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学习总结
小学音乐民族知识点总结
小学音乐民族知识点总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小学音乐中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点。
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通常会学习一些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比如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踩歌、藏族的唢呐等。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世界民族音乐除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小学音乐课程还会介绍一些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
比如,非洲部落的击鼓乐、南美洲印加族的笛子音乐、印度的卢特音乐等。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
三、民族乐器民族音乐与乐器是分不开的。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比如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以及非洲的击鼓、南美洲的风笛等。
通过学习这些乐器,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音乐器材特点,激发对乐器演奏的兴趣。
四、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与舞蹈也是息息相关的。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会学习一些中国的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的草原舞、哈尼族的跳花灯舞等。
通过学习这些舞蹈,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和特点,感受跳舞的乐趣。
五、音乐故事民族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老师会讲述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的故事,比如《茉莉花》背后的故事、《采茶舞》的来历等。
通过这些音乐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传统故事和文化内涵,增加对音乐的情感投入。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音乐中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点是非常丰富的。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最近我有幸能够参加学校开设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这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
通过学习,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在课程学习中,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广泛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接触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古老乐曲、汉族的京剧音乐等等。
通过研究这些音乐作品,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地域和民族间的多样性,也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多元理解。
我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深刻体验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节奏特点、模式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带我们欣赏了很多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涵,这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在课程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去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家的经典作品,也尝试去学习一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术。
我觉得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体验和认识,激发了我对中国音乐传统的浓厚兴趣。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时代意义。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和疏远。
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今社会的瑰宝,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也让我体察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对我自身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传统音乐奇妙的旋律、深远的内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热情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感受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个人生活和思维境界。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堂音乐课,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探究和了解,让我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风格以及民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从古老的宫廷音乐到广大的农村民间音乐,每一种音乐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课程中,我最深受启发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传统音乐的演变。
在古代,中国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音乐不仅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民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这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比如西南地区的苗族、彝族音乐文化,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朝鲜族音乐文化,华北地区的汉族音乐文化等。
每个地区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有的倾向于舞蹈音乐,有的注重器乐音乐,有的侧重声乐音乐,每种音乐文化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多样性,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音乐传统和特色。
在课程中我还学习了民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民俗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生活为主题,以民间为载体,表达了民间的生活情感和历史文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俗民间音乐的真挚和淳朴,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感。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阶段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
进行创作,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体现个性化的
特点。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提前制定形式多样、 学生学习能
内容丰富的综合表演计划,让他们在课前搜集关于本课 力分析
的少数民族资料,在课堂上做简单的交流;让全班同学
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通过欣赏《酒歌》与藏族特色乐器
热巴鼓,启发学生感受、分析、讨论藏族音乐的特点,
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一)导入方式:
教学过程
1.观看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
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蒙古、西藏、
新疆、朝鲜、西南)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 资料。(课前布置)
高中音乐教学课例《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音乐
教学课例名
《中国民族音乐》
称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
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
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
教材分析 的意义。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
握,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美好音乐的热爱,
中深有体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博大精深,一节课根本 课例研究综
无法讲完,欣赏完,但是教者能抓住几个代表性强的几 述
个民族如藏族、蒙古族、新疆等四个民族,分别从他们
的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节拍、调性等因素让学生体验,
实践,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因此整个课堂,学生讨
