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

合集下载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读完一本名为《学习的本质》的书后产生的疑问。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学习的真正含义,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触动。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印象。

它告诉我,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获得某种证书,而是一种持续的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在于培养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持续追求。

书中提到了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学生。

他并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但是他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始终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他没有一味地追求高分,而是不断地向前探索,充实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最终,他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所做出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

约翰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在于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积累,而不仅仅是片刻的功夫。

学习的本质也包括了对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于自我反思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学生在完成一篇作文后,向老师请教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老师点了一根手指,并且告诉他:“在写作之前,用这根手指仔细思考一下你要表达的内容。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告诉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自我提升的方向。

在书中还提到了培养学习的习惯和技巧的重要性。

学习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听课和背书,而是要把学习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技巧,例如制定学习计划、拓展阅读范围、总结归纳等,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的本质也与人们的心态和态度密切相关。

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故事。

一个人在面对一道困难的数学题时,感到非常苦恼和无助。

他向老师抱怨:“我做不出来,这道题太难了。

”老师面带微笑地回答:“你可以说,我还没有做出来。

”这个小小的改变,让他重新审视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在于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读《学习的本质》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读《学习的本质》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

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

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

他必须传递欲望。

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

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

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

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

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

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

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

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

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

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

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

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书中讲到2个概念和3个高效学习方法论。

先有概念: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在人的大脑里,由于对已有行为编码,决定现在的判断决定。

但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错误的认知。

所以要打破认知局限,需要再进一步的帆板模式。

帆板模式:持续不均衡状态,人的学习知识的形成就像风帆靠着风力曲折前行。

首先要建立知识网络一一〉收集新知识一一》与先有概念互动一一》实践——>下一个目标。

3个高效学习方法论。

主动学习一一主动去寻找持续不均衡,激发内在的主动学习才会有强烈的愿望去获得新知。

学习意味着什么一一可能是一题一解,不怕不知道,就怕不知道,死死盯着这个目标,才知道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学习时设置假想敌,有助于习惯的养成。

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知识的知识,到源头去寻找知识,丰富的底层逻辑和经典学科的底部架构,学习把握其宗。

模型化(学习的过程:通过之前建立的网络和收集的知识与先有概念互动)一一>记忆一一>调用(会讲会用)一一>形成先有概念一一>场景反馈(变成先有概念)一一〉下一个目标。

成年的我们,慢慢的不会有学生时代那样大块的时间去学习理论,我们更多是为了实践。

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认知迭代而不被社会淘汰,或许还有更深的意义。

就像米老师说的思想上移,行动下移,要一起来。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体会我们的师父和我们分享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

我想师父的初衷是让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后很快忘记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统的整理各阶段的学习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想弄清楚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尔当这本书过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书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如何理解学习最有用、操作性、感召力的因素: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其中涉及的过程是什么?大脑是怎么产生学习这种能力的?调用、行动和能力迁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学习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承认没法学习?怎样才能促进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条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学习的本质。

不过,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一些事实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极为新颖。

这本书意图将这些信息置于相关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是提出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因为就像在任何复杂领域中一样,对其没有一个最终的、永恒的解决方法。

但教师、培训者,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备课和研究所需的材料。

并且,这本书说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时的作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有弄清学习的本质,知道孩子们能学好的途径、理解孩子们学不好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会经历一个什么样属于自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

书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十分一致:强调了“学习者”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理念。

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绝不仅仅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老师课堂内容准备得够好,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够了。

我听到过很多家长说过此类观点,他们认为要想学生好好学习,老师就应该先好好教课,甚至理解为只有好好教课,学生才能好好学习。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

学习的本质观后感看了关于学习本质的那些事儿后,真的是感觉像被人拿小锤敲了一下脑袋,突然就“开窍”了呢!以前总觉得学习就是坐在那儿死记硬背,把课本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往脑袋里塞。

看了这个之后才发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就像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还不自知的小迷糊。

