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宫殿、坛庙、陵墓之坛庙
宫殿、坛庙、陵墓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门楼为重檐庑殿顶,神武门面对是景山。
三、清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 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沈阳故宫是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保和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单檐歇山屋顶,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
2 祭祀的种类:
1)祭祀自然
2)祭祀祖先
3)祭祀先贤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中最为隆重的建筑。现在的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后经明嘉靖和清乾隆时期几次修建,但总体布局始终未变。占地面积达4184亩,约相当于紫禁城面积的四倍。
圜丘是皇帝每年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原为青色琉璃坛,乾隆时改为汉白玉坛。
曲阜孔庙
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结构简洁整齐,形式等级极高。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古建筑之宫殿坛庙陵墓(1)
汉、唐、明宫室发展趋势:
1.规模渐小。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 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 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宫城)仅 0.73平方公里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 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合的自由布置, 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一、汉代三宫
宫殿、坛庙、陵墓
胡灿阳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遗址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竞相建筑高台宫室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 咸阳宫-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含元殿-明北京奉天殿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 •秦咸阳宫、信宫、兴乐宫、甘泉宫、阿房宫 •汉、晋、南北朝在正殿两侧设东西厢或东西堂 •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 •隋大兴宫:广阳门、大兴殿、中华殿 •唐大明宫: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北宋汴京宫殿:大庆殿、垂拱殿、紫宸殿 •明南京宫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世界上惟一的孤例
棂星门-“祭孔如祭天”
圣时门
奎文阁
大成门
大成殿
太原晋祠-宋朝殿宇的代表作
陵墓
周代以前多建地下木椁大墓,地面不树不封;秦 代中央集权,皇陵出现高大封土,奠定帝王陵寝 的总体格局;汉袭秦制,但因砖石建筑技术发展 ,大量使用砖石结构;唐代国力强盛,盛行厚葬 ,墓葬追求高敞,帝王多以山为陵;宋代与辽、 金、西夏长期征战,国势日衰,帝陵相形简朴; 明、清两代尊儒崇礼,重视传统,帝陵多仿宫殿 形式营建,出现多处院落组合的陵寝建筑,及由 多个帝陵集合而成极其庞大宏伟的帝陵群。
紫禁城的规划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式建筑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2)
典型建筑——祈年殿
祈年殿形制特点: 1、祈年殿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的大祀殿, 平面为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 外檐柱十二根,十二应一周之数。 2、祈年殿立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底 层径约90米,殿身高约38米,柱枋隔扇为朱红 色, 上为三重檐青色琉璃瓦檐,顶尖以鎏金宝顶结 束,檐下彩绘金碧辉煌,整个建筑色调纯净, 造型庄重典雅,其南为祈年门,与殿北的皇乾 殿是天坛内仅存的两座明代建筑。
二、专题研究
乾陵双阙
二、专题研究
乾陵神道
乾陵石柱 乾陵石马 乾陵石狮
名词解释 石象生 是皇帝陵墓前供奉的仪物之一,是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神道两旁排列着一 群石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兽如同一批“卫士”护卫着皇陵。这 些石兽又名“石象生”, 是陵墓的装饰性建筑。
阙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
第三章 宫殿 坛庙 陵墓 第二节 坛庙专篇 一、坛庙分类 1、祭祀自然神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
北京地坛
2、祭祀祖先
太庙(帝王) 家庙或祠堂(臣下)
3、先贤祠堂
孔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
二、专题研究 专题一 北京天坛
一 布局特点
1、明清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大街
月
的东侧,双重城墙,东南、西南成方角,
坛
东北、西北成圆角,象征天圆地方。
2、天坛面积273公顷,相当于北京紫禁城
的3.7倍。
地 坛
社 稷 坛
紫
禁 城
太
庙
日 坛
先
天
农
坛
坛
一 布局特点
3、其轴线偏东,轴线南端为祭天的圜丘坛 祈年殿
组群,轴线北端为祈祷丰年的祈谷坛组群。 斋宫
【中国建筑史】4-10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PPT课件
.
15
.
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
18
.
19
.
20
.
10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中间三间梁坊、斗栱、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 格 高于故宫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
11
北京太庙前中后三殿
.
12
北京太庙中殿及后殿·后殿另成一院,殿内存放与当政皇帝关系已远的祖宗牌 位
.
