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教育能改变吗》心得体会

观《教育能改变吗》心得体会

观《教育能改变吗》心得体会作为暑期教师培训的重点课题之一,我认真观看了专题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的现状很清楚,看了此专题片,感同身受,忧虑重重。

在片中深刻鲜明地呈现了糟糕的教育现状,比如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由原先的单肩包变为双肩书包,直至现在的拉杆书包,一个个上学的学生整得像空姐似的,既令人感到别扭又让人觉得悲哀;家长的浮躁心理愈演愈烈,由起初的疯狂购买复习资料到逼学生上加强提高班,直至现在的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参加五花八门的文艺特长培训,理由冠冕堂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凸显无遗,城乡学生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由于户籍等因素被挡在高考门槛的不在少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像一句魔咒已经深入人心,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进好的学校,他们的想法就如片中学者所说的“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上好小学就要上好幼儿园”,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已经落到了幼儿园。

现在的幼儿园已经是小学的提前班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就要求会认字写字,会加减,甚至还要会乘除,这种教育是拔苗助长式的,它已经超出了幼儿的接受程度。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成人们的攀比心理也被带到了幼儿身上,他们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比如英语、钢琴、绘画、舞蹈等等,这样的孩子何其可怜,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去聆听鸟鸣声,去闻泥土的气息,他们除了学,还是学!其实,学校教育这么多年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了五官良好的拼凑出来的个体,缺少“灵魂”,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业和家庭作业,成为孩子们每天的负担和梦魇。

最轻松的是寒暑假,但是这难得的假期,也被逼着进行这样那样的辅导和补习。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的改变首先是要变革高考。

高考本来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现在却变成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教育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不变革高考,就不能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教育能改变吗第五集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第五集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第五集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教育能改变吗》第五集,哇,真是好精彩啊!节目里有个老师,他特别认真地教孩子们写字、做题。

看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都变得聪明了,真是好棒啊!我觉得,教育真的是能够改变很多东西呢,像那些原本不太懂事的小朋友,现在也开始学会了听话、做作业,变得越来越乖了呢。

那个老师说,如果大家都努力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未来,我觉得他说得对哎。

因为我有时候在学校做题做得好慢,老师说不怕,只要每天都练,肯定能进步。

嘿嘿,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到!每次写字写得不好,老师都会鼓励我:“加油,加油!”就像电视里那些孩子一样,一开始觉得有点困难,但是慢慢地就做得越来越好了,心里暖暖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真的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哦,不能放弃,要一直努力!希望我以后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能干。

呜呜,好期待下次节目呢!
—— 1 —1 —。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为什么中国教育的变革如此艰难余干县康山初中黄志刚六集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的现状:1.起跑线上;2.学习革命;3.公平之惑;4.高考变局;5.大学危机;6.再度出发。

这几个问题却实抓住了中国教育的现状。

身为教师,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份子,也是中国式教育的直接作用者。

如今,我回想起自己的学习生涯,不禁感慨良多:我5岁读幼儿园,7岁上小学,15岁应付中考,18岁面对高考,再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差点就成了只知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傻书生。

幸而尚有三分运到,不致今天落魄街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中国的教育再不能只会培养一群只知应付考试而毫无用处的书虫了,中国要富强必须要狠抓教育,改革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具备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我忝为教育界的一份子,必将朝此方向努力。

现在,新课程改革也已开始进行,但是与之前的素质教育改革一样,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那么,为什么中国教育的变革如此艰难呢?对此,我有些许愚见:第一,经济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有进步,教育亦然。

教育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从无到有,从上层社会推广到社会大众的。

就我国来说,漫长的原始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奴隶社会里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教育才逐渐普及但是穷苦大众仍然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已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书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教育又出现了偏差,农村孩子往往就输在起跑线上: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水平不高……。

而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远远不够,以财政收入的3%来维持两亿三千万的在校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工资比不上普通农民,这是谁人的悲哀!所以,要彻底推进中国的教育变革,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完善城乡的基础教育设施……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教育强有力的后盾。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今天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看上海纪实推出的6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拍的很好,从宏观国家层面去梳理了教育领域里种种忧虑、问题,《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我在看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想怎么改变,作为家长的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在我这一层面去做出些改变,怎么去实践一些今天看来还是教育理想的东西,观后感《《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分享好文◆难,很难。

