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录表。
教学流程: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拓展延伸(10分钟)(16分钟)(13分钟)(1分钟)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然而,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点。
通过与水进行联系的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特征,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探究中,系统的观察是基础。
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同时,通过与水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将借助其他媒介,如水、气球等,帮助学生感知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教具,如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闭眼游戏”来导入情境,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感受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和欢快清脆的鸟叫声。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②发展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③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是本单元关于空气的开篇一课。
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袋子里有空气的活动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在证实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做对比,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对空气的认识相对较少,他们仅仅只是知道空气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是关于空气无颜色,无味道,透明,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等性质,如果直接提出问题“空气有哪些特点?”学生会很难回答出来,而且会让课堂气氛很沉闷,枯燥。
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的观察,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来证明袋中空气的存在,再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就要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空气是存在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2、了解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是一种是气体。
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体可以借助其他媒介感知他们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用各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课前准备:分组材料:白纸、彩笔、装空气封口塑料袋1个。
教师:1、透明塑料袋3个分别装有苹果、水、空气,黑色塑料袋2个,分别装水、空气。
2、水槽若干、牙签、天平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谈话:“这节课我带来了3个塑料袋,看看这3个袋子里有什么?”(出示装有苹果、水、空气的3个透明塑料袋)2、提问:“你们怎么说里面有空气,我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呢?”继续提问:“没有东西的袋子是什么样的?”(出示实物——瘪袋子)教师描述:“有空气的袋子是鼓鼓的,像这样(在黑板上画一个鼓袋子),没有空气的袋子是瘪的。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1、提问:“还有什么方法能向别人证明袋子里的确有东西?”“小组同学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方法也像这样用图画和简单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每个小组尽量多想些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二、空气的存在1.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三、比较空气和水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特点、组成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玻璃器皿、酒精灯、烧杯等;2. 实验材料:水、盐、气球、蜡烛等;3. 多媒体教具:空气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认识。
2. 探究空气(20分钟):a. 实验一:水的蒸发。
- 准备一个烧杯,将其中的水加热到沸腾。
- 学生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蒸气,说明水能够变成气体。
b. 实验二:盐的溶解。
- 准备一杯水,往其中加入少量的盐,搅拌均匀。
- 学生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解释溶液中盐的分子已经与水分子混合。
c. 实验三:燃烧和熄灭蜡烛。
- 学生点燃蜡烛后迅速用一个空气袋将火焰盖住。
-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并解释是因为空气被用尽了。
3. 知识讲解(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讲解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的。
b. 教师说明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供给身体细胞所需的氧气。
4. 拓展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索,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浮力的作用,如:a. 用气球充满空气后放到水中,观察气球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b. 将装满水的杯子倒扣到烧杯中,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能恰好填满烧杯的现象。
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总结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有关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6.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空气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认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中美丽风景的视频,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2、讲授新课(1)空气的成分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②讲解:通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 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③展示:展示空气成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比例。
(2)氧气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③用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3)氮气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③用途: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氮肥、液氮用于医疗冷冻麻醉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概念和组成物质。
2.让学生掌握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空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什么是空气吗?它是什么样的?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2.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示意图,向学生简要介绍空气的组成物质和氧气的重要性。
2.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将一只空的玻璃瓶放在装满水的盘子上,让学生观察瓶子内部和外部的气体。
2.将一只盖子紧闭的空玻璃瓶放在带头的香皂泡上,学生观察瓶子内部和外部的气体变化。
3.将一个小纸船放在一盘装有水的盆子中,点燃一根蜡烛,让学生观察纸船的变化。
4.将一个细长的透明塑料管的一端放在水中,另一端用口吹气,让学生观察气泡的生成。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提问:观察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特性和物理变化。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组小实验,探究空气的气体性质(如:蓄气筒的使用、气球充气等)。
五、小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空气的概念和组成物质是什么?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有哪些?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补充完善学生的回答。
3.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观察自己生活中空气的应用和作用,并记录下来。
六、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在家中完成作业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以及对空气污染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3.学生们可以设计小小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程度。
七、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学资源:1.实验物品:玻璃瓶、水、盘子、香皂、火柴、小纸船、蜡烛、透明塑料管、蓄气筒、气球等。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可以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
过程和方法:借助其他媒介,感知空气的存在并经历探究空气真实存在的过程;交流空气的组成和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空气和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认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其他媒介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空气的特点。
1.吹气球比赛。
出示气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吹气球比赛的游戏。
通过吹气球比赛,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板书:空气。
2.提出问题。
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3.感官体验。
引导学生借助手、眼、口、鼻等感官感受初步感知空气,体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等特点。
4.小结过渡。
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尝等对比方法来学习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形状等特点。
进一步用问题激趣,空气还有什么秘密呢?赶快把它抓过来研究一下。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内容概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课堂中的实验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尽管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而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而三年级孩子面对新知识的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
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猜谜引入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成分、比例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足,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2.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水、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硫、铁丝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哪些组成?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呈现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操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使学生观察到不可见的空气;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兴趣很大,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使学生观察到不可见的空气;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观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两个同学上台吹气球(两个气球均装在空矿泉水瓶中,其中一个瓶底被削)。
教师谈话:刚才两位同学往里面吹空气,为什么一个气球鼓起来了,一个还是瘪的呢?看来空气里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空气吧。
(板书)二、利用感官初步感受空气。
1.提出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第一课时)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了解空气的物理特性,以及空气和水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实验,证实空气的形状、重量、体积、流动方向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会合作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简单的器材验证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教学准备:谜语卡片、水盆、注射器、杯子、蚊香、打火机、天平、牙签、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两个。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小谜语:(出示谜语卡纸)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说它珍贵处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可能会有“水”和“空气”两种答案,如果出现“水”的答案时,教师需通过引导其观察水的特点,看看是否“看不见,摸不着”,最后筛选出正确答案。
)师:大家真聪明!回答的很准确。
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空气”。
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获得新知1.根据所出示的谜语,得出部分关于空气的特点。
师:对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你有多少了解呢?它有哪些特点呢?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生: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生物生长的需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全面。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