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国内文献报道用四血管阻断法比较
总动脉, 套线备用。 同时枕部切口( 颈部前倾 3。利于手术部 0, 位的暴露)借助手术显微镜分离暴露第一颈椎横突翼并找 ,
多 , 国外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均有应用
・6 8 ・ 8
P o e d n fCl ia e ii e, e . 0 1 Wo 0 No 9 r c e i g o i c lM d cn S p 2 1 , l2 . n
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脑是一个血流量
大、 代谢旺盛的器官, 其功能几乎全靠葡萄糖的氧化代谢。 心
脏骤停后引起的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损 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中涉及兴 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钙离子稳态失调、 神经元凋亡等机
制_ 。所以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4 ]
左右横突孔( 椎动脉在人脑前从此孔下通过)将灼热的电烙 ,
铁尖头( 直径 0 5 m) . a r 直接插入翼突孔, 深度以 2 m为 ~3 m
血流。经 H 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及顶叶皮质, 正
常大鼠神经元细胞排列规则 , 胞质丰富, 核呈圆形, 核仁清
楚; 实验大鼠病理改变明显, 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变性 , 排列
产生和钙超载导致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所以近年来围绕心肺 脑复苏的保护机制及其方法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门, 而 建立有效、 稳定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
夹, 去除双侧颈总动脉的夹闭, 回输血液, 此为再灌注期。
14 u i l 四血管法及改良的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 . P ln l s ei 针对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方法有多种, 包 血再灌注模型 括: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四血管阻断法、 三血管阻断法、 四血管阻断法[ ] 8 主要是在颈前正中切口, 分离双侧颈
髓腹侧面上的基底动脉 , 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的关闭和开放实
现全脑缺血再灌流。 16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E ,] 11 制模: 34 采用水合氯醛腹腔麻醉 (5 gk )取颈部正中切 口, 30 /g , m 分离左右颈总动脉及右颈外 动脉 ; 另取左侧腹股沟部切口, 分离左股静脉并置管与输液 器相连, 从左股静脉注入肝素(8 后缓慢注入生理盐水 ; 10u)
颈静脉回抽血液, 当平均动脉压达 3 ̄4 m H ( m g 5 0m g 1 m H
一
013 P ) 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3 a 时, k 此为缺血
期开始。期间经颈静脉回抽放血或静脉注射回输血液保持平
均动脉压在 3  ̄4 m H 。1 i缺血期后移去微型动脉 5 0 g 5 n m a r
223 三血管阻断法 ..
优点 : 成功率高, 缺血指标的观察明确简单; 可根据实验
需要, 通过阻断 C A时间的长短控制脑缺血的程度。 C 缺点 : 手术难度较大, 对实验者的要求较高, 故可行性不
高; 在手术过程 中对周围组织牵拉严重, 在恢复血流时会受
影响。 优点: 不改变脑血管的主要解剖结构, 不影响基底动脉
用及报道 , 但更偏向于后者。 22 简述各种建模方法的特点 .
15 三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采用三血管阻断法1 .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0 1 。 2% 乌拉坦 1 0 gk 腹腔麻醉, 0m /g 0 经颈正 中切 口, 分离双侧颈 总动脉备用, 剪去枕骨腹侧面部分颅骨, 50 用 - 丝线结扎延
用微动脉夹夹闭两侧颈总动脉, 从右颈外动脉向近心端插入
221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
优点: 操作简便 , 用一次性手术即可完成 , 阻断完全可 逆, 可人为控制动物呼吸; 可模拟临床上休克、 心功能不全、
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阻塞合并血液低灌流引起的脑循环障碍, 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血损伤, 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
大量研究旨在寻找可减轻或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方法或药物, 并且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获得一定成功, 但是这
型:0 1 %水合氯醛(5 gk ) 30 /g 腹腔注射麻醉, m 分离暴露右侧 股动脉, 行股动脉插管, B 一2 生物机能记录系统监测动 接 L 40 脉血压。颈正中切E, l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及作侧颈静脉, 经左
输, 注意保持抽血速度与输入速度相等。 持续抽血 3 i 后 0 n a r 停止抽吸血液, 拔出套管并结扎颈外动脉, 去除两侧颈总动
脉上的微动脉夹, 此为再灌注开始。
供血和实验结果。 222 四血管阻断法 .. 优点 : 缺血完全, 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 检验缺血是否成
功 的指标 明确 。
临床 医 药 实 践
21 年 9 第 2 01 月 O卷 第 9 期
・6 7 ・ 8
建 立 全 脑缺 血 再 灌 注 动 物模 型 的 实验研 究进 展
武 钊 刘佩 仪 文锐玲 林梓 豪 黎 允诗 黄伟 青 欧 阳斌 , , , , , ,
(. 州 医学 院 检 验 系 , 东 广 州 5 0 8 ;. 州 医 学 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 东 广 州 50 2 ) 1广 广 1122广 广 1 1 0
