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合集下载

复旦国际关系真题

复旦国际关系真题

1996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5*6)唯物政治观、国家结构、社会共和国、政治管理、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文明的冲突"二、试论国家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15分)三、试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思想的内容与意义(20分)四、试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特点(15分)五、简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0分)国际关系一、简释题里根主义、钢铁盟约、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中非经济关系四原则、诺曼底战役戴高乐对未来欧洲的构想、协约国集团、美国独立战争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2、评八十年代上半期的美苏关系3、试论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试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5*6)基层群众自治、法治政治、新公共行政学派、官职职业化、市民社会、国际政治的主体二、试述无产阶级政策和策略。

(15分)三、试论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分权制衡"原则(20分)四、简论民族与国家的关系(15分)五、试论社会主义政治与精神文明(20分)国际关系一、简释题洛美协定、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特征、(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美英战争、三国同盟、第三帝国、大东亚共荣圈二、论述题1、评冷战结束后,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2、试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3、评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4、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1998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5*6)政治权力、系统管理学派、“非国家实体”、城邦民主政体、政治文化、“天人感应”二、试论国家与民族的关系(15分)三、试述现代政党的特征(15分)四、简论法国半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与同(20分)五、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20分)国际关系一、简释题"小协约国"、钢铁盟约、苏联东方战线、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新日美安保条约、埃以"和平协定"、经济互相依赖理论二、论述题1、试析北约东扩的背景和影响2、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英德战略三角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新发展1999年考试题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5*6)基层群众自治、"一党独大制"、国家结构、委员会共和制、策略性政治决策、柏拉图的"心灵论"二、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又一次革命(15分)三、试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性质和形态(20分)四、试论民族独立国家独立自强发展道路的特点(15分)五、简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主要历史任务(20分)国际关系一、简释题日美安保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党际关系准则、冷战后的新安全观、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讲、相互依存的敏感性、大国伙伴关系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二、论述题1、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的变化2、试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的意义3、新科技革命对21世纪国际关系有何影响2000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5*6)唯物政治观、官僚制度、公民创制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党政治、政治发展的民粹模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为什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2、简评现代化过程中的所谓"匀质化"特征3、简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三、论述题(共46分)1、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统治必须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思想(16分)2、试论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的宗教政策(15分)3、试用分权理论简析西方国家政府机构间的关系(15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布列斯特和约、远东慕尼黑阴谋、霸王战役、哈尔斯坦主义、拿骚协议、美国战略防御计划二、简答题1、"东方战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冷战后北约战略新概念三、论述题1、分析希特勒在二战前的外交战略2、试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内容和作用3、试论全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01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5*6)政治权力、意识形态霸权主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技术构成阶层论、管理程序学派、行政集权民主制二、简答1、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点和缺点2、简要评价资产阶级分权学说3、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别与联系三、论述1、试述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关系2、现代政党产生原因及其特点3、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布莱尔"第三条道路"、华沙条约、民族自决权、一条线战略、欧共体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苏伊士运河危机二、简答题1、不结盟运动的基础2、人权和主权的关系3、冷战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原则4、北约布鲁塞尔条约"双轨"政策的内容和目的三、论述题1、试论冷战前后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的演变2、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2002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5*6)政治权力、多元民主论、政党制度、总统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二、论述1、试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于“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这一命题的意义(15分)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官僚制度的历史地位及评价(20分)3、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