13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
14
4。太原晋祠
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金人台 会仙桥
.
1
北京社稷坛棂星 门
.
2
北京社稷坛南门
.
3
北京社稷坛祭殿·现改为中山纪念堂,其身后为拜殿,清改称戟门
.
4
3。北京太庙
.
5
北京太庙入口
.
6
北京太庙庙门·明代琉璃 门
.
7
北京太庙戟门·凡宫殿、庙宇、官府内列戟者均可称戟门。太庙列戟24,属最高等 级
.
8
北京太庙东角门
.
9
北京太庙前殿
第四章 坛庙、宫殿、陵墓
四、实例 1、北京天坛 天坛的环境艺术 设计: (1) 为衬托天坛祈年 殿高耸近天之势,殿 周全组建筑建于4m 高的大平台上,平台 四周遍植4m高的常 青松柏等; (2) 天坛庭院及丹陛 桥,皆高出地面4m, 行如步云;
北京天坛
(3) 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 (4) 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 (5) 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 之孤傲突兀之势; (6) 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 (7) 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
紫禁城宫殿——中国仅存的一处宫殿。(对应其布 局,建筑成就,认真学习总结,会画总平面示意 图)。书上有相关图说。
第三节 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产生及其陵寝观 1、产生——灵魂观念 2、“事死如生”的陵寝观 · 从选址到整体布局到地下建筑均效仿住宅制度 · 殉葬及陪葬制度 二、墓葬的等级及名称 林——孔氏宗族 陵——帝王墓葬 墓——王侯将相 坟——一般百姓
唐代墓陵——“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应知其局部特点) 永泰公主墓——乾陵的陪葬墓。 五音姓利——阴阳勘舆术皆先分属五音(宫,商,角,征, 羽)。 择地不同,宋国姓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 西北地垂”故宋陵东南高而西北低。 兆域——墓地的界址。 明十三陵——从选址,布局到单体建筑均达到极高水平 (应对其做出评价) 庙号——头两代称祖,以后称宗,如康熙为圣祖仁皇帝, 乾隆为高宗纯皇帝。 谥号——以一生5、曲阜孔庙社稷坛:
第二节 宫殿
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周制三朝五门: 三朝:外朝——决定国家大事。 治朝——王视事之朝(平时办公) 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 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央,两侧用于常朝。
2第二章 宫殿、坛庙、陵墓-2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一、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 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
明初建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 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初迁都北京, 按南京旧制,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 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嘉靖时,天地分祭,立 天、地、日、月之坛于四郊。圜丘因此与大祀殿 分立而建于其南,大祀殿则撤去,由嘉靖亲制式 样另建大享殿(清更名祈年殿)。
明代圜丘原用青色琉 璃砖贴面,乾隆时将台扩 大,改2层为3层,全部用 汉白玉坛基及栏杆。
圜丘由坛遗和皇穹宇 两部分组成。
门与殿之间的距 离规定得非常恰当, 从门口内望,能得到 良好的视角与构图。
皇穹宇原是放置“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 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 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 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 回音壁。
中轴线 上布置有戏 台、金人台、 献殿、鱼沼、 圣母殿。
水镜献台殿((戏金台)背面)
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进深 4间,副阶周匝,重檐歇山顶。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 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和曲线,斗栱已较唐 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表现出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 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 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 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 九重天 。
祈年殿与圜丘之间有一条高2.5米、宽 30米、长360米的甬道相连。
西侧有斋宫一区,供皇帝祭祀前夕斋宿之用。
第三章 宫殿、坛庙、陵墓
26
2、明清北京故宫
(1)背景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 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 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 到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 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 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 底,规模宏大的北京紫禁宫殿 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 正式迁都于北京。
27
(2)布局
在明朝初建时,是参照南 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 上是附会所载“左祖后社、前 朝后室”的布局原则建造的。 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 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 (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 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 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 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 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 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 署。
6
(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出土了瓦,但可能还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 国时瓦才广泛用于宫殿。 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已经成为宫殿建筑的新风尚。 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的目的要求。 当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 状态。
3
Hale Waihona Puke 、宫殿宫和殿组合 成一个专用名词 “宫殿”,用来 指帝王所专用的 建筑群。 一般举 行礼仪和议政朝 见的主体建筑物 都称殿,生活起 居部分则称宫。
4
二、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
1、宫殿形制
(1)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2)布局:朝和寝的关系;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元图