从家长层面还是可以有些作为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反观一个暑假,我们为儿子报的小主持人班就是一个没有审慎考虑的结果。

家长多一些思考,孩子可以更轻松些。

摘录这样几句话:
除了教育,没有什么能改变未来。

我们的孩子比的是人生,不是某一阶段。

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旅途。

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范文在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后,心情不能平静,教育像一座大山,不仅压迫着学生,更压迫着家长、老师、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

中国的教育就像一个停滞不前的破平板车,陷在教育的淤泥中活动不起来。

改革了几十年没有变化,教育的乱象愈演愈烈。

难过的是苦读了十几年,荒废了青春、禁锢头脑,浪费了经历、没了快乐的孩子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数。

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评判学生的好与差,最终能进入所谓好的学校主要的标准就是分数。

学习成绩好可以上个好学校,分数差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现在家长的迫切心愿。

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家长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学习,可怜的孩子们没了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上一个好大学。

上了大学所学的专业又不是自己想要的专业。

这是教育乱象的又一原因。

大学中旷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如此,因为不是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和专业,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原因是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

当真正自己做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该有的激情和动力了,可想几年的大学生活是否可以有所成就呢,这样的低劣的人才又怎能强国呢?另外昂贵的大学学费让许许多多优秀的农村子弟放弃了上大学,改变自己的机会。

出去打工用自己廉价的体力来改善家庭的经济不足,这样大大地浪费的好多优秀的人才的好苗子。

等等太多的案例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不能说中国教育没有在进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作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0年7月14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港东小学何娟观看了这个视频我感受很深,教育能改变吗,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集《起跑线上》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

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

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

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

对比国际上教育领先的国家,如近邻日本,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潮流的反面。

这场“起跑线上”的战争值得深思。

第二集《学习革命》“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十多年的口号。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正在扼杀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被应试教育牢牢主宰的局面之下,中国学校如何重建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和奖励体系也变得异常艰难。

芬兰的基础教育号称全球第一,它山之石,能否帮助中国的教育?教育改革的兴起,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方案随之诞生,但怎样的方案才是行之有效的呢?第三集《公平之惑》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

希望工程帮助千千万万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是,它还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全部问题。

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第四集《高考变局》三十年前,一场公平的考试取代了用出身和阶级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个人能力得到了承认。

三十年后,人们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不再满足于“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方式,社会希望能够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吁改革传统高考体制。

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却为中国的多数学生和家长所忽视,那就是接受职业教育,但是在历来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国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是长路漫漫。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影片刚一开始,那种对教育现状的呈现方式就吸引住了我。

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又生动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被带入到了教育这个大话题当中。

你知道吗,就像我们平常生活里,经常会听到大家讨论教育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但是这部电影呢,把这些问题都给集中起来,还剖析得特别透彻。

我特别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片段。

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啊,真的是让人心疼极了!他们坐在破旧的教室里,用着简陋的学习用品,可是他们眼睛里那种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就像星星一样闪亮。

我当时就在想,教育的差距怎么能这么大呢?这真的公平吗?这时候我就感觉到,教育的改变是多么的迫切啊!不过呢,电影里也不全是这种让人揪心的画面。

也有一些教育者,他们努力地想要做出改变。

他们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而不是只让孩子们死记硬背。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了一点希望。

我想啊,只要有这样的人在努力,教育还是有改变的可能的吧。

但是呢,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传统的教育观念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有些家长只看重成绩,觉得分数就是一切。

电影里有个家长的形象,他总是在强调自己的孩子要考多少分,要上什么名校,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

我就觉得这挺悲哀的。

教育难道就只是为了考试吗?这真的是教育的目的吗?还有啊,影片里提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后,其实有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因素。

这时候我就有点迷茫了,教育要改变,看起来真的好难啊!这不是光靠几个有理想的教育者就能完成的事儿,整个社会都得参与进来才行。

可是要怎么做呢?这真的让我想了好久。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我的脑子就像一团乱麻,不过这也正说明这部电影拍得很成功啊!它让我对教育这个我们平常都习以为常的东西,有了全新的思考。

