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例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例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例案例详情一:2018年,一起震惊全国的黑客攻击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被告人张某某等人在境外成立了名为“暗夜小组”的黑客组织。

该组织利用木马软件,非法控制了14台控制端服务器,对某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器上运营的三家游戏公司的客户端IP进行DDoS攻击。

这次攻击导致三家游戏公司的IP被封堵,游戏无法登录、用户频繁掉线、游戏无法正常运行。

经法院审理,被告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第286条第3款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形。

案例分析:本案中,被告人张某某等人的行为构成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他们出于攻击目的,有预谋地实施传播恶意软件、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攻击网站服务器。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漏洞和不足。

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技术防范能力。

案例启示:这起案件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我们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同时,国家也应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法律依据:本案的判决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6条第3款,该款规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违法所得人民币二万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人民币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网络安全,人人有责。

让我们携手共筑网络安全的防线,守护好我们的数字家园。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安全。

案例详情二:在一次震惊社会的事件中,张某某(化名),一名1991年出生的个体工商户,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而被起诉。

黑客犯罪案例分析报告

黑客犯罪案例分析报告

黑客犯罪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黑客犯罪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黑客犯罪不仅给个人、组织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国家的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将对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典型黑客犯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黑客犯罪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

二、黑客犯罪案例一:某银行黑客攻击事件某银行是国内知名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海量的交易数据。

在某年某月,该银行突然遭到黑客攻击,导致其网络系统瘫痪长达数小时。

黑客通过入侵银行的服务器,窃取了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

随后,黑客将这些信息出售给了盗取资金的犯罪团伙,导致数百名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取了资金。

分析:该案例显示了黑客犯罪的重要特点,即黑客入侵服务器窃取客户信息,然后将其利用于实施其他犯罪活动。

这种类型的黑客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对个人隐私和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加强服务器保护,提高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三、黑客犯罪案例二:某政府部门数据库被黑客攻击某国家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敏感信息,包括国内外重要人物的个人资料、国家机密等。

然而,在某次黑客攻击事件中,该政府部门的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导致大量敏感信息泄露。

这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使得国家形象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分析:该案例表明黑客犯罪已经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政府机构应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网络防范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建设,加强对数据库的加密和权限管理,提高国家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四、黑客犯罪案例三:某大型企业的内部黑客攻击事件某大型企业是市场领导者,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重要商业机密。

然而,在一次黑客攻击事件中,该企业内部职员将企业的商业机密卖给了竞争对手。

这不仅使得该企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还导致巨额经济损失。

分析:该案例显示了内部黑客攻击所带来的威胁,这种类型的黑客犯罪对各类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信息安全法规纯正的计算机犯罪与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是指明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已被相关法律明确界定为犯罪行为。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进行一些不当、不道德或违反个人隐私的行为,虽然可能没有直接违反法律,但依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进行案例分析。

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 黑客攻击:2024年,20世纪福克斯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的剧本和部分未播放的剧集在被攻击者泄露。

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黑客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次被突出。

2. 网络钓鱼:2024年,美国主要供应商家得宝(Home Depot)遭到网络钓鱼攻击,导致用户数据遭到泄露,涉及约5600万张信用卡和500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

这个事件揭示了网络钓鱼攻击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直接威胁。

3.网络病毒:2000年的“爱川茜”病毒是迄今为止在日本造成的规模最大的网络病毒攻击事件,可以导致用户数据损坏和操作系统崩溃。

这个事件对日本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影响。

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案例:1.骚扰和滥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个人身份信息被滥用用于广告或个人骚扰的行为,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2.偷窥和侵入:通过黑客或恶意软件窥探他人计算机或网络活动,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密码、银行信息等。

这种行为对个人隐私构成了潜在威胁。

3.分发非法内容:通过互联网发布或分发色情、虚假或其他非法的内容,可能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既包括纯正的犯罪行为,如黑客攻击和网络钓鱼,也包括非纯正的行为,如滥用个人信息和分发非法内容。

无论是纯正还是非纯正的计算机犯罪,都对社会的信息安全构成了威胁。

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非常重要,以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或个人计算机上进行的违法行为。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犯罪案例,并进行分析。

1.网络钓鱼案例网络钓鱼是一种通过假冒合法机构的网站或电子邮件来获取个人敏感信息的犯罪行为。

以2003年的"Spear Phishing"事件为例,黑客使用电子邮件冒充美国政府部门的信息发送给数百万的用户,诱导用户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并输入个人资料。

分析发现,黑客利用了用户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和对电子邮件的依赖心理。

这一案例揭示了网络钓鱼的突出问题,即社交工程技术的利用,通过技巧性手段欺骗用户。

为了防止网络钓鱼,人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2.数据泄露案例数据泄露是指非法获得并公开或传播个人或组织的敏感信息。

2024年的"贝链事件"是一次重大的数据泄露案例,据称黑客通过攻击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取了1600万名信用卡账户的信息。

这导致了大量信用卡和身份信息的泄露。

这个案例揭示了数据泄露对个人和企业的直接威胁。

数据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财务损失等问题。

为了降低个人和组织的风险,在个人和企业层面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技术措施都很关键。

