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第12章“样板戏”及其评价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普遍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它是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成果。
江青的介入是后来的事,她出于政治目的,掠夺了这些成果,并塞进自己的私货,因此,应当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江青的干预区别开来。
虽然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却忽略了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带有因人论事之嫌。
1.“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表12-1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2.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表12-2 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3.对“样板戏”的评价(1)“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江青的作用在于使其更加观念化、纯粹化,自然也会渗透她个人的美学倾向,不过,从本质上说,“样板戏”和它的前身是大同而小异。
这“异”,反映了左翼文艺激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不同。
何况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改编从19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因此,把“样板戏”及其前身一刀两段、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
(2)江青的活动不但在戏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在戏外。
“样板戏”成为政治工具,为她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治敌手,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本章开头引述的王元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历史已翻过那荒唐一页的今天,指出这一点是必要的,却不能把它作为对“样板戏”评价的主要依据;应当把江青的戏内活动和戏外活动区别开来,就文本本身进行评价。
考点二: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江青介入只是“样板戏”制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观众的影响。
1.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1)剧场效果决定戏剧的命运。
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同。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以作品为中介,而舞台艺术的编导和演员必须与作品一道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声像使其物化、固定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4)本次重难点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平时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大红色是强调。
)1.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对于类似的题目(包括“分析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列举其主要的特点外,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作为“举例说明”的重点。
关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①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
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②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这个题目的举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在《名著导读》中选有《独语》,另一方面,对于简答题来说,仅仅用教材中已经举出的例子,也是足够的。
当然,在用现存例子前,应该是先读过作品原文的。
2.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对于这样的题目,在正式作业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审题”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就不需要审题了,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而已)。
对于这个题目,在审题时,要重点审读“在沦陷区的上海”、“一夜之间”、“市民文化”这样几个限定词。
在回答时,既应说明其表面现象,①诸如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的人都接纳了她,各种主张的刊物都对她表示推许等。
也应说明其深层原因,②如张爱玲小说的成就,雅俗共赏、新与旧的结合(古典小说的根基、市井小说的色彩)、洋化环境中的封建心灵和精神创伤。
3.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冰心散文的内容,主要表现爱与美,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婉约的倾诉,温柔而感伤,含蓄细腻,女性的风致的特点。
②其语体特征是以古文为基础的文言文、西文、白话文的统一,对做作的不自然的,与现实语言有距离的“新文艺腔”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
其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
1. 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这个方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现代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挑战。
2. 性别文化研究:这个方向关注文学中的性别问题,包括男女关系、性别角色、性别歧视等,旨在揭示文学与社会性别文化的关系。
3. 文化批评研究:这个方向关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文学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反映,以及文学作品反映的文化意义。
4. 后现代主义研究:这个方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和特点,包括其主题、形式和语言等方面。
5. 民间文学研究:这个方向关注中国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承和发展,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6. 作家研究:这个方向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探讨他们的生平、作品和文学观念,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7. 跨文化研究:这个方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旨在加深文学跨文化对话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十分广泛,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 1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教学内容涉及九个专题,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
这次重难点的辅导主要围绕鲁迅专题来展开。
鲁迅可以说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
所以李平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同时,我认为,“鲁迅专题“又是一个难点,不仅涉及文学史,同时涉及思想史,文学史上的论争,都与鲁迅有关。
我们教材中“鲁迅研究四题”,这四题就涉及目前鲁迅研究中的争论。
学习“鲁迅研究四题”这一专题:提出了这样四个研究的问题:一.如何对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四.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这些重点中,李平老师在辅导中都作了提示,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着重讲第二个和第四个问题。
1.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我们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讨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①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教材中一再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好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小说《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说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②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希望大家能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必要的了解。
