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案例描述】在五年级的一个数学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十位数运算小明和小红在做一道类似的数学题目:“64–39=?”。

小明很快得到了答案:25、但是小红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答案。

案例二:个位数运算小明又提出了一个除了个位数的加法问题:“在个位数的运算中,我们一直在个位数的后面补0,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红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道:“因为如果不补0,我们就无法通过运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和小红对于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明能够很快地得到答案,说明他对于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深入,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

而小红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计算,说明她对于十位数的运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案例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小红的思考。

小红正确地指出了在个位数的运算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在后面补0。

这对于小红来说是一种经验总结,但是她还没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运算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对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有较好理解和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运算;对于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较浅的学生,我们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让他们逐渐掌握运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教授五年级数学中的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 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学问的程度, 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学问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实力。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老师不行避开的要常常思索:自己的教化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当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 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主动思索发觉题目特征, 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化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情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须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 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 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 明显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须要。

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 应当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白德育教化在我们教化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需重视德育教化。

所以数学老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学问, 培育逻辑思维实力和运算实力以外, 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溢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美丽的品质。

”但是, 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 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老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觉, 有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 有喧宾夺主之嫌。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1.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师李老师在一个五年级班级中任教已经三年。

他以自己在数学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运算,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3.1 激发学生兴趣李老师在开始上课前,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他把课本中一些题目的答案粘贴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册上。

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解决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困惑,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他先通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更抽象的问题中。

他还使用了互动的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3.3 引导解决实际问题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他设计了一系列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将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解决所给的问题。

例如,他让学生计算某种水果在超市促销活动中的折扣价,并要求他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不同购买量的总花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能巩固数学运算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李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后,他还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自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李老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明显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们在课后的练习中表现出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甚至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5. 反思与改进虽然教学效果良好,但李老师也意识到仍有改进的空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二)培养学生优良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二)位数例外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四.案例分析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

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

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

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例外、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

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

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

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

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

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晰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

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9篇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1、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

2、培养分析、比较及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归纳的方法,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3分钟)(一)创设情景,反馈预习1、师:课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特征,下面的数你能判断出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即是2的又是5的倍数呢?P:16、24、85、102、138、170、2 的倍数:16、24、102、138、1705的倍数:85、170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70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个位上是02468就是2的倍数。

个位是上0或者5的数就是5的倍数。

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2、看来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

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生: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师: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还看个位数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1、出示学习目标(见学案),生自读目标。

2、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如何实现目标。

【设计意图】交流预习内容,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行合作学习。

二、【自主学习,同伴合作】(15分钟)(一)自主学习,自我感知1、小棒游戏,探究规律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怎么玩呢?(拿6根小棒)找一个同学在这张数位表上随意用小棒摆出一个数,我能马上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

信不信?师:你来!师:为了验证我猜得对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跟我比比速度。

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典型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将围绕五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这是一所城市中心的小学,孩子们来自各个家庭,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尽相同。

班级教师负责五年级数学教学,每周将有四个课时用于数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2.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3.让学生掌握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如小数、分数、比例等,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

三、教学设计1.启发性问题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采用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如果你有60个糖果,你可以将它们分给10个人,请问每个人分几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2.展示性教学教师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将数学知识点以图形、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比如介绍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使用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来对分数的概念进行说明和演示。

3.集体讨论在教授新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并加强学生的互相协助和支持。

4.巩固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纸笔测试、小组竞争等方式进行。

中国式的教学中,每周都会进行考试测验,在巩固性练习方面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弥补和调整。

5.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学到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设计商品价格和促销策略;或者通过实践测量运动员的速度和时间等。

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实践而又有趣味性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拓展性的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本文将对一节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该教学案例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学案例描述本教学案例是在一所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上展开的,主题为"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运用所学的算法正确计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合理,通过将难度逐渐升级的题目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教师注意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和巩固环节,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分为导入、新知讲解、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新知讲解环节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运算规则;练习环节通过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业布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案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投影仪、教学PPT等。

这些资源能够直观地呈现问题和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抽象能力。

三、教学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观察和评价,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能够准确运用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解决各类计算问题。

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在设计中注重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参与其中。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3. 个性化教学教学案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组合作和个人练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和巩固,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3.能够应用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教学难点:应用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引入梯形的概念:梯形是一个有四条边的四边形,且两边平行,而另外两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2.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理解梯形的特征。