你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你还没看,那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下!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对教育的看法发生很大的改变呢!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的现状,也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和困难。

观后感

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上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系列纪录片的几个部分,主要是从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公平、高考变局和大学危机等方面来介绍我国目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感触很深。

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存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然而,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些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由原先的单肩包变为双肩书包,进而到现在的拉杆书包;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疯狂购买复习资料,逼迫学生上提高班,让学生参加五花八门的文艺特长培训;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显著,城乡学生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由于户籍等因素无法参加高考的学生还很多;至于高考,由于许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一所211或985高校,那么要上这些名校就必须成绩好,为此他们疯狂向孩子施压,让孩子天天埋到书本和试卷当中,导致许多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走向极端。

我认为,教育的过程是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不断地引导孩子,不断地推动独立思考,促进孩子积极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而不是盲目的要求和逼迫。

而现在学校教育的灌输式教学仍然非常普遍,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进行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至于许多学生得了高分,甚至成了高考状元,却也只是个书呆子,动手能力欠缺。

以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高考来说,从高一上课开始,老师们就在不停地向我们灌输关于高考的重要性。

为了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高考,很多老师在高一高二就把高中三年要学习的东西全部讲完了,并不考虑我们是否可以接受并掌握那么多的知识和内容。

高中时候的作息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凑,我们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早读,读书声音必须洪亮,甚至学校领导还会根据每个班早读的声音强弱来表扬或者批评各班的班主任和学生。

一天三顿饭我们只有20分钟的吃饭时间,吃完必须赶到教室做题,不允许迟到。

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晚上十点多下课。

我的高中生活里很少有嬉戏打闹或者跟同学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更多的是漫天飞舞的试卷,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考试。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看完⼀部经典作品以后,⼀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篇观后感了。

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从孔⼦开办私学授徒以来,中国的教育⾏⾛了⼏千年。

中国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

改⾰开放以后,我们把⽬光更多地投向欧美教育,教育理念发⽣重⼤变⾰,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迎来⼀个春天。

⽬前,我们的教育遭遇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

我市是教育⼤市,如何发展教育⼤市,巩固教育强市的地位,任重道远。

⽬前,我市乡村“⿇雀⼩学”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少、边、穷”的现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师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促使⼀些学⽣家长⼼理上滋长了“赶名校”的现象,致使⼀些学校⽣源爆满,⽽另⼀些学校则产⽣了“学⽣荒”。

⼆是教育⽅式变⾰的问题。

教育是⼀项长期⼯程,是影响学⽣⼀⽣的⼯程,⼀时很难看到的明显成效,⽽最简便易⾏的操作⽅法只能是考试,不少⽼师这样认为,考试,名在考学⽣,实际是考⽼师!那么,考了试之后,要不要公布学⽣的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

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这样起不到激励的作⽤。

于是,公布学⽣成绩,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

也许,这是长期形成的⼀贯做法,在现实中⼀时难以转过弯来。

也许是中西⽅教育的传统习惯不同,西⽅学⽣的分数是当作隐私来加以保护的,⽼师交给学⽣的打过分的作业或试卷时,总是扣着或装在⼀个信封⾥递到学⽣⼿中,这样以⽰对学⽣⼈格的尊重。

杨振宁教授在阐述东西⽅教育的区别时总结出东西⽅教育的两⼤特点:西⽅教育重视学⽣动⼿能⼒,所以学⽣善于发明创造;东⽅教育注重学⽣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学⽣识记能⼒强。

也许,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们处理分数的不同⽅式。

三是母语教育问题。

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观后感篇一: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声音,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如何改变教育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教育创新的力量。

比如,在芬兰,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

芬兰的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纪录片还探讨了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

比如,在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提高教育水平,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纪录片还探讨了教育民主化的问题。

教育民主化是指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

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目标。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免费教育、均衡教育等政策的实施,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纪录片中探讨的一些经验和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是教育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让我们共同关注教育,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因为它直接涉及到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幸福。

在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和不同观点的声音,他们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手段,以及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案例,展示了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如何通过创新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和前途。

