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系统规程(3.11审核) 2

合集下载

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责任●质量控制处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

●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质量控制处经理:负责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促检查。

●质量管理负责人: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

●制造中心总监:菌种申购计划的批准。

相关术语●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相关文件无程序1菌种的申购质量控制处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申购计划,由质量控制处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制造中心总监批准后,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

购买时,需询问和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要求进行。

2菌种的验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检验人员验收,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

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

储存于2~8 ℃,有效期为3个月。

新购进的菌种斜面应在一周内完成传代。

3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因冻干菌(标准菌种)与传代用菌种而不完全相同。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一、引言细菌在生物科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工业生产领域。

因此,对实验室菌种的管理至关重要,合理的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可以确保菌种的安全、准确、可靠的使用,并对实验室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本文将从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菌种信息管理、菌种存储和使用、菌种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实验室菌种管理的制度及流程。

二、菌种管理制度的建立1. 制定菌种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菌种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建立,可以提高实验室菌种的管理水平,规范菌种的使用,减少菌种的污染与损失,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遵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实验室合法合规经营提供保障。

(2)科学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遵从科学规范,为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3)合理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合理可行,符合实验室实际情况。

(4)可操作性原则:菌种管理制度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验室工作的开展。

3. 菌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菌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菌种采购、接收、存储、管理和使用、处置等方面的规定。

涉及到菌种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了确保实验室菌种的安全管理,减少菌种污染和损失,同时满足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需要,菌种管理制度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

三、菌种信息管理流程菌种信息管理是菌种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对菌种信息的完备、准确、可靠管理,可帮助实验室科研人员迅速找到所需菌种资源,并保证菌株的溯源、溯名可查。

菌种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外部信息管理和内部信息管理。

1. 外部信息管理(1)收集外部菌种信息:包括市场采购、购买渠道和供应商信息等;(2)外部菌种信息的登记:获取外部菌种后,需要对菌种进行登记,包括收到的时间、来源、品种、产地、生产批号、采购数量、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规程(含表格)

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规程(含表格)

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规程(ISO13485-2016/YYT0287-2017)1.0目的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0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0引用/参考文件ChP2015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4.0职责质量控制实验室负责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销毁等工作,QA负责监控和参与OOS调查。

5.0程序5.1术语和定义5.1.1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5.1.2传代菌株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3代后的传代菌株在需要时可以作为工作菌株使用。

5.1.3工作菌株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5.1.4菌种的代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5.2菌种来源5.2.1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藏中心(CMCC)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

5.2.2质量控制实验室涉及到的菌种种类、代码、保存方法及保存条件如下。

菌种名称菌种代码保存方法保存温度保存期限TSA斜面2~8℃1个月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冷冻干燥管-20℃1年SDA斜面2~8℃3个月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冷冻干燥管-20℃1年SDA斜面2~8℃3个月黑曲霉菌CMCC(F)98003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生孢梭菌CMCC(B)64941冷冻干燥管-20℃1年5.3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5.3.1菌种的申购5.3.1.1微生物室QC依据菌种的库存及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申请需明确菌种的名称,标准编号以及申购数量等信息。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审核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审核

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1页共6页取代新文件文件发放号涉及部门:质监科质检科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和日期职务QC技术人员QC主管QA QA主管生效日期: 年月日复审日期: 年月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2页共6页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4、正文:4.1概念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

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4.2.1菌种的采购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1.目的为对微生物实验需要的标准菌株进行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防止污染、变异、丢失或损坏,以保证溯源性和稳定性,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中标准菌种(原始标准菌种、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申购、验收、保管、领用、使用、传代及存储等方面。

3.职责3.1采购部负责依据采购申请规定的名称、规格、数量执行原始标准菌种申购工作;3.2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菌种的领用、、及传代与保存。

3.3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批准菌种的双人双锁保管管理\领用、使用及销毁,原始标准菌种的接收工作,标准菌种采用双人双锁保管管理。

3.4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定期的生物安全检查活动。

4.工作程序4.1标准菌种申购本公司购买的原始标准菌种来源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IFFI)。

综合部依据《外部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实施采购工作。

菌种来源机构详见附件一: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

4.2菌种分类4.2.1本公司保存的菌种仅包括部分致病性细菌,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菌种。

本公司的标准菌株除了实验所用之外,还应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确认/证实、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4.2.2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第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一、范围检验用菌种的管理。