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重点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一些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鲁迅ppt
从文化建设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民 族文化重建的种种前瞻性构想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的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被看”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规 律。通过这一模式,鲁迅想要揭示的是整个民族的看客心态,而 这心态的背后,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竭。“看/被看”模式的 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 《明天》、《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理水》等 鲁迅文化观的深刻性 深刻性: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发扬和继承,有选择 深刻性 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鲁迅文化转型观的前瞻性 前瞻性:一种现代性的焦虑,注意到西方社会 前瞻性 在科学进步和物质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的衰落,因而强调民族精 神的解放和重建 鲁迅所期待的现代文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 人”,健康的人文环境,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鲁迅对现代文明所做的思考是深入的、独特的、超前的,对我们 今天的人文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 《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 《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 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2017.05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学在历史岁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学也进行着自身的改变和进步,在接近七十年的发展、努力和探究之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
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和发展过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间点,它们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而产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指的是文学革命时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鲁迅。
第二个十年是革命文学的十年,指的是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六月。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是巴金、曹禺和老舍等自由主义作家或左翼作家,而伴随着矛盾的作品《子夜》的发表,文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创新。
第三个十年指的是抗战时期,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鲜明的时代特点被注入了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将社会背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出来,在这其中,国统区最为优秀的作家是钱钟书和张爱玲,而解放区最为优秀的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一)、商业化的文学创作在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侵蚀了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巨大变化,朝着文学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了名利的附属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表2-1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考点二: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表2-2 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考点三:郭沫若研究概况
表2-3 郭沫若研究概况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作者:王京通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從古典文学到现代当代文学,中国文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的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却渐渐模糊。
因此,本文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以期能够准确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与发展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和世界文学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科技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这些阻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长足发展和流传是十分消极的,根据这种情况,需要增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才能提升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研究的创新性不足就现如今的生活状况来说,以网络和都市为代表的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先锋文学和纯文学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当下文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也变成了如乡土文学和底层写作等[2]。
与此同时,由于时代发展的特点作用,文学的研究倾向也产生了深刻的革新,逐步向愈加界线化的趋势和范围加快拓展,导致整体文学领域的内容研究变得盲目和操之过急。
如今,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的学者在目前的时代环境中,发起了一场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研究热潮,这种研究行为的出现加宽了整体文学的研究领域,开阔了大家对现当代文学领略的视野,但是这种研究行为并没有体现出现当代文学的真正的研究意义,还会出现降低当代文学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情况。
1.2文学创作严重商业化市场的需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导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严重商业化。
“纯文学”的光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环境下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严肃文学产生了重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放大了文学的娱乐功能,淡化了文学的教化、启蒙和审美等一系列功能。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
在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分析了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研究历程。
在详细讨论了文学理论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联,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结论中总结了文学理论对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发展、历程、方法、关联、问题、挑战、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背景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学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经典文学理论到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每个时期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论。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拓展了研究的领域。