24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 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 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 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 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 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 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 丰富多样。 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 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 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 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 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 架跨度。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中外建筑史4中国宫殿陵墓坛庙宗教民居建筑PowerPoint演示文稿
42
3.故宫的人力物力消耗
1406年准备,1420年建成,前10年备料,四 年施工. (1)工 (2)木 (3)砖 (4)石
43
5.几处重点庭院的设计手法 (1)太和殿庭院 (2)太和门廊院
44
(1)太和殿庭院 • 位于组群中最重要的位置,突出、显要。 • 最大的廊院尺度,可容纳万余人举行仪式。 • 单体建筑的最高等级——太和殿,九开间,
• 商代,宫殿建筑由单体变为群体。 • 西周,从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反映的情况来看,当时的
宫殿也应采用合院的形式,且已由前堂后室演变为前朝 后寝。
6
7
(2)、发展中的宫殿形制(春秋至南北朝) 使用高台建筑 前朝后寝(汉) 东西堂制(汉) 宫殿前设阙
阙,最初是供守望、显示威严的建筑。 春秋时宫殿正门开始建阙。
渎,建庙祭之
61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山东沂山、西镇陕西吴山、北 镇辽宁医巫闾山、南镇绍兴会稽山、中镇 山西霍山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四渎:江渎/淮渎/河渎/济渎
62
第二类 祭祀祖先 太庙:皇帝祭祖 家庙:平民祭于“祠堂”
· 北京太庙(“左祖右社”,规定布置的) ----似为宫寝建筑的原型,等级高,用色 简单。 实例: A.北京历代帝王庙(最多时100余位帝王) B.其它
·凶礼:对丧葬的有关礼制------陵墓建筑 ·军礼:指出征、命将、狩猎、行军等方面的礼仪规定 ·宾礼:指朝觐、聘使、君臣相会时的礼节 ·嘉礼:日常服饰、车仗等规定
54
②吉礼建筑分为两大类:坛与庙----“敬天 法祖”思想的具体体现:
· 属于祭祀自然保护神的称之为坛,祭 坛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的宫殿、坛庙、陵墓
陕西礼泉县李世民唐昭陵
陕西乾县李治乾陵
5. 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不求高显,规模 小。
6. 宋陵 规模不大,地上建筑变化不大,重视墓室。 ①地下墓室工整,装修精致,出现陵区,规模小。 ②宋有生前不营寿陵的定制。 ③工期和经济的制约,形式相似,规模雷同。
7.元陵 少数民族,四方征战,随死随葬,无处可寻, 流沙覆盖。
1.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石五供
2.纪念意义:表达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思念 之情。 3.荫庇意义:风水上选择吉地。 4.强化皇权:威严壮观。
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 一直到死,消耗的人力物力惊人。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1.陵墓的组成 ①地上、地下 ②单体形制 2.陵墓的构成方式 ①中轴线的处理 ②建筑序列的处理 ③外部空间构成
外朝: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文华殿:太子读书,四库全书 武英殿:原为大臣议事后在此印书籍。称为 “殿本” 太和殿: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 东至大朝,皇帝庆寿 中和殿:大朝前预备室 保和殿:殿试、宴会
故宫文华殿
故宫武英殿
故宫太和殿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前三殿
第二节 坛庙
坛庙主要有三类: 一、祭祀自然神 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 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 庙。
明泰陵
三、等级观念 1.帝王陵墓(重选址,重风水) ①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 ②地下建筑称为“方中、玄室、幽宫、地宫” ③高大厚实的“封土”称为“方上、宝顶、宝城” ④占地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陵园) ⑤建筑型制,用料,装修,色彩均有等级限制
2.臣民墓 形式简单,规模有限,地下建筑多为土坑。 ①称为“土壙(kuang)、墓壙、墓穴、墓室” ②其上垒成“土丘”,俗称“封土”,大者 曰“冢、丘”,一般称为“坟头”。 ③坟域:寿地、幽宅
2第二章 宫殿、坛庙、陵墓-1
3 供皇帝及家族进行 佛堂、斋宫、藏书阁、骑射场等 宗教、祭祀活动与 念书习武的场所
4 辅助部分
膳房、作坊、库房,大量服务人员的生 活用房等
• 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 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它们是历代 奴隶主和封建帝王把大量的财富、最好 的建筑材料、最高级的匠师、最精湛的 技艺集中起来建造的,代表了当代建筑 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多是木结构、黄 琉璃瓦顶、青白 西华门
东华门
石底座,饰以金
午门
碧辉煌的彩画。
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 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供天子登基、 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 会及皇帝寿庆等活动之用。
殿高26.92米,下面的三重台基高 8.13米,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 37.17米,殿座面积2370多平方米, 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一切构件规 格均属最高级。上檐十一踩斗拱, 下檐九踩斗拱,二样琉璃(头样从 未使用),3.4米高正吻。
第二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 宫殿
• 问题1:宫殿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 问题2:对宫殿建筑有什么直接的感觉?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 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
宫殿建筑也是如此。
功能
对应的空间
1 办理政务
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 殿堂、衙署、官府
2 生活起居
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皇妃和太祖、太 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
永固的陈设品。
• 中和殿为三开间正方形 殿,单檐攒尖顶,体量 甚小。是皇帝在大朝前 的休息处。
•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九间 殿。是殿试进士、宴会 的场所。
太和殿前,向北的石阶 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 雕,是故宫中最大的一 块。石长16.57米,宽 3.07米,厚1.70米,重 200多吨,原为明代雕制, 清乾隆时重雕。据明 《两宫鼎建记》记载; 有一次运这样一块大石, 动用了顺天府(包括北 京和周围很多州县)民 夫2万人,用旱船拽运, 自房山至北京约为100多 华里,走了28天,耗银
六、宫殿与坛庙
北京天坛
(2)祭祀祖先
皇权、家权都是自己的祖先所赐予的,所 以在皇帝世袭的制度下构成了封建社会特有的 国、家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从上到下重血统、 敬祖先的宗法社会意识,形成了古代对祖先祭 祀的传统。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太庙
(3)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①文庙
孔庙大成殿
② 武庙
③武侯祠
课堂练习
1、中国坛庙的主要类型?
1、宫殿布局的特点是: ()、()、() 2、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叫 ()、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的地方叫() 3、前朝,即为帝王()、 ()之处;后寝,即()
(2)宫殿的陈设
①华表
底座
蟠龙柱
华表是古代宫殿、 陵墓等大型建筑物面 前作装饰作用的巨大 石柱,是中国一种传 统的建筑形式。如今, 华表作为一种标志性 建筑,已经成为中国 的象征之一。
六、宫殿与坛庙
1、宫殿
• 了解:中国古代宫殿的历史沿革 春秋 秦汉 商代 隋唐
明清
中国古代宫殿的特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 格局严谨、凸显王权的尊严
(1)宫殿的布局
① 中轴对称
君权受命于天 以皇权为核心 北京故宫从宫城南门至北门之间的连线上,
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大大
