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eadc9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5.png)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指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网络消费合同的成立和履行、虚假宣传广告的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网络消费合同的成立和履行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法》,网络消费合同可以通过点击确认、上网登录、短信确认等方式成立。
在合同履行方面,网络商家应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保证商品质量、履行售后服务等义务。
同时,网络消费者也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商品或服务的费用。
其次,虚假宣传广告也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中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根据我国《广告法》,虚假宣传广告是指虚构事实,以欺骗、误导或者引诱方式进行推销的广告。
网络消费者如在购物过程中遇到虚假宣传广告,有权要求商家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赔偿损失。
同时,网络平台运营商也应加强监管,对虚假宣传广告进行审核,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个人信息保护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地址等。
网络商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并明确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情况。
同时,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网络商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消费者维权途径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环节。
针对网络消费中出现的纠纷和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维权,例如与商家协商解决、投诉到相关部门、通过消费者协会等。
同时,网络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例如通过起诉、申请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到网络消费合同的成立和履行、虚假宣传广告的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消费者维权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关于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f1f76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f.png)
关于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建议如今团购、网络购物等网络消费在不经意间蓬勃兴起,它的出现是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消费者日益增长你的消费需求的必然结果。
网络消费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怎样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XX区为例,2021年有关消费者投诉举报案件数量为4822件,2022年为5274件,其中网络消费者维权案件占比约30%,同比增速超过80%。
一、投诉举报热点问题分析网络交易涉及到许多环节,包括商品质量、交易安全、物流配送等方面,其中投诉问题占比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售后服务(12.12%)、产品质量(10.61%)及虚假宣传(10.32%)。
其中针对虚假宣传方面的举报中疑似职业投诉举报人占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商家习惯使用绝对化用语进行宣传或夸大产品功效来误导消费者。
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商家不履行“三包”义务,发货数量不对,消费者长时间收不到货物,商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商家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消费者的维权要求等。
笔者对此分析认为,导致导致网络零售中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监管不力:网络零售平台数量庞大,监管难度较大。
加之一些监管部门监管意识淡薄、执行不力,导致某些网络零售平台在商品质量、交易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却能够长期存在。
(二)商家行为不当: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采用虚假宣传和欺骗手段,或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来获取高额利润。
同时,在售后服务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拒绝退款、售后服务不到位等。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一些消费者在进行网络零售时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不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容易受到商家的欺骗和侵害。
综上所述,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监管不力、商家行为不当、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
二、网络零售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一)加强网络交易行业的监管力度。
最新-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精品
![最新-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9284e9365ce050876321370.png)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张雨林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400万迅速增长到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易市场,成为一股迅猛的潮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但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如网络购物的侵权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其中对2和2交易中的投诉占大部分。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涉及互联网的投诉达7189起,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963%,增幅居各类投诉的首位。
事实上,网络销售坑骗消费者事件的实际发生数要远远高于这一数量,因涉及金额不多或不法商家无迹可寻等各种因素,多数消费者放弃投诉的权利。
如此众多的网络欺诈必然导致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失去信任与信心。
因此,在尊重网络交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法律及相关层面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种2、2、2,其中2模式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是毫无争议的。
值得探讨的是2、2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也没有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进行说明。
根据国家标准局《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的界定,可以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
而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若单位购买生活资料最后也是由个人生活消费而使用,那么该单位和集体是属于消费者权益法保护范围的。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单位、集体或者组织是否构成消费者的主体值得商榷首先,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将消费者定位于个人。
从目前法学理论界的观点和世界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惯例看,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只限于个人,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是,消费者是指那些从经营者处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定义为,非出于商业、买卖、职业目的而缔结合同的任何自然人。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34be69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4.png)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互联网消费也变得愈发频繁。