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过对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把握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与内涵,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增进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文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揭示作家创作的意图和技巧,了解作品与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把握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周繁漪性格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 ,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既渴望自由的爱 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在这样一个新 旧渗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她与周 萍的相爱,并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除了满 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对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 报复。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 ,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摆不脱 的“犯罪感”,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 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 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蘩漪的种种表现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个人 物并不是曹禺理想中的人物,但作家却对她充满感情,特别是对她 的身上表现来的“蛮性”的原始力量加以礼赞,则显然与作家自己 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有关。他从小受到的家庭压制和由此形成的软弱 性格,在蘩漪身上,都找到了可以寄托的载体。人总是越缺乏什么 ,越是希望得到什么。
(5)再接再厉。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 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 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 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 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 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 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话剧的发展简况
(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 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2)爱美剧时期:1915爱美 ,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3)小剧场运动时期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 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 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 次戏剧革新运动。(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 ”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 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5)剧场戏 剧时期: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 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 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6)广场戏剧时期:1937年抗战 爆发后,中国话剧再次向“广场戏剧”倾斜,并出现了三次 高潮。(7)剧场戏剧再兴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鲁迅1、如何瞧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得偏激?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得就是怀疑得态度,她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得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
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得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得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得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得腐朽成分。
“少瞧或不瞧中国书":“语境”。
鲁迅就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得思潮。
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就是传统文化中得整体感悟,特别就是对那种麻木人心得“僵尸得乐观”得反感。
这就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得情绪得表达。
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得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得自由与发展时,要冲破传统得“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得态度,大声呐喊。
这大概就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得历史理由,也就是文化转型期得一种常见现象.鲁迅所反对与坚决批判得,主要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就是专制主义制度与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得沉重得旧物,若没有果断得措施与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得那个年代,就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得时代,处于“弱肉强食”得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得危险。
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得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得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就是大声疾呼,用决绝得而不就是温温吞吞得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
即使有些偏激,也就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得。
鲁迅说:中国人得性情就是总喜欢调与、折衷得。
没有更激烈得主张,她们总连平与得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就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得彻底决裂得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就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
那势必被调与折衷得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正就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得价值,肯定她在思想史文化史上得崇高地位。
自考资料_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
[周树人;豫才;现代]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
[周作人]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天演论》]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眉间尺]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离婚]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