学习的本质,在我看来现在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

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是大脑里神经元之间开派对、搞社交的过程。

就好像每个知识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客人,大脑要给它们安排合适的位置,让它们彼此认识、互动起来。

比如说,学数学的时候,那些公式可不是孤立的字符,而是一个个带着超能力的小助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显身手。

可我以前呢,就把它们当成了干巴巴的符号,难怪每次看到数学题就像看到外星文一样懵圈。

而且啊,我发现原来犯错在学习里是超级重要的一环,这可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

以前犯错就觉得特别沮丧,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但现在明白了,犯错就像是在给大脑发信号:“这儿有问题,得重新思考一下路线啦!”就像走路不小心掉进一个小坑,然后才知道原来这儿有个陷阱,下次就会绕着走或者想办法填平它。

这就好比学习外语的时候,语法说错了或者单词拼错了,其实就是大脑在告诉你:“这个地方你还没掌握好呢,再努努力。

”学习还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这一点也特别有趣。

如果把学习当成一个苦大仇深的事儿,就像被逼着吃自己不喜欢的菜一样,那肯定学不好。

但要是把它当成一场有趣的游戏,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像过了一关,那大脑也会变得特别兴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积极地去吸收知识。

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背古诗,如果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那背得可痛苦了,半天也记不住。

但要是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诗人,在那个情境里去体会诗句的美妙,就背得特别快,还觉得特别好玩。

还有啊,学习环境也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

不是说只要有个安静的地方,摆上书本就万事大吉了。

它更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气场,周围的人、文化氛围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

2018年暑期读书学习的本质心得1.《学习的本质》读书心得我们的师父和我们分享了《学习的本质》这本书。

我想师父的初衷是让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后很快忘记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统的整理各阶段的学习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想弄清楚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尔当这本书过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浅。

书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如何理解学习最有用、最具操作性、最具感召力的因素: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其中涉及的过程是什么?大脑是怎么产生学习这种能力的?调用、行动和能力迁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学习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承认没法学习?怎样才能促进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条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学习的本质。

不过,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一些事实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极为新颖。

这本书意图将这些信息置于相关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是提出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因为就像在任何复杂领域中一样,对其没有一个最终的、永恒的解决方法。

但教师、培训者,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备课和研究所需的材料。

并且,这本书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时的作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对于我们而言,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只有弄清学习的本质,知道孩子们能学好的途径、理解孩子们学不好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会经历一个什么样属于自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

书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十分一致:强调了学习者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理念。

这个过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绝不仅仅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要老师课堂内容准备得够好,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够了。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

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第一篇: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读《学习的本质》有感1000字作者:洪春霞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

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

”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

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

他必须传递欲望。

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

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

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

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

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

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

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

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

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

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

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

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

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读书感悟孟令臣作为新时代的老师,仅仅能够教会学生“句读”和“不解”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国家对核心素养落地的要求和老师的现有认知水平正逐渐走向矛盾。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似乎处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

在所有科技和信息革命的今天,教育的不变性早已不合时宜。

来自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重大进展。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素质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素质”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将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突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中国落地。

学习的效果关键在教师。

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认真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个人对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认识和理解。

为此,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作为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从小学低年级到高中年级。

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注重培养对事物的感受力和亲切感,初高中年级分别要以理解力和理性认识为重点,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读书,研究,做课题。

教师要有高地!面对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老师要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学习超越自己,将课程研究和终身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慢慢筑起自己的高地,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核心素养的研究,明晰,让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着眼于知识,分数,升学。

这就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也是教师自身需要努力克服的一个困难和难题。

杨绛先生曾说,教师应当是一滴水,微小,但不渺小。

可以折射阳光,照耀大地,滋润心灵。

童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富矿,所有的德,行,情皆来自于童年。

或许是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基础教育。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高建华)[5篇范文]》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高建华)[5篇范文]》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高建华)[5篇范文]》第一篇:学习的本质读后感(高建华)读《学习的本质》后感题目:论当今社会下学校与教师教育学校: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姓名:高建华时间:xx年2月在二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探索一种更宜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填鸭式教育,令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只一味背诵老师所划出的重点。