现代化(15分)4、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20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上海精神、美苏中导谈判中的零和方案、罗迦诺公约、田中奏折、西欧联盟、埃以戴维营协议二、简答题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2、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的主要成果三、论述题1、冷战后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2、二战期间雅尔塔会议及其他一些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及其实质3、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的主要合作内容和性质2003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7*8)政治辩证法、代议民主制、政治参与的含义、民族的基本特征、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政府机构、内阁制、两党制及其政治实质二、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18分)三、政治统治职能为什么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这一理论对“治理”国家的意义28分四、民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结果(18分)五、论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分析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30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国家主权、软权利、古巴导弹危机、危机管理、拉巴洛协定、世界体系论、民主和平论、蒙巴顿方案、与台湾关系法二、简答题1、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的变化(原试题上是国际利益的变化,后来老师说应该是国家利益,原试卷上字打错了)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三、论述1、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变化2、冷战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原因(最好从国际因素和美国因素两方面答)2004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56分)行为政治学、国家形态、政党政治、结构功能主义、政治发展的含义、阶级、民族区域自治、违宪审查权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18分)三、试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和多党制进行比较分析(18分)四、试论政治文化的超前性和滞后性(28分)五、试论我国“当前改革是一场大变革”并用我国当代经济体制改革分析(30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70分)禁止核扩散条约、洛迦诺精神、贡比涅停战协定、八一七公报、新安全观、开罗宣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万隆会议、舒曼计划、超越遏制二、述论威尔逊主义的内容、实质、影响(25分)三、论述: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的变化,分析西德对东德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25分)四、论述: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和日本同盟政策的调整内容及其后果、影响(30分)政治学原理一、简要解释(8*7)国家结构形式、政治社会学、威权政体、现代政党的政治功能、政治决策、国家主权、民族与宗教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和特色(18分)三、你对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要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找寻这一命题是怎么理解的(28分)四、政治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18分)五、试论西方民主共和制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在矛盾(30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6*8)P=(C+E+M)*(W+S)克莱因公式、军事-工业复合体、正义战争论、进攻性现实主义、大西洋宪章、里根主义、洛美协定、不结盟二、简答(12*4)1、国际关系组织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2、核武器冷战后世界中的作用并举例分析3、60年代的中国外交4、评苏联的"东方战线"及其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三、论述(27*2)1、论述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及911后大国合作的趋势2、1978年以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与特点2006年试题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56分)多元民主论、政府与国家的区别与联系、政治文化及其特点、总统共和制的特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民族自决权、政党制度二、论述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地位与作用(18)三、论述社会共和国的内容与意义(18分)四、论述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改革(28分)五、论述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30分)国际关系一、简要解释(6*8)“颜色革命”、国际联盟、"缓和" 、中美建交三原则、中导条约、东方战线、哈尔斯坦主义、公众外交二、简答(12*4)1、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及其演变2、多边国际组织对国际关的影响3、二战后大国对远东秩序的安排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三、论述(27*2)1、建国后,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思想,政策及影响2、试论二战后欧美的关系变化2007年试题一、简释(80分)行为主义政治学、现代国家建设、公民不服从、法团主义、民粹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威权政体、寡头统治铁律、政治动员、《多元民主理论的困境》二、是一段阿尔蒙德论述政治文化的材料,然后回答三个问题1、政治文化的含义(5分)2、为什么说成功的民主政治需要政治文化支撑(5分)3、阿尔蒙德所说的政治文化是什么类型的政治文化(5分)三、“早期的政党产生并局限于议会,现代大众型政党走向并根植于社会”的原因及其促进因素(20分)四、有限政府之“有限”的内涵和原因(15分)五、论述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20分)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5*8)尼克松主义、古巴导弹危机、正义战争论、新中世纪主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利益、全球化、万隆会议二、简答(15*4)1、国际联盟的成与败2、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3、政党外交与国家外交的关系4、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发展历史三、论述(25*2)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演变2、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制度2008年试题(不全,国关差一道名解)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80分)守夜人国家、违宪审查权、行政集权民主制、多头政治、《集体行动的逻辑》、社会资本、比例代表制、民主社会主义、戴维斯曲线、趋同论二、“民粹主义”对大众道德,智慧与力量的崇拜。