在进行互联网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相关部门都在不断加强对互联网消费者的保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首要保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各国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并不断修订和完善。
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明确了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过程中的权益和责任。
还建立了一系列与互联网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美国,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例如《电子签名法》、《电子交易法》等,并建立了专门的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等。
这些法规和机构的设立为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中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维权途径的完善和便利在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维权途径的完善和便利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投诉、在线协商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各国的相关部门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维权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维权渠道。
在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的12315热线和网络投诉平台进行维权。
这些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维权途径,使得消费者在遇到互联网消费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三、消费者教育和意识提升消费者教育和意识提升是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环节。
只有当消费者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和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媒体都在加强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教育,并提升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
在中国,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向消费者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f677dd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7.png)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网购、在线支付、网络娱乐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消费也成为了人们消费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消费方式相比,网络消费具有便捷快速、选择多样、价格透明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网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原因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1.信息不对称在网络消费中,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很难获取产品的完整信息。
有些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受到欺骗。
2.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购买商品往往不能亲自检查,容易出现商品质量问题。
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消费者购买到质量不合格的商品。
3.虚假广告一些商家为了提高产品销量,在广告宣传中使用虚假信息或者修图等手段来夸大产品的效果,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出现偏差。
4.售后服务不到位网络消费往往存在着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商家因为客户无法面对面交流,对售后服务忽视,导致消费者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5.个人信息泄露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消费者需要输入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商家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活动,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的后果。
1.监管不到位目前网络消费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商家存在侥幸心理,忽视消费者权益,开展一些不法经营活动。
3.消费者权益意识淡薄一些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强,对网络消费中的风险认识不足,容易陷入一些购物陷阱中。
4.企业自律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的经营行为。
5.法律法规的滞后目前关于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还相对滞后,一些新兴的问题尚未被纳入法规范围,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和商家的钻空子。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97704e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8.png)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网上订餐等种种便利的网络消费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与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怎样的损害?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展开讨论。
一、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受到的损害1. 不合格商品:在网络消费中,有一些商家为了图利,会销售一些质量不合格或假冒伪劣商品。
因为网络消费具有一定的不可见性,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或者手感来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因此容易上当受骗。
2. 虚假宣传:网络上有一些商家会通过虚假宣传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例如夸大商品的功效、使用效果等。
消费者根据虚假宣传购买了商品之后,发现实际商品与宣传差异很大,权益受到了侵害。
3. 侵犯个人信息:在网络消费中,因为涉及到个人信息的输入和存储,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黑客攻击、病毒植入等手段,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和身份信息的被盗用。
4. 售后服务缺失:一些网络商家在售后服务方面并不周全,有的甚至可能存在不尽责的情况。
当消费者碰到商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时,往往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当完善相关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消费领域的监管力度。
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网络经营主体的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流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慎购物,不轻信虚假宣传,不在不安全的网络平台输入个人信息,并且保留好交易记录和相关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3. 强化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商家的信誉和资质审查,加大对网络不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4. 改善售后服务:网络商家应当加强对售后服务的管理和投入,在购物过程中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做好售后服务保障,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安心和信任。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ca5fe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a.png)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物、订餐、预定旅游等,网络消费市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网络消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费者权益问题。