二、责任
实验室卫生学检验员:负责编制菌种计划和保管菌种。

实验室主管:对菌种的保管进行监督。

三、内容
(一)菌种的申购
1.实验室卫生学检验员按药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检测,需要购买菌种,首先提出购买菌种的申请,并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编号、数量,注明要求购回时间,并交实验室主管。

2.申请批准后,按《物资采购管理程序》规定进行购买,物控部按要求到当地药检所购买。

(二)菌种的接收及使用
1.物控部按时购买回菌种后,立即交送实验室,由卫生学检验员验收。

2.卫生学检验员应详细核对购买回菌种与申购单名称标准编号及数量的一致性后,方可签字接收。

3.发放填写《菌种、菌液发放记录》。

4.检验员按标准操作规程,对采购回菌种正确使用。

5.卫生学检验员对未使用完的菌种进行保藏处理,可在原包装封口外,加封灭菌布,存入4~6℃专用冰箱中贮存,并每月定期对菌
种传代纯化,检查菌种的存活率,种株纯度及其有关特性,并作好《菌种传代纯化记录》。

一般情况传三代。

(三)菌种的销毁
1.贮存菌种经传代纯化,若发现菌种生物学特性发生衰退、变种或死亡,依据菌种生物活性对其进行灭活销毁。

并重新提出购买菌种申请。

2.操作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或差错,造成菌种污染,立即进行灭活销毁。

3.销毁填写《菌种、菌液销毁记录》,并有人监销。

4.卫生学检验员负责填写《菌种、菌液使用记录》。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资源进行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利用,对于科学研究、工业应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菌种资源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菌种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具有特定特性和潜在应用价值的菌种资源。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础特性。

2. 收集方法(1)野外采集: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选择合适的野外采集点,采集植物、土壤、水体等样品,并进行标本鉴定和菌种分离。

(2)合作收集:与其他研究机构、大学或企业合作,共享菌种资源,进行资源交换和共同收集。

3. 收集记录(1)详细记录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类型、采集人员等相关信息。

(2)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和标识,建立样品档案,包括样品名称、采集编号、保存方式等。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1)冷冻保存:将菌种分离株转移到适宜的冷冻保存培养基中,以-80°C或液氮保存。

(2)室温保存:采用干燥法、短期保存法等方式,将菌种分离株保存在室温下。

2. 保存记录(1)建立菌种库存管理系统,记录菌种名称、保存方式、保存位置等相关信息。

(2)定期检查保存菌种的存活情况,记录存活率和保存时间。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1)形态学鉴定: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形态、芽胞形态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菌株对不同营养源的利用能力、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序列分析等技术进行菌种的分子鉴定。

2. 鉴定记录(1)建立鉴定结果数据库,记录菌种的鉴定结果和鉴定方法。

(2)保存鉴定所需的标本和数据,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菌种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规范本中心标准菌种和野生菌种的管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标准菌种和实验过程中分离纯化的野生菌种的管理。

3.职责3.1菌种管理员: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3.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3.3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员和管理员对菌种的管理。

4.术语4.1标准菌种(冻干菌种):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种。

4.2标准储备菌种:又称传代用菌种,由标准菌种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菌种。

4.3工作菌种:工作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标准储备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4代: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

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菌种为第0代(G5.程序5.1菌种的申购菌种管理员每年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经批准后,向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标准菌种(冻干菌种),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菌种管理员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标准菌种接收记录表》,贴好标签并按照该菌适宜储存条件进行储存(储存期及储存条件见菌种说明书)。

5.3菌种的编号5.3.1标准/标准储备菌种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来源编号-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

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黑曲霉菌(A.n)、白假丝酵母(C.a)等,来源以购进方编号为准;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标准/标准储备菌种用G表示;工作菌种用W表示;如G3表示标准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

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实验室中的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菌种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室菌种的质量和安全。

二、菌种的采购与登记1. 采购菌种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机构,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

2. 菌种采购时应获取相关证书和文献,包括菌种的鉴定报告、纯度证书等。

3. 菌种应在到货后即将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株编号、来源、存储条件等。

三、菌种的保存与传承1. 菌种应按照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干燥保存等。

2. 菌种的保存容器应具备防漏、防污染的功能,标签清晰明确,包括菌株编号、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3. 菌种的传承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菌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菌种传承时应记录传承的日期、传承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