世界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转移

世界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转移

世界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转移[摘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范式转移展开的,在其理论早期,国家主义范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得到了复兴,从而对传统的国家主义范式理论构成了冲击。

这种冲击促使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家适时调整研究思路,从而使以世界主义范式为导向的全球化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确立了一席之地,但是,世界主义范式又受到传统国家范式理论的批评,其本身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标签:世界主义,全球化;范式;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概念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92-1996)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是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是科学共同体所使用的成规,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

因此,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连续的、积累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间的间断性转换的结果,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

库恩的范式理论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范式革命,范式由此成为人们判断科学进步、进行科学与理论创新的主要参照依据。

同样,库恩的范式理论也被人们引入到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在国际关系理论界。

范式也逐渐成为人们界定不同理论流派、推动理论发展的主要参照值。

自从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其理论发展也大致遵循了范式转换的逻辑演绎过程。

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早期,其理论范式主要是以国家范式为核心的,这时的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发展的规律。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世界主义思想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逐渐复兴,世界主义范式对传统的国家主义范式提出了挑战。

因此,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正面临着范式转换、理论创新的新的历史契机。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中心主义范式一直主导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初期,理想主义居于主导地位。

理想主义以人性善为出发点,认为国际关系在本质上处于和谐状态,通过对人类的教育和启蒙,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流派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各院校国际关系考博考研试题

各院校国际关系考博考研试题

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07北大国际关系史试题24年日内瓦公约 NPT 天羽声明二十年危机的影响脾斯麦同盟的影响克林顿与小布什对外政策的异同,分析原因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一、填空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____根据____条约继承了西班牙王位。

2、英法协约具体分为三个小条约,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

3、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是_____年_____月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国协定的。

4、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提出了一个_______,两个_______。

5、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_和_______,它的生效时间是________。

6、欧共体国家与第三世界签定的第一个南北合作的协定是________。

二、简答1、门罗宣言2、1878年柏林会议3、新欧洲巴黎宪章4、PKO法案5、第二次魁北克会议6、哈尔斯坦主义三、论述1、论述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的过程,以及为什么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遏制。

2、论述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内容、性质和影响。

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政概论一、填空(共20分)1、肯尼斯. 尔兹是国际关理论中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为了对付日本提出的雁行模式,美国提出了______。

3、日本提出的雁行模式的根本内容是_______。

4、日本著名的右翼分子,刚当选为东京都知事的是_____。

5、亨廷顿对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的描述是_____。

6、中国威胁论提出的根据是______。

7、拉美国家经济在经历了70年代的迅速发展后,进入80年代处于停滞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

8、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经济学派是________。

9、英国首相布莱尔针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合流的趋势提出了_____。

10、依附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______。

[最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最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摘要:战争与和平一直都是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研究的主题,人类渴望和平,渴望安宁,但是,自从有人类起,战争就一直不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来越多。

针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总体上分为两大派别,乐观派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拥有永久的和平,而悲观派认为战争是必然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人类所能做的不是消除战争,而是延迟战争,使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更持久,这便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战争;和平;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国际关系的发展是风云变幻、跌荡起伏,国际政治理论总是在现实的冲击下,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以求能更好的解释现实,并更好的预测未来。

在这些理论中,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研究它们的核心内容,体系构成以及如何推动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国际关系,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

国际关系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基本的观点是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的签订为标志的,该条约是三十年战争的产物,条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使国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权力的实体出现在国际社会[2]中,主权国家也成为日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是以1948年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传统现实主义奠基人汉斯·摩根索创作的经典《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为标志的,在这部名著中,摩根索精确地界定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范畴,提出了以权力界定下的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最重要因素。

从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可以看出来,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这是每一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

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

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整理国际关系理论1.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出现与第⼀次世界⼤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

理想主义的代表⼈物有: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四点纲领)、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中⽴与集体安全》、《国联与法权》)、约翰?默⾥。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是善良的,或⾄少是可以改造的,战争可以避免。

战争不是⼈性的产物,⽽是环境的结果。

战争之所以发⽣是因为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些⼈的良知误⼊歧途,⼈类可以通过教育改造⼈性,避免战争。

(2)倡导国际主义,国家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理想主义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对外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是狭义的民族主义的表现。

结束秘密外交,实现对外决策的民主进程,将有助于消除战争的起因。

(3)建⽴国际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是威尔逊的“宠物”,是理想主义的希望,理想主义认为“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

(4)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规范和约束国家的⾏为,从⽽最终使世界避免战争。

(5)提倡国际道德,确保世界和平。

理想主义认为,维护国际道德的途径使,通过国际联盟对实⾏侵略的国家进⾏制裁;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作⽤,提⾼民众的觉悟和⽂化素质。

从以上可知,“国际主义”、“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道德”在很⼤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和外交实践。

2.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摩根索的扛⿍之作《国家间政治》是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其核⼼的内容是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