因此,加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1. 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普遍存在网络消费虽然具有便捷、实惠等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瑕疵。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经营者使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虚假评价等手段迷惑消费者;有些经营者存在配送服务不及时、售后服务不负责等问题;还有些经营者为了牟取私利,假冒国家机关、知名品牌等诈骗消费者。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心情,甚至使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了很大的挑战。
2.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在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国相关法规已经很齐全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仍存在。
首先,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益,对权益的保护也没有足够的意识。
其次,在消费者受到侵害时,维权成本高、维权流程复杂,有些消费者由于维权难度大、效果差而选择被动接受,这对于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很大的困难。
最后,一些经营者存在种种行业乱象,难以监管。
以上问题,都导致了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加强。
二、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1. 法律责任的明确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是企业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营者往往利益优先,而不是看重消费者的权益。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被侵害,法律责任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应对其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承担质量、安全、效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责任。
当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应承担法律责任。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d8dc25e2bd960590c67738.png)
者在网上订购货物之后, 商品迟迟不能送到, 即使货送到了, 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时常出错, 这些行为都侵害了消费者的 合法权益, 成为网络环境下消费活动发展的障碍, 同时也对消
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推动
传统交易模式相比, 一方面, 网络环境下的交易节约成本, 提
高效率, 使消费者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消费过程, 然而, 另一方 面, 网络交易的虚拟化、 信息化却也成为了消费者维权道路上
不可忽视的障碍, 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 益保护的新挑战。
人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一方面, 网络带给人 们便捷、 丰富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信息, 网上交易量在不断增
利。即网络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一样享有《 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 规定的九大权利, 但网络环境下交易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
存在一些特殊规则。网上交易不是面对面交易, 消费者看不 到实物, 只能通过文字描述、 图片等广告或宣传订立合同, 既 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 更没有验货机会。在经营者没有充分 公开信息时, 常常会导致消费者误解, 甚至受到欺诈。在网络
第 5期 ( 第 8 总 4期 )
2 1 年 9月 01
山西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J un l fS ax do& T ies o r a h n i o Ra i V Unvri
No. 5
Sp 2 1 e . 0l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活动给国家 产业带来了机遇和发展, 有着良好的前景和趋势, 正在改变着
购买, 两者都是一种交易行为, 在满足着消费者生活需要的同
时, 也满足着商家营利的目的。但它们不同的是由于技术进 步带来的方式与手段的差异。网络交易的主体是电子化的企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f9a9963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e.png)
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网络消费者在享受便捷购物体验的也面临着诸多消费风险和权益受损的问题,如虚假宣传、侵犯隐私、虚假销售、交易陷阱等。
为了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确保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护。
一、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互联网购物便捷快速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参与,网络消费市场的规模日益庞大。
网络消费所涉及的交易链条更加复杂,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多。
虚假宣传、虚假销售、侵犯隐私等问题屡见不鲜,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损失。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无形性给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保护好消费者权益成为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虚假广告宣传问题严重。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将商品宣传得好听、可信度高,而实际商品质量却不尽如所述。
交易安全风险增加。
网络支付、账号盗窃等风险在网络消费中屡见不鲜。
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在购物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来完成交易,个人信息泄露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得到强化和落实。
三、加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应对措施为了加强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完善法律法规。
各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网络消费市场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加强行业自律。
各类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审核商家资质、杜绝虚假宣传、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再者是完善投诉渠道。
建立健全的网络消费者投诉与维权渠道,让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有获得及时帮助和保护的机制。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6276dc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b.png)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购买商品和享受各种服务。
随着互联网消费的不断增长,消费者的权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越来越频繁。
一些互联网平台未能很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管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在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提高销售量,经常使用夸大宣传和虚假广告来误导消费者。
这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虚假广告和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对广告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
在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退款和售后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购物的特殊性,消费者常常无法亲自查看和试用商品,因此退款和售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互联网平台和商家对退款和售后服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和周到,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和损失。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退款和售后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对不履行退款和售后服务义务的企业予以处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权益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互联网消费的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68c0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4.png)