其中,一些成功的教育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行的、可持续的和教育现代化的方案,这些方案能够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教育问题的严峻性。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教育能改变吗》,讲述了中国教育现存的现象、问题、矛盾和人们的思考,也较有感情色彩地对比了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之间的区别,片中真实讲述了典型的中国学生,特别是中国贫困农村学生的教育成长个案,记录了国内著名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现状所持的各自忧虑和观点。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1篇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之后,我感悟颇多。

该片包括了《起跑线上》、《学习的革命》、《公平之感》、《高考变革》、《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成为一个系列。

全方位、分角度、多靶点,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片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是“当一个学生忘记所有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有做人道德的教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教授。

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我大学学校的校训,现在想来意义是如此深刻。

那种只要求学生学习的教育是不够的。

回顾自己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我发现我是深受这种教育的毒害的。

从小,在我的记忆中,仿佛学习好了,一切都是好的。

我不用做家务,不用培养兴趣,不用学会与人交流,读书就是我全部的天地,甚至我的大学也是在一堆堆书本中度过的。

踏进社会了,才知道社会的要求,远远不是会读书的书呆子,做好人,做好事远远比做好学问重要得多。

要问我当我忘记所有知识,还剩下什么的时候,在做人做事方面真的所剩无几。

反观现在的教育,作为一个刚刚跨入教育界的新人,我发现与我们当时的教育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民间却基本变了味道。

除了传统科目的课后辅导,各种“素质”都成为孩子的重担,钢琴、小提琴、画画、乒乓球、排球等等。

学习好,各种“素质”高的小朋友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榜样。

在那些家长看来,学会这些仿佛一切都万事大吉了。

另一句话是日本教育学家大前研一说的“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里,能否找到自我”。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精选五篇)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精选五篇)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观后“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这六集视频片,题目是疑问句。

她的潜台词,就是中国教育存在问题,中国教育需要改变。

观后感触很大,虽然我在教育工作过,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已有一些认识,但是不这么全面不这么深刻。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主要或重要阵地的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视频片中运用列举的方法,列举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种种现象以及反映出的种种问题。

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大道理好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

但实际操作起来为什么这么难?我认为主要是体制的问题。

视频介绍日本的教育的转变——由原来的追求升学有的学生甚至自杀(每年升不上上一级学校自杀几百人)到多方向成才的转变。

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百分之三十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百分之七十的高中生上职校。

职校毕业学生工作的薪金与大学毕业生有差距但是很小。

中国教育改变首先要改体制。

视频中介绍我们的家长就用一个尺度来要求孩子—就是重点大学。

那么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要上好小学就要上好幼儿园。

择校择师。

就是不想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

在这种精英式培育孩子的思想在家长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中国教育改变其次要改变思想。

视频介绍我们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美育、体育等活动环节的现象。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07 1. 对高考、以及对应试教育
老师怎么要求、家长怎么跟风、学生怎么服从, 或许很多人对大学和未来的人生都没有清晰的理 解,对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意义也仅限于“考大 学”,中学里灌输的不是知识,而是“唯分数 论”,欠缺的不仅仅是“批判性思考”教育,也 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批判性思考。当指挥棒 指错方向的时候,不去自己对错误进行反对,却 要来怪棒子为什么没有指对方向。中国的职业教 育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缺乏优质生源,大家 不愿意去学,职业学校的职能只能被公司自己的 培训所取代,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从转变学 生家长的观念入手怎么行呢?
第六集“再度出发”:对教育成功的认识。
具有启发性的真实材料:
05
在中国上海闸北区的一所小学校长阐述教育要 发现孩子的理念,日本小学教育要求学生快乐成 长、全面培养素质,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秉承的 幼教理念,中美基础教育考察中发现的异同(以 上为第一集);《两百万分钟》为美国教育成效 敲响警钟,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芬兰教育在世界排第一的成功经验(以上为第二 集);中美大学招考方式对比,高校自主招生改 革试点,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安徽休宁鲁 班职业学校的尝试(以上为第四集);麦可思《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报告、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 通识教育、英国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中英合作办 学(以上为第五集)。
3.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中国 未来的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小得来说,还是 要靠清华北大浙大等学校。南科大虽好, 但毕竟刚刚起步;诺丁汉虽对,但生源偏 失。而清北等校之中的学生自然都是最聪 明的,将资金更多地用在培养教师、改进 教学方式、活跃学术氛围上,加强全面发 展的要求,培养领袖意识,更多地将学生 从GPA中拉出来,才是教育社会收益最大化 的一种路径。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优秀5篇)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优秀5篇)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优秀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第一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石。

