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历代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数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卡片)8.1÷34.84÷40.56÷43÷51÷80.75÷150.25÷50.045÷9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3)完成表格:┌————┬——┬——┬——┤│被除数│15│150││├————┼——┼——┼——┤│除数│5│50│500│├————┼——┼——┼——┤│商│││3│└————┴——┴——┴——┘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二、新授: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56.28÷0.67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0.6756.28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整数》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乘整数》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法,将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会设计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购买水果的总价。通过这样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计算法则及应用。
2.归纳分数乘整数的关键点,如: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保持不变。
3.强调分数乘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的困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分数乘整数相关的作业,如:计算题、应用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注重问题解决的策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等,增强情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互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7篇)五年级是指小学教育的高年级,其中六年制的五年级的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小升初做好准备,所以要认真学习、备战小升初。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我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我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次学校组织的野餐活动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学生们在分食物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导入新课。我会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在野餐中,学生们需要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不同的小组,但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同。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分数来表示每个小组分到的蛋糕量。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这些小组分到的蛋糕是否公平呢?”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比较的难题,进而引出通分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通分的概念,明确通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是为了方便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2.学会运用找公共分母、分解质因数等方法进行通分,并熟练运用到分数的比较和计算中。
3.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通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相减的计算法则,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化的情境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分数通分知识的学习兴趣。
3.通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结束时,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几道设计好的通分练习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上既有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基础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问题的应用,还涉及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这种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加减运算的基本原理,能够准确进行分数的加减计算。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中的通分方法,能够熟练地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转换为相同分母,并进行加减运算。
3.学会约分,简化分数表达,提高解题效率。
4.能够将带分数转换为假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并能够将结果转换回带分数。
5.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分配物品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本案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补和互助,使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技巧。
4.反思与评价的重视
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教师及时、具体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宝贵意见。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具体措施如下:
1.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思学习方法和策略。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及时、具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的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的大小》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案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可能性的大小及其计算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有效实施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确保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规律,尊重事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如体育比赛、彩票抽奖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以悬念、疑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案例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如体育比赛、彩票抽奖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古老的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古老的方程》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表述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5.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掌握解决方程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数学家求解方程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方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分享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方程问题。
(四)总结归纳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总结解古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强调解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检验解的正确性、简化计算过程等。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方程问题时的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5.反思与评价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通过课后反思、课堂分享、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培养他们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2.介绍代入法、消元法等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具体例题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3.讲解方程的解的概念,强调解的意义,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对解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生汇报)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容积和容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五年级下册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章节,它既与之前学习的面积、长度单位知识紧密相连,又为之后理解体积、密度等概念奠定基础。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容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案例中,教师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此外,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
(一)生活化的情景创设
本案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熟悉的容器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感知容积的概念。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启发性的问题导向
1. 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课后总结自己在学习容积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制定目标。
2.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在互评中学会尊重、倾听、交流,提高评价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容积的概念,知道容积是表示物体内部空间大小的量,掌握容积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常用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测量和计算源自并能正确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容积值。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容器容量、比较不同物体容积大小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为学习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2.接着,引入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简便运算的规律,通过具体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规律的含义。
3.然后,结合生活实例,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展示简便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简便运算的实用价值。
4.最后,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简便运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
3.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简便运算技巧。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简便方法,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
3.帮助学生理解简便运算的原理,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简便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便运算的规律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讨论、交流、互助,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沟通,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24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24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24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

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

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χ×2/9÷2/9=6÷2/9χ×=27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6÷2/9=27(人)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6.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6.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总结归纳:在课程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强调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操作、交流等方面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相互倾听的良好品质。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明确运算方法。
4.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以狐狸和葡萄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给出一个数据集合,让学生猜测其中某位同学的成绩或身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作用。
3.结合实际案例,如家庭月消费、班级图书借阅情况等,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等。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4.通过对平均数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
5.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合理性。
2.布置思考题,如“为什么平均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真实情况?”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详细的讲授、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均数的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学会通过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六确定位置》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六确定位置》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5.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3.教师强调坐标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如绘制一个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上标出几个点的坐标;或者让学生找一张地图,尝试利用坐标系确定地图上的某个位置。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基本概念,理解坐标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能根据给定的坐标点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坐标系解决定位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对坐标系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共同提高。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利用坐标系确定位置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中的数学的数学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中的数学的数学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持续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包装盒,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它们的设计与数学有什么联系?”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包装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下册《包装中的数学的数学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计量单位等基本知识后,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仍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包装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教学案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案例围绕包装设计中的面积计算、体积估算等问题,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活化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观察、思考、创新等综合素养,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实用。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包装设计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包装设计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能力。首先,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探究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学软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案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如抛硬币、掷骰子等,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案例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数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本案例以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为主题,结合课程主要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我将采用以下策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5.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布置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此外,作业还要求学生总结解题步骤,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这种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步计算方程的概念,掌握列一步计算方程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求解一步计算方程,得出正确答案。
3.学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建立数量关系,形成方程。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问题打下基础。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针对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如何列出方程并求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梳理一步计算方程的解题思路。同时,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正确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合理建立数量关系等。此外,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水果分配等,让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促进主动学习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凸显团队精神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1.回顾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强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总结快速找到最简分数解的方法和技巧。
3.强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结合生活实际,找一道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何快速找到最简分数解?
3.各小组分享自己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学生已学分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其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对于混合运算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熟练的技能。因此,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人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

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

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本案例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

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2、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

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3、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

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

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

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思考与讨论:教师进一步做好评价工作,提高教学能力,掌控好学生上课时的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