四、菌种的鉴定与验证1. 新采购的菌种应进行鉴定,确保其与供应商提供的鉴定结果一致。

2.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鉴定,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3. 鉴定结果应记录并保存,包括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结果等信息。

五、菌种的使用与管理1. 使用菌种前应对菌种进行复苏和培养,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2. 菌种的使用应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定。

3.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使用目的等信息。

4.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归还或者销毁,确保菌种的安全管理。

六、菌种的废弃与销毁1. 废弃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包括灭活、消毒等。

2. 废弃菌种的处理记录应详细,包括处理日期、处理方法、处理人员等信息。

3. 菌种的销毁应按照像关法规进行,确保菌种的彻底销毁。

七、菌种管理的质量控制1. 菌种管理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的质量检测、菌种管理的评估等。

2. 定期进行菌种管理的内部审核,确保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3. 外部机构或者专家可以对菌种管理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标题:菌种管理规范
引言概述:菌种管理是实验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的菌种管理规范不仅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以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鉴定和处置等方面详细介绍菌种管理规范。

一、菌种的采集
1.1 确保采集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1.2 使用正确的采集工具和方法
1.3 标注采集信息准确完整
二、菌种的保存
2.1 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和条件
2.2 定期检查保存状态并进行更新
2.3 建立完善的菌种保存档案
三、菌种的传播
3.1 严格控制菌种传播途径
3.2 定期清理传播工具和设备
3.3 建立传播记录并及时更新
四、菌种的鉴定
4.1 使用标准鉴定方法和工具
4.2 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 建立鉴定记录并保存至少两年
五、菌种的处置
5.1 定期清理过期或失活的菌种
5.2 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避免环境污染
5.3 建立菌种处置记录并及时更新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的菌种管理可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实验室中的菌种,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菌种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学检验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使用、保管、传代、分发和废弃等环节。

第三条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管第四条医学检验部应设立专门的微生物菌种保管室,实行菌种专人专库(柜)保管。

菌种库(柜)应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设施,确保菌种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五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菌种保管工作。

第六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查、分离、纯化,以防菌种变异和衰退。

检查项目包括菌落形态、色泽、质地等。

第七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做好菌种的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次数、使用日期等。

第八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复苏和传代。

复苏和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使用第九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菌种。

第十条菌种使用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测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菌种。

不得擅自更换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菌种。

第十一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过程中,做好菌种的标记、记录和使用跟踪,确保菌种的使用安全和质量。

第十二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菌种交回菌种保管人员,并做好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菌种传代第十三条菌种传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菌种的活性、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第十四条菌种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菌种污染和变异。

第十五条菌种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五章菌种分发第十六条菌种分发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灭菌管理规程,保证灭菌质量,保证检测结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

3职责3.1文件起草人员:负责确保按照相关规程所规定的格式进行文件的编写,并根据审核人员及批准人员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文件得到批准。

3.2审核人:负责对本部门及与本部门有关的文件进行格式审核,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4含义及定义4.1灭菌系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去除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5 内容5.1灭菌操作过程5.1.1使用准备5.1.1.1检测水位,水平面高于水位器2—3毫米即可5.1.1.2将要准备好要灭菌的物品放入锅内,张贴灭菌指示条。

5.1.1.3将容器盖闭合,密封圈贴合,旋紧六个环头螺栓。

5.1.1.4看压力阀是否在关闭状态,如果不在请将其关闭。

5.1.1.5将泄气管放在一个容器里,防止蒸汽乱喷,误伤到人员。

5.1.2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5.1.3设定参数5.1.3.1按设定键1 次,显示温度代码(SP)设定灭菌温度。

5.1.3.2按设定键2,次,显示时间代码(ST)设定灭菌时间5.1.3.3按设定键3次,显示干燥时间代码(GST)设定干燥时间5.1.3.4按设定键4次,显示灭菌种类代码(JSHS)0为液体类,1为非液体类。

5.1.3.5根据自己所灭菌物品,设定好程序,等待返回主界面(既显示实时温度),按动启动按键开始灭菌工作。

5.2程序的选择5.2.1液体类:根据液体培养基121℃,15分钟,有其他特殊培养基,根据培养基说明,进行修改程序。

5.2.1非液体类:121℃,30分钟,有特殊情况,根据要求进行修改程序。

5.3注意事项5.3.1灭菌结束后,关闭电源,等待压力变指针归零,及时打开容器盖取出灭菌物品。

5.3.2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后,应仔细观察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使用。