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也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事业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存亡,更与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教育能改变吗》专题纪录片从起跑线上、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等六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教育的尴尬现状、改革历程与未来期望。

在片中深刻鲜明地呈现了糟糕的教育现状,比如学生的学业负担越减越重,由原先的单肩包变为双肩书包,直至现在的拉杆书包,一个个上学的学生整得像空姐似的,既令人感到别扭又让人觉得悲哀;家长的浮躁心理愈演愈烈,由起初的疯狂购买复习资料到逼学生上加强提高班,直至现在的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参加五花八门的文艺特长培训,理由冠冕堂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凸显无遗,城乡学生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由于户籍等因素被挡在高考门槛的不在少数,等等;教育部门举手无措,面对接连不断的教育问题,无从下手,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迷惘徘徊间,只能叹息地静观其变,等待政府的改革举措……素质教育提倡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徒有其表,未得主旨。

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畸形惨烈的教育竞技场。

难怪有知名人士无奈感言:学生的五官看起来都是齐整的,组合在一起却非常可怕,他们的眼睛都是不动的。

为什么?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的教育面目可憎!至今,我们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仍然捧着“应试”的“金字招牌”,在对孩子实行着“提前教育”:幼儿园时教小学的内容、小学时教中学的内容、中学时教一生无用的内容,可谁叫这些没用的东西却能决定孩子的一辈子呢。

命运总是如此地被捉弄着,学生总是被“拔苗助长”着,该拥有的童年欢乐没了,该享受的青春时光完了,难怪许多国外的教育家和访问团说中国的孩子没有纯真的笑容,说中国的年轻人没有应有朝气蓬勃。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教育能改变吗?》这一纪实纪录片暂时我只看了前三集,看完前几集之后,颇有感想。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更是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广告词中华丽的话语,于是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小学初中出现了奥赛,高中有了各种各样竞赛和等级证书,为的是高考能加分。

每每看到这些个,我都不知从何说起。

我也是老师,同时也是家长,应该是能理解这种现象的,也应该能理解父母的这些想法。

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无非这么几个:一,我们现在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想法更加的急切。

希望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不要再留下相同的遗憾。

二,、家长之间的攀比盲从心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方面都不输给他人。

三,学校的招生制度导致。

招生制度是学校和家长作为引导孩子的路标。

如果上一级学校不出现特招和各种加分,社会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为了各种证书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培训”。

存在就有理由,这不是个怪圈,这恰恰是个正常的供需循环,这是个商机。

而在培养人的教育方面,这却是明显不正常的。

四、整个社会提供的评价体系和价值观不合理,社会的教育氛围不和谐。

整个社会的浮躁让家长和孩子如何静心?在我孩子还没出生时,看着那些满脸沮丧的小学生忙于各种培训补课时,我口出“狂言”:“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决不会让他学这学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儿子现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一年级的内容,回家后要写上一页的字母和汉字,还要学会组词。

(幼儿园里老师布置的这些作业,作为同行的我们,我也能理解,或许他们也有他们考核制度。

)于是我只让他学着,也不强求,只当培养习惯。

可孩子真的就喜欢了吗?在本该无忧无虑优哉游哉游乐的童年时光!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纠结?南屏中学杨萍。

《教育能改变吗》 观后感 中和中学张积韬

《教育能改变吗》 观后感 中和中学张积韬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中和中学张积韬《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中和中学张积韬观看了《教育能改变吗?》之后,我的心中浮想联翩,感悟很多。

该片包括了《起跑线上》、《学习的革命》、《公平之感》、《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成为一个系列。

全方位、分角度、多靶点,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身为一名校长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通过观看《教育能改变吗?》,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了。