论热烈,见解独到,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参与体
(二)欣赏蒙古族的民间音乐: 1.蒙古族音乐文化介绍:可请同学先说说,然后 教师进行补充 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它的音乐包括民歌、器 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蒙古族民歌按题材分为狩猎歌、牧歌、思乡 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分为 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长调歌曲曲调悠长,节拍自由, 大多为散板,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多属长调类。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整齐,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
中国音乐文化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音乐文化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从古代的雅乐、钟鼓、磬石,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形
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民族风格。
中国音乐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代雅乐、宫廷音乐以及戏曲音乐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文化
艺术,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同时,中国音乐也
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音乐来表现民族的情感与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
众多,各种音乐形式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蒙古族的马头琴、维
吾尔族的二胡、藏族的长号等各民族的特色音乐,在中国音乐文
化中得以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
同时,中国音乐也容纳了许多外
来音乐元素,在吸收外来音乐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独特性。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
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一次古筝表演会上,演奏家娴熟地演奏
着流畅和谐的音乐,我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了那份
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
在另一场哈萨克族的音乐表演中,演奏家
们激情四溢地演奏着传统的民族音乐,我感受到了那份民族自豪感和热情洋溢的向上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的艺术表达,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首先,民族音乐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异,有的民族音乐
充满了热情奔放的节奏,有的则更加柔和细腻。
这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对于欣
赏者来说是非常有魅力的,它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其次,民族音乐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和历史背景,而民族音乐则是这种文化特点的表达形式之一。
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我
更加了解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和价值观,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最后,民族音乐也让我明白了音乐的无国界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的特色,但音乐的美和情感却是可以跨越国界的。
民族音乐让我相信,音乐是一种普遍的
语言,无论我们来自何方,都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欣赏民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文化的多
样性和音乐的普遍性。
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我更加了解和欣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篇一:民族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由民族音乐鉴赏课所学到的我感觉选了民族音乐鉴赏课是一种幸运。
以前,我音调老唱不对,对音乐一窍不通。
后来在陈老师一学期的言传身教下,对音乐懂了些皮毛,也感受到了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陈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对我来说,上陈老师的民族音乐鉴赏课就是一种人生的陶醉,一种享受。
当然在民族音乐鉴赏课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对民歌有了一些了解: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的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载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一代的民间艺术家。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族民歌形成了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源泉,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曲、民族歌剧音乐,它们的创作素材,音乐元素都是吸取了中国民歌的营养,在中国民歌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创新、继承和发展。
其次,我对民族唱法有了一些了解: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在继承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和韵味为精髓和特长。
重视唱“情”,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使歌唱的情、声、腹、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民族唱法讲究声音的明亮,音色甜美,圆润,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特点。
再者,我也了解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民歌,像河北民歌《放风筝》,山西民歌《五哥放羊》,湖北民歌《清江放排》,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内蒙古民歌《牧歌》、《夏夜》、《良宵》,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福建民歌《采茶捕蝶》。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等等。
也了解了不同歌手的民族唱法,像李娜的《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毛阿敏的《同一首歌》、《历史的天空》、《渴望》、《烛光里的妈妈》,刘欢的《心中的太阳》、《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又见炊烟》、《甜蜜蜜》、《何日君再来》,阎维文的《举杯吧,朋友》、《啊,丽江》、《三峡船夫曲》,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宋祖英的《大地飞歌》、《爱我中华》、《小背篓》等等。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让人颇有收获的课程。
在这门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还深入了解了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音乐修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得以领略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
我在课程中了解到了藏族的泛音唱法和蒙古族的长调歌曲,这些传统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还有汉族的京剧音乐、苗族的芦笙、傣族的傣乐、壮族的竹竽、朝鲜族的莲花萨,这些音乐形式各具特色,但又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传统。
通过学习这些音乐,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
除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风格,我在课程中还学习了民间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间音乐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劳动的产物,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文化传承。
乡村里的山歌、农民的劳作歌谣、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都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古老的传统、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