小小几百所宫室均衡地、对称地排列在两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坛庙
坛庙起源于祭祀,是中国古代礼仪性的祭祀建筑。 中国古代坛庙的主要类型:
(1)祭祀自然神
(2)祭祀祖先 (3)先贤祠庙
(1)祭祀自然神
① 思想来源:
远古时期的原始信仰
农业社会的自然崇拜 大祀:皇帝亲自参加,包括天 地、社稷、宗庙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出自《礼记》三朝即“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
五门即“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外朝用于大规模礼仪性朝会,中朝用于日常议政朝会,内朝用于定期朝会。
以北京故宫为例,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2.东西堂制: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东西分置的宫城布局,体现了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东西堂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长安大明宫变成三朝纵向排列。
3.骈列制: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廷殿与处理政务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官僚机关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骈列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大明宫废除骈列制。
4.龙尾道:唐大明宫含元殿前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成S型盘上,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5.五岳五镇: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建庙以祭山神。
6.四海四渎: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为江渎(长江)、淮渎(淮河)、济渎(济水)、河渎(黄河)。
建庙以祭水神。
7.明堂辟雍: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明堂的用途是皇帝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辟雍是明堂外侧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环水为雍。
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圆水方院,圆基方榭,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9.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筑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孔庙布局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空间,后六进是主体部分。
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成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 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 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 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 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 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皇穹宇
圜丘
圜丘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 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 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 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
第一章
中外建筑学科与建筑技术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及特色
专题六
宫殿、坛庙、陵墓
坛庙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三项: 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 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 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皇 帝登位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 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 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 的事。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 祭地于北,祭日武侯祠、关帝庙等。 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 及全国府、州、县。自汉武帝尊儒之后, 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 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 也日益宏大状丽,到明代,达到了目前所 见的规模。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 庙,庙前设泮(pà n )池、棂星门,庙内 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问题四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之北京太庙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历代 朝廷都极为重视,致祭很勤。 北京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但现存太庙为明 嘉靖时重建,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tiá o) 庙三者所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 殿。现存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 是最高等级的殿宇。 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 进入太庙区。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用常 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的成功经 验。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形成对 比。
泮池:古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
孔庙大成殿
问题二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之天坛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 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 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 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 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南有圜 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 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 接起来。
曲阜孔庙大成殿
由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 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 置角楼,近似宫禁制度。再进,为宏伟的奎文阁, 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奎文阁后即为孔 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一组 。 奎文阁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东西有门; 其间有碑亭十三座,皆重檐高阁,形体特别宏大, 有金、元各一,余为明清所建,碑体硕大,为历 代帝王所立。 大成门内为主殿大成殿,此区布局仍为北宋 旧规。大成殿前庭满植古柏,中轴线前方有杏坛, 重檐十字脊顶,相传为旧大成殿址,宋真宗天禧 年间重建孔庙,大成殿移至今址而原地建坛。这 是历史形成的特殊布局。