3.DDoS攻击案例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指利用多个计算机协同攻击一些网络资源,导致目标服务器无法正常运行。

2024年的"Mirai恶意软件"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DDoS攻击案例。

Mirai恶意软件感染了大量智能设备并将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僵尸网络,用于发动DDoS攻击。

这个案例揭示了DDoS攻击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可能导致网络服务中断和大规模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DDoS攻击,网络服务提供商和企业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并利用流量分析和流量清洗技术来检测和抵御攻击。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损失。

信息安全法律案例分析(3篇)

信息安全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我国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该公司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未能妥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导致大量用户数据被非法获取并泄露至互联网。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信息安全法律问题的讨论。

二、案件经过1. 数据泄露2019年5月,该公司部分用户数据被非法获取,并泄露至互联网。

这些数据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信息等敏感信息。

事件发生后,该公司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泄露的数据进行封禁,并展开调查。

2. 调查结果经调查,该公司发现,此次数据泄露事件是由于内部员工泄露所致。

该员工在离职前,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内部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非法拷贝,并将其上传至互联网。

该员工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社会影响此次数据泄露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用户对该公司信任度下降。

同时,该事件也暴露出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的不足,以及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漏洞。

三、法律分析1. 违反的法律规定(1)我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损毁、丢失。

”(2)我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未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或者未对泄露、损毁、丢失个人信息采取补救措施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2. 法律责任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该公司在此次数据泄露事件中,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信息安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因此,该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该公司可能面临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2)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该公司可能因泄露用户数据,给用户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

信息法之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例分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

为了保护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社会秩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本文通过对美国《信息法案》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法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信息法案》概述二、案例分析1.建立僵尸网络2024年,美国一名名叫朗扎(Michael Lynes)的黑客使用计算机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僵尸网络,控制了大量计算机,用于进行网络攻击和恶意活动。

他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了被感染计算机的控制权,并将其集中控制。

朗扎在美国《信息法案》的相关规定下,被判处了数年的监禁和巨额罚款。

分析:朗扎的行为违反了《信息法案》关于未授权访问计算机的规定,他未经允许使用了他人的计算机并进行了一系列犯罪活动。

此案例表明,僵尸网络对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相关法律对此类犯罪行为给予了明确的惩罚。

2.窃取个人信息2024年,美国《信息法案》正式指控了一名名叫阿尔伯特·冯·弗卢恩贝利(Aaron van Curenbergh)的黑客窃取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

弗卢恩贝利通过网络攻击的方式,入侵了多个网站和计算机系统,窃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了非法交易和盗取资金等犯罪行为。

被指控后,弗卢恩贝利被判处了长期监禁和巨额罚款。

分析:弗卢恩贝利的行为违反了《信息法案》中关于盗窃计算机系统信息的规定,他以非法方式获取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经济犯罪活动。

此案例表明,个人信息安全是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给予了重视和明确制裁。

三、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表明,《信息法案》对计算机与网络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处罚措施。

该法案的制定使得计算机犯罪行为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犯罪手段的多样化,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诸多挑战。

案例6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6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5:熊猫烧香
熊猫烧香是一种经过多次变种的蠕虫病毒变种,2006年 10月16日由25岁的中国湖北武汉新洲区人李俊编写, 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 对计算机程序、系统破坏严重。
4
二案例问题分析
一.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威胁 1.泄漏信息 2.破坏信息
3.拒绝服务
5
二.产生信息安全威胁的原因
由于技术因素:登陆访问控制不严,不能保证信息与信息系统确实能够为授 权者所用。通过高技术手段,利用计算机系统存在的缺陷,对信息系统进行 恶意的破坏或盗取资金,导致银行信息3 系统的瘫痪或资金的损失
案例4:一学生非法入侵169网络系统
一位高中学生出于好奇心理,在家中使用自己的电脑, 利用电话拨号上了169网,使用某账号,又登录到169多 媒体通讯网中的两台服务器,从两台服务器上非法下载 用户密码口令文件,破译了部分用户口令,使自己获得 了服务器中超级用户管理权限,进行非法操作,删除了 部分系统命令,造成一主机硬盘中的用户数据丢失的后 果。该生被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缓刑两年。
2.人为原因
操作失误、意外损失、编程缺陷、意外丢失 、管理不善、无意破坏。敌对势力、各种计 算机犯罪。
7
三、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防火墙技术
2.入侵检测技术
3.认证中心(CA)与数字证书
4.身份认证
8
应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的建议
一、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二、积极落实信息网络安全制度
三、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信息安全 意识
9
四.案例启示
现在,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我国缺乏自主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核心技术,CPU芯 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网关软件大多依赖进口,计算机 网络的安全系数不高,自主技术的缺失也使我国的网络处 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 二.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三。缺乏制度化的防范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 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 四.信息安全立法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网络盗窃案例分析

网络盗窃案例分析

网络盗窃案例分析网络盗窃案例分析:MySQL黑客攻击事件事件时间:2009年事件概述:2009年,一起重大的网络盗窃案震惊了整个互联网界。

这起案件涉及到一名名为"Max"的黑客利用MySQL数据库系统中的安全漏洞,窃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担忧,成为网络犯罪案例中的经典之一。

