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48(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s(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课程性质: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属于法律史学的围。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一些重要的学派思想和价值理论,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各种法律思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服务。

(六)教学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容、本质、特点、作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规律。

教学容也是围绕着中国法律思想的研究对象的展开的,对历史上的重要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有价值的理论和主着重理解。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八)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考试卷面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奴隶制时代的法律思想教学要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神权法和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的容和神权法思想的变化,以及周公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容:第一节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第二节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一、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考核要求:1、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1.1夏代的神权法思想(识记)1.2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识记)2、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2.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识记)2.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领会)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教学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案

◎这种方法论在现代中国也是泛滥成灾。如果以此 方法论来面对中国的法律思想的历史,则差不多 全面黑暗,那也不叫“学习”而称为“批判”了。 ◎如“无子休妻”、“同姓不婚”的法律思想。 (二)可取之“语境论” ◎借用朱苏力的概念。2000年《中外法学》第1期 《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遗憾的是并未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语境论的主旨:强调从当时的语境出发来研究当 时的历史。即以古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来看 待历史事物。对古人不会太多的苛求,而会给予 同情。历史之物会以一个合理的图景而展现,都 是理性的选择。
五、周代“礼治”思想:神权法思想在 人际间的一种充分表达,更具系统性。
(一)礼的起源:祭祀仪式的格式化。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巫, 舞也”→人们祭祀的功利性和鬼神的世俗 性(也要物质和精神享受)。 ◎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祭祀就是人们用钞 票贿赂鬼神。
(二)礼的根本意义:以符合神的意志来规 划人们的言行。 ◎“天眼”的神秘力量。 (三)周公制礼的含义及意义。 (四)礼的内容:以亲亲、尊尊为核心。 “在家孝于亲,在国忠于君” (五)礼治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 夫” ◎一个等级有序的社会,才是一个和 谐的社会。
◎对国人暴动的简单评价 1、一次成功的政变。部分贵族显然参与。 2、目的仅是推翻暴君,而不是某人想篡位。 3、“国人”在政治中的作用。 (国人多数是与贵族有宗法或血缘关系的士阶层, 有参政议政权。与国人相对应的是野人) 4、国人暴动与后代农民暴动的区别。 (理性暴力与非理性暴力的区别) 5、与古希腊、古罗马的贵族民主制有相似之处。 (君主如果违背职责,贵族和国人有罢免他的权力。 有人说当时周是“契约国家”的雏形)
(七)宋至清:理学兴起,从而完成了从具 象到抽象、从形体化到哲理化的提升,神 权法思想达到全面的完善,一直到清末。 ◎咸丰年间太阳边有黑气,时值太平天国革 命高潮之时,皇帝遂下罪已诏。乃至到了 光绪时期,以天象来预决法律之事的观念 依然浓厚。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精品课件
三、 “隆礼重法”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一)“隆礼” 礼的作用: 1、“养”——“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待)而长,是礼之 所起也。” 2、“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 轻重皆有称者也。”
精品课件
“宽猛相济” 《左传》郑国多盗,郑国的统 治者出兵尽杀之,孔子听说之后称赞说:“善 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 和”。
德与刑相比,强调德
1、刑罚与德、礼比较德礼是根本。
2、从刑罚与德治和礼教的效果看,“礼之教 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 自知。”
精品课件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法律思想的的特点及其演变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一、礼治论 二、德治论 三、人治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一)“仁”的多重含义 “爱人”——基本原则 “爱人”的层次: 1、“亲亲”——亲疏的层次——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2、“尊尊”——等级之分——“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仁”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孝、忠、礼等。 (三)“仁者”的修炼
精品课件
(二) “重法” “法者治之端也”,“治之经,礼与刑”。 1、主张制定公布成文法,使天下皆知。 2、“信赏必罚”赏必当功,刑必称罪,反 对赏不当功,刑不当罪。 3、同意对于“暴恶”的人施以严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三、“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精品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学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学