[许寿裳]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张勋]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社戏]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鲁]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阿Q]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
[白光]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忧愤深广]1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
[药]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10章)【圣才出品】
第1章鲁迅研究四题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1.近代对鲁迅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开始对鲁迅进行批评甚至否定,这和以前神化鲁迅的局面很不一样,他们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不占有什么地位,认为鲁迅毕生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丧失了民族的自尊、自信;客观的观点,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也许有其理由,但问题是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另外,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奉行激进主义,对传统猛烈批判,全盘否定,结果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鲁迅被指责为全盘否定传统的一个代表。
2.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图1-1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
考点二: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表1-1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考点三: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表1-2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圣才出品】
第19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一、名词解释《红高粱》答:《红高粱》是莫言颇具艺术成就的一部小说,作品大胆地写了一个土匪抗日的故事:“我”爷爷余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土匪司令余占鳌既没有阶级觉悟也没有政治觉悟,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却具有直觉的抗暴本能和民族爱国意识。
奶奶戴凤莲是一个有自我有追求的女人,蔑视人间的说道,注重人的力量和自由,生的伟大爱的光荣。
小说极力展现这些草莽英雄们的无畏气概与洒脱人生,意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壮精神与阳刚之气,把历史意识植入到民族历史的基础层次——民间,从民间文化视角切入历史,向人们展示了民间历史与生存场景。
作品灌注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从而把历史的记忆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日渐消退的民族生命活力的忧虑,以及重新激活这些民族生命的渴望。
二、论述题1.结合创作实际,谈谈莫言小说的成就及特色。
答:(1)莫言小说的成就①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象力的丰富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集结为《红高粱家族》。
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象的源泉;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莫言小说数量之多,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
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2012-4-24 22:17阅读(46)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
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
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
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
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 研究性论文写作,得“正确” ,符合“标准” 。
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
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触发我们编写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的激情,首先是来自对 目前文学史价值观 念混乱的不满。
同时,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深深地感到因为没有一部好的文学史教 材 而误人子弟的内疚。
首先遭遇的就是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
出乎我们意料之 外的是,一方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里,十七年文 学和文革文 学中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得到真正学理上的清算,人文科学知识体系与 人文精神还没有 得以真正渗透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许多大学的教学还在沿 用着二十多年前的 旧教材;而另一方面,更新一代的学者和一些当代文学史的治史者们 却又以令人惊愕的 姿态,从新左派和后现代的视角来礼赞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红 色经典了。
当文学史在这个时代里被虚假的解构和被纷乱的多元化的学术背 景搞得无所适从时,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文学史来一次思想 观念和方法的清理 与正名。
尤其是作为一部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若能为莘莘学子们提 供一个自 由而开放地以现代意识认识文学历史的窗口,给他们一把衡量历史事 物的标尺,便是我 们着意编写这部文学史的莫大欣慰了。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确立文学史的价值体系;如 何从学理和教 科书的角度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体例规范;如何在重新发掘与整合文 本资料时实现历史 叙事的还原与创新;如何用新的且较为恒定的审美意识去解决当代文 学史 50 年中对文学 作品分析的错位性诠释,等等,这些难题都是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答案 的。
杜威说过历史无法逃避其本身的进程。
因此,它将一直被人们重写。
随着新的当 前的出现,过去就成了一种不同的当前的过去。
[1]235 然而,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一句抵挡与攻击一切客观价值规范的盾和剑时, 近些年所谓重 写文学史便十分随意与轻率,文学史就在多元化的幌子下变得十分无 序而可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完成一部新的文学史教 科书的写作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段距离我们很近而又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我们不仅是这段历 史的叙述者,而且也曾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我们撰写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 本身也是文学史的产物,因此,撰写历史既是创造历史,也是被历史 造就[2]。
用 历史辩证的眼光来叙写文学史,是提醒我们不可忘记历史的客观存在, 同时也清醒意识 到我们自身也要被历史所制约、被历史所造就。
而我们在肯定治史者主体观念的更 新时,恐怕不能将一切反历史、反文化、反人性的新思维带进历史的 叙述;只有坚 守住人类进步意义上人性化的文化道德底线,文学史才能具有真正的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
所谓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都包含着巨大人性的内涵,而那种超越国度、 超越阶级的 人类共通的人性与审美底线可能是我们审察和衡量文学史不变的内 在视角与标准。
因此 ,在这部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我们倡扬的是在冷峻、客观、平静的 历史叙述中,去追 求人性化评判的最大值,以及发挥其内涵的最大认知效应。
我们深知在又一次经典化 的过程中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所以我们试图以谨慎的人文科学的态度 来治史。
我们也 深知以人性的标准去治史的不易,就像米尔斯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分歧是出在我 们人性上,出在我们对人性的局限和可能性的描述上。
历史学至今没有搞清楚‘人性’ 的局限和含义。