事件经过:2009年3月15日,一名叫做Max的黑客发现了MySQL数据库系统中的一个安全漏洞,该漏洞使他能够绕过登录验证,并以管理员权限访问数据库。

Max迅速利用这个漏洞进入MySQL数据库,获取到了大量的敏感信息。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Max持续进行数据库侵入和信息窃取。

他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包括串联攻击、社交工程等方式,逐步获取了更多的权限和数据。

Max专门瞄准了一些重要的机构和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并获得了他们的客户数据库。

他窃取了数以百万计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社会保险号码、银行账号等。

Max并没有停止窃取个人信息的行动。

他将这些窃取的数据出售给黑市上的其他犯罪分子,或者直接使用这些信息进行金融欺诈。

这导致了大量的个人财产损失和身份信息泄露。

2009年12月,一名网络安全专家意识到了数据库的异常活动情况,并追踪到了Max的IP地址。

专家迅速向警方报案,随即展开了一次全面搜捕行动。

几周后,Max被成功抓获。

在调查和取证的过程中,警方在Max的计算机上找到了大量的窃取信息和黑客工具。

法律追责:Max被检方指控了多项犯罪,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犯罪、窃取个人信息、非法访问数据库等。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刑法、信息安全法等多个领域。

在法庭上,Max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合作提供了有关网络犯罪的重要信息。

根据法庭判决,Max被判处长期监禁和巨额罚款。

同时,他还被要求协助恢复被他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律师点评:这起MySQL黑客攻击事件是一个经典的网络盗窃案例。

计算机犯罪案例

计算机犯罪案例

一、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告人林某为练习自己的炒股技能,于2005年6月初在其住所内通过“股神通”可视电话,利用某证券公司同一营业部资金帐号前四位数相同及初始密码为123456的特征,采用连续试验性登录的手法,掌握了该公司某营业部电子交易中心电话委托系统内77名客户的帐号及密码。

期间对10名客户帐户内的股票进行擅自买卖,委托下单二百余笔,成交近百笔,成交金额总计一千五百万余元,造成客户亏损共计人民币十三万余元。

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李胖胖,199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贵州遵义人。

2009年,李胖胖开始接触互联网,出于自己的兴趣,他通过在QQ群和网上论坛学习和掌握了网络攻击、网络漏洞扫描等黑客软件的使用方法。

2011年2月开始,李通过在论坛或百度搜索到的IP地址段,在互联网上用漏洞扫描软件随机扫描。

在网上扫描发现服务器漏洞后,软件根据李的设置自动建立新的用户名和密码,轻而易举地获取服务器的控制权。

2011年2月5日,李胖胖通过技术手段侵入“台州市网上公安局”网站计算机服务器并控制该计算机服务器。

不久,台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队工作人员在维护服务器时,发现服务器上有黑客侵入的痕迹和非法木马文件,立即通过技术侦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李胖胖。

9月22日李胖胖在遵义家中被警方抓获。

三、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王某平时无业在家,偶然的情况下在网上的百度贴吧中发现网上有出售webshell的帖子,同时有大量的买家发帖收购,该认为自己可以廉价购入webshell后卖出,赚取差价。

2012年7月至10月期间,被告人王某多次通过互联网贩卖大量webshell,非法获利7142元。

四、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陈尚龙原为云南新鹏工贸公司的法人代表,李营原为北海市智能三金机器有限公司员工。

2002年初,这两名只有初中文化的被告人共同商谋,邀请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懂计算机知识的被告人毛文铭改装“三金”牌税控加油机程序,然后出卖改装芯板谋利。

计算机犯罪案例

计算机犯罪案例

五、计算机犯罪案例88、某支行某储蓄所发生一起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虚存实取案#一、主要案情1999年9月22日,某分行某支行某储蓄所下午轧账,发现市辖往来科目有72万元发生额无报单,立即向上级行和公安机关报告。

某分行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连夜排查电脑交易日志记录、辖内各营业网点相关账目往来以及4家储蓄所提供的监控录像,确定了作案时间和重点嫌疑人及其体貌特征。

某市公安局接到报案后迅速赶赴现场,通过实地勘察以及某省公安厅相关部门的反复技术验证,查清了犯罪分子作案的技术手段;通过排查犯罪嫌疑人在某市无线联络信息,活动住宿情况以及作案工具的出处,确定了其作案行踪。

10月22日,公安机关经过连续奋战,终于在镇江市将犯罪嫌疑人郝景龙、郝景文兄弟抓捕归案,涉案资金全部追回。

经查,郝氏兄弟自幼喜爱无线电,学生时期多次参加航模比赛,后又开始钻研电脑,掌握了相当的无线电通信和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技能;且郝景文又曾先后在镇江市某银行会计、储蓄等岗位工作,掌握银行前台终端操作流程,熟悉“提现5万元以上取款人必须出示身份证”等银行制度规定。