《教育能改变吗?》答案因该是肯定的。

教育能改变!众人是柴火焰高,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同德、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投身教育改革,潜心打造公开化、系统化,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公平化、国际化的教育机制,定然能够多快好省的造就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美好的明天。

空谈误国、空喊误事。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育能改变吗?》对于我来说,就是《中和中学的教育能改变吗?》就是要竭尽全力当好中和中学的一校之长,带领大家团结一心、百倍努力,使弱校变强,努力建设中和镇人民满意的学校。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办学的目标现如今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面对着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等等诸多原因,我们要扬长避短,摆脱困境,突破危局,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不懈努力。

记得过去有人言说过如何创造一流的学校,其中罗列了十条创造一流学校的构成条件。

要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领导班子、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代会、一流的班主任、一流的学年组、一流的教研组、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软件设施、一流的德育教育。

我认为,要想都是一流的条件来构建一流的学校,并不是想象中那容易,因为这里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些是人的因素,有些是教育投入的问题。

观后感 定稿

观后感 定稿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上个星期六上午,我们观看了几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主要是通过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的访谈言论、中外教育的比较和我国现存的普遍又典型的一系列教育现象,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在纪录片中,给呈现了我国教育的糟糕现状。

孩子的书包越背越重,甚至现在都出现了拉杆书包;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一个孩子从会说话走路开始,便开始了人生的竞争,家长们疯狂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

教室里的孩子个个端正地坐着,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是木讷的。

中国目前最苦的不是工人,不是劳动人民,是孩子。

大人们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但是孩子双休日却比谁都繁忙。

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里,学习是可恶的,是讨厌的,是可怕的……处在教育食物链最高端的高考,年复一年地挥舞着冷酷无情的指挥棒,无形中操控着教育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投入了畸形惨烈的教育竞技场。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片段或者话语。

其中,让学习英语的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美国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考察,总结出几点:1、中国的孩子是起的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勤奋的学生;2、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3、中国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称之为最优秀的学生,并给他们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美国人以此预测中国人在今后的20年科学技术上将远超过美国。

然而有趣的是,中国也派了团队出使美国考察,访问团发现,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成绩高低,个个都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他们还在很小的时候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失去控制,课堂如逛街一样,混乱不堪。

当时的中国代表团认为美国的教育已病入膏肓,而事实是正是这种病入膏肓使得美国诞生了80多个诺贝尔获得者。

教育体制的好与坏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的,美国和中国教育情形比较地球让我们深思。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张涛当看完《教育能改变吗》的时候,也许每位教育工作者或社会有识之士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部纪录片以纪实性的手法,敢于切中命门,以客观、理性的审视眼光,直面教育现实,针砭时弊,深刻地“揭露”了我国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沉疴、痼疾。

其抨击的力度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同时,也预示着主管国家教育事业的国家教育部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社会传递中国教育改革将走向“深水区”的信号;昭示着国家教育部已经吹响了向当下教育进行宣战的战争号角。

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纵观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如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教育工作者们在泥泞中艰苦跋涉;学子们起早摸黑、艰难爬行。

沉重的学习负荷折磨得他们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所谓窥斑见豹。

曾与一位业内的同行在一次聊天中获悉:他那读初中的孩子在小学时,1—6年级每学期视力的测试都是“1.5”,可是上了初中后,仅短短的一个学期后,孩子居然缠着父母要去配眼镜。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配镜中心的检测,该孩子的视力直降到“0.25”。

无独有偶。

同事的孩子每个正常学习日,每天早出晚归(早晨6:00起床,傍晚5:30回到家,晚上22:30入睡),久而久之,在家时常挂在嘴边的是——“啊,双休日就要到了,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我要睡到10点钟”。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在感怀于孩子幼稚天真的同时,做父母的,一阵阵酸楚袭上心头。

这只是当前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惨剧时常见诸报端。

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令人心痛的案例,无不昭示着“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啊!”——当前的教育正在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在摧毁一批批孩子。

历年来,教育改革,旗帜不可谓不鲜明,力度不可谓不大,措施不可谓不全。

然而一路走来,为何会走到今天这样的“中国教育改革,路人皆知”的地步呢?在《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的《学习革命》一集中,以“2009年·福建省卷·语文卷”的阅读题连作者都被涮为例,阐释了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考”这一指挥棒的罪恶之所在。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徐红英通过看《教育能改变吗》这个纪实性的视频,感触更多更深。