1 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及效果的判定
循环停止 4 i ~6 n脑组织即可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口 。面对 a r ] 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 ,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心肺复苏。
但是即使复苏后, 心脏恢复了搏动, 但脑功能的恢复是心肺
复苏成功的关键。一般心脏停止搏动, 脑缺血、 缺氧立即发 生, 如超过 4 i 就可以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害。 ~6 n a r 心脏停
搏时间长, 如>8 i n以上 , a r 大脑功能很难恢复, 成功率极小。 有学者研究认为, 心脏停搏后, 5 %左右患者死于中枢神 约 0
11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心搏骤停 .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 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 性脑损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中 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钙离子稳态失调、 神经元凋 亡等机制l 。心脏停搏引起完全性全脑缺血, _ 4 ] 急性缺血缺氧 可造成细胞损伤, 恢复血循环后又可引起再灌注损伤。因此 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是脑复苏的重 要病理生理过程。 目前主要是通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 拟心搏骤停, 即将头部的主要动脉进行阻断, 从而导致全脑 缺血, 营造出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 12 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要求 . 手术操作简便 , 致死率低, 重复性好; 缺血效果好, 慢 急、 性缺血实验均可应用 ; 再灌注方便、 完全、 充分; 尽量能够保 持颅脑的完整性; 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尽量要小l 。 _ 7 ] 13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正常大鼠大脑无肿胀, 脑沟脑回清晰, 皮质颜色较红润 ;
回变浅, 皮质颜色苍白; 表面血管塌陷, 血流少 , 部分基本无
浅表血管丰富, 充盈好 , 鲜红。实验组大脑肿胀明显, 脑沟脑 224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 ..
临 床 医药 实 践
21 0 1年 9月 第 2 O卷 第 9 期
・6 89 ・
全 。
体形态、 脑沟脑回是否清晰、 皮质的颜色、 浅表血管的状态及
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经苏木精一 伊红染色( E , H) 在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及顶叶皮质, 主要观察神经元细胞的
形态及排列情况、 胞质的状态、 细胞核的形状及核仁; 光镜下 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密度。 18 实验大鼠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对比 .
伤的发病规律, 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成模效
套管针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取出针芯, 套管接
三通与注射器相连, 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 此为脑缺血
率较典型、 稳定, 可重复性好。 缺点: 模型不能在清醒动物上复制, 无法研究血管狭窄 后行为学的变化; 常因存在侧支循环而造成缺血不完全 , 部 位不确定 ; 脑缺血时限长, 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 癫病等并
采用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
经系统损害, 即脑死亡。 即使心、 肺复苏成功, 生命保留, 仍约
有 2 O o A~5 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 o 成为植物
状态( 植物人) 或痴残等_ 。 2 ] 在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有 2%~4 的患者遗留下永 0 O 久性神经损害 。鉴于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 ] 近年来对
大鼠( 也可在清醒状况下手术)颈部常规消毒, , 打开颈前正 中切 口, 将套在双侧颈总动脉下的备用线结扎, 根据实验需 求可阻断血液流动 l~6 i, O 0 n 松开结扎线后可实行再灌注 a r
研究 。
21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 脑复苏中存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对脑缺血再灌注 损伤的研究仍然是急诊医学中的重点,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 制作则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 法有很多种: 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三血管 阻断法,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国内文献报道用四血管阻断法 比较多, 国外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均有应
侧颈静脉插管, 建立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肝素 10U/g经左 5 k 。 I
些方法和药物很少能成功用于临床。 缺血预处理对心脏和神