这六原则已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1)政治是根植于⼈性的客观法则所⽀配的。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存的法则;(2)以权⼒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个独⽴的研究领域,⽽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论理学、美学和宗教学;(3)以权⼒界定利益的核⼼概念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李德元王鹏提要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

随着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自我意识、学科流派、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等日趋明晰。

笔者大致把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借以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一、1919~1945年: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轫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科的创立以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为标志,反映了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及对结束战争的希冀。

此后,来自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循着各自的学科思路对国际关系理论展开了学术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这些理论流派大都局限于各自的学科视野,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架构;所侧重的多是国家与国家间关系的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滥觞。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中,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肇基于18世纪启蒙运动所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重点探究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正义、和平、秩序等基本问题。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在构建世界秩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自由的保障有助于和平的实现,一个尊重个体自由的政府会由于受到约束而在外交政策中具有和平的意图。

②作为分析国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试图理解集体决定,从伦理角度促进人权,试图改善人类环境。

”③这一时期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发展出理想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
第三次论战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经历了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当然,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并没对现实主义作根本的修正,但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华尔兹本人就经历了从传统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课本120页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1979年,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

2.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
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
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国际关系理论资料

国际关系理论资料

理论:是在系列假定基础上得出的关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是人们建构出来用以一般性地解释自然和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关系陈述。

范式: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框架和视角,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我们观察生活的方式和我们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一些根本假设。

科学理论:是指坚持用逻辑(logic)和实证(positivism)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国际关系事实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指处于世界体系内个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均势、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一、理想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齐默恩(2)主要观点1.人性可以改造。

(不确定,取决于环境)2.战争可以避免。

3.利益可以调和。

4.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公众舆论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3)不足:多为对未来设想,缺少对现在研究。

一些理论为特定国家的国家利益服务(十四点计划)二、现实主义(形成于三十年代,发展于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占据统治地位)(1)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爱德华·卡尔、尼布尔、汉斯·摩根索(六原则)、乔治·凯南(2)主要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

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争执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

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道德收到国际利益限制)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方法是依靠均势(3)不足:1. 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

2. 将道德标准分为不同的层面。

3. 将和平的希望寄托于领袖人物身上。

○摩根索权利人性论和现实主义六原则(1)权力人性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贪婪和自私欲望。

20世纪3次世界格局的演变

20世纪3次世界格局的演变

要求粘贴到课本94页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

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三次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1922年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美苏两极格局;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地位: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要求粘贴到课本94页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

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三次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1922年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美苏两极格局;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地位: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