在一个国家的音乐传统中,民间音乐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真实性和情感的流露,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我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门课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音乐形式,比如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朝鲜族的莲花萨等,这些音乐形式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在老师的引领下,我开始学习如何鉴赏这些音乐,如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除了审美能力的提升,课程还让我在表达能力上有了更多的突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音乐形式和历史文化,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去演奏、编曲和表演。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课程,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还感受到了音乐对于中国人民生活和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结合我在课程学习中的感悟和体会,分享一下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感想。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比如京剧、黄梅戏、傣族舞曲、藏族歌舞等等。
这些音乐形式不仅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还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通过学习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也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还深入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和演变。
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学习了古代音乐器乐、宫廷音乐以及不同时期的声乐曲目等。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中国音乐的历史渊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音乐的学习,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对现代音乐的深远影响和价值。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我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社会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音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如音乐在宗教、婚嫁、祭祀、节庆等活动中的应用,以及音乐在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这些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这让我对中国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
《观摩学习民族传统音乐课程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观摩学习民族传统音乐课程后感》(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观摩学习民族传统音乐课程后感》观摩学习贺老师和周教授的民族传统音乐课程有感音乐文化的脊梁和灵魂在于民族性,民间音乐艺术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形式,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气韵和风格的精髓所在。
可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民间音乐艺术在人类文化传递过程中也最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如何将之传承、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课题。
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戴着耳机摇头晃脑的陶醉在流行音乐中,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的从嘴里吐出“LINKIN PARK”、“Sarah Brightman”、“Avril”这些名字,可被问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与问题,反而却张口结舌、目瞪口呆,陌生的如同外星生物一样时,作为音乐教师,心里很不是滋味:学生的审美趣味错了吗?民族音乐教育怎么了?这个“断层”是怎样造成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这两次教研培训中,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精彩且行之有效的结论。
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总是通过节奏、旋律、发声特点、特性乐器、表演形式等,充分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自豪的展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因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两位老师以此为基础,各抓其重点,向我们阐述了三个观点:1、“唱”出音乐作品的民间味,即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要视谱教学与口传心授相结合。
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学者山口修教授说过,“在保护以乐谱为中心的同时,还应该对处在边缘的口头传授的教学方法重新评价。
或者让中心和边缘发生逆转,把边缘调整为重点才更为合适”。
这个问题在今天中国的中学传统音乐教学、特别是民歌、戏曲、曲艺的教学中不是也很突出吗?中国的戏曲、曲艺教学模式,几百上千年来都是靠师傅手把手,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的口传心授教出来的,它的行腔归韵都是乐谱里表现不出来而又非常讲究的的地方。
民歌更是植根于民间。
我们在教学中应力争原汁原味,口传心授给学生,让他们也体会出这独到的韵味。
观看民歌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一、引言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关于民歌的讲座,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心得体会。
二、讲座内容回顾1.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讲座首先对民歌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口头创作、即兴编唱、口头传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产经验和生活愿望的音乐形式。
随后,讲座对民歌进行了分类,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2.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讲座介绍了民歌的起源,认为民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歌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
在古代,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近现代以来,民歌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歌的艺术特点讲座从旋律、节奏、歌词、演唱技巧等方面,分析了民歌的艺术特点。
指出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演唱技巧多样。
这些特点使得民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4. 民歌的价值与意义讲座认为,民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首先,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其次,民歌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记录了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再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我国音乐文化;最后,民歌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5. 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讲座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歌,讲座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民歌教育,提高人们对民歌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二是挖掘整理民歌资源,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歌;三是开展民歌演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歌。
三、心得体会1. 深入了解民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本次讲座,我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入学习民歌,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让人颇为着迷的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魅力,也加深了我的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演奏方式、乐器种类等内容,深入了解了每一个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我对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藏族的唢呐音乐、壮族的簧管音乐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些音乐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也使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作品,比如古琴曲《阳关三叠》、京剧曲牌《梅花三弄》等,这些音乐作品经典、悠远,在音乐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被其深邃、悠扬的旋律所吸引,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是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娴熟的指法,有的则需要独特的吹奏或拉弦技巧。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比如二胡的拉弦技巧、琵琶的指法技巧、笙的吹奏技巧等,通过学习这些演奏技巧,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也尝试着学习了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比如尝试学习二胡的拉弦技巧、笙的吹奏技巧等,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演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