发展历程
起源期
夏商周时期,法律思想 初现,以“天罚”、“
神判”为主要观念。
发展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法家、儒家、道家等学 派兴起,法律思想多元
发展。
成熟期
唐宋时期,法律思想体 系化,礼法合治、律令
并行。
转型期
明清时期,西方法律思 想传入,传统法律思想
受到挑战。
主要特点
01
02
03
04
礼法合治
礼与法相互融合,共同维护社 会秩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当代法律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法律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现需要加强法 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 的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利益。
基础。
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要点一
总结词
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深受西方影响,同时保持着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的特色。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流派, 如国家主义法学、实用主义法学等。这些思潮和流派在引 进西方法律理念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反 思和扬弃。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在实践中表现为制定新法 典、改革司法制度、推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法 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法律思想
制定《唐律疏议》,强调法律的统一和公 平,提倡“以法为治”。
03
近现代法律思想
晚清的法律改革
总结词
晚清法律改革是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 当制度遭遇思想共20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 当制度遭遇思想共20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 当制 度遭遇思想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04
当代法律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
导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
0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体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点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 重要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对世界法律思想的影响
丰富了世界法律思想的多样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为世界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和多 样性做出了贡献。
提供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对于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强调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启示我们,法治建设必须以法治精神为核心,注重培养人们的法 治观念和意识。
指出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表明,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的,现代法治建设应当注重法律与道德的 协调发展。
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帮助我们更好 地应对现实中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挑战。

第一讲:导学

第一讲:导学

四、学习方法
三个结合+记忆 1、与中国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与中国法制史结合起来。 3、与人物的阶级立场结合起来。 4、理解记忆
消极因素: 人治观念、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 重刑法轻民法,司法行政合一、义务本 位等。
2、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为了总结 历史经验,提高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的自觉性。
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好传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

的道路
三、学习目的4个
1、批判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遗产,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服务。
积极因素: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重视德化、重视犯罪预防、主张的德刑相结 合、德主刑辅、反对酷刑滥罚、轻罪重刑等。 法家:商鞅、韩非 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 事断于法、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肃性、统 一性和稳定性;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等。
中国 法律思想史
主讲人:郑双玲
导言
明确三个问题 1、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学习线索 3、学习方法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 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 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 律理论和观点。
1、法律思想不同于法律和法制 中国法律思想是与中国法制史关系密切: 研究对象不同:制度;思想 联系: 法律制度的形成,总有一定的法律思 想为指导。 法律思想的体现往往在一定的法律制 度中。
2、法律思想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 思想等有紧密地联系,甚至融为一体。 3、各学派及相互斗争,又相互吸收。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8.法史网9.中国法律文化网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 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 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 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 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 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 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刑与战争是分不开的 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是中华文明发生发 展的主要契机。征讨反叛的部族、征服未归顺 的部族,即所谓“大刑用甲兵”。频繁的军事 征伐既确立了一套实施军法大刑的规范,又带 动对本部族内部成员惩罚方式的发展。以惩罚 为核心的刑法观念和制度在法律发展中居于首 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立法主体 :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法典 中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以刑法为 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 的相关规定。 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 级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打击面。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 是难能可贵的。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 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由纯重神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 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还 ‚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 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 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 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 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 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 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 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 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 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编总论前言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明的一部分1、什么是文化在本质意义上说,文化作动词理解,文化是人类向文明方向变化、转化的过程或趋势。

现在基本上作名词理解,即人类向文明方向变化、转化过程或趋势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智力成果。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文化的分类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五层次说,即分为物质、体制或制度、行为习惯、精神、思想、心灵、心性七层次。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华民族向文明方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全部知识和智力成果的一部分知识的分类1、横向分(1)三分法①人文社会科学A、人文科学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

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B、\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问题。

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②思维科学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

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A\逻辑思维(左脑,西方人发达)B\形象思维(右脑,东方人发达)C\辩证思维(中脑,(西方人发达)D\直觉思维(心、东方人发达)E\悟性思维(心中心,东方人发达)③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活动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活动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学分:3 学时:48适用对象:学术型法学理论专业硕士课程性质:学位课考试方式:论文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以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作为研究对象。

理论性强是其最大特点。

本课程旨在揭示法律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和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和规律。

要求通过发掘、研究、总结和批判继承我国丰富的法学遗产,以达到“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3学分,总课时为48。

其中,讲授48课时。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导论(3课时)一、什么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9课时)本讲重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难点为: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