据犯罪嫌疑人郝氏兄弟交待:二人曾历时50余天对某分行多个营业网点进行踩点,先后在13个网点冒名存取款,在3家储蓄所附近高价求租住所,精心选择作案对象,设计取款及逃离路线,最终选定一储蓄所为其袭击对象(该所柜台不锈钢防护栏上接装修天花顶棚,室内右窗加设双层钢筋防护栏)。

9月1日,二人持假身份证以王君的名义在某市分行某储蓄所开设一活期账户,7日又以发放工资为由在该储蓄所开立16个活期账户(其中一个系用“王君”开户),又在距该所400米处租用了一私房(保证有效通讯距离),并安装了电脑与调制解调器,利用该屋电话线路传导信号。

17日夜,郝氏兄弟在企图锯断储蓄所右窗防护栏及从卷帘门上方翻入未果的情况下,用胶水堵住卷帘门锁孔,迫使该所次日更换门锁,而二人则趁机尾随买了同一厂家锁具,自制了七把钥匙。

公安机关当时认定属于盗窃未遂案,该储蓄所防范到位。

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违法犯罪也日益猖獗。

网络违法犯罪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侵权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网络违法犯罪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网络时代,网络诈骗成为一种常见的犯罪手段。

以“李某”为例,他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冒充他人身份,利用虚假的借贷平台骗取他人财物。

他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吸引受害人上当受骗。

这种网络诈骗案件不仅给受害人带来财产损失,还破坏了社会信任,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案例二:网络盗窃网络盗窃是指通过网络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的财产。

以“张某”为例,他是一名技术高超的黑客,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入侵他人的电脑系统,窃取个人信息和财产。

他通过网络渗透技术,成功获取了大量用户的账户密码,并盗取了他们的财产。

这种网络盗窃行为不仅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案例三:网络侵权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个人权益。

以“王某”为例,他是一名网络作家,在网络上发布了一部畅销小说。

然而,他的作品被他人盗版并非法传播,导致他的劳动成果被侵犯,造成了经济损失。

这种网络侵权行为不仅伤害了创作者的权益,还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这些案例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网络的匿名性和全球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隐蔽地进行违法活动,跨越国界进行犯罪行为,增加了打击的难度。

其次,网络违法犯罪的受害人往往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许多人对网络的了解有限,容易被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从而上当受骗。

缺乏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再次,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不够。

由于网络犯罪的特殊性,传统的执法手段和手段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导致犯罪分子难以受到有效的制裁,从而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现象。

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犯罪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非法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黑客攻击、网络诈骗、数据盗窃等。

通过对计算机犯罪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犯罪行为的特点和防治方法。

一、黑客攻击案例近年来,黑客攻击成为了计算机犯罪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黑客通过攻击网络系统,获取非法利益或者破坏他人的正常运作。

例如,2013年美国零售巨头塔吉特公司遭到了黑客的攻击,造成了大量信用卡信息泄露。

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塔吉特公司的巨额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

黑客攻击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等。

为了防止黑客攻击,企业和个人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二、网络诈骗案例网络诈骗也是计算机犯罪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欺诈行为,获取他人财产的非法行为。

例如,2015年中国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特大网络诈骗案,犯罪团伙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诱使受害人缴纳“入职保证金”,最终骗取大量资金。

网络诈骗手段狡猾,包括假冒网银网站、仿冒公众号等。

为了防止网络诈骗,个人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应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强网络入侵检测和打击网络诈骗的力度。

三、数据盗窃案例数据盗窃也是一个常见的计算机犯罪行为。

数据盗窃是指非法获取、复制或转移他人数据的行为。

例如,2014年美国零售商尼曼·马库斯遭到了一起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骗子通过黑客手段获取顾客的信用卡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盗窃。

这次事件也对尼曼·马库斯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品牌形象的严重打击。

数据盗窃可通过网络入侵、系统漏洞等手段实施。

为了防止数据盗窃,个人和企业应采取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提高数据安全性。

综上所述,计算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涉及黑客攻击、网络诈骗、数据盗窃等多个方面。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一、黑客攻击
二、数据泄露
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或非法访问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敏感信息,并
将其公之于众的行为。

2024年,索尼影视遭到来自朝鲜的黑客攻击,导
致大量敏感数据泄露,包括电影剧本、演员工资和电子邮件等。

这一事件
引发了国际纷争,也使得各个组织和公司对于网络安全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三、网络欺诈
网络欺诈主要指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如虚假交易、网络诈
骗等。

2024年,卡片商务公司被曝光的以马东敏为首的以非法获取银行
卡信息为手段的网络欺诈案件震惊了全国。

这一案件涉案金额高达3000
万元,并涉及数百万张银行卡。

四、软件盗版
软件盗版是指未经授权复制和分发商业软件的行为。

2024年,微软
公司成功起诉中国江苏镇江协和公司,该公司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并
未购买合法许可证。

这一案件有力地打击了软件盗版行为,同时也提醒了
企业和个人要遵守版权法律法规。

五、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创作作品的行为,如盗版音乐、盗用
他人原创作品等。

2024年,英国歌手Ed Sheeran被控在他的热门歌曲中
剽窃了另外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一案件引发了在音乐界对于版权保护的广
泛讨论,并对审查侵权行为提高了警觉。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