5.3.3检查灭菌指示条颜色是否有变化,诺无变化需要重新灭菌,将以灭好菌的物品和未灭菌的物品单独放置,防止二次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规程

1. 制订/日期QC/主管2. 审核/日期QC/部长3. 批准/日期质量副总经理分发部门:质保部(QA)、质控部(QC)修订历史:版本号修订日期修订概述01 2020.07.02 首次制订实用文档1.0 目的本规程用于规范QC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微生物检验工作正常进行。

2.0 范围适用于公司QC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3.0 职责3.1 本文件由质控部(QC)负责起草,质控部(QC)部长审核,质量副总经理批准;3.2 质控部(QC)负责本规程的贯彻实施,质保部(QA)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执行。

4.0 参考文件《药品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0 定义N/A6.0规程6.1 一般要求6.1.1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并在上岗操作前接受过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6.1.2 遵守以下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规则:(1)更衣区域禁止吃东西、嚼口香糖、吸烟等;(2)保持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和染指甲油以及使用其它可散发粒子的化妆品。

(3)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个人用品不得带入洁净室,在微生物室操作不得佩戴手表、首饰,洁净服内不得放香烟、食品、钱票等物;(4)微生物实验室应严格消灭苍蝇、蚊虫、老鼠等媒介,防止疫情发生;(5)工作人员入室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

离去时脱去工作衣帽,挂于指定地点,并经常洗涤消毒,保持清洁;(6)工作人员操作前后或离开检验室,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

操作前手、工具均要用消毒剂擦拭。

6.1.3 微生物实验室应光线明亮,但避免阳光直射,应有缓冲间,墙面顶棚应光滑平整。

6.1.4严禁使用已污染的灭菌器材和培养基。

如有传染性培养物污染手部,应先用酒精棉球拭去再浸入5%甲酚或1%的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内片刻,再用肥皂清水彻底洗刷干净。

工作衣、帽、口罩等受到菌液实用文档污染时,应立即脱去翻转包裹,使污染部分包在内部送往消毒,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3.11审核) 2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3.11审核) 2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4、正文:4.1概念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

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4.2.1菌种的采购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

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4.3菌种的复苏4.3.1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4.3.2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4.3.3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程序

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程序

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规范,对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工作。

2.适用范围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的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的管理。

3.职责•相关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必须指定2名菌、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索取及发送的审核。

•技术管理层批准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索取及发送的审批。

4、菌种、毒株的管理基本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可向国家认可的机构购买使用质控用标准菌种。

•微生物实验室不得保存任何毒株。

•实验室人员不得私自保存任何菌种或毒株。

•临床菌株:临床分离的菌株,可保存几天、几星期或根据需要选择一些菌株长期保存,以便进行统计、分析,或用于研究。

•实验室保存菌种需按规定时间转种,每转种3代作一次鉴定,并有详细记录卡,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情况等。

•实验室保存菌株不得擅自处理或带出实验室,如确需要带离实验室,须经上级批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菌种有专人保管,如遇工作调动,应及时做好交接工作。

5、菌种保存保存菌种用的培养基必须能维持使微生物长期生存且不出现生长或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情况,菌株能较长时间存活且保持性状稳定。

5.1菌种保存的方法保存菌种的方法,应根据菌种的类型和保存目的进行选择,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法:i.培养基保存法:此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并可随时提供使用,为常用的一种保存方法,其缺点是易发生变异。

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可用半固体保存法,一般2~3月转种1次,并检查菌株特性,如特性已改变,则需丢弃。

特殊培养要求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可接种巧克力琼脂斜面,密封后冰箱贮存,每2周转种1次。

淋病奈瑟菌保存于巧克力琼脂,每天或隔天转种1次,不宜4℃冰箱保存,因易死亡。

ii.快速冷冻法:将纯培养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增菌后,取数个新鲜菌落加入含小牛血清或脱纤维绵羊血的培养基内制成浓菌悬液,再放人无菌玻璃珠,将此瓶放入-30℃以下低温冰箱保存。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目的: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职责:主管负责菌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分发,组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1 菌种的保存1.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平板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为1周,超过该期限前挑取单菌落重新于琼脂平板划线活化,若菌落活力下降则从-80℃冰箱中取用甘油冷冻管。