我在一线教学多年,教育的现状从身边就可以得到对它真实的影射。

教师自古以来是师道尊严,是光荣的职业,可是在改革的洪流里,在物欲横飞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教育走到哪里了,在一线工作多年的同行肯定都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真实的感触。

在《教育能改变吗》这个视频里也都是很真实地反映,比如对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反应快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个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

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者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额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看似精致的零部件组织成的所谓的“优秀学生”。

其实很多老师早已是抱怨多多,无奈教育不彻底改革,这种现状还得维持的。

学生们中也不缺如同视频出现的一个个呆若木鸡,面无表情,或摇头晃脑死学硬背的学生。

作为教师都很响应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可是决策者在领导,领导为了升学率也有压力,对于学生的对于人的素质的评价没有合理的现实改变,包括大学招收人才不变革,社会对用人和招聘人才制度的不完善,还有我们大多数国人对上学这件事固有的观念和思维,这些都影响教育的发展。

虽然国家决策者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同片中邓小平主席的一句感慨:国家改革开放,付出的巨大代价是教育的失衡。

也如同钱学森问题的尖锐和一针血的质问一样: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出现过杰出的人才?我们是成长在共和国和平大发展红旗下的一代,物质生活有了改善,可是当今的孩子们大都不快乐,如何去积极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快乐成长呢?孩子们身上不仅肩负着自身成长的重重困惑还有未来和家庭赋予的重担,考上好大学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了,这个目标也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愿望。

