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录表。

教学流程: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拓展延伸(10分钟)(16分钟)(13分钟)(1分钟)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然而,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点。

通过与水进行联系的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特征,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探究中,系统的观察是基础。

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同时,通过与水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将借助其他媒介,如水、气球等,帮助学生感知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教具,如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闭眼游戏”来导入情境,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感受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和欢快清脆的鸟叫声。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②发展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③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是本单元关于空气的开篇一课。

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袋子里有空气的活动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在证实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做对比,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对空气的认识相对较少,他们仅仅只是知道空气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是关于空气无颜色,无味道,透明,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等性质,如果直接提出问题“空气有哪些特点?”学生会很难回答出来,而且会让课堂气氛很沉闷,枯燥。

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的观察,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来证明袋中空气的存在,再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就要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空气是存在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2、了解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是一种是气体。

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体可以借助其他媒介感知他们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用各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课前准备:分组材料:白纸、彩笔、装空气封口塑料袋1个。

教师:1、透明塑料袋3个分别装有苹果、水、空气,黑色塑料袋2个,分别装水、空气。

2、水槽若干、牙签、天平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谈话:“这节课我带来了3个塑料袋,看看这3个袋子里有什么?”(出示装有苹果、水、空气的3个透明塑料袋)2、提问:“你们怎么说里面有空气,我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呢?”继续提问:“没有东西的袋子是什么样的?”(出示实物——瘪袋子)教师描述:“有空气的袋子是鼓鼓的,像这样(在黑板上画一个鼓袋子),没有空气的袋子是瘪的。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1、提问:“还有什么方法能向别人证明袋子里的确有东西?”“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方法也像这样用图画和简单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每个小组尽量多想些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三、比较空气和水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