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预处理只适用于缺血再灌注可预期的情况 。 尽快恢复灌
注是减轻缺血导致的损伤和行为障碍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再 灌注也可能加重损伤。在再灌注早期, 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
17 .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开颅取脑组织进行观察 将完成缺血再灌注实验的大鼠进行开颅并取其完整的
大脑组织 , 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项如下: 大脑组织的整
缺点 : 手术复杂, 缺血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较差; 个体差异
大, 术后存活率较低; 被烧灼阻断的椎动脉不可再通, 改变了
正常的解剖结构, 影响再灌注的脑血流量, 造成再灌注不完
发症的发生, 且又处于低血压状态, 会干扰其他器官、 组织的
开始 , 抽血速度平均为0 3 L mn左右, . / i m 由于大鼠在侧支循 环及循环血量上的个体差异, 控制抽血速度的负压以维持在 使被抽血侧的颈总动脉在直视下处于塌陷状态为宜。 在抽血
的同时, 间断更换注射器, 将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持续 回
宜, 电凝双侧椎动脉, 造成永久性闭塞D] o。也可采用钻透第
一
颈椎小孔的方法( 即改良的四血管闭塞法)在直视下直接 ,
紊乱 , 神经元胞质浓缩, 胞核固缩, 核仁不清; 光镜下观察海
2 选择适当可行的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烧灼双侧椎动脉, 成功率几乎 10 0 %。2 4 h后用乙醚浅麻醉 马区神经元细胞密度实验组比正常对照组低[ 】 。
心脏骤停 (A) C 是急诊医学常见的急症之一, 因其居高 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 , 所以心 肺脑复苏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心搏骤停是指心跳及
呼吸突然停止, 血液循环终止。 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
及报道, 但更偏向于后者[ 。对比不同建模方法在实验过程 6 ] 中所显露出的特性, 分析并总结各 自的优缺点。选择能较好 地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为脑复苏的深入研 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本文将从实验的可操作性、 成功率、 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各类建模方法进行综述。
和椎动脉的血流, 脑干无明显缺血; 实施再灌注后, 不改变血 流动力学方向, 仍保持原来的生理状态。
总动脉, 套线备用。 同时枕部切口( 颈部前倾 3。利于手术部 0, 位的暴露)借助手术显微镜分离暴露第一颈椎横突翼并找 ,
多 , 国外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均有应用
・6 8 ・ 8
P o e d n fCl ia e ii e, e . 0 1 Wo 0 No 9 r c e i g o i c lM d cn S p 2 1 , l2 . n
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脑是一个血流量
大、 代谢旺盛的器官, 其功能几乎全靠葡萄糖的氧化代谢。 心
脏骤停后引起的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性脑损 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中涉及兴 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钙离子稳态失调、 神经元凋亡等机
制_ 。所以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4 ]
左右横突孔( 椎动脉在人脑前从此孔下通过)将灼热的电烙 ,
铁尖头( 直径 0 5 m) . a r 直接插入翼突孔, 深度以 2 m为 ~3 m
血流。经 H 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及顶叶皮质, 正
常大鼠神经元细胞排列规则 , 胞质丰富, 核呈圆形, 核仁清
楚; 实验大鼠病理改变明显, 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变性 , 排列
产生和钙超载导致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所以近年来围绕心肺 脑复苏的保护机制及其方法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门, 而 建立有效、 稳定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
夹, 去除双侧颈总动脉的夹闭, 回输血液, 此为再灌注期。
14 u i l 四血管法及改良的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 . P ln l s ei 针对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方法有多种, 包 血再灌注模型 括: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四血管阻断法、 三血管阻断法、 四血管阻断法[ ] 8 主要是在颈前正中切口, 分离双侧颈
髓腹侧面上的基底动脉 , 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的关闭和开放实
现全脑缺血再灌流。 16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E ,] 11 制模: 34 采用水合氯醛腹腔麻醉 (5 gk )取颈部正中切 口, 30 /g , m 分离左右颈总动脉及右颈外 动脉 ; 另取左侧腹股沟部切口, 分离左股静脉并置管与输液 器相连, 从左股静脉注入肝素(8 后缓慢注入生理盐水 ; 10u)
颈静脉回抽血液, 当平均动脉压达 3 ̄4 m H ( m g 5 0m g 1 m H
一
013 P ) 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3 a 时, k 此为缺血
期开始。期间经颈静脉回抽放血或静脉注射回输血液保持平
均动脉压在 3  ̄4 m H 。1 i缺血期后移去微型动脉 5 0 g 5 n m a r
223 三血管阻断法 ..