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分析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消费者购物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消费转变为线上消费,这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便捷和多元化的购物体验。
然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促进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和认可度,增强市场的运作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推动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重要引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能够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规范化和良性竞争,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必要手段。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容易受到侵犯,保护消费者权益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泄露和隐私泄露的风险,维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还面临诸多问题。
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在传统的线下消费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直接与商家或服务提供商协商解决问题,但是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可能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商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维权的难度。
缺乏有效监管和制度保障。
在电子商务领域,因为跨地域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很难进行有效地监管,制度保障不足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
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频发。
在电子商务中,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比较常见,因为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骗上当。
制约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和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电子商务特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的权益和责任,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e73cb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1.png)
浅析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购物、在线支付、数字产品下载等行为都成为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如何保障消费者在互联网消费中的权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信息不对称。
在互联网上,卖家的信息更容易被传播,而买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使得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往往缺乏全面的信息和选择权。
二、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在互联网上,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十分普遍,很多商家通过夸大产品功能、虚假宣传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三、消费维权难。
互联网消费通常跨地域、跨平台,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往往面临着维权难的困境,很难找到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四、个人信息泄露。
在互联网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往往面临泄露的风险,由此带来了身份盗用、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一、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对卖家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制度,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产品信息,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
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完善。
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领域的法律保护和监管,对于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进一步健全。
三、建立多元化的消费者维权方式。
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消费者维权机制,包括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消费者维权机构,拓展消费者维权的途径,提高维权的效率。
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规范企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行为,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隐私。
在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政府应积极加强对互联网消费市场的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商家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打击。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7fee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4.png)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消费也愈发普及。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消费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如网络诈骗、虚假广告、侵犯个人隐私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因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消费的特点和其所面临的风险。
网络消费不仅具有便捷、快速、跨地区等优点,而且还具有隐蔽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这些都为网络消费中的欺诈、虚假宣传等问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例如,电商平台上的一些商家虚假宣传诱惑顾客购买,但实际商品与宣传不符;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数据,进行非法活动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消费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卖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消费者与卖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权益。
此外,还有一些补充性的法律规定。
比如,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公约、网络交易监管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抓住网络消费中的难点问题以及部分细节上做出了更为细致明细的规定。
在跟卖方建立合同,交易质量、虚假宣传、个人隐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精细的界定。
但是,网络消费中的法律问题并非一轮即可全部解决。
总体来说,现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法律效力的不确定性由于网络消费涉及的环节繁多,司法机关在审理网络消费中的法律问题时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涉及个人隐私及网络监管问题等,司法行为的效力不一定能够像实体交易一样管辖全面。
这些涉及到网络语境下的一些特别问题也就涉及到法律的效力和适用。
二、案件的赔偿问题与传统消费不同,网络消费往往具有跨地区、跨时空等特性,一旦涉及恶意诈骗等问题,消费者追索权利的难度会更加增加。
同时,若因互联网虚假广告引起的投资和消费者损失,对于如何界定损失和分配赔偿责任等也存在争议。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fe510de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f.png)