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20世纪国际关系的演变

20世纪国际关系的演变

确立:
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也包括了开罗会议、德黑兰 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的有关内容。 1.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 地区的疆界; 3.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
1.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两分天下,深深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实质)
3.体系的掠夺性和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之间、 战胜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最终促使了体系的瓦解。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奥地 利
南斯拉夫
一战前的奥斯曼 战后土耳其 土耳其帝国
3.华盛顿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如何评价该体系?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美国于1921—1922年发起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1.什么是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如何确立?如何评价该体系? 2.两极格局最终怎样形成的?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两极格局是如何走向解体的?
1.什么是雅尔塔体系?该体系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 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 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评价
1.是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 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实质)
2.内部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 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必然走向瓦解? 瓦解的主要表现?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影响
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3.两极格局是如何走向解体的?
1.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70年代第三世界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 用,有力地冲击两极格局; 3.美苏争霸的长期消耗;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世纪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卢 凌 宇
【内容提要】本文遁出了把 20 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归结为六次浪潮 、三次论 战和三大流派的传统观点 ,从美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西方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特色 、哲学本 源 、分析单元 、政治学元理论和意识形态性等六个视角对 20 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 尝试性的梳理 ,有利于较为深刻和全面地认识一个世纪以来这门学科在西方 (主要是美国) 的发展历程 。
笔者窃以为 ,上述三条思路尽管线索清晰 、连贯 , — 16 —
也基本反映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但 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 (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历程并不是线性延展的 ,一种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 另一种主义的消亡 ,而且不同理论流派间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渗透是很普遍的 。例如 ,虽然古典现实主义在 40 年代后取代理想主义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流 , 但理想主义的思潮从来都没有从国际关系理论中消失 过 ,最有趣的莫过于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 ( Hans Morgent hau) 。他虽然极力批驳理想主义 ,但在其经典 著作《国家间政治》中却表现出了近乎天真的理想主义 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一刀切 的划分既不符合历史事实 ,也难以揭示不同思潮间相 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关系 。(2) 任何理论总是具体历史 现实的折射 ,那么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同西方国家 (最
1.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脉络 ,大体同 20 世纪 美国国际地位的变迁相对应 。
正如美国学者斯坦利·霍夫曼 ( Stanley Hoff man) 所言 “, 国际关系学的欧洲思想之花却在美国结果”, ① 不仅“真正使国际政治理论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 科学门类的主要是美国学者”, ② 而且“国际关系学中 所谓当代经典中美国作品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种思潮流 派中美国作者首创的比例都是西方其他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学者所望尘莫及的”, ③ 从而营造了名副其实 的国际关系学的美国中心 。尽管从 70 年代 、尤其是 80 年代以来 ,非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但迄 今仍不足以冲击美国的中心角色 。
②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 历史和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8 年版 ,第 40 页 。
③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和理论》,第 135~136 页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 年第 10 期
重要的是美国) 的历史变迁有什么关系 ? 上述思路提 供的解释似乎不够充分 。(3) 国际关系学是一种交叉 或者边缘科学 ,但上述思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这门学 科交叉或综合的特色来 。(4) 上述视角也欠深刻 ,如没 有追溯到国际关系理论变迁的社会 、哲学和政治思想 的背景 。(5) 六次浪潮的说法笔者以为尤其值得商榷 。 例如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属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元概 念 ,行为主义或者后实证主义则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 念 ,而所谓全球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则是理想主义的 派生概念 。把六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 ,无疑 给理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制造了障碍 。基于上 述考虑 ,笔者试图另辟他径 ,尝试着从下面六个视角来 探索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个世纪以来的演变 。它们或 许有助于较为深刻和全面地认识这门学科在西方的历 史 、现状和未来 。
