阳发电基地,连霍高速到兰新高铁,裕固族与佛教等,将教材中与西北地区有关的知识点逐一呈现,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景观、工农业生产、能源资源、交通运输、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到类似的地区进行研学,亲眼看到景观的变化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增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保護大自然的意识,并付诸行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素养。
例如,学生看到山丹军马场部分草原荒漠化,主动提出了“如果不进行保护,成片的草原就会消失”的认识。
教师进而提出如何保护草原的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来回答,如减少牲畜数量,人工种草等措施。
有了亲身的感受,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受和认识。
二是研学旅行可以通过体验特定的区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其他区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自然界中很多地理现象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地理研究时,应该锻炼自身的综合思维。
养成综合思维素养能够帮助学生从全面和综合的视角观察地理现象。
研学旅行时,教师可以在确定旅行及考察地点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西行河西走廊”研学活动中,出发前教师安排学生注意观察、收集西北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种植业发展情况,要从种植业发展所需水源来源、农作物的种类、生产条件等方面展开分析。
学生在民俗村住宿与当地村民在交流这些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素养是值得肯定的。
三、创设科学的研学旅行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测评
评价任务主要是将学生在研学前、研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中反映出的能力、素养等作为对象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式可不拘泥于单一形式。
第一,可进行现场汇报答辩,它是研
学活动中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表现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
按照研学前设计的问题和研学中遇到的已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各组学生将研学成果渗透其中进行展示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分享和交流相关体验。
这样不但能够评比学生的研学成果,还能够评价学生的表现。
第二,在结束研学后需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考察、调查以及撰写报告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方面的能力,关注实践过程中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审美情趣等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将学习过程和结果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之,在进行研学旅行时,教师需要合理地设计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让学生在完整和现实的意境中更好地学习,不断地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解决问题,落实以行促学的目的,形成人地协调观,最终达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孙宗宝.开展研学活动培养地理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0):56.
江正抚.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研学旅行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