第一节夏、商、周的法律思想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夏、商的法律思想,重点掌握西周的法律思想。

一、夏、商的“天罚”思想二、西周“以德配天”思想(一)“礼治”思想(二)“德治”思想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

一、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二、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二讲封建时代的法律思想(21课时)本讲重点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难点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酝酿和确立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嬴政和李斯的“法治”思想;掌握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一、嬴政和李斯“事统上法”的“法治”思想二、董仲舒的法律思想(一)“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二)“春秋决狱”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一、“礼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针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丘睿的法律思想,掌握朱熹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第三、“礼法合治”形态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相反相通, 具有同一性。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来 说,离开了礼治便无法调整宗法伦理关系, 从而失去统治的支柱;离开了法治则无法 对付民众的反抗和内部对抗性的矛盾。因 此,当法治在实际政治中破产之后,礼治 又应运而生,二者互相结合。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法治”形态 这一思想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战国, 定鼎于秦代,破产于汉初。作为法家的 口号和学说,它由李悝开端,商鞅奠基, 韩非总其成,李斯推向极端。

法治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产物,自形成 之日便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并以刑罚的运 用作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礼治的 对立面,其内容、形式、性质以及理论基础都 与礼治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作为传统法律文 化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与礼治存在 着因果关系,是以礼治文化的存在与衰落为前 提的。如它否定礼治的宗法性,又肯定其等级 性;他的“以法治国”,“奉法者强”的结论, 是在剖析“为政以德”、“教以人伦”的无效 中得出的 。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第一、“礼治”形态 作为一种思想,礼治开始于殷商,盛行于西 周,衰落于春秋。它建立在土地的“王有”的 基础上,是“王权天授”的神权政治和“家国 一体”的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贵 族统治集团的道德和法律统一体。它对于维护 殷周奴隶主的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 要的历史作用,在春秋时期,它又成了社会发 展的严重障碍而不断分崩离析。
(二)什么是法律思想史
人类对法律现象认识的发展史,也是法律 理论(学说)进化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关于
法的理论思维的科学。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导言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讲导言