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体会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体会篇1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
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
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
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对学习 《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的感想
对学习《大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课的感想在这个充满了摇滚,打击乐的狂野重金属的躁动不安的音响世界里,让我们去听听中国民族音乐吧!它经历时代的沧桑,依然不知不觉中触动我们的灵魂,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的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演奏的乐曲流泻而出的刹那间,你跨越清楚的感到空气中流动的山,水,鸟鸣,叶落,冬雪,春雷……那是千古的生命里的一份说不出的,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战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中国的传统古典音乐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中国对于艺人是一种歧视的态度,其次,传统的思想里是力求简约无为清静闲适的。
关于中国的乐谱,如广陵散,乐府诗集,宋词元曲比比皆是,只不过现在所谓的乐谱部分已经失传了,而留下来的只是文学部分的,包括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有谱的,只不过是儒教的统治时代,艺人一直处于三教九流的最底层。
所以中国古典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只是以一种文学形式流传下来的。
民乐活动感想怎么写
民乐活动感想怎么写活动开始前,我对民乐的了解并不多。
一般的民乐我是会接触到的,但我对一些特殊的乐器还是不太了解。
但在活动中,我通过导师的讲解和示范,逐渐了解了一些民间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技巧。
我发现民乐其实是非常多样丰富的,不仅有弦乐、管乐,还有打击乐器,以及很多民间特色的乐器。
这些乐器有的简单易学,有的则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更有一些乐器是需要多人合奏的。
通过这次活动的学习,我对民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它更加感兴趣了。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我们还有机会参与到民乐的演奏中。
在分组练习中,我和队友们一起合作,共同演奏一首民乐作品。
在合练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纠错、调整,最终形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整个合奏成果也非常令人满意。
当我们在舞台上共同演奏时,每个人都尽情地投入到音乐中,享受着演奏的快乐。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让我觉得自己参与了一场美妙的表演。
在活动中,我们还有机会观摩了一些专业的民乐表演。
通过观赏他们的演出,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乐的魅力。
他们的演奏非常精湛,音乐动人心弦,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我发现民乐的表演是非常注重氛围和情感的,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令人感动和敬畏。
通过观摩这些表演,我对民乐的美感受到了更直接的触动,也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次参加民乐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通过学习、演奏和观摩,我对民乐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民乐是一门非常有特色和内涵的音乐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
通过活动,我还收获了很多快乐和友谊。
在和队友们一起练习和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尤其是和他们一起在舞台上演奏时,我们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成就感。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对民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收获了友谊和成长。
我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继续学习和享受民乐的魅力。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
二、教学理念1. 坚持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和传承我国民族声乐的宝贵资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使民族声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民族声乐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声乐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等方面。
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同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民族声乐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演唱、比赛、演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声乐的基本知识、技巧,又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演唱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演唱水平。
2. 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的嗓音特点、演唱风格,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强化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演唱水平针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咬字、表情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民族声乐基础理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民族音乐史等课程,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
2. 专业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演唱、民族音乐作品分析、民族音乐创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实践课程包括课堂演唱、比赛、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五、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1. 问题:学生民族声乐基础薄弱对策: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民族声乐素养的培养。
民歌期末总结
民歌期末总结一、引言对于一首好的民歌,它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门课程,民歌旨在通过学习民歌的创作、演唱技巧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表达能力,并开拓他们的审美视野。
本次期末总结旨在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对民歌的理解和欣赏。
二、学习内容回顾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基本概念、创作技巧和演唱要求。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了民歌的特点和作用。
1. 民歌的本质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并通过传唱而广泛流传于民间。
民歌以歌唱形式传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人民创作的产物。
2. 民歌的创作技巧民歌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创作者通过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等方式,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民歌的词曲要求简练明快,旋律要易于记忆和传唱。
3. 民歌的演唱要求民歌的演唱要求准确、自然,要注重情感表达。
同时,要注重歌唱技巧的学习,如发声、音准、节奏等,以提高演唱的质量和艺术感染力。
三、心得体会学习民歌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记录。