关于计算机犯罪案例(计算机犯罪案例及分析)不难发现,司法机关在认定该App侵权事实时,所运用的证据主要是该公司的后台数据、手机截图等电子物证。

电子物证在该案侦查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本案侦查机关通过整合分析电子物证,寻找案件侦查的线索。

侦查人员在侵犯个人信息权益案件发生后,进行现场勘验时,要第一时间将所有的电子物证整理起来,将电子物证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电子物证所告诉我们的信息来寻找案件的突破点,确定案件性质,查找侵权人下落,为案件侦查提供有价值线索和思路,增强案件侦破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减少冤假错案的出现。

其次,本案电子物证得到法院的采信,为侵权事实的认定提供依据。

近年来,以证据为核心的司法工作体系在办理案件中不断成熟并得到实践的检验。

2023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列入了证据种类,赋予了电子证据明确的法律地位。

司法实践中,电子物证作为关键证据被司法机关认可已有大量案例应用,同时也可以申请合法的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文书,打破拒不开口的侵权人心理防线,加快案件办理进度。

最后,本案侦查机关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调查,推动司法侦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高科技侵权案件中,电子物证具有智能性、高隐蔽性、易被破坏的特点,必须采用特殊技术手段进行收集与提取。

如本案侦查机关使用“区块链”取证设备证明App采取监护人默示同意、一次性授权概括同意等方式收集处理儿童个人信息。

目前,在侦查阶段,各地公安机关加大了电子证物提取和管理工作方面的技术和资源投入,完善了专业设置,可以预见的是电子物证和视频侦察将成为司法侦查重点发展方向。

另外,在电子物证运用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提升电子物证运用的实效性和专业性,使电子物证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减少电子物证中漏洞问题的出现,降低电子物证运用的风险。

本案中,侦查机关将电子物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

电子物证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登记处理传输的资料信息,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后台数据非常宝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删除的,但也不排除作案后为了逃避打击,设法毁灭或转移包括电子物证在内的各种证据。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犯罪不断增加,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际的计算机犯罪案例,探讨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影响和对策,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案例一:银行电子系统被黑客攻击案例描述:某银行的电子系统遭受了一次黑客攻击,黑客通过网络入侵,获取了大量账户和个人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诈骗和非法转账。

该银行损失严重,客户的资金和个人隐私也受到了威胁。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犯罪案例,黑客利用漏洞入侵银行电子系统并盗取信息。

这种犯罪行为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损害了银行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银行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措施,修补系统漏洞,并实施多层次的身份验证机制。

案例二:公司机密泄露事件案例描述:某公司的机密信息被内部员工泄露,导致竞争对手获取了重要商业机密,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毁。

调查显示,泄密行为是通过员工利用公司内部计算机系统实施的。

分析:这种内部泄密案件在企业中非常常见,员工熟悉公司的内部系统和操作流程,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犯罪活动。

为了防止内部泄密,公司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置权限控制,限制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并加强员工教育和监督。

案例三:个人计算机被勒索软件感染案例描述:个人计算机用户在下载一个看似正常的软件后,却发现自己的计算机被勒索软件感染。

勒索软件限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并要求支付一定金额才能解锁。

这种勒索软件使用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损失。

分析:个人计算机用户常常因为安全意识不高而成为计算机犯罪的目标。

为了防止勒索软件的感染,用户应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并保持备份重要文件。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大对此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提高对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惩罚力度。

结论: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不仅给个人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打击黑客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击黑客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击黑客案例分析报告范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黑客攻击事件频发,给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起典型的黑客攻击案例,探讨黑客攻击的手法、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大型电商平台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黑客攻击事件。

黑客利用SQL注入漏洞,非法获取了大量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名、密码、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

此次事件不仅给用户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对平台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二、黑客攻击手法分析1. SQL注入:黑客通过构造特定的SQL查询语句,向数据库发送恶意请求,从而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获取或修改数据库中的信息。

在本案例中,黑客利用了平台的登录页面存在的SQL注入漏洞,非法获取了用户数据。

2. 数据泄露:黑客获取数据后,可能会将其用于非法交易,或者进一步进行身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

在本案例中,黑客将获取的数据在黑市上出售,造成了用户信息的大规模泄露。

3. 社会工程学:黑客还可能利用社会工程学的手段,通过欺骗、诱骗等手段获取更多的敏感信息,甚至直接操纵受害者的账户。

三、黑客攻击的影响1. 个人隐私泄露:用户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使得用户面临身份盗窃、诈骗等风险。

2. 经济损失:用户的经济损失可能包括直接的财产损失、信用损失等。

同时,平台因数据泄露可能面临法律诉讼、赔偿等经济负担。

3. 声誉损害:平台因数据泄露事件,用户信任度下降,品牌形象受损,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四、应对策略1. 加强安全防护: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即使数据被非法获取,也能降低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3. 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增强识别和防范网络攻击的能力。

4. 法律手段:加强与执法机构的合作,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黑客犯罪,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秩序。