[3] 我们认为,一些学者,尤其是一批青年学者,他们在远离了十七年文 学和文革 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后,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并借助某些外来理论来 还原历史文化和文学语境,而这种陌生感给他们带来的所谓审美的新鲜和刺激,使他 们在重新为中 国当代文学史定位时,采用的是否定之否定的简单的逻辑推理。
他们试图从历史虚 无主义的泥潭中挣扎出来,以一种貌似公允的态度对十七年文学和文 革文学进 行一次终极的褒扬,这种褒扬首先是建立在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艺术 的重新发现和 重新肯定的基础上。
尤为不可理解的是,他们竟然能够用西方后现代的艺术理论在反现 代、反人性的革命样板戏中发现一种巨大的现代性元素,竟然也可以 大肆宣扬红 色经典的革命性主体内容。
当然,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种种复杂 的生成因素,乃至新时期文学中的诸多值得深刻思考的文学现象,我 们都应该作出 合理的历史解释和评价。
但我们认为,那种忽略了具体历史语境中强大的以封建专制主 义文化意识为主体的特殊性,忽略了那时文学作品巨大的政治社会属 性与人文精神被颠 覆、现代化追求被阻断的历史内涵,而只把文本当作一个脱离了社会 时空的、仅仅只有自然意义的单细胞来进行所谓审美解剖,这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客观 审美态度。
我们所 担心的是这些离当时历史语境和人性化的历史要求甚远的误读,会在 变形的经典化 过程中造成新一轮的文学史真相的颠覆。
这种颠覆将误导学生,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注 入新的毒素。
也正是因为我们充分地考虑到十七年文学在政治影响下所表现出来 的特殊性,我 们才在分期时将人们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为一个判断文学史发展的阶 梯。
在分期上既不硬 套政治文件的结论,也不忽视政治变迁对文学的制约。
例如,把 1962 年作为一个历史阶 段的界线,凸显阶级斗争扩大化下文学的进一步异化的特征,显然可 能从中发现一些文 学发展突变的因子。
同样,在文革文学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在 9· 13 的林彪 事件爆发后,人们的政治信仰发生了本质性的裂变,同时也给文学, 尤其是像朦胧 诗那样的地下文学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于是,1971 年就成了一个文学的敏感时 间段,就以此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断面,我们似乎可能看到更加丰富的 文学史内容。
我们 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而是为了清晰地把下一代应该看到的真实 的文学历史还 给他们,也还给历史本身! 毋庸置疑,任何一部文学史的构成,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家作品文 本的解读,而任 何一个解读者与他人的解读都是不相同的。
但是,我们追求的是在一种共同的具有人类 通约性的人性视阈下的文本解读,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文学内涵和审美 认知上的大体统一 文学史编写过程中绕不开的是写作主体对文学史对象的价值定位。
资料发现与价值过 于显露,成为一个叙写的悖论,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史和论的关系,恰 当地把握 两者之间的维度,让历史的客观叙述自身呈现其价值观念,是一个相 当艰难的工作。
一 方面我们要防止资料堆砌,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为了表达新观念,为了 表现一种价值观念的超越性,而有意识地去突出被第一次历史叙述所淘汰、被人性和人 道主义这把筛子筛 下去的那些二次抛光的新东西,对其进行有违历史真实的褒扬性解读 与阐释。
对那些能重新回到筛子里,能被我们重新选择出来的文本或文化 现象要抱一种慎重的态 度,不要陷入另外一种极端化的偏向。
我们须得防止的另一种倾向是混合主义治史态度。
把历史的链条切断,把历史进 程的前后次序打乱,抽象出一个个具体现象和文本来进行解读,这显 然只是抓到了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从根本上混淆了事物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新生与 没落的价值界限。
当下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历史混合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是针对现 代性的弊病而发展的一种思想文化观,它注重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现代 性的一些偏执和极 端,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合理性,但有时却是抓住一点 而不及其余。
即使 如此,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现代性在西方社会文化进程中仍然占据着 主流地位。
而中国 的后学者们却忽略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还是一个远远没有完成的仪 式这一历史事实 !中国尚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那样的十分典型的工业文明历史阶段, 它 目前正处于一个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混合交杂在同一时间与空间维度平面上的历史 时期,而把西方后 现代主义的理论硬性地移植和运用到中国来,就形成了严重的理论与 实践的错位,成为 阻碍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的一种反动力。
把一些反现代的东西,如带有封建专制主义性 质的某些极左的思想都当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精华,这无疑是对历 史和现实的一种嘲 讽与亵渎。
西方的后现代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试图更符合西方当代社会文化的 人性发 展的要求,是他们的文化发展到一个更高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诉求。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 义者们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却是一古脑儿地盲目反现代性的,这恰恰 是离开了中国的文 化语境,许多理论根本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实际,所以,对 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拙劣的效颦只能给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针对重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肯定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学术背景, 我们要 持有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基本文化批判立场。
所谓没有‘十七年文学’,没有‘文革 文学’,哪里来的‘新时期文学’的观点,貌似历史的公允,将历史的环 链紧紧相扣 ,其实是完全否定了具体历史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性,取消了十七年 文学、文革 文学、新时期文学三者在文化观念、艺术价值取向、人的精神状态等 各个方面本 质上的区别。
通常说新时期文学还有一些旧的因素在延续,如一些左的倾向没 有肃清,作家头脑中的种种旧观念在创作中还时有表现,等等。
但有些人却运用一种高 度抽象化的手法,来论证十七年文学中某些主流的东西与新时期文学 是一致的 ,从五四到十七年到新时期是无差别的历史时段。
在他们看来,批判文 革的文学叙事策略和修辞方法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一脉相承,歌 颂文 革的文学与反对文革的文学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历史叙写,并由此抽象出一个虚空的政治道德化的叙事策略。
如果把文学分析抽象到这种程度,那么从古到今的文学都是没有差异性的,任何作品都是由文字和语言所构成的,也就没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了,这显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诡辩术。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庸俗的技术主义。
我们的文学过去有长期的严重的政治化现象,被政治意识形态统治的历史创痛过于深切,于是,颠覆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一种时尚,技术主义思潮的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近几年来思想文化的多元趋向,远离政治中心的呼声日益增强,许多人试图完全回到文学本身,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话语体系。
但是这又往往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在文学审美的旗号之下,舍弃社会历史文化的具体内涵,陷入纯粹技术主义的迷宫,甚至要在文学史的叙写中消解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完成的五四启蒙话语。
过去有人讽刺俄国形式主义只注重分析各种叙事技巧的搭配,近年来这种文学上的形式主义倾向在中国的创作界与学界愈演愈烈。
同样,在所谓文学史民间话语的发掘中,也潜藏着这种倾向,它无形消解了许多文本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政治文化内涵,这种民间文化立场显然是从巴赫金对拉伯雷的分析中得到启迪,但这些文学史论者却舍弃了巴氏话语中的哲学文化批判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