3.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梯形,并要求学生给出理由。

二、讲解梯形的公式1.讲解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对每个关键词的含义进行解释,并通过举例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

三、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教师出示一道题目,并让学生通过标注出图形的各边和高,来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答案。

2.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几道类似的实际问题,并在解题过程中逐步理解如何应用公式。

四、探究问题的拓展1.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梯形有关的其他数学知识,如圆、正方形等的面积计算,并与梯形面积计算进行比较。

2.让学生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探索更广阔的数学世界。

五、自主练习1.教师出题或布置课后作业。

2.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自主检查、总结。

六、课堂总结1.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在总结中深化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课后拓展1.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与梯形有关的其他知识,如梯形的旋转、对称等。

2.布置相关拓展题目或作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以梯形面积计算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与梯形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能够应用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探索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一】购买水果小明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消费教育活动,他决定花10元钱去水果店购买一些水果。

水果店提供了以下水果和价格信息:苹果:每斤5元橙子:每斤4元香蕉:每斤3元小明想尽可能多购买水果,他的购买方案如下:1. 小明首先购买了2斤苹果,花费10元。

2. 然后,他又购买了2斤橙子,花费8元。

3. 最后,小明购买了3斤香蕉,花费9元。

小明一共购买了7斤水果,总共花费了27元。

他还剩下了3元。

【案例二】赛跑成绩小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

他报名参加了100米短跑和200米长跑两个项目,并取得了如下成绩:100米短跑:12.5秒200米长跑:26.8秒为了比较这两个项目的速度,我们可以计算他在每个项目上的平均速度。

1. 小明在100米短跑中花费的时间是12.5秒,所以他的平均速度是100 ÷ 12.5 = 8 米/秒。

2. 小明在200米长跑中花费的时间是26.8秒,所以他的平均速度是200 ÷ 26.8 = 7.46 米/秒。

通过计算可知,小明在100米短跑上的平均速度略高于200米长跑。

这表明他在短跑项目中具备更快的速度和爆发力。

【案例三】铺砖面积在学校的庭院里,小明和小红打算铺一块砖来制作一个方砖花坛。

他们购买了一些规格相同的砖块,并且知道每块砖的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

1. 小明和小红测量了花坛的长和宽,得到的尺寸分别为120厘米和80厘米。

根据这些尺寸,我们可以计算花坛的面积为120 × 80 = 9600平方厘米。

2.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每块砖铺设后的面积。

每块砖的面积为30 × 20 = 600 平方厘米。

3. 最后,我们可以计算所需的砖块数量。

将花坛的面积除以每块砖的面积,即 9600 ÷ 600 = 16 块。

因此,小明和小红需要购买16块砖来铺设他们的方砖花坛。

总结:在这些小数的应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明购买水果、小明的赛跑成绩以及小明和小红铺砖面积的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2.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3.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认识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小数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在这个年级,学生们开始接触小数,了解小数的含义以及如何进行小数的运算。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小学五年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应用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案例一:小明的小数排位赛成绩分析小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小数排位赛,其中涉及到小数的比较。

小明获得了一个小数成绩0.75,而其他参赛同学的成绩有0.6、0.8、0.72等。

小明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的成绩与其他同学相比是否好。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小明对小数的比较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并提供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小数比较的规则。

例如,可以利用数轴来进行比较,鼓励学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形式进行比较。

案例二:小华的小数运算困惑小华在学习小数的加减运算时遇到了困难。

他计算了一个题目:0.9 - 0.12 = 0.78,结果却与答案不符。

小华不了解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计算小数的减法。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华对小数运算的规则理解不够。

为了帮助小华和其他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示例和图形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减法运算是从小数的整体中减去部分,从而得到减法运算的结果。

此外,老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小数的减法进行解决问题。

案例三:小李的小数应用困难小李在应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解答时遇到了困难。

例如,他在解决一个关于距离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地将小数应用到计算中。

对于小李和其他类似情况的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改进建议:1.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安排小数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和辅导。

2. 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实际应用练习,例如将小数应用到日常距离、时间等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深化对小数的理解。

教研组活动教学案例分析(3篇)