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经济时代逐渐来临。
在这个改变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时代,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网络经济时代以其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也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消费存在虚假宣传、交易纠纷等问题,给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
虚假宣传是网络消费常见的问题之一。
有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惜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以假货、次品等收到物品,以至于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双重损失。
另外一个问题是交易纠纷。
网络消费的匿名、分散以及购物遥距的特点,使得交易纠纷难以解决。
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的维权只能依赖法律途径,但是网络交易的多元性、规模性和异质性等因素,难以保证消费者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判和快速的解决方案。
二、解决网络经济时代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途径1.强化网络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是造成网络消费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政府部门都在加强宣传、加大教育力度,以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例如,消费者协会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投诉等服务,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
因此,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共建诚信经济环境,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为了确保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增加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3.建立完善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要想有效地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c601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8.png)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从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本文首先综述了网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隐私权等。
然后分析了当前网络消费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价格不透明、个人信息泄露等。
接下来,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具体措施。
针对政府,本文主张加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宣传。
对于企业,本文建议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而对于消费者,本文则提出应增强自身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选择信誉度高的网络平台和产品,以及强化自身信息保护能力。
最后,本文对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应加强跨部门协同、多方合作,增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和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个人信息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便捷消费的重要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首先,虚假宣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商家会夸大产品功效,或是用一些虚假的宣传手段来吸引用户,导致用户购买到的产品与实际效果大不相同。
其次,售后服务不到位也是网络消费者常面临的问题。
一些商家在销售完成后,对于用户的投诉和维权请求常常无动于衷,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损失。
此外,价格不透明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困扰着网络消费者。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有责任加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监管体系,对于违法企业进行惩罚,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宣传,增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意识的普及。
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让消费者更加信任企业。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e23c2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9.png)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浅论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 ,400 万迅速增长到 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易市场,成为一股迅猛的潮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但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但是由此引发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传统的消费关系中,商家一般不会询问顾客的姓名、地址和月收入等,所以隐私保护也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
但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个人电子商务活动则完全不同,网上消费者一般都需要向注册网站提供相关个人信息。
然而对于这些个人资料,不少网站并没有像事先承诺的那样采取措施,加以保密,有的甚至还擅自将用户信息出卖给其他网站,谋取暴利。
美国国家消费者联盟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64%的美国互联网用户认为网站将共享他们的个人信息;59%的用户担心网站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
此外,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于网络交易的好奇心,发布虚假、夸大的广告信息,推销商品;有的企业则利用网络经营的特殊技术,隐蔽从事非法传销等活动,使不少消费者受骗上当,达到企业敛财的目的。
随着网上交易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必然会大量涌现。
目前,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盲点”,例如对于隐私保护,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网上侵权行为类型复杂、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这就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消费者作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显得极为重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消费者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之中,而丑内容简单、散乱,缺陷不少,可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所要求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迫切需要。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b8ecc5a5e9856a5712606f.png)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本文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入手,详细分析了B2C、C2C交易模式中是否存在销售者和经营者;进一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深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400万迅速增长到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易市场,成为一股迅猛的潮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但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如网络购物的侵权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其中对B2C和C2C交易中的侵权投诉占大部分。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05年涉及互联网的投诉达7189起,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96.3%,增幅居各类投诉的首位。