北 京 天 坛
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五岳以东岳 泰山为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盛典。 “封禅”是宣告帝业成功于天地,所以泰山之庙(岱庙)规 模宏大,仿帝王宫城制度。其中中岳嵩山之庙,规制和岱庙 相近。(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华山)(山东东镇沂山、 浙江绍兴南镇会稽山、陕西宝鸡西镇吴山、辽宁北镇医巫闾 山、山西中镇霍山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 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的 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而历代明堂以武则天在 洛阳所建“万象神宫”为最宏大状丽。明嘉靖年间,则在北 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意。辟雍即明 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 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孔庙碑林群
孔庙杏坛
北京天坛
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 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 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 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 嘉靖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 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 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 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 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 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 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 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太庙井亭
祧(tiá o):远祖
问题五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之曲阜孔庙
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有统治地位,儒 家创始人孔丘被尊为万世师表。汉代起,就已建 立孔庙于孔丘故居鲁城阙里。东汉皇帝曾亲至曲 阜致祭;孔子后人封侯奉祠。唐玄宗开元年间, 追封孔丘王爵,孔庙规模益加宏大。现存曲阜孔 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定,金代重修,明清依旧制重 建。 原曲阜城距今城五公里,1551年,刘六、刘 七起义军焚毁旧城后,乃移此建新城。现城实际 以孔庙为中心重建起来,城正南门正对孔庙南门。 孔庙狭长,南北600米,东西仅145米。全庙由南 而北,以垣墙廊庑分为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 布置牌坊和棂星门,植柏树。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 间,奉5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 先。庙之东侧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 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徽州、 浮梁两地留有一批明代祠堂,平面布置都 用封闭的院落2进,入门为宽阔的廊院,大 堂3间或5间,敞开无门窗。堂北设后寝, 供祖先神主。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 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 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 一室奉一神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 大小和与在位皇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 留7或9个神主,其余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 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问题三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代表之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制度也是 仿自南京旧坛。其主体建 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5 间的殿。坛2层,上铺五色 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 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 五色土按方位铺成方回形 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 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 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 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 土。坛外设坛墙一周,墙 上颜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
• • • • • • • • • • • • • • • • • •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五岳: 东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 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西岳华山(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 五镇: 东镇沂山(1031.7米)位于山东省临朐县; 南镇会稽山(1194.7米)位于浙江省绍兴市; 中镇霍山(2504.3米)位于山西省霍州市; 西镇吴山(1841.9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 北镇医巫闾山(866.6米)位于辽宁省北宁市。 四海: 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
(愚弄)
问题一
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三种类型:
(一)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 之坛、五岳、四海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 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祭天之礼,冬至郊祀、孟春 祈谷、孟夏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 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为隆重。 祭地之礼,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 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 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太社和 太稷。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 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
北京太庙正殿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 闭性很强。南墙正中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 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 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 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重檐庑 殿,与太和殿同属第一级而尺度稍逊。殿内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龙椅上, 代表生人。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牌位以西为 上,分位而列,平日则存于殿后寝宫。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为“祧 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