还有社会对于没有学历和没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存在很多不公平歧视的和偏见,这些就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中国 未来的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小得来说,还是 要靠清华北大浙大等学校。南科大虽好, 但毕竟刚刚起步;诺丁汉虽对,但生源偏 失。而清北等校之中的学生自然都是最聪 明的,将资金更多地用在培养教师、改进 教学方式、活跃学术氛围上,加强全面发 展的要求,培养领袖意识,更多地将学生 从GPA中拉出来,才是教育社会收益最大化 的一种路径。
1. 对高考、以及对应试教育
WINTE0R6 中国人多,教育资源有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
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机制T,em在现pl阶a段te下,就是高考。不
客气的说,对清华北大来说,从高考+竞赛+自招中获 得的生源质量是很好且有保障的。这是高考制度的成 功,但是对整个中国教育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落后,对成功认知的单一, 对儿童培养理念的不清晰,“自古华山一条路”, “千军万马”都来选择这一条“独木桥”,学校以升 学率为考核标准,却也将这作为育人的唯一标准—— 在片中多数的中小学校如此,但不包括一线城市的重 点高中(一棒子将中学教育全打死,不分青红皂白贴 上填鸭灌输式教育标签也是本片的一大硬伤)。
10
4. 对于教育改革从谁从哪里做起的问题
WINTER
中国教育是一T盘e大m旗p,la不te管是恢复高考还是
推动素质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等 措施都是政府自上至下的努力。同前所述, 政府如果做得好自是极好的,但大家都忙着 赚钱去了只让政府来搞教育自然是不够的。 不仅要关注怎么考大学,谁能在北京考大学, 也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推动城市中社会教育的 发展,诸如促进义工组织发展和开展多方面 理念和知识普及行动。
2.对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城市流动人口就学问题
08
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 相差巨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一线城市的发 展过快,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导致差距不断拉大; 从另一个侧面,我国依旧需要长期发展乡村的教 育,需要资金、人才以及可能的模式和技术突破。 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可能需要好几代人 的努力。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大学城乡学生入 学比不断攀升,经济发展了,给农村孩子的入学 机会反而更少了。对其可能的质疑是,随着几十 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有多少的农村人口脱离土地 成了城市居民呢?
第六集“再度出发”:对教育成功的认识。
具有启发性的真实材料:
05
在中国上海闸北区的一所小学校长阐述教育要 发现孩子的理念,日本小学教育要求学生快乐成 长、全面培养素质,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秉承的 幼教理念,中美基础教育考察中发现的异同(以 上为第一集);《两百万分钟》为美国教育成效 敲响警钟,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芬兰教育在世界排第一的成功经验(以上为第二 集);中美大学招考方式对比,高校自主招生改 革试点,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安徽休宁鲁 班职业学校的尝试(以上为第四集);麦可思《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报告、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 通识教育、英国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中英合作办 学(以上为第五集)。
04
第三集“公平之惑”:状元县安徽会宁的应 试教育、乡村教师王月娥和他的学校、城乡教 育投入差距、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会宁的高 考故事、农民子女教育的负担、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问题;
第四集“高考变局”:高考存废之争、高 考中的弊端;
第五集“大学危机”:大学生当掏粪工、 读书无用论、大学城的孤岛、高校办学水平低、 大学生就业难、大学专业设置、大学生逃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这部片中说的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 我们已早有耳闻。不完全地总结一下,便可以在 下面列举出来:
第一集“起跑线上”:教育公平问题、乡村教 育资源匮乏、教育花费过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学区购房、应试指挥棒压力下放、学业负担大、 升小学的竞争、儿童的精神压力;
第二集“学习革命”:神童记忆培训班、对中 国灌输式教育的批判、对"标准答案"的批判;
3.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中国 未来的人才培养问题
09
大学扩招扩建、教学水平跟不上、教师精力分配不 足、学术上的不正之风等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人才培 养质量低下。钱学森之问问出了“中国何时能出诺贝 尔奖”,人们从民国时代找慰藉:那时哪哪都是大师, 他们对一个个大师如数家珍,现在尼玛找一个大师都 找不出来,中国教育何其失败。可以说,在百年之前, 如清华、北大、燕大之几所大学,确有一段今天也无 法企及的辉煌。但那是属于少数人的纯粹的精英教育, 那么多钱培养出几个“大师”,衣食无忧地做着学问, 却也不知道是否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是否符合最广 大人们的基本利益。中国的发展,也绝对不是靠的那 些“大师”撑起来的。
WINTE0R1
《教育能Tem改pla变te 吗》 观后感
第五组:胡春莉、牟露萍、 刘未、刘小琴、雷金玉
02
《教育能改变吗》共分六集:起跑线上、学习革 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 这部六集纪录片痛陈了中国教育的弊病。中国教育 之弊有目共睹,谁都不能否认,片中的众多事例也 都加以证实。但此片通过媒体人的口中传达的信息 却不甘止于此,全片以批判的视角表达了这样的一 个意思:中国教育有病,而且千疮百孔,病入膏肓。 作为纪实性节目,其中立的价值态度已不复存在了。 所以,不论是其中的素材还是其中赫赫有名 的大 家的评论,他们对教育的口诛笔伐,也因而显得片 面而单薄。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部片子,取其中之 事例,舍期间之态度。
07 1. 对高考、以及对应试教育
老师怎么要求、家长怎么跟风、学生怎么服从, 或许很多人对大学和未来的人生都没有清晰的理 解,对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意义也仅限于“考大 学”,中学里灌输的不是知识,而是“唯分数 论”,欠缺的不仅仅是“批判性思考”教育,也 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批判性思考。当指挥棒 指错方向的时候,不去自己对错误进行反对,却 要来怪棒子为什么没有指对方向。中国的职业教 育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缺乏优质生源,大家 不愿意去学,职业学校的职能只能被公司自己的 培训所取代,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从转变学 生家长的观念入手怎么行呢?
WINTE0R1
《教育能改Te变mp吗late》观后感
13
第五组:胡春莉、牟露萍、 刘未、刘小琴、雷金玉
11
4. 对于教育改革从谁从哪里做起的问题
12
当然如果能将这些和提升经济收入或是提升 社会地位结合起来自然是更好的。美国大学招 生中很注重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 及领导能力的培养。这在中国申请者中催生了 不少学生公益项目、到落后国家支教和模联等 活动,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为学生的 简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包含了功利动 机,而且项目不一定能持续且卓有成效,但相 比于对学习成绩和分数的无限制追求,这一根 指挥棒的方向却更好: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需 要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只有一部分人拥有最聪 明的大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