教研组活动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教研组活动。

本文将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一次活动为例,分析教研组活动的教学案例。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包括一名组长和4名教师。

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三、案例描述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前研讨、课堂展示和课后反思。

1. 课前研讨在课前研讨环节,教研组成员共同学习了《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相关理论,并针对五年级数学教材中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过讨论,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2. 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环节,由组长担任主讲教师,进行了“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探究式教学示范课。

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蛋糕、水果等,引出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如:如何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如何表示其中的一份?(3)总结环节: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3. 课后反思在课后反思环节,教研组成员对本次探究式教学示范课进行了点评。

大家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

(3)探究过程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同时,教研组成员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1)在探究环节,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的关注。

(2)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教案案例赏析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教案案例赏析

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教学质量和教案的编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的关键因素。

而其中较为复杂的方程教学,更是需要注意教学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小学五年级《稍复杂的方程》教案案例。

一、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并应用简单等式、不等式及方程式的解法;(2)把日常所用的问题转化为代数式;(3)学生能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解法为代入法、消元法、图法);(4)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2)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3.教学策略(1)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2)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4.教学方式(1)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成效。

(2)演讲讨论法:学生通过演讲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实际操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5.教学内容(1)简单方程式的解法(2)日常问题的代数式表达(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在讲解方程式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今天上课我们来破解一下数学的谜题吧!在一块饼干上,有三只小红鸟、四只小蓝鸟,它们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假如一只小蓝鸟等于一只小红鸟,那么这一块饼干上共有几只小鸟呢?2.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数学方法解决,让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标记等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3.教师解读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解读,通过数学公式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式的作用。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场景化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将问题具象化,更容易理解,更能够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1. 引言小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引导和指导。

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小数加法与减法》为例,分析小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小数加法与减法》主要涉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小数的加法、减法和混合运算。

有一道典型的例题如下:题目:计算:0.24 + 0.16 - 0.08。

针对这道题目,小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1) 对小数的理解不深刻:小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能对小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容易混淆小数与分数的概念。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导致计算错误的情况。

2) 运算符号的使用不当:小学生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可能会出现对运算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如忘记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运算规则,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3) 拆分难度较大的题目:对于像上面的例题一样,多步骤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可能会让小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分步计算,尤其是在减法时借位的情况。

3. 解决方法为了帮助小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1)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小数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针对小学生容易混淆小数和分数的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区分小数与分数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概念出发,逐步引入小数的概念,巩固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3)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讲解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和技巧,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例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步计算,理清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案例分析一、学情分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与减法》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以及应用。

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对小数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综合运用。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概念,并能够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案例以下是一个小数加法与减法的教学案例分析:案例内容:小明买了一本书,价格是13.5元,又买了一张CD,价格是8.25元。

请计算小明所需支付的总金额。

教学思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明白所给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小数的加法运算来解决。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导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如何进行小数加法运算。

接下来,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使用“补零法”进行小数加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加法过程。

老师可以通过封装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小数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小数加减法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精准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3篇)

精准化教学实践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精准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精准化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数学课堂为例,分享精准化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学生人数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

学生整体水平较好,但个体差异明显。

案例目标:通过精准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通过观察、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以下几类:(1)优秀生: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2)中等生:学习成绩一般,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3)后进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

2. 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制定以下个性化教学方案:(1)优秀生: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2)中等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后进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施精准化教学(1)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讲解内容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个性化辅导:针对后进生,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 教学评价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效果。

四、案例成果经过一学期的精准化教学,取得了以下成果:1. 学生整体成绩提高:五年级数学平均成绩从85分提高到90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1)6+6+6=6×3二、新授:1、出示题卡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3×=++==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三、涂一涂,算一算(1)2个3/7的和是多少?(2)3个5/16的和是多少?四、练习巩固1、5个3/8是多少?2、4个2/17是多少?3、6个3/25是多少?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5/16×3=5×3/16=15/16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

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

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

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
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

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

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

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

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

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

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

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

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

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

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加减。

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思考很有见地。

刚才大家靠自己的智慧发现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不同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计算另外两道算式。

(学生都选择第3种算法)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
六.实践反思。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选中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

调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
论,合作交流。

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富有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问题,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泫.
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编辑”生活,教师把生活情境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道题去做,但是,当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

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