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断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27张

五、旧题重做(三)
【答案】D
【解析】”王之“的主语是”先入关者“,是”吾与诸将曰“的具体内容, 排除BC项,”吾与诸侯曰“和”与父老曰“是对应的句式,排除A项,故选 D
六、新题型——高考真题2023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 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 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 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 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 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时间词
俄而
断开
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后一般断开
(四)断虚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
疑问语气词
何如、奈何
句,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 关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 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断句题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 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 低,也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和理解,同时要熟 悉断句的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

王夷甫雅尚玄远/(夷甫)常嫉其妇贪浊/口 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妇)令婢以钱绕床/ 不得行/夷甫晨起/(夷甫)见钱阂行/ (夷 甫)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 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 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 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 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 好地断句。
探究六: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 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 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 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 己有准备对付忽视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 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探究三: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 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 呼入∕吾得兄事之
知识梳理
叁 找对话标志,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 “曰”“云”“问”“言”“道” 等(注意省略) 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 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 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 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断句技巧文言断句指南

26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当时赵憙 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 病,没有人能抵抗。
27
对称结构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 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例 6 (2018·天津卷,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 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3
►例 1 (2019·全国卷Ⅲ,改编)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 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法演示] 句中的“鲁人”“小国”“战胜之名”“起”“卫”“鲁君”“之” “吴起”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 断开。如“夫鲁小国”后面应断开,“而君用起”后面应断开,“鲁君疑之”前后均须断 开。
[答案]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 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9
【参考译文】 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任陵台县令兼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时,京西 转运使调配木材石料砖和工匠于一路,唯独永安县不接受命令。
10
●即学即练 2.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 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答案: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 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参考译文】 裴宽性情友爱,弟兄大多官位显达,子侄也有名声,在东京建房同住,八座院落相 对,外甥和侄辈都有休息的地方,击鼓吃饭,当代的人都认为这是荣耀的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和翻译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规律:“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大”大多在句首;“于”“而”—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例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点拨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2
据顶真,定句逗
3
例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4
答案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牛刀小试
02
思路点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 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在文言文尤其是骈文中较为常见,可据此断句。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高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断句》

句式类型
句式标志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典例剖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典例剖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
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 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2.内容要符合情理。 错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 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 “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 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 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知识。 错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 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里把两个相邻的意义 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 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错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 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

感叹句末尾
哉、夫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
、孰与、何如、奈何
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苟、故、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
其前一般断开
、已而、于是、岂、岂非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 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不
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 复白。
原文: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 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 则余无可浣也。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原文: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 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 得誉于诸侯。
方法2:借动词,定句读 与现代汉语一样, 在古汉语中,承担一个句子的谓语成分的,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 词的其他词性的词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 其中的动词,确定谓语,提纲挈领,然后根 据谓语前后的成分决定停顿。此外,还可借 助一类特殊的动词进行断句,如抓住“曰”“云 ”“言”“谓”“问”等表对话的词,根据语境在其后 停顿,同时要注意对话中的问者、答者省略 的情况。
不过,也有例外。“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二是在句首、句中 作助词,无实义,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断句

孔子曰:“君子不器。
”何也?器者,各得其宜而已矣。
孔子,圣人也,犹须假器以行道,况于众人乎?夫道者,无所不在也。
善用之者,则无不可为也。
若乃儒者,但知诵法圣人,而不知行其道,是犹读圣人书,而不求其实也。
故曰:“君子不器。
”夫道有行于身,有施于事,有施于物,有施于天下。
行于身,则无恶习;施于事,则无败事;施于物,则无弃物;施于天下,则无弃人。
是以君子之学,必求其实,而不泥其名。
故曰:“君子不器。
”【断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何也?/器者,各得其宜而已矣。
/孔子,圣人也,犹须假器以行道,/况于众人乎?/夫道者,无所不在也。
/善用之者,则无不可为也。
/若乃儒者,但知诵法圣人,/而不知行其道,/是犹读圣人书,而不求其实也。
/故曰:“君子不器。
”/夫道有行于身,/有施于事,/有施于物,/有施于天下。
/行于身,/则无恶习;/施于事,/则无败事;/施于物,/则无弃物;/施于天下,/则无弃人。
/是以君子之学,/必求其实,/而不泥其名。
/故曰:“君子不器。
”二、文言文断句练习【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何也?夫文者,所以载道也。
道者,仁也。
仁者,心之德也。
心之德,莫大于仁。
是以君子必学文,以载道。
道不载,则无以明仁;仁不明,则无以成德。
故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断句】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何也?/夫文者,/所以载道也。
/道者,/仁也。
/仁者,/心之德也。
/心之德,/莫大于仁。
/是以君子必学文,/以载道。
/道不载,/则无以明仁;/仁不明,/则无以成德。
/故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三、文言文断句练习【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

