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4-4第四章_宫殿丶坛庙丶陵墓

合集下载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is 4、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 g 显 示 威 严 的 建 筑 。 春 秋 e 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阙有两种:一种是 R 独 立 阙 , 如 四 川 高 頣 墓 n 阙 ; 另 一 种 是 门 阙 合 U 一。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战国: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做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作为墓顶的盖板,盛行于中小型墓中。由于其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唐、宋墓中,两拱相交形成的穹窿结构用的比较广泛;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于防腐措施。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8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安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西岳庙
南岳庙 中岳庙
5
岳庙基本配置
寝殿 正殿 两庑
正殿门
元代岱庙
6
五镇: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19
7
寝殿 中殿 大殿 御香殿
二山门
山门 牌坊
8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 江渎(四川成都) – 淮渎(河南唐县) – 河渎(山西永济) – 济渎(河南济源)
9
10
4)明堂 明堂辟雍
实测总平面
11
总平 面复 原想 象
12
中心建筑 实测平面
13
中心 建筑 复原 想象
14
15
2、祭祀祖先
– 1)太庙
立七庙或九庙 ; 同堂异室 奉先殿
– 2)官员家 庙
16
3、先贤祠
– 1)文庙 – 2)关帝庙等
17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

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宫殿一、古代宫殿建筑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时期无瓦,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开始应用于群体组合。

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西周时瓦开始应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用于宫殿,此时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简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实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林苑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实例:秦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汉未央宫、建章宫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以后根据周礼制度,沿轴线纵向布列“三朝”。

但有受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者,如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

实例:隋大兴宫、唐大明宫、明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等。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清代三朝对应的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二、汉、唐、明三朝宫殿建筑发展的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
1、整体布局
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m, 南北深960m,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曰午门, 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 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 有角楼,3檐72脊,造型华美。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午门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三)清沈阳故宫
西路系乾隆时代 增建,主要有文溯 阁,仰熙斋、嘉荫 堂和戏台等,建筑 风格接近北京故宫。
4.2坛庙
4.1宫殿
概述 北京天坛
4.2坛庙
北京社稷坛 北京太庙
太原晋祠
4.3陵墓
北京曲阜孔庙
4.2坛庙
概述
1、坛庙的起源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往自然、神灵、鬼魂、 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东六宫东侧自北 向南还有几组小庭院, 是管理衣食的服务机 构,南端是宫内祭祖 用的奉先殿。 西六宫西侧有两 路院落:紧靠西六宫 的是一些小殿和庭园, 供居丧及游赏之用, 再西侧为喇嘛教佛堂。
以上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 警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太和殿:① 十一间,重檐庑殿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 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 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4.1宫殿
(二)明清北京故宫
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攒尖顶。 保和殿:殿试进士、宴会等用。重檐歇山顶。
这三座殿宇 共立于白石台 基上,一律用 黄琉璃瓦,色 调鲜丽,同时 顶部的变化使 建筑体型主次 分明,富于变 化。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