通过学习民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发现了民歌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1. 民歌的真实性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民歌,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首首歌曲,更是在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民歌的真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2. 民歌的创作技巧民歌的创作技巧是学习民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创作技巧,我了解到了民歌创作的过程和要求,更好地理解了民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创作自己的民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描写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艰难与乐趣。
3. 民歌的演唱要求民歌的演唱要求准确、自然,并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民歌的演唱要求,我更加注重自身歌唱技巧的培养,提高了自己的音准和节奏感。
有关国乐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国乐的知识点总结一、国乐的起源和历史国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舞,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最早的文学音乐。
而在秦汉时期,音乐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汉代的音乐可以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是宫廷音乐,俗乐是民间音乐。
隋唐时期,音乐达到了巅峰,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宋代的音乐更加成熟,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形式。
明清时期,国乐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风格。
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不同类型的乐曲也相继出现。
至清末民初,中国的国乐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各种不同地区的音乐也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20世纪,中国的国乐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二、国乐的特点和风格国乐的特点和风格非常丰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古老而传统:国乐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千百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风格,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 典雅而高贵:国乐的音乐形式典雅而高贵,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
国乐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乐器演奏、歌唱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
3. 融合而多样:国乐吸收了各种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有北方音乐、南方音乐、西方音乐等不同类型。
4. 和谐而自然:国乐强调音乐的和谐和自然,追求平和、舒适的音乐效果,以及情感的最大表达。
国乐的风格也包括了传统的古典乐、民族乐、地方戏曲、宫廷音乐等不同类型,每种音乐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国乐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技巧国乐的表现形式多样,有器乐、歌唱、舞蹈等不同类型。
其中器乐是国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琴、瑟、箫、笛、鼓、锣等各种乐器。
这些乐器演奏时有着独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比如,古琴的演奏方式包括指法、击弦、颤音等,而箫的演奏方式包括吹奏、吐音、吹气等。
这些演奏技巧都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表现力。
另外,国乐的歌唱和舞蹈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
国乐的歌唱既有民歌、艺术歌曲等不同类型,也有地方戏曲、粤剧、评剧等不同形式。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感想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次难忘经历。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有趣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下面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感想。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音乐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貌。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了古代音乐在宗教、宫廷、农耕和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音乐以其曲调优美、意境深远受到我们的赞叹。
课程还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学习了藏、满、傣、苗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和舞蹈,这些音乐形式各具特色,有的激昂奔放,有的婉转柔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还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民乐的魅力与特色。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了解了竹笛、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造型结构。
我们还学习了《广陵散》、《二泉映月》等著名古曲的演奏,体验了古乐的独特韵味。
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论知识,了解了什么是“宫商角徵羽”,怎样演奏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这让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让我明白音乐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比较,领略了东西方音乐的差异与共通。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共同点,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够构建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种超越技术和理论的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演奏和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乐带来的心灵愉悦和超然境界。
通过音乐,我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生命的意义,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和心灵的宁静。
这种体验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其中的奥秘。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在音乐的世界中受益匪浅。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总结1.汉族民族音乐通常划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五种类型。
2.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跟生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艺术特点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通常是两句或四句一个乐段,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音级的运动流畅而自然,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3.一般将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
劳动号子的特征:1.劳动号子的歌词多数跟劳动有关。
2.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具有节奏鲜明,富有律动性的特征3.号子的曲调也工种而异,负荷重的号子,音乐较简朴单纯,固定少变,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负荷较轻的号子,曲调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变化。
4.号子的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合等。
而以一领众合最多,最富有特色。
5.号子的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句式较规整,平叙性结构和对应性结构较多。
4.花儿,在当地又称少年。
花儿唱法多样,有尖音与苍音之别。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花儿的唱词分为两种形式:头尾齐和斩断腰。
6.根据唱法的不同,有的地区分别把山歌分为:高腔、平腔、矮腔三种不同类型。
7.根据小调的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将小调分为三类: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2.地方性小调、3.歌舞性小调。
小调的特征;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风格。
2.小调由职业艺人演唱,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较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与完善。