1.2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1.2.1 甘油冷冻管保存法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平板上的单菌落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置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液充分振荡后取适宜体积加入到已灭菌的冷冻管,再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40%),即为20%甘油菌悬液,轻轻振摇,使容物充分混合,在-80℃冷冻条件下保存,保存期限为3年。

每个菌株保存至少30个无菌冷冻管。

使用时,取出一支放至室温,接种增菌培养或接种至琼脂平板复,挑取纯菌落传代或工作用。

2 菌种的传代2.1 工作用菌种的传代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5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可直接用上一代工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

取在冰箱2~8℃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平板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

菌种每1周传代一次,当超过5代,须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原始菌种传代。

2.2 传代用菌种的传代首先划线接种确认,根据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平板,作为工作用菌种;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菌悬液,按“1.2”的方法制备甘油冷冻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

022 菌种管理规程

022  菌种管理规程

范围:检验用菌种职责:菌种保管员、检验室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菌种的购买1.1根据检验品种的需要,由菌种保管员填写《购买申请单》。

内容:菌种名称、编号、购买数量、用途等。

报检验室负责人审核批准。

1.2到当地药检所或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购买。

2.菌种保存——设专人保管,此人应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2.1定期移植常用保藏法:将菌种每隔1~3个月接种在新鲜的琼脂斜面、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中,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培养后,再于冰箱内继续冷藏保存。

2.2每周检查一次保存菌种的冰箱温度、湿度,菌种管的棉塞是否松动、生霉。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并逐次记录。

2.3移植时须核对编号、转代次数、转代日期、所用培养基并记录。

2.4每次移植培养后,要与原种的编号、名称核对,检查培养特征无误时方可再继续保存并记录。

2.5填写《菌种保存管理记录》。

内容:菌种名称、编号、来源、购买日期、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菌种传代次数、传代时间间隔、传代者签名、最佳培养基、保存方法、贮存条件、保存库址等。

在保存菌种容器外加贴标签,内容为名称、编号、传代时间、传代人。

3.菌种定期检查——保存期菌种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低水平,易发生变异和死亡,因此必须对保藏期菌种定期检查。

3.1定期检查菌种外观。

3.2定期将菌种培养复活,检查保藏菌种的存活率和形态并记录。

3.3控制传代次数。

传代次数越多,突变的机率越大,因此要尽量少传代,应根据菌种保存情况规定最多传代次数(一般情况不超过3代)。

超过此限度或经鉴定检查不合格的,应销毁灭活(加热失活),有灭活记录。

第1页共1页。

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

文件发放清单1 目的制订检验用标准菌株的使用管理程序,确保公司产品的检验质量。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用菌种(含冻干粉、实验菌种、斜面、平板、菌悬液、培养液)的管理。

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员:负责菌种的使用和保管。

3.2 实验室负责人:对菌种的使用和保管进行监督。

4 内容4.1 专业术语4.1.1 标准菌株是指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4.1.2 标准贮备菌株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菌株。

4.1.3 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可以溯源的菌株。

商业派生菌株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4.1.4 工作菌株是指用标准菌株或标准贮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

4.1.5 一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任何形式的转种均被认为是传代1次。

4.1.6 菌种:可认为是微生物的种子资源。

4.1.7 菌株: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种培养。

4.2 菌种的申购、接收4.2.1 微生物实验员根据检验要求申购所需标准菌株,写明购买菌株名称、标准菌号、数量、保藏机构,并交实验室负责人批准。

4.2.2 申请批准后,采购员按要求在合格供应商处购买,并索取菌种证明,存档。

所购菌株均为冻干粉。

4.2.3 微生物检验员对新购进的冷冻干燥菌株应仔细核对菌株标签、包装完整性和随菌株附有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保存菌株,及时填写《菌种接收记录》。

4.2.4 《菌种接收记录》应记录所保藏菌种的名称、来源、编号、标准菌号、购进数量、剩余数量及保藏方法。

4.3 标准菌株的传代4.3.1 标准菌株的传代按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菌粉,接种于适宜的增菌培养基斜面或平板上,称第1 代(G1),复壮后转接至平板和斜面上,并在适当温度下培养适当时间,分离单个纯种菌落,此为第 2 代(G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规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4.1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