网络犯罪案例分析

网络犯罪案例分析

网络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隐患。

网络犯罪不仅威胁到个人的财产和隐私安全,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几个典型的网络犯罪案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案例一:个人信息泄露案2018年,某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被黑客攻击,导致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这些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

黑客团队将这些信息售卖给犯罪分子,后者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和身份盗窃。

不少受害者由此遭受了财产损失和个人信用危机。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络犯罪背后黑暗的利益链条。

电商平台作为信息托管者,应该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并对黑客攻击做出快速响应。

同时,用户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在不可靠平台上泄露个人信息。

案例二:网络诈骗案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受到了一起网络诈骗案的影响。

该大学生接到了一通冒充公安机关的电话,对方称其涉嫌犯罪,并指示其将财产转至指定账户以避免处理。

大学生出于恐慌和不了解法律程序的情况下,没有怀疑诈骗,转账了近十万元财产。

这个案例暴露了社会公众在面对网络诈骗时的脆弱性和安全意识的缺失。

公安机关需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并提供更多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人们对网络诈骗的辨别能力。

案例三:网络色情案不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淫秽色情的信息和内容,这直接威胁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017年,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未满十八岁的少女上传了自己的裸照,不久之后,这些照片在各种网站上广为传播,对少女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特殊威胁。

社交平台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过滤淫秽色情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案例四:网络恶意软件案某公司的电脑系统遭到了一款勒索病毒的攻击。

这款病毒将公司机密文件加密,并通过勒索软件向公司提出赎金要求。

由于没有及时备份数据,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并在支付了高额赎金后才恢复了文件。

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4篇

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4篇

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4篇篇一: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好奇高中生黑客受惩处被告人马强系安徽人,家住江苏省镇江市。

去年7月19日17时,他出于好奇心理,在家中使用自己的电脑,利用家中电话拨号上镇江169网,使用某账号,从网上又登录江西169多媒体通讯网中的两台服务器IP地址,从两台服务器上非法下载用户密码口令文件,并使用黑客软件破译了部分用户口令并通过编辑修改文件,使自己获得ADM服务器中的超级用户管理权限。

同月21日18时,马强采取上述同样方法登录了江西169网ADM服务器中,进行非法操作,并删除了系统命令。

同月23日17时,马强又采取上述同样手段,造成一主机硬盘中的用户数据丢失的后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马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先后三次故意进行不当操作,对江西省169网中存储数据进行增加修改,对磁盘进行格式化,造成硬盘中用户数据丢失。

由于其玩弄计算机网络,使ADM服务器两次中断服务达30个小时之久,后果严重,影响较坏,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二款之规定,鉴于被告人马强刚刚高中毕业,在校表现一直很好,出于好奇、耍聪明的动机,偶然犯罪,犯罪后能够认罪、悔罪、主动协助公安机关收集证据,且其所在地居委会已建立了帮教小组,要求法院从轻判处,故作出了上述判决。

篇二: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1986年7月22日,港商李某前往深圳人民银行和平路支行取款,微机显示,其存款少了两万元人民币。

两个月后,该市迎春路支行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某省驻深圳办事处赵某存入的三万元港币,经微机检索,也不翼而飞。

后经侦查认定,上述两笔存款均被犯罪分子,即计算机操作员陈新义利用计算机伪造存折和隐形印鉴诈骗而去。

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例计算机犯罪——利用计算机伪造存折诈取银行存款案。

篇三:计算机病毒犯罪案例25岁的吕薜文,是广州市人,高中毕业。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吕薜文于1997年4月加入国内“黑客”组织。

计算机犯罪案例解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解析

【裁判摘要】刑法修正案(七)公布实施前对于制作、传播木马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处罚。

修正案公布后,增加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等两款规定,对制作、传播木马程序行为产生不同法律认定。

因此,对于该刑法修正案公布前实施而在公布后审理的通过制作、提供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木马程序以及利用传播木马程序获取他人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当根据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分别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论处。

公诉机关: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吕轶众,男,ICQ昵称:game vi,QQ昵称:NULL,1980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大学文化,无业,住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鳌峰办事处财政局宿舍6号。

因本案于2008年9月28日被逮捕。

被告人:曾毅夫,男,ICQ昵称:game ti,QQ昵称:timeout,1978年9月19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广东省惠州市联通公司职员,住广东省深圳市太白路太白新城5栋7D室,户籍所在地: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延芳路口岸宿舍1栋704室。

因本案于2008年9月28日被逮捕。

被告人严仁海,男,QQ昵称:蜡笔小牛牛、牛总,1983年4月5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无业,住福建省仙游县盖尾镇后山村院上16号。

因本案于2008年9月28日被逮捕。

被告人陈慧婷,女,QQ昵称:温柔,1984年8月7日出生,汉族,大学文化,无业,住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2号大街5号。

因本案于2008年9月28日被逮捕。

被告人丁钊,男,QQ昵称:温柔客服1号,1987年1月12日出生,汉族,大学文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学生,住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建设路上段511号,户籍所在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新马路60号楼附1号。