杨鸿烈曾将其分为四个时代:
第一、萌芽时代(殷周) 第二、儒墨道法诸家对立时代(春秋战国)
第三、儒家独霸时代(汉至清)
第四、欧美法系侵入时代(1902年——)(杨鸿烈:
《中国法律思想史》)
吴经熊:大致唐以前的法律思想可分作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礼治时期——法律和道德混合时期 (公元前五世纪以前);第二时期——法治思想— —法律和道德分离时期(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 末叶);第三时期——礼法调和之思想——法律和 道德重合时期(前二世纪至后七世纪)(吴经熊: 《唐以前法律思想底发展》,《法律哲学研究》)
本课程知识内容把握之关键
1.熟知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各个学派及思潮的代表人物, 掌握他们的基本法律观点与主张,并了解其所产生的 影响。 2.在熟知史实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法律思想 的特色,抓住正统法律思想形成、发展、定型、僵化 及其衰败的全过程这条线索。掌握社会转型期春秋战 国与近代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代表
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作用、 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规律。(即个人思想与时代 思想) 夏商周——奴隶社会法律思想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封建社会由初期 到逐步成熟 宋元、明清——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经:收录儒家“十五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书、
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等10个大类 史: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 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 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个大类 子: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兵家、 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 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育对学生之要求: 大学教育对学生之要求:
(1)教育之目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之目的: 最重要的条件: (2)最重要的条件:独立思考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 国家的权利。 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 胡适) 的!”(胡适) 权势之外、之上应有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 权势之外、之上应有独立的是非判断标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在所有赋给人的东西中,良知是最公平地赋予人的。”(笛 在所有赋给人的东西中,良知是最公平地赋予人的。 卡尔) 卡尔) 圣贤与豪杰
2、邮件答疑: 、邮件答疑:
liqch@
3、本课程公共邮箱 、 用户名: 用户名:zhgflsxsh@ 密码: 密码:flsxsh
我县根据群众举报,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后发现,江苏太 我县根据群众举报,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后发现, 湖新仓镇同兴村中屋组18户周姓农民,在未经合法批 湖新仓镇同兴村中屋组 户周姓农民, 户周姓农民 准的情况下,在农田中兴建祠堂 严重违反了《 祠堂, 准的情况下,在农田中兴建祠堂,严重违反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引发了周边不稳定因素。县国土局和新仓镇党委、 引发了周边不稳定因素。县国土局和新仓镇党委、政府 多次上门劝阻,并下达了停建通知书,但该组极少数村 多次上门劝阻,并下达了停建通知书, 民对此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在当地造成了恶劣影响。 民对此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在当地造成了恶劣影响。 清早,由国土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执法队, 清早,由国土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执法队, 对我县新仓镇同兴村内非法占用农田、 对我县新仓镇同兴村内非法占用农田、违规建设的祠堂 依法依规实施了强制拆除……此次联合执法行动,充分 此次联合执法行动, 依法依规实施了强制拆除 此次联合执法行动 展示了国法比天大的普通道理;更同样有力地说明了法 展示了国法比天大的普通道理; 律神圣不可侵犯。 律神圣不可侵犯。 (/bbs/archiver/?tid499.html )
何谓“大学” 何谓“大学”?
古之大学: 古之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大学》) 古之小学:古代语言文字之学+洒扫 应对、 洒扫、 古之小学:古代语言文字之学 洒扫、应对、 进退之仪节 古之中学:与“西学”相对 古之中学: 西学”
导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二、学习态度 三、学习方法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中国法律思想史” 1、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的 学术简史 何为“传统中国” 2、何为“传统中国”? 何为传统中国的“法律” 3、何为传统中国的“法律”和 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
1、 本课程的学术简史
教师与教材
教师: 教师:
(1)尽心诚意 照着讲” 接着讲” 冯友兰) (2)“照着讲”与“接着讲”(冯友兰)
教材——课堂上最常用的参考书 课堂上最常用的参考书 教材
李贵连、李启成著《中国法律思想史》 李贵连、李启成著《中国法律思想史》,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0年版 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对教材的态度: 对教材的态度:在不妨碍独立思考的情况下 参考
1、 本课程的学术简史