子给富翁的儿子。几年后,富翁的儿子长大了,要向姐 夫要回家产,两人争执不下,闹到了官府。一看遗书:
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 外人不得争执
女婿断句: 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
实战训练3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 ,累迁少詹事。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 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 肃然。 (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 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 然。
文言文考点——
断句
◇断错句会错意——故事一
彭老师人怎么样呀? 不好说
啊哈,怎么说? 人老实话不多
我以为: 后来发现:
◇断错句会错意——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富翁,只有一个女儿,到了六十岁时, 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非”。富翁害怕自己死后, 家产都被女婿夺走,于是写了一封遗书,分别交给儿子 和女婿。遗书上写着:
C.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 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D.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 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皇甫无逸……拜民部尚书,出为同州刺史。所至辄闭閤不通宾客 ,左右无敢出入者;所须皆市易它境。尝按部宿民家镫炷尽主人将续 进无逸抽佩刀断带为炷其廉介类如此。
B.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 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窍门+课件

小试牛刀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 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探究二: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窍门2:虚词断句
• 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副词
夫、盖、惟、凡、窃、苟、若、岂
•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
开心一刻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 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文言文复习之断句窍门
学习目标
1.了解句读的基本含义,体会断句读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六个窍门
正说句读
古代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 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o”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 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读”。现在用的标点符号是“句 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 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 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 至若、且夫、然则、于是、是故、若夫、 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至于、虽然、
• 时间词 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
• 叹词 嗟夫、呜呼
小试牛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沈焕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
窍门2:虚词断句
• 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副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夫、盖、惟、凡、窃、苟、若、岂
•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 也、矣、焉、乎、哉、与(欤)、耶、耳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 至若、且夫、然则、于是、是故、若夫、 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至于、虽然、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
吾尚可谓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对者六翮也。
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
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B.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C.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D.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D[第一步:聚焦辨析重点。
四个选项第五、七处不同。
第二步:多方推断定答案。
根据第一步找出的每项的不同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
如四个选项的第五处“夫珠玉无足去此”,结合上下文,很明显“珠玉无足”是个主谓结构,其后应该断开,可排除B、C两项;第七处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也应该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赵简子在黄河上游览感到很快乐,感叹说:“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跟他在一起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那珍珠美玉并没有脚,离这儿有几千里,而它们之所以能来,是因为人们喜欢它们。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共六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根据语法断句如果从语法的角度找出了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就很容易断句。
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它们一般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往往断开。
还可以根据谓语动词去推知主语,由此明确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断句技法】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演示】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二、根据虚词标志断句(1)句首发语词:夫、盖、且夫、今夫等。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例】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句首时间词:是时、昔者、既已、既而、向者(之)俄而、方今、有顷、顷之、未几、斯须等。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3)句首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盎、焉、孰等。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一般在其前断开。
【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4)句首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荀、故、是故、是以、则、然则、而况、若夫、至若等。
其前一般断开。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5)句末语气词:也、也与、矣、焉、耳、与(欤)邪(耶)、乎、哉、夫等。
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注意:①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等需保持完整,中间不宜断开。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语文微专题——文言断句一基本知识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二断句四法:1.依名、动、代词断句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余、予、彼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下、足下2.依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微点拨]用虚词断句要灵活(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课件(41张PPT)

03 常见断句难点分析
难点一:虚词断句
虚词断句的重要性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的 作用,如“而”、“则”等 ,它们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句 子的转折、并列或因果等关 系,因此对虚词的正确理解 和断句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断 句技巧
常见的虚词如“而”、“则 ”、“虽”等,它们在不同 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 含义,掌握这些用法和断句 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 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断句,即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语
断句的重要性
2
法结构,将长句或复杂句划分成短句或简单句的
正确的断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过程。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步骤。
,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因误解句子结构
而产生的错误理解。
3
断句的技巧
断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识别主谓宾、理解
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
识别虚词用法
1 虚词用法的识别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往往能揭示出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因此,掌握虚词的用 法是断句的关键。
高分断句策略分享
理解文言文断句原则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如上下文关系、语法结构 等,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 解读文言文的含义。
掌握高频词汇断句技 巧
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高频 词汇和短语,可以帮助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进 行断句,提高阅读效率。
运用修辞手法辅助断 句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 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 设问等,可以帮助我们在断 句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虚词断句的实践与应 用
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和实 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虚 词的用法和断句技巧,从而 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学习 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方法+课件