事实上,网络销售坑骗消费者事件的实际数还要远远高于这一数量,因涉及金额不多或不法商家无迹可寻等各种因素,多数消费者放弃了投诉的权利。
如此众多的网络欺诈必然导致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失去信任与信心。
因此,在尊重网络交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法律及相关层面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C模式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是毫无争议的。
值得探讨的是:B2B、C2C 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也没有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进行说明。
根据国家标准局《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的界定,可以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
而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若单位购买生活资料最后也是由个人生活消费而使用,那么该单位和集体是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范围的。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单位”、“集体”或者“组织”是否构成消费者的主体值得商榷:首先,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将消费者定位于个人。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e43640767f5acfa0c7cd04.png)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内容提要]:关键词: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网络消费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冲击着传统的消费观念,尤其网上购物消费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获取信息方式和支付方式,网络消费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使消费关系复杂化,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这种全新的消费方式突破了传统消费的时空局限性,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但同时又给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给商家的违法行为创造了条件, 使得网络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困难。
一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自有商品交换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就开始存在。
在网络环境下,正是由于网络消费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全球性等特点,网络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特殊。
具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知情权难以保证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网上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
由于虚拟性而导致网上消费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显得尤为突出。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无法亲眼见到商品实物,不能亲自检查商品或者直观感受商品性能,而是只能以浏览网页的方式获得商品的相关信息。
与交易密切相关的有关的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等均是经营者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单方提供。
消费者在网络上获得的商品信息可能与实际见到的物体本身存在认知上的差别。
从某种程度上讲,网上购物剥夺了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前检验商品的权利。
在实际中,经营者的虚假广告、不真实陈述或诱导往往使消费者做出不恰当的、不合理的选择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此外,网上欺诈与虚假广告难以有效规制。
网络的虚似性、开放性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某些商家利用互联网监管难度大、隐蔽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大量制作虚假广告进行欺诈,如以“跳楼价”,“超值大奖等你拿”之类的广告吸引消费者,借机牟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入手,详细分析了B2C、C2C交易模式中是否存在销售者和经营者;进一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深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网络经营者;侵权;权益保护;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400万迅速增长到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易市场,成为一股迅猛的潮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但网络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严峻的挑战。
如网络购物的侵权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其中对B2C和C2C交易中的投诉占大部分。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2005年,涉及互联网的投诉达7189起,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96.3%,增幅居各类投诉的首位。
事实上,网络销售坑骗消费者事件的实际发生数要远远高于这一数量,因涉及金额不多或不法商家无迹可寻等各种因素,多数消费者放弃投诉的权利。
如此众多的网络欺诈必然导致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失去信任与信心。
因此,在尊重网络交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法律及相关层面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主体资格的界定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模式有三种:B2B、B2C、C2C,其中B2C模式中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是毫无争议的。
值得探讨的是:B2B、C2C模式中是否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明确界定消费者的概念,也没有对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进行说明。
根据国家标准局《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的界定,可以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
而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若单位购买生活资料最后也是由个人生活消费而使用,那么该单位和集体是属于消费者权益法保护范围的。
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单位”、“集体”或者“组织”是否构成消费者的主体值得商榷:首先,国际通行的规则是将消费者定位于个人。
从目前法学理论界的观点和世界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惯例看,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只限于个人,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是,消费者是指那些从经营者处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欧盟消费者远程合同指令》定义为,非出于商业、买卖、职业目的而缔结合同的任何自然人。
其次,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最终消费的主体,单位购买生活资料的基点仍是个人生活消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指的消费是个人消费,或者说是直接消费。
在单位作为商品的买受人,服务合同的订立者时,其不能直接进行生活消费,不能作为最终消费者。
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消费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应由合同法调整,而不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
如果单位坚持依照《消法》来主张权利,这种情况下它相当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的诉讼代表人。
最后,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角度看,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交易中弱势一方,就单位所具有的实力而言,很难将其视为市场中的弱势一方。
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作为个人往往处于弱者地位,故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特殊保护。