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4.2.1菌种的采购
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
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

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转接。

4.3菌种的复
4.3.1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4.3.2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4.3.3菌种复应在生物安全柜操作。

4.3.4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4.4菌种的传代
4.4.1每株菌种应建立菌种使用及传代记录,斜面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决定传代时间间隔。

各类斜面菌种保藏温度与传代间隔时间表
4.4.2传代时使用须核对名称、编号,传代代数及日期,所用培养基传代和接种规程
4.4.2.1控制传代次数,传代次数越多,突变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尽量少传代;根据菌种特性和实际保存情况,最多传代不超过5代,超过此次数,应加热灭活,菌种有异常情况或有杂菌生长,则应随时更代。

4.4.2.2菌种的传代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4.4.2.3在规定的保存期,取 5代以的菌种管(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物),取其中1支重复接种斜面培养基,制备下一代工作菌种用于传代。

4.4.3传代和接种规程
4.4.3.1 先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的上部空间操作,烧灼接种环。

4.4.3.2 再将原有的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之间,要注意能清楚地观察到斜面,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应斜持试管呈45°角,使试管斜面向上,两试管口平齐,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

4.4.3.3首先,以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管的棉塞,以便接种时易于拔取。

再以右手持接种环的柄端,垂直或稍斜地把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

顶端的环必须烧红,以彻底灭菌。

环以上凡接种时可进入试管的部分,也应通过火焰烧灼。

烧灼时,应把环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因外焰的浓度比焰高,容易烧红。

4.4.3.4使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以及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在火焰旁分别拔出两支试管的棉塞,持住,再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管口可能沾污的细菌,但勿烧烫。

4.4.3.5先将烧灼过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土,如有熔印则表明接种环未冷却能烫死细菌。

一定待冷后,再从斜面上挑取菌苔少许,取出时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从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斜面上轻轻划线接种。

划线时,一般先由下而上划一直线后,再由下而上划曲线。

操作过程应迅速,勿使菌苔粘至管壁或管口。

4.4.3.6 当接种完毕,立即将管口通过火焰灭菌,右手到火焰旁塞上棉塞,不要将管口离开火焰旁去迎接右手的棉塞。

最后将接种环烧灼灭菌放置原处,再把可能未塞紧的棉塞塞紧,即可进行培养。

4.4.3.7 操作过程中,如因不慎使棉塞触及火焰而着火,却勿用口吹,须在刚刚着火时迅速塞入试管,因管氧气不足会很快熄灭。

若棉塞外端着火,可用手捏熄。

若棉塞烧坏不宜再用,可另取未接种斜面培养基上的灭菌棉塞,代替塞上。

4.4.3.8接种完毕,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沙门菌、生孢梭菌在30-35℃培养18-24小时,白色念珠菌在23-28℃培养24-48小时,黑曲霉在23-28℃培养(5-7天)。

4.4.3.9传代和接种使用后,应填写菌种传代、使用记录,并记录传代菌种实验室编号。

实验室菌种编号由以下容组成:传代日期(年两位+月两位+日两位)+ 传代代数(一位数字)+序号(两位数字)
如: 130312-4-01表示13年3月12月接种的第四代第1支菌种管
4.4.3.10最后贴上标签,标签应有菌种名称、保藏中心编号、实验室编号、有效期。

4.5菌种的保藏
4.5.1冻干菌种在低温冰箱-20℃冷冻。

4.5.2为减缓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延长保藏时间,可将菌种保藏管的棉花塞换成无菌橡胶塞,放在2℃-8℃左右的冰箱保藏。

4.5.3 在保藏前,应贴上菌种标签。

标签容应包括菌名、菌号、传代日期和有效期。

4.5.4每天检查一次保存菌种的冰箱温度,并作记录,每周检查菌种管的棉塞是否松动,菌种外观及干燥状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填写菌种检查记录。

4.5.5每次移植培养后,要与原种的编号、名称逐一核对,确认培养特征和温度无误后,再继续保存。

4.6菌种的使用和销毁
4.6.1受污染的菌种、过期菌种或菌种传代使用后应及时销毁,销毁时应经121℃高压蒸汽灭菌30分钟的生物灭活处理。

记录、附录、参引文件清单
变更记录
菌种检查记录
菌种名称:记录编号:SOP-QCP00101002- Red02-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