文言断句方法
【典题例析】 01.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 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10. 文中画波浪线的 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 打“√”。子之A南面B行王事C而哙老D不听E政F顾为臣G国事H皆决I子 之
文言断句方法
【重中之重:关注教材,回归教材】 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 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 知识点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做好 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
文言断句方法
【温馨提醒】 【文言断句· 涂字母】 【基础知识】 1.扣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 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可先找 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 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女)、公、卿、君、若(、其、 彼、此、之等。“或”(“有的人”“有人”)也可做主语。
文言断句方法
【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之西向南称王,处 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 由子之决断。“子之南面行王事”中“行王事”是谓语,句意完整,在 其后断开,也可以根据“而”字短句,“而”表转折,与后面联系紧密 ,应在“而”前断开,即在C处断开。“而哙老不听政”主谓结构,后 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国事皆决子之”中“国事”作主语,在其前 断开,即在G处断开。综上,在CFG处断开。
文言断句方法
【答案】CEG (每答对一处1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 【断句】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句意】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 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 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课件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 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 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
常见典型虚词
句首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即练即悟〗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断10处)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 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 有 也。
答案: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 /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C
【参考译文】 当他还在生病的时候,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了皇上,皇 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到 他的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
角度2 掌握重难句式 文言语句的常规句式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但也经常出现句 式倒装的情况,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而命题人往往 会在修饰语的前后归属上做文章,如某个状语到底是前面一个行为的 后置状语,还是后一个行为的状语,这就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 行判断。
标志五 修辞标志、对称结构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 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 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突破---文言断句一、知识梳理【基本要求】1.关注语言环境。
2.熟悉各种文言语法现象。
3.能对文言句子进行断句。
【考点知识】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相关题型】给文言句子断句。
一模文言文阅读(一)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梅村遂为太虚所荐登南宫第一及第第二人。
二、典型例题【秋考文言文阅读】史弼传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
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
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曰:“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
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
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
”济活者千余人。
②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
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
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
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府丞、掾史十余人皆谏于廷,弼不对。
遂付安邑狱,即日考杀之。
侯览大怨,遂诬弼诽谤,槛车征。
吏人莫敢近者,唯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大言于道旁曰:“明府摧折虐臣,选德报国,如其获罪,足以垂名竹帛,愿不忧不惧。
”弼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昔人刎颈,九死不恨。
”下廷尉诏狱,减死罪一等。
③刑竟归田里,称病闭门不出。
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从事:官名。
19.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参考答案】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
【分析】先抓住被动句的标志结构“……为……所”,在“荐”后一断;再根据“彭城相”这个官职名,联系省略主语和动词“为”,便可在其后二断。
【一模文言文阅读】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
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未必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
”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
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
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
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20.文中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参考答案】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分析】这个句子前一个句子是“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据此便可在“臧之”(动宾)之后一断,“却众谋”(动宾)之后二断。
三、方法点拨(一)断句标点的要领1.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要在通读全文、弄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断句、标点。
要把有关文字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明白了它的意思,再作断句、标点。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因文中无“犬”,故不可断为“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而应该断为“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注意文言特殊句式用“也”表示的判断句,如“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主语后加逗号,句末加句号。
主谓倒置的句子,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前置的谓语之后加逗号,全句结束时加句末标点。
省略句,如“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左)公瞿然注视,(史公)呈卷,(左公)即面署第一”(《左忠毅公逸事》)。
补上省略的成分,有助于标点。
3.注意对话、引文的标志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句子中“x x曰”之后是对话中加冒号、引号的地方,“x曰”之前是引文结束的地方。
4.注意虚词的位置和作用有些词常用于句首:夫、盖、惟、故(所以)、岂、然而、然则、若夫……有些词常用于句末:也、矣、焉、耳、乎、哉、欤、耶、夫、之、而已……这些虚词的前面或后面应当断句、加标点。
5.注意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结构如:“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过秦论》)相同结构的排比,是断句、标点的重要标志。
6.注意运用古代文化常识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石钟山记》)有人误标点为:“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这是因为不明白“德兴”是“饶”州属下的一个县,“尉”是县尉。
这些要领,只是断句、标点的辅助手段。
要多诵读、多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不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样,断句、标点才能正确无误。
(二)断句标点错误举隅1.不解文意如:李氏予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古文”不像“六艺经传”那样有各科,它不可能“通习”。
正确的断句标点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清对象如: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陈述的对象应当是“陛下”。
这里是两层意思,一层说“陛下”,一层说“臣”。
由于对象不清,错为三层意思。
正确的断句标点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不通事理如: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曹刿论战》)“轼”(车前的横木)不可“登”。
“下”是下车,“登”也是登车。
正确的断句标点是: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