① 倪世雄 、金应忠 《: 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上海学 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序 。
②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和理论》,第 283 页 。 ③ 从二战结束~80 年代初的 35 年间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 中 ,有 22 部被誉为“当代经典”,其中仅美国学者的著作就占了 18 部 , 欧洲学者仅占 4 部 。转引自王逸舟 《: 西方国际政治学 : 历史和理论》, 第 297~302 页 。 ④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一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年 版前言 ,第 11 页 。
— 17 —
试论二十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
际关系学的主流之外 。 (3) 60 年代 60 年代的国际关系是以大动荡 、大分化和大改组
著称的 。美苏的对峙在 50 年代中期达到顶点后逐渐 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与此同时 ,美国国内的政治气氛 却比较紧张 。“麦卡锡主义”的阴魂不散 、美国经济的 持续繁荣以及 50~60 年代初期美国政治上的保守主 义的综合作用 ,导致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流行 ,使 社会科学研究 、包括国际关系学倾向于做客观的 、中立 和价值祛除的研究 。这一时期美国行为主义国际关系 学比较有影响的著作包括莫顿 ·卡普兰 ( Morton A. Kaplan) 的《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戴维 ·伊斯顿 (David Easton) 的《政治分析的框架》以及理查德·罗斯 克兰斯 ( Richard Rosecrance) 的《世界政治中的行为和 反应》等 。
因此 ,从上述意义来说 ,20 世纪的西方国际关系 学大体上就是美国国际关系学 ;掌握了不同阶段的美 国国际关系理论也就基本认识了 20 世纪西方国际关 系理论的演化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阶段来略述美国 国际地位的变迁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演变的关系 :
(1) 两次大战间 这是国际关系学的理想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 。一 战后 ,美国和英国共同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滥殇之 地 。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舒曼 ( Frederick L . Schum2 man) 的《国际政治 : 西方国家体系导论》、保罗·里奇 (Paul Reinsch) 的《世界政治》等都是西方国际关系学 早期的佳作 。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更 是理想主义的宣言 。但尽管如此 ,这一阶段美国学者 的研究成果并不占据优势 ,西欧学者 ,主要是英国 、德
① 关于现代国际关系学的起源 ,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例如 威廉·C·奥尔森就认为现代国际关系学起源于一战前 。详见威廉·奥尔 森 “: 一门学科在发展时期的困难 :它的各个阶段 、各种观点及其争论”, 威廉·C. 奥尔森 、戴维·麦克莱伦和弗雷德·桑德曼编 ,王沿 、孔宪倬等 译《: 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 第 532~533 页 。
【关键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跨学科性 ;哲学本源 ;分析单元 ;政治学元理论 ;意识形 态性
【作者简介】卢凌宇 ,1974 年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1999 级博士生 。(北京 邮 编 :100037)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550 (2000) 10 - 0016 - 06
如果以 1919 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的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 国 际 政 治 讲 席 为 现 代 国 际 关 系 学 的 起 点 , ① 这门学科在西方 ( 这里特指欧美发达国家 , 下 同) 已入耄耋之年 。
国内学者在研究 20 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 变时大致遵循下面三条思路 : (1) 六次浪潮 :认为西方 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即两次世界大战 间的理想主义 (法理主义) 浪潮 、此后的现实主义浪潮 、 60 年代的行为科学 (或者叫行为主义 、科学主义) 浪 潮 、70 年代的全球主义浪潮 、80 年代的后实证主义浪 潮以及 90 年代以来在苏联解体刺激下出现的新自由 主义浪潮 。② (2) 三次论战 :认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 发展经历了三次论战 ,即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的第 一次论战 、行为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 (或者叫历史主 义) 的第二次论战以及方兴未艾的全球主义 (或者叫新 自由主义) 挑战新现实主义 (或者是非实证主义挑战实 证主义) 的第三次论战 。③ (3) 三大流派 : 认为西方国 际关系理论研究包括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和西方马克 思主义三种流派 。
国和法国学者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仅在英国 ,就有 D. P. 黑特利 ( D. P. Heatley) 的《外 交 与 国 际 关 系 研 究》、C. D. 伯恩斯 (C. D. Burns) 的《国际政治》和詹姆斯 ·布赖斯 (J ames Bryce) 的《国际关系》等多部颇具影响 的著作 。原因显而易见 :两战期间孤立主义的盛行使 美国一度淡出国际社会 。所以 ,美国后来虽然成为现 实主义国际关系学的重镇 ,但现实主义的先声却非来 自美国 。爱德华·卡尔 ( Edwar H. Carr) 的《二十年危 机》在理想主义的浓重氛围中独树一帜 ,先于汉斯·摩 根索发出了现实主义的呐喊 。因为 30 年代英国在德 意法西斯政权威胁下强烈的不安全感 ,是远隔重洋的 美国自由主义者们所无法体会的 。
(2) 二战结束~50 年代末期 二战结束后不久 ,美苏就由盟友转化为对手 ,两国 分别成为西方和东方阵营的领袖 。两大阵营在政治 、 经济和军事上展开对峙和竞争 ,并在 50 年代中期达到 了顶峰 。④ 而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 ,对二战的反 思 、制止新的战争的要求以及美国同苏联争霸的需要 , 把对权力 、国家利益 、均势 、地缘政治等的探索抬升到 空前的高度 ,从而宣告了古典现实主义时代的到来 。 核恐怖均势也使核威慑和军备控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 研究的主题之一 。1946 年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的问世 ,标志着国际关系研究的美国中心的诞生 。这 一时期西方国际关系学的扛鼎之作 ,几乎都出自美国 学者之手 ,除了《国家间政治》外 ,还有尼古拉斯·斯皮 克曼 (Nicholas J . Spykman) 的《和平地理学》、乔治·凯 南 ( George Kennan) 的《美国外交 (1900~1950 年) 》和 亨利·基辛格 ( Henry Kissenger) 的《核武器与对外政 策》等 。并且这些著作通常和美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 关系密切 ,有的 (如凯南的“遏制思想”) 甚至起到直接 的决策指导作用 。二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学 者虽然没有销声匿迹 ,但在近 30 年内基本上都埋头于 区域一体化 (主要是西欧一体化) 研究 。虽然也出了戴 维·密特拉尼 (David Mitrany) 、厄恩斯特·哈斯 ( Ernst Haas) 这样的著名学者 ,但却显然被现实主义排斥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