因本案于2008年9月25日被取保候审。

被告人许蓉,男,QQ昵称:温柔客服4号,1983年3月3日出生,汉族,大专文化,无业,住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金口岭东村5-303室,户籍所在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夏新村南泥山路1号。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代写硕士论文安全成为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

本文详细阐述了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计算机泄密的途径,并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措施,以更好地防止金融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安全;计算机犯罪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加速,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对大量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不同程度的信息资产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将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面临的大挑战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加速,必然会使金融信息系统与国内外公共互联网进行互联,那么,来自公共互联网的各类攻击将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侵害: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表现形式计算机网络具有组成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广泛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等特征,这使得网络容易受到来自黑客、恶意软件、病毒等的攻击(一)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1.信息泄露:指信息被透漏给非授权的实体。

它破坏了系统的保密性。

能够导致信息泄露的威胁有网络监听、业务流分析、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的有意或无意、媒体清理、漏洞利用、授权侵弛、物理侵入、病毒、术马、后门、流氓软件、网络钓鱼等:2.完整性破坏。

可以通过漏洞利用、物理侵犯、授权侵犯、病毒、木马、漏洞等方式3.网络滥用:合法刚户滥用网络,引入不必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外联、非法内联、移动风险、设备滥用、业务滥用。

(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1.窃听。

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2.重传。

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3.篡改。

攻击者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信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插入,再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

积极侵犯者的破坏作用最大。

4.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5.电子欺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代写硕士论文安全成为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

本文详细阐述了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计算机泄密的途径,并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措施,以更好地防止金融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安全;计算机犯罪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加速,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对大量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不同程度的信息资产都能得到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将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面临的大挑战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加速,必然会使金融信息系统与国内外公共互联网进行互联,那么,来自公共互联网的各类攻击将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和侵害: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表现形式计算机网络具有组成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广泛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等特征,这使得网络容易受到来自黑客、恶意软件、病毒等的攻击(一)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1.信息泄露:指信息被透漏给非授权的实体。

它破坏了系统的保密性。

能够导致信息泄露的威胁有网络监听、业务流分析、电磁、射频截获、人员的有意或无意、媒体清理、漏洞利用、授权侵弛、物理侵入、病毒、术马、后门、流氓软件、网络钓鱼等:2.完整性破坏。

可以通过漏洞利用、物理侵犯、授权侵犯、病毒、木马、漏洞等方式3.网络滥用:合法刚户滥用网络,引入不必要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外联、非法内联、移动风险、设备滥用、业务滥用。

(二)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1.窃听。

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从而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2.重传。

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

3.篡改。

攻击者对合法用户之间的通信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插入,再将伪造的信息发送给接收者,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

积极侵犯者的破坏作用最大。

4.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使系统响应减慢甚至瘫痪,阻止合法用户获得5.电子欺骗。

通过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进行网络攻击,从而达到掩盖攻击者真实身份,嫁祸他人的目的:6.非授权访问。

没有预先经过同意,就使用网络或计算机资源7.传播病毒。

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其破坏性非常高,而且用户很难防范:二、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和手段由于计算机网络络安全威胁的存存,不法分子通过其进行金融犯罪。

(一)银行系统计算机犯罪的特征:1.涉案人多为内部人员。

由于金融业务都是通过内部计算机网络完成的,所以了解金融业务流程、熟悉计算机系统运行原理、对金融内部控制链上存在的漏洞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上的缺陷比较清楚的内部职员,往往比其他人员更容易了解软件的“硬伤”,更容易掌握犯罪的“窍门”以达到犯罪的目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金融系统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九成以上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的。

2.手段隐蔽,痕迹不明显:计算机犯罪智能化程度高,大多数犯罪分子熟悉计算机技术,可运用正常的操作规程,利用合法的账户进入金融计算机网络,篡改计算机源程序或数据。

这种犯罪短时期内不易被发觉。

同时,犯罪分子作案迅速,所留痕迹甚少,隐蔽时间较长,一时不易暴露。

3.社会危害严重。

由于金融的特殊地位和其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审要作用,一旦发生计算机犯罪,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起储户的不满,再加上舆论导向的渲染,有可能造成堪设想的后果。

(二)银行系统计箅机犯罪的手段1.终端机记账员作案。

记账员利用其直接在终端操作计算机,熟悉记账过程及账务处理过程的作方便,进行犯罪。

2.终端复核员(包括出纳员)作案。

终端复核员利用与记账员一同办理终端业务的机会,进行犯罪。

3.系统管理员(包括主任、主机管理员)作案。

系统管理员借助管理系统的特殊权限,利用系统正常命令、程序反向错误操作作案;自编程序进行作案;修改账务及数据资料作案;利用系统终端私自记账、复核作案;为犯罪分子提供方便。