且其与经营者相比较缺乏交易经验或缺乏足够的交易信息和交易能力,从而导致在交易中已不具有和对等经营者的实力,所以要求国家立法进行干预;而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进行交易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与团体力量和经营者抗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法律上无给予特殊保护的必要。
因此,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的只能是个人,本文将“消费者”定义为: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商业性服务的,由国家专门法律保护其消费权益的个体社会成员。
电子商务只是人们生活消费的手段之一,它没有改变消费者的定义及法律保护,所以现行法对消费者的定义适用于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
根据上文,电子商务中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的为:出于生活消费目的通过互联网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商业性服务的个人。
那么,B2B交易模式中的单位购买者不具有网络消费者的主体资格,即B2B交易模式中不存在消费者与经营者。
消费者与经营者是相对应、相对立的二者,没有经营者就没有消费者,反之亦然。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的概念未作解释,也未对其主体资格进行界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有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
《产品质量法》用的是“生产者”、“销售者”概念,未将两者合称。
实践中,经营者的概念也不明确,对其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对经营者注重的是经营许可证或商业行为。
根据实际,我们认为“经营者”应该是指: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性服务,并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
那么在电子商务中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达到营利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应该具有经营者的主体资格。
在C2C交易模式中,是否存在经营者呢?我们认为个人销售者应被视为经营者,以令其对应的购买者自然成为消费者,双方行为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
具体理由如下:首先,从立法角度看,网络消费者作为分散孤立的个人,实力弱、手段弱,在消费时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调经营者与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并且在规定中侧重于对消费者的特殊保护;在网络交易环境下,因网络的虚拟化、技术化、无纸化(电子化)使消费者更处于不利或弱势地位。
且信息不对称性[①]等因素更加严重,例如:在C2C交易中,在线销售者只是披露商品信息或自己的身份信息,消费者无法对其信息作出真伪的鉴别。
如果销售者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那购买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信息不对称在C2C交易模式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交易过程中购买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其次,在C2C交易模式下,企业以个人身份注册并从事经营完全可能,而购买者很难得知与其交易的对象究竟是企业还是个人。
如果法律一概将企业注册为个人用户的销售者排除在经营者的范围之外,那么与这类销售者进行交易的个人购买者不会被法律视为消费者从而无法受到特殊的保护。
再次,在C2C模式交易中,大部分的个人销售者以出售商品为业,主观上具有营利目的,客观上存在营利行为。
由于网络的特性,个人销售者可以只凭借个人身份证或相关证件开设“店铺”,销售商品。
其“店铺”规模及产品种类甚至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相媲美,甚至规模更大、种类更多。
其销售方式涉及“拍卖”、零售、批发等。
这类个人销售者的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经营者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其不需要经营许可证就可以在网上经常性地从事经营活动。
将这一类个人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更有利于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且当前网民对C2C交易中产生的纠纷或欺诈,都认为应当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体系的救济范围。
事实上,在C2C交易中遭受欺诈的网民很大都选择向相关的消协或工商部门投诉。
在C2C交易模式中,以何标准来确定个人销售者为经营者,这涉及到制订法律的技术问题,本文不作论述,拟提出几点考虑:1.个人销售者是否以出售商品为业,具有营利目的。
2.个人销售者出售商品的数额或交易频率具体达到的标准。
3.个人销售者“店铺”货物的库存量具体达到的标准。
二、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一)网络消费欺诈问题网络消费欺诈是指经营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网络上实施的利用虚构的商品和服务信息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消费者财物的行为。
在网络环境下,销售者对其身份信息披露不全或虚假,购买者很难认证或无法判断销售者的真实身份。
而且,在销售商品(服务)时,销售者对购买者无告知销售动机的义务,购买者只是凭借经验和习惯对销售者的销售动机进行主观判断,购买者很难断定销售者是真实销售商品还是借销售商品之名实施欺诈。
只有购买者将在线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时,才可能向其订购货物,支付货款。
在目前网络法律规范不完善的状态下,笔者认为只要消费者将在线销售者视为经营者,或者说消费者根据销售者披露的信息判定或推断其为经营者,无论其是真实的经营者或假冒经营者身份的欺诈行为人,法律上就应当将销售者认定为经营者。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有助于消费者在遭受欺诈后寻求司法救济。
也可以借助该法对网络交易行为进一步规范,弥补现行法对网络交易监管的不足。
现阶段,网络消费欺诈的手段有:低价陷阱套取货款、空头承诺骗取订金、网络拍卖欺诈等。
针对网络消费欺诈,可以尝试建立事前预防体系:(1)建立经营者信息管理中心。
大力发展网络认证机构,确立合理的认证规则,建立网络信用体系,从而保证经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证明、产品信息真实;(2)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但某些非经营性网站也开展营利活动,对于这样的网站,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巡查,坚决予以处罚或取缔;(3)从立法上明确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审查义务。
大部分网络交易都是通过交易平台进行,平台提供商对在其平台上开设“店铺”的企业和个人应尽到身份审查义务,以确保交易纠纷产生后,给消费者提供经营者真实的信息;(4)可以考虑在涉及网络消费合同时,法律作这样的规定: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的付款应先做预付款处理,交易过程完成之前,预付款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二)网络虚假广告问题网络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为达到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而发布的关于其商品或服务的不真实的信息内容,如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虚假价格、虚假服务承诺等。
网上广告因其特殊性,相关部门难以进行审查和监管。
而网络广告是网络消费者购物的主要依据,消费者的购物决定大多根据广告文字和图像进行判断而作出。
消费者很难判别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大打折扣。
如果消费者因误信网络虚假广告而购买了伪劣、假冒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严重的还可能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网络虚假广告直接涉及相关的问题有两种:一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就成了实施网络消费欺诈的一种手段。
二是消费者在发现购买的商品与广告内容不符时,就引发了网络合同履行的问题。
笔者对网络虚假广告的监管有如下建议:(1)加强对经营者身份的审核与公布。
经营者是网络虚假广告的发布者,对其身份进行审核与公布,有助于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求偿权的实现。
如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利用互联网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企业登记或营业登记,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经营性网站的工商认证;(2)明确ISP与ICP的责任。
[②]目前,许多广告由ISP或ICP收取一定费用后发布,许多非法广告也混在其中,我国法律并未对两者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它们应当履行何种义务、承担何种责任尚不明确,这可能出现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纵容虚假广告的发布;(3)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权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