以致于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忘记在校学习内容。

由此,我不禁思索,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学习安德烈·焦尔当这本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书中提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对于理解如何理解学习最有用、最具操作性、最具感召力的因素: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学习的。

其中涉及的过程是什么。

大脑是怎么产生学习这种能力的。

调用、行动和能力迁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习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承认没法学习。

怎样才能促进学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条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学习的本质。

不过,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一些事实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极为新颖。

这本书意图将这些信息置于相关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更确切地说,是提出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因为就像在任何复杂领域中一样,对其没有一个最终的、永恒的解决方法。

但教师、培训者,以及学习教育科学、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大学生,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备课和研究所需的材料。

并且,这本书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时的作者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但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最终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作者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将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怎么学习。

为什么学习。

;第二部分、关于学习的新研究;第三部分、学习和文化机构的转变。

这三个部分相互渗透又彼此独立,使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于我而言,关注点重点放在了第一部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弄清学习的本质,让学生更好的指导为什么学习。

应该怎样学习。

才能更大限度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培训讲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培训讲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肖翠荣)《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肖翠荣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

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

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

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

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

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

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

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

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

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

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

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

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

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

《学习的本质》读书笔记《学习的本质》是一本颠覆你关于学习认知的书,作者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收集,将隐藏在各个学科中关于学习的新认知集结整理、深入剖析。

一、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好吗?1、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学习者先有的概念(自己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等)解码新的知识,然后重新建构知识框架的一个过程,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中心。

2、教不是学,我们现有的学校体制上看基本都是从教授出发,这严重地违背了学习本质,它只是在按固定的时间、学科教学安排执行知识的传递,而这一过程显然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去掉了,学生不是通过疑问、兴趣、需求等在自己的框架里炼制自己的知识而是老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加工、设计在非常短暂和频繁被穿插的课程打断的方式实现。

3、先有概念。

先有概念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与社会、人群、情感、知识、教育、环境等等互动中形成的认知的集合。

我们的学习就是通过这个先有的概念来解码新的知识。

二、关于学习的新知1、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学习,这已经是我们广泛的共识。

动机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感、心理等需求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什么动机都可能产生学习的冲动,所以动机是一个非常多样的,可能是存在感、金钱、让邻座的女生看的起.........学习=动机*习惯动机=需求*价值2、事实是,人在打铁中成为铁匠,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实践经验常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促进对知识的占有和记忆。

学习就是自我发问,那种只看见就能学会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只有当个体进入到提问的步骤,他才会试图去理解。

只有当学习者超越了仅仅记住观察结果的阶段他才开始学习。

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将这些设想与他人的解读进行对质。

学习就是自我表达,考虑不同观点的可能性,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方法,这些实践都需要言语表达或书面表达。

表达迫使每个人去争辩,考虑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以共同炼制另一种解释,丰富自己的推理,重组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本质》学习心得
肖翠荣
平时在家做家务看电视,不知不觉时间都流走了。

有时感叹时间流逝飞快,却感受不到时间所留下的痕迹。

不经意间拿起书本读一读,大脑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联想和感悟。

回头想想学生时代学习的基础课程,没有使用过的公式已经忘记。

熟读背诵的诗词记不得了。

而且,回想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大部分都是枯燥乏味。

工作后,为本职工作所需而学习,很容易投入,却不觉得累。

这也验证了“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个体能够利用其所学时,我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让学习者学得进去”我认为就是本书的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想要在本书中学到的。

从书中可知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

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

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

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

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

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那么具体而言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
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在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这样,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

学习应该是更加依赖于学习者自身才能进行,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学习。

所以作为老师,任务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自己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

作为孩子的旅伴,给予建议给予鼓励。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传递给学习者学习/求知的欲望。

教育者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是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敏感的发现,保持工作的热情,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修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