优点 : 成功率高, 缺血指标的观察明确简单; 可根据实验
需要, 通过阻断 C A时间的长短控制脑缺血的程度。 C 缺点 : 手术难度较大, 对实验者的要求较高, 故可行性不
高; 在手术过程 中对周围组织牵拉严重, 在恢复血流时会受
影响。 优点: 不改变脑血管的主要解剖结构, 不影响基底动脉
用及报道 , 但更偏向于后者。 22 简述各种建模方法的特点 .
15 三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采用三血管阻断法1 .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0 1 。 2% 乌拉坦 1 0 gk 腹腔麻醉, 0m /g 0 经颈正 中切 口, 分离双侧颈 总动脉备用, 剪去枕骨腹侧面部分颅骨, 50 用 - 丝线结扎延
用微动脉夹夹闭两侧颈总动脉, 从右颈外动脉向近心端插入
221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
优点: 操作简便 , 用一次性手术即可完成 , 阻断完全可 逆, 可人为控制动物呼吸; 可模拟临床上休克、 心功能不全、
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阻塞合并血液低灌流引起的脑循环障碍, 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血损伤, 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
大量研究旨在寻找可减轻或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方法或药物, 并且已经在动物模型上获得一定成功, 但是这
型:0 1 %水合氯醛(5 gk ) 30 /g 腹腔注射麻醉, m 分离暴露右侧 股动脉, 行股动脉插管, B 一2 生物机能记录系统监测动 接 L 40 脉血压。颈正中切E, l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及作侧颈静脉, 经左
输, 注意保持抽血速度与输入速度相等。 持续抽血 3 i 后 0 n a r 停止抽吸血液, 拔出套管并结扎颈外动脉, 去除两侧颈总动
脉上的微动脉夹, 此为再灌注开始。
供血和实验结果。 222 四血管阻断法 .. 优点 : 缺血完全, 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 检验缺血是否成
功 的指标 明确 。
临床 医 药 实 践
21 年 9 第 2 01 月 O卷 第 9 期
・6 7 ・ 8
建 立 全 脑缺 血 再 灌 注 动 物模 型 的 实验研 究进 展
武 钊 刘佩 仪 文锐玲 林梓 豪 黎 允诗 黄伟 青 欧 阳斌 , , , , , ,
(. 州 医学 院 检 验 系 , 东 广 州 5 0 8 ;. 州 医 学 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 东 广 州 50 2 ) 1广 广 1122广 广 1 1 0
1 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及效果的判定
循环停止 4 i ~6 n脑组织即可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口 。面对 a r ] 突如其来的心脏骤停 ,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心肺复苏。
但是即使复苏后, 心脏恢复了搏动, 但脑功能的恢复是心肺
复苏成功的关键。一般心脏停止搏动, 脑缺血、 缺氧立即发 生, 如超过 4 i 就可以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害。 ~6 n a r 心脏停
搏时间长, 如>8 i n以上 , a r 大脑功能很难恢复, 成功率极小。 有学者研究认为, 心脏停搏后, 5 %左右患者死于中枢神 约 0
11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心搏骤停 .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 脑损害的病理生理主要是缺血缺氧 性脑损伤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中 涉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钙离子稳态失调、 神经元凋 亡等机制l 。心脏停搏引起完全性全脑缺血, _ 4 ] 急性缺血缺氧 可造成细胞损伤, 恢复血循环后又可引起再灌注损伤。因此 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是脑复苏的重 要病理生理过程。 目前主要是通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 拟心搏骤停, 即将头部的主要动脉进行阻断, 从而导致全脑 缺血, 营造出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 12 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要求 . 手术操作简便 , 致死率低, 重复性好; 缺血效果好, 慢 急、 性缺血实验均可应用 ; 再灌注方便、 完全、 充分; 尽量能够保 持颅脑的完整性; 血液的流变性变化尽量要小l 。 _ 7 ] 13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正常大鼠大脑无肿胀, 脑沟脑回清晰, 皮质颜色较红润 ;
回变浅, 皮质颜色苍白; 表面血管塌陷, 血流少 , 部分基本无
浅表血管丰富, 充盈好 , 鲜红。实验组大脑肿胀明显, 脑沟脑 224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 ..