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恩殿
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康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照明帝陵。与明帝陵不同的是,其皇后在帝陵旁单独设陵, 不与皇帝合葬。
明孝陵
神道石象生——蹲驼 神道石翁仲——武臣
明孝陵方城甬道
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 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 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 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 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灵台前是用于供奉祭奠的献殿,两者之间有一条鱼梁
封土,封土下为墓道。灵台下为墓室,墓室为三土洞 式结构,四壁立护墙板。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 陵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明清两代帝陵都选择山水形胜之处,以山为背景,地宫上建
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山前。陵区内按 昭穆制分成东西两行排列帝陵,另外发现有 70余座陪葬墓。
帝陵由双阙、神道、石像生、碑亭为前引,后有外神
墙、月城和内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仿佛一 个个独立的院落。
地宫之上,内城西北角建高耸的塔式灵台,呈八角形
,分为5级、7级、9级不等,为西夏人所独创,被称 为东方金字塔。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其主神道直抵陵区中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王莽宗庙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奉5 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先。庙之东侧 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这批建筑是江 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 值。
杨家祠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
5.斋宫: : (1)建筑形制 (2)建筑规格
6.神乐署、牺牲所(祭祀用,动 物养殖所)
7.丹陛桥——宽28M,长360M, 离散面高4M
二、天坛组景式意匠构成的规划手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 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 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明堂辟雍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 意。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4.2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
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这就是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及女神庙等。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中国古建筑全套课间之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4.3陵墓
概述
陵墓的缘起
“坟”则是与“墓”相对的,虽然现在大家通常把“坟墓”放在一 起使用,但在先秦以前,两者区别明显:葬穴积土成堆,才叫坟。
《说文》称,“冢者,高坟也”,即封土高大的坟。
“丘”本来指坟堆,即堆在葬穴上的封土。
4.3陵墓
宋代皇帝死后营陵,限7个月完成,因而规模远不及汉、 唐。又受阴阳堪舆术的影响,茔地都自南向北坡下,陵台处 于低处,不利于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北宋诸陵(除徽、
钦)集中一区,便于保护,宋时此处专设一县,名永安,负
责护陵。
4.3陵墓
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为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 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 兽相对而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 之为上宫。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 为下宫。整个陵区遍植松柏枳桔,并以荆棘为篱。
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 神圣功德碑”
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
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
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5、明孝陵——因山为陵、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墓道 四出羡道,“亚”字形平面;二出羡道,“中”字形平面; 一出羡道,“甲”字形平面;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宫殿是宫城及殿堂的总称,是帝王生活起 居和听政理事之所,具有居住和行政建筑 双重特征。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 – “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理政务的“朝”。
宫殿总复原
F1复原
F2复原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1)紫禁城
长:960米,宽:760米,
内廷
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 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
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
外朝
朝”,后为“内廷”。
午门前广场:130米×600 米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天安门(重檐歇山顶)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 国宫城标志的阙门。
太和门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 宇式的宫门,位于二米 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 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 摆放铜狮及陈设。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 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 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 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 露天的会场。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优秀课件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优秀课件
51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 巧妙利用地形
布局
– 前朝后寝,三朝 南北相重(含元、 宣政、紫宸)
宣政殿 含元殿 龙尾道
丹凤门
52
大明宫——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 内”),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再度兴建大明宫。
改造:北部收回5华里,南 部扩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 清没有较大变化。
66
金中都
金中都宫城
67
元大都
68
69
70
明清北京城
71
72
73
2.布局
(1)紫禁城 (2)外朝 (3)内廷 (4)其它
27
28
29
30
31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32
33
34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顶平面图
35
36
37
(三)秦汉
西汉长安未央宫已发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38
规划布局
42
(四)魏 晋南北朝
曹魏洛阳 北宫
– 三重城, 南北轴 昭阳殿
线 东西 式乾殿
堂制
太极
殿
– 骈列制
尚书省朝堂
宫内 广场
43
东晋南朝建 康宫
魏晋南北朝 时的宫殿形 禁 制
– 1。从多宫 并置到只有 省 一宫
– 2。宫省禁 三重宫墙
– 3。东西堂 宫 制
– 4。骈列制
44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的主陵。 清东陵的主神道长约5公里,正门称为隆恩门,其内 为隆恩殿。陵体亦与明陵相似,有方城明楼和宝顶 。
裕陵享殿——隆恩殿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道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因山为陵”。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体内
,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伟大, 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依 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代18座 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修 建制度。
M260位于殷墟王陵
遗址东区。M260墓 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 穴坑。墓室底有一腰 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戈。在墓道填土内, 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 人头骨。
殷墟王陵M260
陵墓形制的沿革
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宝城宝顶
帝王陵寝的分布与选址
一、帝王陵寝的分布 历代帝王陵寝的分布与其建都地点有关。 二、帝王陵寝的选址 在帝陵的选址中,以“藏风得水”、“聚气”为核心。
秦始皇陵 1)地下宫殿与地 上城垣,再现了 现实的世界 2)陵体高大,位 于轴线的交汇点
汉陵
汉宣帝杜陵
1)陵园 2)寝园 3)陵邑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画像石(砖)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出自《礼记》三朝即“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

五门即“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外朝用于大规模礼仪性朝会,中朝用于日常议政朝会,内朝用于定期朝会。

以北京故宫为例,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2.东西堂制: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东西分置的宫城布局,体现了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东西堂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长安大明宫变成三朝纵向排列。

3.骈列制: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廷殿与处理政务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官僚机关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骈列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大明宫废除骈列制。

4.龙尾道:唐大明宫含元殿前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成S型盘上,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5.五岳五镇: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建庙以祭山神。

6.四海四渎: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为江渎(长江)、淮渎(淮河)、济渎(济水)、河渎(黄河)。

建庙以祭水神。

7.明堂辟雍: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明堂的用途是皇帝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辟雍是明堂外侧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环水为雍。

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圆水方院,圆基方榭,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9.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筑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孔庙布局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空间,后六进是主体部分。

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成殿。

4-4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4-4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缺氧的概念氧参与生物氧化,是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耗氧量约250毫升;活动时,耗氧量增加。

但人体内氧储量极少,有赖于外界环境氧的供给和通过呼吸、血液、血液循环不断地完成氧的摄取和运输,以保证细胞生物氧化的地需要。

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机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hyp oxia)。

缺氧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

例如休克、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贫血等,都可以引起缺氧。

缺氧在军事医学中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例如高原适应不全症主要是个缺氧的问题;高空飞行、潜水作业、密闭舱或坑道内作业,如果处理不当或发生意外,都可发生缺氧。

所以研究缺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缺氧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对缺氧的防治,保障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氧的获得和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组织的供氧量=动脉血氧含量×血流量;组织的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血流量。

故血氧是反映组织的供氧与耗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氧分压(PO2)是指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内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故又称氧张力)。

在100毫升37℃的血液内、以物理状态溶解的氧,每0.003毫升可产生0.133kPa(1mmHg)的氧分压。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呼吸海平面空气,以物理状态溶解在动脉血内的氧约0.3毫升%,动脉血氧分压(PaO2)约13.3kPa(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PvO2)正常约5.32kPa(40mmHg)。

PaO2主要取决于肺泡氧分压(PAO2)的高低、氧通过肺泡膜弥散入血的量、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例。

如果外界空气氧分压低或肺泡通气减少,使肺泡氧分压降低,或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肺动-静脉血功能性或解剖性分流增加,都可使PaO2降低。

氧含量是指100毫升血液内所含的氧毫升数,包括实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和溶解在血浆内的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