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

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

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

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

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总结这本书,不难发现一些好的启发:
1. 学习者的重要性
(1)学习者不是一张可以让老师把自己的知识花在上面的白纸,学习者通过与过往所有解释和么是相吻合的个体阅读来破译课堂上上的东西。

(2)难以推翻旧概念是正常的。

在公共场合(比如飞机上座椅带来的小郁闷)想“纠正”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推翻旧概念,所以很难做到。

(3)我们脑子里的旧概念既顽固,也具有可塑性。

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面临选择的过程,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形成自己新的概
2. 学习理念
(1)传统的学习方法有三种,一是把学习描述为简单机械的记录;二是训练;三是建构教学法。

新的传统学习方法以第三种教育模型为参考。

(2)第一种传统教育下,大家公认为学习者不理解就是懒惰。

(3)第二种传统教育,就是条件反射理念。

优点是用一种尝试—错误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一些无法忽视的自动化行为;让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缺点是学生的先设、信仰、意图和愿望很少被考虑在内;太过注重分析。

(4)第三种传统教育。

优点指出学习不应再被看作感官刺激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记的结果,是一种教育心理学方法。

局限:仅对阶段进行描述;将学习者孤立起来。

3. 学习欲望
(1)“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学习”,我们课上经常也会提到“关键看你有多想”,如果内心的足够的愿望要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

我们参加群内的学习本身就是自发的,不管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身更好的成长,因为有了这样需求,才有了学习的动力。

每次我看到群内的妈妈们深更半夜还在学习,就特别有感触,这也鞭策着自己跟着学下去。

(2)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紧张,往往会让学生变得自暴自弃。

这里面还需要掌握某种平衡,积极教育法和放任自流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绝不能逾越。

我们通常在育儿书看到的更多的是赏识教育,这跟本书提到的正面强化应该是有区别的。

正面强化用在我们育儿过程中,是不是对孩子某些积极的行为进行肯定,以期望孩子能不断重复出现这一行为。

进一步加强,慢慢就变成了孩子自身的习惯。

(3)“更多”并不是“更好”的近义词。

任何干预的有效性都有一个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出现反效果。

这跟孔子他老人家提到的“过犹不及”应该是一个意思,把握事情的“度”或是“平衡”非常重要。

4.设置教学坏境
学习的各种层次:信息获取、信息解析、失稳阶段。

在这三个层次中,学习者不可能像待在真空中独自完成这场与自己的博弈。

在设置教学环境时需要注意到的几个点:学习动力的激发与持续保持、思维助手的有效应用、知识调用情境的建立、组织性概念网络等。

了解学习者的先有概念是设置适合的教学环境的基础,而只有在与教
育环境的互动中对学习者的意向、认知和元认知资源进行积极调用,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炼制,而学生的“错误”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这点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相悖,因为好成绩意味着少犯错,然而真正的学习是建立的一个个错误上的。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警惕自己的惯性思维影响到孩子,塑造出一个追求完美担心出错的孩子。

5.未来的教师职业
教师,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他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是提出问题的人,是唤醒学生的人,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旅伴,激励学生去追求自由同时又给予良性约束。

教师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欲望!他是位优秀的导演,把自己的学生变为最佳编剧兼演员。

他冷静而又热情,有着坚定的信仰。

6.通向一种整合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教育方式必然迎来变革。

学校教育不该再局限为发证书,让学生学点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是该优先考虑的。

教育模式应变的更加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深入参与一个项目;设置更有生命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境脉;鼓励学生互助和合作;借助外来支持;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

学校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优先在学习过程的上游发挥作用: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整合各类信息辅助学生炼制知识;在学习的后续阶段为学生提供摸索的坏境,把错误当作一个绝佳的学习工具。

总的来说吧,排在第一位的不再是教授学而是在学生身上建立起一种对知识的开放性,一种走向困难的、不熟悉的知识的好奇心,一
种可以应对当前挑战或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探究模式。

学习者的态度比他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加重要,勇于提出问题永远比给出答案重要,这是人和电脑的区别,没有永恒的正确答案,而问题,让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