4.软件人员作案:软件人员利用T作之便伪造干旱序及熟悉操作程序,进行作案5.硬件人员作案硬件人员利用T作之便,进行犯罪作案。

6.行内其他人员作案。

分理处、储蓄所的其他人员利用接近计算机业务柜的机会,伺机作案:7.行外人员作案:利用银行管理中的某些漏洞作案;与行内人员相互勾结作案:三、金融计算机信息泄密途径金融行业是具备特有的高保密性的行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窃密手段更加隐蔽,泄密的隐患增多,泄密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加大,保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具体而言,金融汁箅机信息泄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电磁波辐射泄密计算机设备工作时辐射出的电磁波,可以借助仪器设备在一定范围内收到,尤其是利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可以稳定、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正在处理的信息。

因此,不法分子只要具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将电磁波接收,从中窃取秘密信息。

(二)计算机剩磁效应泄密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

存储介质中的信息被删除后有时仍会留下可读信息的痕迹,存有秘密信息的磁盘被重新使用时,很可能被犯罪分子非法利用磁盘剩磁效应提取原记录的信息。

比如,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修殚,就会造成泄密。

此外,在有些信息系统中,删除文件仅仅只删掉文件名,原文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存储介质中,一旦被利用,就会造成泄密。

(三)计算机联网泄密计算机网络化使我们可以充分地享受网上的信息资源,然而联网后,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使其存在许多泄密漏洞。

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

如果在计算机操作中,入网口令不注意保密和及时更换,入网权限不严密,超级用户无人舱管,信息传输不进行加密处理,局域网和互联网没有做到完全的物理隔离,等等,都有可能使计算机遭到黑客、病毒等的攻击,导致严重的泄密事件发生。

四、金融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成因(一)防范意识和能力差不少计算机主管领导和系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犯罪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低,堵截能力差,同时,计算机安全组织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没有彤成强有力的安全抵御防线。

这些是导致计算机犯罪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二)现代管理手段滞后金融电子化项目从立项、开发,到验收、运行等各环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安全防范体系,从而使犯罪分子有机会利用计算机进行作案。

(三)密级不分,人人都是“千手观音”通过案发后,案件侦破时,案发单位员工都是怀疑对象这点,更反映出金融系统计算机管理的薄弱环节。

只要是工作人员,都能轻车熟路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

而且使用的密码和程序简单易猜,造成人人都能使用,致使现问题后不能锁定固定知情人。

五、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防范措施(一)制度保障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切忌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

尤其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更要注意,如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及时审查系统日志和记录;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应进行注销,并更换业务系统的口令和密钥,移交全部技术资料,但不少人往往忽视执行这一措施的及时性;又如防病毒制度规定,要使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正版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杀毒,而不少人仍使用盗版杀毒软件,使计算机查杀病毒时又染上了其他病毒。

(二)技术保障1.减少辐射:为了防止电磁波辐射泄密,在选购计算机产品时,要使用低辐射计算机设备。

根据辐射量的大小和客观环境,对计算机机房或主机内部件加以屏蔽,在专用的计算机上安装微机视频保护机等设施,并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计算机的辐射信号进行十扰,增加接收还原解读的难度,保护计算机辐射的秘密信息。

2.物理隔离: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围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与外部网相连的计算机不得存储、处理和传递内部信息,在互联网上提取的信息也必须经杀毒处理后再接入局域网内供内部使用。

3.加强存储介质管理。

对涉密信息进行清除处理时所采用的信息清除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国家相关保密规定。

使用U盘时应注意修改计算机系统中的注册表,将系统各个磁盘的自动运行功能禁止;使用U盘进行数据文件存储和拷贝时,打开计算机系统巾防病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避免病毒文件入侵感染,同时打开“文件夹”选项中“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选项,并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选项,以便U盘被感染后能及时发现病毒;外来U盘接人计算机系统时,切勿双击打开,一定要先经过杀毒处理,或是采用具有U盘病毒免疫功能的杀毒软件查杀后,再接入计算机系统,同时关闭“自动播放”功能。

4.数据加密。

在软件方面,应加大在开发过程中加密软件的开发投入,对重点涉密的应用软件,加密设计要达到网络级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全与保密。

对涉密信息要做到加密保存,对存储有涉密信息的计算机要设置开机密码、屏保密码等。

5.设置权限。

将内部计算机维护权限与操作权限、数据权限分开,对不同的操作人员设置等级不同的权限,根据实际权限来分配查阅、修改文件内容等业务范围。

(三)管理保障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一是要加强对“物”的管理。

对录有秘密文件的硬盘、软盘,要明确标示密级标志和编号,执行统一的登记和销毁制度;对涉密较多的场所如打字室、机要室要设立相应的保密控制区,明确专人负责维护与保障;严格执行“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的规定,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发布的审查与审核。

二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

要抓好涉密人员的选配和日常的考察,做到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用;对有问题的人员要及时处理,严明纪律。

2.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金融系统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犯罪对金融信誉和资金的危害,认真部署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系统、网络的管理能力;强化系统开发、管理、操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安全教育,严格要害岗位人员的审查和管理。

六、结束语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金融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虽然现在出台了各种安全措施,但是罪犯们仍然有机可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金融人员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网络安全技术日趋完善,减少黑客人侵的可能性增加,但人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提高人们的安全保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增强各部门单位间的合作,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降至最低,这将是金融系统员工的目标。

计算机犯罪案例分析论文郭华凯地理科学学院222010318210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