3.小调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
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
4.小调的节奏节拍规整,节奏形式丰富多变。
南方小调的形式较平稳,北方小调常见切分和弱起节奏,显得活跃、跳荡。
5.小调的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城市小调多有四弦乐器伴奏,旋律曲折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思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农村区域发展(1)班姓名:谭尊飞学号:222009326032019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人还是小孩,忘记一切。
——高尔基一、概述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个浩瀚的大海。
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
民族民间器乐,约有二百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无法数计。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的曲艺约有二百多个曲种。
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
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曲牌、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无法数计。
戏曲音乐由于它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
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洗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麦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
中国人构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
这样的社会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心理素质方面的特征:勤劳质朴、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等等。
它们渗透在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有着强大内聚力和适应力的大系统。
各类文学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内在统一性。
这就是:讲究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追求艺术表述中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蕴蓄、婉曲,喜好艺术形态的谐调、中和、简约与适度。
这些特征是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基本点。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民族音乐是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发展起来并反映出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风貌、文化、地域特征等的音乐。
而文化、经济、地理状况、文化交流又反过来影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共同的特征主要是:——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均匀平稳的节奏安排;——简繁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述方法;——与文学、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姐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一)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主要借助口头形式传播。
在世世代代传播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凝结着我国历代人民集体的智慧,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
(二)乡土性乡土性,又叫做地方性或地域性。
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
(三)即兴性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传播者凭借演奏,学习者凭借听觉和记忆而不以书面乐谱为主要传承方式。
即兴发挥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创作方式,创作者即表演者。
虽然即兴变化只是相对固定的曲调中的局部变动,但经天长日久祖祖辈辈的积累,还是推动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四)流传变异性。
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
1.地域性变异。
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流传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会因各地人们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
2.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
有些民间小调吸收了说唱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表现能力。
三、中国民族音乐分类1.按体裁品种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开大类:民歌下还可分:号子、山歌、小调等。
民族器乐下还可分:独奏(吹奏、拉弦、弹拨、乐、丝竹乐、民族管弦乐)等。
曲艺音乐下还可分:弹词类、鼓词类.道情类、琴书类、牌子曲类、走唱类等。
戏曲音乐下还可分:昆胺、高胺、梆子腔、皮黄腔、说唱类声腔、歌舞类声腔、少数民族戏曲等。
仪式音乐下还可分:宗教件仪式(包括寺院宗教、民俗宗教)、非宗教性仪式等。
2.按风格色彩分类汉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大体可分为北方与南方两大片。
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南方。
苏北、皖北、湖北北部等地,是—•条宽长的南北交汇地带。
少数民族音乐大多个性较强,特色鲜明,容易归类。
为便于掌握.根据所处位置.大体划分东北(蒙、朝、满、达斡尔赫哲等族);西北(维吾尔、哈萨克、东乡锡伯、塔吉克、保安、塔塔尔族);西南(藏、壮、苗.彝、瑶、布依、侗等族);中南与东南(土家、黎、高山、京等族)四个大片。
不过从风格来讲.片内各民族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是汉族不同地区的色彩差异所能比拟的。
3.按历史时期分类中国音乐按历史时期大体可分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
古代音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先秦时期(公正前21世纪一前206年;第二,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一公允960年);统二,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年)。
1840午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进入了近代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人了现代时期。
外国音乐文化(主要是西方音乐文化)大量输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但中国传统音乐的固有形式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与蜕变。
民歌是人民的歌。
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民间歌舞是民间音乐(歌曲、器乐形式)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在民间歌舞中所唱的歌曲,与民歌在音乐形式上没有很大的区别,其中的大部分曲目是相互通用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并予以介绍。
四、民歌民歌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的结晶。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
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民歌的体裁大体可分:号子、山歌、小调三个大类.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
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关系十分紧密,音乐节奏和劳动节奏紧相结合。
号子有以下五种: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挑担、推车号子等)、工程号子(包括打夯、建房、伐木号子等)、农事号子(包括车水、打粮号子等)、船渔号干(包括行水、打渔、船务号子等)、作坊号子(包括盐工、榨油、制麻号子等)。
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南亢、响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
山歌还可再细分为以下三类:一般山歌,如北方的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调,南方的客家山歌、高堂歌、长沙山歌;放牧山歌,包括草原的牧歌(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牧童谣唱性山歌(大多在汉族农业地区);田秧山歌,如江浙田秧山歌、苏北秧号子、巢湖秧歌等。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
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还可再细分为以下三个小类:吟唱调(包括儿歌、捂儿歌、哭调、叫卖调、吟诗调等);谣曲;小曲。
五、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它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平。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