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和建设共148页文档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____________隆重开幕。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等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________。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___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三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_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返回
解析:结合题中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工人们在缺少资金 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 可知,结束“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的原因在于 工人们具有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D 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2.(2019·全国卷Ⅲ)如图是 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返回
解析: 1953 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 《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 要形式,故 D 项正确。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 文人画,故 A 项错误。1953 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 B 项错误。 “双百”方针是在 1956 年提出的,故 C 项错误。 答案:D
题号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命题报告]
返回
命题特点
立德培根
通过展示国产手表的问世,进行正确价值 观的引领和弘扬
导向鲜明
注重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强化劳动光荣 价值引领
以微见著
从时间和场景上折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 业化建设和外交政策
情境鲜活
以漫画作为命题材料,人物形象生动,材 料信息直观
返回
解析:根据材料“1956 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 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C 项正 确。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 度化,A 项错误。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 不符,B 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 与题目时间不符,D 项错误。 答案:C
中国革命与建设
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 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 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 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和平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第一次国内战争(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
(1924——1927年)第来自次国内战争(国共十年内战或对峙)
(1927——1937年)
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三次国内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年
知识梳理 新 民 主 结束标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 领导阶级 旧:资产阶级 主 新:无产阶级 义 新、旧民主主 指导思想 革 义革命 旧:三民主义 命 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国共两党关系
时 间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任 务 反____ 反_____ 成果与结果 两大成果: 结果: 成果:
1.初步合作形成标志: 2.正式合作形成标志: 3.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结果:
第三次国内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 时间:1946——1949年
年6月 国民党军队 开始标志: 1946 进攻中原解放区
• 重大历史事件
转战陕北
挺近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战略大决战)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复习
一、建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①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徽、国歌、纪年。
领域
工业 国防
成就
建成基础工业项目;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教育 卫生
外交
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事业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
合作探究: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提出“八字” 方针
七千人大会 总结经验
三届一次人大 会议 四个现代化
失 误
全国反右派 斗争扩大化
总路线、
三年经
“大跃进”
济困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领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就
工业
国防 农业 教育 卫生
外交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结束)
国民政府的 外交
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
国家
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
国家
含义
成就
不承认,在新的基础
上……建立新的平等
外交关系
先谈判再建交,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 一次建交高潮。
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 先后与苏联等十
《高中历史二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权 益和民主权力的实施。
政治权力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权力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
法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坚持法治 原则和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基础和了中国的经济 和社会面貌,并带动了全球 化进程。
2 创新引领
创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
3 人民福祉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目标始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革命理论探索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逐步 形成自己的革命理论,宣 扬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2 农村包围城市
毛泽东的理论提出农村包 围城市的战略,引领了中 国革命的进程。
3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的思想在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中引发了社会 巨变和政治动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政治制度
革命的种子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和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党的初创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诞生并 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历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 重要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的领 导地位。
长征历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之路, 锻造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
北伐战争和国共合作
1
北伐战争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选择了符合国情的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前所 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混乱和动荡的时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 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革命与建设
考点解析(第16课)
抗 战 胜 利 的 意 义: 1、中国近代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 略的完全胜利. 2、为中国最后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基 础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民族的抗战成 为可能,促成了空前的民族的团结与觉醒。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 献.
• 20、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上党邯蝉地区 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开始于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D、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按开始的时间先后排列,其顺序是 A、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D、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 百多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战线上向日军发 动大规模攻击,破坏交通线,摧毁敌据点.
血战台 儿庄战 役 百团 大战
地位
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考点解析(第16课)
时间,地点 中 共 七 大
1945年4月,延安
意义(地位):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 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考点解析(第18课)
1949 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4月23日,南京的解放。
渡江 战役 意义: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蒋介石言辞恳切地给毛泽东发三封邀请电报 的用意是 A、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B、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C、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2010· 辽宁营口)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 不正确的是( )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 B.巩固了人民政权 •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探索PPT演示文稿
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①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 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 倾错误。 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要矛盾的正 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
(3)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八七”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4)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重要革命战争: 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军队建设: 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三湾改编;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后朱德与毛泽 东)与红军的发展; 抗日联军(1936年); 八路军与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中改称至今);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线索和基 本矛盾
(1)基本线索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956年底。其中1949年10月—1952年 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巩 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1953年—1956年底,是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 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②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 ③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④(1976年—1978年,是两年徘徊时期) 1978年底至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革命和建设
导
取 国防建设 八下14
得
的 建
外交
设
成 科技教育 八下17、18、19
就
体育、文学艺术 八下20
1.新中国经济方面成就:
时期
成就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1957年执行“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1958年 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石 油工业、电子工业、原子工业、航 天工业发展起来。
色的 社会 主义 道路
1921
对比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谈谈给我们 的启示?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 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 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
(1937-1945) 作 要矛盾
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解放战争时期 分 (1945-1949) 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 下发动全面内战 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
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 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 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 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 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196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