杨鸿烈于1936年撰写成的《中国法律思想史》 杨鸿烈于1936年撰写成的《中国法律思想史》 1936年撰写成的 是本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 是本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 分期:殷周萌芽时代、 分期:殷周萌芽时代、儒墨道法诸家对立时 代、儒家独霸时代和欧美法系侵入时代 特征:根据思想派别之差异, 特征:根据思想派别之差异,而非个别人物 思想之异同, 思想之异同,将中国几千年来占支配地位的 法律思想变迁之轮廓勾勒了出来, 法律思想变迁之轮廓勾勒了出来,在中国法 律思想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律思想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010年 2010年7月15日云南昭通中院经审理查明判处以强奸罪、故意 15日云南昭通中院经审理查明判处以强奸罪、 日云南昭通中院经审理查明判处以强奸罪 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李昌奎死刑 死刑。 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李昌奎死刑。 2011年 日云南高院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 2011年3月4日云南高院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 李昌奎死缓的终审判决。( 自首”情节) 死缓的终审判决。(“ 李昌奎死缓的终审判决。(“自首”情节) 2011年 22日云南高院再审改判李昌奎死刑, 日云南高院再审改判李昌奎死刑 2011年8月22日云南高院再审改判李昌奎死刑,最高院终审判 决核准。 决核准。
(3)此身、此时、此地(朱光潜) 此身、此时、此地(朱光潜) 得意忘言” 过河拆桥” (4)“得意忘言”与“过河拆桥”
“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 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 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 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 哪里还有足够的力量能做一个诚实人, 呢?哪里还有足够的力量能做一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 样就显出什么样呢?”( 《歌德谈话录》,朱光潜翻 样就显出什么样呢? 歌德谈话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7页 1978年版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7页) 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 “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 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 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 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歌德 谈话录》,第18页) 谈话录》 18页
云南高院新闻发言人赵建生表示: 在李昌奎这个案子中, 云南高院新闻发言人赵建生表示:“在李昌奎这个案子中,不存在法 院和法官徇私舞弊、偏心的情况。 这起案件的判决, 院和法官徇私舞弊、偏心的情况。” “这起案件的判决,是经过审 判委员会委员表决的。 也就是说,省高院审判委员会有27名委员, 27名委员 判委员会委员表决的。”也就是说,省高院审判委员会有27名委员, 凡是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审委会讨论,必须要过半人数表决同意, 凡是死刑案件必须经过审委会讨论,必须要过半人数表决同意,才能 最终下判决。换言之,至少要有14个委员同意才能确定。 所以, 14个委员同意才能确定 最终下判决。换言之,至少要有14个委员同意才能确定。“所以,二 审的改判不是合议庭或是某个法官就能决定的, 审的改判不是合议庭或是某个法官就能决定的,是通过审委会集体的 讨论认定的。 讨论认定的。” 问题: 问题: 为什么云南高院的二审判决引起舆论哗然? 为什么云南高院的二审判决引起舆论哗然? 舆论与受传统法文化影响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 舆论与受传统法文化影响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 从死刑存废之争思考法律和司法的作用及其限制? 从死刑存废之争思考法律和司法的作用及其限制? 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立法者或司法官员? 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立法者或司法官员?
第一讲 中国法律思想史·传统” “中国法律思想史·传统”导论
讲授者: 讲授者:李启成 北大法学院副教授
本课程答疑
1、当面答疑: 、当面答疑:
地点在办公室(陈明楼205房间,电话62766079),时间周五下午两 62766079), 地点在办公室(陈明楼205房间,电话62766079),时间周五下午两 205房间 点半到四点半; 点半到四点半;
李昌奎案:李昌奎在2009 2009年 16日将同村的 日将同村的19 李昌奎案:李昌奎在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19
岁少女王家飞及其3岁的弟弟王家红残忍杀害。 残忍杀害 岁少女王家飞及其3岁的弟弟王家红残忍杀害。
5月16日李昌奎在王廷金(王家飞父亲)门口遇到王家飞(18岁)及 16日李昌奎在王廷金(王家飞父亲)门口遇到王家飞(18岁 日李昌奎在王廷金 其弟王家红( ),李昌奎以两家的纠纷同王家飞发生争吵抓打 李昌奎以两家的纠纷同王家飞发生争吵抓打, 其弟王家红(3岁),李昌奎以两家的纠纷同王家飞发生争吵抓打, 抓打过程中李昌奎将王家飞裤裆撕烂, 抓打过程中李昌奎将王家飞裤裆撕烂,并在王家厨房门口将王掐晕后 实施强奸。王家飞在遭到李昌奎的强暴后被其使用锄头敲打致死, 实施强奸。王家飞在遭到李昌奎的强暴后被其使用锄头敲打致死,并 随后被拖至内屋, 随后被拖至内屋,懵然不懂年仅三岁的王家红被李昌奎倒提摔死在铁 门门口,并随后将姐弟二人用绳子把脖子勒紧, 门门口,并随后将姐弟二人用绳子把脖子勒紧,李昌奎在制造血案之 后逃离现场。 天后逃至四川省普格县时向城南派出所投案自首。 后逃离现场。4天后逃至四川省普格县时向城南派出所投案自首。
1、 本课程的学术简史
《历代刑法志》,中华书局,1988年。(丘 历代刑法志》 中华书局,1988年。(丘 汉平) 汉平) 刑名之学,起于周季, “刑名之学,起于周季,其术为盛世所不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 取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 兹所录者略存梗概而已,不求备也。 尚,兹所录者略存梗概而已,不求备也。” 纪晓岚: 四库全书总目》 卷八十二)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二)
传统学术分科: 传统学术分科:
经、史、子、集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义理、(经济)、考据、 义理、(经济)、考据、辞章 、(经济)、考据
西方学术分科: 西方学术分科: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1、 本课程的学术简史
一个民族对自己有信心时, 一个民族对自己有信心时,一般人便从好的 方面去看自己的历史; 方面去看自己的历史;对自己的民族失掉信 心时,一般人便从坏的方面去看自己的历史。 心时,一般人便从坏的方面去看自己的历史。 徐复观) (徐复观)
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社会背景:家族、 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社会背景:家族、婚姻和 阶级 巫术、 巫术、宗教和儒法两家思想及其关系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