临 床 医药 实 践
21 0 1年 9月 第 2 O卷 第 9 期
・6 89 ・
全 。
体形态、 脑沟脑回是否清晰、 皮质的颜色、 浅表血管的状态及
血管内的血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经苏木精一 伊红染色( E , H) 在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及顶叶皮质, 主要观察神经元细胞的
形态及排列情况、 胞质的状态、 细胞核的形状及核仁; 光镜下 观察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密度。 18 实验大鼠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对比 .
伤的发病规律, 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成模效
套管针至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取出针芯, 套管接
三通与注射器相连, 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 此为脑缺血
率较典型、 稳定, 可重复性好。 缺点: 模型不能在清醒动物上复制, 无法研究血管狭窄 后行为学的变化; 常因存在侧支循环而造成缺血不完全 , 部 位不确定 ; 脑缺血时限长, 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 癫病等并
采用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
经系统损害, 即脑死亡。 即使心、 肺复苏成功, 生命保留, 仍约
有 2 O o A~5 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 o 成为植物
状态( 植物人) 或痴残等_ 。 2 ] 在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有 2%~4 的患者遗留下永 0 O 久性神经损害 。鉴于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 ] 近年来对
大鼠( 也可在清醒状况下手术)颈部常规消毒, , 打开颈前正 中切 口, 将套在双侧颈总动脉下的备用线结扎, 根据实验需 求可阻断血液流动 l~6 i, O 0 n 松开结扎线后可实行再灌注 a r
研究 。
21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 脑复苏中存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对脑缺血再灌注 损伤的研究仍然是急诊医学中的重点,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 制作则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 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 法有很多种: 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 三血管 阻断法, 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国内文献报道用四血管阻断法 比较多, 国外四血管阻断法、 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均有应
侧颈静脉插管, 建立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肝素 10U/g经左 5 k 。 I
些方法和药物很少能成功用于临床。 缺血预处理对心脏和神
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预处理只适用于缺血再灌注可预期的情况 。 尽快恢复灌
注是减轻缺血导致的损伤和行为障碍的最有效方法, 然而再 灌注也可能加重损伤。在再灌注早期, 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的
17 .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开颅取脑组织进行观察 将完成缺血再灌注实验的大鼠进行开颅并取其完整的
大脑组织 , 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项如下: 大脑组织的整
缺点 : 手术复杂, 缺血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较差; 个体差异
大, 术后存活率较低; 被烧灼阻断的椎动脉不可再通, 改变了
正常的解剖结构, 影响再灌注的脑血流量, 造成再灌注不完
发症的发生, 且又处于低血压状态, 会干扰其他器官、 组织的
开始 , 抽血速度平均为0 3 L mn左右, . / i m 由于大鼠在侧支循 环及循环血量上的个体差异, 控制抽血速度的负压以维持在 使被抽血侧的颈总动脉在直视下处于塌陷状态为宜。 在抽血
的同时, 间断更换注射器, 将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持续 回
宜, 电凝双侧椎动脉, 造成永久性闭塞D] o。也可采用钻透第
一
颈椎小孔的方法( 即改良的四血管闭塞法)在直视下直接 ,
紊乱 , 神经元胞质浓缩, 胞核固缩, 核仁不清; 光镜下观察海
2 选择适当可行的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烧灼双侧椎动脉, 成功率几乎 10 0 %。2 4 h后用乙醚浅麻醉 马区神经元细胞密度实验组比正常对照组低[ 】 。
心脏骤停 (A) C 是急诊医学常见的急症之一, 因其居高 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 , 所以心 肺脑复苏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心搏骤停是指心跳及
呼吸突然停止, 血液循环终止。 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
及报道, 但更偏向于后者[ 。对比不同建模方法在实验过程 6 ] 中所显露出的特性, 分析并总结各 自的优缺点。选择能较好 地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方法, 为脑复苏的深入研 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本文将从实验的可操作性、 成功率、 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各类建模方法进行综述。
和椎动脉的血流, 脑干无明显缺血; 实施再灌注后, 不改变血 流动力学方向, 仍保持原来的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